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录 第7章 概览
十四萬四千以色列人受印
- 7:1 此後,我看見四位天使站在地的四角,執掌地上四方的風,使風不吹在地上、海上和各種樹上。
- 7:2 我又看見另有一位天使從日出之地上來,拿着永生上帝的印。他向那得到權柄能傷害地和海的四位天使大聲喊着,
- 7:3 說:「你們不可傷害地、海和樹林,等我們在我們上帝眾僕人的額上蓋了印。」
- 7:4 我聽見以色列人各支派中受印的數目有十四萬四千;
上图:以色列博物馆所收藏的各种古代希伯来印章。古代的印记是物主用印章或戒指在所有物上所做的易于辨认的记号。人身上带着神的印记,表示这人是属于上帝的。
本章即是对上章末节:世上的居民,在上帝与羔羊发怒的日子发问说:“他们忿怒的大日到了,谁能站得住呢?”一句的答复。这个答复即是:只有那些在额上印了上帝的印,作上帝仆人的人,才能站得住。他们不仅能站得住,并且在今世便受上帝的保护,在来世还要享永生的福乐。约翰对宇宙的概念,与但以理(7:2)和撒迦利亚(6:5)一样,以为大地是四方的。在大地的四角,有四位天使掌握着四方的风暴。他们一旦松手,风暴必摧毁大地。约翰在这异像中,看见那四位天使好似已准备好要松手,把四方的风暴放出;可是另有一位天使出现,禁止他们松手,直等到他在上帝的众仆额上盖完了印为止(参阅以西结书9:4、6)。其实约翰并没有看见天使怎样在上帝的众仆额上盖印,只是听到了被盖印的人共“十四万四千”。那四股为天使所把持的风暴,按一些经学家的见解,是指前章所记的四种灾难,即:战争、饥荒、瘟疫和死亡;那另一位由“从日出之地上来”的天使(以赛亚书41:2;以西结书43:2:“以色列上帝的荣光从东而来”路加福音1:78),好似有些相似第一位骑士;但另有些学者,却以为这位天使即是米迦勒或者加百列大天使,这种意见仅是臆说而已。这位天使手中拿着“永生上帝的印”。(我们可以设想,天使手中可能拿着一个大图章,或者手指上带着一个大指环,上面刻着上帝的名字。因古时的印章,或指环上刻有主人的名字,作为盖印或打图章之用。)如按寓意来讲,这“印”很可能是指示圣洗圣事(哥林多后书1:22;以弗所书1:13;提摩太后书2:19并注)。再按本书14:1的记载,更具体地来说,这“印”即是上帝和羔羊的名字。事实上,人在领洗时,已接受了基督的名号,已归于基督名下(罗马书6:3-10并注),正与那些敬拜了兽和兽像的人,在自己的额上,或手上所接受的“印”两相对立(13:16,20:4)。盖了上帝印号的数目,共有“十四万四千”。这神秘的数字,即是由“十二”自乘(圆满加圆满),再乘“一千”(无限定的数字)所得的数目。此数目是指一个数不胜数的大数目(9)。十四万四千被选者是由以色列十二支派选出的,每支派一万二千。
- 7:5 猶大支派中受印的有一萬二千;呂便支派中有一萬二千;迦得支派中有一萬二千;
- 7:6 亞設支派中有一萬二千;拿弗他利支派中有一萬二千;瑪拿西支派中有一萬二千;
- 7:7 西緬支派中有一萬二千;利未支派中有一萬二千;以薩迦支派中有一萬二千;
- 7:8 西布倫支派中有一萬二千;約瑟支派中有一萬二千;便雅憫支派中受印的有一萬二千。
上图:弥赛亚犹太教(Messianic Judaism)的标志,由金灯台(Menorah)、大卫星(Star of David)和耶稣鱼(Ichthys)组成。弥赛亚犹太教兴起于1960年代、尤其六日战争以后,2012年全世界大约有35万成员。他们承认耶稣是弥赛亚,强调摩西五经和律法,其中有的相信耶稣是道成肉身的神、有的则不相信。犹太基督徒与弥赛亚犹太教徒并不相同,信耶稣的犹太人有的是基督徒,有些的是弥赛亚犹太教徒。
