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 第20章 概览
在葡萄园做工的比喻
- 20:1 「因为天国好比一家的主人清早去雇人进他的葡萄园做工。
这个比喻只见于马太福音,就其思想与结构来说,是圣经中最好的比喻之一,意义甚为明了。有些学者,斤斤于钻研每字每句的意义,以为有几点不与寻常事实相符,就说无法解释。比喻本是假设的一个有寓意的故事。说比喻的人,为叫故事活泼动人,自不免加一些修辞上的陪衬。这些陪衬,并不尽然含有深意,如果 一一硬求解释,就不免有伤比喻的大意。要明了一个比喻的意 义,必须明了讲的人的用意;用意所在,亦即比喻意义的所在。所以我们在这个比喻内不必追求:为什么这位家主不照常例,一次雇够工人,却要分开去雇?为什么不派管家去办,却要自己去办?为什么只雇人做一天,而不照例做一星期?这都是些 无谓的问题。凡事必有例外,习惯也不必完全相同。这比喻是为解释前章,最后一句的意义,为此起首就用了“因为”一词。
- 20:2 他和工人讲定一天一个银币( [ 20.2] 这是当时一日的工资。),就打发他们进葡萄园去。
这里所比的,如13:45;18:23 一样,是把天国的情况来与家主的情况相比,并不是把天国,比作身为园主的人。在巴勒斯坦各地,常可见到葡萄园,葡萄在地上蔓生,到了春季,就得请人修剪,掘地施肥。耶稣此时逗留在比利亚与犹太境内,当时正是春天,便就地取材教训门徒和民众。按现在在耶路撒冷和较大的市镇内,常见有三五成群的人,站在路口或坐卧在道旁,等人雇用。平常雇用工人是为一个礼拜;头一天早上,商定每天的工价;到了最后一天日落散工时,就发给工资。此处为就合比喻的用意,一切都在一天之内。一钱银子是工人一天的工价。
- 20:3 约在上午九点钟出去,看见市场上还有闲站的人,
- 20:4 就对那些人说:『你们也进葡萄园去,我会给你们合理的工钱。』
- 20:5 他们也进去了。约在正午和下午三点钟又出去,他也是这么做。
- 20:6 约在下午五点钟出去,他看见还有人站在那裏,就问他们:『你们为甚么整天在这裏闲站呢?』
- 20:7 他们说:『因为没有人雇我们。』他说:『你们也进葡萄园去。』
雇用工人,在田间工作,计算时辰,以日出为起点,以日入为 终点,大约为十二小时。 所以此处所谓的清早,即早上六点钟前后;以此类推,巳初即是早上九时;午正即是十二点;申初即是下午三点;酉初即是下午五点。依犹太人的计算,约在日 落以前一小时。3、4、5 三节,不过是陪衬;所以 5节把午正和申初雇工人的事,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6-7两节,却是 比喻的关键,到了快要日落西山的时候,他仍然出去雇人,足见这主人另有用意。
- 20:8 到了晚上,园主对工头说:『叫工人都来,给他们工钱,从后来的起,到先来的为止。』
- 20:9 约在下午五点钟雇的人来了,各人领了一个银币。
- 20:10 那些最先雇的来了,以为可以多领,谁知也是各领一个银币。
- 20:11 他们领了工钱,就埋怨那家的主人说:
- 20:12 『我们整天劳苦受热,那些后来的只做了一小时,你竟待他们和我们一样吗?』
- 20:13 主人回答其中的一人说:『朋友,我没亏待你,你与我讲定的不是一个银币吗?
- 20:14 拿你的钱走吧!我乐意给那后来的和给你的一样,
Painting of the parable by Rembrandt, showing the workers being paid that evening (1637)
日落了,该散工了;主人就命他的管事的人,召集工人,分发工钱。按法律,该在当天内,给人工价(申命记24:15)。他特地吩咐要由最后的开始,由这一句话,引起了下面一大段文章。 照例先来的工人,该先领工钱;因为以后陆续雇来的工人,都未曾正式议定过工价;所以先来的,也愿后来的先领,看他们究竟领多少。园主有意表示自己的大方,就叫后来的先领,并且一律给了他们一天的工资。先来的见园主如此慷慨,就欣然前来,想自己的工价总该比他们的多一点。谁知竞和他们一样,也是一钱银子。他们拿了,就抱怨家主不公平;家主就向提出抗 议的代表说:朋友,我不亏负你,你与我讲定的不是一钱银子吗?拿你的走吧!我给那后来的和给你一样,这是我愿意的。因为我作好人,你就红了眼吗?
