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 第9章 概览
耶稣差遣十二使徒
( 太 10:5-15 可 6:7-13 )
- 9:1 耶稣叫齐了十二使徒,给他们能力和权柄制伏一切的鬼,医治疾病,
- 9:2 又差遣他们宣讲上帝的国,医治病人,
路加福音记耶稣第一次派遣使徒传教,仍紧随马可福音6:7-13的次第。按马太福音9:35等,略指出派遣使徒传教的原故,因为整个百姓好像没有牧人的羊群;田地的庄稼已经熟了,但缺乏收割的人。为此耶稣就召集了使徒,赋给他们“能力和权柄”,即是叫他们有分于自己固有的能力(8:46)。赏赐他们权柄,好做自己的代表而制伏魔鬼(4:36),并且派他们去宣传天国,并治好病人。如此,使徒也领受了耶稣使命的一部分。
- 9:3 对他们说:「途中甚么都不要带;不要带手杖和行囊,不要带食物和银钱,也不要带两件内衣( [ 9.3] 有古卷是「每人也不要带两件内衣」。)。
- 9:4 你们无论进哪一家,就住在哪裏,也从那裏离开。
- 9:5 凡不接待你们的,你们离开那城的时候,要跺掉你们脚上的尘土,证明他们的不是。」
关于耶稣给使徒行路时出的命令,与马可福音6:8-9;马太福音10:9-10略有不同。按马可福音行路时准拿杖,而按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却不准带。并且按路加福音所载,行路时连食物也不准带。使徒初次出外传教,耶稣向他们要求的贫穷是绝对而严厉的,叫他们满心依靠上帝的照顾,因为他们是执行上帝的职务。圣史们所记的虽略有区别,但并不矛盾。马可福音似乎用耶稣的话来适应日后使徒传教时的情形;但在三部福音中全有同样的意义:耶稣所要的是完全弃绝一切外来的帮助。路加福音以后也记载,若光景改变了(即开始受迫害时),使徒也必须照顾自己的日用品(22:35等)。
- 9:6 于是使徒出去,走遍各乡传福音,到处治病。
使徒服从耶稣的命令,周游乡村,由这一村至另一村,但耶稣大抵常在重要城市讲道(4:16、31、43等)。
希律的困惑
( 太 14:1-12 可 6:14-29 )
- 9:7 希律分封王听见耶稣所做的一切事,就困惑起来,因为有人说:「约翰从死人中复活了。」
- 9:8 又有人说:「以利亚显现了。」还有人说:「古时的一个先知又活了。」
- 9:9 希律说:「约翰我已经斩了,但这是甚么人?关于他,我竟听到这样的事!」于是希律想要见他。
希律虽然以前听说过耶稣所行的事,但按路加福音此处所记,似乎是因了使徒广泛的展开了传教的工作,更引起了希律·安提帕对耶稣的注意,因为这一切都是发生在他的辖境中。按路加福音的记载,这位希律听到了百姓的许多有关耶稣的意见,对百姓的谣传,他分外关心的是约翰藉耶稣出现了。由马太福音14:2(马可福音6:14)得知,这谣传曾使希律一个时期惴惴不安。照另一些人的意见:耶稣是再入世的以利亚,因为他没有死,基督来临以前他还要来临(玛拉基书3:23)。还有人想耶稣是复活起来的一位古先知(7:16;约翰福音2:18),因按犹太人的伪经:基督来临以前,以赛亚和耶利米或别的一位先知先要出现(以斯拉四书2:18)。希律不相信这一切意见,另外否决了百姓说施洗约翰复活的意见,因为他已斩了施洗约翰,他不相信死人复活是可能的道理。耶稣既然有了很大的名望,希律便找机会见他。对这一点仅路加福音有所记叙,他知道这事,大概得自在希律宫廷中任事的人(8:3;宗13:1)。希律的愿望仅在耶稣被钉的那一天方满足了(23:8)。按福音所记,耶稣似乎从未到过希律的都城提比利亚,以避免他妨碍自己的工作(13:32)。路加福音在此略去了施洗约翰被杀的事,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都置于此处。他略去不提,也许这一幕对他太残忍可恶。
