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靈與靈修

马太福音 第8章 概览

洁净麻疯病人( 可 1:40-45 路 5:12-16 )

马太福音写完“登山宝训”,便结束了有关耶稣传教的第一卷记载。由8-10 章为第二卷。在第二卷内,圣史不再给我们记述耶稣是新的立法者,而给我们记述耶稣是一位显神迹的人。对耶稣这个新的看法,对于马太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先知已预言弥赛亚要多行神迹(以赛亚书35:5-6)。所以马太福音在此卷的第一部分给我们记述了一连串的神迹(8章5个,9章5个),并不管神迹发生的时间和次序;在第二部分中(9:35-11:1),给我们记述了耶稣对使徒们讲的另一篇冗长的训话。本章第一节是承上启下的文句。耶稣从讲道的山上下来以后,“有许多人跟着他”。跟随耶稣的这些群众,似乎不是以前在山上跟随他的那些人,而是泛指看见耶稣行了神迹的群众。下面接着记述耶稣治好长大麻风的的神迹,那时这些群众大概尚不在场。

第一个神迹:治好一个长大麻风的。按马可福音1:40-45;路加福音5:12-16,这个神迹不是耶稣在“登山宝训”以后行的,而是在以前。对于地点无从考定。路加福音也只含混的说:“在一个城里”(路加福音5:12)。按上下文,这地点一定是在加利利,又似乎是在城外(马可福音1:43、45)。“有一个长大麻风的来拜他”;关于大麻风是什么病,和大麻风病人应守的规诫,参阅利未记13章。按路加福音记载:这病人是“满身长了大麻风”的,即是非常可怜无法医治的一个大麻风病人。但他怎么敢出现在人居住的地方呢?大概他深信耶稣的全能,无病不愈,无病不治,希望耶稣立即治好他,对别人毫无沾染不洁的危险,因此才不顾一切前来求治。他跪下求耶稣说:“主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他称耶稣为“主”,不怀疑他的大能,却有意打动耶稣行神迹的心。耶稣见他有这样的信心,大为感动,“耶稣伸手摸他”——这举动对于这为社会所遗弃的人是最大仁慈怜悯的表示——说:“我肯,你洁净了吧!”经耶稣一摸,那大麻风病人立刻就洁净了,完全痊愈了。

上图:耶稣时代迦百农渔村的想象图。

上图:耶稣时代迦百农渔村的想象图。

以后耶稣叫他离去,并严严的(马可福音1:43)嘱咐他说:“你切不可告诉人!”耶稣不愿意这个神迹和其他神迹传扬开去的缘故(9:20;16:20;17:9):一来是为避免激起百姓无益而且危险的骚动;二来是为避免加深百姓对荣耀的弥赛亚的错误观点。根据这观念,要来的那位弥赛亚必须救犹太民族摆脱外国的统治,恢复本国的独立自由,如同大卫和所罗门时代一样。

“只要去把身体给祭司察看”,按摩西所立的律法(利未记14:1-3):若是一个大麻风病人痊愈了,必叫祭司检验他的身体,为证明他的病实在好了。以后病愈的人该照自己的力量献祭(利未记14:4-32)。“对众人作证据”,此句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不过下边的解释似乎与上下文更为切合:你要照法律定的一切去行,为得到你病愈的书面证件。你有了这个证件,便可以再与社会交接往来。从马可福音1:45得知这好了的大麻风病人,一出去,就把他痊愈的事到处传扬开了。谁又能阻止他表现自己的喜乐和对恩主知恩的心呢?

上图:百夫长是罗马军团中最重要的职业军官,平时负责训练,战时负责指挥。普通百夫长相当于今日的中尉,领导一个百人队,首席百夫长则相当于今日的上校。要想成为百夫长,必须获得数位重要人物的推荐信,年满30岁,具备读写能力,所以百夫长都具有良好的社会地位和丰富的经验,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因此那位寻求主耶稣的百夫长的谦卑和信心非常特别。百夫长会拿着一根藤制的短权杖作为其权力象征,并在训练时用以鞭打士兵,以严格的训练和严厉的惩罚确保罗马军队的军纪和战斗力,战时则身先士卒,因此他们对权柄的理解非常深刻。百夫长最显著的标志是头顶上的马毛或羽毛装饰,与普通士兵不同,他们的饰板是横排而不是纵列。

