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 第16章 概览
求神迹( 可 8:11-13 路 12:54-56 )
- 16:1 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来试探耶稣,请他显个来自天上的神迹给他们看。
本章可以说是本福音的中心点,因为本福音的目的,如在引言里所指出的:是在证明耶稣是基督,是上帝的儿子,并以他至上的权威建立了教会;这教会即是永存不灭普及全世的天国。原来上帝的意思是要借旧约的选民来准备这普及全世的天国,因此耶 稣在他传教的第一阶段,尽力归化选民;可是事实上,选民谁听到了耶稣的道理,见到了耶稣所行的奇蹄,但始终不承认他为那要来的基督,尤其人民的领袖,固执己见,不肯信从耶稣。耶稣终于不得不放弃这无信的民族(1-4 节),并劝勉使徒要尽 力躲避和民众的领袖来往(5-12 节);并为使使徒更深切明暸他的意思,就以一种带有象征性的行为,把使徒由以色列境内领到外邦人的地方——凯撒利亚·腓立比(13节)。在该处既和自己的民族隔绝,耶稣便愿考验一下他经过这样长时期所训练的使徒的信心。彼得就在那里以众使徒之名,明认耶稣是基督,即是上帝的儿子(16节)。这样在选民中至少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团体信从了耶稣。耶稣遂从这个小团体中兴建了他的教会,立了彼得为这教会的元首和领袖。
福音的记述至此,可说是到了一个转折点。以色列子民将自己的弥赛亚缤弃于外,也就是将自己置于天国之外。虽然犹太人不肯信从耶稣,但耶稣却借他们中极少数的几个信者,建立了他的国度,扩展到全世界(16:9见18:18;28:19)。由此可见耶稣将来所要受的遭遇,以及由他一手所创立的教会所要遭受的命运,是怎样的了。殊死战就要开始:选民的中心——耶路撒冷将是耶稣被他的民族领袖判处死刑的地方(21节)。老师所有的遭遇,徒弟自然不能避免,可是只有受苦受死才能获得天国的真生命。本节所说的法利赛人和撒督该人,当是马加丹地的法利赛人和撒督该人,见前章的注释。以前与耶稣为难的,只有法利赛人和文士(见马太福音12章,这次却与撒督该人联合来与耶稣为难。关于撒督该人,见3:7。他们向耶稣所提出的要求,已见于 12:38-40,不过这次所要求的是“从天上显个神迹”。这“从天上”一句,按亚兰语,亦可译作“天上的”。天上的神迹,如约书亚使太阳月亮停止运行(约书亚记10:12),或基甸以羊毛求证等神迹(士师记6:3640) 。总之,他们是要耶稣行一个特大的神迹,以证明他即是上帝所遣来的弥赛亚。若就事而论,法利赛人的要求,也不能说是不对,因为他们是民众的领袖,有权要求那自称弥赛亚的人证明自己的职位。可是他们要求征兆,并不是为求证据,而是如本节所说,试探耶稣。耶稣年来所作所为,和耶稣回答施洗约翰门徒的话以及野地里分饼的神迹(马太福音14:13-21),已足以证明他就是那要来的弥赛亚了。但法利赛人竟一再要求耶妹显一个神迹,而且还要求一个“从天上来的神迹”,他们的居心如何,可想而知。
- 16:2 耶稣回答他们:「傍晚天发红,你们就说:『明日天晴。』
- 16:3 早晨天色又红又暗,你们就说:『今日有风雨。』你们知道分辨天上的气象,倒不能分辨这个时代的神迹( [ 16.3] 有古卷没有「傍晚…神迹」。)。
- 16:4 邪恶淫乱的世代求看神迹,除了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们看了。」于是耶稣离开他们走了。
2-3两节“晚上天发红,你们就说:‘天必要晴。’早晨天发红,又发黑,你们就说:‘今日必有风雨。’你们知道分辨天上的气色,倒不能分辨这时候的神迹。”一段,有些古抄本缺少;不过今日的解经学者几乎都认为属于原文。因为那些没有记载2-3 两节的抄本,或者是愿使本节和马太福音12:38-40相同,或者是因为本节所述与某些地方,如埃及的自然现象不符,因而删去。
至于本节的经意,正如我国的谚语差不多,“朝夕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是相同。耶稣以他们能观察天象而预知天气之阴晴,来责斥他们不能以他所行的神迹而认出他是弥赛亚来。老实说:他们并非不能,而是不愿。所以耶稣对他们的硬心不胜悲伤。为此称他们为“邪恶淫乱” 的时代。关于耶稣所许的神迹仍和 12:38-40所记的一样,即“约拿先知的神迹”。请参考12章的注释。
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 可 8:14-21 )
- 16:5 门徒渡到对岸,忘了带饼。
- 16:6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要谨慎,要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
- 16:7 门徒彼此议论说:「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带饼吧。」
- 16:8 耶稣知道了,就说:「你们这小信的人,为甚么因为没有饼就彼此议论呢?
