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靈與靈修

马可福音 第9章 概览

9:1节按拉丁通行本作8:39,所以由本节起至九章末,拉丁通行本与希腊原文常有一节的差别。关于本节的意义古今解经学者的意见皆不一致。近代学者大都以为本节是指耶路撒冷的毁灭,从此旧约和它的遗迹完全消除,上帝的国——圣教会正式建立在外邦的区域内。详见马太福音16:28的注释。

耶稣登山显荣

( 太 17:1-13 路 9:28-36 )

上图:从他泊山顶向东俯瞰加利利。传统认为,他泊山就是主耶稣登山变像的地方,现在山顶有纪念教堂。

上图:从他泊山顶向东俯瞰加利利。传统认为,他泊山就是主耶稣登山变像的地方,现在山顶有纪念教堂。

耶稣显圣容的事迹,前三圣史都有所记述,三圣史中唯马可福音的记载,特别细致。“地上漂布的,没有一个能漂得那样白”(3),“彼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因为他们甚是惧怕”(6)等句,可以证明马可福音的资料是从亲历其境的彼得的口中得来的。耶稣之所以在此时显出自己的神性,目的不外是要增强使徒们的信德,预备他们的心灵,承担耶稣受苦受难时的考验。教宗良一世说:“耶稣显圣容的主要目的,是要由使徒们的心灵中移去对十字架的反感”。圣托马斯·阿奎纳说:“耶稣显出自己的荣耀,为使他们(使徒们)不再为主的死,或者为他们自己的死感到困惑”。关于本段经文详解,见马太福音17:1-9各注。

按9节的记载,耶稣与那三位门徒下山时,曾禁止他们暂时不要宣扬他们所见的事,其理由不难推知。因为倘若这时,把这事宣布出去,不但更加强了一般人对耶稣为现世的基督的观念,而且也使使徒们更难明了基督要受苦受死的预言。那三位门徒遵从了耶稣的命令,但他们却彼此讨论“从死里复活”是什么意思,又不敢直接问他(9:32),于是便转弯抹角地问以利亚是否要再来的事。门徒拿这问题来问耶稣,并不是说他们把原来议论耶稣从死者中复活的问题丢开了,而另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不,这两个原是有关系的。因为按玛拉基书3:23、24的记载,以利亚必须在基督以前先来,为他预备道路;那么,耶稣为什么必须先受苦受死,而后才复活呢?门徒们刚才亲眼看见以利亚来了,并且来了又去了,什么也没有做,难道这是应验了玛拉基书3:23、24的预言吗?门徒们大惑不解,因此便拿这问题来问耶稣。从耶稣的回答上可以看出,耶稣并没有否认经上对以利亚来临的预言,但耶稣继续说:经上也有大家所公认的关于基督受苦受难的预言(以赛亚书53;诗篇22等处)。如果以利亚本人真是在基督之前来了,并重整了一切,那么关于基督应受苦受死的预言又怎样解释呢?实际上,经上所预言的基督的先锋已经来了,但他并不是以利亚本人,而是负有以利亚精神和能力的施洗约翰(路加福音1:17)。约翰之来为准备基督的道路所行的重整事业,并没有拯救他本人脱离了受苦而免一死(正如他的预像以利亚所遭受的,列王纪上19),“他们(人们)也任意待他”(13见6:17-19;路加福音7:30)。因此关于人子所预言的一切也要同样应验。详见马太福音17:9-13的相关注释。

治好污灵附身的孩子

( 太 17:14-21 路 9:37-43 )

前三圣史在记述了耶稣显圣容以后都记述了这个被鬼附着的人的事,但马可福音所记的尤其特别生动详细。14节“到了门徒那里”,即谓耶稣同上山的三位门徒来到了留在山脚下的另一些门徒那里。当他们回到山下时,看见一大群人围着没有上山的门徒,情形极其紊乱,其中且有些文士得意洋洋地与门徒们在争辩。由17、18两节得知,文士与门徒争辩的问题,并不仅是理论上的问题,而是根据目前的事实,嘲笑门徒对恶魔的无能为力。19节:耶稣的答话与哀叹,是指所有在场的人说的,连门徒也包括在内。详见马太福音17:16、17注。

21-24节耶稣与孩子的父亲的一段对话,是马可福音所独载的。由这段对话,我们不但更清楚知道小孩子的悲惨情形,而且也更清楚明了信心的重要。由孩子的父亲的话,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信心是怎样的薄弱,“你若能做什么,求你怜悯我们,帮助我们”(22)。这话带有怀疑与缺少信心的口气,大概是由于耶稣的门徒不能将魔鬼赶走之所致。那人的信心固然十分薄弱,但耶稣并不轻视他这微小的信心,而另用言语来鼓励加强他的信德。23节“你若能信”一语,是耶稣重复那人的话(21),而加以反问,藉以激起那人的信心。“在信的人,凡事都能。”这是一句多么激发人信心的话!换句话说:问题并不在于耶稣的能与不能,只在于人的信与不信。孩子的父亲明白自己信心的不足,遂苦求耶稣帮助他加强他的信心(24)。

25-27节,记述耶稣对魔鬼所发出的严命的效果,及描述被鬼附着之人得愈后的情形。

28、29两节说出了门徒失败的原因。他们失败的最大原因,是因为他们过于仗恃己力,忘记了自己只是上帝的工具。所以他们在赶鬼驱魔的时候,应先怀最大的信心,祈求上帝帮助,才能有济于事。因此耶稣说:“非用祷告禁食,这一类的鬼总不能出来”详见马太福音17:19-21的相关注释。

耶稣第二次预言受难和复活

( 太 17:22-23 路 9:43-45 )

