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靈與靈修

马可福音 第1章 概览

在注释这第二部福音之前,最好如著名的经学家马尔多纳托(Maldonato),先作一个简短的声明。他说:“因为圣史所记载的都是同一耶稣的平生言行,所以有许多相同之处。凡已在马太福音中注释过的,如果再重复注释一遍,这不但徒劳无益,反而更叫读者生厌……”所以如今预先说明:如果读者想要对本福音得到更清楚更完整的解释,那么便请读者,当见到每段经文前所开列的对照之处时,不妨自去寻找。又因马可福音所载的史事,与所用的字句,大都与马太福音相同或相似,很少增添;所以当读者见到本福音的注释比之其他福音的特别简短时,也不要见怪。”

施洗约翰传道( 太 3:1-12 路 3:1-9,15-17 约 1:19-28 )

1-13节为本福音的小引。这小引可分为三段:1-8耶稣传教生活的前奏——约翰作证;9-11耶稣传教的开幕典礼——耶稣受洗;12-13耶稣初露锋芒——战胜魔鬼。我们知道马可福音是使徒彼得的弟子与翻译员。凡马可福音所记载的,与彼得所宣讲的全相吻合。这可由使徒行传上所记载的几篇彼得的宣讲得到证明(使徒行传1:21;2:22;10:37-42)。彼得所宣讲的大都是他亲见亲闻的事迹与言论,所以他的宣讲常是“从约翰施洗起,直到主离开我们被接上升的日子为止”(使徒行传1:21)。由此我们可以明了,为什么马可在写福音时,略去了耶稣的幼年史,一下笔便写道:“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福音的起头,正如先知以赛亚书上记着说……翰来了,在旷野施洗,传悔改的洗礼,使罪得赦。”(1:1-4)。所以本节内的“起头”二字,并不是指本书的开始,而是指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怎样开始将带到世上的喜讯,公开地传报出去。换句话说:即是公开传报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的喜讯,是从约翰在旷野中的宣讲与施洗开始的。由此可见,本节的“福音”二字也不是指示这本福音书,而是指示“福音”二字的原意,即指示以耶稣基督为中心与内容的喜讯,亦即是有关“基督”来临与将藉“基督”所完成的救赎大业的消息与公布。“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全名:“耶稣”为救世主的本名,“基督”表明救世主的使命与品位。这双重名称在圣教会初期就已通用了(见马太福音1:1)。“上帝的儿子”三字不但说明了耶稣基督的神性,且也指出了本福音的目的。综合以上所讲的看来,本节的意义是:公开传报耶稣为“基督”和上帝的儿子的喜讯,是从约翰在旷野里的宣讲与施洗开始,正如在先知以赛亚书上所记载的……(参阅马太福音11:12;路加福音16:16)。这也正如圣巴西流所说的:“马可福音是以约翰的宣讲为福音的开始”(Basil.Adv.Eun.II15)。

上图:犹大旷野位于犹大山地和约旦河谷之间。从橄榄山东面不远处开始就是绵延的山坡,草木稀疏,人迹罕至,从海拔900多米的犹大山地向东一直下降到海平面以下400多米的死海,南北约长100公里,东西宽约20-25公里。犹大旷野的地势由西至东下降约1300米,开始是许多平滑光秃的白垩山头连绵起伏,溪谷与沟壑纵横交错,靠近死海时逐渐变成陡峭的峡谷,到死海边成为嶙峋的悬崖。犹大旷野位于中央山地分水岭以东,地中海的雨云由西吹来,大部分雨水落在分水岭西面,分水岭东面的犹大旷野非常干旱,又有干燥的东风吹刮,雨季才偶尔有阵雨。在雨季的几个星期,干涸的旱溪(Wadi)中会激流奔涌,旷野中会长出少许植物。大卫曾在犹大旷野躲避扫罗和押沙龙的追杀(撒上二十三14,24;二十四1;撒下十五23),他将犹大旷野描述为「干旱疲乏无水之地」(诗六十三1)。每年赎罪日,「归于阿撒泻勒的山羊」从圣殿被放到犹大旷野(利十六10)。以西结在异象中看见一条溪流从圣殿流出,经过这片旷野,灌溉两岸繁茂的树木(结四十七1-10)。施洗约翰在死海北面的那片犹大旷野开始传道(太三1-6),主耶稣很可能也在犹大旷野受魔鬼引诱(太四1)。

