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录 第21章 概览
新天新地
- 21:1 我又看见一个新天新地,因为先前的天和先前的地已经过去了,海也不再有了。
- 21:2 我又看见圣城,新耶路撒冷由上帝那里,从天而降,预备好了,就如新娘打扮整齐,等候丈夫。
- 21:3 我听见有大声音从宝座出来,说:“看哪,上帝的帐幕在人间!他要和他们同住,他们要作他的子民。上帝要亲自与他们同在。
- 21:4 上帝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痛苦,因为先前的事都过去了。”
上图:19世纪David Roberts的油画,描绘主后70年提多将军率领罗马军队攻陷耶路撒冷的情景。
上图:圣殿山(耶路撒冷)西墙出土的主后70年罗马攻城的石头。
上图:主后70年埃波月第九日,罗马军队攻陷耶路撒冷。十九世纪Francesco Hayez的油画描绘了圣殿被毁、金灯台被夺的情景。
上图:提多凯旋门的浮雕,描绘罗马士兵扛着从耶路撒冷圣殿掳来的金灯台、长号和陈设饼桌。多米田皇帝在他哥哥提多皇帝去世后不久,建了一座大理石单拱凯旋门,以纪念提多率军于主70年摧毁耶路撒冷,平息了主后66年开始的犹太人起义。直到今天,许多犹太人拒绝从拱门下经过。1948年以色列复国时,大批人群从罗马犹太社区沿着与古罗马凯旋式相反的方向通过提图斯凯旋门。
21-22:5一段是记述约翰所见的两个异象:一是新创造的新天新地(1-8),一是天上的耶路撒冷(21:9-22:5)。异象虽是两个,可是彼此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就好像上帝造了新天新地是为天上的耶路撒冷准备了一个相称的地方一样。如果是我们将这一段,与前几章(6-8)所记述的那些充满紧张、恐吓与希望的异象作一个比较,真有天渊之别。我们在这两章中,似乎呼吸到了怡园中的宁静气氛,这也并不足奇,因为约翰为描述上帝的新创造,自然在许多地方要影射第一次的创造(创世记1-3),为此经学家认为本书——圣经中最末的一卷,与创世记——圣经中最初的一卷,彼此间有许多暗合之处;并且说,本书即是创前一部分的详解,也不无理由。的确,如果我们沉思这一段经文,就可以明白上帝在起初为什么造了天地和人类,为什么容许魔鬼诱惑人类,又为什么容许人类犯罪和犯罪的恶果。圣奥古斯丁对此点说得很好:上帝凭他的智慧容许人犯罪,是为要藉着他所赐与世人的救恩,更显明他的智慧和他莫可名言的仁慈。读者读了这段经文之后,也许会注意到约翰在这段经文中所描述的虽然是凯旋的教会,可是有时所用的字句,仍然是直接指示尚在今世流徙的战争教会。这原是由于他的神学观念而来的,犹如我们在前章注二所讲过的,约翰视“永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今世开始的阶段,一是来世完成的阶段,二者是同一个“永生”;同样,基督的教会也分两种局面:一是凯旋的局面,一是战争的局面,二者是同一个基督的教会。为此约翰由此一局面而谈到另一局面,这是颇为自然的事。此外,约翰身为使徒,不得不时常关怀当时的教会,为此当他描述凯旋的教会时,也不能不涉及当前尚在世上流徙的战争教会。我们明白了这些关系和理由之后,自然对本段的经文,也就比较容易了解了。约翰在1节中,以庄严的语气,宣布了上帝的应许已满全了,以赛亚先知所宣布的上帝要重新创造的预言(以赛亚书65:17,66:22并注),如今已完全实践了。按旧约先知的思想,这种新的创造是与基督的来临有密切关系的;不错,这一预言在基督的初次来临,即上帝圣子降生为人时,已开始应验了,但尚不完全。当上帝圣子再次来临,获得最后的胜利之时,才完全得以实现(见马太福音19:28;彼得后书3:13并注)。天地已焕然一新,但“海也不再有了”。在新天新地中,再没有海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海是指示飘荡不定的生活,并且海与撒但的住处相连的缘故(13:1,11:7)。在这新天新地中,约翰又看见新耶路撒冷,即荣耀凯旋的圣教会由天降下。