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靈與靈修

马太福音 第3章 概览

上图:犹大旷野位于犹大山地和约旦河谷之间。从橄榄山东面不远处开始就是绵延的山坡,草木稀疏,人迹罕至,从海拔900多米的犹大山地向东一直下降到海平面以下400多米的死海,南北约长100公里,东西宽约20-25公里。犹大旷野的地势由西至东下降约1300米,开始是许多平滑光秃的白垩山头连绵起伏,溪谷与沟壑纵横交错,靠近死海时逐渐变成陡峭的峡谷,到死海边成为嶙峋的悬崖。犹大旷野位于中央山地分水岭以东,地中海的雨云由西吹来,大部分雨水落在分水岭西面,分水岭东面的犹大旷野非常干旱,又有干燥的东风吹刮,雨季才偶尔有阵雨。在雨季的几个星期,干涸的旱溪(Wadi)中会激流奔涌,旷野中会长出少许植物。大卫曾在犹大旷野躲避扫罗和押沙龙的追杀(撒上二十三14,24;二十四1;撒下十五23),他将犹大旷野描述为「干旱疲乏无水之地」(诗六十三1)。每年赎罪日,「归于阿撒泻勒的山羊」从圣殿被放到犹大旷野(利十六10)。以西结在异象中看见一条溪流从圣殿流出,经过这片旷野,灌溉两岸繁茂的树木(结四十七1-10)。施洗约翰在死海北面的那片犹大旷野开始传道(太三1-6),主耶稣很可能也在犹大旷野受魔鬼引诱(太四1)。

上图:犹大旷野位于犹大山地和约旦河谷之间。从橄榄山东面不远处开始就是绵延的山坡,草木稀疏,人迹罕至,从海拔900多米的犹大山地向东一直下降到海平面以下400多米的死海,南北约长100公里,东西宽约20-25公里。犹大旷野的地势由西至东下降约1300米,开始是许多平滑光秃的白垩山头连绵起伏,溪谷与沟壑纵横交错,靠近死海时逐渐变成陡峭的峡谷,到死海边成为嶙峋的悬崖。犹大旷野位于中央山地分水岭以东,地中海的雨云由西吹来,大部分雨水落在分水岭西面,分水岭东面的犹大旷野非常干旱,又有干燥的东风吹刮,雨季才偶尔有阵雨。在雨季的几个星期,干涸的旱溪(Wadi)中会激流奔涌,旷野中会长出少许植物。大卫曾在犹大旷野躲避扫罗和押沙龙的追杀(撒上二十三14,24;二十四1;撒下十五23),他将犹大旷野描述为「干旱疲乏无水之地」(诗六十三1)。每年赎罪日,「归于阿撒泻勒的山羊」从圣殿被放到犹大旷野(利十六10)。以西结在异象中看见一条溪流从圣殿流出,经过这片旷野,灌溉两岸繁茂的树木(结四十七1-10)。施洗约翰在死海北面的那片犹大旷野开始传道(太三1-6),主耶稣很可能也在犹大旷野受魔鬼引诱(太四1)。

施洗約翰傳道 ( 可 1:1-8 路 3:1-18 約 1:19-28 )

圣史记述了耶稣的童年史以后,又按照使徒宣讲的纲要(使徒行傳10: 37-43) ,开始写耶稣传教生活的历史;由耶稣居住拿撒勒起到约翰在旷野宣讲为止,大约有三十年。马太与马可对耶稣这一时期的事迹一点也没有记述,只有路加略有所记载(2:41-52)。马太将耶稣公开生活的历史分为五卷(3-7,8-10,11-13,14-18,19-25) ,每卷都具有一定的格式,各分为二:先是记载所有的事迹,以后记载所讲的道理。3、4两章便是第一卷的叙事部分,所论的内容是:约翰的任务,耶稣受洗、禁食和受试探;继而论到耶稣在加利利开始传道,选立使徒,最后以耶稣在加利利的初步活动作结束。在第一卷所记述的事迹,大致是依照历史的前后次第,即自主后27年末后几个月到28年的中间;但仍有许多在此时期所发生的事,马太没有置于第一卷,而却置于第二或第三卷中。“那时”或直译作“在那些日子”,是文章中另起一段的一种笔调,没有什么意义。但路加福音3:1、2未用“那时”,而指出了确切的时间。由此可知此处所说的“那时”是指主后27年末后数月。路加福音第1章对约翰的预告、诞生和童年,叙述得相当详细;由这些叙述看来,约翰与耶稣有亲戚关系,大概二人为姨表兄弟。然而马太此处没有记述约翰的身世,便突然称约翰为“施洗的”。称他为“施洗的”,是因为他宣讲了悔改的洗礼(马可福音1:3-4;路加福音3:3)。按约翰福音1:6 的记载,他是上帝派来,作耶稣先锋的人。他宣讲的地方是犹太旷野。所谓“旷野”,或“荒野”即指山区或干旱之地,是由耶路撒冷、伯利恒和以东到约旦河流域和死海一带地方。路加福音3:3更详细地指明约翰是在“约旦河一带地方”宣讲,可知他特别是在约旦河一带。从近年在昆兰(Qumran)所发现的古卷,我们知道在那一带地方曾有些艾色尼派人所建的广大院落,这些院落的繁盛时代,据考古家的考定, 正当耶稣的时代。约翰是否与这一派人有关系,不得而知,但由他的生活方式和讲道的态度,似乎也受了他们的影响,很可能他也认识他们。但似乎不能说他也是,或一时加入过艾色尼派。

