罗马书 第12章 概览
基督裏的新生活
- 12:1 所以,弟兄们,我以上帝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上帝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 [ 12.1] 「你们如此…当然的」或译「你们如此敬拜乃是属灵的」。)。
- 12:2 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上帝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
本书前十一章是保罗的教义论,从本章起到最后一章止是他的道德论:这是他在加拉太书、以弗所书、歌罗西书等中所有的常例。他认为道德离不开教义,而是教义的美果。在本书开始,他先详述上帝救赎人类的妙计(1-8)。随后讲解上帝的应许不因以色列民的背信而归于失效,即以色列民的背信不能废弃上帝救人原有的妙计。因为上帝会利用以色列民的不信,更表现他的仁慈(9-11);末后他劝告基督徒该怎样事奉上帝,换句话说,劝告他们该怎样度基督徒的超性的、相宜上帝义子地位的新生活。现在为明了本书的教义论和道德论的联贯是如何的密切,可以引用殉道者圣伊格纳丢的话,他的话实可视为全罗马书的总纲。他说:“信、爱二德是生命的始终:信德是始,爱德是终,两德合一,即是上帝;其余与圣善美好有关的一切,都是由这里出发”。实在本书也可以照他的话来分析:1-11章论信德,12-15:13论爱德。实行的爱德就是信德,就是保罗所说的“惟独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加拉太书5:6)。
本章1、2两节的大意是:基督徒也应该给上帝献祭,但基督徒的祭品自然不能像异教人献给偶像的祭品(哥林多前书10:20),也不能是犹太人的祭品,因为摩西的律法因着耶稣的降生和圣死已经废止了(7:4-6)。那么,基督徒的祭品该是什么呢?不是别的,该是基督徒自己的身体,因为耶稣没有给肉身定罪,反而按保罗所说的,人的肉身赖耶稣的圣宠获得圣化而成了上帝的圣殿(哥林多前书6:19)。“劝”二字是保罗喜用的(以弗所书4:1;提摩太前书2:1;哥林多前书4:16),这二字说出他为使徒的地位和父亲的仁慈,他怀有相似天父的仁慈。他请求信友们奉献自己当作一个生活、圣洁和让上帝喜悦的祭品。一个信友如果常生活在基督内,他的身体自然就有这三种优点,这样他的敬礼自然也就是合理的,合于上帝义子的地位的。“不要效法这个世界”是说信友领洗后已脱离旧时代而入于新时代了。因此他不该与世俗同流合污,而要革面洗心,去做一个新人。这种“变化”的目的,是为辨别上帝的旨意,并去实行圣善、讨上帝的喜悦及成全的事(腓立比书3:8:以弗所书5:10、17)。
- 12:3 我凭着所赐我的恩对你们每一位说: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要照着上帝所分给各人的信心来衡量,看得合乎中道。
“我凭着所赐我的恩”一句暗示他使徒的职位,因此他愿以自己使徒的权威,劝勉罗马的众信友,每人都应该对自己所有的职份地位心满意足。“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这警惕的话可使信友心满意足。“信心的大小”从上下文看来,可能是每位基督徒,因着自己的信仰,在“基督的奥体”内都有自己的地位和作用;或者用现代的话来说,是每位信友在圣教会内,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自己的圣召;那么,保罗劝勉罗马信友的意思不外是:要他们尽己力之所能去实现自己圣召的任务,这样他们都能“为建造基督的身体”而劳苦出力。参阅以弗所书4:11-14。
- 12:4 正如我们一个身子上有好些肢体,肢体也不都有一样的用处。
- 12:5 这样,我们许多人在基督裏是一个身体,互相联络作肢体。
- 12:6 按着所得的恩典,我们各有不同的恩赐:或说预言,要按着信心的程度说预言;
- 12:7 或服事的,要专一服事;或教导的,要专一教导;
- 12:8 或劝勉的,要专一劝勉;施舍的,要诚实;治理的,要殷勤;怜悯人的,要乐意。
保罗此处根据“基督身体”的道理,具体解释前节的理论。就如人的四体百肢,虽然各不相同,但为整个身体的生活,每个小肢体都有它的重要性和作用;同样,每个信友在圣教会内各有他不同的恩赐,只要他照自己所受的恩赐为基督的身体努力工作,便算满全了自己的超性使命。为要叫每个信友都能善尽己职,保罗特别嘱咐在圣教会内负责的七种人士,他们与现在的圣职人员有相同之点,但不尽相同。他们的职务,全由现在的圣职人员继续施行,这是相同之点;但他们所受的恩赐,未必每位圣职人员都继续获得,这是所谓不尽相同之点。原来这些奇恩是属于原始教会的。
这里所说的第一个恩赐是“说预言”,即谓按圣灵所赐的光照,去阐扬上帝的奥理,就如11:25关于以色列将来必要归依的启示,就是说预言的奇恩(参阅哥林多前书14:3、24)。保罗还嘱咐说预言者要“按信心的程度”,即按教会“共信之道”(提多书1:4),换句话说即是为叫无信心的人去获得信心而说预言。这种解释可以与加拉太书1:8;哥林多前书12:10,14:29;帖撒罗尼迦前书5:19-21互相参照。
第二是“执事”,就是服务的意思。究竟这里所说的服务,指的什么样的工作,我们不能确知;也许是指的那“供给”的职务(使徒行传6:1),或者是指照顾贫弱者所作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事(15:21、31;哥林多后书8:4)。
第三是“教导”,这恩赐既然与“说预言”有分别,很可能是指给信友讲解圣教会普通道理的责任(哥林多前书12:28;以弗所书4:11)。