耶稣使五千人吃饱
( 太 14:13-21 可 6:30-44 约 6:1-13 )
- 9:10 使徒们回来,把所做的事告诉耶稣,耶稣就私下带他们离开那裏,往一座叫伯赛大的城去。
按上下文,使徒回报不久,耶稣即领他们退入旷野。如此行似乎有两个理由:一方面(马可福音6:30)使徒们需要时间休息,因为使徒为接待从各方来的人,连足够吃饭的时间也没有;另方面耶稣愿意躲避希律想会见自己的阴谋(9:9;马太福音14:12等)。惟独路加福音此处指出耶稣领使徒到的地方为伯赛大,而马太福音14:13;马可福音6:32记叙他们乘船去了一个地方,因此伯赛大是在湖北岸又是约旦河东边的一个城,希律·腓力为纪念奥古斯都皇帝的女儿犹里雅,离此不远,立了一个新城,命名为伯赛大犹里雅(Bethsaida Julias)。
上图:伯赛大遗址的城门。
- 9:11 众人知道了,就跟着他去;耶稣接待他们,对他们讲论上帝国的事,治好那些需要医治的人。
- 9:12 太阳快要下山,十二使徒进前来对他说:「请叫众人散去,他们好往四面村庄乡镇裏去借宿和找吃的,因为我们这裏地方偏僻。」
- 9:13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给他们吃吧!」他们说:「我们不过有五个饼、两条鱼,若不去为这许多人买食物就不够。」
- 9:14 那时,男人约有五千。耶稣对门徒说:「叫他们分组坐下,每组大约五十个人。」
- 9:15 门徒就这样做了,叫众人都坐下。
- 9:16 耶稣拿着这五个饼和两条鱼,望着天祝福,擘开,递给门徒,摆在众人面前。
- 9:17 所有的人都吃,并且吃饱了。他们把剩下的碎屑收拾起来,装满了十二个篮子。
这初次分饼的神迹,四圣史都有记载。对注释参阅马太福音14:13-21,尤其马可福音6:33-44对此段描绘的十分生动。路加福音在此处把马可福音所记述的缩短了。路加福音所独有的,是说耶稣虽然躲开群众,但一见他们跟来,就又怜悯他们神形的可怜:一面给他们宣讲上帝国的福音,一面治好那些病人。路加福音在叙述神迹时,特彰显出使徒对老师的信赖;他们虽然知道在旷野地方为这许多人难以供应食物,但耶稣一出命,他们即刻服从,叫百姓分伙坐下,等待耶稣的安排。他们既然以前已做过耶稣的代表被派遣过,这一次耶稣使他们对行这神迹也有分子:即叫十二使徒给百姓分配饼和鱼。众百姓吃饱后,收集了十二筐零碎,这为他们一定有重要性,因为藉这神迹,他们信赖的心受到了报酬,同时也更加强了。按约翰福音6:26所记:耶稣愿因这神迹准备他们领受更大的神迹,即圣体圣事的建立。在此我们应注意:路加福音对分饼以后的事一点也没有记述:未提这神迹对百姓所发生的效果,也未提耶稣命使徒快离开那地方,更未提耶稣与使徒往哪里去了。路加福音直到此处大抵随从马可福音的次第,但自此处以后略去了马可福音6:45-8:26一大段(马太福音14:22-16:12)。无疑的,路加福音一定知道马可福音这一段。若问路加福音为什么略去这一段,我们仅能慎重地答复说:路加福音大概怕自己的福音篇幅过于冗长,又因为他手中除了马可福音外还有其他资料,他以为马可福音此处所述的事,一方面与上边已记述的,有许多相仿的地方,另一方面加进这一段去似乎与自己福音的目的欠合(如马可福音7:1-23;7:24—30),遂略去了马可福音此段,下边仍紧随马可福音8:27-9:29所有的记述。
彼得认耶稣为基督
( 太 16:13-19 可 8:27-29 )
- 9:18 耶稣独自祷告的时候,门徒也同他在那裏。耶稣问他们:「众人说我是谁?」
- 9:19 他们回答:「是施洗的约翰;有人说是以利亚;还有人说是古时的一个先知又活了。」
- 9:20 耶稣问他们:「你们说我是谁?」彼得回答:「是上帝所立的基督。」
耶稣预言受难和复活
( 太 16:20-28 可 8:30-9:1 )