- 16:9 你们还不明白吗?不记得那五个饼分给五千人,你们收拾了多少篮子的碎屑吗?
- 16:10 也不记得那七个饼分给四千人,你们又收拾了多少筐子的碎屑吗?
- 16:11 我对你们说『要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这话不是指着饼说的,你们怎么不明白呢?」
- 16:12 门徒这才明白他所说的不是要他们防备饼的酵( [ 16.12] 「防备饼的酵」:有古卷是「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而是要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教训。
5-12节法利赛人和撒督该人对耶稣的的教导有什么感想,圣史没有记述,而只说耶稣急忙带着他的门徒到加利利海的东岸去了。使徒们因为动身仓促,忘了带饼,船上只有一个饼(马可福音8:14),也许还是上次从湖东岸来时带来而未用完的饼。耶稣对他的门徒,常是见机施教。这次特别利用他们忘记带饼的事,教育他们说:“你们要谨慎,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由马太福音13:33 可以明白是含有渗透和发酵的力量的。本节说: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而在马可福音8:15则说:“防备法利赛人的酵和希律的酵。”从这两个不同的记载,不应将希律党人和撒督该人混为一谈。耶稣在船上也许曾提出这三个派别人的名字,圣史们记载的不同,因为各有不同的观点。马太福音所以提撒督该人,因为刚才在马加丹,法利赛人联合撒督该人向耶稣要求天上的神迹。马可福音8:11则未提及撒督该人,而在马可福音3:6 早已提过法利赛人联合希律党人商讨如何除掉耶稣的事,所以在马可福音8:15仍根据他的观点记下了希律党人,而未提及撒督该人。按路加福音12:1,“防备法利赛人的酵,就是假冒为善。”就是,表面上一本正经,假装期待天国的来临,而骨子里却愿从耶稣的回答上,找一置耶稣于死地的理由。撒督该人、法利赛人和希律党人平时画像各不相容,但在陷害耶稣的事上,三派别常密切合作(见22:16)。
11 节“防备(他们)的酵”不外是说提防他们的伪装伪善,小心他们似是而非的理论,别陷于他们所设的圈套。使徒们一听到“酵”使即刻想到物质的饼上。耶稣早已料到了,于是便乘机接连提出了四个问题。耶稣说出了这四个问题后,使徒们这才明了耶 稣所说的酵母,并不是指物质的饼,而是指法利赛人的教训。
彼得认耶稣为基督( 可 8:27-30 路 9:18-21 )
- 16:13 耶稣到了凯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就问门徒:「人们说人子是谁?」
13-20节,可说是本福音的最高峰。本处记述:
- 耶稣询问门徒:他们和民众对他有什么看法,说他是谁。
- 门徒们的回答。
- 耶稣许给彼得元首职权。
关于前两点的记述,马可福音8:27-30;路加福音9:18-21也有所记载。但是关于第三点记述,即彼得在明认耶稣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儿子之后,耶稣立他为教会元首的事,马可福音与路加福音只字未提,马太福音在17-19 三节中却记得非常详尽。因本段经文对耶稣所立的教会的特性——有系统组织的教会,极关重要。这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本福音也有很清楚的记载:时间是在耶稣显圣容前六天(17:1),大约在公元29年7月底;地点即在巴勒斯坦最北部凯撒利亚·腓立比附近。事情的经过是这样:耶稣领着门徒由伯赛大此城位于加利利海东北——出发,往北走了约四十多公里,就来到了凯撒利亚·腓立比附近。这城位于约但河发源地黑门下。现在该地名叫巴尼雅斯 (Banyas) ,古时名叫Panias(潘尼亚斯) 。
