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 第27章 概览
马太福音 第27章 概览
耶稣被解送给彼拉多( 可 15:1 路 23:1-2 约 18:28-32 )
- 27:1 到了早晨,众祭司长和百姓的长老商议要处死耶稣,
- 27:2 就把他绑着,解去,交给彼拉多总督。
彼拉多铸造的普鲁特铜币。
四圣史都记述了礼拜五早晨公会议员聚会(马可福音15:1),举行宣判耶稣死刑的仪式。按马太和马可,此处所述不是重新举行会议的事,而仅是把夜间会议的判决,再加以官判。他们定了耶稣的死刑后,当天早晨就把耶稣解送到彼拉多衙门。他们若愿意在庆节前处决耶稣,事情就不容缓。此外他们迅速解送了耶稣的另一个原故,是怕百姓起来反抗他们。案子一交给罗马人,纵有什么叛乱发生,自有罗马人负责。(按公会早有意思把耶稣交给罗马人处治,参见路加福音20:20。)所以他们把耶稣由该亚法府第解送到当时的巡抚彼拉多衙门(约翰福音18:28)。彼拉多固然常驻留在凯撒利亚,但每逢逾越节必来圣城防守,因为庆节期间容易发生暴乱。耶稣被捆住送去,就像一个作乱的匪徒(路加福音23:2)。他们把耶稣解到罗马巡抚前的用意,也不外是愿巡抚以匪徒的名义把耶稣处死;可是彼拉多就其职责,还该审查他的罪状。
犹大之死
- 27:3 这时,出卖耶稣的犹大看见耶稣已经定了罪,就后悔,把那三十块银钱拿回来给祭司长和长老,
- 27:4 说:「我出卖了无辜人的血有罪了。」他们说:「那跟我们有甚么相干?你自己承当吧!」
- 27:5 犹大就把那银钱丢在殿裏,出去吊死了。
马太福音记述了公会判决耶稣并解送给巡抚的事后,立即记述出卖者的悲惨结局。显然马太有意以此再证耶稣的无罪,即连出卖他的也幡然悔悟,承认耶稣无罪,反映出公会是多么罪大恶极,顽固不化。犹大原知道耶稣无罪,只因图财出卖了耶稣;当他知道耶稣在公会被判死刑,在亲见耶稣由该亚法府第被解到彼拉多衙门后,他知道耶稣终不免一死,就良心发现,自知有罪,便跑去见公员,愿意洗脱自己,把所得的银钱退还给他们。他说:“我卖了无辜之人的血是有罪了”,已清楚地表示他自认有罪;但祭司和长老都全不理睬他,对他且表示极端的轻视和厌恶。公会议员对他这样冷落轻视,使他万分失望。公会议员把全部责任都推却在他一人身上。如今他孤独一人,受着良心的谴责,跑到圣所外,当着公会议员的面把钱扔在圣所内,不但对人失望,且对仁慈的上帝也感到了绝望。看来,犹大一离开圣殿,就去上吊自尽了,他的结局与出卖大卫的亚希多弗的前后如出一辙(撒母耳记下17:23)。关于犹大自尽的情况,彼得也略有所提及,见使徒行传1:18。
- 27:6 祭司长拾起银钱来,说:「这是血价,不可放在圣殿的银库裏。」
- 27:7 他们商议,就用那银钱买了窰户的一块田,用来埋葬外乡人。
- 27:8 所以,那块田直到今日还叫做「血田」。
由此处所述的,又显出人民首领的假仁假义(参见23:24)。买地的事,大概是以后才办的。祭司长对犹大扔在圣所的钱,原不知应该如何处置。按律法,由出卖贞操所得的淫资,不应献于圣殿(申命记23:18)。他们按此律法推论,犹大出卖耶稣的钱,也是不洁的,不可用于圣殿。圣良教宗对他们的态度评论的很好,他说:“圣库不收的,祭司的良心收了;流人血不怕,却怕血债”。他们视犹大的钱为不义之财,是承认他有罪,却不承认自己有罪。他们的盲目昏迷可说到了极点。他们用这钱买了窑户的一块田。按原文的意思,似乎那块田,人普遍就称为“窑户的田”。“为要埋葬外乡人”,即作为侨居国外的犹太人来过庆节死在圣地时埋葬之所。那地日后称为“血田”,马太指出在他写福音时,已惯用这名称来称呼那块地(使徒行传1:18)。
- 27:9 这就应验了先知耶利米所说的话:「他们用那三十块银钱,就是以色列人给那被估定的人所估定的价钱,
- 27:10 买了窰户的一块田;这是照着主所吩咐我的。」
马太喜欢把耶稣的史事同旧约的史事或预言相印证;本处他指出此事也应验了旧约中的预言。此处显然是指撒迦利亚先知所说的话(11:12、13)。撒迦利亚是上帝派来,为作选民好牧人的。他奉上帝的名字管理百姓已很久了,他探询百姓如何评价自己的操劳和管理。百姓的首领——作羊群恶雇工的,估计先知所尽的劳苦只能领取三十块钱的工资,恰等于杀一个奴隶当赔偿的代价(出埃及记21:32)。上帝对首领这样作事的态度十分气恼,就命先知把那“美好的价值”(讽刺语)丢入圣殿的宝库内,或按马索拉原文:“当着窑户”投进去(参阅撒迦利亚书11:13)。马太引用此处是依照希伯来经文,但为贴在这史事上,却自由引用了这段经文:耶稣是上帝派来的好牧人,他救百姓所尽的劳苦工作,被百姓的首领估的太低,以致为了三十块银钱就送了他的性命。既然事实上,这钱以后买了窑户的田,马太就把论先知所记述的事,当作耶稣被出卖的预表,在耶稣受难史上。再度重演,这样完全应验了那预像所预表的。此处的难题是马太将此预言归于耶利米先知,而实在是属于撒迦利亚先知的事。对这难题很难给予一个圆满的解答。可能马太在原文上没有写上任何先知的名字。耶利米的名字是日后抄写的人加上的,因为在他的记忆里是耶利米多次曾讲论过窑匠田地的事(耶利米书18:2-4;19:1、2)。不过更可能的是:马太自己引用时是以耶利米一名来概括旧约的先知书,因为古时耶利米书居先知书的首位(参阅路加福音24:44以诗篇集指旧约之第三部)。如此,马太用耶利米的名字代表众先知的名字,因为他们都是上帝——选民的最大的好牧人派来的,而都遭受了同样的命运(5:12;23:34-37)。
