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靈與靈修

马太福音 第13章 概览

13章是马太福音卷三的言论部分,叙述耶稣怎样用比喻讲论天国的奥义。这时他传教快一年了,就开始用比喻讲道。为明了耶稣为什么这样做,在此处先把比喻的意义和解法,以及耶稣讲比喻的目的略为讨论,就不难明白耶稣为什么这样做了。

  1. 意义:“比喻”的意义在于把两件事相比较,而衬托出一种高尚的理论,如平铺直叙,就像是说故事,如细致描写,就像是演话剧,如同撒种的比喻,将撒种的人和他所撒的种子来与上帝圣子和他所讲的道理相比较,而反映出人听道理的各种态度。“比喻”和 “寓言”(fabula)是有分别的。因为寓言通常所包含的是人情世故的道理;而比喻所包含的却是一种更高尚的,且属于宗教的道理。寓言内所述的事是不可能有的,如树木禽兽互相交谈言笑,作人能作的事。至于“比喻”就不然,取材于自然现象和人类的日常生活,且所述的事,没有不是可能发生的。“比喻”又别于“寓意” (allegoria),因为“寓意”,虽然含有高尚的或宗教的道理,但也缺乏可能性,况且人采用寓意的时候,已离开了自然现象和生活。下边举 出三个例子,读者就不难明了以上所述的:士师记9:7-15 约坦所讲的故事是“寓言”(fabula);雅歌是“寓意”(allegoria);路加福音15:11-32 “浪子回头”是“比喻”(paraboba)。“比喻”在闪族的文学中是很流行的文体。历来的学者没有不承认福音内所有的“比喻”是最优美,最完善的“比喻”。 福音内的“比喻”有时含有“寓意”的成分,“寓意”有时也含有“比喻”的成分。关于这一点在各“比喻”的注解内略加说明,此处不另赘述。
  2. 解法:解释一个“比喻”,首先该问:为什么讲比喻的人讲了这个比喻?他用这个比喻,要讲什么道理?一明白了讲比喻的目的,就容易决定什么是“比喻”的主要部分,什么是附带的部分。主要部分是用意所在,附带部分只不过用来做陪衬而已。吾主自己给我们解释了撒种的比喻,使我们知道应如何解释“比喻”。原则上虽然如此,但解经家事实上却不尽然遵守:有的过于注重附带部分,有的过于注重主要部分,而忽略了一些含有意义的细小节目。本来,为全明了比喻内所包含的一切道理,一些细小节目,也是不可抹杀的。在这一点上,还是应当遵循折中的办法。
  3. 耶稣讲比喻的目的:马太福音13:10-15;马可福音4:10;路加福音8:10说明了耶稣用比喻讲道的目的。 按“对观福音”的记载,耶稣用比喻讲道的目的,是出于他救赎人类大业的计划。他差不多已经一年,宣讲了天国的道理,行了许多奇迹,证明他是所应许的“弥赛亚”。他的活动已到了一个重要的阶段,人民已知道天国来了;但是天国的本身如何, 他们尚不明了。如果耶稣继续直接讲天国的奥义,能够使一般人错懂了天国的和弥赛亚的真正的思想。为此,他不得不另行设法,用比喻来讲授天国的奥义。这样,存心善良的人,听了“比喻”,就不难明了天国奥义的真谛。至于那些存心不正,只等候一个威镇四海,万邦来朝的天国的人,听了“比喻”,虽仍不了解天国的性质,不跟随耶稣,但也不至于妨碍他宣传福音的工作。实在说:耶稣用比喻讲论天国的奥义,与他称自己用那神秘的名字“人子”的用意相同。“人子”这名称,给善意的人启示耶稣是“上主的仆人”,同时又是新圣民的君王——弥赛亚(但以理书7:9-14)。 至于为那些“属于下地的人”,知道他有这称呼,却不知道他用这称呼,来指示自己是“弥赛亚”,是万世期待的救主。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结论说:耶稣用比喻讲道。也不只是出于他的公义,好像他要惩罚犹太人不信的罪 ,也不只出于他的仁 慈,使人更容易明了天国的奥义,而是出于他的使命不得不采取的一种措施。这措施当然包含仁慈,也包含公义,如同上帝一切向外的工作一样。 耶稣的这番举动本是为服从父的命令,按上帝的命令,他的“时候”还没有到;可是他已经一年多讲论“天国已来临”的道理,在正等待他的“时刻”到来之际,他该讲述“天国奥义”的道理。 为避免人误解这奥义,就只得用比喻来讲;如此,“天国的子民”易于明白,而“属于下地的人”, 固然不能明白,但也不至于妨碍他的神圣事业——荣主救人。

