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靈與靈修

马太福音 第18章 概览

天国裏谁最大( 可 9:33-37 路 9:46-48 )

本章为马太福音卷四的言论部分,其中所讲论的是些有关基督徒生活的高尚道理。马太按照他纪事的体例,把这些道理都收集在一起。

一开端,就叙述使徒给耶稣所提出的问题:“天国里谁是最大的?”。为什么使徒提出了这个问题?这里没有说出;但若参看马可福音9:33-34所记载的,就知道门徒们对这个问题曾在路上有所争论。因此他们来到迦百农,进到屋里以后,耶稣就问他们说:“你们在路上议论的是什么?” 当然耶稣之所以问他们,正因为他知道门徒所谈论的,因而有意教训他们一番。路只简单地说:“耶稣看出他们心中的议论”(路加福音9:47)。使徒们提出这一问题,可能是因耶稣再三追问他们,他们觉得不好开口,就问他在“天国里谁是最大的”。 所以马太福音记述了事的后半,而马可福音则记述了事的前半,为此不能说三对观福音,对此事有矛盾的地方。使徒们为什么争论这个问题?玛记述这事,紧与耶稣代彼得上交丁税的事相连,也许就是因为这一件事,其他十一位门徒,就彼此争论,在天国里谁是最大的。这里所谓的“天国”,是指弥赛亚所要立的天国;在这荣耀的国里,使徒们都企图获得高位。

耶稣为使门徒对他所提出的问题:“天国里谁是最大的”有一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印象,就以儿童的榜样来开导他们,“叫一个小孩子来,使他站在他们当中”, 然后郑重对他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所谓“小孩子”,当然不是就年龄来说。“回转”是要人实地重新做“小孩子”,过天真无邪的生活。这里耶稣所说的“回转”,和约翰福音3:3对尼哥底母所说的“重生”,有同样的意义,肯定人非如此不可。所以谁若不“回转”小孩子,或更好说,谁若没有小孩生性所有的美德——天真无邪,不但在天国里不能成为最大的,而且连进也进不去。

反之,人如能谦卑如同一个小孩,他不但能进,而且是天国中最大的。“谦卑”,依原文本有“成为小的”的意思,所以是以“小”来与“大”相对:愿成为大的,就要先成为小的。小孩子,一切依赖父母;在上帝前“变成小孩子”,不外是说要在一切事上倚赖上帝,而不依靠自己。这样的人自然为上帝所喜爱。人越认己无能,上帝越重视他,叫他做出惊人的事业。为此耶稣说:“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

拒绝罪的诱惑

5-11一段,耶稣特别咒诅坏的榜样。不过因为本段与前段所述的似乎不很相连,为此经学家对本章的分法,各不相同:有的将5节划归前段,以6-11为另一段;有的以1-6为一段,而7-11为另一段。

1-4节既论及小孩子,所以5节说:“凡为我的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本节的经意,已不再谈论“谦卑”了,而是在讲论“爱心”。“为我的名”,是一闪族语风;以“名”代表人,因某人的名,即是为了某人,为了对于他的交情,为了对于他的爱情。所以先积极地说:谁为了爱他的缘故,收留一个小孩,就是收留他自己;然后以同样理由,从消极方面说:谁若以坏的榜样引诱一个信他的小子跌倒犯罪,自然是得罪他自己。为此对坏的榜样,耶稣不能不深恶痛绝。

6节“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沉在深海里。”按以大磨石系在人的颈上,沉在海里,是古时中东一带,处治罪大恶极的犯人所用的一种极其羞辱的刑罚。犯人系着一块磨石沉在海底,再没有浮上来的希望;不但叫他死,且叫他不能获享死后的哀荣——殡葬的礼仪。所谓“大磨 石”,以别于人可推动的磨石。按巴勒斯坦民间,有一种小形的磨,可用手推动,通常是女人行的事。马太福音24:41所说,即指这种小磨。但本处却说“大磨石”,指的是驴来拉动的磨石,好像女人手推的磨石,还嫌太轻,而必须以驴拉的,系在他颈上,把他沉在大海里,叫他再没有浮起的希望。人既染了原罪,不能全然把坏的事情革除,所以耶稣说:“绊倒人的事是免不了的,但那绊倒人的有祸了。”