上图:犹大旷野位于犹大山地和约旦河谷之间。从橄榄山东面不远处开始就是绵延的山坡,草木稀疏,人迹罕至,从海拔900多米的犹大山地向东一直下降到海平面以下400多米的死海,南北约长100公里,东西宽约20-25公里。犹大旷野的地势由西至东下降约1300米,开始是许多平滑光秃的白垩山头连绵起伏,溪谷与沟壑纵横交错,靠近死海时逐渐变成陡峭的峡谷,到死海边成为嶙峋的悬崖。犹大旷野位于中央山地分水岭以东,地中海的雨云由西吹来,大部分雨水落在分水岭西面,分水岭东面的犹大旷野非常干旱,又有干燥的东风吹刮,雨季才偶尔有阵雨。在雨季的几个星期,干涸的旱溪(Wadi)中会激流奔涌,旷野中会长出少许植物。大卫曾在犹大旷野躲避扫罗和押沙龙的追杀(撒上二十三14,24;二十四1;撒下十五23),他将犹大旷野描述为「干旱疲乏无水之地」(诗六十三1)。每年赎罪日,「归于阿撒泻勒的山羊」从圣殿被放到犹大旷野(利十六10)。以西结在异象中看见一条溪流从圣殿流出,经过这片旷野,灌溉两岸繁茂的树木(结四十七1-10)。施洗约翰在死海北面的那片犹大旷野开始传道(太三1-6),主耶稣很可能也在犹大旷野受魔鬼引诱(太四1)。

这项伟大的喜讯,并不是如晴天霹雷一般,忽然传于以色列的子民间的;而是上帝先派遣了自己的先知前来准备人民的心灵,渐渐达到圆满的时期,及至圆满的时期一到,上帝圣子公开显示幸福于人群的时期一到,上帝便先派遣妇女所生之中的最大者——约翰(马太福音11:11;路加福音7:28),在他前面走,有如国王巡幸前的开道者,给他准备道路。马可福音为证明这位喝道者即是施洗约翰,便引了先知书上的两段预言:2节取自玛拉基书3:1,3节引自以赛亚书40:3。但马可福音为什么将这两项预言都归于以赛亚呢?学者们的意见不一。大多数学者以为这大概是因为玛拉基亚先知是在以赛亚先知之后,后者的话只是前者的解释,所以马可福音很容易将这两项同样的预言都归于前者——以赛亚大先知。关于经文的详解,参阅马太福音11:10;路加福音7:27和马太福音3:3;路加福音3:4。4节便是这两项预言的应验:在基督公开显示于人群之前,施洗约翰便应时而出,以作基督的先锋与开道者,来唤醒百姓,作适当的准备,因为久已期待的基督已临于目前。为接受这位基督来临的最主要的准备工作,即在于真心悔改,痛改前非,重作新人,洗礼只不过是外表的象征而已(详见路加福音3:3与马太福音3:1)。

上图:约旦河下游,施洗约翰就在这一带施洗。

上图:约旦河下游,施洗约翰就在这一带施洗。

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遭受长期战争蹂躏,受外人铁蹄统治的犹太人,无一不全心期待迅速的解放与拯救;又因当时道德沦丧,罪恶肆虐,辖制着人们的心灵,致使无人不期望内在的平安与真正的救赎。施洗约翰在旷野中振臂一呼,全体民众都应声而起,以为救星来临,便到约翰跟前去领受他的洗礼,作真正救恩的准备。约翰的宣讲所以发生这样大的效果,一方面固然是由于民众的心理,但另一方面,却是由于约翰的穿戴与以身作则的苦修生活,使人们想起了古时的大先知以利亚的事迹(列王纪下1:8),以为他或者就是真正的拯救者(路加福音3:15;约翰福音1:19-23)。详见马太福音3:5-6。