撒种的比喻( 可 4:1-9 路 8:4-8 )

前一章耶稣谈话的对象,可说是文士和法利赛人,在本章却是百姓。 耶稣一年的传教生活:尤其显神迹的全能早已吸引了一般人的注意,使一般人对他起了“这不是大卫的子孙吗?” (马太福音12: 23) 的猜想。 本章内记述的是耶稣所讲关于天国的比喻,使怀善意的人们对天国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全章记载了七个比喻,其中两个,耶稣亲自讲解了其中的意义;且在 10-15节说明了耶稣所以用比喻的理由。若将本章和路相对照,可知这七个比喻不是耶稣一次所讲的,而是马太照他的一贯作风,把七个比喻,编纂在一起的。

“当那一天”是马太所惯用 的转笔法,和“那时”,“在那时候”意义相同,不确指一定的时间。“从房子里出来”,所说的“房子”是指耶稣在迦百农的住所 (4:13) 。“许多人”,当然是说, 除迦百农本城的人外,尚有来自四周或较远的地方的人。因为人数众多,耶稣便上到一只小船上去,使站在岸上的群众,都能看到他,听见他的讲论。“他用比喻对他们讲许多道理”。关于比喻的意义,见本章前面1.要义。“讲许多道理”,的确,马太将耶稣论天国性质的比喻所讲的,都收集在本章内了,不像马可在讨论同一题目时,只写了三个比喻。

东方传统圣像——撒种的比喻。

东方传统圣像——撒种的比喻。

4-6节为第一个比喻,即撒种的比喻。耶稣的比喻,是取材于人的日常生活。巴勒斯坦的一般平民都是务农为业,所以在场的听众,对于怎样播种,播种时种子有什么遭遇,他们都非常熟 悉。“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撒的时候……”耶稣这比喻是在提比哩亚海西北,迦百农城附近的海滨讲的。加利利省东北一带,大部分是山地,山地不像平原,有很大成块的田地。山间的田地是随着山的形势,高低不平,没有一定的形式;其中到处有小路,到处有石头,而且到处长着一丛一丛的荆棘和野草。在这样的田里撒种,自然“有落在路旁的”,“有落在土浅石头地上的”,“有落在荆棘里的”。种子既有这样不同的遭遇,所发生的结果,当然也不能相同。“有落在路旁的”,不是被人践踏了(路 8:5),就是被飞鸟吃去。按巴勒斯坦,尤其在山地里, 到处见有成群的麻雀;落在路上的种子,既暴露在外,哪有不被它们吃去之理。“石头地”, 是说地里到处是小石头,或是地面下藏着大石头,只是上面薄薄盖着一层土。落在这样地里的 种子,因为石头容易吸收太阳的热力,所以很快就发出芽来,但是因为土壤不深,便不能往下生根;为此所发出的芽,一露出地面,就为太阳晒焦而枯干了。还有落在荆棘里的。按荆棘 原是巴勒斯坦很普遍的一种野草,尤其在山地里更是遍地丛生。庄稼需要深厚的好土,才可生长结实;但是荆棘只要有些许的土,便会蓬蓬勃勃地长起来。种子落在荆棘丛中,自然不能和 荆棘相抗衡,所以只有被荆棘捂死。那“落在好土里的”的,田中既没有石头,又没有荆棘,便顺利地发芽生根,抽穗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马太写得非常肯定,但我们若以之与马可福音相比较,马可福音比较更为顺序,由少至多:“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所说的“三十”,“六十”,“一百”三个数字怎样解释 ?一粒麦子真能结一百倍吗?创世记载:以撒在那地耕种,那一年有百倍的收成(26:12) 。泰奥弗拉斯托斯 (Theophrastus)曾说:在巴比伦也有过类似的事实。但今日一般解经学者认为,纵然过去有类似的收获, 实际上,今日无论是在巴比伦,或在巴勒斯坦,就连勤聪明的农夫,如在靠近阿木瓦斯(Amwas)的肥沃平原中,最好的收成,一穗也没超过十三倍的。所以对本节的数字,如马太福音19:29 所说:“凡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亲、母亲、(有古卷加:妻子、)儿女、田地的,必要得着百倍,并且承受永生”的“百”字, 不能是“一百”的确数目;同样,本节的“三十”、“六十”、“一百”,也不是确数,只是说:一粒种子要结很丰满的果实。说“三十”、“六十”、“一 百”,是指不是所有的种子都结一样多的果实。6节“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有人以为耶稣用的是一句成语,但在犹太的典籍中,不见有用此成语的,应说是耶稣常用来,为激发听众留心听道的一句警句。

用比喻的目的( 可 4:10-12 路 8:9-10 )