- 9:21 耶稣切切吩咐他们,命令他们不可把这事告诉任何人;
上图:凯撒利亚腓立比的艺术想象图,从左到右依次是:大希律所建供奉罗马凯撒奥古斯都皇帝的大理石庙(后面是潘神洞),供奉希腊牧羊神潘Pan和宁芙众仙女Nymphs的广场,供奉希腊众神之王宙斯Zeus的大理石庙,供奉希腊涅墨西斯Nemesis复仇女神的神龛,献祭山羊的墓庙,潘神和跳舞山羊的庙。岩壁上还刻了许多供奉其他偶像的神龛。主耶稣特意带领门徒从加利利海跋涉60多公里山路来到这里,为要在这偶像庙宇中间问众门徒:「你们说我是谁?」(太十六15)。
路加福音未提彼得在什么地方明认耶稣为基督,按上文所记似乎是在伯赛大附近的地方(9:10),仅马太福音16:13和马可福音8:27清楚指出是在凯撒利亚腓利比地方。路加福音也未记此事的时间。此处为路加福音最重要的是记述耶稣在这个光景上先行祈祷,就如耶稣在选十二位使徒前,整夜祈祷一样(6:12)。无疑的,耶稣是为使徒祈祷,另外为彼得明认自己为基督的事祈祷,因为只有天父的恩典才能在使徒心中激起信德(约翰福音6:64;马太福音16:17)。同时也以祈祷坚固使徒,免得在自己初次预言受难时生起反感。对本段的注释,参阅马太福音16:13-20及马可福音8:27-30。路加福音把这一幕记在分饼的神迹之后,也多少有些接连。因为按约翰福音6:14等我们知道,因这增饼的神迹在百姓中起了很大的激动,但第二天耶稣在迦百农会堂讲圣体的道理时,他们的热火即消失了。从此以后在百姓中对耶稣发生了各种意见。正在此时耶稣有意使使徒深悟自己的奥妙道理,遂向使徒发问。彼得代表众使徒答复耶稣的质问,明认耶稣是“上帝所立的基督”,意即受上帝所膏抹的(参阅2:26)。路加福音同马可福音一样没有记耶稣初次对彼得所有的预许,即在彼得身上建立教会的预许,参阅马太福音16:18-19。此处所最注重的,是明认耶稣为基督的信德。耶稣立刻设法将这信德纯净化,并使这信德更高超,脱去人间的和现世的希望。为此严禁使徒在人前说他是基督,因为百姓没有相当的准备,只怕激起他们所有的虚荣的希望。使徒也该脱去这样的希望,因为基督的使命完全与他们所想像的两样。为此,耶稣此时初次谈论自己要受苦受难的事。
上图:凯撒利亚腓立比遗迹,至今可见岩壁上刻着大大小小的偶像神龛。使徒彼得就在这偶像林立的地方认信基督(太十六13-16;可8:27-30;路9:18-21),在外邦假神中间承认主耶稣是「永生神的儿子」。
- 9:22 又说:「人子必须受许多的苦,被长老、祭司长和文士弃绝,并且被杀,第三天复活。」
耶稣确实是基督,但决不是百姓所希望的那样的基督,因此将为自己的百姓,更进一步,将为选民的宗教领袖(即为祭司长、长老和文士组成的最高议会)所摈弃,所杀害。如今还欢呼他的百姓,将要定他的死罪:这一切都在耶稣意料之中。他清楚知道上帝的谕旨,上帝的谕旨也是要耶稣因着苦难和死亡才进入荣耀:如同“必须”死,这样也“必须”第三日复活。这些事就是基督的奥秘,耶稣设法使使徒明白这奥秘。路加福音一点也没有提及彼得反对耶稣受苦和耶稣责斥他的事(马太福音16:22等;马可福音8:32等),路加福音似乎故意略去这一段,立刻把下段的劝言同上边联结起来:耶稣自己走了苦路,如此,也要一切愿意跟随他的人分受他的苦难。
上图:位于凯撒利亚腓立比Omrit的凯撒奥古斯都庙遗迹。大希律一面笼络犹太人,重建了第二圣殿;一面讨好罗马皇帝,在凯撒利亚、撒马利亚和凯撒利亚腓立比建造了三座敬拜凯撒奥古斯都的庙。
- 9:23 耶稣又对众人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来跟从我。
- 9:24 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失生命;凡为我丧失生命的,他必救自己的生命。
- 9:25 人就是赚得全世界,却丧失了自己,或赔上自己,有甚么益处呢?
