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靈與靈修

马可福音 第4章 概览

撒种的比喻( 太 13:1-9 路 8:4-8 )

4:1 耶稣又在海边教导人。有一大羣人到他那裏聚集,他只好上船坐下。船在海裏,众人都靠近海,站在岸上。 4:2 耶稣就用许多比喻教导他们。在教导的时候,他对他们说:

上图:位于加利利湖北岸的迦百农城遗址,主耶稣把这座城称为自己的城(太九1)。

上图:位于加利利湖北岸的迦百农城遗址,主耶稣把这座城称为自己的城(太九1)。

马可福音在本章一至三十四节内,记述了三个天国的比喻:其中两个与马太福音13章所记的七个比喻中的两个相同,另一个是马可福音所独有的。这三个比喻都是以种子的自然发展能力,来比拟天国的播种、生长与发扬光大。第一个撒种的比喻,想必是耶稣在海边上宣讲的,虽然在35节内,我们还见到当天晚上,耶稣仍留在 船上,吩咐使徒撑船过海的事;可是10-25一段,按马可福音的记载,应是在另一环境之中,与耶稣在一起的,只有十二使徒和其他少数跟随耶稣的人(10)。由此可见,这大段中的每小段,都不是按时问先后的次序,而是按照内容辑集在一起的。关于比喻的性质、意义、解释与目的,详见马太福音13章要义。1、2两节是马可福音给我们绘画的一幅动人的谈道图。在辽阔的海边,在海岸的岩石上,坐满了侧耳倾听的人群,而主耶稣却坐在一叶扁舟上,面向着海岸,以平凡的比喻向群众讲论天国深奥的道理。也许离海岸不远,田野间正有农夫正在播种,耶稣遂触景生情,顺手拈来,讲了下面所记的撒种的比喻。3-8为比喻的正文。如果读者明了巴勒斯坦的田地形势,很容易看出这比喻内所讲的,都是些极平凡的事,详见马太福音13:3-8注。这比喻说出,宣讲福音生效与否,系之于听众的心地如何。9节是一句警语,为唤起听众的注意,叫他们对耶稣所讲的比喻,作一更深刻的研究与认识,因而留下一个更清楚的印象。

用比喻的目的( 太 13:10-17 路 8:9-10 )

由10节起,马可福音领我们到了另一境地:耶稣独在一处,在他四周,只有他的门徒和十二位使徒。可知,由本节起至25节止,都是耶稣与自己门徒的谈话。在10节内,我们还应注意的是:门徒说的“这比喻”一语是多数——“这些比喻”。虽然至此圣史只给我们记述了一个撒种的比喻(3-9),但是那时耶稣讲的比喻决不只是这一个。

11a“上帝国的奥秘”,即是上帝为建立“基督的国度”的秘密计划。称为“奥秘”,是因为出自那不可测量上帝的智慧,内中所蕴藏的一切,除非有上帝的特别启示,人的理智是不能探索的。对于上帝这种计划的智识,对“基督的国度”的性质、建立、扩展、发扬光大,以及对进这神国的条件,都一一告诉了他所拣选的门徒,因为他们在耶稣死后应负起宣讲这神国的使命。因此,因了他们常与耶稣在一起,又因了他们受教的心与对耶稣的信心,他们堪当听受天国的道理,并应作更深一层的认识与明了,于是耶稣便把天国的奥秘解释给他们,因此耶稣说:“上帝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至于“外人”(11b),耶稣也没有忽略他们。为他们“凡事就用比喻”(11b)。“外人”是指上边所说的“你们”以外的人,不但包括耶稣的仇敌——文士、法利赛人和希律党人,而且也包括那些对耶稣宣讲与奇迹表现热狂的群众。他们虽然紧随耶稣,但只是为了耶稣的奇迹,为了对“基督”的错误观念,因而并未成了耶稣的忠实信徒。耶稣之所以给他们讲比喻,并不是为阻止他们明了自己的道理,而是要他们更容易接受。马可福音明白地告诉我们:耶稣以比喻给他们讲道,是“照他们所能听的”(33)。所以,比喻的本质,本是为唤起听众的兴趣,使听众更容易明了,但是一个听者如要实在明了比喻中的真谛,非先虚心下一番反省与思索的工夫不可。但为只追求物质与政治的“弥赛亚国度”的群众,决不会想到耶稣所宣讲的,是一个谦下、温良、并要求人克己苦身的“基督的国度”。并且,耶稣也明明知道,如果目前公开的,毫无隐瞒地向民众宣讲这受苦受难的“基督的国度”,不但不会为民众所接受,反要遭到无数的反抗;因此耶稣便求之于比喻,使心地正直的人能以得到上帝国奥秘的启示,而那些心地顽梗的人却仍留在昏迷之中。所以一般民众如不明了比喻中的含意,因而悔改,应归罪于自己,应怨自己迷于现世的事物,惑于错误的“弥赛亚观念”。所以12节“叫他们看是看见……”一句,并不是说耶稣有意使听众不懂,而只是要说明耶稣使用比喻后所发生的效果与事实。详见马太福音13章相关注释。

解释撒种的比喻

13-20为撒种比喻的解释。13节:“你们不明白这比喻吗?这样怎能明白一切的比喻呢?”一句,意谓:这撒种的比喻是其他一切比喻的根本与锁钥,如果不懂得这一个比喻,又怎能懂得其他的比喻呢?于是耶稣便亲自揭开这个比喻。