耶稣传教的生活行将结束,最后一次上耶路撒冷的日期将近,因此耶稣愿远离群众,“不愿意人知道”(30),一心想要训练自己的门徒,使他们对快要临到他们身上的事作相当的准备,因此便再预言自己所要受的种种苦难。使徒们仍是俗心一片,摆脱不了以色列王国的救星——荣耀的弥赛亚的先人为主的观念。因此他们仍不明了耶稣对自己将受的种种苦难所讲的预言。不但如此,而且他们还在争论,在将来新的基督王国里,谁的身份最高最大(详见34节,并参阅10:35-37)。“又不敢问他”一句,影射前面8:31-33耶稣严斥彼得的事。

谁最大

( 太 18:1-5 路 9:46-48 )

由本段起至本章末所记的,实际上,并不相连。马可福音所以把这几段言论放在一起,是因为他运用了联想的方法,以帮助自己或读者更容易记忆。

33、34两节记载使徒们在路上争辩谁为大的问题。在他们中间,发生这问题的原因,大约是因为耶稣在不久前预许了要立彼得为使徒之长(马太福音16:18、19),并只为他交税的缘故(马太福音17:24-27;详见马太福音18:1-4注)。

35节是马可福音在此处所独有的。虽然他把一些事迹记得十分简单,但他却把耶稣关于天国中谁为大的主要点全部记了下来,无一遗漏:“若有人愿意作首先的,他必作众人末后的,作众人的用人”。详见马太福音20:26-28的相关注释。耶稣在此完全打破了使徒们现世荣华富贵的观念,因为上帝的国与世上的国完全不同,凡能谦卑自下,甘心作人仆役的,才能居天国中的首位(见路加福音22:24-27)。耶稣不但用言语来训诲自己的徒弟,并且还以实际的行动来教导他们,使他们耳濡目染,务必将这重要的教训刻画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于是领过一个小孩子来,叫他站在门徒中间,又抱起他来,对他们说:“凡为我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马可福音在此似乎遗漏了一句动人肺腑的话?“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马太福音18:3、4),但他却加上了马太福音所遗漏的一段情节,即耶稣把小孩子抱在自己怀中的事。耶稣的这一举动,便把他就小孩子所发的言论在使徒们心中,印上了一不可磨灭的印象。这小孩子便代表了使徒们所当事奉的谦逊卑下的人群。谁若因耶稣的缘故收留一个小孩子,一个不为人所注意的信徒,便是收留他自己,以及派遣他来的圣父。这种事在世人眼里虽不足称道,但在耶稣的眼里,却是一件最可称颂的大事。经文注释,详见马太福音18:1-5的相关注释。

不抵挡我们就是帮助我们

( 路 9:49-50 )

因上段末节耶稣提到“凡为我名”,遂使使徒约翰记起了他们出外传教时所遇到的一件事(6:7):即有一个人因耶稣的名字赶鬼,使徒们曾禁止他,因为这人不属于他们的团体。约翰和他的同伴起初原想这是做了一件好事,保护了自己老师的名声,卫护了自己所有的特权;但如今听到耶稣说,“凡为我名”而做的事,都为耶稣和天父所喜悦,便对自己以往的作风是否合理,起了疑问,遂把这事报告给耶稣。循循善诱的导师并没有责备他们,只是不赞成他们的作风。因为谁以耶稣的名字施行神迹,必是承认耶稣的威权与能力,决不能反对耶稣。虽然这些人的信心尚很幼稚,但已是明认耶稣的开始,他所行的奇迹已是宣传基督与基督教义的动力。所以耶稣又加上一句简短的格言说:“不敌挡我们的,就是帮助我们的。”这句话使我们想起马太福音所记的一句相类似的话:“不与我相合的,就是敌我的;不同我收聚的,就是分散的。”详见马太福音12:30的注释。

拒绝罪的诱惑

( 太 18:6-9 路 17:1-2 )

41、42两节,耶稣又折回36节所论的事上。凡因基督的原故,对使徒或信友施舍一些小惠,也必得偌大的赏报。反过来说:凡引诱一个信仰基督的人,尤其是引诱一个小孩犯罪的,必受不堪设想的永罚。详见马太福音10:42,18:6的相关注释。

随从基督的人,不但应躲避引诱别人犯罪的行为,并且还应准备牺牲一切,以免使自己陷于罪恶。手、足和眼睛,是人身体上最宝贵的肢体,但东西无论怎样可贵,只要它成了犯罪的原由,就不应加以怜惜。关于本段经文详解,见马太福音5:29、30;18:8、9的相关注释。

由上文所提到的“火”字,使马可福音联想到了“盐”。“火”与“盐”都有保存物质与精炼物质的作用,因此马可福音记载说:“因为必用火当盐腌各人。”关于这句话的解释,学者的意见不一:有些学者以为本节应与上节紧连,意谓:地狱的火有如盐一样,常常保存那些下地狱里去的人,烧他们却烧不死他们,使他们永远受苦。另有些学者则以为本节应是43-48一段的总结,意谓:基督徒应甘心情愿作牺牲,把自己的身心性命作为燔牺牲,献于上帝,好作进身的礼物,正如“凡祭物必用盐腌”,才为主所悦纳一般(利未记2:13)。我们以后说为是。

50节:盐有调和与保存食物的作用,固然是好的,但盐若不咸了,便成了完全无用的废物。详见马太福音5:13的注释。最后一句“你们里头应当有盐,彼此和睦。”折回前面33节使徒们争辩谁为大的主题。盐有调和的作用,且是友情的表征,“盐约”即是永久的约(民数记18:19;历代志下13:5)。如果使徒怀有基督真精神的盐,他们自能和平相处,必不会争论谁大谁小。何况身为“地上盐”的使徒(马太福音5:13),更应给别人立好榜样,更不应彼此有所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