- 9:26 凡把我和我的道当作可耻的,人子在自己的荣耀裏,和天父与圣天使的荣耀裏来临的时候,也要把那人当作可耻的。
在初次预言苦难以后,对观福音全记载了耶稣对那些尊己为师而跟随自己的人所说的话。基督将由苦难进入荣耀;凡愿入他上帝国的人,也该当甘心情愿随从耶稣走十字架的苦路。只有那些具有坚固不移的信心的人,才能跟随耶稣,因为随从耶稣的条件为人是十分严格的。关于本段的注释,参阅马太福音16:24-27;马可福音8:3438。路加福音于23节较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更清楚地指出这段话是向众人说的,而预言苦难只是对使徒说的。耶稣向一切人要求完全弃绝自己,不仅向因耶稣的神迹所吸引的人,而且也向那愿意随从他的真理的人。所说完全弃绝自己就是牺牲自己的偏私和愿望。耶稣更进一步要求人忍耐背负自己的十字架。所有的听众都懂得这话有什么意思,他们早已多次见过罗马人判决的死囚背着十字架走往受刑的地方去。对这极残酷的死刑,耶稣的门徒也当准备去承受。“背十字架”一语,在路加福音更有一种喻意,因为路加福音在这话前添了“天天”二字。“天天”是指门徒要毕生背着十字架,跟随老师走,就是说甘愿常常地忍受每天所有的困难,并且为了忠于耶稣该爽快地接受很大的苦难。这话,由于路加福音以后一再提到,可以证明这话的重要性了(14:27亦见约翰福音12:25)。门徒的生活需要不断地牺牲现世的性命,因这样的牺牲才可获得真正的永生,谁若不爽快地行这种牺牲,必要丧失永生(17:33)。或者要基督,或者要世界,没有别的可能性:就是说或者跟耶稣走苦难和死亡的路,然后同耶稣一起进入永生;或者随从世界,享受世上的一切快乐,以后与世界永远丧亡。在世上以耶稣为耻的,不敢遵守他的道理的,“人子也要把那人当作可耻的”,即是耶稣在将来以裁判世界的主的身份出现时,也不承认他为自己的门徒,并且把他赶走离开自己。耶稣于末日显现时所具有的荣耀,也是父的荣耀,那时众天使环绕着耶稣向世界显示耶稣的荣耀。凡是同耶稣忍受了世上凌辱的人,那时也要分享耶稣的荣耀。路加福音略去马可福音8:37的话(见马太福音16:26b),于26节中也略去了马可福音8:28的“在这邪恶淫乱的世代中”一句,因为这话,仅犹太人才能明白。
- 9:27 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裏的,有人在没经历死亡以前,必定看见上帝的国。」
此节是最费解的一句(马太福音16:28;马可福音9:1)。似乎所指的该是上帝国的未来广传的迅速。在听众中有一些人要亲眼看见上帝的国在世界上坚固地建立起来,并得到荣耀的胜利。由经文可知,到这事在众人前实现,还要等待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大概所指的是耶路撒冷毁灭后的时期,那时圣教会终于脱离了犹太人的一切辖制,很快地传扬到了普世。这上帝的国——即由约翰时起所预言的(3:18;16:16),为耶稣所宣布的(4:43;8:1;9:2),为众人所渴望的(2:25、38;10:24),门徒应为它的来临所祈祷的(11:2;12:31等)——现今已开始了,但不久以后,要在一切人前显示出来。耶稣所说的最后这句话是有意坚固门徒们的信德。
耶稣登山显荣
( 太 17:1-8 可 9:2-8 )
- 9:28 说了这些话以后约有八天,耶稣带着彼得、约翰、雅各上山去祷告。
- 9:29 正祷告的时候,他的面貌改变了,衣服洁白放光。
上图:1890年拍摄的他泊山址照片。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
对耶稣显圣容的记述,路加福音紧随马可福音的记述。关于本段的注释,参阅马太福音17:1-8;马可福音9:2-8。路加福音与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所记述的,有不少的分别,他仔细说明了当时的光景,另外解释了变圣容的深意。由全部记述上看,可以知道他除了用马可福音外,还用了别的史源,也许一些史料,是他由亲见此事的约翰或雅各口中闻知的。由28节可以证明耶稣显圣容与上段有密切关连,其中相隔仅有一个星期。耶稣初次向使徒明说自己要受苦难以后,接着又向他们要求背十字架跟随自己。这些话,使徒听了,觉着很不顺耳(马太福音16:22等;马可福音8:32等),又加耶稣受苦的问题使他们十分忧闷不乐;耶稣遂有意把自己的苦难和以后荣耀的奥秘,启示给他最爱的使徒(8:21),至少叫他们深深了解。