约翰为描写这一教会的可爱和壮丽,用了两个象征,即新娘和圣城的象征(19:7,加拉太书4:26;希伯来书12:14-29,参见以赛亚书52,52,54)。约翰此时又听到一个声音由上帝宝座那里发出(16:17,19:5,可能是出自那四个活物或二十四位长老之一),来解释这新耶路撒冷的高贵说:这新的耶路撒冷——凯旋的圣教会,即是上帝与他的义子共同住在一起的会幕,只有在这荣耀的教会内,信友们才能觉得上帝真是“与他们同在的上帝”,真是“以马内利”(马太福音5:8,哥林多前书13:12;哥林多后书5:6;约翰一书3:2;以赛亚书7:14;以西结书48:35)。哪里有上帝,哪里也就有喜乐和荣耀;为此,死亡、苦楚、忧愁、哀号;这些原罪的贻害,都已成过去,因为永远的生活已经开始了(2-4节,参阅罗马书8章;以赛亚书25:8,35:10,65:14-25;启示录7:16,17)。
- 21:5 那位坐在宝座上的说:“看哪,我把一切都更新了!”他又说:“你要写下来,因为这些话是可信靠的,是真实的。”
- 21:6 他又对我说:“成了!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开始,我是终结。我要把生命的泉水白白赐给那口渴的人喝。
- 21:7 得胜的要承受这些为业;我要作他的上帝,他要作我的儿子。
- 21:8 至于胆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杀人的、淫乱的、行邪术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说谎话的人,他们将在烧着硫磺的火湖里有份;这是第二次的死。”
上图: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用具有中国特色的「若常然真寂,先先而无元,窅然灵虗,后后而妙有」来表达「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这是一座记述基督教(当时被称为景教)在唐代流传情况的石碑,由波斯聂斯脱利派传教士于主后781年唐朝时建立,明天启三年(1623年)出土,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上有楷书三十二行,行书六十二字,共1780个汉字和数百个叙利亚文。
那由宝座前发出来的声音所应许的恩赐是这样的鸿大,甚至或许世人能拿这鸿大的恩赐当作幻想的美梦;为此上帝自己为向人们保证这些恩赐必要实现,就发出自己的声音说(这是第一次我们在默中确然所听到的上帝的声音):“看哪,我将一切都更新了”,更新一切的不是别人,而是我——全能的上帝(以赛亚书43:19;哥林多后书5:17;以弗所书2:15,4:22;加拉太书6:15等处)。你——约翰,把我所说的话写下来,“这些话是真实可信的”(22:6)。圣爱任纽对于这鸿大的恩赐曾说:“如果你们问:上帝圣子降生,到底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新的恩赐?那么我便答说:你们要知道,他既把自已交给了我们,也就把一切新奇的恩赐全带给了我们……他带来了自由之权、仁慈、荣耀……”。6节“他又对我说”一句,我们认为仍是上帝圣父发言(不过有些学者主张是基督发言);“都成了”一句,好似是上帝在创造之初所说的那声“有”的回音。上帝在最初的创造中创造了一切,现今藉着第二次创造,完成了一切;第一次的创造与第二次的创造,实在指出了上帝的确是“元始和结局”(参阅 1:8并注),并且在这道理中,也说出上帝即是人类的根源与人类的归宿,为此我们人类当勉励去亲近上帝,由上帝那里获得“生命的水”,以养活我们的生命。“生命的水”或“活水”的象征(约翰所喜用的象征之一,见约翰福音4章,7:38,19:34;约翰一书5:6),是指上帝所赏赐的恩典。上帝以他无限的仁慈,白白地把自己的恩宠赏赐给世人(以赛亚书55:1);可是我们世人也应该欣然去领受,去渴望这些恩典(22:17;约翰福音7:38),即是说:我们世人应与上帝的圣宠合作,好完成上帝赐与我们圣宠的目的,使我们成为胜利者(见2:7、11等处)。