约翰因为怕民众对自己的身份可能发生错误的观念,或者有人即以自己为那要来的基督,便趁此机会,向大众宣告了基督即将来临的喜讯,并向大众说明了那要来的基督的地位与权能。论地位:身为妇女所生之中最大者约翰(马太福音11:11;路加福音7:28),还不配作他的奴隶。按希伯来人的习俗:提鞋(马太福音3:11),穿鞋或脱鞋都是奴隶的事,所以马可福音在此以他所独有的活泼文笔,以“弯腰给他解鞋带”等语,来描述约翰以极大的谦逊表扬了基督的地位。论权能:约翰只是以“水”施洗,按“水洗”只是得罪之赦的一种外表象征;但那要来的基督,却是以“圣灵”施洗。圣灵的洗礼乃是得罪之赦与蒙受恩典的直接根源。开道者与王,预表与实体,象征与事实,相去多远,读者自不难体会(详见马太福音3:11-12;路加福音3:16-17)。

耶稣受洗( 太 3:13-17 路 3:21-22 )

耶稣受试探( 太 4:1-11 路 4:1-13 )

当群众听了约翰的隆重宣告之后(7-8),必然都期待比约翰更有力的那位,在伟大的场面中迅速出现,以圣灵来给他们施洗。但事实却不如此。耶稣来了,只是无声无息地来了,不但如此,而且杂在悔改受洗的罪人中,来领受约翰的水洗。这是谁也料想不到的,但事实却是如此。“在那些日子里”与马太福音3:13“当下”意义相同,是无限定时间的一种说法,即指路加福音3:21所载:约翰给民众实习的时候(详见马太福音3:13;路加福音3:21)。“耶稣从加利利的拿撒勒来”一句,给我们留下了耶稣隐居拿撒勒三十年生活史的痕迹。见马太福音2:23。因为按福音对照之处,别的圣史,如马太福音3:13,只记载耶稣由加利利来约旦河受洗,而马可福音却特别注明由加利利的拿撒勒来,由此可见,马可福音是有意给读者介绍:拿撒勒乃是耶稣的故乡,耶稣曾在那里隐居直到目前。“在约旦河里受了约翰的洗”一句,不但说明了耶稣的极其谦卑,而且更表明了耶稣愿在公开传教之初,便履行天父所赋予他的使命,作赎罪的牺牲,背负着我们的罪过,担荷着我们的罪债(以赛亚书53:4-6),走进约旦河中,受约翰的洗礼,为“尽诸般的义”(马太福音3:15)。耶稣的这一举动不但鉴定了他的先锋约翰的使命与他所行的洗礼(马可福音11:29-33),并且还在先知中的最大者(马太福音11:9;路加福音7:26)约翰身上,鉴定了约翰之前所有先知的任务。这一举动,不但开始了传报基督福音的喜讯的工作,并且还揭开了基督应当完成的救赎大业的序幕。这正应和了路加圣史所记载的“律法和先知到约翰为止,从此上帝国的福音传开了”(路加福音16:16)。因为这一举动是旧约与新约的关键,天上也有异象出现,给约翰明证这位赎罪的羔羊,即是那要来的基督,好使约翰在众人面前为他作证(约翰福音1:29-34)。

本段是马可福音以简洁的文笔所描述的天上所现的异象:圣灵藉鸽子的形像降下,圣父藉声音显现。在这旧约终止新约揭幕的当儿,圣父与圣灵一起前来,主持这隆重的开幕典礼。圣父与圣灵的显现,并不如唯理派学者所说的,是为提高基督的地位,使他成为上帝的爱子,或者为唤醒基督的基督意识,而是为证明基督所负的使命确是由上帝而来。圣父的声音证明基督确是上帝圣父的唯一的爱子,圣灵藉鸽子的形像降下证明基督即是以赛亚先知所预言的上帝的灵将临于其身的基督(见以赛亚书42:1;11:2;61:1)。详见马太福音3:16-17。