上图:百夫长是罗马军团中最重要的职业军官,平时负责训练,战时负责指挥。普通百夫长相当于今日的中尉,领导一个百人队,首席百夫长则相当于今日的上校。要想成为百夫长,必须获得数位重要人物的推荐信,年满30岁,具备读写能力,所以百夫长都具有良好的社会地位和丰富的经验,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因此那位寻求主耶稣的百夫长的谦卑和信心非常特别。百夫长会拿着一根藤制的短权杖作为其权力象征,并在训练时用以鞭打士兵,以严格的训练和严厉的惩罚确保罗马军队的军纪和战斗力,战时则身先士卒,因此他们对权柄的理解非常深刻。百夫长最显著的标志是头顶上的马毛或羽毛装饰,与普通士兵不同,他们的饰板是横排而不是纵列。

治好百夫长的僮仆( 路 7:1-10 )

第二个神迹:治好百夫长的仆人(5-13节,路加福音7:1-10)。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都将此神迹置于“登山宝训”以后,即耶稣下了山进迦百农时。二圣史的叙述上,虽有不同,但没有矛盾之处。马太福音所记简略,路较为详尽。在迦百农城有百人一队的士兵驻防,大概属于希律·安提帕管辖。这百人一队的士兵是为保护城市和港口,归一个队长(百夫长)带领。这个百夫长一定是外邦人(路加福音7:9),也许是罗马人。

路加福音7:3-5记述那百夫长怎样久闻耶稣的大名;当他所爱的一个仆人病重垂危之际,他又怎样派了几位本城的长老,代自己去请求耶稣来治好自己的仆人。那些长老去请求了耶稣,向耶稣极口称许那位百夫长。耶稣答应了他们的请求,愿与他们往百夫长家中去。上述的事,在马太福音只简略的一提。按马太福音的记述,好像那百夫长亲自来到耶稣跟前说:“主啊,我的仆人害瘫痪病,躺在家里甚是疼苦。”这里所说的“瘫痪”,大概不是今日所称的瘫痪。Paralysis 一词古时也指别种病症,尤其指骨头痛和脊骨痛。这种病痛有时是难以忍受的。“我去医治他”。上边我们说过耶稣已在路上,所以这话一定是向长老说的,不过也可说是向百夫长说的。百夫长在家中听说,或看见耶稣来了;大概此时他想自己是外邦人,不堪当耶稣到自己家里来,遂打发几个朋友,代表自己前去劝阻,因为只须耶稣说一句话,他的仆人就会好了。在马太福音这些话是出于百夫长的口:“主啊,你到我舍下,我不敢当;只要你说一句话,我的仆人就必好了。”这是多么谦恭的话,多大信心的表现!圣教会为推崇这百夫长的谦逊,就把他当时向耶稣说的这话,叫牧师和信友在领圣体前诵念。

祭坛前-聖餐禮儀書。

祭坛前-聖餐禮儀書

百夫长打发自己的朋友走了以后,接着他也亲自出来迎接耶稣,及见了耶稣,就谦恭地向耶稣说明自己的理由:我身为百夫长,“因为我在人的权下”,是说:我也有我的长官,但是也有兵士或奴仆属我权下,听我的吩咐;何况你,你是人类的主宰,无论病人离你多远,你都能治,且只须一命,我仆人的病,即刻就会好了。

耶稣一听百夫长的话,十分惊奇他有这样大的信心。圣托马斯·阿奎那解释说:耶稣,至于他是上帝,在他面前没有能隐瞒的事;但至于他是人,他能够惊奇,因为能有新奇的事,是他的人性所未曾经历过的,就如此处所述的。“跟从的人”即使徒和群众。

“这么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没有遇见过”,以色列人对耶稣已表示了信新(4:24),但是这百夫长对耶稣能由远处治病的信心,却使耶稣惊奇,备加称许。

外方人有这样大的信心,使圣史记起耶稣大概在另一种环境上所说的一句话,而加在此处。因按路加福音没有把这句话放在此处,而放在13:28-29。“从东从西,将有许多人来”,即从世界四面八方,有许多人来“在天国里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耶稣多次用宴席的比喻(22:1;路加福音14章、15章等,参见启示录19:9;以赛亚书25:6)预言呼召外邦人代替犹太人。外邦人要在天国里同圣祖分享天福,而“本国的子民”,即原先被召,做为自然承嗣恩许的犹太人,“竟被赶到外边黑暗里去”。犹太人的宴席通常是在夜晚,在华灯高照的厅堂内举行。逐出厅堂外即指赶到黑暗中,而黑暗是指地狱。“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即表示被选者将有的失望、愤怒和嫉妒。