门徒什么时候问了为何讲比喻的问题,是在刚讲完撒种的比喻以后,或是在另一个机会上?按 10节所述,好像是在讲完撒种的比喻以后,立刻问的。按1-3所述,耶稣是在湖上讲的这个比 喻,十二使徒未必都在船上。且是耶稣讲这比喻以后,还准备继续讲,他们此时定然不会发问。且按马可福音4:10所载:是当“无人的时候”时。再按门徒所问的“比喻”一词,原文为复数,所以不只是撒种的比喻。圣史将本段提前写出,是愿读者,在一读到耶稣讲的比喻时,明了他讲用比喻的理由。

11 节所谓 “天国的奥秘”,即是关于天国的性质、建立和广传普世界的事,这是使徒应当知道的,因为他们要做宣传天国的使徒。对群众不讲天国的奥秘而只讲比喻的理由,参见本章的要义的第三点。12节为一谚语。这谚语的本意是说:富人容易赚得财富,而穷人连仅有的,也易于丧失。耶稣用这谚语的意思是说:凡虚心受教,愿听耶稣教训的人(如同使徒),要得上帝更多的恩典与光明, 因此,更可明了比喻所指的天国的道理。 但是那骄傲和心地不正的人(如法利赛人), 既不愿受教,也就听不懂福音的道理。为此他们看了耶稣所行的奇迹,却还是不信他是弥赛亚;听了他和约翰的证言,却故意拒绝。因此耶稣就只讲比喻,叫“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耶稣当时的听众与以赛亚先知那时所有的相同,所以就把以赛亚书6:9-10的话贴在他的听众身上了。当时的犹太人的确闭上眼不愿看, 堵住耳不愿听,怕上帝的道理进到他们的心中。但是那些舍弃一切而跟随了他的人,既是虚心受教,就能明了他们所见所闻的,为此耶稣称他们是有福的,胜过了旧约中的古圣先贤。

解释撒种的比喻( 可 4:13-20 路 8:11-15 )

18-23节为撒种比喻的解释。前面在11节里耶稣已说过:天国的奥秘是给使徒们知道的;又说:使徒们的眼和耳是有福的,因为看见了,听到了古圣先贤所渴望看渴望听的。18 节紧接着说:“所以,你们当听这撒种的比喻。”所以这比喻的意义,不是某一位文士,而是耶稣亲自给我们讲解的。种子即天国的道理,如同种子落在四个不同的地方,受到四种不同的遭遇;同 样,天国的道理,因了听众有好有坏,也受到了四种不同的遭遇:

  1. 那落在路旁的,是指一些心硬的听众,因为他们心硬,天国的道理,根本就进不到他们心里去;所以恶者,即魔鬼立刻使他忘掉所听的,正如鸟把落在路旁的种子吃去一样(详见路加福音8:12)。
  2. 那落在石头地里的,是指那些轻浮无恒的听众。他们在听道时,固然一时高兴, 把道理记在心中;但因为他们轻浮无恒,一旦为道理遇到了困难或迫害的考验,就背弃了所听的道理(路加福音8:13),正如那落在石头地里的种子,因为土壤不厚,根子不深,太阳一出来,就晒枯了一样。
  3. 那落在荆棘中的,是指那些迷恋世物的听众,他们的心思念虑,日夜在俗事上经营打算,怎样能赚钱发财,怎样能得高官厚禄,这样,他们的心全为名利所系,天国的道理,在他们心中自然不能发生什么效果,正如那落在荆棘中的种子,为荆棘所掩蔽,而不能结出果实来一样( 路 8:14)。
  4. 那落在好地里的,是指那些心地善良,甘愿受教的听众。他们听了上帝的话以后,存在心里,默思回味,同时有上帝恩典的滋润,不能不结圣善的果实;正如那落在好地里的种子,有了甘霖雨露的灌溉,也没有不结好果实的。但因人受上帝的恩典,多寡不同, 又因人同圣宠的合作, 出力不同, 所以有的结出百 倍的果实, 这当然是上乘;有的六十,也算不错;有的三十,也算没有使撒种者白辛苦了一场。