上图:从死海盆地向西看犹大旷野边缘的悬崖。犹大旷野大多地方是「干旱无水之地」(结十九13),几乎寸草不生,是「沙漠有深坑之地,和干旱死荫、无人经过、无人居住之地」(耶二6),但也有许多旱溪有「草场」适合游牧(耶九10),能牧放耐旱的山羊和绵羊。旷野之名Midbar就是「牧放」的意思,大卫少年时就在犹大旷野牧羊(撒上十七28),摩西内兄的后裔「基尼人」也住在犹大的旷野(士一16)。疲乏的旅客走过「旷野中一切净光的高处」时(耶十二12),也许会在枝条细长如棒的「罗腾树」下遮阴(王上十九4,5),或者在枝叶浓密的「杜松」下歇息(耶四十八6),看到「野驴」(伯三十九6;耶二24)在疏落的草木间寻找食物,也会遇见「野山羊」在死海西岸隐·基底附近的悬崖出没(撒上二十四2),还可能看到鹈鹕(诗一百零二6)、鸵鸟(哀四3)。今天的犹大旷野人烟稀少,只有贝都因人游牧于此,至今仍保持古代的生活方式。

上图:从死海盆地向西看犹大旷野边缘的悬崖。犹大旷野大多地方是「干旱无水之地」(结十九13),几乎寸草不生,是「沙漠有深坑之地,和干旱死荫、无人经过、无人居住之地」(耶二6),但也有许多旱溪有「草场」适合游牧(耶九10),能牧放耐旱的山羊和绵羊。旷野之名Midbar就是「牧放」的意思,大卫少年时就在犹大旷野牧羊(撒上十七28),摩西内兄的后裔「基尼人」也住在犹大的旷野(士一16)。疲乏的旅客走过「旷野中一切净光的高处」时(耶十二12),也许会在枝条细长如棒的「罗腾树」下遮阴(王上十九4,5),或者在枝叶浓密的「杜松」下歇息(耶四十八6),看到「野驴」(伯三十九6;耶二24)在疏落的草木间寻找食物,也会遇见「野山羊」在死海西岸隐·基底附近的悬崖出没(撒上二十四2),还可能看到鹈鹕(诗一百零二6)、鸵鸟(哀四3)。今天的犹大旷野人烟稀少,只有贝都因人游牧于此,至今仍保持古代的生活方式。

耶稣受洗之后,圣灵立即催他到旷野去。“催”字,表示圣灵在耶稣身上所有的能力,也表示马可福音特有的笔法。此处的“旷野”即指约旦河附近一带的旷野。按犹太人的思想:旷野常是魔鬼居留的地方(路加福音11:24;马太福音12:43;以赛亚书13:21;34:14;多比传8:3)。耶稣被迫到旷野去的目的,正如马太所记的,是“受魔鬼的试探”(马太福音4:1)。马可福音在此最注意的,只是耶稣受魔鬼(撒但)试探之事,并未提及耶稣禁食四十日夜的事,也未提及耶稣受了什么试探。这是因为马可福音愿迅速进入福音的正文。马太福音4:1-11;路加福音4:1-13记载:耶稣受了三种诱惑。学者们以为这三种诱惑是基督特有的诱惑,也是基督在传教时可能常遇到的诱惑,详见马太福音4:1-11各注。“并与野兽同在一处”一句,是马可福音所独有的,用以指示耶稣所在之处的荒凉情形。“有天使来伺候他”一句,如与马太福音4:11两相对照,则是耶稣获得胜利的表示。详见马太福音4:1-11;路加福音4:1-13。

开始在加利利传道( 太 4:12-17 路 4:14-15 )

本福音的小引到13节已经结束。由14节-6:6为本福音的第一大段,记载耶稣在加利利的传教生活。14节“约翰下监以后,耶稣来到加利利”一句,是说明耶稣受洗后,听说约翰因斥责希律的行为而被捕入狱以后,怕法利赛人也乘机来陷害自己,遂“来到加利利”(马太福音4:12;约翰福音4:1.4)。按约翰福音的记载:约翰被捕的事,并不是在耶稣受洗后立即发生的,而是在几个月之后。在这几个月内,耶稣与约翰同在犹太省内施洗传教,见约翰福音1:35-4:42。对观福音对这段时期内所发生的事,只字未提,大概是因为圣教会最初的“教理讲授”没有录用这些事迹的缘故。我们知道,对观福音作者都特别着重于耶稣在加利利传教的事迹,所以按马可福音所载的,好似耶稣回到加利利之后才开始传教的工作。圣耶柔米注释本节说:“约翰被捕,正好是耶稣开始宣讲的良机;法律停止了,继之而来的应是福音……”。“上帝的福音”一句(罗马书1:1;15:16;哥林多后书11;7;帖撒罗尼迦前书2:8、9;彼得前书4:17),即指上帝圣父藉自己的唯一的儿子所传与人类的喜讯,藉此报告人类:恐吓的时期已经过去,恩典的时期来临了。15节便是这喜讯的内容与基督宣讲的纲领。“日期满了”,即指圣父从永远预定基督来临的时期,与在世建立上帝天国的时期,也即是历代先知们所预言上帝预许的恩典时期,已经到了(罗马书5:6;加拉太书4:4;以弗所书1:10)。时期一满,基督便公然出现,按照圣父所赋予他的使命,在世建立“上帝的国”。“上帝的国”与马太所记的“天国”意义相同,详见马太福音4:17。基督在世所建立的“上帝的国”,是普遍的,是永久的,“人人都应努力进去”(路加福音16:16),但为进这“天国”的起码条件,是“悔改”与“信仰”:“悔改”是回心转意,归向上帝;“信仰”是接受基督所传布的喜讯与教训,一心信从,甚至舍生致命。