古人之所以称该地为潘尼亚斯,是因为该地居民特别敬礼的半人半羊的牧神名叫潘(Pan)的缘故。这名称直到分封侯斐理伯的时代。当分封侯腓力统治时,将潘尼亚斯大事修建,并为尊崇罗马皇帝,将该城改称为凯撒利亚(意即皇城),为别于另一座位于地中海滨的凯撒利亚,通常称之为凯撒利亚·腓立比。
- 16:14 他们说:「有人说是施洗的约翰;有人说是以利亚;又有人说是耶利米或是先知中的一位。」
耶稣明白启示使徒他弥赛亚使命的真谛的重要时刻到了,于是就在“独自祈祷后”(路加福音9:18),问自己的门徒说:“人说我(有古卷没有我字)人子是谁?”耶稣向门徒提出这一问题,并不是因为耶稣不知道,也不是因为耶稣对民众论他所有的意见有所关心;他之所以发问,是要激发使徒表明他们对耶稣所有的信仰。使徒们答说“有人说是施洗的约翰;有人说是以利亚;又有人说是耶利米或是先知里的一位。”
说是施洗约翰是认为施洗约翰从死里复活了;说是以利亚,因为按着玛拉基书所记载,以利亚要在弥赛亚之前来到;说是耶利米或是众先知里的一位,这也许是犹太人依据伪经以斯拉四书2:18的记载,希望弥赛亚来临时,有古时的一位大先知要来协助;弥赛亚,复兴以色列国(关于耶利米,参阅玛喀比书下卷15:13-16)。奇怪的是,使徒们对人以“耶稣为弥赛亚”的这种意见(见12:23),却未提及,也许因为他们以为怀这种意见的人数过少,不足以代表民众的意见,也未可知。
- 16:15 耶稣问他们:「你们说我是谁?」
- 16:16 西门・彼得回答说:「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儿子。」
耶稣之所以向使徒们提出这个问题,显然是另有用意。所以耶稣对民众有关他的各种意见,丝毫未加批评,遂转向使徒们,郑重地问他们说,“你们说我是谁?”。西门·彼得一听这话,立即决然代表全体使徒答说:“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儿子。”
凡信仰耶稣的人,听到彼得认耶稣为基督,是上帝儿子的话以后,心中不能不受感动,不能不对使徒有所感激。他竟以这样简单而意味深长的话,首次向耶稣表明万世万代对耶稣所有的信仰。我们说“首次”因为以前耶稣平息风浪时,使徒们虽也称耶稣为“上帝的儿子“(见14:33),但不如这次的明认更为完满。因为上次只说,你真是上帝子,但没有说“基督”。在这里,在“上帝”一词前,尚隆重地加有“永生”二字。彼得以这句话郑重明认唯独耶稣是真上帝的儿子,是本义而非借义的“上帝的儿子”,因为他有上帝的本性和上帝的一切德能,因此和上帝一样,是永生的(见约翰福音6:57),自有的,全能的造物主,一切生命的根源与源泉。
- 16:17 耶稣回答他说:「约拿的儿子西门,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启示你的,而是我在天上的父启示的。
彼得这次的隆重表示,无疑地获得了其他使徒们的赞同,但更博得了上帝的欢心,因而耶稣直接向彼得说:** 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从耶稣这句话上,可知耶稣不但赞同彼得的话,且更称他有福。耶稣之所以称他有福,是因他顺从了上帝的启示。他之所以能顺从上帝的启示,必是因耶稣先为他祈祷过(路加福音9: 18;参见路加福音22:32)。耶稣按着说: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血肉**是希伯来文语法,也就是人的意思,且多着重于人之软弱无能,尤其本节内在与全能永生上帝对比之下,人之无能,更形显著(哥林多前书15:50;加拉太书1:16 ;以弗所书6:12)。那么耶稣这话的意思,是说彼得明认他为基督,为上帝的儿子,不是出于他本人有限的智力,而是直接出于天父的启示,出于在天之父所赐与彼得的超性之光。“在天上的父父”一语,是耶稣所喜用的(见6:9;7:11等)。
