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靈與靈修

罗马书 第11章 概览

以色列的余民

上章未句:“我整天伸手招呼那悖逆顶嘴的百姓。”是犹太人目前的惨状,这惨状是不是永久存在 呢?又是不是表示上帝全然“绝了他的百姓”呢?保罗的答复是绝对的否定,他并且有条不紊地解释得非常清楚:犹太人的被弃不是全部的(1-10),不是永久的(11-25),相反,犹太人终要归依耶稣弥赛亚(25-29)。上帝要利用世人的不信和不义,实行他救赎的玄机(3032)。保罗看到上帝这样的玄机,不由得发生赞叹上帝的至大上智和无限仁慈的呼声(33-36)。“预先所知道”一词,如细考原文除“认识”的意思外,尚有“爱慕”、“选召”的意思,参阅哥林多前书8:2、3;加拉太书4:9。事实上,不是全以色列人都背弃了弥赛亚,使徒们、母教会的一切信友,连保罗自己不都是以色列人么?(哥林多后书11:22;腓立比书3:5)虽然如此,若从外表看来,似乎以色列民全体都背弃了自己的弥赛亚。保罗看以色列民目前的情况就如以利亚的时候,只有所留下的一批虔诚人士信从了弥赛亚。保罗所引的以利亚篇,即列王纪上19章。所引用的经句(19:10、14、18)末照原文。以利亚一发见他在迦密山山上所设的“比试”和所行的圣迹,不但没有铲除崇拜巴力的陋习,并且更激起了耶洗别的忿怒,更迫害敬拜上帝的人,遂由伤心而失望,向上帝“控诉”,“抱怨”那些耶洗别的以色列人。以利亚的话除了表示他的伤心失望外,还含有一种恳求上帝惩罚背信者的呼号。

上帝的答复表示他没有完全舍弃自己的选民,也不是选民全体背弃了他。因为以色列北国尚有七千没有向巴力屈膝的忠贞之士。目前以色列的情形也与此相似。从外表看来选民都离弃了基督,但信从基督的选民不是没有,只是保罗没有告诉我们信从基督的人有多少,不过数目的多寡无关宏旨;值得注意的是保罗如同以赛亚一样,称这一批信从基督者为“照着拣选的恩典,还有所留的余数”。按古先知的意思“所留的余数”所以能够被保留下来,只是因蒙受了上帝特别的恩赐。再一说,以赛亚也称这“所留的余数”为“圣洁的种类”(依6:13)。好像是说以色列民是一株伐倒的树,但尚有留下的余干,要从这余干上产生圣洁的种类。对这留下的残余,大先知还说:“所剩下的,就是雅各家所剩下的,必归回全能的上帝”(以赛亚书10:21,参阅7:3)。无疑地保罗把这“余民的预言”,贴在目前信基督的同胞身上了;但他在这里特别注意“余民”所蒙受的拣选之恩,要到21-25节他才说明他们的归化。

余民的被拣只是上帝白赐的恩典,丝毫不是他们的功行应得的赏报(3:28);上帝现在也只拣选了一批蒙召的犹太人,因此得到这样的结论:以色列民没有得到所寻找的义,但是这一批蒙拣选者——圣洁的种类——却得到了,其余的都成了顽固不化的。这也是目前悲惨的状况,上帝早已看到了,且有圣经的记载为证。

保罗先引摩西的法律(申29:3),后引大卫诗篇(69:23、24)就如在10:19、20一样。——保罗视大卫为先知,故视诗篇集如先知书,参阅4:3、7、8,10:7、9、13;另外他在所引的申命记29:3内插入以赛亚书29:10“沉睡的灵”一句,在诗篇69:23、24内插入“网罗”一词,但意义无大出入。