上图:加利利海位于海平面以下212米,周长53公里,南北长21公里,东西宽13公里,面积166平方公里,最深43米,是以色列最大的淡水湖。

上图:加利利海位于海平面以下212米,周长53公里,南北长21公里,东西宽13公里,面积166平方公里,最深43米,是以色列最大的淡水湖。

呼召四个渔夫( 太 4:18-22 路 5:1-11 )

基督传布福音的使命与其在世所建立的天国,并不因他的死亡而终止,因此他如当时的“拉比”一样,拣选了一些门徒,常与他在一起,作他生平与他宣讲的证人,为能日后继续他的工作,将福音传布到世界各个角落去,以拯救整个人类。本段便是耶稣初召四位门徒的记载。由约翰福音1:35-42,我们知道这四位门徒早已认识了耶稣,跟随了耶稣。这次的召选却是决定性的,要他们与他常在一起,听受他的训练。本段所用的字句与马太福音4:18-22几乎完全相同,请参阅该处的注解。

耶稣赶逐污灵( 路 4:31-37 )

由21-39节止,记述彼得最初崭新的回忆。这是彼得被召后所亲眼见到的惊心动魄的事,这可由马可福音所用的活泼文笔予以明显的证明。马可福音用了“他们进了迦百农”一句,引述了在迦百农周围所发生的五件事迹:(一)耶稣在迦百农讲道,众人称奇(21、22);(二)耶稣在会堂中驱逐邪魔(23-28);(三)耶稣在西门家治好西门的岳母(29-31);(四)耶稣在西满家门前治好许多病人(32-34);(五)耶稣离开迦百农登山祈祷(35-39)。“迦百农”是位于加利利海西北角的一座城,详见马太福音4:13。按马太福音与路加福音的记载:耶稣是由拿撒勒来的,走到海滨时呼召了那四位门徒,以后领着他们进了迦百农城。“安息日”一句,按近代一般学者的意见,都以为是彼得等被呼召进入迦百农后的第一个安息日。“进了会堂教训人”,按“会堂”二字,是指犹太人每逢安息日集会的地方,在该处诵经祈祷,并朗诵一段圣经,加以解释。通常是会堂长,或另请一位文士或“拉比”,或就听众中另请一位热心出众又能解经的人,当场向民众宣讲。耶稣便是其中被邀请的一位(见马太福音4:23)。22节便是马可福音所记的耶稣的教训在听众的心灵上所留的印象,并也说出了听众惊奇他的教训的缘故:“因为他教训他们,正像有权柄的人”。如果看马太福音5-7章所记的:“你们听见有古话说……只是我告诉你”的论调,便可以想像耶稣的讲道具有多大的权威。像他这种独有的论调。决不是文士或“拉比”所敢应用的,因为他们所传授的,都是代代相传下来的古老论调,只拘泥于法律的字眼,甚至使人民觉得对于守法的事,无法承当。因此耶稣所施予的教训给听众留下了一个“不像文士”的印象(马太福音7:28、29)。

