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福音 第6章 概览
拿撒勒人厌弃耶稣
( 太 13:53-58 路 4:16-30 )
- 6:1 耶稣离开那裏,来到自己的家乡;门徒也跟从他。
- 6:2 到了安息日,他在会堂裏教导人。众人听见,就很惊奇,说:「这人哪来这本事呢?所赐给他的是甚么智慧?他手所做的是何等的异能呢?
- 6:3 这不是那木匠吗?不是马利亚的儿子雅各、约西、犹大、西门的长兄吗?他姊妹们不也是在我们这裏吗?」他们就厌弃他。
- 6:4 耶稣对他们说:「先知除了在本乡、本族和自己的家之外,没有不被尊敬的。」
- 6:5 耶稣在那裏不能行甚么异能,不过为几个病人按手,治好他们。
- 6:6a 他也诧异他们不信。
上图:古罗马圆形露天剧场,位于拿撒勒北方6公里的Tzippori遗址。Tzippori是希律安提帕在加利利的首都,修建了罗马式剧场和许多豪宅,建筑业非常兴旺。传统认为这里是马利亚的老家,木匠约瑟和主耶稣很可能都在此打过工。
按路加福音4:16-30、马太福音4:13的记载,耶稣第一次回故乡是在他传教的初期。由马可福音此处的记载看来,这一次是另一次回乡,详见路加福音4:16-30。耶稣从会堂长睚鲁家里出来之后,便离开迦百农,回到自己的本乡拿撒勒。虽然有些学者以为耶稣这次回乡的原因是为探亲,但其主要的目的还是为宣传他的福音,因为马可福音明明记载说:“门徒也跟了他来”;所以耶稣这次是以老师或“拉比”的身份返回故乡的。当耶稣第一次回乡时,本乡的人对他都表示一种钦佩的惊讶(路加福音4:20-22)。他们觉得耶稣是地方上的伟人,从此可以随凤附骥,大家跟他飞黄腾达。但耶稣的行动,却令他们大失所望,在拿撒勒住不多时,便不辞而别,定居迦百农(马太福音4:13),召徒讲道,行了许多奇迹。这些事他们早已闻之有素了。故乡人士见他始终这样冷落自己的故乡,初而妒,继而恨,遂发生了这次不幸事件(路加福音4:23)。拿撒勒人虽然怨恨耶稣,但当他在会堂里宣讲时,却不能不惊讶他的学问和口才。但是,因为他们已有成见在心,他们自以为认识耶稣,知道他出身卑贱,没有受过什么高深的教育或师事过什么“拉比”,只不过是一个木匠的儿子(由此可见耶稣继承了父业),怎么来宣道施教?因此对耶稣所讲的也就怀疑不信,甚而起了反感。耶稣的身世便成了他们信仰的阻碍。“马利亚的儿子”一句(3),按原文在“儿子”前有一冠词,由此可知,耶稣是马利亚的独生子。关于耶稣的兄弟与姊妹,详见马太福音12章附注。
4节耶稣对他们的答话是一句成语,详见马太福音13:57的注释。
5节“耶稣就在那里不得行什么异能”一句,并不是说耶稣发显圣迹的能力受了限制,而是说:因为拿撒勒人缺乏信心,不信耶稣的使命,为此不配领受奇迹的大恩(马太福音13:58)。
6a“他也诧异他们不信”一句,按圣托马斯的讲解:是说耶稣的人性感觉惊讶,因为按耶稣的神性,早已知道必有这一幕。因此便带着自己的门徒周游各地。在遣发他们出外传教之前,使他们尝一次碰壁的经验,为的是叫他们将来在传教的困难中不致于灰心失望。
耶稣差遣十二使徒
( 太 10.1,5-15 路 9.1-6 )
- 6:6b耶稣走遍周围乡村教导人。
- 6:7 他叫了十二个使徒来,差遣他们两个两个地出去,也赐给他们权柄制伏污灵,
- 6:8 并且吩咐他们:途中不要带食物和行囊,腰袋裏也不要带钱,除了手杖以外,甚么都不要带;
- 6:9 只要穿鞋子,也不要穿两件内衣。
- 6:10 他又对他们说:「你们无论到何处,进哪家,就住在哪裏,直到离开那地方。
