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 第7章 概览
不要评断人( 路 6:37-38,41-42 )
- 7:1「你们不要评断别人,免得你们被审判。
- 7:2 因为你们怎样评断别人,也必怎样被审判;你们用甚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甚么量器量给你们。
本章还是继续“登山宝训”的道理。在本章内耶稣说出了许多诫命和规矩。但是在圣史所传给我们的经文中,这些诫命多彼此不相连贯。这种现象是不足为奇的,因为圣史一定不会以为自己所写的与耶稣山中所讲的一切有同样的内容,有同样的次第,他只不过给后人记叙了比较重要的道理。1-6节耶稣首先给我们讲了两条消极的诫命(第二条,路加福音没有记载)。这两条诫命实在是在山中所讲的(路6:37-42)。第一条诫命:“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此处所论的一定是指人通常心内对人的言行,甚至对人的意向所下的冒失而冷酷的批评。这样的批评是不应该的,因为没有人立定我们作人的裁判者。若是我们不严厉批评别人,在审判时,上帝也不会严厉待我们(按“免得你们被论断”一句,是希伯来语风,即指免受严厉的审判)。因为上帝要用我们衡量别人的尺度,来衡量我们:我们良善,上帝也良善:我们严厉,上帝也严厉。
- 7:3 为甚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 7:4 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让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
- 7:5 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好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3-5节耶稣说出了另一个不应当判断别人的理由。大概耶稣引证了当时流行的一句俗语(在塔木德也有相同的词句),不过耶稣给这俗语加上了一种新的意义。我们在心理上好像观察别人像“刺”那么小的短处,却觉察不到我们自己像梁木那么大的毛病。这借喻的意思是说:我们不适于判断别人。多次我们在外表上好像出于爱德,但实际上却是出于伪善。往往会向人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这是多么愚昧!我们先该把我们眼中的梁木取出,然后才可以怀着爱德帮助人取出他眼中的木屑(18:15-16)。
- 7:6 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面前,恐怕它们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
6节是耶稣讲的第二条消极的诫命(这一条不易解释):首先应当知道此处是希伯来文的对偶体,且是垒义的对偶体,上句对下句:“圣物”对“珍珠”,“狗”对“猪”。这诫命的大意是说:你们不可把弥赛亚国度的奥秘讲给不堪领受的人(不把圣物给狗,不把珍珠给猪的意思)。圣教初兴的时候,实际上把这原理贴在不把圣体送给未受洗者的问题上(十二使徒遗训9:5 除了奉主的名受過洗的人之外,任何人都不得吃喝聖餐,因為對此,主也曾說:“不要把聖物給狗”。),但这个诫命一定也用于其他教理的普通原理上(马太福音15:26)。给人传授圣教会的道理,应当明智,以避免亵渎的危险:“恐怕它践踏了”,也是为避免教会受迫害的危险:“转过来咬你们。”
也许有人要问:这借喻的理由何在?人怎么能把珠宝放在猪前呢?狗或猪为什么要伤害对它们行这事的人呢?这都是些无益的问题,因为耶稣在此所用的借喻,只是具有教诲的目的,就是叫听众思维他所讲的,沉思之后,能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容易记住。
祈求、寻找、叩门( 路 11:9-13 )
- 7:7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找到;叩门,就给你们开门。
- 7:8 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找到;叩门的,就给他开门。
7-11节论祈祷的果效。此段似乎与上下文脱节。按路加福音见于11:9-13。圣亚丰索·利古力 (Alphonsus Liguori)有过这样的奇谈:“祈祷是人的优点,上帝的弱点。”耶稣对祈祷曾再三强调说:“你们求”,“寻找”,“叩门”。若我们恒心祈祷,我们必有所获;若我们怀着耶稣所教给我们念“主祷文”的精神祈祷(6:9-13),上帝一定会应允(约翰福音16:23),给我们开放恩宠的泉源。
- 7:9 你们中间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
- 7:10 求鱼,反给他蛇呢?
- 7:11 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他岂不更要把好东西赐给求他的人吗?