耶稣这次在迦百农的会堂中讲道引起人们的惊奇,不但是由于他所讲的道理高于一切文士,他所讲的道理具有无上权威,而且更因他最后在邪魔身上施行了威力,只一句话,便使邪魔出离附魔的人。这最后惊心动魄的一幕,更坚定了听众对他的新教训的信心,甚至众人都大为惊奇地说:“这是什么事?是个新道理啊!他用权柄吩咐污鬼,连污鬼也听从了他。”(27)。关于邪魔附体的事,详见马太福音第八章附注。

24节“我们与你有什么相干?”一句,是希伯来文固有的语风,通常含有反抗与敌视之意(见士师记11:12;撒母耳记下16:10;19:23;马太福音8:29;马可福音5:7;路加福音4:34,参阅列王纪上17:18)。“你来灭我们吗?”一句,是说明魔鬼明知耶稣即是那“有一个比他更壮的来”(路加福音11:22),他来是为毁灭魔鬼的王国与在人身上所有的权力,因此便愤怒填胸地大声呼喊:“我知道你是谁,乃是上帝的圣者。”魔鬼明明觉出基督的超绝圣德在自己的身上有莫名的压力,又从基督所显的圣迹中(约翰福音1:35-4:42),明明看出基督是一个非凡超众的人物,特与上帝相结合,特为上帝所祝圣, 特为上帝所拣选,为在世上建立上帝的国的人。换句话说:魔鬼在此以“上帝的圣者”一语,暗示基督即是自己的死对头基督(见3:11;5:7;路加福音4:34、41,参阅约翰福音10:36;但以理书9:24)。

25节是耶稣向魔鬼所下的驱逐令。“不要作声!”一句,表示耶稣不愿与魔鬼多说话,不愿由魔鬼的口中接受他为基督的证据。此外,马可福音在每次记述耶稣驱逐魔鬼时,总不许魔鬼说话(见1:34;3:12),并且在显了各种奇迹后,也不准传扬(见1:44;3:12;5:43;7:36;8:26,参阅8:30;9:9)。耶稣所以如此,最主要原故是怕唤起民众热烈的情绪,扩大民众对基督期待的错误观念,引起无益的暴动,有碍基督的神圣使命。

26节是描述耶稣驱逐令的威力:魔鬼明知自己应离开自己盘踞的地域,应承认自己的失败,但为表示自己的反抗,最后还使自己的猎物受一次害,才离去。巴斯噶(Pascal)在这里下了一个好的注脚说:“在上帝前谦下、受苦、至圣的耶稣,对魔鬼却是可怕无比的。”

27节是记述耶稣的教训与神迹在民众心中所留下的印象;28节则是32-34一段的伏笔。

上图:从彼得的家遗址看迦百农会堂遗址,彼得的家离会堂很近。

上图:从彼得的家遗址看迦百农会堂遗址,彼得的家离会堂很近。

治好许多病人( 太 8:14-17 路 4:38-41 )

按马可福音的记载,本段紧与上段的奇迹相连接:上段记述医治灵性方面的病症,本段记述医治形体方面的病症。

“进了西门和安得烈的家”:由约翰福音1:44得知,彼得的本家是在伯赛大,似乎彼得结婚以后,便住在他的岳母家中。会堂中的礼仪完毕后,彼得见用膳的时候到了,遂请耶稣与其他的门徒到自己家中,似乎没有想到自己的岳母已卧病在床,由此便造成了发显这次神迹的机会。详见马太福音8:14-15。日后,迦百农便成了耶稣传教生活的中心。

由28节得知,因耶稣在会堂中所行的驱魔大奇迹,“耶稣的名声就传遍了加利利的四方”;并且又因彼得岳母家的毗邻四舍都得知了彼得的岳母病愈的消息,遂在太阳西落之后,全城的人都将患有各种病症和附魔的人,抬到彼得家门前,求耶稣医治。由马可福音所记的“天晚日落的时候”一句,可以证明耶稣所显的前二神迹,是在同一安息日上。按摩西的法律,安息日应绝对休息,不准做任何劳苦的事。按“安息日”的规定:是由前一晚起至次日晚止(利未记23:32)。所以太阳一落,安息日一过,众人便都抬着自己家中的病人,来到耶稣跟前,求他医治。耶稣便动了怜悯的心,“治好了许多害各样病的人,又赶出许多鬼”(34)。这句话总结耶稣前面所显的神迹。