- 6:11 若有甚么地方的人不接待你们,不听你们,你们离开那裏的时候,要跺掉你们脚上的尘土,证明他们的不是。」
耶稣被乡人逐出城外,摆脱他们的暗算之后(路加福音4:29、30),便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到加利利的四周各地传教去了。从此开始了耶稣传教生活的另一阶段。由此时起,不但在耶稣传教的地点上有了很大的变化:时而河东,时而河西;而且在传教的方针上也改变了以往的作风:即派遣门徒,与自己一同出外传教。由此进入了本福音的第二大段(6:6b-10:52)。按马可福音的记载:耶稣选立十二使徒,目的是要他们“要他们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们去传道,并给他们权柄赶鬼”(3:14、15)。第一课题大部分业已告成,因为十二使徒与他在一起已快一年了,关于天国的道理也有了相当的认识与准备,所以如今耶稣愿意再进一步,叫他们作一番实地的训练,以作他们将来所负的重大使命的准备(16:15-20)。于是便派遣他们两个两个地出外传教,在他监督与指导之下,就近宣讲(马太福音10:5、6),给他们一个实地的传教经验。为使他们的言语发生效力,把种种权柄赋给了他们,使他们能制伏魔鬼,能治好各种病症(7:13)。关于使徒出发前耶稣的嘱托与劝言,大致与马太福音10:5-15相同,参考该处的相关的注释。所不同者只有两点:按马太福音:杖与鞋都在禁例之中;按马可福音:却不在禁例之中。关于二圣史的差异之点,如何解释,详见马太福音10:10的注释。耶稣在此是要嘱咐使徒在外传教,要坚守清贫,不要挂恋世财世物,应一心依赖上帝上智的措置。如果一位使徒,要到远方去传教,携带一根杖,或穿上一双鞋,也不算是违犯了耶稣的教训。耶稣的教训并不是“法利赛形式主义”,而是适合人性与实际的生活。
- 6:12 使徒就出去传道,叫人悔改,
- 6:13 又赶出许多鬼,用油抹了许多病人,治好他们。
12节为使徒出外传教的目的与方针:准备人接受天国的福音。
13节为使徒们所行的奇迹,以坚定自己由上帝所接受的使命。“用油抹了许多病人”,本来也是犹太人相传的治病方法,但由此决不能推定使徒们给病人抹油,只是一种医学上的方法,因为抹油决不能医治各种病症。所以“抹油”不过只是一种使用耶稣所赋予的显圣迹能力的外表象征,或者是一种外表上的礼仪。因此特利腾大公会议声明本节内的“用油抹了许多病人”一句,暗示耶稣所立的终傅圣事。见雅5:14、15。
施洗约翰之死
( 太 14:1-12 路 9:7-9 )
- 6:14 耶稣的名声传开了,希律王也听见。有人说:「施洗的约翰从死人中复活了,因此才有这些异能在他裏面运行。」
- 6:15 但别人说:「他是以利亚。」又有人说:「是先知,正如先知中的一位。」
- 6:16 希律听见却说:「是我所斩的约翰,他复活了。」
马可福音在记载耶稣打发使徒们出外传教之后与使徒们回来之前,当中记述了一段希律杀害约翰的事。因希律王听说耶稣所行的奇迹,以为耶稣便是他所杀害的约翰;于是马可福音便在此追述了希律监禁约翰与杀害约翰的原委,以作1:14的补遗。希律·安提帕本来不是王,称他为王,也不过只是一种普通的尊称而已。他本身不过只是加利利与比利亚的分封侯,见马太福音14:1;路加福音9:7。希律既是加利利的分封的诸侯(圣经说分封的王),对耶稣的事,以前必有所闻,但最近因十二使徒出外传教,更掀起了民众的热潮,耶稣的名声更传播四方。心中有愧的希律,便以为他就是自己所杀害的约翰从死中复活了(16)。按当时人民对耶稣的看法,大约有三种:有人以为耶稣即是死而复活的约翰;有人以为耶稣即是那为“基督”准备道路的以利亚(9:10马太福音16:14的相关注释);有人以为耶稣只是一位大先知,有如古圣先知中的一位。心中有愧的希律,明知冤杀了约翰,他的良心迫使他不得不以第一说为是,于是便说:“施洗的约翰从死里复活了”。