- 20:15 难道我的东西不可随我的意思用吗?因为我作好人,你就眼红了吗?』
- 20:16 这样,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
按“红了眼”一语,直译应作“眼坏”,为闪族语风,意指“嫉妒”,有如我国“红眼病”或“眼热”。这个比喻,曲折述来,无非是为说明天国内,上帝对人的态度,就如这位家主对待工人的态度:以后来的居先,以先来的居后。对最先来的他保持了公义,对最后来的他施展了他的仁慈。耶稣知道自己快要离世复归父怀(约翰福音1:18;13:1;16:28),愿自己的门徒和来听他讲道的人,清楚明了天国对人的关系,就给他们讲了这个雇工的比喻。上帝分施他的神圣恩典,迟早无定时,多少无定规。在少年时被上帝召选的人,不一定比在壮年时,或老年时得上帝眷顾的人所得的恩典,又大又多。犹太民族先被选召,反而在外邦人以后进入天国(8:11、12;21:31、32)。卖耶稣的犹大,虽身为使徒,尚不如与耶稣同被钉作奸犯科,死前回头的右盗。所以得到上帝恩典的,不应自负(约翰福音3:27;哥林多前书4:7),更不应不知足;因为我们所得的,全是出于上帝的仁慈(罗马书3:24;哥林多前书15:10);既出于上帝的仁慈,就不应贪多嫌少。总之,上帝对自己的恩典,施与与否,有他绝对的自由(罗马书9:14-23)。人得了上帝的恩典,只应知恩报爱;对知恩报爱的人,上帝决不会吝惜自己的恩典。拉丁通行本,和其他一些古译本,16 节尚有“因为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一句。 此句因为一些较古和较 重要的古抄卷都没有,为此学者,大都不以为原文,和合本圣经在翻译的时候,则加注释说明。依上下文看,这一句话似乎更适合22:1-14 所有的比喻,参见该处的经文与注解。
耶稣第三次预言受难和复活( 可 10:32-34 路 18:31-34 )
- 20:17 耶稣上耶路撒冷去的时候,在路上把十二个门徒带到一边,对他们说:
耶稣决然离开了加利利以后,即大约在公元二十九年十月到三十年四月逾越节间, 按约翰福音的记载,耶稣已两次去过耶路撒冷(约翰福音7:2;10:22),这次已是第三次。前两次对观福音没有记载。
他这次上耶路撒冷是为过逾越节。就在这次过节的预备日,为救赎人罪,自作牺牲,死于十字架上。这以前,耶稣曾两次预言过自己将要受难:一次是在凯撒利亚·腓利比,彼得认他为永生上帝的儿子之后后(16:21 -24);一次是在加利利境内,显圣容以后 (17:22-23)。两次都是在他受到荣耀以后;这一次,他知道快要受更大的荣耀了 (约翰福音17: 1-5),所以他不在事后,而在事前,预言自己快要受难,愿意他的门徒明了:弥赛亚是应先受苦,而后才人享受荣耀的(路加福音24: 25-27)。这一回预言受难,大概是在三十年二月。 前三圣史都记载了这预言,马太福音与马可福音大体相同,所不同的,是马可福音多用了几句话,描写门徒当时所怀的情绪。
- 20:18 「看哪,我们上耶路撒冷去,人子将被交给祭司长和文士;他们要定他死罪,
- 20:19 把他交给外邦人戏弄,鞭打,钉在十字架上;第三天他要复活。」
耶稣三次说自己受难的预言,以这一次最为详尽;因为他知道大难快要临头,不必再避讳了,也不管门徒是否难过,就全告诉了他们,等到事情照他的预言应验了时,他们不至于疑惑他死后必要复活。当时民间流行着一种思想,以为弥赛亚是要征服全世界,恢复以色列旧有的荣耀,使他们的版图拓展到天涯海角(路加福音17:20;马可福音11:10);使徒们也是些满怀这样思想的人(使徒行传1:6)。耶稣为矫正他们的这种思想,就对他们说:人子要被交给祭司长和文士。他们要定他死罪,又交给外邦人,将他戏弄,鞭打,钉在十字架上。 耶稣说得这样明白,他们仍然不懂(路加福音18:34)。他们虽不明白,却不如在第一次一样(16:22、23),有人起来加以劝告。这或者因为他们见耶稣已言之再三,且如此恳切,他们已没有勇气,起来抗议;或者因为他们还记得那次耶稣,对劝告他的彼得所加的斥责,不敢再次进言,触怒耶稣。