耶稣便领他们上了一座高山,叫他们成为上帝计划的见证人,也能稍微预尝天上超性的荣耀。这荣耀即是将来受苦的效果,叫他们明了这点,好叫他们摆脱他们慕求现世荣耀的思想。三位使徒名字的顺序,路加福音与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不同(亦见8:51),约翰的名字列在雅各前,这或者是因为他有更大的权威,或者是因他把这事亲口给路加述说了。耶稣带着这三位爱徒上山祈祷,又是只有路加福音记下了耶稣“祈祷”的事;这是路加福音再三喜欢提及的。另外因路加福音这短短的注脚,使我们更明了显圣容的事:同天父长久密切交谈,因而耶稣的面容焕发,衣服放光,这显示耶稣享受着天上的荣耀。(这样的荣耀在圣经中大抵常在发光的衣服上表现出来,参见马太福音28:3;马可福音16:5;使徒行传1:10;启示录4:4等。)
- 9:30 忽然有摩西和以利亚两个人同耶稣说话;
- 9:31 他们在荣光裏显现,谈论耶稣去世的事,就是他在耶路撒冷将要完成的事。
- 9:32 彼得和他的同伴都打盹,但一清醒,就看见耶稣的荣光和与他一起站着的那两个人。
连在这几节内,路加福音也有些特记的事。两位侍立耶稣旁的摩西和以利亚也在光耀中出现,他们二位是旧约的代表和选民的大领袖。他们显现出来,不但证明耶稣有基督的使命,而且也同耶稣谈论他的“去世”,即谈论在耶路撒冷要完成的基督的工程。“去世”一语包含耶稣的死和复活,以及最后的荣耀(9:22;24:26)。摩西和以利亚同耶稣所谈论的,使徒没有听见,因为他们睡着了。这些话,只能是从耶稣的口中听说的。但这个显现,他们醒来时,很清楚地可以看见。这一切是否在夜间发生,不很明显;但有些学者主张是在夜间(9:37)。但因耶稣祈祷时间很长,连在日间使徒也很可能因“忧闷”睡着了(22:45)。
- 9:33 二人正要和耶稣分离的时候,彼得对耶稣说:「老师,我们在这裏真好!我们来搭三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他却不知道自己在说些甚么。
- 9:34 说这些话的时候,有一朵云彩来遮盖他们;他们一进入云彩就很惧怕。
- 9:35 有声音从云彩裏出来,说:「这是我的儿子,我所拣选的( [ 9.35] 有古卷是「我所爱的」。)。你们要听从他!」
上图:从他泊山顶向东俯瞰加利利。传统认为,他泊山就是主耶稣登山变像的地方,现在山顶有纪念教堂。
当摩西和以利亚要退去的时候,彼得转身对耶稣说了话,好象求他不要让这天上的显现轻易过去,希望二位领袖常留在耶稣身边,也叫他们好分享他们的荣耀。按路加福音所记,彼得已不知所云,因为他没有想这是天上的显现,当时也不懂这显现所含的深意,即这次显现只是耶稣要受难的预备和前奏。不久以后,有一团云彩出现在他们头上,三位使徒便十分害怕,因为这是上帝临在的表示(出埃及记33:9;列王纪上8:10等)。使徒这才明白这是一种超自然的显示,也知道这显现不能延长很久。摩西和以利亚同耶稣进入了云彩(这两位都是属于上帝的人:摩西为上帝所埋葬,申命记34:6,以利亚被提升天,列王纪下2:1、11),同时使徒听见父由天上发出声音说:“这是我的儿子,我所拣选的,你们要听他。”这话是天父为自己的儿子作证,并声明他为基督,因为“我所拣选的”这称呼即是指基督(以赛亚书42:1;路加福音23:35;伪经以诺书39:6;40:5等)。若是耶稣是父打发来的基督,使徒理当服从跟随他,纵然耶稣向他们要求跟随自己走苦难和十字架的道路,他们还是应当听从。
- 9:36 声音停止后,只见耶稣独自一人。当那些日子,门徒保持沉默,不把所看见的事告诉任何人。
天父对使徒所下的命令(35节),是全显现的最高峰,以后二圣与云彩一同消失,往上帝那里去了(使徒行传1:10),只留下耶稣和使徒。路加福音又记载使徒们当时对这次显现严守了秘密,只在耶稣复活后按他所吩咐的(马太福音17:9;马可福音9:9),才敢提出这件事来(彼得后书1:16-18)。路加福音没有记使徒下山时问耶稣以利亚再来的事(马可福音9:10-13;马太福音17:10-13),这对犹太人是很有趣味的问题,但对希腊读者却无甚趣味,路加福音遂予以省略。前三部福音,都把耶稣显圣容视作耶稣传教生活的顶峰,同时也是耶稣生活的大转变。路加福音很着重这个转变,此处他很清楚地把变圣容视为耶稣要受苦难和受荣耀的前奏,因为受荣耀是受苦难的效果。耶稣变圣容为使徒的最大关系,是在于除去他们以苦难为绊脚石,和以十字架为愚昧的思想(哥林多前书1:23)。耶稣应受苦难,明显地是上帝的计划和谕旨,上帝打发两位选民的领袖来作上帝对这计划的证人。三位使徒比别人更盼望基督的现世荣耀,如今先给他们灌输了耶稣受苦的奥秘,为叫他们以后在人前,在全世界上对耶稣天上的荣耀和伟大作证(彼得后书1:16-18;约翰福音1:14)。