- 6:17 原来,希律为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罗底的缘故,派人去抓了约翰,把他绑了在监狱裏,因为希律已经娶了那妇人。
- 6:18 约翰曾对希律说:「你占有你兄弟的妻子是不合法的。」
- 6:19 于是希罗底怀恨他,想要杀他,只是不能。
- 6:20 因为希律怕约翰,知道他是义人,是圣人,所以就保护他,虽然听了他的讲论十分困惑( [ 6.20] 「十分困惑」:有古卷是「也做了许多事」。),仍然乐意听他。
关于约翰被监禁的原因与希律娶他的弟弟的媳妇希罗底等事,详见马太福音14:3-4的注释。19、20两节是马可福音所独有的。
19节说出了淫妇的毒辣和嫉恨:虽监禁了约翰,仍不能满她的心愿,非把约翰置于死地不可。
20节说出了淫妇不能杀害约翰的原因:虽然希律王因了希罗底的唆使,将约翰囚禁起来,但对约翰的正义,仍是钦佩万分,不但不愿人加害他,而且自己也尽力要保全他的性命。
20b说出了希律的犹豫性格:一方面为约翰的正义感所屈服,乐意听从约翰的指引;但另一方面却不愿获罪于自己的姘妇。为此说:“王就甚忧愁;但因他所起的誓,又因同席的人,就不肯推辞。”
- 6:21 有一天,恰巧是希律的生日,希律摆设宴席,请了大臣、千夫长和加利利的领袖。
- 6:22 他的女儿希罗底( [ 6.22] 有古卷是「希罗底自己的女儿」;另有古卷是「希罗底的女儿」。)进来跳舞,使希律和同席的人都很高兴。王就对女孩说:「无论你要甚么,向我求,我都会给你」;
- 6:23 又对她多次( [ 6.23] 有古卷没有「多次」。)起誓说:「无论你向我求甚么,就是我国家的一半,我也会给你。」
- 6:24 她就出去对她母亲说:「我该求甚么呢?」她母亲说:「施洗约翰的头。」
- 6:25 她就急忙进去见王,求他说:「我愿王立刻把施洗约翰的头放在盘子裏给我。」
- 6:26 王就很忧愁,然而因他所发的誓,又因同席的人,不愿食言,
- 6:27 就立刻派一个卫兵,吩咐拿约翰的头来。卫兵就去,在监狱裏斩了约翰,
- 6:28 把头放在盘子裏,拿来给那女孩,她就给她母亲。
- 6:29 约翰的门徒听到了,就来把他的尸体领去,放在坟墓裏。
21-29节一段是记述约翰被杀的近因与被杀的情形。虽然马太福音对此事亦有所记述,但远不及马可福音所记的生动与细腻。21节“有一天,恰巧是希律的生日”一句,是对希罗底说的,因为希罗底怀恨约翰的指摘,不杀约翰誓不罢休,因此便耐心等待良机的到来。如今良机来到了——希律在自己的生辰大设筵席,款待文武百官。希罗底见有机可乘,遂叫自己前夫的女儿撒罗米(见马太福音14:6的注释),来实现她恶毒的计划。希律为酒色所迷,遂大言不惭说出了23节的狂语:“随你向我求什么,就是我国的一半,我也必给你。”并当众发誓,决不食言。希罗底见希律已陷入自己的圈套,明知希律当众难于推却自己女儿的要求,遂唆使她的女儿向希律要求“洗者约翰的头”,以泄心中的宿恨。希律决没想到会有这种要求,“王就甚忧愁”,因为他对约翰十分钦佩,但为了在文武百官前所发的誓言,不愿拒绝她,妒妇遂满了自己的心愿。至于希律在何处摆设宴席,约翰在何处被杀,以及葬在何处,详见马太福音14:6-12的注释。
耶稣使五千人吃饱