对天父的无限圣善有所怀疑,就是对他的爱情有所侮蔑。耶稣为讲明这道理,比喻说:在世上没有一个做父亲的,儿子向他求“饼”,他却拿“石头”当饼欺骗儿子的;或者求“鱼”,而拿“蛇”当鱼的(在路加福音之中多:“求鸡蛋,反给他蝎子呢”一句)。世上做父亲的尚且如此,何况全善的上帝呢!世上做父亲的,虽然极不成全,还知道给自己的儿子“好东西”;天上无限美善而齐全的父,如果我们求他,不更将“好东西”赏给我们吗?“好东西”在路加福音11:13作:“圣灵”。
- 7:12 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想要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本节是爱德的金科玉律,路亦将此句记于“登山宝训”(6:31),但不同与马太福音的顺序,大概以路加福音之中所记载的次序为佳。旧约中老多比敦劝自己的儿子说:“你所厭惡的不要像別人那樣做。不要醉酒、你行路的時候更不可醉酒。”(多比传4:15)孔子也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以上这两种消极的说法,终不及耶稣说的来得积极,广大有力:你喜欢人给你安慰、热爱、同情,你先该使人安慰,给人以热爱与同情。“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耶稣这种积极的说法,比了前者,岂不是百尺竿头,更上一层吗?我们待人接物,该照耶稣所定的这个标准去行,就是说:我们要把自己所喜爱的,行于别人(纵然别人对我们不这样行)。我们这种行事的态度,一定该当出于爱上帝的超性动机(22:37-39)。“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路加福音没有这句,这话也应当照以上的经意来解释。全部圣经的诫命都总归在这个“爱德”上。“爱”就是成全法律(22:40;罗马书13:9-10;加拉太书5:14)。
要进窄门( 路 13:24 )
- 7:13 「你们要进窄门。因为通往灭亡的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
- 7:14 通往生命的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到的人也少。」
13-23节耶稣给了门徒几种有关实际生活的训诫。这些训诫经常称为“辨别神类”的规则(Discretio spirituum)。13、14两节为第一个训诫(路加福音13:24):留心两个门。耶稣没有减轻基督徒生活的困难,但向所有的门徒说:“你们要进窄门,”“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耶稣用了“阔门大路导入灭亡”,“窄门狭路引入永生”的两个比喻,来催迫我们走道德生活的狭路,警戒我们不可走自私自利的顺便宽路。我们宁愿同少数的人走救灵魂的路,而不愿同许多人走丧失灵魂的路。耶稣此处没有论及灵魂获救的多寡问题。上帝的仁慈固然是无限的,但是上帝的仁慈是以“有无事实”为依据。空谈是于事无补的,实行才有价值。因此耶稣说:“你们要努力进窄门。我告诉你们:将来有许多人想要进去,却是不能。”(路加福音13:24),因为“找到”这窄门“的人并不多”。我们知道上帝愿意所有的人都得救(提摩太签署2:4),但是我们这方面,必须尽心竭力走基督徒所固有的道德的“窄路”。
两种果树( 路 6:43-44 )
- 7:15 「你们要防备假先知。他们到你们这裏来,外面披着羊皮,裏面却是残暴的狼。
- 7:16 岂能在荆棘上摘葡萄呢?岂能在蒺藜裏摘无花果呢?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
- 7:17 这样,凡好树都结好果子,而坏树结坏果子。
- 7:18 好树不能结坏果子,坏树也不能结好果子。
15-20节为第二个训诫:“防备假先知”(路加福音6:43-45)。所谓假先知是指那些说话行事散布错误的人,他们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时常欺骗百姓。他们“披着羊皮”装做诚实无邪的导师,但是骨子里“却是残暴的狼”。这是说他们藉传布自己的邪说,使百姓作牺牲品。因此,我们应当警惕小心;首先我们要分辨他们的好坏。耶稣在这里又改换了比喻,以前用了“羊皮”和“狼”的借喻,如今又用“树”和“果实”的借喻。由果实可以辨别树的好坏:树好,结的果子也好;树坏,结的果子也坏。为辨别人的好坏,由他的思言行为即可辨别出来。
16b-18节,耶稣用了几个比方说明以上的真理:“荆棘”决不能结“葡萄”,“蒺藜”也决不能生“无花果”(路加福音之中“荆棘”与“无花果”,“蒺藜”与“葡萄”相对)。那些假先知因为骨子里坏,也决不会行出善来。我们应细心观察他们的言行,早晚会看出他们的真相。
- 7:19 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裏。
19节一句,路加福音没有置于“登山宝训”中。这句类似的话按马太、路加所记,也曾出于约翰之口(马太福音3:10、路加福音3:9)。“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是说这些假先知将与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遭受同一命运。顽固的异教徒和他们的异端必要从基督的国中铲除。
- 7:20 所以,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
20节是对“防备假先知”一段所下的结论,与本段开始同(见16节)。此节虽不见于路加福音,但路加福音6:45是本节的最好注释。(路加福音6:45 善人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就发出善来;恶人从他心里所存的恶,就发出恶来。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