治好被灵附身的孩子
( 太 17:14-18 可 9:14-27 )
- 9:37 第二天,他们下了山,有一大羣人来迎见耶稣。
- 9:38 其中有一人喊着说:「老师!求你看看我的儿子,因为他是我的独子。
- 9:39 他被灵拿住就突然喊叫,那灵又使他抽风,口吐白沫,并且重重地伤害他,不轻易放过他。
- 9:40 我求过你的门徒把那灵赶出去,他们却不能。」
本段的经文注释,参阅马太福音17:14-20;马可福音9:14-29。路加福音随从马可福音的记述,但省略了许多细节,仅记述了主要的事迹。似乎路加福音除了用马可福音外,还有其他口传的资料,因为一些是他所独记的。——耶稣由山上下来,民众都急切地等待耶稣,由人群中有一个父亲来到耶稣前,求治好自己被鬼附着的儿子。关于这一幕的情景,马可福音描绘的十分生动。路加福音写得十分简短。路加福音以为重要的是被鬼附着的情形,所以没有提孩子聋哑(马可福音),也没有提他患癫痫病(马太福音),仅提他受着魔鬼的磨难,并说他是独生子,这样能特别感动耶稣怜悯的心(7:12;8:42)。由所描写的看来,那孩子是患了癫痫病,由魔鬼暗中作祟。那孩子的父亲苦恼万分,先到了留在山下的九个使徒前,求他们医治,因为他已知道使徒们第一次传教时所行的神迹(9:6、10),但对这事使徒却不能帮助,其中的原故,无疑地是耶稣在41节所说出的判断。
- 9:41 耶稣回答:「唉!这又不信又悖谬的世代啊,我和你们在一起,忍耐你们,要到几时呢?把你的儿子带到这裏来!」
耶稣说的这话不是向那父亲说的,因为他是怀着依靠的心而来的,而是向使徒和全民众说的,因使徒的信心太小(马太福音27:1920);至于百姓,他们只贪看神迹。为此耶稣十分感伤,因为他知道所讲的道理和行的神迹收效甚微。
- 9:42 他正来的时候,那鬼把他摔倒,使他重重地抽风。耶稣斥责那污灵,把孩子治好了,交给他父亲。
- 9:43 众人都诧异上帝的大能( [ 9.43] 「大能」或译「威荣」。)。
当人们把孩子领到耶稣那里的时候,鬼还施展了他的权能,重重地折磨那患病的孩子。但耶稣叱责一声,就把鬼赶走了,以后将孩子“交给他父亲”。这句话又彰显出耶稣对那个父亲所有的仁慈(7:15)。唯有路加福音在最后记下了群众所有的惊讶(43a)。耶稣藉着上帝的名字所行的神迹(8:39),在百姓前显示了上帝的威权和能力。路加福音没有提及以后使徒询问耶稣为什么不能赶这鬼的事(马太福音17:19、20;马可福音9:26、29),因为路加福音以为只要记下这神迹显示了上帝的权能,已足够了。由这个事实上,使徒更该明白,他们不能依靠自己的德能,必须怀着坚固的信心和谦逊的祈祷,投奔上帝台前(17:5、6)。
耶稣第二次预言他的死
( 太 17:22-23 可 9:30-32 )
- 9:43 众人正惊讶于耶稣所做的一切事的时候,耶稣对门徒说:
- 9:44 「你们要把这些话听进去,因为人子将要被交在人手裏。」
路加福音与马太福音17:22、23;马可福音9:30-32相同,在治好被鬼附着的儿童以后,记述了二次受难的预言,这第二次预言在路加福音比前二史更显得严肃庄重。按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耶稣最后巡行加利利,在教训使徒们时,第二次预言了自己应受的苦难。按路加福音这二次预言与上段紧相连结,这时候的背景,是正当百姓惊讶耶稣所行的一切神迹(9:43a),耶稣在加利利受百姓的拥戴已到了最高峰,同时使徒对耶稣传教的效果也怀着很大的希望,且在此时耶稣出人意想之外,又预言了他的苦难。这惨痛的事,在不久的将来等着他们。免得他们懂错了,耶稣劝戒他们比第一次(9:22)更为恳切,愿意“你们要把这些话存在耳中”,就是说,愿把这话印在他们的记忆中,免得忘记。苦难的奥秘此处仅用几句话指出:“人子将要被交在人手里”,即按上帝的谕旨(9:22)被交付,话虽不多,但十分惨痛;那人子,即是基督。照使徒们的希望,基督出现时应发显大荣耀,叫所有的人都属自己权下;但如今与他们希望的大大相左,人子要被交付人的权下,叫人随意处置他。此处路加福音末曾提及要复活的话(马太福音17:23;马可福音9:31)。基督把一切荣耀的外表隐藏,以低下谦卑的身份出现在世人前。以前在行神迹时,他所表现的神能(9:43),要由他身上收回,让人咒骂他。此处耶稣的话也清楚说明,这是上帝不可更改的谕旨。
- 9:45 门徒却不明白这话,其中的意思对他们隐藏着,使他们不能明白,他们也不敢问这话的意思。