( 太 14:13-21 路 9:10-17 约 6:1-14 )
- 6:30 使徒们聚集到耶稣那裏,把一切所做的事、所传的道全告诉他。
- 6:31 他就说:「你们来,同我私下到荒野的地方去歇一歇。」这是因为来往的人多,他们连吃饭的时间也没有。
- 6:32 他们就坐船,私下往荒野的地方去。
- 6:33 众人看见他们走了,有许多认识他们的,就从各城步行,一同跑到那裏,比他们先赶到了。
马可福音记述完了约翰致命的史事后,又回来继续叙述使徒出外传教的事。关于使徒出外传教多少时间,在传教时遇到了些什么事,以及耶稣在这时期作了些什么,马可福音一字未提,只记载使徒回来将一切报告给耶稣。由此可见,至少在使徒出发前,耶稣必给他们指定了一个集合的地方,这地方大约即是迦百农。慈祥的师傅见到自己的门徒回来了,个个都已疲惫不堪;又见此处来往的人太多,以致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于是便叫他们上船,到一块僻静的地方,休息一个时期。按路加福音的记载,此处该是位于湖东北岸的伯赛大附近(见路加福音9:10)。所以按马可福音的记载,耶稣与门徒到荒野去的目的,只是为了休息,虽然按马太福音的记载,似乎是为躲避一下希律的迫害(见马太福音14:13)。耶稣与门徒上船走了,但热情的群众仍对耶稣依依不舍,看见小船的去向,便知道小船将在何处靠岸,遂由湖北岸绕到耶稣乘船去的地方。马可福音还说:“比他们先赶到了”(33b),以表示群众对耶稣的热忱,并用这一句话作为下段的引子。
- 6:34 耶稣出来,见有一大羣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于是开始教导他们许多事。
- 6:35 天已经很晚,门徒进前来,说:「这地方偏僻,而且天已经很晚了,
- 6:36 请叫众人散去,他们好往四面的乡镇村庄去,自己买些东西吃。」
- 6:37 耶稣回答他们说:「你们给他们吃吧!」门徒对他说:「我们要拿两百个银币去买饼给他们吃吗?」
- 6:38 耶稣说:「你们有多少饼?去看看。」他们知道后就说:「有五个,还有两条鱼。」
- 6:39 耶稣吩咐他们,叫众人一组一组地坐在青草地上。
- 6:40 众人就一羣一羣地坐下,有一百的,有五十的。
- 6:41 耶稣拿着这五个饼和两条鱼,望着天祝福,擘开饼,递给门徒,摆在众人面前,也把那两条鱼分给众人。
- 6:42 他们都吃,并且吃饱了。
- 6:43 门徒把饼和鱼的碎屑收拾起来,装满了十二个篮子。
- 6:44 吃饼的男人共有五千。
34-44一段,记述耶稣以五饼二鱼饱喂饱五千人的奇迹。只有这一奇迹,四圣史都有所记载。关于本段经文,详见马太福音14:13-21的相关注释。耶稣与门徒过海休息的目的,虽然为群众所阻挠,但耶稣并不因此而烦恼,反而“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参阅以西结书34:5;马太福音9:36注)。耶稣既是以西结书所预言的“基督国度”的牧者(34:23),所以为完成自己的使命,便开始教训他们(34)。37节“我们可以去买二十两银子的饼给他们吃吗?”二十两银子对穷困的门徒为数已不算少,他们决不能有这些银钱在手,即使手下能有,这二十两银子的饼为如此众多的人又有何用?(约翰福音6:7)所以门徒们用这话来反问耶稣,言外是说:二十两银子的饼,想要叫这庞大的群众吃饱,简直是不可能的事。
39节内记载耶稣吩咐群众“一帮一帮地坐在青草地上”。这“青草”二字给我们指明了行这奇迹的时节是在春天,因为巴勒斯坦,只有春季山上才有青草。这正与约翰福音所记的:“那时犹太人的逾越节近了。”一句相吻合(6:4)。