在加利利传道( 路 4:42-44 )

按马可福音的记载,在彼得被召后的第一个安息日上,耶稣从早到晚,忙碌了一整天,甚至到了天晚的时候,还有许多患病的人来求他医治。耶稣的人性见这一天所做的一切,使人们对他的教训与神迹发生了热狂,并又看见迦百农许多病人的可怜情况,遂感到自己的使命将来是怎样的艰辛与繁重,因此第二天“清 晨”,在万籁俱寂之中,找一块僻静的地方,去向圣父祈祷(35):一方面为感谢圣父使他作了这些轰轰烈烈的事,将这一切荣耀归于父;另一方面也求父助佑他负担将来更沉重的使命。按圣史们的记载,尤其按路加福音的记载,耶稣每在紧要关头,必先到僻静处彻夜祈祷(见路加福音3:21;6:12;马可福音6:46;马太福音11:25;路加福音9:18、29;马太福音26:39)。现在耶稣要初次从自己所建的大本营——迦百农出发,到各处传教救人,负起更沉重的使命,所以便先举行祈祷,求父的助佑,由此也给使徒及后人立下了一个祈祷的好榜样。天亮之后,西门发觉耶稣不在了,于是便和“西门和同伴追了他去”,即别的三位门徒——安得烈、雅各和约翰“去追寻他”。——在此我们应注意:彼得从这时起便成了特殊的人物。找到了耶稣之后,便向他说:“众人都找你。”由这句话可以看出,天一发亮,热情的民众又都聚集在彼得家门前,等候聆听耶稣的新教训,求他医治自己家中的病人。又可看出,迦百农的群众都想挽留耶稣,不愿叫他离去。路加清楚地给我们记载说:“众人去找他,到了他那里,要留住他,不要他离开他们。”(4:42)。但耶稣所负的使命,并不只限于迦百农,因此耶稣答复说:“我们可以往别处去,到邻近的乡村,我也好在那里传道,因为我是为这事出来的。”(38)。“因为我是为这事出来的”一句,乍看来,好像是说:耶稣是为了到别处去宣讲才由迦百农城出来的;但近代大多数的学者都以为本句应照本段的相对照处路加福音4:43“因我奉差原是为此”讲解,说明耶稣奉圣父之命应到别处去传教救。

39节是说明耶稣完全按照圣父的旨意(约翰福音4:34),离开他所喜爱的大本营,到各处宣讲的情形。“于是在加利利全地,进了会堂,传道,赶鬼”一句,是说耶稣在最初传教时,常借用会堂作宣讲的地方,但在惹起法利赛人和文士们的敌视与反感之后,才转移到海边或山上去训导民众(见马太福音4:23)。

福音的目的是要显明基督真是上帝的儿子,所以圣史特别注重赶鬼的事迹(1:21-28、34、39;5: 1-10;7:24-30;9:13-28),为在由外教皈依的读者的心灵中,留下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因为外教人对魔鬼有一种特殊的敬畏之情。”这正如若望在书信上所说的:“上帝的儿子显现出来,为要除灭魔鬼的作为”(约翰一书3:8)。

洁净麻疯病人( 太 8:1-4 路 5:12-16 )

本段的事迹发生的时间与地点,圣史没有记述,想必是在上段末所记耶稣在加利利各地传教时发生的。耶稣在这段时期中,定然行了许多奇迹(马太福音4:23-25),但为什么马可福音单提出这一奇迹呢?近代学者的共同意见:以为马可福音特别记述这个奇迹,是为作下段2:1-3:6记述耶稣与法利赛人和文士们几次冲突的伏笔,因为本段所记,正是涉及律法的事(44)。本段的记述,与马太福音8:1-4;路加福音5:12-16几乎完全相同,只有43、45两节是马可福音独有的。这两节说明了彼得尚记得当时耶稣的严肃态度和催大麻风病人快走的情形,以及那得痊愈者表现的狂热。耶稣所以严厉警告大麻风病人不准告诉别人,以及耶稣不能再公开出现,只得留在“外边旷野地方”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耶稣不愿惹起民众的狂热情绪,遭敌人的嫉妒;另一方面,尤其是不愿加深当时民众对基督所怀的错误观念,妨碍自己所负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