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录 第6章 概览
6-8:1一段,是记述开启“七印”时所发生的异像。这个“七印”组与其他两组:即“七角”(8:2-14:20)和“七碗”(15、16),形成了本书的主干。这三组在形式上有一共同之点,即每叙述完六个异像后,即有一插曲(7,10-11:14,16:13-15),以后再继续第七个异像(8:1,11:15,16:17)。本组内的插曲,即是描述世上蒙受上帝护佑的战争教会和天上享受上帝永福的凯旋教会(7章)。6、7两章的布景与前两章同,即是说:约翰看到这两章内所记述的异像,仍是在天上,或更具体地说:仍是在上帝的宝座前(4:1)。按内容来说:本组与后两组彼此间有相同之处,亦有不相同之处:其相同之处,即是三者都以报告基督的最后审判作结;其不相同处,最大者,即是后二组是描述上帝的审判正在世上实行,本组只是描述上帝的审判在天上怎样早已预定;换句话说:本组是一种预言,预告上帝的神国——圣教会在世上将处在什么环境之中。读者如要更进一步了解“七印”组的异像,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将本组异像与主的末世言论(马太福音24章等),作一详细比较。按主的末世言论,在基督再次来临之前,即在“结局”之前,圣教会必要遭受那些所谓的“生产之难的起头”(马可福音13:8)。这些痛苦即是战事、叛乱、饥荒、地震、瘟疫和迫害;但是在这些痛苦和迫害之中,“福音必须先传给万民”(马可福音13:10;路加福音21:919)。此后,便要发生属于宇宙的征兆,以预示今世终结即将来临。这些征兆即是日、月、星辰、山岭、海洋都要失其常态(路加福音21:25-28)。如今让我们把这些征兆,与开启前六个印之后所发生的异像比较一下,试看是否相合:那骑白马的胜利者。按大半学者的意见,是指基督福音的传播,与其所得的胜利与光荣(马可福音13:10;帖撒罗尼迦后书3:1);骑红马的骑士,是指战事和叛乱;骑黑马的骑士,是指饥荒;骑灰马的骑士,是指死亡和瘟疫;那些在祭坛下面被宰杀的灵魂,是指圣教会所受的迫害;在开启第六个印后所发生的那七样属于宇宙的现象,即是指今世终结前所必须发生的征兆。由以上所作的简单比较看来,本组的异像实与主的末世言论颇为吻合。总结一句说:本组与主的末世言论一样,是预示圣教会在此世上当处在什么环境之中,当应付些什么事变与迫害。在本组的插曲内(7章),约翰以两幅图画,来描述世上战争的教会如何聚集上帝的儿女,使之合而为一,以及在今世结束之后,这教会将如何与她的夫君一同为王。无怪乎解经家都将7章视为一篇喜乐的插曲。
揭开密封的印
- 6:1 我看见羔羊揭开七个印中第一个印的时候,听见四活物中的一个活物,声音如雷,说:“你来!”
- 6:2 我就观看,看见一匹白马,骑在马上的拿着弓,并有冠冕赐给他。他出来征服,胜而又胜。
- 6:3 羔羊揭开第二个印的时候,我听见第二个活物说:“你来!”
- 6:4 就另有一匹马出来,是红色的;有权柄赐给了那骑马的,要从地上夺去太平,使人彼此相杀;他又接受了一把大刀。
- 6:5 羔羊揭开第三个印的时候,我听见第三个活物说:“你来!”我就观看,看见一匹黑马;骑在马上的,手里拿着天平。
- 6:6 我听见在四个活物中似乎有声音说:“一个银币买一升麦子,一个银币买三升大麦;油和酒不可糟蹋。”
- 6:7 羔羊揭开第四个印的时候,我听见第四个活物说:“你来!”
