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靈與靈修

马可福音 第2章 概览

治好瘫子( 太 9:1-8 路 5:17-26 )

由本段起,马可福音开始记述耶稣传教生活的另一阶段。耶稣在初期传教中,没有遇到什么不快的事,也没有遇到当时犹太宗教领袖们的攻击与非难,如1:23-28所记载的:安息日耶稣在迦百农所行的赶鬼奇迹,就没有引起文士们与法利赛人的非难,再如1:40-45所记载的:耶稣抚摸大麻风病人的事迹,也没有惹起宗教领袖们的攻击;但由本章起,耶稣的传教生活,大为改观,一连遭到犹太宗教领袖们的五次非难。文士们与法利赛人之所以与耶稣发生冲突的原因,不外是因为耶稣的神迹与教训唤起了民众的狂热,都一致拥护这位新领袖与他的新教训(1:27),因而引起了他们的嫉妒;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见到耶稣自立门户,自成一家,与犹太人历代所传授的教训和风俗格格不入,——耶稣所着重的是内心的悔改,而法利赛人与文士们只知墨守成规,讲求律法的皮毛,因此,彼此之间发生冲突,是必然的结果。马可福音在本章与下章1-6内,一连记述了五次冲突:最初的一次,是因给瘫子赦罪(2:1-12);第二次是因为与罪人吃饭(2:13-17);第三次是因为讨论守斋(2:18-22);第四次是因为安息日使徒们掐麦穗(2:23—28);第五次是因为耶稣安息日治好枯手的人(3:1-6)。如果我们细细研究,明显的本段记述的这五次冲突都是渐次递进的。起初反对耶稣的只是文士们(2:6),而后法利赛人也加入战团(2:16),最后连希律党人也来参加会议,设法除掉耶稣(3:6)。再从另一角度来看:最初,反对耶稣的人,只是敢怒而不敢言(2:6),而后,盘问耶稣的门徒(2:16),最后,直接来质问耶稣(2:18、24)。再从耶稣这一方面来看,耶稣的能力与权威也是逐渐彰显的:先以自己的能力显神迹,然后说明自己有赦罪的权柄,再后把自己放在法利赛人的传统以上,最后说明自己的权柄在一切律法之上,惟有他自己有讲解律法的权威。

本章1、2两节,是发生第一次冲突的小引。“过了些日子,耶稣又进了迦百农”一句,是影射前章35-39耶稣离开了迦百农而说的。“人听见他在房子里”一句,暗示耶稣是秘密地回了迦百农,这正影射前章末节所记载的:“不得再明明地进城”。这里所说的“房子”,当然是彼得的家(见1:29)。当迦百农城的人听说耶稣回来了,昔日的热情仍未散尽,于是又都聚集到耶稣跟前,甚至连彼得家门前,也没有地方容纳。“甚至连门前都没有空地”一句,正是下两节的伏笔。“耶稣就对他们讲道”,虽然马可福音没有记述这次讲道的内容,但我们可以想像,不外是宣讲天国的福音(1:14b)。

3、4两节是马可福音所独有的,虽然路加福音也有所记述,但远不及马可福音所记的那样生动活泼。由此可见,马可福音的取材是由亲眼见到这次神迹与冲突的证人——彼得而来的。耶稣正在对群众讲道之际,忽为一阵骚动所中断。原来是因为有四个人抬来了一个瘫子,要求耶稣治好,但因为人多,不得其门而人,遂上了屋顶,把顶拆穿,连床带瘫子一起缒了下去,放在耶稣跟前。按中东的房屋,通常都是平顶,以作凉台之用,由门外可拾级而上。“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满怀信心的人,终于找到了办法,把病人送到了耶稣跟前。