耶稣在彼拉多面前受审( 可 15:2-5 路 23:3-5 约 18:33-38 )
- 27:11 耶稣站在总督面前,总督问他:「你是犹太人的王吗?」耶稣说:「是你说的。」
- 27:12 他被祭司长和长老控告的时候,甚么都不回答。
- 27:13 彼拉多就对他说:「他们作证告你这么多的事,你没有听见吗?」
- 27:14 耶稣仍不回答,连一句话也不说,以致总督觉得非常惊讶。
Munkácsy Mihály《彼拉多审基督》, 1881年。
当时处死刑的权柄操在罗马人手中,因此他们把耶稣解送给罗马巡抚。可是罗马巡抚在判决前,必须重新审讯。因罗马人在自己法庭上,对犹太人宗教的问题和争讼本无心过问(使徒行传18:14-16),为此公会议员在彼拉多前,提出了耶稣的新罪状。路加福音23:2曾略提到这些罪状:控告耶稣是造反的,阻止人给罗马皇帝纳税,且自称为王。按四圣史所载,彼拉多一点也不理睬他们控告耶稣造反作乱的事,因为他没听说过耶稣煽动过叛乱。若是有,他一定早会知道,因为在犹太各地都有罗马人的情报员。再者公会议员对所告的罪状也没有证据,不过彼拉多对最后一个控告,愿再审讯:耶稣是否实在自称为王。对这个控告,罗马巡抚可能有所怀疑。他一定听说,耶稣如何在前几天内受人狂呼喝采称为弥赛亚君王,耶稣如何容许人如此庆祝他的事(21:9-17)。此外公会议员也能证明耶稣在他们的法庭上明明自认为弥赛亚(26:63-67),就是说他自以为是“犹太人的王”。耶稣站在彼拉多跟前时,彼拉多也只就这个名衔审问了他(对彼拉多衙门的地点,详见约翰福音18:28)。圣史约翰记述了有关这名衔的全部审讯。耶稣声明自己实在是犹太人的王,同时也解释了他国度的性质。由这个解释,彼拉多知道所论的也是犹太人的宗教问题,为此,他不能定耶稣的死刑(约翰福音18:33-38;路加福音23:4)。公会议员并不罢休,更极力控告耶稣(马可福音15:3;路加福音23:5)。但耶稣对他们所控告的一切,不置一词。彼拉多对耶稣这种态度非常惊异,不知该如何处置,料理此案;何况他对耶稣本人也已怀敬畏之情(约翰福音19:8)。他一听说耶稣是由加利利来的,就心血来潮,知道这是一个绝好脱身的机会,便把耶稣解送给希律(详见路加福音23:6-8)。但希律也查不出耶稣有什么罪来,遂又将他送回(路加福音23:9-15)。
耶稣被判死刑( 可 15:6-15 路 23:13-25 约 18:39-19:16 )
- 27:15 总督有一个常例,每逢这节期,随众人的意愿释放一个囚犯给他们。
- 27:16 当时有一个出名的囚犯叫巴拉巴( [ 27.16] 有古卷是「耶稣・巴拉巴」;17节同。)。
- 27:17 众人聚集的时候,彼拉多就对他们说:「你们要我释放哪一个给你们?是巴拉巴呢?是称为基督的耶稣呢?」
- 27:18 总督原知道他们是因为嫉妒才把他解了来。
四圣史都记述了彼拉多为释放耶稣的新企图,但这新企图反更显出他的怯懦。他明知被告无罪,却怕得罪公会议员不敢直伸正义,他想另寻一个门路来脱卸自己的责任(路加福音23:20),就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百姓身上。因为他深知百姓平日都拥护耶稣,此时必要设法营救他,何况公会议员只不过是出于嫉妒才把他解送了来(27:18;马可福音15:10)在罗马帝国各省内有一条惯例,凡逢庆节,为怀柔当地的人民,可使用特赦权,给当地人民释放一个重要的囚犯。在犹太每逢逾越节也必释放一个囚犯,因此彼拉多乘这庆节给百姓一个自由选择的机会:或是释放耶稣,或是释放巴拉巴(按巴拉巴一名,有许多古抄卷作:Jesus Ba- rabbas;这复名是否是他原来的名称,或是出于伪经,不易断定)。按此处所记,巴拉巴是一个出名的人物,似乎是某次变乱中的领袖,且在造反时伤害了人命(马可福音15:7;路加福音23:19、25)。彼拉多提出这两个人来让百姓选择,自以为办得很明智,他决没想到百姓会要求释放那造反的领袖,并且他还暗示百姓,自己想要释放的人,就是那号称“弥赛亚”或“犹太人的王”的耶稣(马可福音15:9)。当他提议叫百姓自由选择的时候,却又发生了另一变故,阻碍了人民选择的自由。
- 27:19 正坐堂的时候,他的夫人打发人来说:「这义人的事,你一点不可管,因为我今天在梦中因他受了许多的苦。」
彼拉多正在与百姓商谈的时候,他的妻子差人来劝他,不要插身在耶稣的案子里,万不要负审断耶稣的责任。在昨夜她一定由丈夫探知了公议会逮捕耶稣和审讯耶稣的事。她称耶稣为“义人”,或者她曾听人谈及过耶稣的为人,或者她由梦中获得了关于他的义德的启示,因此在睡梦中,因关心这义人的命运,吃苦不少。按伪经所载:彼拉多的妻子名叫Claudia Procula vel Procla,是个归依犹太教的女子。对这传说虽不可考,但由圣经中所说的,很可能实有其事。由此,更可推知,她以前曾听人谈及过耶稣的事。马太所记的这一幕的确动人:选民的首领拒绝自己的弥赛亚,而一个外教女子,却劝告自己的丈夫要奉公守法。
本丢·彼拉多妻子的梦。版画,古斯塔夫·多雷。
- 27:20 祭司长和长老挑唆众人,要求释放巴拉巴,除掉耶稣。
- 27:21 总督回答他们说:「这两个人,你们要我释放哪一个给你们呢?」他们说:「巴拉巴。」