关于本段经文,有不少的问题:第一、在这十二支派中,没有但支派的名字。这似乎是因为约翰有如其他同时代的犹太人一样,相信敌基督应出于但支派的缘故(圣爱任纽、希坡律陀、伯达、阿肋泰、凯撒利亚的安德列等的主张),或者是因为但支派在当时早已消灭了的缘故;第二、十二支派前后排列的次序与旧约中所载的几张名单都不相同,这大概是约翰故意把犹大放在首位,因为基督是出自此一支派(5:5);第三、这十四万四千的数字,是指示何种人?主要的意见分两派:一派认为是指示改奉基督教的犹太人;另一派则认为是指示由普天下的犹太人和外邦人所组成的圣教会。我们以为后一见解更适合于本书的精义,因为照约翰的看法,目前只有一个真以色列,只有一个“上帝的以色列”,即是基督的教会(2:9,3:9),因为教会的根基十二位使徒正相等于以色列子民的十二列祖(21:12-14)。可是,如果这十四万四千被选者是指示普天下的教会,那么本章9-12节所记述的那“许多的人,没有人能数过来”的是指示哪般人呢?是指示同样的人吗?如果是指示同样的人,即指示普天下的信友,那么为什么约翰将这两伙人分别的这么清楚,甚至在4节他说他只“听见”了以色列十二支派中被选的数目,而在9节却说他“看”了由各邦国、各支派、各民族、各异语而聚集的一大伙数不胜数的人呢?对于这些问题,学者们的意见很不一致,我们认为前者是指世上的战争教会,犹太人与外邦人都包括在内;她之所以由十二支派的名字作代表,是因为她是依据旧约并由旧约而来(约翰福音4:2124),且更可表出以色列民必将全体皈化的期望(罗9-11);后者,即9-12所记的没有人能数过来的那广大群众,是指示凯旋的教会。现在我们再问:此处的十四万四千被拣选者与14:1-5所记的那十四万四千童身者,是否是指示同样的人,我们的答复是肯定的,详见该处注释。
無數的人從各國而來
- 7:9 此後,我觀看,看見有許多人,沒有人能計算,是從各邦國、各支派、各民族、各語言來的,站在寶座和羔羊面前,身穿白衣,手拿棕樹枝,
- 7:10 大聲喊着說:「願救恩歸於坐在寶座上我們的上帝,也歸於羔羊!」
- 7:11 眾天使都站在寶座和眾長老,以及四個活物的周圍,俯伏在寶座前,敬拜上帝,
- 7:12 說:「阿們!頌讚、榮耀、智慧、感謝、尊貴、權能、力量都歸於我們的上帝,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上图:正统犹太人于住棚节(Sukkot)在哭墙手拿棕树枝游行。
9-12节一段是描绘天上的凯旋教会很像一幅图画。约翰描述这些站在上帝和羔羊面前的群众,都“身穿白衣,手拿棕树枝”,这是表示他们已经获得了胜利。约翰为描述天上的这幕盛典,可能取材于住棚节的仪式(参阅利未记23:33-36;尼希米记8:13-18;撒迦利亚书14:16-19和约翰福音7:1-13并注)。但另有些学者,以为是取材于耶稣荣进耶路撒冷的一幕(约翰福音12:12-19并注),亦无不可。那些蒙选者承认自己之所以能够获得拯救,之所以能够获得胜利,完全是由于上帝赐下了自己的独生子的缘故(约翰福音3:16),为此他们兴高彩烈地大声赞美上帝并圣子耶稣。环绕着上帝的宝座、四活物和二十四位长老的众天使也历述上帝的“七”样美德(4:9、11,5:11、13),而赞颂上帝。这“七”样美德即是指上帝的各种美德。
上图:纽约犹太人在住棚节拉着棚子上街,邀请路人进去坐一坐。正统犹太人平时拘泥于洁净的礼仪,不愿与外邦人来往,但住棚节却是他们唯一乐意邀请外邦人一同欢庆的特殊节日,因为圣经说:「所有来攻击耶路撒冷列国中剩下的人,必年年上来敬拜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并守住棚节」(亚十四16)。
上图:正统犹太人正在搬运棕树枝回家,做住棚节棚子(Sukkah)屋顶。
上图:犹太人所搭住棚节的棚子(Sukkah)。
- 7:13 長老中有一位回應我說:「這些穿白衣的是誰?是從哪裏來的?」
- 7:14 我對他說:「我主啊,你是知道的。」他向我說:「這些人是從大患難中出來的,他們曾用羔羊的血把衣裳洗得潔白。
- 7:15 所以,他們在上帝寶座前,晝夜在他殿中事奉他;那坐在寶座上的要用帳幕覆庇他們。
