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靈與靈修

马可福音 第5章 概览

治好格拉森污灵附身的人( 太 8:28-34 路 8:26-39 )

本章继续记述另两个圣迹:赶鬼进入猪群(1-20),治好患血漏的妇人和复活睚鲁的女儿(21-43)。1节与上章末段相连,上章35节耶稣吩咐渡海之后,在海中遇到了风浪,风浪因耶稣之命平息后,宗徒们便平安地过了海,到了海东岸,即格拉森人地方。关于格拉森的名称与地点,学者们的意见不一。近代学者如阿贝耳(Abel)、拉冈热等,都主张革辣撒即是今日的库尔息(Kursi),详见马太福音8:28的注释。

3-5是描述被魔鬼附着的人凶猛的情形,与6节鬼附身的人见到耶稣后的驯服情形,作一对比。

虽然耶稣尚未使用权柄来驱逐魔鬼,但那个无法控制的鬼附着人,已驯服地跪伏在耶稣足前。须知,这人的一举一动,都是由魔鬼驾驭的,所以他的行动即是魔鬼的行动。由此可见,魔鬼深知耶稣的无上尊威。7节是魔鬼向耶稣的祈求,详见马太福音8:29。“我指着上帝恳求你”一句,是犹太人所常用的誓词。魔鬼明知自己的无能,便以上帝的名号来恳求耶稣,不要将他们驱逐到“无底坑里去”(路8:31)。

通常耶稣赶鬼,只发一个命令(马太福音8:16),不愿与魔鬼多谈。这次耶稣却询问魔鬼的名字,这大概是因为耶稣愿在场的人知道魔鬼的数目之多,对他将行的奇迹更为赞叹,对他的能力更为惊奇。按“群”一词,原为罗马军制的一个名称,一“群”的人数,大约由五千到六千。此字在此含有众多之意。虽然魔鬼众多,但仍敌不过耶稣的权威。

按犹太人的传统与摩西的律法(利未记11:7;申命记14:8),猪本是不洁的,不但不许吃它的肉,连摸也不许摸(利未记11:26)。但加利利海东岸的居民,大半都是外教人,犹太人只占少数,所以有以养猪为业的人,并不为奇。关于经文详解,见马太福音8:30-32的相关注释。

上图:格拉森(今 Kursi)的山崖,传统认为这就是二千猪闯下山崖投在海里的地方。

上图:格拉森(今 Kursi)的山崖,传统认为这就是二千猪闯下山崖投在海里的地方。

东岸的居民见了这样大的奇迹,并脱离了魔鬼的纷扰,本应承认耶稣是由上帝派来,拯救人灵魂肉身,脱离魔掌的一位,但他们为物欲所迷惑,两千只猪的损失压倒了他们惊讶奇迹的心情,于是便请求耶稣离开他们的境界,免得他们再受其他物质的损失。

格拉森地方的人,虽然粗鲁无礼,但那先前被鬼附着的人却前后如出两人:先前失去了人性,如今却不愿再离开耶稣,乐意追随耶稣,作耶稣的徒弟。但耶稣没有允准他的请求,目的是要他在自己的民族中,宣扬耶稣的大能,劝导民众对耶稣与他的使命发生兴趣,作为天国福音渗透其地的先导。这里我们尤应注意:耶稣在此改变了以往行神迹后的作风。通常耶稣行神迹后,总不许人宣扬(如1:25、34;3:12等),这次却命这人到他的亲属中去,传述上主为他所作的大事。这是因为耶稣知道在低加波利(十城区域),或在外教人的地方,不会对基督的期待掀起无谓的激动。关于低加波利(十城区),详见马太福音4:25的相关注释。

叶鲁的女儿和经血不止的女人( 太 9:18-26 路 8:40-56 )

上图:迦百农的会堂遗址。

上图:迦百农的会堂遗址。

耶稣离开了格拉森人地方,又乘船回了西岸,那里有很多人在等待他(路加福音8:40)。同是一海,两岸人情的冷暖,却有天壤之别。这边的热烈等待与欢迎,正衬托那边的冷酷与无情。那边的人,因为损失两千只猪,便把耶稣驱逐出境,这边的人却热烈地欢迎他,所以他一上岸,就有许多人接踵而至。耶稣不负他们的热望,遂留在海边给他们讲道。正在耶稣讲道时,来了一个管会堂的,央求耶稣去治好他的女儿。按“管会堂的”,即是会堂的首领,也就是会堂长,管理会堂中的一切敬拜事宜:如率众祈祷,朗诵圣经,请人宣讲等等。有时会堂中有一执事团,这执事团的每一个团员,也称为会堂长。