杂草的比喻

24-30节为第二个比喻,即稗子的比喻:这是马太福音所独有的。24节“他们”,仍是指在提比哩亚海畔的听众。“天国好像人撒好种在田里”——天国好像一个人,在自己田里撒了好种子,所以连人和人的行为以及以下数节所记述的,即仆人和家主所谈论的,都是天国所比的对象。“及至人睡觉的时候”一句,过去教父们,如金口圣约翰、圣耶柔米等,以这句的“人”是指家主的仆人们,所以圣人曾劝教会里的领袖要警醒,别让异端邪说混进教会来。但这样的讲解只是为取属灵益处的一种讲解,不能算作经文的字意。 今日几乎所有的经学者,以为“及至人睡觉的时候”一句,只是指“夜间”而言,换句话说:即是夜间人想不到的时候,仇人来在麦田中撒下稗子,正如耶稣所说的:“凡作恶的便恨光,并不来就光”(约翰福音3:20)。因为如果在白天,很容易被人发觉。至于仇人在田中撒的是什么草种呢 ?希腊文的 (ζιζανια) 是由希伯来文zun一词脱胎而来的。圣耶柔米向巴勒斯坦的农人请教后,写说: “Zizania 是一种和小麦相似的草,在未吐穗前,仅就茎叶是很难分辨的”。为何我们翻译为稗子?因稗子与稻禾相似,所以我们和合本圣经译作“稗子”;“稗子”生于谷田。不过注意稗子不像麦子的。所以,这个翻译是为了让我们很好的理解,而转换了对象,但是与原文本意不符合。不过依据植物学大辞典,“稗子”条(亦即 “狗尾草”条):莠草,秀而不实,故字从“秀”,也即泛指一切秀而不实的野草。

25节说:稗子是仇人撒上的。本来稗子这类恶草,不用撒,已到处丛生。今耶稣却说:是仇人撒上的。是真有其事,还是耶稣自己编造的?当然耶稣为说明一些真理,可以编造一些故事来述说。 然而按丰克 (Fonck) 所说:若对中东的人情风俗稍有认识,这类的事,就不当怀疑。仇人的这种仇恨行为,不但过去,就是现在,在中东也不算稀奇的事。 特楞基(Trench) 说:在印度,爱尔兰也有相类似的事发生,且在古罗马法中有这类似的禁例。为此耶稣所取的比喻,可说是依据事实的。

26节说:到长苗吐穗的时候,稗子也显出来。前面已说:这类野草,仅就茎叶是很难和麦子分辨的,所以必须等到吐出穗来,才能分辨麦子和稗子。但稗子虽很清楚地显了出来,无奈已不是拔除的时候了。所以主人对那愿意拔除稗子的仆人说:“不必,恐怕薅稗子,连麦子也拔出来。容这两样一齐长,等着收割。”——这是说直到世界末日。由这比喻可知道在天国——教 会内常有善人和恶人,同在一起。整个比喻的意义,详见37-43节;此外在本节内又说:“先将稗子薅出来,捆成捆,留着烧”,也是巴勒斯坦农人惯常做的,因巴勒斯坦没有煤炭,烧火煮饭,全靠柴草。无怪主人命收割庄稼的人,把稗子也要捆成捆,备作燃烧之用。

芥菜种和面酵的比喻( 可 4:30-32 路 13:18-21 )

上图:中东的芥菜树Salvadora persica,种子直径只有1毫米左右,但长成后高度可达5米。

上图:中东的芥菜树Salvadora persica,种子直径只有1毫米左右,但长成后高度可达5米。

31-32两节为第三个比喻,即芥菜种的比喻。在这两节内耶稣将天国比作芥菜种,说:“这原是百种里最小的。”耶稣说这话,不是以植物学家的口吻说:在世上再找不到比芥菜种更小的种子,而是按当时一般人的常识说的。因犹太人当时为描述一件小东西,惯常用“小如芥菜种”的辞句(参阅 17:20;路 17:6)。解经家认为这里所说的芥菜种,是指巴勒斯坦的一种黑芥菜。这种芥菜生长得很快,尤其在水量充足肥沃的地方,如提比哩亚海旁,约旦河两岸等地, 高达四五公尺,且枝叶茂盛,一丛丛的好像灌木,这也就是耶稣所说的“且成了树”的意思。 当芥菜种成熟了的时候,一群群的麻雀和黄金雀,飞来飞去啄食芥菜种, 到了夜间就在上面栖息。所以这“宿”一词,没有作巢之意。 至于耶稣说这比喻的用意,是说他所建立的天国 ——教会,在开始时,微不足道;但过后却要很快地发扬广大,遍传各地,叫使徒们不要因教会在开始时微小而丧气,反要为将来教会必广传各地而兴奋。此外耶稣以芥菜种比天国,是在晓谕世人,尤 其当时的听众,一条天国里基本的定理 ——“谦卑”。他的国,不是如他们所妄想的威耀显赫,使世上一切民族一见生畏,尽隶属于她的权下。关于天空的飞鸟,有人以为是表信友的灵魂,树枝是指教会各端道理,所以飞鸟栖息在树枝上,即言有信心的灵魂深信教会各端道理,因而他的心灵有了寄托,享有一种无可言传的安宁,正如鸟隐身于灌木中一样安适。 这种见解虽好,但不能说这是经文的本意,不过只是一种“借意” 而已。