保罗解经的原理是:上帝昔日怎样对待忘恩负义的选民,今日因为他们离弃了基督(10章),也就同样地对待他们。这种引证旧约的原则,亦见于马可福音4:12;约翰福音12:40;使徒行传28:26:此三处有同样的理由,都贴合在同时代的犹太人身上(以赛亚书6:9)。诗篇69篇是一首弥赛亚诗篇,因此在新约上多次被印引用。例如约翰福音15:25(引5节),2:17(引10节),罗马书15:3(引10节),马太福音27:34(引22节),使徒行传1:16-20(引22节)。既然选民“拿苦胆给我(弥赛亚)当食物,我(弥赛亚)渴了,他们拿醋给我(弥赛亚)喝。”换句话说,既然犹太人处死了自己的弥赛亚,先知一方面盼望,一方面预言“他们的筵席”,即他们的祭坛和献祭,要为他们变成网罗、机槛、绊脚石和他们罪有应得的报应。诚然,到了两千年后的今天,基督的十字架为以色列人仍是一个绊脚石(哥林多前书1:23)。

外邦人得救

犹太人碰到了这个绊脚石而“跌倒”,但他们的“跌倒”,并不能证明上帝更有意叫他们“跌倒”,甚至叫他们一蹶不振,永无翻身之日。上帝惩罚自己的百姓,只是暂时的;况且他的惩罚,为犹太人为外邦人都是有益的:外邦人因着犹太人的“过失”获得救恩(事实上保罗每次看到同胞不肯听从福音,便远离同胞而去向外邦人宣讲福音,见使徒行传13:46,18:6,19:9,28:28;加拉太书2:11;腓立比书1:15、17;哥林多后书等,)犹太人却要因着外邦人的“信仰”而受到刺激(10:19),使他们重归基督的怀抱。如果犹太人的“过失”、“缺乏”成了外邦人的“富足”,那么犹太人的“丰满”,也翻译为全部悔改,那么,为基督的教会,即为基督的天国,不是更要成为各种恩典的泉源吗?为使这幸福的时期早日来临,我——保罗自称——既是外邦人的使徒,自然要为他们竭心尽力,使他们愈快愈多去信仰耶稣:这样我的同胞必受到更大的刺激,而得真心回头的恩典。由“好救他们一些人”一句可知:(一)、保罗不怀着在生时引全数以色列民回头的希望;(二)、他也不怀着耶稣第二次快要来临的希望。

15节可说是12节报解释:“他们被收纳,岂不是死而复生吗?”历来的经学者都以为此句很费解。有些学者依据马太福音24:14:“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然后末期才来到。”便主张福音传遍全球后,以色列民才全数回头,然后天地要终穷。但我们不赞成这项主张,因为在马太福音24:14耶稣没有说福音传遍世界以后,天地便要立时终穷。况且保罗此处所说:“他们被收纳,岂不是死而复生吗”一句,不是指天地终穷后人类肉身的复活,乃是指信主的外邦人因以色列民的归化而燃起的一种宗教的热忱,因为吾主耶稣在末世论(马太福音24:12)中曾预言过:“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许多人的爱心才渐渐冷淡了。”归化的犹太民族定要消灭这种冷淡,因此他们的“被收纳”可视为“死而复生”;因为那些灵魂算已死去的外邦人,必要因着犹太人的热心,再在基督内复生于上帝。所以信仰了基督的外邦人,决不可存轻视暂时背弃上帝的以色列民(11:18、21、22、24、25,15:25-27,16:4)。以色列民好像是一堆面团,如果从这面团中拿去一块当祭面献给上主,全堆面团便都圣化了(民数记15:18-21)。“面团”和“树根”无疑地是指犹太人,连那些如今不信基督的犹太人也包含在内。“新面”和“树根”虽不敢说绝对一定,但我们想是指古圣祖;可是有些学者以为是指耶稣基督(9:5),或只是指归依基督的犹太人(11:5)。他们的意见似乎欠妥。至于主张是指古圣祖的理由如下:犹太人,因为上帝同他们的诸圣祖,立过盟约,他们是诸圣祖,尤其是圣祖亚伯拉罕(4:1)的后裔,所以他们也是圣的,意思是说他们是属于一个圣的民族。(哥林多前书7:14的“圣”字亦作如是解。)