“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圣史这简短的一句话,便是圣约翰所有宣讲的课题。约翰首先着重的是“悔改”,即回心转意,这是为领受上帝恩典——天国的先决条件(天国是希伯来文的一种说法,与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的“上帝国”相同)。这国就是先知所预言的弥赛亚的国,现在快要藉弥赛亚而得以实现。

圣史称约翰是旷野中呼喊者的“声音”,是把以赛亚先知(40:35)的预言贴在约翰身上了。按以赛亚先知的预言本来是指示上主由巴比伦被掳之地领以色列人回国的事。 先知劝人在旷野中给上主预备道路。是因为上主要由这道路领导自己的百姓回来。“修直他的路”,是为容易行走。由被掳之地返回是耶稣救人类摆脱撒但的奴役的预表和先声。约翰就是这纪元的“报导者”,即圣史所称的 “声音”。

先锋的服装和食物(马可福音1:4与此同),是极其简单的。这位被派来的新先知,不仅有以利亚的精神和能力(路 1:17),即连服装也与以利亚一样。他穿的是骆驼毛制成的十分粗陋笨重的衣服,腰间束的是皮带,吃的是“蝗虫与野蜜”。关于蝗虫,按法律有几种是可吃的(利未记11:22)。现今住在荒野的游牧民族还吃晒干或烤过的蝗虫。至于野蜜,是黄蜂或土蜂在山洞或老树穴中所做的,滋味甘美。约翰在吃食上的严肃,并不在于他吃的是什么东西,而在于他赖以生活的食物是偶尔寻到的,这足以激起人民的惊奇。

马太马可二圣史对百姓云集在约翰前的情形,都加重语气地描绘说:耶路撒冷和犹太全地,并约旦河一带地方的人,都出去到约翰那里。按约翰福音1: 38-42,还有从加利利赶来听他宣讲的人,因为在约翰的门徒中,至少有一些人后来作了耶稣的门徒。按约翰所施的洗礼,是浸人河水中:这已经不是法律(利未记14:8-10)所规定的洁净礼仪,也不是耶稣时代犹太人收外邦人人犹太教所用的礼仪;因为这两种礼仪是有关法律的洁净,然而约翰的洗礼是“传悔改的洗礼,使罪得赦”(马可福音1:4;路加福音3:3),目的是使人回心转意之后,给弥赛亚准备道路。这洗礼不赋给“事效”(exopere operato)的圣宠(因这洗礼不是圣事),而是准备人领受恩典和加入快要来临的天国。“承认他们的罪”,为犹太人是一件熟知而曾行过的事(利未记16:21;民数记5:7;以斯拉记9:6-7)。此处所述的“承认罪过”是自由的,自发的,可能是众人共同行的,也可能是私人自行的,全看个人的热诚高低而定。

到约翰跟前来的人群中,也有许多法利赛人和撒度该人;他们之来似乎不怀好意,因为约翰一看见他们,便严峻地责斥他们,称他们 为“毒蛇的种类”。按路加福音3:7所说的这咒骂的话,直接是对群众说的,而按马太福音此处是对杂在人群中的法利赛人和撒度该人两党说的。 所谓“毒蛇的种类”, 即是蛇所生的。“谁指示你们逃避将来的愤怒呢?”是说:你们无法逃避,因为没有人能指导你们逃避行将临于你们身上的愤怒,除非你们悔改, 摆脱你们邪僻的道路。