- 6:8 我就观看,看见一匹灰色马;骑在马上的,名字叫作“死”,阴间也随着他;有权柄赐给他们,可以用刀剑、饥荒、瘟疫、野兽,杀害地上四分之一的人。
当羔羊开启前四个印时,每次有一匹马出现,其上坐着一位骑士,每位骑士各有各的动作。无疑地,约翰此处暗示了撒迦利亚书1:8-10,尤其是撒迦利亚书6:1-8。我们说约翰在此只是暗示,并不是明引,因为不但马匹的颜色与出现的次序不同,并且约翰所记的是马与骑士,而撒迦利亚书所记的则是四辆马车。尤其应注意的是:新约先知所讲论的意义远超过旧约先知所讲的,因为撒迦利亚的异象只是指示选民的复兴,而约翰的异象却是包括全新约时代,即是说:约翰的视力,看到了今世整个教会的生活,由基督升天起,直到他再临为止。1节内所记的那像雷声所说的“你来”,是向谁说的呢?不能是向先见者约翰,因为他早已在场,而是向那四位骑士说的;意思就是希望那四位骑士所表的事件快点发生。这些事件发生的越早,基督的再临也越快;为此,斯委特在此处引用罗马书8:19“受造之物切望等候上帝的众子显出来”的话来解释,很是恰当。其意是说:受造之物既然都在切望着上帝的子女显出来,而这显出来又系于基督的再临,为此如要满足受造之物的切望,必须先实现主在末世言论中所说的征兆,为此这四个活物都急不可待地发声如雷说:“你来!”当第一个活物说出“来”时,随声出来了一位骑白马的骑士,手中“拿着弓”,以“得胜者”的姿态出现,遂“有冠冕赐给他”。本处经文没有说出是谁给了他这顶冠冕,我们以为可能是一位天使。有些学者以为这一象征是取自帕提亚人的骑兵,因为他们是最著名的弓手,在当时是罗马大帝国的一大克星;是否约翰暗示他们,事有可能,但不敢决定。我们以为这一骑士的象征,并不是指示战争,而是指示福音的广传与其所获得的胜利与光荣(马可福音13:10;帖撒罗尼迦后书3:1);因此这“弓”的比喻,并不是取自帕提亚人的骑兵,而是取自哈巴谷书3:8-10:“耶和华啊,你乘在马上,坐在得胜的车上,岂是不喜悦江河、向江河发怒气、向洋海发愤恨吗?你的弓全然显露,向众支派所起的誓都是可信的。(细拉)你以江河分开大地。山岭见你,无不战惧;大水泛滥过去,深渊发声,汹涌翻腾(原文是向上举手)。”(见该处注释)。这骑士“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是因为福音就是那常获胜的上帝的话(以赛亚书55:11)。这正如约翰在约翰一书5:4所写的:“使我们胜了世界的,就是我们的信心。”所以我们认为这里所记的骑白马的骑士与19:11-13所记述的骑士相同,同是上帝的道;世界上的黑暗无论多么阴森,决不能胜过他(见约翰福音1:5并注)。基督的福音,在世上无论遇到什么阻碍,直到他再次来临,必要“快快行开,得着荣耀”(帖撒罗尼迦后书3:1)。这就是“他便出来,胜了又要胜”一句的意义(2),参阅本章附注:论本书中白色的含义和第六章中的白马所指。
上图:帕提亚骑射兵。崛起于波斯帕提亚的安息帝国与罗马帝国、贵霜帝国、中国汉朝并称欧亚大陆四大帝国,是初期教会时代唯一能与罗马帝国抗衡的强敌。
上图:罗马奥古斯都像护胸甲的近照,上面刻有一名帕提亚人将克拉苏在卡莱战役遗失的鹰标归还给奥古斯都。安息帝国在卡莱战役夺得了克拉苏军团的鹰标,30多年后才以交换战俘的方式还给罗马。罗马帝国特地铸造硬币纪念鹰标的归来,并兴建广场摆放鹰标,甚至在奥古斯都像的护胸甲上刻了鹰标回归的情景。由此可见帕提亚之「弓」对罗马帝国创伤之深。