按摩西律法(利未记15:25),凡患血漏的妇人,在法律上都视为不洁。因有这条法律,不但患病的人受到极大的痛苦,而且有了这病,在地方上也成了可厌弃的人。因为凡触摸她的,或她所触摸的,都成了不洁的。所以人人都远离患这种病症的人。这个妇人已患血漏十二年了,在她山穷水尽,医药罔效的绝境中,忽然得到了一线希望:她听说行大奇迹的耶稣由此经过,便怀着绝大的信心,以为只要不给他看见,暗暗地摸他的衣服任何部分,便可痊愈了。因此,她便大胆地挤人人群中,从背后摸了耶稣的衣裳,立刻便痊愈了。

当这位妇人得到了奇迹,满心欢乐,悄然隐去的时候,耶稣为要在众人面前显这位妇人的信德,并为叫众人知道奇迹是上主慈心的表现,并不是什么机械或巫术的工作,因此便回头问说:“谁摸我的衣裳?”就向“周围观看,要见做这事的女人”。妇人遂恐惧战兢地前来,跪伏耶稣面前,把真情实事完全吐露出来。这妇人所以这样害怕,是因为她犯了许多律法上所禁止的事(见前注)。耶稣见她这般恐慌,遂慈祥地对她说:“女儿,你的信救了你。”这句话,是教训我们知道:信心的能力是何等伟大!因为信心能推动世界,引人到上帝的怀中。这正如耶稣所说的:你们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种,就是对这座山说:‘你从这边挪到那边’,它也必挪去(马太福音17:20)。

耶稣彰显前一个奇迹,一方面固然是为显扬那病妇的信心,但另一方面,也是为坚固在场众人的信心。睚鲁当然也在其中。睚鲁的信心虽然得到了巩固,但马上又遭遇了极大的考验。马可福音接着记载说:还说话的时候,有人从管会堂的家里来,说:“你的女儿死了,何必还劳动先生呢?”(35)这个突如其来的噩耗,诚足以动摇睚鲁的信心。耶稣见睚鲁所受的打击,知道他的信心有了动摇,遂加强他的信德说:“不要怕,只要信!”耶稣的这句慰人肺腑的话,镇定了睚鲁浮动的信心。

37节记载耶稣只带了三位门徒: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是要他们作这次神迹的证人。这三位特蒙宠遇的门徒,日后还参与了耶稣显圣容与客西马尼园祈祷的事。38节给我们把中东有丧事人家的混乱状态,描绘得生动活现。按犹太人的风俗,某家有了丧事,除了家人号啕痛哭外,还得雇用一些伴哭的人来,代替或帮助家人号啕痛哭。他们混乱,耶稣却极镇静,给他们说:“孩子不是死了,是睡着了。”耶稣的话一出口,那些雇来伴哭的人都讥笑他,想耶稣是说狂言。他们这种态度,当然出于轻浮。可是因了他们的讥笑更坚定了这大神迹为牢不可破的事实。因为在场人的讥笑,正证明了孩子实在已经死去,并不是睡着了。所以将来如果孩子复起,必是由死中复活无疑。

40节所记的:“跟随的人”,即指耶稣所带来的那三个门徒(见37节)。41节“大利大,古米”,为一句亚兰语,“大利大”意即“女孩子”,“古木”意即“起来”。小女孩子便应声而起,她不但恢复了生命,而且也恢复了健康,因为马可福音记载说:“那闺女立时起来走,闺女已经十二岁了。”这短短的记述,说明了这个神迹在彼得的心中留下了一个不能泯灭的印象。耶稣吩咐家人给女孩子东西吃,是要证明女孩子已恢复了生命的常态(43)。耶稣行了这神迹后,仍照旧例,切切嘱咐在场的人,不要将这事传扬出去。因为传扬的时候还没有到(4:22)。但是这神迹,不久又传遍了各地(马太福音 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