耶稣为报答百夫长的信心,就答应百夫长所恳求的那事说:“你回去吧!照你的信心,给你成全了。”这话一出口,神迹遂即出现了:“那时,他的仆人就好了”,百夫长和他所派来的人(路加福音7:10),能立刻知道所发现的神迹,因为他的家就在附近。

治好许多病人( 可 1:29-34 路 4:38-41 )

第三个神迹:治好彼得的岳母和其他许多病人(14-17)。由路4:38-41一段,我们知道这些神迹也是发生在迦百农城,但时间略早,大概还在马太在本章开始所述的治好大麻风病人以前。彼得的岳母和其他许多病人是耶稣在同一天上治好的,因而在圣史的心中算做一件事。按马可和路加的记述,耶稣出了迦百农会堂,同西门、安得烈、雅各、约翰四个门徒(马可福音1:29),来到彼得家里。按彼得和安得烈二人本是伯赛大人(约翰福音1:44),但为了捕鱼的职业,在迦百农也置有房屋。彼得是结过婚的,他的岳母卧病发烧。明显的,耶稣在家人请求之下,就到床前,摸了她的手。因这一摸,她的热症立刻就退了(按路:耶稣“斥责那热病”)。所以她能立刻起来。为表示她完全痊愈了,遂“服侍耶稣”,给耶稣和门徒们预备饭菜(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

当天晚上,即太阳落后(见马克和路加福音),人给耶稣把患各种疾病的人,连被鬼附着的,都送到彼得家门前(马可福音1:33),耶稣都治好了他们。马太福音清楚记载耶稣只用一句话就把魔鬼驱走了,而马可和路加却记载耶稣曾禁止魔鬼说话,因为魔鬼喊说:“你是上帝的儿子”。耶稣禁止他们的理由是:一来耶稣不要魔鬼的承认,二来不愿意他们把弥赛亚的奥秘张扬出来。

17节是圣史行文的惯例:他在耶稣治好各种病人的事上,看见先知预言的应验(以赛亚书53:4)。大意是引自希伯来原文,但词句稍异。关于预言的意义,参考以赛亚书53章。这里应当注意:圣史在此不是说:耶稣承担了他所治好的疾病(至少没有承受被鬼附着的事),而是愿意说:耶稣承担了我们的罪,就如以赛亚先知所论的“上主的仆人”,他承担了,背负了人肉身的痛苦——罪的后果。

跟从耶稣应有的准备( 路 9:57-62 )

18-22节记叙两个被召而心志不坚的人。至于这事发生的时间,按此处的记载,是发生在加利利海西岸,平息风浪之前(见下),但按路加福音9:57-60似乎此事发生在另一个时间和地点。然而若注意马太叙事的原则,尤其如果以18节为平息风浪的伏笔,就没有这么困难了。所以我们能够主张19-22节一段的事,发生较晚,并且不在加利利,大概如路加福音所记,是在派遣七十二徒传教以前,即约在公元廿九年十一月,发生在犹太或培勒雅(即圣经所提及的约旦河外)。“耶稣见许多人围着他,就吩咐渡到那边去”,即乘船到提比哩亚海东岸去(见23节)。

有一个文士”,路清楚记述这文士来到耶稣前,是耶稣正同使徒们行路的时候,对正确的地点,我们无从考得。“夫子,你无论往哪里去,我要跟从你。”这文士似乎居心纯正。耶稣也没有拒绝他,只给他讲明准备做基督的真门徒所应弃绝的一切。“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是说连漂流无定的飞禽走兽,也有它们自己安息的地方。“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耶稣情愿选择了很不舒适的生活,从一处旅行到另一处,没有自己的家。那时准备做他门徒的,如果真愿跟他到任何地方去,也必须度这样的生活。至于这个文士是跟随了耶稣,还是离开了耶稣走了?圣史没有记载——但我们在这里应当研究一下“人子”这一个称呼。“人子”一词在本书尚属初次。这称呼已见于约翰福音3:13、14 耶稣同尼哥底母谈话中。这称呼为耶稣同时代的人好像是一句隐语(约翰福音12:34),但是耶稣常用这称呼来指自己:这是各圣史不断记载的(马太福音31次,马可福音14次,路加福音25次,约翰福音12次)。“人子”一词原来就是“人”的意思(约伯记25:6;以西结书2:1、3、8;3:1、3、4;以赛亚书51:12;56:2),但按但以理书7:13、14这称呼除指“人”外,还含有深意。耶稣用这种称呼,一定含有深意,因为“人子”一词不仅表示他弥赛亚的尊位,而且也表示他谦逊隐没的特征。在听众,尤其在门徒耳中耶稣自称“人子”一定比称“我”更觉谦虚,并且更有神妙的意味。