“你们要结出果子来,与悔改的心相称。”换句话说:你们的假仁假义,无济于事。为表示你们真心悔改,必须诚心诚意行善立功。此外你们又夸耀你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约翰福音8:33、39),但这血统的关系是不够的,因为血统关系在上帝前并没有什么价值。 你们也不该坚持说:上帝曾向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许下了应许(创 17:7;18:18;22:17),因为“上帝能从这些石头中给亚伯拉罕兴起子孙来”,就是说上帝能从卑陋的物质,比方从石头生出亚伯拉罕的后代来;言外是说:上帝也能叫不属亚伯拉罕血统的外邦人,成为亚伯拉罕超性的继承人。

约翰用了一句成语结束他谴责的言辞说:“现在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意思是:裁判已经迫在眉睫,再没有推托和迟疑的时间了。约翰又取喻说:“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7:19与此处同),这是对法利塞和撒度该人的一种警告:他们如再不回头改过,必要像树一样,被砍倒,被投在火中。

路加记述了上边约翰谴责的话以后,又继续记述约翰特别向各阶层的人所发的劝告(路加福音 3:10-14)。马太福音没有提及这些劝言。11-12两节的言辞已不是对法利塞和撒度该人说的, 而是对群众,且是在另一时机上说的。这些话是约翰有关耶稣所说的第一个证言,三对观福音(fn)都有所记载,直接记在耶稣受洗之前。(按约翰福音1: 25-28所记,有与此处相似的证言,写在耶稣受洗之后。)

三卷符类福音内容的关系。几乎所有《马可福音》的内容都被发现在《马太福音》及《路加福音》,但后二者的内容则有许多没有在马可福音中发现。

三卷符类福音内容的关系。几乎所有《马可福音》的内容都被发现在《马太福音》及《路加福音》,但后二者的内容则有许多没有在马可福音中发现。-c

“但那在我以后来的”,或“那位要来的”,在当时是弥赛亚的另一名称。他“能力比我更大”,约翰愿意藉这声明(约翰福音1: 15)来消除人们对自己的使命和对基督更高的使命而有的任何 怀疑。约翰不是弥赛亚,他的洗礼仅是“水洗”,即是纯外面的洗涤,为鼓励人回心转意。然而弥赛亚的洗礼,是“圣灵与火”,也是赋与圣灵的洗礼(使徒行传12:15-16)。圣灵好像火,烧灭灵魂的一切污秽,同时也净化、光照、炽热她。约翰在此处大概不只论及耶稣所要立的圣洗圣事,且也论及众先知所预言的浇灌圣灵的事(以赛亚书44:3;以西结书39:29;约珥书3:1-2;撒迦利亚书12:10)。这些预言应验在五旬节日,圣灵首次隆重发现出来,降在众使徒 们的身上(使徒行传1:5;2:3-4)。约翰为证明自己对耶稣所有的卑贱地位,又加上一句说:“我就是给他提鞋也不配”(马可和路加写为“解鞋带”)。按当时犹太、希腊、罗马的风俗,提鞋或结或解鞋带等,都是奴仆所行的事。

为更进一步证明弥赛亚的伟大,约翰把弥赛亚描写成一位“最高的审判者”。 用了农夫在场上扬净麦子的比喻论弥赛亚说: “他手里拿着簸箕”是说弥赛亚以不能上诉及不可挽回的判决,分开善恶两等人,就像农夫用簸箕簸去糠秕,留下麦粒一样。弥赛亚要把善人聚集在天上的仓廪内,把恶人投到不灭的火中。

耶穌受洗( 可 1:9-11 路 3:21-22 )

13-17节记述约翰给耶稣施洗的事。这是约翰活动的最高峰,也是他引为最荣幸的事。这个事迹日后形成了使徒宣讲教理的第一个章接(使徒行传1:22 ,10:37-43),三对观福音对此事都有详细的记载(约翰福音1:33虽未明言,却假定了此事)。“当下,耶稣从加利利来到约旦河”,“当下”一词与马可福音1:9“那时”相同,不是指一定的时日,只是另起一段的转折语。路 3:21 对时日也未确定,但按各圣史,另外按约翰福音2:13 对以下记载(如四十日禁食,去加利利的行程,逾越节前不久回圣城等事)的情形来推敲,受洗的事似乎是在公元二十八年元月。受洗的确实地点,也无从 考定。但看历代可靠的传说是在约旦河西岸,死海北八公里处。马可福音1:9更详细的记载耶稣是来自拿撒勒,那里是他长大的地方(马太福音2:23;路加福音2:51)。在耶稣隐居大约三十年以后,圣父所定的时刻一到,就离开圣母马利亚。(此时约瑟几乎可以确定说,已经去世了,因为按福音所记载的推测,他已不在人世。)耶稣大概同一伙人来到约旦河流域,到约翰面前“要受他的洗”。耶稣杂在人群中(路加福音3:21),好像一个罪人。无罪的耶稣杂在罪人之中。请求自己的先锋给他施洗,就如同他需要涤罪一样。这是何等的谦虚。这是史无前例的谦逊。