所以凡在世上承受了圣宠福分的,就是上帝的儿子,将来必要承受天父的天国。圣约翰使徒在书信中对这道理曾解释说:“你看父赐给我们是何等的慈爱,使我们得称为 神的儿女;我们也真是他的儿女。世人所以不认识我们,是因未曾认识他。亲爱的弟兄啊,我们现在是 神的儿女,将来如何,还未显明;但我们知道,主若显现,我们必要像他,因为必得见他的真体。”(约翰一书3:1、2)。大圣格里高利讲到这里曾说:假使上帝的应许还不够叫人渴望那“生命的水”,至少上帝的恐吓要催迫我们去承行他的旨意,因为谁若不承行他的旨意,必得不到永生,他们应得的分子将是“第二次的死”,即那“烧着硫磺的火湖”——地狱(8)。约翰在8节所列举的罪行中,所最注目的是“胆怯的”和“不信的”两种罪行,藉此向当时的信友说明因惧怕世上的掌权者而背弃上帝和圣教会的罪恶是如何的严重。其他的罪行则是当时外教人所惯犯的恶习,见罗马书1:28-32。“一切说谎话的”一句,是指明凡是犯罪的人,即成了一个虚伪不实的人,成了魔鬼的子女,因为这样的人如同魔鬼一样,“不守真理”,“他心里没有真理”(约翰福音8:44)。
新耶路撒冷
- 21:9 拿着七个金碗、盛满末后七种灾祸的七位天使中,有一位来对我说:“你来,我要给你看新娘,就是羔羊的妻子。”
- 21:10 我在圣灵感动下,天使带我到一座高大的山,给我看由上帝那里、从天而降的圣城耶路撒冷,
- 21:11 这城有上帝的荣耀,它光辉如同极贵的宝石,好像碧玉,明如水晶。
- 21:12 它有高大的墙,有十二个门,门上有十二位天使,门上又写着以色列人十二个支派的名字。
- 21:13 东边有三个门,北边有三个门,南边有三个门,西边有三个门。
- 21:14 城墙有十二个根基,根基上有羔羊十二使徒的名字。
- 21:15 那对我说话的天使拿着金的芦苇当尺,要量那城、城门和城墙。
- 21:16 城是四方的,长宽一样。天使用芦苇量那城,共有一万二千斯他迪,长、宽、高都是一样。
- 21:17 他又量了城墙,按着人的尺寸,就是天使的尺寸,共有一百四十四肘。
- 21:18 墙是碧玉造的;城是纯金的,如同明净的玻璃。
- 21:19 城墙的根基是用各样宝石修饰的:第一个根基是碧玉,第二是蓝宝石,第三是绿玛瑙,第四是绿宝石,
- 21:20 第五是红玛瑙,第六是红宝石,第七是黄璧玺,第八是水苍玉,第九是红璧玺,第十是翡翠,第十一是紫玛瑙,第十二是紫晶。
- 21:21 十二个门是十二颗珍珠;每一个门是一颗珍珠造的。城内的街道是纯金的,好像透明的玻璃。
- 21:22 我没有看见城内有殿,因主—全能者上帝和羔羊就是城的殿。
- 21:23 那城内不用日月光照,因为有上帝的荣耀光照,又有羔羊为城的灯。
- 21:24 列国要藉着城的光行走;地上的君王要把自己的荣耀带给那城。
- 21:25 城门白昼总不关闭,在那里没有黑夜。
- 21:26 人要将列国的荣耀尊贵带给那城。
- 21:27 凡不洁净的,和那行可憎与虚谎之事的人,都不得进那城,只有名字写在羔羊生命册上的才得进去。
上图:主后2世纪的罗马玻璃制品。罗马的玻璃主要用来制造容器,也用来生产马赛克和窗户。罗马玻璃的生产技术是从希腊发展而来的,最初是深色玻璃。主后1世纪,玻璃行业的技术迅速进步,无色或浅绿色玻璃已经渐渐占据主导地位。
上图:大祭司的胸口挂着一个「决断的胸牌」。「要在上面镶宝石四行:第一行是红宝石、红璧玺、红玉;第二行是绿宝石、蓝宝石、金钢石;第三行是紫玛瑙、白玛瑙、紫晶;第四行是水苍玉、红玛瑙、碧玉。这都要镶在金槽中。这些宝石都要按着以色列十二个儿子的名字,仿佛刻图书,刻十二个支派的名字。」(出二十八17-21)。