彼拉多听取妻子报告的时候,或者他尚在犹豫莫决,不知怎样处理的时候,公会议员遂抓住这个时机,去煽动百姓,攻击耶稣;怂恿百姓,要求释放巴拉巴。经验告诉我们,平民的判断力,很容易受煽动的影响。无疑地,公会议员趁这绝好时机,用尽方法去打破人民拿耶稣当弥赛亚的美梦。给百姓指明耶稣不会满他们现世的希望,原并非一件难事。难道巴拉巴不是较耶稣为他们更有希望吗?这样一来,彼拉多释放耶稣的企图,终成泡影。他抵不过百姓的鼓噪骚嚷,不得不释放了巴拉巴(26节,路加福音23:23-25)。
- 27:22 彼拉多说:「这样,那称为基督的耶稣我怎么办他呢?」他们都说:「把他钉十字架!」
- 27:23 总督说:「为甚么?他做了甚么恶事呢?」他们更加喊着说:「把他钉十字架!」
彼拉多有意再度提醒人民,要他们想起他们曾称耶稣为弥赛亚,为“犹太人的王”(马可福音15:12)。一时慌张不知所措的彼拉多,就问百姓怎样处置这位“犹太人的君王”。百姓见他如此怯懦焦急,同时又受了首领们的唆使,就要求钉耶稣在十字架上。比拉多再度声明自己在耶稣身上找不出什么罪来(路加福音23:23),百姓反更“极力地喊着”(路加福音23:23)喧嚷,坚持要求钉死耶稣。
- 27:24 彼拉多见说也无济于事,反要生乱,就拿水在众人面前洗手,说:「流这人( [ 27.24] 「人」:有古卷是「义人」。)的血,罪不在我,你们承当吧。」
- 27:25 众人都回答:「他的血归到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身上!」
彼拉多一方面怕引起暴动,因为全百姓对他都起了反感;另一方面有妻子的劝告,不甘顺从百姓的意思。因此用了个“洗手”的象征行为,在百姓前声明自己对此案全不负责,愿藉此使自己免去神的惩罚。犹太人本有以“洗手”声明自己无罪的习惯(申命记21:6、7;诗篇26:6;73:13),希腊和罗马人也有此习惯。他洗手时说的话(撒母耳记下3:28;使徒行传20:26)是为声明自己对处死耶稣的事不负任何责任(大多数的古抄卷24节有“义人”一词,今亦保留)。然而此时百姓却声明自愿负担这全部责任:“他的血归到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身上”(撒母耳记下1:16;3:29、30;列王纪上2:33等处)。马太此处明明指出“全体百姓”都在场,有首领,有平民,足够代表全犹太民族发表这项声明。由于百姓这样一致的鼓噪,可知公会议员已向百姓说明耶稣是亵渎上帝应死的罪犯(约翰福音19:7)。百姓说的话是表示呼号上帝当最高的裁判者:如果耶稣实在无罪受死,上帝即可惩罚全犹太民族。历史告诉我们,这可怕的诅咒如何实现了。圣耶柔米注释此处说:“此诅咒直到今日仍停在犹太人身上,主的血(即流无辜耶稣之血的责任)没有从他们身上移去。”上帝的这可怕的裁判已由公元七十年提多进攻圣城时开始,直到现在两千年来还持续不断。犹太人流浪世界各地的悲惨命运,也只有由他们受的惩罚上,才可以明白。新“以色列国”是不是这惩罚结束的先兆,不能断定。
- 27:26 于是彼拉多释放巴拉巴给他们,把耶稣鞭打后交给人钉十字架。
彼拉多对百姓让步,释放了巴拉巴后,就叫兵丁鞭打耶稣。按约翰福音19:1-6彼拉多鞭打耶稣,还是有意救他免去一死(参阅约翰福音19:6;路加福音23:16)。按鞭打是极残酷,极野蛮的刑罚,大概是钉十字架以前要受的刑罚。受鞭打的,浑身赤裸,被捆在木桩或石柱上受鞭打;罗马人所用的鞭子是皮制的,上面系有铅球和铁刺;多次犯人在鞭打时即死去了。耶稣于鞭打时所受的,由比拉多指给百姓看耶稣时,所说的“你们看这个人!”的话上(约翰福音19:5)可以推知是怎样残酷。耶稣所受的,正应验了以赛亚先知论“上主的仆人”所预见和预言的(以赛亚书50:6;53:3等处)。三对观福音仅略提鞭打的事,但没有提及彼拉多最末一次释放耶稣的企图,以及同他谈话的事(约翰福音19:6-12)。由约翰福音19:13-15可知彼拉多终因怯懦而违心处决了耶稣;对这一点,三对观福音也未提及。但前三圣史特意指出犹太人,另外公会议员的罪过;并由四位圣史的记载得知,彼拉多终究未经正式的宣判,就定了耶稣的死罪,把耶稣交给百夫长和兵丁,叫他们把他钉在十字架上。
Ecce Homo (瞧!这个人!),Antonio Ciseri创作的圣画,描绘的是:本丢·彼拉多把鞭打后的拿撒勒人耶稣指给耶路撒冷的民众看。
士兵戏弄耶稣( 可 15:16-20 约 19:2-3 )
- 27:27 总督的兵把耶稣带进总督府,把全营的兵都聚集在耶稣那裏。
- 27:28 他们脱了他的衣服,穿上一件朱红色的袍子,
- 27:29 用荆棘编了冠冕,戴在他头上,拿一根芦苇秆放在他右手裏,跪在他面前,戏弄他,说:「万岁,犹太人的王!」
- 27:30 他们又向他吐唾沫,拿芦苇秆打他的头。
- 27:31 他们戏弄完了,就给他脱了袍子,又穿上他自己的衣服,带他出去,要钉十字架。
给耶稣准备十字架刑具的时候,兵士就趁机戏弄耶稣。他们把耶稣领进巡抚府,到庭院中,或到巡抚府前的广场上,召集了“全营”,即住在比邻的安多尼堡垒中为防守圣城的众兵丁来戏弄耶稣。他们都是些外邦人。藉侮辱耶稣,发泄他们对犹太人的憎恨。他们由审讯耶稣的事上,知道他被控告为犹太人的王,也为了这称呼被判死刑。为此以玩弄王的恶作剧来戏弄耶稣。鞭打后,原已给耶稣穿上了他自己的衣服,如今又再给他脱去。给他换上一件朱红色袍子,即将帅所穿的外氅当作君王的紫红袍。“荆棘”大概是为烧火用的,就用荆棘编了一个冠冕,戴在耶稣头上,拿一根芦苇插在他的右手内,当作君王的权杖,然后跪在耶稣前,用向罗马皇帝欢呼的话“凯撒大帝万岁”向耶稣致敬嘲笑;除戏弄之外,还用棍杖敲打耶稣的头,使荆棘的刺深入耶稣的头内,并且用巴掌打耶稣的脸(约翰福音19:3)。兵士演的这幕恶作剧的意义非常明显:耶稣被嘲笑戏弄,仿佛是个将帅或君王,出征胜利,凯旋归国,要受属下臣民叩拜尊敬。耶稣先受了本国人民的残酷虐待,如今又受外邦兵丁的酷刑。这一幕正与三位贤士来朝的那一幕相对峙:三位贤士怎样谦恭地朝拜了这位犹太人的君王,且献了极珍贵的礼品,以表示自己臣属的心(2:1-12)。戏弄完毕,又给耶稣穿上他自己的衣服,领去受钉。