上图:哥拉汛遗址主耶稣时代的大磨石,用驴子推转,把橄榄磨成渣,然后榨出油。

8-9两节的意义,甚为明显,教人宁愿牺牲一个肢体,不愿因那肢体犯罪,而丧失天国。这两节和“登山宝训”5:29-30两节的意思和句法,几乎完全相同,只不过在本节多“进入永生”一句而已。“永生”或者说生命,本是使徒约翰所喜用的一个字眼,也指上帝本性的生命,也指上帝赐与人的“永生”,也指天堂;所以“进人永生”,即是分享上帝固有的生命,在今世蒙受他的恩典,在来世要享受天堂的永生。这即是圣教会所常说的“超性的生命”。

迷羊的比喻( 路15:3-7 )

在前一段,耶稣痛责坏的榜样的危害,在这一节里,耶稣特别教训人,尤其是教会中的领袖,要关照人的灵魂。10节:“你们要小心,不可轻看这小子里的一个”,只是从消极方面说的;在14节:“你们在天上的父也是这样,不愿意这小子里失丧一个”,才是从积极方面说的;也就是你们——使徒及后世接使徒位的教会圣品人,要关照他们,不使他们中间失去一个,因为他们的天使在天上,“常见我天父的面”。

由于上帝给每一个人派了一位护守天使,可见上帝如何爱护世人。正因上帝如此爱人,才不愿他们中任何一个遭丧亡。为此11节括号中说:“因为人子来是为救那丧亡了的。”此节按经意说, 在本处是非常适当的。但有不少古抄卷和译本缺这一节,因此现今一般经学者认为是由路加福音19:10转抄而加在本处的。所以,本处和合本圣经用括号加有古卷有,表明此处的意思。

12-13两节,以亡羊的比喻,来说明上帝对人之爱如何深切卓绝。这比喻也见于路加福音15:3-7;如两相比较,马太福音语句更简短。此外,本处马太福音说羊是“走迷了路”的,路加福音15:4却说羊是“失去的羊”。不过这点区别是由于马太福音所取的背景是山地,而路的则是野地。马太福音有:“若是找着了”,路加福音则为:“直到找着”。除了这些细小区别外,两圣史的结论是相同的:牧人因找到了那只丢失的羊所感到的喜乐,比那九十九只未曾失掉的羊给他的喜乐更大。关于这比喻的实际可能性,我们只得说,这比喻不过是个比喻而已。对于一个比喻,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取比喻的用意,而不应太注重比喻中所说的,实际上是否可能发生。

对于这个比喻,就实际上说,如果牧羊的只有他一个人,他是否能抛下九十九只,而去寻找那一只迷失了的羊,实是一个问题。因为,他去寻找失迷了的那只羊时,怕那九十九只羊中又会丢掉了几只。这在人看来,似乎是不可能的事,但在上帝前,却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况且耶稣说这比喻的用意,在说明上帝爱人之深,绝不愿任何人失丧。至于比喻的结论所说:为了这一只失掉了的羊,牧人感到的喜乐,比为那没有失掉了的九十九只羊所感到的更大;这绝不是说:那么世人就该先犯罪,然后再悔改,叫上帝格外喜乐;而是说,一个罪人回头时,上帝十分喜欢,这种喜欢不是九十九个义人所能给他的;就如一个母亲,见到自己的一个儿子,由垂危的大病中忽然痊愈,所感到的喜乐,自然比对其他没有患病的儿子,所感到的喜乐更大。但这绝对不是说,那位母亲对其他没有患病的儿子就不喜爱,甚或希望他们也都一一染得重病。

如何对待有过错的弟兄

12-14节论述在上的对在下的当尽的义务。15-18节是说明在上的所享的权利,15-16两节却先说明兄弟彼此间应有的态度。

15节可说是论及教会在上的对在下的所有权利的引言:如果教会里的人,不幸有了不是,当怎样处置。15 节“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一句,最后的“你”字,在很有价值的古抄卷内是没有的。那么本节之“你”字,不少的学者以为是由路加福音17:3窜入的。如将本节的“你”字去掉,则当译作“倘若你的弟兄犯了罪”,意思是说,要我们本着爱心,规劝犯罪的弟兄。如今依据许多古抄卷和考订家的意见,仍然保留“你”字。