为首与为仆
- 20:20 那时,西庇太儿子的母亲和她两个儿子上前来,向耶稣叩头,求他一件事。
这一段所述,包含两项:一是西庇太的妻子,为自己早已跟随耶稣的两个儿 子, 向耶稣求爵位;二是耶稣乘这个机会,说明在他的王国内,统治者所应有的态度。路加福音对于第一项没有记载,对于第二项记录在最后晚餐的时候的教导内 (22:24 – 28);背景既不相同,话语自有差异。马太与马可福音背景完全一样,述事的次序也完全相同;独前半的布局,二圣史略有出入:马太福音是藉母亲发言请求,她的儿子根本没有开口;马可福音是他的儿子直接请求,未曾提及他 们的母亲。按马可福音的记载:耶稣向他们发问的时候,不但提到自己所要饮的杯,也提到了自己所要受的洗;及至谈到坐在右边或左边时,他只说:“给谁预备了,就给谁”,并未言及父;后半段几乎完全一样。
“西庇太儿子的母亲”,是一种对女人的称呼法:东方人在谈话时,若论一位女人, 不直接说出她的名字,而常以某某人的母亲来称呼(27:56)。如果是一位未出阁的女子,就用某某人的女儿来称呼。由马可福音15:40 与马太福音27:56 两处看来,她的名字,似乎该是“撒罗米”。有些学者,推想她是圣母马利亚的姊妹;所以她还是依仗亲属关系,来请求耶稣呢!西庇太的两个儿子,即是十二使徒中的雅各和约翰(马可福音10:35)。他们二人在耶稣开始传教的时候,就跟随了耶稣 (4:21、22;约翰福音1:35-40)。门徒在没有领受圣灵以前,个个都怀有野心, 彼此争论高低(18:1;路加福音22:24),贪求虚荣(约翰福音7:3、4;使徒行传1: 6)。彼得居然曾直言不讳,要求耶稣答复:弃绝了一切而来跟随他的人,将得什么赏赐。耶稣答复说:他们要与自己同坐在宝座上审判万民。耶稣的这番话,原是为鼓励他们相信自己决不会亏负他们为自己所作的牺牲;他们反误解了耶稣的心意,因此更急于谋求高位。不但载西庇太的两个儿子如此,其余十人又何尝不是如此。西庇太的两个儿子,因为胆大性急(马可福音3:17;路加福音9:54),加以约翰又知道耶稣特别宠爱他(约翰福音21:20),未免有些年轻恃宠,就直接说出了。 马太福音另有根据,说他们是与母亲同来,要母亲代为恳求。年老的母亲,总希望自己的儿子能一 旦富贵,好分享他们的荣耀。
- 20:21 耶稣问她:「你要甚么呢?」她对耶稣说:「在你的国裏,请让我这两个儿子一个坐在你右边,一个坐在你左边。」
- 20:22 耶稣回答:「你们不知道所求的是甚么。我将要喝的杯,你们能喝吗?」他们对他说:「我们能。」
耶稣了解慈母爱子之心,见她与自己的儿子一同前来,便知道他们有所请求;在得知他们的来意以后,就只向她的两个儿子发问。耶稣向他们两兄弟说:“你们不知道所求的是什么。”言外是说:如果知道,就不会求;他们原来不知道他所要立的王国的性质,是“以辱为荣,以苦为乐”:这是天父的旨意,是耶稣在世所要完成的使命 (26:39-42;约翰福音4: 34;18:11)。所以耶稣见他们求荣耀,就问他们能不能喝自己所要喝的苦杯。
他们明白了耶稣的话,就答说:能。至于他们明白耶稣的话到何种程度,我们无法决定。自然在未领受圣灵以前,他们尚不会彻底明了天国的奥秘;但他们既要求高位,就该立番功劳,所以问他们,能不能与自己共甘苦;他们自然该答应:我们能。
- 20:23 耶稣说:「我所喝的杯,你们要喝。可是坐在我的左右,不是我可以赐的,而是我父为谁预备就赐给谁。」