上图:主后3世纪哥拉汛带石拱的房子遗址。石拱墙上再架石梁,然后用木梁铺成屋顶。

上图:主后3世纪哥拉汛带石拱的房子遗址。石拱墙上再架石梁,然后用木梁铺成屋顶。

当床落地的时候,人们当然都静待耶稣的大奇迹,但耶稣为了叫众人知道,基督来世的第一任务是在于赦免人罪,使罪人与上帝重新和好,并不单单为使几个瘫子行走,使死者复活,使病者痊愈。于是对瘫子说:“小子,你的罪赦了。”这一句话引起了文士们的不满,认为他僭越了上帝的权柄,犯了亵圣的大罪;却忘记了行神迹的简单原理,即神迹也是来自上帝,因为人只能因上帝的德能才能行神迹。那么,既然上帝能授人以行神迹的权能,何以不能授人以赦罪的权柄?何况行神迹和赦人罪,二者原可并行,同是上帝的作为,又有什么亵圣之处?于是耶稣为证明自己的使命本是神圣的,治疗肉身病症的奇迹不过只是治疗灵魂病症的表示,耶稣便二者并行(10、11),以证明他确是基督——人子,秉有上帝所赐的特权,能使人类同上帝重新言归于好。关于本段经文的详解,见马太福音9:2-8注释注。

呼召利未( 太 9:9-13 路 5:27-32 )

13-17一段,记述耶稣与法利赛人第二次冲突。本段可分为两小段:第一段记述耶稣召叫利未(即马太)为自己的门徒;第二段记述马太为谢耶稣召叫之恩,并为辞别亲友,请耶稣与友人宴饮,因而起了冲突。

13节是马可福音所独有的,引我们走人另一境地,即把我们由迦百农城彼得的家领至加利利海滨。耶稣向在海滨聚集来的群众讲毕道理之后,向前行时,便“看见了亚勒腓的儿子利未坐在税关上”。按“亚勒腓的儿子利未”一语,是马可福音所独有的,路加福音5:27只作“利未”。马太圣史对此事记载说:“耶稣从那里往前走,看见一个人名叫马太,坐在税关上……”(9:9)。此外,三位圣史所记的十二使徒名单内,都写着“马太”这名字,并且玛还加“税吏”二字,以表示自己被召前的身份。由此可见,税吏利未与税吏马太定是一人无疑。一人双名的例子,在新约中屡见不鲜:如西门——彼得,扫罗——保罗,约翰——马可,约瑟——巴拿巴等等。马可福音与路加福音在此用“利未”一名,大概是因为不愿引起人们注意在十二位使徒中尚有一位为犹太人所怀恨的仇人。详见马太福音9章相关注释。

马太为感谢耶稣召选之恩,便邀请耶稣在自己的家中聚餐,耶稣也立即欣然答允,率领自己的门徒联袂同往。可是这一举动,惊动了大众的注意,因为耶稣不仅由税吏们陪伴同行,而且还进了税吏的家中,同席的人又尽是些为犹太人所视为罪人的税吏。因此洁身自好,自命不凡的法利赛人,实在看不过眼,便上前对着使徒们批评说:“他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喝吗?”耶稣一听这话,便以医生自比,并以自己的神圣使命自居,针对法利赛人的形式主义,予以迎头痛击。本段经文详解,见马太福音9:10-13相关注释。

禁食的问题( 太 9:14-17 路 5:33-39 )

马太所设的宴会,引起了法利赛人的许多陈腐问题。法利赛人见侧面的攻击于己不利,于是改变方针,由正面进攻。他们以为这个耶稣,身为“拉比”,竟放弃一切祖传的规矩,既同罪人言谈共食,又从没见过他如同约翰和他的门徒一样,时常禁食,于是便由这一方面进攻。按犹太人的风俗和思想,禁食原是一种悔过与做补赎的表示。按摩西律法(利未记16:29),全民众每年只在赎罪节日,即“提斯流”月(犹太教历之七月)十日应禁食。由使徒行传27:9可以证明,当时还遵守这条律法。被掳后,按撒迦利亚书8:19的记载:犹太人又加了四天禁食,即在四月、五月、七月和十月,为纪念耶路撒冷的围困与陷落。此外,在战争、瘟疫、患难之中,犹太宗教领袖时常宣布禁食,以平息上帝的义怒(玛喀比传上3:17;玛喀比传下13:12)。且在犹太人中,尚有许多热心人士时常不断的禁食,如多比传12:8;犹滴传8:6;路加福音2:37等。因此,在耶稣时代,约翰的门徒,愿追随自己的师傅,克己苦身,时常禁食(见马太福音11:18)。法利赛人见到热心人士时常禁食,为要在人们面前夸耀自己的热忱,也自称“每七天禁食两次”(路加福音18:12),即每礼拜一和礼拜四。按近代学者们的意见,都以为马可福音在此所记的“当下,约翰的门徒和法利赛人禁食”一句,并没有“素来禁食”的意思,而只是说当时正值法利赛人与约翰的门徒禁食的日子,因而发生了这第三次冲突。