“倘若你的弟兄犯了罪”,或“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着只有他和你在一处的时候,指出他的错来。”目的只是为了他的好处;所以接着说:“他若听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只有他和你在一处的时候”一句,是叫人不要只顾目的而不择手段;换句话说:在规劝他人时,要注意爱心,只在你和他两人独处时,不要在第三人前,免得把事传扬开去,有伤恕道。“他若不听”,在这种情形下,“你就另外带一两个人同去,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句句都可定准”。这经文是引自申命记19:15;意思是:一人可以歪曲事实:为证明一事,要用一个或两个人当作见证,这样方可避免歪曲事实。所以这第二步骤,仍是出于爱,仍是兄弟私下的商讨:一方面只使一二人知道,仍不将他的罪过公诸于众;第二方面,不直接把他送交教会,先尽可能在法律权威外,设法使他悔改;第三方面,有了两三人的口供,可证明事实,证明在实行第三步骤,即将交与教会之前,已尽了最大努力,叫他悔改。但最后“若是不听他们”,即他仍执迷不悟,或仍固执于恶,有证人可以作证,那只有“告诉教会”了。这里所说的教会,当与16:18所说的磐石上所要建的教会相同,所以即是耶稣所立的教会,而不是犹太人的会堂:这由18节更可以看出。为此这里所说的教会,一方面可说是指地方教会,另一方面,也可说是指全教会。因为地方教会只是圣而公教会的一部分,和所谓全教会,根本没有分别。“若是不听教会,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税吏一样。”“外邦人和税吏”一语,当然是一比喻之辞,意思是说:把他当作当时由会堂里逐出来的人(约翰福音9:34)一样看待。在耶稣立的教会内,“税吏”,就征收税务本身说,已不能算是坏人;耶稣所以说“外邦人和税吏”,完全是为了能让使徒们能够理解。当时犹太人藐视外邦人,轻看税吏,使徒们自幼耳濡目染,对这态度,非常清楚。今耶稣要使徒们将不服从教会命令的人,比作外邦人和税吏,使徒们自然马上领悟耶稣的用意,即不要以不服从教会命令的人为弟兄,为信友。为此, 从本节圣经可知,教会对违犯规诫而不悔改的教会人士,有把他们开除教籍的权柄。

18节“我实在告诉你们,凡你们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们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的意思,与马太福音16:19节完全相同。有点不同的是16:19的话,是耶稣给彼得一人说的,“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这里却是对使徒团体说的:“凡你们在地上所捆绑的……”。为此,使徒们在世上,所有的束缚释放的权柄和彼得一样。可是因为16:19的话,只是向彼得一人说的,是有什么区别呢?应该意思是一样的,因为在凯撒利亚·腓利比的时候,彼得就为使徒代表宣认基督,所以,基督就以其为使徒代表而宣布加给他们的权柄。所以,彼得为代表接受了基督所赋予的权柄。而在这里,基督再一次的宣布这样的权柄归于使徒的团契。

19-20两节,论共同祈祷。在马太福音6:5-6耶稣教训人祈祷时,要进你的内屋,关上门,祷告你在暗中的父;在本节却说:“若是你们中间有两个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什么事,我在天上的父必为他们成全”两处的经义,丝毫不相矛盾。在6:5-6耶稣所说的,是针对法利赛人说的。他们之所以祈祷,只图叫人看见,那不是真正的祈祷。所以耶稣特别指出,真正的祈祷,是在和上帝密谈。上帝既是无所不在,所以虽然人在暗处祈祷,天父也必会听到,赐给人们所祈求的。在这里耶稣是要说明,教会是一种社团的组织,需要教导信从他的和加入他所立的教会的人,彼此间应有的态度。本章的主要宗旨,在教导人要有爱心,所以说:“若是你们中间有两个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什么事”,既说“同心合意”,就决不能彼此不睦,甚或有怨恨他人的心情,正与6:12“主祷文”里耶稣所教给我们当念的一句“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的意义相吻合。此外从这两节也可隐约看出圣教会即为基督的身体,因为耶稣说:“因为无论在哪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因我的名字”,即是以基督徒的身份。几时两个或三个人,以基督徒的名义和身份,聚在一起,已够为一代表教会的团体,所以耶稣,就如灵魂在肉身各部分中一样,在他们中间。教会既同耶稣合成一体,那么教友的祈祷,也就是耶稣的祈祷;既是耶稣的祈祷,天父自然俯听,成就所祈求的。所以19节耶稣说:“我在天上的父必为他们成全。”这样的效果,固然是出于他们彼此间所有的爱心,但同时也实在是因为有耶稣为我们代求,且同我们祈求 的缘故。

不饶恕人的恶仆

21-22两节记述彼得问耶稣宽恕人当宽恕到多少次?路加福音17:3-4将恕人之道,记在戒立恶表之后;路的逻辑当是:成为坏的榜样当然是伤爱心的行为,继而由坏的榜样的这种伤爱心的行为,论及其他伤爱心的行为,而且更进一步具体地说“得罪了你”,并说,在一日之间,只要他悔改,纵然七次,你也要宽恕他。马太福音却将本段和公众祈祷连在一起,也很合逻辑。照上边所说的,公众祈祷可说是爱心的表现。为了妥善实行公众祈祷必须有爱心,也即必须宽恕他人,所以马太福音在记述了公众祈祷后,紧接着就记述恕人之道。