33节为第四个比喻,即酵母的比喻。这比喻取材于妇女发面的事。按巴勒斯坦最主要的食物是用发酵的面所烤的饼。发面烤饼为妇女所应当行的家常事。耶稣在拿撒勒居家时,必定常见 马利亚用酵母发面烤饼,所以在传教时,便以此为比喻,讲说天国的奥义。所说的“斗”,按原文作σατον即等于希伯来文的 “色阿”(seah)。“色阿”是干量器名,究竟容量多少,学者的意见,尚不一致。按最普通的意见:一“色阿”约合十五公升。但耶稣讲这比喻的用意,着重点不在量的多寡,而在质的“潜在力”:这正是这个比喻与前一个的不同之处。前一个比喻是就天国的发展性立论,着重她的大小,说她小时,就像芥菜种那么小;说她大时,就像树那么大。 至于这比喻却不同:耶稣虽说“三斗面” (这很可能是一种惯常用的笼统说法),可是并未说用一块极微小的酵母等字样。所以这比喻的用意,是在说天国的潜移默化的力量,言天国传到的地方,不拘私人或团体,甚至整个社会,都能使它彻底变化。丕洛(Pirot)说:如以这比喻和前一比喻( 即芥菜种的比喻 )有同样的 意义,可以说是一种错误。

用比喻的原因( 可 4:33-34 )

13:34 这都是耶稣用比喻对众人说的话,不用比喻,他就不对他们说甚么。 13:35 这是要应验先知( [ 13.35] 有古卷加「以赛亚」。)所说的话:「我要开口说比喻,说出从创世以来所隐藏的事。」

34、35两节,是圣史就耶稣所讲的比喻作一结论。不过在本章43节后,尚记述三个比喻,圣史没把这结论的话,放在本章最末的一比喻之后,却在前四个比喻之后,显然本章所记述的七 个比喻,不是在同一天或同一时机上讲的。马可福音4:33 所载,意义与措辞几乎完全和本处相同。马可福音4:33显然是耶稣所讲比喻的结论,因按马可福音4:35耶稣乘船渡海走了。为此本章44-50等节所记述的另三个比喻,是圣史依据他纪事的体例,把耶稣所讲的比喻都编辑在了一起。 此外,由这两节,可以推知圣史有意暗示给读者,从这时候起,耶稣在他的传教生活上,开始了用比喻讲道的新阶段:

  1. 可说以前耶稣没有用比喻讲过道,否则,使徒们便不致如此惊奇,而追问耶稣所以用比喻讲道的理由(见 10 节)。
  2. 在此处说:“若不用比喻,就不对他们说什么”,接着又用先知的话说:“我要开口用比喻”此句出于诗篇78:2,原文本作:“我要开口说比喻;我要说出古时的谜语,”今圣史侧重在世间隐而不露的事,所以圣史写作:“把创世以来所隐藏的事发明出来。”