- 16:18 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 [ 16.18] 「彼得」:原文的意思是「磐石」。),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它。
- 16:19 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
- 16:20 当时,耶稣嘱咐门徒不可对任何人说他是基督。
18-20节一段彼得对耶稣“我是谁”的问题的答覆,使耶稣甚为满意。耶稣为赏报他这一答覆,便以一种庄爱而带有音律的话,以三个象征说出彼得将是怎样的人。如今将这三个象征详解如下:
第一个象征即是“磐石”。“你是彼得(磐石),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权柄:原文是门)不能胜过他。”首应注意的是:在希腊原文,尤其在亚兰文之中,本句含有一种一字两用的玩弄字眼法,这是很难完全译出的。按彼得一名和“磐石”一词,阿拉美语全为Cepha,也就是磐石的意思。所以若按亚兰文直译,本句应作,你是Cepha……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Cepha上。”耶稣之所以称西门为彼得(见约翰1:42 ;马可福音3:16),即是要在彼得,即磐石上建立他的教会。重要石这一象征,相当清楚:为建立一座高楼大厦,最紧要的是要有一个坚深稳固的根基。耶稣在譬喻中讲过那建立在磐石上的房屋,虽遭遇大水的冲撞,但因建在磐石上故能屹立不倒(7:24)。耶稣自比为建筑师,要在世上建立他的教会,遂以使徒彼得治这教会的坚固基石。这教会既建在彼得(磐石)上,自然不会倒闭,要吃立不动直到世界末日。为此耶稣说,阴间的权势决不能战胜她。“她”即指耶稣所立的教会。
耶稣说这话,已预见撒璋的恶势力与他所立的教会要时常不停地斗争。撒旦的权势无论怎样攻击耶稣的教会,但决不能制胜她,因为她是建在磐石上的。
第二个象征是,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象征虽然变换了,但其主要的思想却仍未变。按圣经上的用法(见以赛亚书22:22;启示录3:7; 9:1; 20:1),将钥匙交给某人,就是将某家,尤其是皇宫的管理权和监察权都交给了某人。基督是天国的君王,将天国的钥匙,即他所建立的圣教会的钥匙交给了彼得,也即是将彼得立为自己天国的掌钥者,司关者,换句话说:亦即是将管理教会的权柄交吟了彼得。
最后耶稣又说出第三个象征说:“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这象征与前两象征紧相连系,且使前两象征的意义更加充实圆满,使彼得所有的特权也更形圆满。“捆绑”与“释放”二语,按犹太文士的用法也就是对某事加以许可,或加以禁止;宣布某事为合法,或为非法;准许某人加入教会,或加以拒绝(见约翰福音9:34)。不过依据本节的上下文意,这里所说的“捆绑”与“释放”比文士所讲的含意更为宽广。因为耶稣说:“凡你.……”“凡”字包括了一切权柄,所以可说耶稣用这一象征把诸凡圣教会的一切权柄,都毫无保留地交给了彼得(18:18)。总之,耶稣用上述的三种象征,将全圣教会的权柄赐给了使徒彼得。 那是赐给彼得一个人吗?按着圣经与教会的意思,我们并不赞同罗马公教的解释,她认为这是给彼得,并且将彼得提升到独一无二的地位,成为教会唯一的磐石,也就是说按着罗马公教的理解,只有承认罗马主教的教会才是教会。