上图:一个约旦的贝都因人和他的新皮袋。

上图:一个约旦的贝都因人和他的新皮袋。

耶稣的答话,非常幽默美妙:以新郎之喻,言明禁食并非其时(19、20);以新布补旧衣之喻,言明新旧不相配合(21)。耶稣之来,并不是为改革旧的犹太宗教,以新的教训来弥补旧的缺欠;而是要在世上建立新的基督国,以新约来代替旧约,因此耶稣又取了新酒应装在新皮带内的比喻(22)。关于本段经文详解,见马太福音9:14-17的相关注释。

在安息日摘麦穗( 太 12:1-8 路 6:1-5 )

第四次冲突是发生在麦地里。正当耶稣与使徒们经过麦地,感觉饥饿(马太福音12:1)掐麦穗时,为法利赛人窥见了,因而发生了这次冲突。关于安息日问题,见马太福音12:2的相关注释。

上图:現代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在安息日的晚上在哭墙祷告。安息日从星期五晚上日落以后开始,到星期六晚上天上出现两颗星星时结束。

耶稣回答的话,直接来说,就是“凡成文法,在紧急中,原无遵守的必要”。耶稣所引用的历史事实,原载于撒母耳记上21:1-7。当大卫被扫罗追得走投无路时,便逃到了亚比亚他大祭司那里。当时大卫因为饥饿了,遂向大祭司求饼充饥。大祭司其时手中,除了陈设饼外,没有其他的饼,于是便拿陈设饼来与大卫充饥。“陈设饼”除祭司外,任何人都不许吃的(利未记24:5-9)。这段事迹,正可作为:“凡成文法,在紧急时,原无遵守的必要”的铁证。按马可福音所记,大卫吃陈设饼之事,是发生于“亚比亚他作大祭司的时候”,马太福音与路加福音皆无记载,但实际上,事情是发生在亚比亚他尔的父亲亚希米勒为大祭司时(撒母耳记上21:1-7)。于是在解经学界中,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解法。有些学者如以为此名是由一位不明历史的缮写者所加的,因此都以此字为旁注,或根本删掉,或加以括弧。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当时犹太人中有这口传,马可福音是按这口传写的。但近代的学者大都按圣托马斯的解法,来解释本处的困难:即以为在发生此事时,亚比亚他也在挪伯,为帮助自己的年老父亲亚希米勒(见撒母耳记上22:20)。日后,他继父亲的位,作了大卫的大祭司,名声远超过他的父亲,他的名字常与大卫同列,因此,日后的人,一提及大卫,便很容易提及亚比亚他的名字。后一说似乎可取。

27节是马可福音所独有的。耶稣在引述历史事实之后,便道出这句解释律法的惊人原则:“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这句话讲出了“成文法”的真精神与真意义。按“成文法”的范围,上帝定的也好,人定的也好,统是为人群的利益与幸福,并且也是为帮助人遵守“自然法”,所以如果“成文法”失去为人谋福利的目的,也就失却了它的效力。因此,耶稣的这一惊人的原则,把人类由法利赛形式与拘泥律法字眼主义里拯救了出来,使人类知道了立法的真精神。这正如使徒圣保罗说的:“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哥林多后书3:6)。最后耶稣道出自己的权威:“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详见马太福音12:1-8的相关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