耶稣在海上行走
( 太 14:22-33 约 6:15-21 )
- 6:45 耶稣随即催门徒上船,先渡到对岸,到伯赛大去,等他叫众人散去。
- 6:46 他辞别了他们,就往山上去祷告。
上图:伯赛大遗址的城门。
“耶稣随即催门徒上船”的原因,是怕他的门徒也沾染上群众的狂热思潮,因为当时群众要立耶稣为王(见约翰福音6:14、15)。“先渡到那边伯赛大去”一句,乍看来,好似在湖的东西两岸都有一个伯赛大,但按在马太福音11章的注释内已说明:近代大多数学者都主张圣经上只有一个伯赛大,即今日之约旦河东提比哩亚海北约二公里的厄耳阿辣基(El-Aradj),所以耶稣在此命令使徒们渡海的方向,是由南至北,渡过厄耳巴提哈(El_Batihah)平原与约旦河三角洲中的湖湾,待耶稣遣散民众后,好能由陆地赶到伯赛大,然后上船一起渡到西岸。其实耶稣遣散民众后,并没有往伯赛大去,却上山祈祷去了。
- 6:47 到了晚上,船在海中,耶稣独自在岸上。
- 6:48 他看见门徒因风不顺,摇橹很苦。天快亮的时候,他在海面上走,往他们那裏去,想要超过他们。
- 6:49 但门徒看见他在海面上走,以为是鬼怪,就喊叫起来;
- 6:50 因为他们都看见了他,甚为惊慌。耶稣连忙对他们说:「放心!是我,不要怕!」
- 6:51 于是他到他们那裏,一上船,风就停了;他们心裏十分惊奇。
- 6:52 这是因为他们不明白那分饼的事,心裏还是愚顽。
47-52一段,记述耶稣步行水面的奇迹。马太福音对此奇迹亦有所记载,详见马太福音14:22-33的注释。如将马可福音与马太福音两相比较,马可福音省略了一段彼得步行水面的事,这是因为马可福音所记述的,只是彼得的宣讲,彼得把凡有关自己光彩的事,都一概略而不提,因此马可福音也没有记载。
50节“因为他们都看见了他”一句,说明这事决不是一二个人的幻觉,而是众门徒都见到了他,但因不明了一个人怎能在水面上步行,所以都慌张起来。
52节说出了门徒惊惶的理由。如果他们真明白了五饼二鱼的奇迹,他们自然也会明白耶稣是全自然界的主宰,见他在水面上行走,原不必这样大惊小怪;但“他们心里还是愚顽”,意即:他们虽然见了许多的奇迹,并且他们自己也行了许多奇迹,仍然还不了解耶稣所作所为,仍然还不认识耶稣的上帝性。由此可见,门徒们决不是那般轻易受幻觉支配的人,因此他们的作证,更增加了事实的信实性。
治好革尼撒勒的病人
( 太 14:34-36 )
- 6:53 他们渡过了海,在革尼撒勒靠岸,泊了船,
- 6:54 他们一下来,众人立刻认出是耶稣,
- 6:55 就跑遍那整个地区,听到他在哪裏,就把有病的人用褥子抬到哪裏。
- 6:56 耶稣所到的地方,或村中、或城裏、或乡间,他们都把病人放在街市上,求耶稣让他们摸一摸他的衣裳缀子,摸着的人就都好了。
风平浪静之后,他们渡到了西岸,在革尼撒勒地方靠了岸(详见马太福音14:34的注释)。由此耶稣又向东北去,来到了迦百农,在那里讲了生命之粮的道理(详见约翰福音6:26)。关于本段经文的解释,参见马太福音14:34-36的相关注释。
上图:犹太人根据民十五37-40和申二十二12在衣服下摆佩带的带有蓝线的衣裳繸子,提醒自己谨守遵行神的一切命令。「繸子」的希伯来文是tzitzit,希伯来文数值是600。每个繸子都是由5个双结和8根线组成,总共13个元素,加上600就是613,象征摩西律法中的613条律例和典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