首先彼得问耶稣,要多少次宽恕得罪自己的人,“到七次可以吗?”七次为犹太人是个“圣数”,含义很广,不只是指狭义的“七”,而有许多次的意义。由耶稣给彼得的答语和路加福音17:4相比较,即可得知。在路 17:4耶稣说:“倘若他一天七次得罪你,又七次回转,说:‘我懊悔了’,你总要饶恕他。”也许彼得仍记得上次耶稣的话,所以这次对他说:“直到七次吗?”彼得心中满以为七次已太多了;因按犹太人文士的讲法:宽恕人三次已够了,第四次则不当再宽恕。可是耶稣见彼得对他所说的“七次”,有了误解,遂对他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那么七十个七次,等于四百九十次了。这虽然仍是个确定的数字,但实际上哪一个人能每天四百多次开罪于人呢?所以圣耶柔米注释本节说:“要这样多的次数宽免得罪你的人,直到他不能再得罪你”。金口圣约翰更直截了当地说:“要常常宽恕人。”

耶稣在23-34一段内取了一个比喻来阐明人对人的宽恕之道。这比喻通常称为“恶仆的比喻”;圣史用了三个意境来描绘这个譬喻:1、君王向恶仆算账;2、恶仆的刻薄;3、恶仆的结局。

  1. 开门见山就说出这仆人欠他的君王一千万银子。这是一笔很大的款子。这仆人没有可还的,王下令叫他卖掉一切,甚至要他自卖为奴来还债。那仆人就伏在地上叩拜王,向他哀求说:“主啊,宽容我,将来我都要还清。”君王竟动了慈心,全免了他的债。这王如此大方,恐怕人世间不容易找到罢!
  2. 这恶仆为人的刻薄。他在受了他主人这样大的恩赐后,刚一出门,就遇见了一个欠他十两银子的伙伴。十两银子是一个很小的数目。简直无法与一千万银子,而他竟“揪着他,掐住他的喉咙”,迫他交出他所欠的来。虽然他的同伴也跪在地上,恳求他,一如他曾在他的主人前一样。但这恶仆却置之不理,硬把他下到监里。他的刻薄残酷,和他主人的慷慨大方,恰成反比。
  3. 恶仆的结局。其他的同伴见他这样毫无恩情,自然看不过眼,遂在王面前把他告发了。君王自然不能不生气说:“你这恶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你不应当怜恤你的同伴,像我怜恤你吗?”这是任何人都要向他说的一句话。当然他无话可说。所以主人把他交给掌刑的,把他下到狱里,直到他还清所欠的一切。

上图:罗马帝国的银币得拿利乌Denarius,上面有凯撒头像和名字。

35节“你们各人若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了。”全说出了这比喻的意义:即要我们宽恕得罪我们的弟兄,不但口头上,也要从心里,彻底宽恕他们;否则我们的结局也将和这比喻里的恶仆一样,上帝要把我们下到苦狱里,直到我们完全还清了我们的债务。

附注:新约有关天使的记载

新约里比旧约中提到天使的地方更多,所谓“天使” (Angelus),即是上帝所造的高超的受造物,是无形无像的灵,犹如上帝与人间的居间者。因天使的本质属于灵,所以圣经上多次称之为 “spiritus”,因此,也有译作“天神”。这“天神”二字不但说出他们的本质,而且也说出他们的所在处——天上。

这些高超的受造物,虽然尊贵,但在上帝前,却是上帝的臣仆,上帝往往派遣他们到人间来,执行上帝的旨意,因此圣经也多次称 他们为“使者”(Angelus),因而今日我国教会内外人士也多用“天使”二字。在圣经上,这两种名称,多次混用,但在中文翻译之中,我们和合本圣经采用了“天使”,因为“天神”二字容易引起教外人士的误解,以为基督教是多神主义者。

耶稣时代,除撒督该人外(使徒行传23:8),民间对天使实有的信念都坚定不移,连耶稣自己也多次提到天使的名称,因此我们愿在此,就新约所能贡献的范围,对“天使”的本性,他们的职责和他们的数目与等级略谈一二。

一、天使的本性:

天使是一种纯粹的灵体的受造物,不但实际上没有物质的形体,而且也没有与物质结合的趋向 (路加福音20:36);所以不分性别,无需生育(马太福音22:30),但是永存不灭(路加福音20:36)。本段所述,也适于魔鬼,因为魔鬼原是堕落了的天使,见启示录12:7。如果天使显现与人时,必须藉一形体,通常都是藉着人形(见马可福音16:5;使徒行传1:10;10:31),虽 充满光辉,这只不过是暂时的(路加福音2:9;马太福音28:3)。

二、天使的职责:天使的职责可分三种:

  1. 对上帝:天使或在天上(启示录7:11-12),或在地下(路加福音2: 13-14),应当不停赞美敬拜上帝。他们常有享见上帝的荣耀(马太福音18:10),并时时奉行上帝的旨意(马太福音6:10)。
  2. 对基督:天使属于基督权下(希伯来书1章),因为他们是他所造的(歌罗西书1:15-17)。他们曾向马利亚报告过基督要降生成人的奥迹(路加福音1:26-38),曾向伯利恒的牧人报告基督的诞生(路加福音2:9-15);在旷野里曾伺候过守斋后的基督(马太福音4:11;马可福音1:13),在客西马尼园安慰过忧苦中的基督(路加福音22:43)。基督受难前夕,有十二营的天使等候耶稣调遣,来卫护基督(马太福音26:53);基督复活后,天使曾打开了坟墓,并报告了基督的复活(马太福音28:2-7);基督升天时,有天使报告门徒基督业已升天(使徒行传1:10-11),并拥护着基督一同升了天(马太福音16:27):他们在天上常属于基督权下(彼得前书3:22);在审判之日,他们将是基督的臣仆(马太福音13:39-41;24:31),随同基督再次降临(马太福音25:31;路加福音9:26),此后赞颂他于无穷之世(启示录5:11—13)。
  3. 对人类:天使是人的护守者(马太福音18:10),助人获得永生(希伯来书1:14),因义人的善功和罪人悔改而喜乐(路加福音15:10),将义人的祈祷献于上帝台前(启示录8:2-4),将人的灵魂送登天国(路加福音16:22);他们也关照人类肉身的健康(约翰福音5:4) 。据四福音所载:天使曾显示马利亚(路加福音1:16-38)、约瑟(1:20;2:19)、撒迦利亚(路加福音1:11-20)、伯利恒的牧人(路加福音2:8-11)和热心的妇女们(马太福音28:5-7)。据使徒行传所载:天使曾显示与使徒们(1:10-11)、腓力(8:26)、百夫长哥尼流(10:3、31)、彼得(12:7-11)和保罗(27:23)。此外,圣约翰使徒在拔摩岛上所见的异象,也是由天使所传示,予以详解(启示录1:1;22:6、9)。

三、天使的数目和等级:

由新约中我们知道天使是无数的(见路加福音2:13;希伯来书12:22;犹大书14;启示录5:11),但彼此并不完全相等,故有等级的区别。

使徒圣彼得曾提到三等,在彼得前书3:22 耶稣已经进入天堂,在上帝的右边;众天使和有权柄的,并有能力的,都服从了他。即:天使、有权柄(掌权者)和有能力(大能者)。

使徒圣保罗又加了四等,即:执政的、主治的(以弗所书1:21;3:10)、天上的地上的(歌罗西书1:16)和天使长(帖撒罗尼迦前书4:16)。在旧约中只见有基路伯和撒拉弗。

天使长中卓卓有名者,有米迦勒(犹大书9;启示录12:7),加百列(路加福音1:26)和拉法勒。 加百列在圣经上虽然只称为天使,但教会却以他为天使长。同样,拉法勒的名字在新约中根本未见,但教会也认为他是天使长。拉法勒天使长的名字记载在多比传12:15 我是拉法勒、是七位天使裏的一位。我们站在主面前时、常出入于他的荣光之地。

在中世纪早期一位自称为丢尼修的中东学者发表了《论天上品级》。制订了从天使到炽天使的天使三级九等即天阶等级。天使三级九等的理论被早期基督徒所承认,6世纪教宗格里高利一世在《福音书注解》中写道:“那些将天使作为榜样的人,将接近上帝的领域。”这被称为“天使模仿论”,等于是教会对《论天上品级》的承认。

上图:九等天使,从左到右分别为,第一排:炽天使、智天使、座天使、主天使;第二排:力天使、能天使、权天使、大天使、圣天使。彩绘玻璃窗,位于英格兰索莫顿的圣米迦勒暨诸天使堂。

在《论天上品级》之中,天使等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