- 20:24 其余十个门徒听见,就对他们兄弟二人很生气。
耶稣断然预言他们必为自己要吃一番苦;但坐在他的右边或左边,却不归他分派。 事实上,雅各于公元四十四年左右在耶路撒冷为希律王所杀,捐躯致命(使徒行传12:2)。他的弟弟约翰,在耶路撒冷为主作证,曾受人陷害(使徒行传4:1-3;5:40-41)。后在多米仙(Domitianus 主后81-96年)所掀起的第二次大教难中 , 曾被人投入油锅;后又流放到拔摩海岛(启示录1:9),终于回到以弗所城,在涅尔瓦治下 ,平安去世。如此他们两兄弟是十二使徒中最先与最后为主牺牲性命的。何以他们饮了苦杯,而不能坐在他的左右?因为天国里的位置,是由天父分派,人子来只是为遵行天父的旨意(约翰福音4:34;6:38)。所以圣经上凡关于统治世界之事,常归之于圣父(24:36;使徒行传1:7),这也只是就耶稣的人性而言;若就他的神性,他完全与圣父平等,没有大小先后的分别(约翰福音10:30 ;14:10-11;16:25) 。
- 20:25 耶稣叫了他们来,说:「你们知道,外邦人有君王作主治理他们,有大臣操权管辖他们。
- 20:26 但是在你们中间,不可这样。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要作你们的用人;
- 20:27 谁愿为首,就要作你们的仆人。
- 20:28 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
其余十人听了,却异常气恼;耶稣知道这是他们的老毛病,就乘机给他们解说明白,愿他们彻底明了他所要建立的王国,与现世所有的国截然不同:世上的国家, 有权有势的,就作威作福,愿在万人之上而不愿在一人之下;在耶稣建立的国内, 却不是这样:谁愿意做大人,就该服事自己的属下;谁愿意是第一个,就该是众人的奴仆,在万人之下而不愿在一人之上。为此,在他的国内,那继他位替天父执行统治权的,是代天父行事;他该求天父的荣耀,为天父的臣民效劳,并不是藉此来追求自己的荣誉,满足自己的野心,一句话,“ 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约翰福音10:7-17)。
耶稣的这番话,自不免又要引起门徒的惊异;他为制止他们的惊异,就以身作则说: “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他服事人到牺牲了自己的性命。 牺牲自己的性命,不是为争取自己的荣耀,而是作多人的赎价。所谓“多人”,并不是说耶稣的救赎,只能救许多人,而不能救一切的人。的确,人人都是耶稣所救赎的(提摩太前书2:3-4;罗马书8:32;约翰福音9:11-15),但有许多人不愿意接受耶稣的救赎,就如圣奥古斯丁所说的:“耶稣一次流尽了自己的血,是为一切人流的。 耶稣的血,若你愿意要,就是你的赎价;若你不愿意,就是你的定案。”既说是“赎价”, 就证明人曾是奴隶, 罪恶的奴隶(约翰福音8:34;罗马书3:23;5:12),魔鬼的奴隶(约翰一书3:8)。但耶稣却以牺牲自己的性命,使我们恢复了已失去了的自由,再成为天国的子民(罗马书6:11-23;加拉太书4:31;约翰福音8:36)。
治好两个盲人( 可 10:46-52 路 18:35-43 )
- 20:29 他们出耶利哥的时候,有一大羣人跟随耶稣。
- 20:30 有两个盲人坐在路旁,听说是耶稣经过,就喊着说:「主啊( [ 20.30] 有古卷没有「主啊」;另有古卷是「耶稣啊」。),大卫之子,可怜我们吧!」