解释杂草的比喻

36-43节为稗子比喻的讲解。从36节得知,耶稣之所以解释这稗子的比喻,是由于门徒不懂所听的比喻,就向耶稣请教。而且本节还很清楚地指出:耶稣是在什么地方解释了这个比喻, 即在门徒和耶稣进了屋里以后,私下讲解的。据解经者一致的意见,这个比喻是含有寓意的一个比喻,一字一句都有深厚的意义。“那撒好种的就是人子”,耶稣在此处指出24节里所说的“人”, 即是“人子”。“人子”即是耶稣的自称 (见8:20)。“种子”,19 节已提过,是指上帝的话,即是一切论天国的道理。耶稣降世的目的是建立天国,也就是教会;所以他的时候一到,就开始出外讲天国的道理。“天国之子”一语为闪族的语风,意即“天国的人民”。19 节所说的种子,是指没有发芽的种子;38节所说的,是指已发芽结实的种子,换句话说: 即由种子所结的果实。果实和种子,在原形质方面,是有相同之点。为此耶稣以“种子”指“天国的子民”。由上面所述的和由全比喻中也可以看出,“稗子”即指“恶者之子”。“恶者之子”一语,是希伯来语风,即指恶人,指与“天国之子” 相对峙的人。“撒稗子的仇敌就是魔鬼”,耶稣曾指着那不信他的犹太人说:“你们是出于你们的父魔鬼,你们父的私欲你们偏要行。他从起初是杀人的,不守真理,因他心里没有真理。他说谎是出于自己;因他本来是说谎的,也是说谎之人的父。”(约翰福音8:44)。因此,一切的邪恶全是由魔鬼而来。“收割的时候就是世界的末了。”由这话我们知道,直到世界末日,在教会内有善人,也有恶人。且按耶稣所设的比喻 看来,那仇人是在已撒了好种子的地里,又撒上了稗子,足见魔鬼在那些已信从耶稣,加入他所立的教会的人中,仍不停地撒邪恶的种子。为此,若见教会中有恶人,并且与善人同居共 处,也就不必奇怪了。耶稣以此比喻告诉我们,在世界穷尽之后,“天国之子”与“恶者之子”将有什么命运。40节只简单地说:“将稗子薅出来用火焚烧,世界的末了也要如此。”是说恶人也要如稗子一样用火焚烧。42节更具体描写,“恶者之子”所要遭受的命运,他们要被投到“火窑”中。按当时犹太人对恶人身后要去的“火窑”虽不清楚, 但从但以理书3:6也可知耶稣所说的“火窑”多么可怕了。在耶稣当时,对恶人身后受罚的地方,还有一个与“火窑”相同的名字,即“地狱”。“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此语耶稣曾多次说过(8:12;13:50;22:13;24:51;25:30),说这话的光景不同,但意义全同。耶稣在 8:12;22:13;25:30等处说:“在外面的黑暗里”, 有“哀哭切齿”,是因为以华灯高照的筵席为比喻,所以说:“将他们投在外面的黑暗里”;而此处的比喻以稗子比做恶人,所以说把他们投入“火窑”中。 两处所受的苦刑既是相同,那么,“外面的黑暗”与“火窑”,也就是同指恶人死后受罚的地方。 至于“哀哭切齿”是象征地狱中的苦刑是极惨痛的。由圣经其他地方得知,地狱是永远受罚的地方;所以受罚的恶人发出这种失望的哀号,和痛恨难受的切齿。 耶稣说完“恶者之子”的命运,遂即提及“天国之子”的命运:“那时,义人在他们父的国里,要发出光来,像太阳一样。” “光”是喜乐和胜利的象征。旧约中多次提及义人死后,身发大光之事,参见但以理书12:3;所罗门智训3:7。新约中,如启示录也多有相类似的说法。光明既是喜乐和胜利的象征,黑暗也就是痛苦哀伤的象 征。就如光明与黑暗永不能并存;这样,公义审判以后,义人与恶人也就永远分离,没有再聚首的时候了。

藏宝和寻珠的比喻

在耶稣给门徒解释“稗子”的比喻以后,马太福音接着又记了三个比喻。这三个比喻若按本章上下文看,似乎是耶稣私下和使徒在一起时说的,并不是在湖边讲的。但这决不是说:这三个比喻的内容,只是为了耶稣的门徒弟子,而不是为一般民众。相反地,若就比喻的内容来说:很可能这三个比喻也是耶稣在其他环境中讲给民众的,只是马太将它们收集在了一起。

44节为第五个比喻,即宝贝的比喻。耶稣将天国比做藏在地里的宝贝。所说的“宝贝”,泛指一切极珍贵的东西,如金银珠玉等。在巴勒斯坦,就像世界各处一样,尤其在战乱的时候, 人们将自己的钱财珍宝,埋藏在地下。但日后因意想不到的天灾人祸,物主逝世,埋在地下的宝藏,便成了无主之物。后来偶有人掘地发现,或因年长日久,风吹雨打,宝贝显于地面,为人发觉。按罗马法,这样发现的宝贝,应归地主。因此耶稣说:发现了那宝物的人,欢欢喜喜 地去卖掉他所有的一切,买了那块地;这样他就得到了宝贝,也未犯偷窃的罪。本节只是耶稣所设的比喻,他的用意,不是在告知人类,倘若一天发现了宝物,当照样去行;而是在教训我们当找到天国时,效法那发现宝物的人所做的。人一旦认识了天国,即耶稣建立的圣教会, 就不要怕牺牲一切,谋求进入。

45、46两节为第六个比喻,即珍珠的比喻。耶稣又将天国比做一个找寻珍珠的商人。这比喻的用意和前一比喻的,大同小异。前一个比喻的用意,是要人不怕牺牲一切将宝贝弄到手里。 但比喻中说:那人发现宝藏是出于无心,并没有出力劳苦;但在这个比喻中说:一个找寻珍珠的商人,他为找得一颗有价值的珍珠,不知走了多少路,经过多少危险,受了多少艰难,才找 得了。比喻的用意是说找到天国后,固然要不怕牺牲一切去得到,就是为寻找天国也应当下辛苦。前一比喻以“天国好像宝贝藏在地里”,是以宝贝比天国。在这个比喻中说:“天国又好像买卖人寻找好珠子”,所以不但将天国比作珍珠,而且连那人的作为也 在取譬之例:这就是这比喻,和前一比喻不同之点。