耶稣的话对使徒们不甚了解,上帝的谕旨为他们还是隐藏的奥秘,如此玄妙,他们无法领会:耶稣是人子是基督,怎能受难呢?他们由于害怕,也不敢问耶稣。耶稣这次预言的最大重要性,是愿意他们把这话牢记在心,将来必要明白;那时方知道耶稣甘心受难完全是随天父的旨意。这话如今为他们虽然还是“绊脚石”,但将来因圣灵的开导,终有一日知道这是上帝所预备的获救之路(哥林多前书1:21-25)。
谁最大
( 太 18:1-5 可 9:33-37 )
- 9:46 门徒互相议论,他们中间谁最大。
- 9:47 耶稣看出他们心中的议论,就领一个小孩子来,叫他站在自己旁边,
- 9:48 对他们说:「凡为我的名接纳这小孩子的,就是接纳我;凡接纳我的,就是接纳那差我来的。你们中间最小的,他就是最大的。」
参阅马太福音18:1-5;马可福音9:33、34与此相同之处。虽然耶稣又预言了自己要受的苦辱,也要求使徒完全弃绝自己,但他们还是梦想基督国现世的荣耀。路加福音9:45说他们不了解耶稣论苦难已临头的话,为此立刻举了这个例子(亦参阅22:24-26)。路加福音未提及这一幕发生在什么地方(马可福音9:33指明了),而只著重于明示使徒们的思想。对使徒们为什么这时起了争胜求荣的心,若是我们看耶稣最后这个时期优待了几个使徒(8:51;9:28),就容易明白了。耶稣深知他们的思想(8:6),遂设法慢慢纠正他们。耶稣用了最好的心理方法进行:他在未说话之前,先用一种象征的行为训诲他们,想把他们的虚荣心完全根除。他把一个小孩子放在身边,然后解释用这行为来教训他们的事。耶稣的话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三对观福音都记述了这事。那小孩子代表了一切为众人所鄙视的人,他们在人前没有一点可夸耀的地方,这样的人才是耶稣所特爱的。这些小子和卑微的人在上帝国中之所以为大,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什么优长和高贵之处,而纯粹是因为被耶稣和上帝所特爱。谁若因耶稣的原故,即是说因他认为这小人物是耶稣所爱的人的原故,而收留这样小的一个人物,他就是收留耶稣和派遣他到世上来的天父,即是说,他与耶稣并与天父密切结合,因为天父打发他来是为救这样的小人物。所以这样的小人物因耶稣爱他们的缘故而成了伟大的。为此在使徒心中不能有争胜和求荣的问题:因为在上帝国中的伟大不是出于人,而是出于上帝的特爱。使徒的优越地位只是出于耶稣的特爱,而被召选的。所以他们不应有高举在人以上的心,反之,应当怀着至深的谦卑领受上帝的特殊恩典。他们的地位越高,越该当谦下,想自己是这些小人物的卑贱仆役。
不抵挡你们就是帮助你们
( 可 9:38-40 )
- 9:49 约翰回应说:「老师,我们看见一个人奉你的名赶鬼,我们就阻止他,因为他不与我们一同跟从你。」
- 9:50 耶稣对他说:「不要阻止他,因为不抵挡你们的,就是帮助你们的。」
此段与马可福音9:38-41相同,把耶稣论容忍那些不属门徒集团的人说的话接连在这里。因为耶稣刚才要求使徒因自己的名字要照顾那些小子们,似乎引起了约翰的问题。约翰问耶稣几时一个人不属于使徒们的团体,而因耶稣的名字行事,要怎样对待他。约翰想起了先前的一件事,大概是他在初次传教时亲自遇见的(9:1-6、10)。他看见一个人不是耶稣的门徒,而因耶稣的名字驱魔。号称“雷子”的约翰就禁止他用耶稣的名字行事,他以为自己办的对,希望耶稣赞成自己的行为。但耶稣却婉转地纠正了他,叫他不要禁止这样的人,因为这人一定多少信仰耶稣,不然,不会用耶稣的名字行事。这也说明那人承认耶稣有制伏魔鬼的权柄,也许那人后来要归依耶稣。耶稣的话,在马可福音9:40是这样说的:“不敌挡我们的,就是帮助我们的。”路加福音在写这话的时候,耶稣已不在使徒中了,为此改变了口气。这话的用意是叫使徒日后常应记住:那不反对他们的,就应大方容忍他。那人所做的善事,也能为使徒(教会)有益处。给约翰和其他使徒的劝言,与上边劝使徒不要想自己被召选了,就高举在人以上,便找自己的荣耀的劝言很为相似,是叫他们见别人行善要高兴(腓立比书1:18)。由此可知,耶稣的话决不是教训人什么冷漠主义(11:23),而是要谦逊良善待人。路加福音略去马可福音9:41-50所记耶稣继续说的话,他把其中的一些话插在下面他以为适当的地方(17:1;14:34等)。我们还应注意,至此是路加福音的第一部分,结束记述耶稣在加利利传教的事。路加福音至此大抵常随马可福音的顺序,由9:51起离开马可福音而插入自己所独有的一大段落。由18:15再紧随马可福音的顺序。