但是,我们从圣经与教会的历史来看,事实上并非如此。圣教会兴起的初期在耶路撒冷,然后安提阿成为宣教的中心,亚历山大,帝国的新首都——君士坦丁堡以及罗马共称为五大宗主教区。即,在这里耶稣赋予的是以彼得为代表的使徒团体。
当很多教父与主教承认罗马因为原帝国的首都,彼得与保罗殉道与此,并且是西方教会唯一的宗主教区,故此拥有平等的首席权利,但是,不是为唯一权利核心。
耶稣预言受难和复活( 可 8:31-9:1 路 9:22-27 )
- 16:21 从那时起,耶稣才向门徒明说,他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长老、祭司长和文士许多的苦,并且被杀,第三天复活。
- 16:22 彼得就拉着他,责备他说:「主啊,千万不可如此!这事绝不可临到你身上。」
- 16:23 耶稣转过来,对彼得说:「撒但,退到我后边去!你是我的绊脚石,因为你不体会上帝的心意,而是体会人的意思。」
耶稣既见使徒已认出他是基督来,如今便向他们说明,他将怎样完成默西亚的使命。 21 节说:“从此,耶稣才指示门徒……”,从这句话上可以看出,直到现在,即二十九年七月,耶稣从未给使徒讲论过他将怎样完成他弥赛亚的使命。耶稣过去没有向他们说明的理由,是因使徒们尚不能承担,因为他们和其他大部分犹太人一样,一心期望着一位威风凛凛的基督,来重建以色列国度,制服他们四周的一切仇敌,首先赶走当时占据巴勒斯坦的罗马人。基督要受苦受死,对他们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这从下边22节彼得谏责耶稣的事上,可以充分看得出来。可是耶稣必须受苦受死的事,终有一天要来到。为避免事情突如其来,使徒们毫无准备,所以耶稣便不得不事先逐渐启发他们。21 节说:“他必须上耶路撒冷去……”意思是说:上帝圣父早已决定要他受苦受死(参阅约翰福音4:34;路加福音22:42;马太福音26:42),他必须遵照天父的旨意行事。“长老、祭司长、文士”三等人物,即是犹太人当时执政教的最高机构。这最高机构通常称为“公会”(synedrium) ,公会即是由以上三种不同阶级的人所组成的。耶稣即要受这最高机构——公会的裁判,要受许多苦楚,最后要被判处死刑,但 “第三日复活”。最后这一句是耶稣每次预言受难后所必加的:一方面,说明他之必复活,其必然性正如他必要受苦受死一样;另一方面,藉此也可安慰使徒们的心,使他们不致绝望。可是使徒们只听见耶稣所说的前几句,对最后一句好像未曾听见一样。尤其彼得仍一本他那纯朴刚直的天性,如16节所述,以使徒代表的资格,出而干涉耶稣,把耶稣拉到一边,谏责他说:“主啊,万不可如此!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按“万不可如此”一句,直译应作:“愿上帝垂佑你!”不过该句的用意,正是我们中文所说的“万不可如此”,所以我们照本句的用意译作“万不可如此”。彼得给耶稣说这话,无疑地是出于他爱耶稣的赤诚;不过他所说的话,却是违反上帝的旨意,正与上帝作对,无怪乎受到耶稣这样严厉的责斥:“撒但,退我后边去吧!”这一节正是前段17 节的对照。在 17节耶稣赞美彼得说:“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在本节却称彼得为 “撒旦”。在 17节赞美彼得,不是血肉启示了他,而是在天之父;在本节却说:“因为你不体贴上帝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 耶稣称彼得为“撒但”,和4:5-10 称那试探者所用的是同一名词。 按“撒但”即“抵挡者”之意。彼得愿阻止耶稣服从上帝圣父的命令,出言相反上帝的意旨,正是和上帝作对,所以耶稣称他为“撒旦”,是抵挡上帝的。18节耶稣称彼得为“磐石”,本节却说:“你是绊我脚的。”