另一个与耶稣谈话的是他门徒中的一位,他已经在那一次行程中跟随了耶稣(按路加福音9:57像是才被召跟随耶稣的),但他现今由于骨肉的私情,请求耶稣在他决定跟随耶稣以前,迟缓一个时期。大概他的父亲已到了风烛残年,为此那弟子请求耶稣允许他父亲死后才来跟随。耶稣的答复是决断的。在这句奇异言辞中包含着完全弃家离俗的大道理(10:37):“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就是说任凭那些没有被召行伟大事,那些不度灵性生活的人(前一个“死人”为借喻),“埋葬他们的死人”(此“死人”为字本意)。“你跟从我吧!”几时上帝呼召,其他一切都应当置于上帝的呼召之后(路9:60“你只管去传扬上帝国的道”)。按路在此句以后,又有第三个人求耶稣许他暂缓跟随耶稣,耶稣也给了他一个适宜的答复(路加福音9:61、62)。

平静风和海

( 可 4:35-41 路 8:22-25 )

第四个神迹:平息风浪(23-27)。对于这个和下一个神迹的时间,由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得知是在耶稣用比喻讲了天国的道理(马太福音13章)之后,就是约在公元廿八年的十二月。至于行第四个神迹的地点,一定是在提比哩亚海里,而且是坐船由湖西岸到东岸格拉森人地方去的时候。耶稣站在彼得的船上向群众用比喻讲完天国的道理之后(马太福音13:2;马可福音4:1),已到了晚上(马可福音4:35),就吩咐使徒预备船只渡到湖对岸去(马太福音8:18)。当时耶稣大概还下了船遣散群众,以后又上了船,使徒在船尾上给耶稣准备了躺卧的地方,并放上枕头(马可福音4:38)。然后使徒们就开了船,同时还有别的船只随行(马可福音4:36)。船一开行,耶稣因一天讲道,十分疲倦,如今得了休息的机会,趁着在夜间便依枕睡了。当船到了湖中心的时候,忽然“忽然起了暴风”。按如今在这湖中还时有这种突如其来的暴风。使徒们就奋力摇桨,与风浪挣扎,但是徒然,船颠簸得几乎要沉下去。各圣史都记载耶稣“睡着了”(继续睡下或沉睡的意思)。

使徒在万分危急中,只有求助于自己的师傅,做为最后的依赖,遂唤醒他说:“主啊,救我们,我们丧命啦!”(马可福音作:“夫子,我们丧命,你不顾吗?”)耶稣便温和地责斥他们缺乏信德:如果耶稣同他们在一起,他们如何能灭亡呢?耶稣使使徒们的心平静以后,就起来叱责了风浪。(马可福音:“斥责风,向海说:“住了吧!静了吧!”)耶稣这一命,风和海就立刻顺命:“风和海就大大的平静了。”

8:27 众人惊讶地说:「这是怎样的一个人?连风和海都听从他。」

治好加大拉被鬼附的人( 可 5:1-20 路 8:26-39 )

三位圣史都记载:同耶稣在船上的人对这神迹都十分惊奇(马可福音和路并有“惧怕”一词)。“众人”一定是指使徒们。他们惊奇说:“这是怎样的人?”这是感动深切的言词。使徒们已见过耶稣的其他神迹,但这次显的神迹却十分特殊,而且是制伏了他们所经历的自然界的狂暴现象。现今使徒们大概是初次才想到:“这人是谁?他实在是上帝吗”等问题。或者是上帝同我们在一起罢!若如此,谁不惊讶害怕呢?——应当知道对平息风浪的神迹,古时的教父们(如特土良)认为是预表圣教会(彼得的船)在迫害中(风浪)的状况,因耶稣常在教会中(28:20),所以她常胜利。