14节是这个比喻的关键。种子即是耶稣论天国所讲的“道”。一粒种子的命运如何,要看它落在什么土地上;同样,耶稣的“道”收效与否,也要看听者的心地如何,以及合作如何。如果要使耶稣的“道”收到实效,那粒种子必须落在善良听者的心田里。这个教训对耶稣同时的犹太人尤为重要,因为他们以为选民必是“基督国度”中的中坚分子,并无所谓什么道理方面的条件,但这比喻正强调内心的准备的重要性。关于经文的解释,见马太福音13:18-23相关注释。

斗下的灯( 路 8:16-18 )

上图:以色列拿撒勒村复制的陶制油灯,当地出土了许多这样的油灯碎片。

上图:以色列拿撒勒村复制的陶制油灯,当地出土了许多这样的油灯碎片。

本段中的两个小比喻:灯(21)与量器(24),大概只是向门徒讲的。按11节所记:天国的奥秘只赐给了门徒们,但这并非说只为他们自己的利益,而是要他们成为“世上的光”(马太福音5:14-16)。有如灯的功用是为了光照;同样,门徒们的使命是为向全人类传扬世界的真光——基督,并把基督的教训传与世人。目前“外人”是不能领略天国奥秘的,但时日将到,天国的奥秘要在房顶上宣布出去(马太福音10:26、27)。24、25两节是两句成语。这两句成语使我们记起了“按才受托”的比喻中的警句(马太福音26:14-30)。得到天国奥秘的知识是上帝的特殊恩典,这恩典有如上帝的一切恩典一般,生效结实与否,全系于人的合作如何,懂得与生效的程度也要视听者的注意与心地准备的程度如何而定。善用这知识的,将受到更多的赏报。这两个小比喻是针对门徒们讲的,因为他们正负有向人类宣讲福音的使命。详见马太福音5:15;7:2;13:12;25:29的相关注释。

种子长大的比喻

这一个比喻是马可福音所独载的,可说是前一个撒种比喻的增补。耶稣在这个比喻中,将上帝的国在地上发展的情形比喻种子的自然发展。一粒种子落在好地里,因了土壤的滋养和太阳的热力,自然而然地发芽生长,并不再需要农夫其他的特殊工作。实在,在巴勒斯坦农事的状况就是这样:农夫只要撒下种子,再没有别的工作可做,听其自然,麦子熟了,就去收获。同样,对天国也是这样。基督就是撒种子的,种子撒下之后,即建立圣教会之后,便离世升天,直到收获的时期,再来收获。这期间,圣教会慢慢滋润生长,不断向外发展,没有能阻止她自然生长发展的能力的。这一比喻也是教训使徒,或日后的传教士,当他们见到自己的宣讲,没有发生什么明显的效果时,不要过于焦虑失望,因为上帝的工程,自有他的时日,自有他的标准与规定。使徒或传教士,就好似农夫,他们的最大工作即在于撒种,到种子落在地里之后,既不能揠苗助长,亦不能炙穗使熟,只有让其自然发展。这课题正如圣保禄使徒所说的:“可见栽种的,算不得什么,浇灌的,也算不得什么;只在那叫他生长的上帝。”(哥林多前书3:7)。

芥菜种的比喻( 太 13:31-32 路 13:18-19 )

在上一个比喻内,耶稣讲明了上帝的国在世上自然发展的能力;在这一个芥子比喻内,耶稣给我们描述上帝的国在世上发展的壮丽。上帝的国,最初虽然受人轻视,微不足道,但将来必要扩展到全世界,使万国人民都在她的荫影下,得到真正的安息与和平。详见马太福音13:31、32注。

上图:中东的芥菜树Salvadora persica,种子直径只有1毫米左右,但长成后高度可达5米。

上图:中东的芥菜树Salvadora persica,种子直径只有1毫米左右,但长成后高度可达5米。

用比喻讲道( 太 13:34-35 )

33、34两节为比喻的总结。由这两节我们可以知道:

  1. 耶稣讲到许多与此相类似的比喻,马可福音所记的三个只不过是比喻的几个例子。
  2. 耶稣常按当时听众的心理与其对“基督的国度”认识的程度取比说教,使他们易于接受。
  3. 耶稣与民众谈到天国时,常以比喻来教训他们,因为天国的奥义,他们尚不能接受。
  4. 对于门徒,耶稣却私下里给他们解释一切,因为他们将来要继承基督的使命。

平静风和海( 太 8:23-27 路 8:22-25 )

由本段起,马可福音连续记述了三个神迹。看情形这三个奇迹是连续发生的,见马太福音8:23-9:1a;9:18-26相关注释。这三个奇迹虽然三位圣史都有所记载,但马太福音与路远不及马可福音所记载的生动活泼。马太福音与路所载的只是就事论事,而马可福音所载的,却是目击者的回忆,因为有许多细节,如非亲身经历的决不能描述得如此详尽。这又是马可福音取材于亲历其境的证人——彼得的有力 证据。只就本段所记的圣迹来说:“当那天晚上”(35),即耶稣讲述天国比喻的当天晚上;“耶稣仍在船上”(36),即照耶稣在船上给民众讲道的情形;“也有别的船和他同行”(36);耶稣“在船尾上,枕着枕头睡觉”(38);以及使徒们的言语怎样粗鲁,耶稣怎样叱喝风浪,怎样斥责门徒等等的记述,都应出于亲历其境者的口授,才能描绘得这样细致。解释详见马太福音8:23-27的相关注释。

40节耶稣斥责门徒所说的话,并不是说门徒对耶稣尚没有信心,而是惊讶他们见他行了这样多的奇迹,还没有一种超人的信德。教父们把这只在加利利海中受风浪袭击的船,比作圣教会,表示圣教会虽世世代代受风浪的袭击,但有耶稣同在,也只是有惊无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