耶稣被钉十字架( 可 15:21-32 路 23:26-43 约 19:17-27 )
- 27:32 他们出去的时候,遇见一个古利奈人,名叫西门,就强迫他同去,好背耶稣的十字架。
古利奈人西门背负十字架。
犯人大抵不背整个十字架,只背十字架的横木(Patibulum)。竖木常竖在刑场上。此外犯人受鞭打之后,再背那沉重的整个十字架,几乎是不可能。十字架死刑为犹太和罗马人都是最可耻的刑罚(哥林多前书1:32;希伯来书12:2)。罗马人只准钉死背信不忠的奴隶、盗贼和造反的人。为此圣保罗说基督为我们成了“被咒诅的”(加拉太书3:13)。犹太人古时本无此刑,仅把凶犯死后的尸体挂在竖立的木柱子上。但这高悬尸体的事,不算是刑罚,而只有一种悬尸示众,警人戒恶的意思(申命记21:23)。其他古民族,如腓尼基、埃及、印度、波斯等都有此刑。后来这刑罚也为罗马人所采用。史家约瑟夫记述罗马人于犹太战争时特别使用此刑(Bell.Jud.5,11,1)。圣妇海伦娜皇后寻获耶稣的十字架后,君士坦丁大帝为尊敬耶稣的十字架,在罗马帝国把十字架的酷刑废除了。执行钉死刑的地方通常选择居于要冲的高地,为叫来往的人看见,知所警惕。为此,耶稣从城里被领到城外的各各他山。只有路加福音23:27-32给我们略记述了耶稣去刑场时的情形,提及一些妇女跟随着耶稣捶胸哭泣,还有两个强盗也一起被带到城外。此外,还有百夫长和一小队武装兵士押送:每四个兵押着一个犯人;到了刑场他们四人就把犯人钉在十字架上(约翰福音19:23)。由约翰福音19:17看来,耶稣亲自背了十字架;他背十字架出城后,似乎实在无力支持了,兵丁就抓住一个古利奈人,名叫西门,要他帮助耶稣。古利奈是北非一座城,那里犹太侨民很多(使徒行传2:10;6:6、9);西门大概生在那里,此时居住在耶路撒冷(详阅马可福音15:21)。
- 27:33 他们到了一个地方,名叫各各他,就是「髑髅地」。
- 27:34 士兵拿苦胆调和的酒给耶稣喝。他尝了,不肯喝。
钉死的地方名叫“髑髅”地(我国经文的“加略山”,即此名的拉丁音译),大概是因为那“山”或“丘陵”具有“髑髅”或“头盖骨”的形状而得名。这地方当时一定是在城外(希伯来书13:12),但离城不远(约翰福音19:20)。按很古的传说:这地方是在城的西北,即今圣墓大殿所在地。据耶路撒冷的区利罗所说:这古传说来自使徒时代(Catech.17,16),又据尤西比乌和圣耶柔米:在这同样的地方哈德良皇帝立了犹丕忒和维纳斯女神(Venus)的像。日后圣妇海伦娜——君士坦丁大帝的母后——在那里发现了耶稣的坟墓,又离那里不远在一个井内发现了耶稣的十字架。她出资在该处建筑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大殿。虽然这座大殿日后也被毁了,但耶路撒冷的教友对这驰名的地方有始终不绝的口传。近代靠近圣墓大殿所出土的东西也证实了那口传。按犹太人的风俗,犯人临受刑时;给他一种麻醉汁喝,为减轻他的痛苦(参见箴言31:6、7)。这饮料,即是用没药调的葡萄酒;他们也曾把这样的饮料递给耶稣喝(马可福音15:23)。玛此处作“苦胆调和的酒”。按“苦胆”,亦可译作“苦艾”,即泛指含苦味的酒(就如箴言5:4;耶利米哀歌3:15之“茵陈”所指)。马太之亚兰原文也许原作“没药”,后来希腊译者因“没药”与“苦胆”二字音极相近似,故译作“苦胆”。没药和在葡萄酒内,酒力更为加强。这含有麻醉性的酒。一定是那些哭着跟随耶稣的妇女所预备的(详见路加福音23:17-32)。为此耶稣不愿完全拒绝她们的好意,遂尝了一点,却不肯全喝,因为他愿意自己的神志清醒,甘心忍受种种的痛苦。
- 27:35 他们把他钉在十字架上,然后抽签分了他的衣服,
- 27:36 又坐在那裏看守他。
圣史们都很简短地记述了执行钉死耶稣的惨剧,因为凡读福音的都知道被钉的刑罚,是怎样的残酷可怕。执行钉十字架的程序,大概是这样:先把耶稣的手钉在平放于地面的横木上,然后把身体与横木一起举起,安在插于地中的竖木上,最后把双足钉在竖木上。耶稣的手足一定钉穿了,因为复活后还指给使徒们看他手足上的钉孔(路加福音24:39;约翰福音20:20,参见诗篇22:17)。兵丁行刑后,按习惯就拈阄分犯人的衣服。约翰更详细地记载:兵丁既然将耶稣钉在十字架上,就拿他的衣服分为四份,每兵一份;又拿他的里衣,这件里衣原来没有缝儿,是上下一片织成的(约翰福音19:23、24)。兵丁分了衣服后,就坐在十字架旁看守。百夫长和执刑的兵丁该看守被钉的,直到他断气,以防犯人的朋友来解救,或把他的身体偷去(马可福音15:44)。
- 27:37 他们在他头上方安了一个罪状牌,写着:「这是犹太人的王耶稣。」
兵丁遵照彼拉多的命令,在被钉耶稣的头上安放了一块罪牌,即一块木板,其上标出耶稣的名字、籍贯(约翰福音19:9),和被钉的罪案。对这一点,约翰福音19:19-22较其他圣史略为详尽。
- 27:38 当时,有两个强盗和他同钉十字架,一个在右边,一个在左边。