第二位骑红马的骑士是象征“战争及叛乱”(路加福音21:9)。第三位骑黑马的骑士,是象征饥荒,这可由骑士所持的“天平”和四个活物所发出的声音得到证明。“天平”是指限额配给,这是战争与战争后所常有的现象。那四个活物所说的话是指物价的昂贵。据当时的文件记载:“一钱银子”(denarius,第纳里乌斯出现在大约前211年的罗马共和国,也就是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币重4.5克,也就是大约1/72罗马磅。它只在很短时间内保持这个重量, 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减为3.9克(理论上差不多为1/84罗马磅)。它保持在这个重量上直到尼禄统治期。在尼禄统治期后,由于银的贬值,它被减少到3.4克,大约合1/96罗马磅。在公元3世纪后期,后来的罗马皇帝将它贬值到3克。)——即一个平常的工人一天所得的工资,可买到八至十二升麦子,或者二十至三十升大麦;但到饥荒之时,一天的工资只可买到一升麦子或三升大麦,由此可见日用品的缺乏和昂贵;反之,不甚需要的物品,如油与酒等则有剩余。在战乱时到处皆是如此。
上图:从左上到右下,分别是主前157年、主后73、161、194、199、200、219、236年的得拿利乌(Denarius)银币。
上图:主后64-268年,罗马帝国得拿利乌(Denarius)银币的含银量从93.5%逐步降到5%,不得不退出流通领域。
不过,有些学者以为“油和酒不可糟蹋”一句,表示上帝的仁慈,即言连在饥荒中,上帝还是显示他是仁慈的,正如主耶稣在末世言论中所记的:“若不减少那日子,凡有血气的总没有一个得救的;只是为选民,那日子必减少了”(马太福音24:22)。
上图:安东尼大瘟疫的蔓延情况。主后165-180年,东征安息帝国回来的罗马军队带回了瘟疫,导致罗马帝国500万人口死亡,死亡率25%,史称安东尼大瘟疫(Antonine Plague)。
第四位骑灰马的骑士,即是“死亡”。死亡的残忍特别表现于瘟疫流行之时,故此学者们皆以这位骑灰马的骑士,是象征瘟疫。当瘟疫盛行之际,死亡好似是人类的大敌,不断将它征服的人类,投到阴间去,故此约翰接着说:“阴府也随着他”。可是连在瘟疫盛行之际,上帝仍然发显他的仁慈,“刀剑、饥荒、瘟疫(或译:死亡)、野兽”只能威胁四分之一的世人,不能完全消灭人类。第二、三、四位骑士所代表的灾祸:战事、饥荒和瘟疫,在旧约中常相提并论,彼此相连,见以赛亚书51:19;耶利米书14:12;列王纪下5:12等处;有时在这三灾上再加上由这三灾所发生的结果——野兽。这些灾祸,谁也看得出,在主的末世言论里都已预先报告了(路加福音21:10、11),但是主也说过:这一些不过只是“生产之难的起头”(马可福音13:8)。事实上,约翰自从听了主的末世言论之后,自己也曾亲自经验到主的话不时逐步实现,譬如:自公元44年以来,小亚细亚的收成,即一年不如一年;至尼禄皇帝时代,物价奇昂;尼禄死后,全帝国连年战争,同时,帕提亚民族已威胁罗马帝国;此外,在第一世纪,小亚细亚发生了多次地震,毁灭了几座名城: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火焰掩盖了赫库兰尼姆和庞贝二城:这一切都是历史的史事。可是同时,基督的福音也一天一天地发展,在全帝国内广传:这也是历史上的事实。这一切都可由史家塔西佗、苏厄托尼的遗著,以及考古学家所发掘的古遗物,碑文等,来作证明。约翰的这些经验,我们不但不应加以忽视,反应以他所经验的史事,与他所写的默示录两相对照。因为历史给了约翰一个解释主的末世言论的最好机会,为此约翰即藉这些历史上的事实,以象征的文体,重述了基督的预言。
上图:第一世纪的欧、亚、非大陆有四个主要的帝国:罗马帝国、帕提亚帝国、贵霜帝国和东汉王朝。罗马帝国的西方是大海,北方是日耳曼蛮族、南方是撒哈拉沙漠,唯一的强敌是东方的帕提亚帝国。
- 6:9 羔羊揭开第五个印的时候,我看见在祭坛底下有曾为上帝的道,并为作见证而被杀的人的灵魂,
- 6:10 大声喊着说:“神圣真实的主宰啊,你不审判住在地上的人,为我们所流的血伸冤,要到几时呢?”