17-21节一段内保罗敦劝信主的外邦人要自我警惕,不可因为自己信从了福音,就向不肯信从福音的犹太人高傲自夸。这种态度,前途不堪设想(3:27)。该知道,人获得信仰纯是上帝的恩赐。昔日上帝把这恩赐赏给犹太人,现今上帝却把它赏给外邦人,前后赏人恩赐的上帝仍是那伟大而唯一的上帝。外邦人如果自夸而轻视不肯信主的犹太人,很可能使上帝因着他们的骄傲收回自己的恩赐;反之,如果犹太人痛改前非,归心向主,仍能和昔日一样重新蒙受上帝的恩赐,甚至比昔日蒙受得更丰富!这是因为犹太人原是上帝所栽种的橄榄树(指真宗教)。野橄榄树(指外邦人)若要分沾好橄榄树的肥脂非与它相接不可。本来按照接木的常法,不是野树枝接到好树上去,而是好树枝接到野树上去,才能结出所希望的好果实。保罗设的这个比喻竟反对接木的常法,是否因保罗生长在都市中,没有注意或不大明白接木的方法,或者故意设此反乎常法的比喻,为要提高外邦人蒙受救恩的特点;或者是他在旅行时亲眼看到在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的农夫拿一根野树的枝条,接在一株失去结果能力的老树上,使它再茂盛结果。这三项意见都有赞同者,但我们以为保罗并无意着重橄榄树的接法,他设此比喻的目的只是要读者明白新约继续旧约,外邦人因信仰基督而继承了旧约的应许(加拉太书3:7-9)。新教不是废除古教(即旧约之中的犹太教),而是更新、圆满、完成了古教(马太福音5:17)。因此他运用接野树在好树上的比喻,是指信奉基督的外邦人应该切记,不是他们托着老树根,乃是老树根托着他们,因此他们不但不可高傲自夸,离正忘本,反而该谦卑自下,归真返本,因为上帝既没有怜惜那些选民的背离分子,同样,如果外邦人一旦也背离了上帝,上帝也必不会怜惜他们。

22-24节中保罗愿意读者认识上帝的两种德能:恩慈和严厉。如果外邦人要继续蒙受上帝的恩慈,就应该常怀谦下之心,或如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0:12说的:“自己以为站得稳的,须要谨慎,免得跌倒。”反过来说,如果目前正遭受上帝严罚的犹太人,“若不是长久不信”,必要再获得上帝的恩慈,重新被接在原来的树上,何况这种接木法是很容易的。本来犹太人归依耶稣基督,并不是放弃了祖先的宗教,而是信奉了耶稣基督所完成的同一宗教。再进一步说,外邦人如果背弃了对耶稣的信仰,必要遭受上帝更严厉的惩罚。为此,圣味增爵说:上帝只预言将有一个民族(以色列民)要回头;至于信仰基督教的民族,他们如果背教离主,上帝不但不许下他们回头改过,也许不再怜悯他们。

全以色列都将得救

保罗直到现在只说背逆的犹太人能够改恶迁善,但没有说必定改恶迁善,如今他却用权威的口气说:“我不愿意你们不知道……”(1:13;哥林多前书10:1,12:1;哥林多后书1:8;帖撒罗尼迦前书4:13),他用肯定的口气给人报告犹太人的背逆救主,只是部分的,且是暂时的。他把“以色列人有几分是硬”称为一种“奥秘”,“奥秘”一词不是指难解的道理,而是指一隐藏的道理,若无上帝的启示世人无法知道。并且按保罗对“奥秘”(mysterium)一词的用法,是指与上帝救赎人类的玄机有极密切关系的事(16:25;哥林多前书2:1;以弗所书1:9,3:3;歌罗西书1:26、27,2:2,4:3)。现在上帝藉着保罗把施救恩的机密已启示给人:全部以色列人都要归化。这种归化是要实现在外邦人进入天国之后。所说“全家”得救,不是说每一个犹太人连一个也不例外都要进入基督的国,乃是说大多数要信仰耶稣基督。