与耶稣同时同地被钉的,还有两个强盗。兵丁为侮辱犹太人,就把耶稣置于他们中间当他们的王。这样连外表上,也应验了先知所预言的耶稣被列于恶人中的话(参见以赛亚书53:12;路加福音22:37)。
- 27:39 从那裏经过的人讥笑他,摇着头,
- 27:40 说:「你这拆毁殿、三日又建造起来的,救救你自己吧!如果你是上帝的儿子,就从十字架上下来呀!」
- 27:41 众祭司长、文士和长老也同样嘲笑他,说:
- 27:42 「他救了别人,不能救自己。他是以色列的王,现在从十字架上下来,我们就信他。
- 27:43 他倚靠上帝,上帝若愿意,现在就来救他,因为他曾说『我是上帝的儿子』。」
- 27:44 和他同钉的强盗也这样讥讽他。
由39-44节叙述耶稣除受钉在十字架上的痛苦外,还受观众和过路人的嘲笑辱骂。圣史记述观众中有各级的人,因为钉死的刑场临近城门(约翰福音19:20),凡是出来进去的人都能看到这幕惨剧。此外这几天,城里又满了外地来过节的旅客。路过的人“摇着头”,表示轻慢讥笑(约伯记16:5;以赛亚书37:22;耶利米书18:16等处)。这样,又应验了诗篇的作者预见耶稣受苦所说的话:“凡看见我的都嗤笑我;他们撇嘴摇头”(诗篇22:7)。戏弄耶稣的人用的是那些假见证在公议会控告耶稣的话(26:6);当耶稣悬在十字架上的时候,他们不会知道,也不能明了耶稣关于自己的肉身要复活的预言怎样能以应验(约翰福音2:19),所以拿来与耶稣开玩笑。他们还用了审讯耶稣时,耶稣自称为“上帝的儿子”的话(26:63)来嘲笑耶稣:如果他真是上帝子,就显出自己有上帝子的能力拯救自己,从十字架上下来罢。圣史特别指出戏弄耶稣的人中有公会议员。组织公议会的三等人物——祭司长、文士和长老都有自己的代表在场,仿佛联袂举行庆祝自己对敌人的胜利。他们彼此所说的侮辱的话,比平民所说的更为毒辣;他们嘲笑耶稣救助别人的善举,又嘲笑耶稣擅自僭取弥赛亚的名衔,要百姓庆贺自己为弥赛亚(21:15、16),所以他们戏弄说:如果他真是上帝所喜爱的以色列君王,如今就从十字架上下来。好叫他们马上相信。此外还说了更为轻慢耶稣的话;他们说耶稣自命为上帝的爱子,如果是真的,上帝就该救自己所爱的儿子(诗篇22:8)。在嘲笑耶稣的人中甚至还有兵丁(路加福音23:36、37)和被钉的强盗。路加福音23:39-42却记述两个强盗中的一个,怎样到了信从耶稣的地步,作了弥赛亚神国中获得赏报的第一人。
耶稣之死( 可 15:33-41 路 23:44-49 约 19:28-30 )
- 27:45 从正午到下午三点钟,遍地都黑暗了。
正午,即“由第六时辰”,到到申初,即“第九时辰”,即今之午后三点钟,“遍地都黑暗了。”所说“遍地”,即当地人眼目所能看到的地方。三对观福音都记载了此事,由此可知,他们以此事为一超自然的现象,决不能视为自然的日食;因为过逾越节常是在月圆的时候,决无日食之可能。敖黎革讷解释此事说:“此时有浓云密布,笼罩在犹太和耶路撒冷地域,遮蔽了太阳的光线”(Commn.in Mt.,PG 13,1783)。这现象含有什么意义呢?按“光”在圣经上多次是上帝的象征(约翰一书1:5),也是上帝启示和恩典的象征(诗篇4:7;35:10;88:16等处)。黑暗指的是上帝离弃了人类,因此黑暗是上帝审判、愤怒和复仇的象征(约珥书2:10、31;3:15;阿摩司书8:9等处)。耶稣来到世上,本为做“世界的光”(约翰福音1:9;8:12;马太福音4:16)。犹太人因为拒绝了这光,就把自己交给了黑暗(约翰福音8:12;12:35;路加福音22:35)。黑暗遮蔽了全犹太地域,表示耶路撒冷和全犹太都要受惩罚;同时也象征上帝在圣子临终时,对恶贯满盈的世界所有的严罚。上帝此时好像离开了世界,也好像离开了那“承担了多人的罪过”的圣子(以赛亚书53:12)。
- 27:46 约在下午三点钟,耶稣大声高呼,说:「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就是说:「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甚么离弃我?」
马太和马可只记载了耶稣悬在十字架上时所说的这一句话(路加和约翰各另有所记)。这话引自诗篇22:1开头的一句,完全说出此时耶稣心灵中所受的,是怎样惨痛的苦楚。耶稣除了受神形内外痛苦及在场人的讥笑外,内心还有一个更难言的苦楚,即感觉圣父也离弃了自己。父把他全交在敌人手中了。父并没有离开他,只不过在此时收回自己的护佑,不援助他,叫圣子自觉孤独无援。在十字架上受苦,死,并不只是人,而是上帝兼人(Deus-homo)。在十字架上他仍与上帝性相结合;但上帝用奇迹取消了或阻止了耶稣受上帝性的影响,好叫他心灵所受的苦,达于极点,无以复加。耶稣既然愿意代人赎罪,在这极度的痛苦中,就仿佛该当感受到,体验到罪恶给人带来的这番上帝的离弃之苦,与失去宠爱和失去帮助的苦。耶稣的话决不是绝望的话,而只是为说出他的痛苦已到了尽头。他在这苦痛中,把自己的信赖和依靠之情完全放在圣父的手中。由耶稣在十字架上所说的其他话上,可以看出耶稣悬在十字架上时,似乎全念了诗篇22篇。在这篇诗篇之中,作者——耶稣的预像,描述自己渐渐由患难中走出,专心仰望依靠上帝,深信上帝必要救他脱离一切苦痛,使他获得最后的胜利。
- 27:47 站在那裏的人,有的听见就说:「这个人呼叫以利亚呢!」
- 27:48 其中有一个人立刻跑去,拿海绵蘸满了醋,绑在芦苇秆上,送给他喝。
- 27:49 其余的人说:「且等着,看以利亚来不来救他。」