第四是“劝化”,也就是劝勉的意思,这恩赐是由“教导”自然发生的结果,因为教导者常是以“劝勉”结束他的教训(哥林多前书14:3);以上四个恩赐是为灵魂的益处,下面三个恩赐是为肉身的需要。
第五是“施舍”,是说信友对于那些缺衣少食的人,应该尽力地慷慨救济(哥林多后书9:11、13,11:3;以弗所书6:5)。
第六是“治理”,这恩赐也许是给那些公开分施哀矜的负责人,这些负责督导的人,应该“殷勤”周到,好使每个穷人都能得到所需要的救济。
最后的恩赐是给那些“怜悯”人的,要他们用自己的财物救济穷人时,态度和颜悦色,没有一点轻看穷人的态度,但要使贫穷的人感觉到富贵的和贫穷的在基督内都是兄弟。
基督徒的生活守则
- 12:9 爱,不可虚假;恶,要厌恶;善,要亲近。
- 12:10 爱弟兄,要相亲相爱;恭敬人,要彼此推让;
- 12:11 殷勤,不可懒惰。要灵裏火热;常常服侍主。
就如在哥林多前书论了“恩赐”之后(12章),继论“爱心”(13章),保罗在这里也是如此:爱德的道理(9-21)也是在论恩赐之后(3-8)。这崇高的道理,是导源于耶稣的登山宝训,形成于保罗所倡导的基督妙身的道理。“论关怀”是指兄弟们守望相助,互相照顾的美德。“论心灵”是指蒙受了圣灵的人的心神;这样的人应该时常谨随圣灵的领导(8:14),热切地在耶稣妙身的肢体上专心去事奉耶稣自己。
- 12:12 在盼望中要喜乐;在患难中要忍耐;祷告要恒切。
- 12:13 圣徒有缺乏,要供给;异乡客,要殷勤款待。
- 12:14 要祝福迫害你们( [ 12.14] 有古卷没有「你们」。)的,要祝福,不可诅咒。
“在指望中要喜乐”,按哥林多前书13:7:“爱……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所论的,“盼望”是“爱德”的结晶。为此圣托马斯解释这端道理说:信友们因着望德自然喜乐,因着望德自然在困苦中忍耐,在祈祷时恒心,在行善的事上热心,在受迫害时祝福他的仇人,并为他们祈求。“只要祝福,不可咒诅”一句也是耶稣所出的命令:“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马太福音5:44)。保罗用这些教训教导信徒该怎样去对待教外人。款待客人是圣教初兴时很重要的义务,参阅提摩太前书3:2;提多书1:8;希伯来书13:2;彼得前书4:9等处。
- 12:15 要与喜乐的人同乐;要与哀哭的人同哭。
- 12:16 要彼此同心,不要心高气傲,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不要自以为聪明。
信友们既同有一个天上的大父,当然彼此都是兄弟姊妹(帖撒罗尼迦前书4:9;希伯来书13:1;彼得前书1:22),那么,自然应该有乐同享,有苦同受,彼此同心合意。为能达到这种相亲相爱的理想生活,“志气高大”与“自以为聪明”都是要不得的;反而应该追随耶稣的芳表懿范,时时处处俯就那些遭人遗弃或轻视的卑微人。这一番教训是多么高妙,多么重要(马太福音25:35、36;以赛亚书58:7)!
- 12:17 不要以恶报恶,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
17、18两节仍是劝勉信友们在外教人中该如何待人接物。保罗首先提出“不要以恶报恶”的金科玉律(帖撒罗尼迦前书5:15;彼得前书3:9等),然后嘱咐他们“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不但对我们的朋友,连我们的仇人也在内。所谓“美”,即如腓立比书4:8“凡是真实的、可敬的、公义的、清洁的、可爱的、有美名的……”,因为这样圣教会才可在教外人前得到应有的令誉(提多书2:10)。末了他警告信友们尽力之所能,设法“与众人和睦”,所谓和睦,并不是说无论事之好坏,都去迁就教外人,如果他们借势凌人强迫信友去作违反上帝命令的事,那就非彼此决裂不可,因为信友还有一条金科玉律的法则:“顺从上帝,不顺从人,是应当的”(使徒行传5:29)。
- 12:18 若是可行,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
- 12:19 各位亲爱的,不要自己伸冤,宁可给主的愤怒留地步,因为经上记着:「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 12:20 不但如此,「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吃;若渴了,就给他喝。因为你这样做,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
- 12:21 不要被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
所谓信友迫不得已时,要与教外人彼此决裂,并不是说信友可采报复的手段。保罗绝对禁止任何方式的报复,他引证摩西的话(申命记32:35)和箴言25:21、22的话来说明,复仇这一回事只属于主宰人类的上帝,任何人没有复仇的权柄。“因为你这样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这句话是说信友向仇人施恩惠,叫他们看到信友们如此爱仇的英豪行为而感到自我惭愧,受到自己良心的责备,因而悔过认错。“你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因为恶好像是一种传染性的疾病,如果你以恶报恶,你是相帮它传染,算是“为恶所胜”,作了它的俘虏;反之如果你以德报恶,你是阻止它的传染,算是“以善胜恶”,叫恶作了你的俘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