- 6:11 于是有白袍赐给他们各人;又有话吩咐他们还要歇息片刻,等到与他们同作仆人的,和他们的弟兄,像他们一样被杀的人的数目凑足的时候。
按主的末世言论,“逼迫”也属于“生产之难的起头”(马可福音13:8,参见路加福音21:10-19)。约翰在9-11节一段内,就是要说明教会在世上所受的“逼迫”;他虽然在本段内只提及了殉道者,但如果没有逼迫,哪里能有殉道者呢?再一说:约翰在天上所看到的殉道者的灵魂是在“祭坛底下”,这些灵魂为什么在祭坛下面呢?解经学家各执一说,但最合适的讲法,是约翰与保罗一样(提摩太后书4:6;腓立比书2:17),视殉道为一种奠祭。按旧约的制度:“伸手拿杯、倒出葡萄汁、浇在祭坛的座前、作爲馨香的物献与至上的主万有的王”(便西拉智训50:17等);同样,殉道者就好像把自己所流的鲜血,奠在天上的祭坛根基上一样(9)。这些效法被宰杀的羔羊所“被杀之人的灵魂”,就是指尼禄皇帝时代的殉道者,以及不久之前,在各处被杀戮的基督徒(见2:13并注)。由于作者在此提出了天上的祭坛,我们可以推论说:约翰在此要开始描述天上的圣殿,他所见的设有宝座的宫殿,是至圣者的圣殿,在这圣殿内只有一座祭坛,兼为燔祭和焚香祭之用。虽然有些学者认为约翰在天上看见了两座祭坛,如从前在耶路撒冷圣殿内有两座祭坛,但我们再三研究约翰的文笔和思想之后,仍主张在天上的圣殿内,只有一座兼两用的祭坛,参阅8:5,9:13,11:1,14:18,16:7和出埃及记27:1-8,30:1-10等处。10节中“住在地上的人”一语,在启示录中常与第四福音所屡用的“世界”一词有同样的意义,是指天国的敌人,见3:10,8:13,11:10,13:8、12、14,17:2、8等处,对这些天国的敌人,殉道者要求上帝从速降罚。为明白殉道者的这种恳求,可参阅18:20,19:2;诗篇13:2,80:5;哈巴谷书1:2等处,尤其应参阅路加福音18:1-8所记的不义的判官和寡妇的比喻。耶稣在这比喻的结尾说:“你们听这不义之官所说的话。上帝的选民昼夜呼吁他,他纵然为他们忍了多时,岂不终久给他们伸冤吗?我告诉你们,要快快地给他们伸冤了。”。圣伯达解释说:殉道者在世上的时候,已为自己的敌人祈求过上帝来宽恕他们(使徒行传7:60),现在他们在天上,求上帝来审判世上的居民,并不是由于恼恨,而是由于他们对正义的热爱,切望基督的凯旋迅速实践(10)。祈求上帝从速实行审判的殉道者的灵魂,每个获得了“白衣”,这件白衣并不是指将来肉身复活的应许,也不是指将来享受永福的抵押,——这两个意见都不能完全表达出本处经文的意义,——而是指示胜利的光荣;无异说:殉道者的灵魂,不需要等待肉身的复活,就可获享永远的光荣;因为他们为上帝一死去,便已与基督同生,正如保罗所说的:“我正在两难之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腓立比书1:23,参阅启示录14:12、13;罗马书8:19-25并注)。这些殉道者的祈求,“圣洁真实的主啊”迟早必要垂允,可是他们还应静候“片时”,——这“片时”在上帝眼前,即是由主耶稣升天起至他再临中的一段时期,——等到被选者的数目满了为止。被选者的数目,不但只包括殉道者,而且连上帝的其他仆人也包括在内(11)。
- 6:12 羔羊揭开第六个印的时候,我看见地大震动,太阳变黑像粗麻布,整个月亮变红像血,
- 6:13 天上的星辰坠落在地上,如同无花果树被大风摇动,落下未熟的果子一样。
- 6:14 天就裂开,好像书卷被卷起来;山岭海岛都被移动离开原位。
- 6:15 地上的君王、臣宰、将军、富户、壮士,和一切为奴的、自主的,都藏在山洞和岩石穴里,
- 6:16 向山和岩石说:“倒在我们身上吧!把我们藏起来,躲避坐宝座者的脸面和羔羊的愤怒。”
- 6:17 因为他们遭愤怒的大日子到了,谁能站得住呢?