- 7:16 他們不再飢,不再渴;太陽必不傷害他們,任何炎熱也不傷害他們,
- 7:17 因為寶座中的羔羊必牧養他們,領他們到生命水的泉源;上帝必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
13节长老向约翰发问,是要启发他认识这一神视所含的深意。在长老的答复中,说出了圣徒为进天堂应实行的两个先决条件,即:(一)从大患难中出来的。(二)“用羔羊的血把衣裳洗白净了”(14节)。“大患难”,并不是指敌基督出显时所有的大灾难,而是指在这“末时”中(约翰一书2:18),即由主升天起至再临时为止,信友们所应受的各种困苦艰难。由此可知,约翰在此不仅指殉道者。而且也指一切背着十字架跟随耶稣的信友:这是敖黎革讷和其他古今学者的见解。贝雅托(公元776年卒)解释本节时早已写说:“这些圣徒不只是殉道者(虽然有些人曾如此主张),而是指示全圣教会,因为全圣教会都是在羔羊的血中洗净了的。”“用羔羊的血把衣裳洗白净了”一句,是表明耶稣宝血无量的功能(见约翰福音6:53-56,19:34;罗马书3:25,5:9;约翰一书1:7,5:6、8;启示录1:5,12:11等处)。15-17三节是描述天堂的福乐:蒙选者都好似上帝的祭司,时常侍立在上帝的宝座前,上帝也常住在他们中间。蒙选者既已到了父家,那么他们在涕泣之谷所受的痛苦,如饥、渴、炎热等,都已消失了(以赛亚书49:10),只有安享福乐;我们的好牧人耶稣在天父家里必要满足我们的一切心愿(以西结书34:23;诗篇23:2;耶利米书2:13;以赛亚书25:8)。这些甘饴的比喻之词,我们在本书最后两章尚可见到。其实,这些比喻明显得很,并不需要什么解释,为此我们只引用圣奥古斯丁的一句话作本章注释的结尾说:“这些话并不需要解释,只应细心体会……你愿意体会吗?多爱耶稣吧!越爱越会明白。”
神学释义
约翰在第6章所述唯有羔羊才能开启的那七个印,虽然是以象征与比喻的文体写成的,但所含的意义,与基督在末世言论所预言的却完全相同,即在于说明构成今世历史的因素,或更好说:即是在于说明直到世界穷尽支配人类整个历史的动力。约翰所注视的,并不是历代所要发生的史事,而是管治这些史事的法则,与这些史事所趋向的目的。既然掌管世界史事的法则完全掌握在上帝的手中,完全属于羔羊的权下;那么世间的史事所趋向的最后目的,就是羔羊必要获得胜利。这一点正是羔羊开启第一个印后所生的异像所表征的。“有一匹白马;骑在马上的,拿着弓,并有冠冕赐给他。他便出来,胜了又要胜。”在第6章注释中已说过,我们认为这一象征,是表明天国的福音必要广传于世(马可福音13:10),因为上帝的圣言必要继续“快快行开,得着荣耀”(帖撒罗尼迦后书3:1),世界上的黑暗势力,无论如何雄厚,绝不能胜过他(约翰福音1:5);所以最后的胜利必属于天国的福音,或更具体的说:最后的胜利必属于基督。关于这一点,约翰在本书19:11-16还要说明,且指出那位骑白马的骑士的名字,叫“上帝之道”,这正是约翰福音和约翰一书对基督所有的称呼。
可是天国福音的宣讲,并不是在一个平静安谧,没有困难,没有反对的环境中;相反地,它应插足在人类历史之中,它也是人类历史动力中的一种动力;它虽是一种主要的动力,其他的动力本应协助它,但它却不断时时处处遭受各方的攻击与磨难。请看,哪一个世纪,圣教会不在苦难中挣扎,不受谩骂,不受侮辱,不受攻击!因此我们不要忘记了主所说的:“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约翰福音16:33)。为基督徒的,既然知道基督及其福音必然获得胜利,那么无论遇到什么处境,都容易忍受;并且知道,这世间的其他动力,如战争、饥荒、死亡、瘟疫、毁灭、迫害等等,都是必然发生的事,因为这一切都是预示基督再临之前,世间所必须发生的大痛苦与大灾难的开始(谷13:8)。除了上述的这些历史中的动力之外,尚有一种由上而来并施行于地的动力,就是殉道者的祈祷,和那些为义而受迫害的人的祈祷。这种祈祷,一方面显示上帝的国在世上为义德的原故要受迫害,但另一方面,也显示受苦受难的教会的祈祷在上帝前有多大的能力。