犹太人固然明了耶稣所说的话,但仍拿这话来把他当作弥赛亚,以色列的王讥笑。按他们的传说弥赛亚来临以前,以利亚该先来(11:14;17:10等处)。在场的人所说的话,其用意是说:你们看,这位曾自称为弥赛亚的人,如今要死了,还呼以利亚来救他。在旁站着的一个人,大概是个兵丁,听见耶稣苦痛的呼声,也听见耶稣几乎同时所说出另一句话“我渴”(约翰福音19:28),对被钉者就动了同情的心。他知道凡是被钉的必感到一种难忍的口渴。为此,就拿了兵士为自己预备解渴,搀有醋的水,递给耶稣喝(约翰福音19:29)。平常因为执行钉刑为时相当长久,所以兵士随身带有搀和醋的水以解口渴。这兵丁所行的,似乎不是出于恶意,而是出于怜悯与同情。但同时其他站立在旁的兵士和在场的人,仍然把他当假基督来嘲弄讥笑(路加福音23:36)。
- 27:50 耶稣又大喊一声,气就断了。
耶稣喝了搀醋的水以后,过了一会儿(约翰福音19:30),就大喊一声,“气就断了”,原文的意思是“交出了灵魂”。前三圣史都提及这末次的大声呼喊(参见希4:7),只有路加福音23:46记载了耶稣最后所呼喊的话:“父啊!我把我的灵魂交托在你手中”(参见诗篇31:6)。这呼声,显出耶稣不是因为缺少体力而死去,而是他自愿接受了死亡。“交出了灵魂”,马太福音以此语有意说明:耶稣的死,不是如寻常人到时该死去的死,而是自知自愿所接受的死。这有气力的呼喊同时也表现他有上帝的威力和德能,他以生命和死亡的主宰的姿态承受了死亡。耶稣在十字架上死得那么快,是人意想不到的(马可福音15:44)。多次被钉的,两三天悬在十字架上还活着。但耶稣自昨晚起,直到今天上午所受的痛苦,就其程度之大来说,不难使人明了,他已是如何筋疲力尽了。不过他死的那么快,实在也是上帝上智的措施,免得人打断他的腿骨(约翰福音19:33、34)。
- 27:51 忽然,殿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地震动,磐石崩裂,
- 27:52 坟墓也开了,有许多已睡了的圣徒的身体也复活了。
- 27:53 耶稣复活以后,他们从坟墓裏出来,进了圣城,向许多人显现。
耶稣死前就已出现了奇异的景象,如遍地昏黑;耶稣死后更发生了许多奇事和奇迹:至圣所的幔子分裂为二,地动山崩,坟墓辟开,死人复活,出现人前。耶稣死前老早就对犹太人说过:“你们举起人子以后,必知道我是基督”(约翰福音8:28)。在这些奇迹内,就已开始明明显示他有神性的威严,显示他是新约的建立者,自然界与生者死者的主宰。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只提及幔子分裂的事,惟有马太说到了这些奇迹。马太在自己的福音内似乎愿比其他的圣史,更为清楚指出,耶稣的敌人,终究如何得胜了他;如今他有意极力指出基督是以死获得了胜利。关于 分裂为二的幔子,是否是圣所与庭院之间的帐幔,或圣所与至圣所之间的帐幔,学者们的主张,颇不一致。大概是圣所庭院之间的帐幔,即把祭司与百姓隔开的幔子。(因为圣所里的帐幔平常百姓看不到。再说至圣所是代表天堂,耶稣升天后,才给信友打开了天门。)幔子的分裂表示在旧约时使人得救的方法和旧约的敬礼,因耶稣的死已被废除,旧约已告结束,今后给众人已开辟了一条到上帝前去的门路(约翰福音4:21-24):因圣子的死,人人都能走向天父,与天父相亲近。新约终因十字架上所流的血盖了印玺(26:28)。地震在圣经中大抵是指上帝降临的迹象(诗篇68、69、99:1;约珥书2:10),也是上帝来裁判的征兆(诗篇18:8;约珥书3:16)。此处磐石也崩裂是指上帝向耶稣的敌人所发的愤怒,也指惩罚已迫眉睫,犹如在死前遍地昏黑所指的一般。耶路撒冷的圣区利罗(卒于三八六年)作证,在他的时代,还能见到各各他山上崖石间的裂缝。至现今仍可见到这裂缝。许多坟墓辟开,似乎是由于地震。当时的坟墓大抵是在岩石间凿成的洞穴,至少尊贵人死前,多凿此种墓穴,为葬身之用。马太此处言及坟墓辟开的事后,立即接着记述在耶稣复活后所发生的事,即许多死过的圣人(看来是指古圣先贤,如先知圣祖等)由辟开的坟墓中出来,带着肉身的形像显现给许多人。他们的身体大概不是复活起来的荣耀的身体。不过大多数的教父主张是复活起来荣耀的身体;他们在耶稣升天时,也带着这荣耀的肉身一起升了天。不过更可信的意见是主张这些圣人在耶稣复活后暂时复活了,他们活了一个时期以后,又死了。他们的复活如福音中所记载的那三个复活起来的人一样(马太福音9:18-26;路加福音7:11-17;约翰福音11:1-44)。这些圣人复活的事迹,表现耶稣的死粉碎了死亡的力量(哥林多前书10:55)。他是“是从死里首先复生的”(歌罗西书1:18;哥林多前书15:20;启示录1:5)。因为耶稣的复活已预示死人未来的复活。
- 27:54 百夫长和跟他一同看守耶稣的人看见地震和所经历的事,非常害怕,说:「他真是上帝的儿子!」
上图:百夫长是罗马军团中最重要的职业军官,平时负责训练,战时负责指挥。普通百夫长相当于今日的中尉,领导一个百人队,首席百夫长则相当于今日的上校。要想成为百夫长,必须获得数位重要人物的推荐信,年满30岁,具备读写能力,所以百夫长都具有良好的社会地位和丰富的经验,受教育程度比较高,连这样见多识广的百夫长都觉得主耶稣的死非常特别。百夫长的铠甲是银色的,短剑置于身体左侧而不是右侧,身体右侧可能放置匕首,腿上有护胫,他们执盾,穿旧式的锁子甲,在胸前或者其他显著位置佩戴奖章。百夫长最显著的标志是头顶上的马毛或羽毛装饰,与普通士兵不同,他们的饰板是横排而不是纵列。因为百夫长并身先士卒,而且服饰不同,所以百夫长在战斗中的伤亡率比普通士兵高得多。