撒网的比喻

47-50节为第七个比喻,即撒网的比喻。最后耶稣又将天国比作 “天国又好像网撒在海里,聚拢各样水族”。这比喻的意义,可说同前所述稗子的比喻的意义大同小异。稗子比喻的中心思想,是说在圣教会内,直到世界终结,常有恶人与善人同居共处,有如稗子同麦子一起生长一样。 恶人和善人的分离,只在世界终结时,才要实现。本比喻的中心思想也是如此。“天国又好像网撒在海里。”这比喻中的天国,还是指耶稣所设立的教会;她像往世界里撒的网,网罗各阶层的人,善人和恶人,无所不包。渔夫的网还在海里的时候,尚不能将坏鱼拣出来,扔在海里。选择的工作,是把网拉到岸上后,方才开始。同样把恶人与善人分开的时候,就如耶稣很清楚地指出,是“世界的末了也要这样”。把网拉到岸上的时候,和稗子比喻里收获的时候,同比作世界穷尽的时候。这两比喻除了这中心思想相同以外,其他细小节目,互有不同。比如稗子是家主的仇人——魔鬼撒的;这比喻里的坏鱼,却不能说是有人把鱼弄坏的。这比喻里所谓的 “不好的”全由渔夫定夺。通常网上来的鱼,种类虽然不同,却没有腐臭了的鱼;为此不少的解经学者,以为本节所谓的“不好的”,是指一种“无鳞的鱼”。这种鱼按摩西律法算为不洁的(利未记11: 10) ,不许以色列人吃, 所以称为“不好的”。 所以称为不好的,全出于律法的规定,并不是鱼本身有什么坏处;不如同稗子本身即是一种毫无用处的野草。此外,这比喻和稗子的比喻还有一个不同之点,即稗子的比喻里,义人比作麦子,为主人存在仓廪里;在 这比喻里,只说将好鱼收在器皿里,对义人的命运不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对恶人的命运却说:“丢弃了”,就如 42 节内所说的,要把恶人投在火窑里。 所以我们说本比喻和稗子比喻,大同小异,即在于此。

新旧库藏

13:51 耶稣说:「这一切的话你们都明白了吗?」他们对他说:「明白了。」 13:52 他对他们说:「凡文士学习作天国的门徒,就像一个家的主人从他库裏拿出新的和旧的东西来。」

51、52两节是本章所有比喻的结论,但同时又是一个比喻,所以一些解经家称它为第八个比喻;并且说:耶稣是以比喻来结束本章的“比喻集”。

所谓“文士”一词,当是指使徒而不是指耶稣,因为本节所记的“文士”是受过天国教育的。由全部圣经上得知,耶稣虽真是人,却也真是上帝,所以他自有无限的知识,根本不需要受教。此外所说的“文士”,也不是犹太人所称的文士,因为耶稣所说的,是受了天国教育的文士。 按“受教”一词,原文本为“成为徒弟”之意,直译当作“作天国的门徒”,不过“作某人的徒弟”,也即是受某人的教育。一个受过天国教育的文士,比作“一个家主从他库里拿出新旧的东西来。”所说提出新旧东西来,即是能适应一切不同的环境;一个能从宝库里拿出新旧东西来的 家主,自然是个精明的理家人,对一切环境都能应付裕如。新型的文士,如我们前所暗示的, 专指使徒而言。使徒们虽大都是些未受过高等教育的渔夫,但蒙耶稣召为门徒,二年之久受了关于天国的教育。他们当耶稣离世升天以后,分往各地,讲道化人,引古证今,真不愧为耶稣所赞许的那位能从宝库里拿出新旧东西来的家主。

上图:著名的马赛克地板画「加利利的蒙娜丽莎」,位于拿撒勒北方6公里的Tzippori遗址。Tzippori是希律安提帕在加利利的首都,修建了罗马式剧场和许多豪宅,建筑业非常兴旺。传统认为这里是马利亚的老家,木匠约瑟和主耶稣很可能都在此打过工。

上图:著名的马赛克地板画「加利利的蒙娜丽莎」,位于拿撒勒北方6公里的Tzippori遗址。Tzippori是希律安提帕在加利利的首都,修建了罗马式剧场和许多豪宅,建筑业非常兴旺。传统认为这里是马利亚的老家,木匠约瑟和主耶稣很可能都在此打过工。

拿撒勒人厌弃耶稣( 可 6:1-6 路 4:16-30 )