遵主旨得进天国( 路 13:25-27 )
- 7:21 「不是每一个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都能进天国;惟有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
21节为第三个训诫:应当行善(路加福音6:46)。善行不但是辨别真假先知的准绳,而且也是辨别真假基督徒的准绳。因为只说“主啊,主啊”,是不够的(25:11所记的五个愚拙的童女,也曾有过这亲热的重复称呼)。只是言辞,纵然悦耳,也不能叫我们进入弥赛亚的国度。绝对重要的是“遵行天父旨意”,即实地去遵守上帝的诫命。此处应当注意:耶稣在教我们念“主祷文”时,说:“我们在天上的父”,但当耶稣自己称父时,不称“我们的父”,而只称“我天父”。这是为区别我们与天父的父子关系纯是“承继的”,而耶稣与天父的父子关系是本性的。
- 7:22 在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
- 7:23 我要向他们宣告:『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给我走开!』」
22、23两节所述,见于路加福音13:23-28,为此这两节的话似乎是耶稣在另一种环境中说的,但马太福音置于此处,与上文也十分相合。 “当那日”,即公审判之日,尊称为“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日子”(哥林多前书1:8)。在那一天,有许多人对耶稣说:“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他们说这些话是想向耶稣指明自己所行的奇迹,像是有进入天国的权利。但相反的,因基督的权柄讲道,驱魔,行奇迹等行为的本身,并不给人进天国的权利,给人进天国权利的只是那些因爱德而行的善行(哥林多前书13:1-3)。所以耶稣在那一天要给这等人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离开我”,往地狱里去(25:41)!因为你们是“作恶的人”(诗篇6:9;路加福音13:27-28):这是最高裁判主耶稣的不可挽回的定命。
两种根基( 路 6:47-49 )
- 7:24 「所以,凡听了我这些话又去做的,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
- 7:25 风吹,雨打,水冲,撞击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
24-27节是耶稣用比喻给“登山宝训”所下的结论(路加福音6:47-49同)。这是福音中初次记耶稣所讲的第一个较长的比喻。按耶稣教训人的作风,比喻是在数月之后才开始的。耶稣把这比喻分为两个对立的部分。24-25两节为第一部分(路加福音6:47-48),耶稣所说那把房屋建立在磐石上的人,是比做那听了耶稣的话而去实行的人。耶稣称这样的人为聪明人,这样的人知道把听来的道理实行出来。他所修盖的房屋,因为有坚固的基础,一定屹然不动,不会坍塌,就如建立在磐石上的房屋,虽经风吹雨打,山水的冲击也不会倒塌的。在巴勒斯坦,冬季的确是风雨莫测的季节,暴风雨所造成的山水十分湍急,往往酿成巨灾。不过比喻中这些陪衬的枝节,不像寓言一样都有伦理意义,而只作为陪衬,使比喻的重点生动活现而已。
- 7:26 凡听了我这些话而不去做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
- 7:27 风吹,雨打,水冲,撞击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并且倒塌得很厉害。」
26-27两节是比喻的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完全对立。那把房屋修建在沙土上的人,是比做那些听了耶稣的话而不去实行的人。耶稣称这样的人为“无知的人”。这种人不知道把听来的道理付诸实行。他所修盖的房屋,因为不坚固,早晚要坍塌的,“并且倒塌得很大”,就如修盖在沙地上的房屋,一经雨淋,水冲,风吹,便即刻倾倒了。这整个比喻的意思是说:只信基督的话还不够。一个人为要进天国,必须言行与所信仰的相符(雅各书2:14-17)。
- 7:28 耶稣讲完了这些话,众人对他的教导都感到惊奇,
- 7:29 因为他教导他们正像有权柄的人,不像他们的文士。
最末两节是圣史描写耶稣讲述“登山宝训”所发生的效果。路加福音虽未提及,但对群众惊奇耶稣的道理的记述,路与谷另有记载。马太福音在“登山宝训”末尾,记述群众惊讶的事,十分适宜。“耶稣讲完了这些话”(路加福音7:1),即“登山宝训”后(马太福音常把这类似的句法置于耶稣每篇重要演讲之后,见11:1;13:53;19:1;26:1),“众人都希奇他的教训”。耶稣的道理给予百姓的印象一定极其深刻。惊奇的原故是因为耶稣“教训他们,正像有权柄的人,不像他们的文士”。群众已经听惯了文士的讲法。他们平常讲解法律,常是袭取前人的言论(或引证圣经,或依据著名文士的讲法)。然而耶稣教训人,好像是新的立法者,明确的讲师,不依据任何权威,只依据自己的权威(马可福音1:22;路加福音4:32)。群众以前从没有听过这样的讲论。按少数古抄卷和拉丁通行本,“文士”一词后增“和法利赛人”。这是加添,定非原文。
上图:从八福山远眺加利利海和右前方的Arbel山。传统认为Arbel山就是主耶稣赐下大使命的那座山(太二十八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