短短不到数十分钟内,彼得竟由“磐石”一变而为“绊脚石”,足证人除非有上帝的光照助佑,纵然地位崇高,如彼得身为使徒之长的,仍不能明了上帝的事理,仍不免失足跌倒。他误解基督的意义,竟如“撒但”一般,出言违反上帝的旨意,实在该受耶稣的严厉斥责。不过圣方济各·撒肋爵有句话说:圣经上所载的圣人的缺点和过错,是为作信友的借鉴;比如身为使徒之长的彼得,未曾明了上帝的旨意这回事,足以警告我们信众,尤其当信众的上司的主教牧师,要常以使徒保罗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传福音给别人,自己反被弃绝了。” (哥林多前书9:27)。
- 16:24 于是耶稣对门徒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来跟从我。
- 16:25 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要丧失生命;凡为我丧失生命的,要得着生命。
- 16:26 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甚么益处呢?人还能拿甚么换生命呢?
- 16:27 人子要在他父的荣耀裏与他的众使者一起来临,那时候,他要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
- 16:28 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裏的,有人在没经历死亡以前,必定看见人子来到他的国裏。」
24-28节一段,主要的意思,在训诲我们克制自己,要效法为人 类作牺牲的——上主的仆人,救主耶稣。本段的话,很可能是耶稣在差遣门徒出外传教时说的(10:34、39)。马太福音写在本章内,与历史次序虽不相符,但就上下文的经意,却很适当。 在前段耶稣向门徒说他必须赴耶路撒冷受苦受死,本段则接着说:作耶稣门徒的也应该背负自己的十字架。只有背十字架,才算真实地跟随耶稣。关于“背十字架”,“丧掉生命”,“得着生命” 等观念,参见10:34-39的解释。此处圣史另加一句说:“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这一句话说出了,为什么要背十字架跟随耶稣的理由。因为灵魂太宝贵了,连整个世界合在一起, 也不够作一个灵魂的代价。灵魂既如此宝贵,就不得不在诸事之先,以救灵为第一要务。 然而为救灵魂的惟一途径,是跟随耶稣,作耶稣的门徒(见约翰福音14:6) 。耶稣为加强门徒背负十字架的决心,遂接着说:“人子要在他父的荣耀里,同着众使者降临;那时候,他要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即言耶稣在公审判时,要在万众面前, 赏报每人。那时每人所背过的十字架,和耶稣所要赐与他的荣耀将成正比。为了再度加强门徒背十字架的勇气和决心,又接着说:“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看见人子降临在他的国里。”本节的意义,经过千数百年的经学者苦思穷究后,可说已获得了一个近乎本句经意的讲解:即指在场的人中,有些人要看见耶路撒冷圣城的毁灭。因耶路撒冷毁灭时,圣殿也被焚毁;由此旧约的犹太教算完全结束,代而兴起的乃是耶稣所立的教会。从耶路撒冷毁灭起,可说是开始了另一新纪元;换句话说:天国——基督的天国得了胜利。再者,耶稣在末世言论上,就已指出耶路撒冷的毁灭是世界终穷的预像(见24:7-28):这就是今日学者以耶路撒冷毁灭一 事,作为“人子降临在他的国里”一句解释的所以然。圣城毁于公元七十年;这样耶稣的听众中二十至三十岁左右的人,自然有些会见到罗马大军在提托元帅指挥下,围攻耶路撒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