13:53 耶稣说完了这些比喻,就离开那裏, 13:54 来到自己的家乡,在会堂裏教导人,以致他们都很惊奇,说:「这人哪来这样的智慧和异能呢? 13:55 这不是那木匠的儿子吗?他母亲不是叫马利亚吗?他兄弟们不是叫雅各、约瑟( [ 13.55] 「约瑟」:有古卷是「约西」。)、西门、犹大吗? 13:56 他姊妹们不是都在我们这裏吗?他这一切是从哪裏来的呢?」 13:57 他们就厌弃他。耶稣对他们说:「先知除了在本乡和自己的家之外,没有不被尊敬的。」 13:58 耶稣因为他们不信,没有在那裏行很多异能。

53-58节记述拿撒勒人的无信心。

53 节“就离开那里”,是马太所惯用的转笔法(见7:28;11:1;19:1;26:1)。圣史结束了比喻的记载以后,接着记述拿撒勒人怎样对耶稣起反感而不信;所以从54节以后得知,“他就离开那里”一语,即是从迦百农返回他的本乡拿撒勒去了。耶稣一开始传教,就离开了他的家乡拿撒勒,住在靠湖的迦百农城(4:13),至今快一年了。在这一年内,是否耶稣曾一度回过家乡?若将本章54-58和马可福音6:1-6相对照,耶稣这一次当是首次还乡。但若同路加福音4:16-30相对照,似乎耶稣在传教开始,曾在自己的家乡拿撒勒讲过道理。那么耶稣这次还乡,已不是首次了。不过从另一面说:若我们把拿撒勒人论耶稣所说的“这人从哪里有这等智慧和异能呢?这不是木匠的儿子吗?”一切话上,仔细推敲,似乎这话是拿撒勒人在第一次听到耶稣讲道,第一次见到他所行的奇能时而说出的。不过,这次也可能是耶稣第二次还乡, 只是因为他在外传教快有一年,这次重返故里,先后如出两人,遂使拿撒勒人对他不胜惊讶。 若不然,就是圣史把拿撒勒人初次对耶稣所说的话,在此处重提一次。总之,圣史在这数节内所以记载这一件事,是愿说明拿撒勒人对耶稣的无信心。

54节所说的“异能”,由路加福音4:16-30 看来,是指耶稣在迦百农城所行的奇迹,但就本章 58节和马可福音6:1-6 也可说是指耶稣在本乡所行的奇迹,因 58节说:“耶稣因为他们不信,就在那里不多行异能了。”既说没有多行奇能,但决不否认,在那里曾行过奇迹,这正与马可福音6:5 所说的“不过按手在几个病人身上,治好他们”相吻合。

55节所说的“木匠”,按原文本作“匠人”,是泛指一切匠人,可能是铁匠、石匠、木匠、泥瓦匠等。 然而按圣教会历代的传说:约瑟是一个木匠。古叙利亚和科普特译本,都译作“木匠”, 为此按教会的传说,今译作“木匠”。从55节也无法推定当时约瑟是否尚在人世,因本节只是笼统的说法。马可福音6:3直接称耶稣为木匠,没特别提出约瑟的名字,似乎当时约瑟已不在人世。“他母亲不是叫马利亚吗?”按原文是“现在时”,意思是说当时马利亚尚在人间。关于耶稣的弟兄和姊妹的说法,参见附注 主的兄弟。拿撒勒人很认识耶稣的家庭的景况,遂对耶稣怀着轻视的心,所以57节说:“他们就厌弃他,”所谓“厌弃”的意思,是说拿撒勒人初听到耶稣有权威性的讲论 (7:29) ,见到他所行的奇能异事,就像其他的犹太人,以为他就是那位要来的弥赛亚。可是转念一想,当弥赛亚来时,没有人知道他是从哪里来的(约翰福音7:27):这是犹太人对弥赛亚普遍所有的观念;但耶稣出生的家庭,人人都知道, 他怎么能是那位要来的弥赛亚呢?于是他们就对他“起了反感”不相信他是弥赛亚。按“起了反感”一语原文是“使人绊跌”之意。耶稣的家世为拿撒勒人好像是一绊脚石,而使他们跌倒,不相信他是弥赛亚。但耶稣对他们这种态度,毫不介意(约翰福音7:5),因为他早知道他们对他没有信心,所以只用一句成语对他们说:“大凡先知,除了本地本家之外,没有不被人尊敬的。”这成语,在各民族中都有,在埃及出土的文献上,也有与此类似的话:“先知在自己的本乡不受款待 ,医生不会医治亲人的病。”古罗马人辛尼加 (Seneca) 说:“自家所有的不值钱。”(vile habetur quod domi est),和我国民间的谚语: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意义相同。为此圣史结论说,“耶稣因为他们不信,就在那里不多行异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