保罗引以赛亚书59:20、21以色列民蒙怜悯的预言与自己所说相对证。他在此引用了希腊通行本,但与原文的主旨没有多大出入。他一蒙受以色列民必要归化的启示,就懂得了一些旧约经文的深意(参考约翰福音16:4,2:17、22,12:16),尤其是懂得以赛亚书59:20、21和耶31:33二处的经文,此处虽未引耶利米书的经文,可是亦暗示耶利米对新约所预言的。保罗引依的经文的用意是:当以色列人被掳巴比伦时,上帝并没有忘记他们,反而给他们许下了一种更荣耀的复兴,一项长存的盟约。这些伟大的事件,上帝曾说要藉着弥赛亚来实践。弥赛亚现在既已来到,便要对以色列民尽他拯救者的职务,要引以色列民信仰自己,以获得救恩。恐怕有人要问:以赛亚的话不是指耶稣救赎的工程吗?而这工程不是已在十字架上完成了吗?我们要答说:是,已经完成了;但保罗因有特别的启示,明白了基督的救赎工程是附有条件的,就是说,直到盟约的子民一日不归依基督,救赎的工程还不能算是完成,因此他引用这经文来证实他对以色列民归化的预言,必有应验的一日。

“就着福音说”意思是说:如果我们着眼在目前所传布的福音的制度和作用,以色列民“为你们的缘故”,即为相帮你们——外邦人——信仰基督教,成了上帝的仇人,即成了上帝义怒的对象。可是如果我们着眼在以色列是上帝的选民,并他们的祖先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摩西、大卫等都是上帝特宠的人,他们仍是上帝可爱的子民;由此可知,爱以色列者不是任何一个受造之物,乃是造物之主,他曾向以色列民说过:“我以永远的爱爱你,因此我以慈爱吸引你”(耶利米书31:3)。上帝的诸般恩惠都是爱的流露,哪里还能有翻悔的余地呢?“因我——上主是不改变的”(玛拉基书3:6;参见罗9:1-5)。

30-32节是历史神学的纲要,大意是:从前外邦人不信从上帝(1:18-32),现今他们却信从了,因他们信从了,竟使以色列民失了信德。然而因上帝奇妙的措施,仍要因外邦人的信从,激励丧失信德的犹太人,重新获得信德(10:19-21并注)。这样在宗教上人类的两等人,都因上帝的怜悯而获得救恩。32节真是历史神学的关键。上帝让一切人都陷于背逆之中,是为给一切人显示自己的慈爱;所以获得最后胜利的不是人类的罪恶,乃是上帝的仁慈。假使明白了这端道理,谁还能说保罗的神学不是乐观的神学呢?

“上帝丰富”是指上帝为拯救人类所立定的计划(以弗所书2:4、7)。“智慧和知识”也与拯救人类的计划有关:“智慧”指上帝怎样利用以色列民的不信去怜悯外邦人,又怎样利用外邦人的信从去激励以色列民,使他们归化(30,31);“知识”暗示拣选了以色列民,永不翻改(29节)。“他的判断”即上帝正义和仁慈的判断。关于这些上帝的美德和上帝的“踪迹”,保罗认定都是不可测量,不可探察的;换句话说,世人有限的智慧,无法懂透上帝治理世界的机密,只有俯首帖耳地去信赖无穷上智的上帝(以赛亚书55:8-13;便西拉智训24:38、39;伪经厄斯德拉卷四5:33-55)。他又在34、35两节中根据希腊通行本,引用了以赛亚书40:13和约伯记41:2,仍讲一样的道理:人不能明白上帝的道路和判断,也不能作上帝的顾问,更不能先向上帝施恩为叫上帝还报自己。上帝永为首,上帝永为大:这是保罗神学的原理。唯有上帝是全能全知全美善的,唯有上帝是至公至义至仁慈的;万物的动静在上帝的掌握中,人类的历史在上帝的推动中。“万有都是本于他……”不是暗示上帝三位一体的奥义,乃是赞颂上帝是全能的创造者,全知的生养者,全美善的终向,所以上帝是永远应受光荣的。啊们!现在我们可引用圣母玛利亚的话来作为本书第一大段,尤其是9-11一段的结论:“他怜悯敬畏他的人,直到世世代代。他用膀臂施展大能;那狂傲的人正心里妄想就被他赶散了……他扶助了他的仆人以色列,为要记念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施怜悯直到永远,正如从前对我们列祖所说的话。”(路加福音1:50、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