前三圣史都记载了这件事。马太福音叙事多注重意义,马可福音多注重情感,所以马可福音的叙述常比较玛生动。此外三圣史叙述这事,尚有数点,彼此不相同:马太与马可说耶稣在出城时,行了这神迹,路加福音却说是在进城时。马太说是两个瞎子;马可与路加却说是一个,并且马可还说出了他的名字。马太说:耶稣治疗他时,还用手摸了摸他的眼睛;马可与路加却说:耶稣只看他 对自己有信心,就医好了他。为解释这些不同之点,学者想出了一些讲法:本是两个瞎子,马可与路加只提及一个,大概那一个瞎子,是在当时为一般人所认识的,故圣史连他的名字也说出来。有的学者,以马可福音8:22-26所述耶稣曾在伯赛大以手摸治好了一个瞎子的事不见于马太福音, 就以为马太福音将两件事混为一谈,这似乎不可能;因为马太福音在 9:27-31也曾述说有两个瞎子求治的事,与此甚相仿佛;他没有将两事混为一谈的必要。至于是在进城时,或在出城时,这倒不容易解释:如说这两个瞎子,一个是在进城时,一个是在出城时;或者仅是一个瞎子,一路叫喊,跟着耶稣进了城,直到出城时,才把他治好:这两说似乎都不合乎经文的上下文。 何况路加福音明明依据马可福音, 而他仍然说来近耶利哥,足见他是另有所据的。近来有人依据耶利哥,其时既有相隔二公里的新旧二城,所以就有出新城入旧城,或出旧城入新城的说法。圣史所用的,即是这种相对的称法。当时耶稣下来的,经过旧城入新城;在新城内,医好了这两个瞎子:这是最近比较可取的讲法,其实这都是些不关重要的问题,圣史所注重的是事迹,并不着重它发生的地方,和发生时所有的一些细节,就如他们述事不注重事情发生的先后一样;所以此处,不必在这些不关轻重的问题上,多费解释。也许这是耶稣最后一次经过耶利哥去耶路撒冷;其时离逾越节不远,沿途满了上耶路撒冷朝圣过节的人。耶稣传教已二年了,他的名声已传遍各处,所以每到一处就有大群人跟着。耶利哥是圣经中常提到的一座有名的古城(民数记22:1;26:3;申命记34:1-3;约书亚记2:1;13:32)。
耶利哥一名的意义,或释 为“芳香”,或释为“月亮”,在耶路撒冷东北约二十八公里,位于约旦河平原内,为当时由加利利来朝圣京的旅客必经的要道,由于地势是在海拔下三百公尺,气候非常闷热;附近有几个水泉,水量丰富,引为灌溉,一片葱绿,的确是沙漠中的绿洲。这两个瞎子坐在道旁求乞,听见人声嘈杂,就问有什么事;一听说是耶稣要从那里经过,就高声喊叫:“主啊,大卫的子孙,可怜我们吧!”他们如在迦百农的那两个瞎子一样(9:27 31),称耶稣为大卫的子孙,即是当时用以指称弥赛亚的称呼;在圣经上初次用这名字称呼耶稣的,是9章内所述的那两个瞎子。耶稣那时不愿意人用这个称呼称呼他,因为这是属于弥赛亚的秘密;另一面,这名称在当时的犹太人心目中,颇含有政治的意味(21:9 ;15)。但这一次,耶稣却不加可否,因为他不久就要公开表明自己是弥赛亚(21:1-17;22: 41-46)。
古耶利哥遗址Tell es-Sultan(2008年张百路摄)
- 20:31 众人责备他们,不许他们作声,他们却越发喊着说:「主啊( [ 20.31] 有古卷没有「主啊」。),大卫之子,可怜我们吧!」
- 20:32 耶稣就站住,叫他们来,说:「你们要我为你们做甚么?」
- 20:33 他们说:「主啊,让我们的眼睛能看见。」
- 20:34 耶稣动了慈心,摸了他们的眼睛,他们立刻看得见,就跟从耶稣。
人们越不叫他们喊叫,他们越发喊叫;因为他们深信耶稣是基督,能使自己复明。 耶稣见他们的信心如此坚强,心为之感动,就站住叫他们前来;问了他们以后,就动手摸了摸他们的眼睛,他们立时就看见了,遂在人群中跟着耶稣去了。他们之所以能够复明,全在于他们的信心坚强,所以耶稣说:“你的信救了你了”(马可福音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