不但无灵的自然界和死过去的人,感到了耶稣死亡的影响,在场见到耶稣死亡的活人,除了那些心硬如铁,顽梗不化的人,如公会议员等外,其他的人见了所发生的事,心中没有不感动的。路加福音23:48记述一般的人大都如此。三对观福音全记述了监视兵丁们执刑的百夫长因耶稣的死所受的影响。按马太福音,不仅百夫长,连他们兵丁见了所有的奇象都起敬生畏,承认钉死的是个无罪的人,为此怕天复仇,惩罚自己。路加福音23:47、48记载:他们在恐惧中转向上帝,认罪归荣耀于上帝。百夫长代表其余的兵丁,明认耶稣为“上帝的儿子”(马可福音15:39;路加福音23:47)。他可从彼拉多审讯耶稣中(约翰福音19:7),得知耶稣曾称自己为“上帝的儿子”,也可由百姓和公会议员的嘲骂中得知。按马可福音15:39,百夫长三小时之久对着十字架站着,观察了耶稣悬在十字架上的一切情形:亲眼看见他怎样的忍耐苦痛,亲耳听见他说过怎样的话。其他被钉的犯人,受这酷刑时,常是咒骂上帝,咒骂人;可是耶稣却不断地祈祷。他又亲眼看见所发生的一切奇异的景象,就推出这人一定是个“义人”,是无辜的(路加福音23:47),是因自己的正义为上帝所喜爱的人。百夫长的话不应看作他有明认耶稣为上帝的意思,因路加明白指出:是对耶稣无罪的声明;为此“上帝的儿子”在这里即指“上帝所喜爱的”;但这声明已是信仰耶稣的伊始。外教军人和罗马政府的代表承认耶稣无罪,而十字架下的犹太人却只是一味辱骂耶稣,真是令人奇异!
- 27:55 有好些妇女在那裏,远远地观看,她们是从加利利跟随耶稣,来服事他的;
- 27:56 其中有抹大拉的马利亚,又有雅各和约瑟的母亲马利亚,并有西庇太两个儿子的母亲。
最后还提到站在一边的热心妇女们,因为不准她们靠近十字架,所以她们就站在远处观望。在那里站着的,另外还有那些从加利利跟随耶稣(路加福音8:2、3),同耶稣一起上京来过节的妇女。所说的“西庇太两个儿子的母亲”,大概即是撒罗米(马可福音15:40)。由约翰福音19:25得知,耶稣的母亲和他的爱徒其时是站在十字架旁。
耶稣的安葬( 可 15:42-47 路 23:50-56 约 19:38-42 )
- 27:57 到了晚上,有一个财主,名叫约瑟,是亚利马太来的,他也是耶稣的门徒。
- 27:58 这人去见彼拉多,请求要耶稣的身体,彼拉多就吩咐给他。
犹太人本有意把被钉的耶稣与其他两个强盗一样看待,愿把他们的腿都打断,一起埋在葬犯人的地方,但他们的计划却因上帝的措施而未能奏效。约翰记载:耶稣死后,他的遗体怎样完整地保存了(约翰福音19:31-37)。四圣史都记述当天晚上就安葬了耶稣。按罗马人的风俗,被钉的尸体悬在十字架上等它腐烂,叫鸟兽吃了为止。但为犹太人却不许尸体留在十字架上过夜(参见申命记21:22、23),怕因那悬在十字架上的可诅咒的人,沾污了圣地。为此当天晚上把耶稣卸下安葬了。在耶稣的仇人实行自己的计划以前,早有一个贵族出身的好人自动来料理殓葬耶稣的事。四圣史都记述了他的名字,因为这人对耶稣和圣教的历史有很大的关系。他名叫约瑟,是亚利马太人。亚利马太在耶路撒冷西北约三十五公里(撒母耳记上1:1)。他早就是耶稣的门徒(见约翰福音19:38),是个善良公正,全心渴望天国来临的人(路加福音23:50、51;马可福音15:43)。他又是公议会中的一个议员,曾反对公议会设计谋害耶稣(路加福音23:50、51;马可福音15:43)。他是富人,又是贵族出身(马可福音15:43),因此为他去进见彼拉多并不是一件难事,因为只有公议会的贵族人才有资格与罗马巡抚交涉。直到现在,约瑟很是胆怯,不敢公然明认自己是耶稣的门徒(约翰福音19:38)。但耶稣的死,以及他死时和死后所发生的一切奇异的景象感动了百夫长和罗马军人,自然也感动了他,因而不再害怕了。如今他对耶稣的信心已经坚定不移,遂去巡抚府谒见彼拉多,要他交还耶稣的遗体(马可福音15:43),一点也不把耶稣的仇人放在眼里。彼拉多查明耶稣已死(马可福音15:44、45),就下令叫兵丁把耶稣的遗体交给约瑟。且按马可福音15:35所说,彼拉多把耶稣的遗体“赐给了”这位贵族人。平常犯人的朋友求领死者的遗体,是必须缴出一笔相当大的款子。
- 27:59 约瑟取了身体,用干净的细麻布裹好,
- 27:60 然后把他安放在自己的新墓穴裏,就是他凿在岩石裏的。他又把大石头滚到墓门口,然后离开。
圣尸卸下后,约瑟就用当晚买来的细麻布裹好(马可福音15:46)。此时还有另一位议员来协助约瑟,这人也是暗作耶稣门徒的人,同约瑟一样曾反对过公议会谋杀耶稣所设的计划(见约翰福音19:39、40;3:1、2;7:50-52)。因为安息日已开始,两个善心人来不及行所有殓葬的礼,没有时间洗净和用香液傅好耶稣的圣尸(26:12;约翰福音12:7),就匆匆把圣尸裹好,安放在约瑟为自己凿的新坟墓内。因约瑟是一位出自富家贵族的人,他在山崖中为自己凿的坟墓,必定相当宽大。按当时贵族的风俗,坟墓前还有一小前厅通往坟墓,厅前有一小门,用一块圆滑的大石堵着(马可福音16:3)。从约翰福音19:41可知这坟墓离受刑的刑场很近。
上图:拿撒勒村凿在磐石里的坟墓。
- 27:61 有抹大拉的马利亚和另一个马利亚在那裏,对着坟墓坐着。