第五个神迹:治好两个被鬼附着的人(28-34)。关于行这神迹的时间毫无疑问,三圣史都记载在前一个神迹之后。关于地点一定是在湖东岸,且按三圣史的记述,大概是如今名叫Moga adla附近的地方,在Kirbet Kursi南边不远。这个地方有很好的牧场,在Moga adla还有些洞穴,也许是古时的坟墓。马太福音对此事的记述非常简短,路加福音比较冗长,而马可福音比较更长。马太福音所记述的是两个被鬼附着的,而马可和路加仅记述了一个,但三圣史所记述的重要点则完全相同。耶稣同使徒几乎整夜是在湖上过的;风浪平息后,天一亮就到了东岸“格拉森人的地方”。“格兰森”一名的经文按各古卷完全一致。格拉森是“十城区”希腊化的城市之一。耶稣一定没有进那座城,只到了属这城管辖的地方。马可和路加的“格拉森人的地方”的经文,后有一个古卷作”加拉大“,也是正确的。似乎马可和路加所指的地方更为详细。格拉森应是属加拉大的一个村镇。因此三圣史对地名并不矛盾。

“就有两个被鬼附的人从坟茔里出来迎着他”(关于“被鬼附着的人”见本章后所加的附注)。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只记了一个被鬼附着的,似乎与此处相反。若是承认当时实在有两个被鬼附着的人,就易于解决这难题。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仅记了日后在“十城区”(底加波利)负有宣传天国的使命的那一位(马可福音5:18-20;路加福音8:38、39)。马太描写这两个人的悲惨命运,不如马可和路加详尽。被鬼附着的人,赤裸裸的居住在墓穴中,他们几时出来,那地方的人都战兢害怕:“极其凶猛,甚至没有人能从那条路上经过。”

被鬼附着的喊说:“上帝子,我们与你有什么相干?”魔鬼清楚知道耶稣是上帝子(见 4 注三)。他来是要战胜魔鬼,魔鬼自知必败,却想再苟延残喘。他们好像藉着所附的人的口说:你不要管我们,时期还没有到,你就来这里苦害我们吗?魔鬼直到公审判以前,由上帝的许可,在世界享有相当做恶的自由。到公审判时,他们就要完全被击败,永远关在地狱里。按谷和路:耶稣还问他们叫什么名字,他们答说是“军旅”(Legio,按罗马一军旅有五千至六千人)。路又记载他们恳求耶稣不要罚他们到地狱里去。

“离他们很远,有一大群猪吃食”(按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猪群是“在山上”)。由马可福音5:13我们知道那群猪大约有两千。当时“十城区”(低加波利)的居民大多数为外邦人,因此他们能养猪,也能吃猪肉:这为犹太人是禁止的。这样大的猪群在当时也是常有的。养猪的人普遍雇用放猪的工人牧放,有时许多小猪群并成一大群,一起牧放。养猪的主人住在附近的城内。魔鬼恳求说: “若把我们赶出去,就打发我们进入猪群吧!”魔鬼宁愿附在猪身上,也不愿到地狱里去。耶稣准许说:“去吧!”耶稣一定知道这一声“去吧”对猪群有什么效果;但耶稣如此行:一来是为显示自己有上帝的能力;二来大概也是为惩罚那外邦城的居民所犯的罪恶。

魔鬼就进入猪内,“全群”的猪着了魔,就猛冲到湖内淹死了。附过魔的人却脱了大难,健全无恙。普通魔鬼从被鬼附着的人身上被驱逐时,往往藉破坏一种东西显示他的狂怒,以做报复。

33、34两节是本段的结尾。“放猪的就逃跑进城”,到附近的城内,向猪的主人和城里的人报告了所发生的事。那些人一方面受了损失,因为猪都死了;另一方面他们也喜欢,因为被鬼附着的人好了,那一方再没有什么可令人惊恐担心的事了。

“合城的人都出来迎见耶稣”。他们一来到耶稣所在的地方,就看见以前附过魔的人,穿着衣服,神志清醒,坐在耶稣脚前(马可和路加),他们完全摆脱了魔鬼,成了和善的人。受了损失并怀着敬畏的人,要求耶稣“离开他们的境界”;耶稣就同意离开那里。与此相反的是撒玛利亚人竟要求耶稣住在他们中间(约翰福音4:40)。按马可和路加:耶稣上了船,两个附过魔的人中一个来求耶稣收他为门徒。耶稣却叫他回家,在自己的家乡中传扬上帝赐给他的大恩;后来的确他也照耶稣所吩咐的做了。