本章1-8节好像是一篇导言,领导我们去向往那天上的耶路撒冷。如今在本段内,我们即可瞻望这新耶路撒冷的华丽和庄严。9节中所记载的那位领导约翰观看由天上降下的新耶路撒冷的天使,多半即是17:1所记的那位领导约翰观看那大淫妇——巴比伦的天使。那么我们便可由此再进一步说,按约翰的思想来看,这位由天上降下的纯洁的新娘——耶路撒冷,正与那大淫妇——巴比伦成一极强烈的对比(17,18)。天使为使约翰观看巴比伦,曾把他带到旷野里去(17:3),如今为叫他瞻望新耶路撒冷,带他到了“一座高大的山”(10)。按经学家的解释:“旷野”一词是指示下界,说明巴比伦是属于下界的,而“高山”是指示上界,说明耶路撒冷是属于上界的。我们在注释中曾说过:约翰为指示这凯旋教会的可爱和壮丽,曾用了两个象征,即“新娘”和“圣城”的象征;可是先见者在本段内只注意到后一象征,并详细加以描述(关于新娘的象征,参阅19:8,21:2、9,22:17和约翰福音3:29;以弗所书5:25-33)。“城中有上帝的荣耀”一句(11),即等于说:上帝住在其中(以赛亚书60:1-3;以西结书43:2-5;48:35),以自己的光辉照耀她(23),使她成为光明的,反映出自己的荣耀来(哥林多后书4:6)。她所射出的“光”,是指她的教义、圣事和圣德:这一切都是为表明圣教会的超然性。12-23节一段是描述新耶路撒冷的构造与华丽。约翰在这段中,不但在所用的字句上与以西结书48:30-35颇为相似,而且在意义上,更为接近;所不同者,只是在于旧约的先知是预言基督神国未来的京都的华丽,而新约的先知是在瞻望这京都的最后荣耀。古时的城最主要的部分,并不是高楼大厦,而是城墙。12节说:“有高大的墙”,即是说新圣城建立“在诸圣山上”,为上帝所特别钟爱,胜于一切(见诗篇37)。“十二个门”,按启示录的象征意义,是指示圣城全部。那么“门上有十二位天使”一句,即是指示全教会完全在上帝的特殊保佑之下。“门上又写着以色列十二个支派的名字”是指旧约,“根基上有羔羊十二使徒的名字”是指新约;旧约不是独立的,而是为准备新约而设立的;新约也不是独立的,原是依据旧约的;为此这两组名字表明上帝的计划自始至终是一贯的,是唯一的,所以这两组名字在此是指示圣教会的唯一性。可是大半经学家认为这种讲解仍嫌不足,因为14节明明记载:“城墙有十二根基,根基上有羔羊十二使徒的名字”。为此这一节显然也是指圣教会是基于使徒,是由使徒传下来的,参阅以弗所书2:20。
15-23节一段,描述新京城的构造(以西结书40-42章)。这新京城的构造是绝非人所能想像的;至多我们能说:这城是四方的,是非常之大,她的周围——某些学者认为其一面——“共有一百四十四肘”,即约合一千五百公里。这种渲染的说法,是表示圣教会的至公性,能以容纳世界上的万民。城墙和城门都是以宝石构成的,是表示圣教会怎样为上帝所钟爱,怎样充满了上帝所赏的一切鸿恩(以赛亚书54:11、12;多比传13:17)。此外,斯委特(Swete)解释这些宝石的象征说:每块宝石都常保存着自己的美点和特殊的光辉,这点告诉我们:圣教会内,不论是世上的教会,或天上的教会,每个信友都保存其各自的特征与美德,即是说:每一个善人的灵魂,就是对上帝荣耀的一个特殊的颂扬(以弗所书1:6)。在这座圣城内,并没有圣殿,因为这座圣城已充满了上帝的荣耀(11),好似上帝亲自作了这圣城的圣殿一样;并且在这座圣城内也没有受造的光,如太阳月亮等,因为上帝和羔羊亲自作了她永远的光(哥林多后书4:6;以赛亚书60:19、20)。无疑地,约翰在此是指示未来的凯旋教会。既然在未来之时,凯旋的教会已与天堂成为一个,所以并不需要约翰在8:3,11:19所提及的那座天上的圣殿了,因为当圣子“把国交与父 神”之后(哥林多前书15:24),那座天上的圣殿所指示的转求时代已成过去,被选者只在圣灵内,偕同基督,一同共享天父的荣耀(哥林多前书15:28,8:6;罗马书11:36)。24节的描述虽然尚未完全离开上天的境界,可是似乎已由上天的描述转到地上的描述,即是说,已由凯旋教会的描述而讲论到世上圣教会的至公性:“万民都要流归这山”(以赛亚书2:2、3;60:1-4)。这句话不但说明万民都要进入耶稣的羊栈,而且也说明万民都要分沾救主的恩宠。“城门白昼总不关闭”(25),因为在那里已没有可怕之事发生,已没有敌人袭击的忧虑。当万民进入圣教会之际,个个都将如那些朝拜耶稣圣婴的贤士一样,带着自己所特有的礼物——文明与文化,奉献于上帝(以赛亚书60:5、11)。由此可见圣教会不但不毁灭每个人的特长和每个民族的文化,反而将之提高,奉献于上帝台前。圣教会所拒绝的,只是上帝所拒绝的一切,即一切的不洁,一切的罪行(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