约瑟等安葬耶稣的时候,在离坟墓不远,有两个妇女坐在那里观看他们在什么地方安放了耶稣(马可福音15:47):一个是抹大拉的马利亚,另一个也叫马利亚;无疑地,她是雅各和约瑟的母亲(27:56;马可福音15:43)。两位妇女观看的用意,按路加福音23:55、56,是愿意知道他们把耶稣安葬在什么地方。一切完毕了,她们立刻就走了,当晚就买下了香料,好在安息日一过,就来膏抹耶稣的遗体;因为殓葬圣尸过于仓促,她们愿意以后再仔细重行一次。
封石妥守
- 27:62 次日,就是预备日的第二天,祭司长和法利赛人聚集来见彼拉多,
- 27:63 说:「大人,我们记得那迷惑人的还活着的时候曾说:『三天后我要复活。』
- 27:64 因此,请吩咐人将坟墓把守妥当,直到第三天,恐怕他的门徒来把他偷了去,就告诉百姓说:『他从死人中复活了。』这样的话,那后来的迷惑就比先前的更厉害了。」
只有马太记述,耶稣虽然死了,但他的仇人还不肯罢休的事。似乎他们为了耶稣临终时所发生的一切奇迹,并为了亚利马太人约瑟所行的,十分气恼。为此公议会的代表——祭司长和文士,在耶稣被钉的次日早晨就去见彼拉多。“次日,就是预备日的第二天”,这说法十分奇特,照所说的可知,此日一定为安息日。玛为什么不直接说安息日,而用这说法呢?也许玛不愿再称这一天为安息日,因为耶稣的仇人这一天绝对没有遵守安息的诫命(12:12);也许因为“预备日”,是主死的日子,马太和初期的信友将此日视为十分有关系的日子。所以不再注重安息日了。“我们记得”一句,是他们又该请求彼拉多原谅之辞,因为昨天烦他屈就了自己的意愿,今天又来向他有所请求。他们称耶稣为“迷惑众人”(约翰福音7:12、47),是说他自以为是弥赛亚,曾一度欺骗煽动过百姓的人(路加福音23:14)。自从他们意识到目前所发生的一切以后,仍不免有点心寒。他们记得,耶稣在他们跟前明明预言过自己要受难(路加福音13:33、34),并且还说了自己死后第三日要复活(马太福音12:29、40),耶稣向他们所说重建圣殿的话也使他们放心不下(26:61;约翰福音2:19)。他们当然不信耶稣的话,但怕他的门徒来偷去他的尸体,然后散布谣言,说耶稣真复活了,应验了他以前所说的话。那位尊贵的议员约瑟现已皈依了耶稣,如果平民听说耶稣复活了,更该怎样呢?那太危险了:百姓必要掀起暴动,反抗他们钉死了耶稣。他们向彼拉多解释,只三天把守坟墓就够了,因为三天过后,耶稣门徒的希望自必全成泡影。
- 27:65 彼拉多说:「你们有看守的兵,去吧!尽你们所能的把守妥当。」
- 27:66 他们就带着看守的兵同去,封了石头,将坟墓把守妥当。
彼拉多的答复,十分简短。他再不愿同他们商讨,只为满足他们的愿望,给他们派去了一小队兵去把守坟墓。这些兵是彼拉多日前派去逮捕耶稣的(约翰福音18:12),现在可担任此职务。对其余的事,公会议员自己去看应怎样谨慎办理,以免发生意外。事实上,他们办的很是细心周到:派兵去看守,不许任何人接近坟墓;这还不够,他们并不全心信赖兵丁,为此在“封了石头”,就是加了封条,大概是在墓门的圆石两边,又拴上绳索,在两边绳索的结上,再盖上火印(参见但以理书6:18)。他们如此谨慎仔细,满以为安全保险了。然而上帝上智的措施,正以人的这番狡猾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耶稣仇人的这番谨慎,日后正是耶稣真实复活最坚固的凭证。他们防守的如此谨慎森严,偷圣尸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因此更证明耶稣荣耀的肉身实在由封闭的坟墓中出来了。此外还应注意,马太此处把守坟墓的记述,是为下边记述公会议员编谎的伏笔(28:11-15)。因为这一段另外是耶稣复活最有力的铁证,所以自由派学者尽全力想抹煞这一段;他们说:此段所述不是实在的史事,而是为驳斥公会议员的流言(28:11-15),并为辩护耶稣的复活而伪造加添的。对这一点,我们仅用一句话答复说:马太所记载的这段事迹,如若不是一件具有历史性,或有见证可证明的事,是谁也不敢捏造的,并且公会议员的谎言决不是耶稣门徒捏造另一个谎言所能推翻的。
上图:耶稣的最后一周:1、逾越节前六天,耶稣从伯大尼骑驴进入耶路撒冷,群众拿着棕树枝迎接祂(太二十一1-9,可十一1-10,路十九28-44,约十二12-19);2、耶稣在耶路撒冷的前四、五天,每天早上到圣殿教训人,晚上出城在橄榄山住宿(太二十一10-二十六13,可十一11-十四9,路十九45-二十二2,约十二20-十三38);3、逾越节前一晚,耶稣和门徒在城内吃逾越节的筳席,设立圣餐,然后去橄榄山上的客西马尼园祷告(太 二十六17-46,可十四12-42,路二十二7-46,约十四1-十七26);4、耶稣在客西马尼园被捉拿,先带到大祭司的岳父亚那的住处审问,再押去大祭司该亚法处受审。彼得在屋外等候时三次不认主(太二十六47-75,可十四43-72,路二十二47-65,约十八1-27);5、第二天,耶稣被带到七十二人公会受审定罪(太二十七1,可十五1,路二十二66-71);6、犹太人把耶稣带给巡抚彼拉多审问,彼拉多因耶稣是加利利人,就推给希律王安提帕去审理(太二十七2-14,可十五2-5,路二十三1-7,约十八29-38);7、希律王查不出耶稣有罪,就再把他送回彼拉多那里(路二十三7-11,二十三15);8、耶稣被鞭打后,背着十字架走到各各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古利奈人西门在半途为耶稣背十字架(太二十七32,可十五21-38,路二十三26-49,约十九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