“约翰想要拦住他”,是说约翰与耶稣争辩,想拒绝给耶稣施洗。约翰至少在此时认清耶稣是弥赛亚,也深知自己的低微,想谢绝付洗的事,并且声言自己应当受他的洗。(按约翰福音1:31-33所载:约翰说在圣灵藉鸽子的形像没有降在耶稣身上以前,并不认识他。关于若与本处所发生的困难怎样解决,参阅约翰福音该处的注释。)约翰的谦逊一定使耶稣喜悦喜欢,遂说:“你暂且许我,因为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尽诸般的义”就是满全上帝的旨意。耶稣愿意受洗于约翰,因为这是上帝的旨意,约翰也应当服从上帝的这个旨意。众教父都曾推断出耶稣为什么受洗的另一种理由:耶稣受洗是祝圣水,作为自己建立圣洗圣事的预告。“于是约翰许了他”,即谓约翰从命给耶稣施了洗。

传统东方教会的圣像画——耶稣受洗。

传统东方教会的圣像画——耶稣受洗。-c

耶稣是浸没在水中受的洗。后由水中上来,正祈祷时,“天忽然为他开了”。说天开了,仅是就外观的一种说法,是说天好像开了或裂开了。此处大概论的是从天上忽然射来一道光,这光如同把天分开,使鸽子下降。这鸽子一定不是真鸽子,只是鸽子的形像,而实际上是圣灵藉鸽子的形像降在耶稣上面。“从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这声音是天父的声音,父说的话听来好像是一种巨响。 按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父的话是直向耶稣,用第二人称: “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但按马太福音却是第三人称, 大概马太福音所说“这是我的爱子” (耶稣易容显光时对观福音所记者与此同),是愿意指明这声音是为在场的众人,尤其是为约翰说的。若问上帝的这整个显现是为谁呢 ?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既明说耶稣看见了圣灵降来,所以自然含蓄地说明耶稣也听见了天父的声音。再者按约翰福音1:34所载:约翰自己 也说:“我看见了”。 因此看见和听见的人至少有耶稣和约翰两个人。但群众是否也看见,也听见 ?大概他们也看见,也听 见了。因为上帝的显现也是为了群众,为叫耶稣“为要叫他显明给以色列人”(约翰福音1:31)。教父们说:此时上帝三位都显现出来了:父以声音,子以人身,圣灵以鸽子。 父宣布了自己的独子耶稣与自己的父子关系,这位独生子又是父整个喜悦的对象。圣灵降来停在耶稣上面,表示他是弥赛亚(使徒行传10:38)。耶稣一定不是从这时才充满圣灵,犹如说耶稣不是从这时才是上帝子,因为耶稣是人,早就充满了圣灵,从降孕之初,即是弥赛亚和上帝之子(参阅1:21 ;路加福音1:35)。在这次的上帝显现中,不过只是以可觉察的方式显示给人们罢了(以赛亚书61: 1-2;路加福音4:1 8-21)。

上图:耶稣时代的犹太人地区。罗马帝国在主前63年征服了犹太地区,但犹太人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仍有一定的自治权。罗马封有一半犹太血统的以东人后裔大希律做治理犹太地区的小王,其辖区包括犹太、加利利、比利亚和特拉可尼四个省,其中犹太省又分成撒马利亚、犹太和以土买等三个地区。大希律于主前37-主后4年在位,死后由三个儿子分别治理他的封地,亚基老分得犹太省,安提帕(小希律)分得加利利和比利亚,腓力分得特拉可尼。其中亚基老暴虐无道,作王十年后被罗马罢黜流放,改派罗马巡抚管理犹太省。

上图:耶稣时代的犹太人地区。罗马帝国在主前63年征服了犹太地区,但犹太人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仍有一定的自治权。罗马封有一半犹太血统的以东人后裔大希律做治理犹太地区的小王,其辖区包括犹太、加利利、比利亚和特拉可尼四个省,其中犹太省又分成撒马利亚、犹太和以土买等三个地区。大希律于主前37-主后4年在位,死后由三个儿子分别治理他的封地,亚基老分得犹太省,安提帕(小希律)分得加利利和比利亚,腓力分得特拉可尼。其中亚基老暴虐无道,作王十年后被罗马罢黜流放,改派罗马巡抚管理犹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