附注:论被鬼附着的人

新约中,尤其在三对观福音里,多次提到一些被鬼附着的人。这些人即是为魔鬼所占有的人。所谓“占有”,即言一个,或者多个魔鬼占据人身,通常连人身各肢体的能力与自主之权也给侵夺了去。

圣史们虽然有时将被鬼附着的人与纯粹患病的人分别的清清楚楚(马太福音4:24;8:16;马可福音1:34;路加福音6:18),但屡次有许多被鬼附着的人患有其他不同的病症,如:聋哑(马太福音9:32、33;路加福音11:14)、聋哑眼瞎(马太福音12:22)、癫痫(马太福音17:14、20)、疯狂与各种苦痛等等(马太福音8:28-34 及其相对处)。像这类的病症,通常魔鬼被赶走后,也就随即痊愈了。但是在马可福音9:14-27和其他相对之处都载了一个复杂的实例。对这实例,极难断定是出于旧病,还是出于恶魔的缠绕。有时被鬼附着的人在外表上好像没有患什么病症(马可福音1:23-28;路加福音4:33-37;马太福音15:21-28;马可福音7:24-30),虽然有时为魔鬼纠缠得很厉害,比如抹大拉的玛利亚身上曾附过 七个魔鬼,但在外表上却没有什么病症(见路加福音8:2;马可福音16:9)。

这种缠绕人身的魔鬼,在新约中,二十三次称为“污鬼”(马太福音10:1;马可福音1:23;路加福音4:33、36;使徒行传5:16等),有时称为“恶鬼”(路加福音7:21;使徒行传19:12等)。所谓“污”与“恶”,是就道德方面而言,因魔鬼常强使人违犯上帝的法令,作恶犯罪。

被鬼附着的人多次在耶稣前振振有词,这些话当然是魔鬼藉己所附的人的口说的,如:“拿撒勒人耶稣,我们与你有什么相干?你来灭我们吗?我知道你是谁,乃是上帝的圣者。”(马可福音1:24;参见路加福音4:34);“你是上帝的儿子!”(马可福音3:11;参见路加福音4:41);“至高上帝的儿子耶稣,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指着上帝恳求你,不要叫我受苦!”(马可福音5:7)可是耶稣在这一切情形上不愿接受魔鬼的证言,反而责令他们沉默并从速出离人身;恶魔在耶稣的命令之下,当然更是忿恨万分,怒号咆哮,加倍苦害自己手中的牺牲,但最后却不得不屈服在基督的权威之下,服从耶稣的命令。就如马可福音9:26:一个被鬼附着的人,当魔鬼离开他时,被魔鬼难为得有如死去了一般。

此外,福音上还记载一个被鬼附着的人,附在他身上的魔鬼竟自谓是“群”,也翻译为“军团”。他们要求耶稣准许他们进人猪群。耶稣准许了之后(马太福音8:31-32 及其相对处),他们便把两千只猪溺毙海中,以发泄他们心中的忿恨。

或问:为什么耶稣时代有这么多被鬼附着的事,而旧约时代竟没有这种现象呢?因为在基督降世以前,撒但横行天下,犹如极权的主宰,居于自己的阵地,无人与之为敌(马太福音12:25-29);但基督一来,魔鬼明知将因他而势必惨败,就竭尽心力,设法挽救自己的主权免于崩溃灭亡。可是事实上魔鬼的主权终于被基督的死亡所粉碎(约翰福音12:31;希伯来书2:14)。

因此,教父们常说:因基督的死亡,撒但已被捆住,他的能力也受到了限制,被鬼附着的事遂逐渐稀少。耶稣的使徒和门徒,在耶稣传教的时候,已由耶稣领受了赶鬼的权柄(马太福音10:1、8),且也使用了这权柄(马可福音6:13;路加福音10:17-18)。耶稣在自己复活以后,又重新加强了这种权柄,把这权柄交给了圣教会(马可福音16:17),由此圣教会从来不断执行这种权柄(使徒行传5:16;8:7;16:16;19:12)。

早期教会由最初特立了一级圣品,专为赶鬼。今日教会的神职人员都有这种神权,于必要时执行驱魔,因为撒但的主权彻底毁灭,还有待于世界末日(启示录2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