这些殉道者,以及与他们相似的人,即那些在世上热心度日,遵守上帝诫命的基督信徒,在他们死后,便获得了“白衣”,这件白衣即指他们所获得的永远光荣。虽然他们为了基督圆满的胜利,并为了从速“穿上另外的”(罗马书8;哥林多后书5:4),热切期望自己的肉身复活,但上帝还要他们“安息片时”(6:11)。他们便在这“片时”之中,有如天使一般,不但时时赞颂钦崇上帝,并且还不断地挂虑着在世上的战争教会,为她祈祷,为她转求。
约翰在本书中对教会所有的描述,很为复杂,我们很难将战争的教会与凯旋的教会这两种局面分辨清楚,甚至在本书的最末部份,约翰在讲论永远的光荣教会时,其中还脱离不了战争教会的色彩(21:22-27)。这是由于约翰对“永生”的概念而来,因为依约翰的看法,永生的本质并不因死亡或因肉身的复活而有所变更;同样,无论在世上的战争教会,无论是已在天上凯旋的教会,同是羔羊的净配(19:7,21:2、9)。所以圣教会直到基督再临,众人复活的时候,是具有战争和凯旋两方面的教会;虽同是“羔羊的净配”,但还没有完全受到光荣,还一心期待救主的再临,好使正义完全显扬,基督的胜利完全表示于外,为此圣灵和新娘不断地祈求说:“来!”(22:17)。由于战争的教会与凯旋的教会实质上是一个,遂产生了使徒的敬礼和转求,这也是符合圣徒相通的教义。也因此可以明了利雪的德兰 (Therese of Lisieux)在死前不久所说的话:“我觉得我的使命将开始了,即是教人爱慕上帝,如我一样爱慕他……将我的小道路教导给别的灵魂……我必再回到世间……在我死后,我要降下玫瑰花雨……未到天上的选民足额了,我决不休息……”圣女的这番话已阐明了天上圣人的生活与行动。
我们在前面说过:基督的福音,虽然处在今世各种灾难困苦中,但必要获得最后的胜利(6章)。这一点可由上帝的两种预许来作保证:一是上帝不断的照顾(7:1-8)。一是上帝的厚报(7:9-17)。约翰以两个异像表示这两种预许:一是蒙选者领受永生上帝印的异像,一是蒙选者继续不断进入父家的异像。由以色列十二支派中所选出领受永生上帝印的人,我们在解说中已说明,是指世上战争的教会。上帝照顾保护教会,并不是说她不受魔鬼的诱惑,不受窘迫,不必牺牲;而是说在战争中她不会跌倒(3:10,9:4),有上帝保护她不背信德,使她能脱免魔鬼的势力。但是人人都必须经过大苦难(提摩太后书3:12),并在羔羊的血中洗净了自己以后,才能享天父与羔羊的真福。羔羊的血打开了天上之门,羔羊的血使蒙选者满了天父的家。锡耶纳的圣凯瑟琳和St. Gaspardel Bufalo歌颂基督的宝血虽然写的淋漓尽致,引人人胜,但远不如本段所描述的这样威赫壮严,大快人心。
这些蒙选者在被宰杀的羔羊领导之下,回到了天乡,停止了涕泣之谷的生活,再也不记起昔日被掳在外时的痛苦与眼泪,饥渴与严寒,只是与基督一起,藉着基督,颂扬感谢上帝圣父,并在好牧人基督的领导之下,到永生的活泉旁汲取永生的活水。
由以上所述可知,如果我们明白这些话,我们认为义子在天父家中的生活决不像静如死水般的“涅槃”,而是真正充满活力的生命,时常不断地扩展爱情,在耶稣领导下,更圆满的分享上帝的生命。但丁描述住在天上锡安的人所度的生活说:“永远的爱不断的发展在新的爱中。”圣奥古斯丁默想永远的生命时,举心向上帝说:“那天,如同你今天在我们身上工作,你将在我们身上安息。我们的安息,就是你在我们身上的安息,一如我们的工作,就是你在我们身上的工作。主,你常常工作,可是你常常安息……主,上帝,你既给了我们一切,还求你给我们和平:稳定的和平,安息日的和平,不夜的和平……”(《忏悔录》卷十三,第三十五章、第三十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