羔羊开启第六个印以后,约翰便看见了那些预示今世终结的征兆。他在这段中,虽然引用或者暗示了许多旧约先知为描述上主的日子所用的语句(以赛亚书2:10-12,13,24:21-23,34:4,50:3;耶利米书4:29;以西结书32:7、8;约珥书3:3;何西阿书10:8等处),可是他的最大依据还是主的末世言论(马太福音24:29-31;路加福音21:25-28,23:27-31);他是拿这些材料,编写了这些威严可怕的景象。约翰在本段中,以“七”种天地间的灾变,来描述全宇宙的毁灭,并以“七”种人来描述整个的人类对此灾变所有的恐怖。这般人在恐怖中为了要避免“那坐在宝座上的面容和那羔羊的震怒”,遂向山岭和岩石要求说:“倒在我们身上吧!把我们藏起来。”(路加福音23:27-31)在这段中我们应注意两点:(a)羔羊和天父一同享有施行审判的权柄(5:13等);(b)“羔羊的忿怒”一句,似乎含有内在的矛盾,因为一个本性良善的羔羊又怎能大发震怒呢?许多经学家答复的好,他们说:一到了上帝发怒的日子,“羔羊”就变成了“狮子;到了那一天,为那些一生辜负了上帝恩宠的人群最难于忍受的痛苦,就是看到了被宰杀的良善羔羊——耶稣,而不能再享见他的仁慈,因为他们从前在世上“践踏上帝的儿子,将那使他成圣之约的血当作平常,又亵慢施恩的圣灵(希伯来书10:29)。最后,我们再引用保罗的一句话作本章注释的结语说:“落在永生上帝的手里,真是可怕的!”(希伯来书10:31)。
附注 论本书中白色的含义和第六章中的白马所指
“白色”在本书中至少见到十五次之多;如果我们的主张不错,白色在本书内常表示喜欢、光荣、胜利与凯旋的意思,且在旧约中,如传道书9:8;玛喀比传下11:8;但以理书7:9等处,以及启示文体的文学中,白色亦常表这个意思;再按罗马的风俗,以及罗马人的文学,白色亦有同样的意思,如味吉尔的《伊泥易德》中有这样的两句:
我见草丛四白马
优游啃青吉兆星
按色委约(Servius) 的注释,这两句诗就是指示将来的胜利。同样,在息彼拉卷三中(Orac.Sybill.Ⅲ.175-178),预言罗马大帝国将占领亚细亚时,也将罗马大帝国形容为“具有许多白头”的国家。此外,如在仆路塔苛、稣厄托尼、加息约等作品中,以及波斯、帕提亚等民族的文献中,都以白色来表示这个意思。如赞同以上所述的,我们认为将本章所述第一位骑白马的骑士来作福音广传的解释,本来与“白色”所象征的意思并没有什么不合之处。
我们知道,有些著名的经学者,尤其是近代的学者,认为第一匹马应与其他三匹马一样,应指示一种灾祸。他们的理由是这四匹马应成一套,如果后三匹是指示灾祸,并没有什么理由来否定头一匹马不是指示灾祸。可是据我们看来,这个理由并不能使人折服,因为约翰在本章内,是要藉“七个印”的异象,以象征的文体,按照主的末世言论,来预言世世代代,直到基督再临,在世上所要发生的事故。在主的末世言论中,明显的有一句“福音必须先传给万民”的记载(马可福音13:10);为此我们认为这位骑白马的骑士即象征这句话。反过来说,如果这位骑白马手持弓弩的骑士是指示战争,那么在这四位骑士中,有两位是指示同一的事,因为4节明明地指出:第二位骑红马的骑士是指示战争。再者,本书19:11-21所记述的那位称为“上帝之道”的骑白马的骑士,与此处的第一位骑士,很相近似。这一说,可以溯至圣爱任纽,并且也为第一位解释本书的拉丁教父威托黎诺所接受。如果中世纪的释经学家,以及今日有名的解经家都拥护这一说,我们认为这一说较为可取,但并不否认另一说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