撒玛利亚人不接待主
- 9:51 耶稣被接上升的日子将到,他决定面向耶路撒冷走去。
从9:51-19:28一段是路加福音独有的一部分。在这个部分内所记述的一切,路加福音显然有意将之包括在“耶稣离乡赴耶路撒冷”这个标题之下(参阅9:51;13:22;17:11;19:28)。按路加福音只记述了耶稣一次赴耶路撒冷的事。耶稣是怎样赴耶路撒冷的,从圣史的记述内,很难考定。按10:38-42,耶稣已经到了马大姊妹二人的村庄伯大尼(约翰福音11:1),但按13:22,耶稣又经过城市乡村,往耶路撒冷去。17:11又记载耶稣在撒马利亚及加利利各地出现。而且假使我们再参照其他圣史的记事,那么,我们又发现圣史在此所记述的耶稣的言论,无疑的大半是在加利利讲的。在这十章中,圣史既不注意事件发生的时间,也不着重事件发生的地点,而是把耶稣的一部分言论放在“耶稣准备受死”的这个中心思想之下。从3章-9:50路加福音常遵循马可福音的编次,但自9:51-18:15却插入了一大段他独有的资料。从18:15以下仍然遵循马可福音的顺序。路加福音所以如此结构,似乎应当这样解释:路加福音从其他著述或口传的来源中(1:1-4),搜集了许多材料,但论到每一件事发生的时间时,却无法决定。圣史所记的这些事既是在圣城以外发生的,所以圣史都著录在耶稣荣进圣京以前这一大段内。如此,不但不妨碍马可福音的编次,而且又能给后人遗下他从其他来源所搜集的宝贵资料。51节是下文事件的题目。耶稣很久以前所知及所预言的那个时刻(5:35;9:21、22、44):受难受死及凯旋的时刻到了;但是这些事发生的地点,依照上帝的决定,必须是在耶路撒冷(9:22)。为此,耶稣勇敢地起身就道,带着他的门徒直赴圣城。
- 9:52 他打发使者在他前头走;他们进了撒玛利亚的一个村庄,要为他作准备。
- 9:53 那裏的人不接待他,因为他面向着耶路撒冷去。
51-53节:从加利利去耶路撒冷,最近的一条路,是经过撒马利亚(约翰福音4:4)。耶稣这次去耶路撒冷,就是要取这条路。他准备在路过的村中住宿,但由于人数相当多,必须先派人前去预备投宿之所,及一切必需用品,所以耶稣便先打发自己的门徒(由下文看似乎是雅各及约翰),前去照料一切。但是当村人知道了耶稣同他的一班人是去耶路撒冷的时候,便断然拒绝收留他们。犹太人与撒马利亚人之间,一向彼此有仇(便西拉智训50:27-28;约翰福音4:9),彼此之间时有争斗的事件发生。加利利人每想取道撒马利亚,往耶路撒冷过节参礼,撒马利亚人便多方阻难。虽然撒马利亚人曾款留过耶稣一次(约翰福音4:39-40),但是此次却拒绝收留他。
上图:罗马时代撒马利亚柱廊街遗址,现存600根这样的石柱,联结撒马利亚的西城门和东城门。
- 9:54 他的门徒雅各和约翰看见了,就说:「主啊!你要我们吩咐火从天上降下来,烧灭他们( [ 9.54] 有古卷加「像以利亚所做的」。)吗?」
- 9:55 耶稣转身责备两个门徒。( [ 9.55] 有古卷加「他说:『你们的心如何,你们并不知道。(v 56(v* 人子来不是要灭人的性命,而是要救人的性命。』」)
- 9:56 于是他们就往别的村庄去了。
按马可福音3:17,耶稣所以称雅各及约翰为“雷子”,是因为他们二人的性格太激烈(参阅9:49),大概即出于这次事迹。他们见了撒马利亚人太无情谊,或许忆起了以利亚先知,由天降火烧死亚哈的士兵的事(列王纪下1:10-12),所以也要求耶稣许他们那样做;然而耶稣非但不接受他们的要求,而且还对他们严加申斥,因为这有违他爱的精神。约翰在最后晚餐将头偎依在耶稣胸怀之后,才了悟了耶稣的这种情怀及教训。“你们的心如何,你们并不知道。人子来不是要灭人的性命,是要救人的性命。”在比较重要的抄卷及一些古译本皆缺此二句。经学家大都认为此句不属原文。
跟从耶稣应有的准备
( 太 8:19-22 )
- 9:57 他们在路上走的时候,有一个人对耶稣说:「你无论往哪裏去,我都要跟从你。」
- 9:58 耶稣对他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
- 9:59 他又对另一个人说:「来跟从我!」那人说:「主啊( [ 9.59] 有古卷没有「主啊」。),容许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亲。」
- 9:60 耶稣对他说:「让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你只管去传讲上帝的国。」
前往耶路撒冷的这段时间,按路加福音,是耶稣不断向门徒讲论“天国”底蕴的时期。在此段内(57-60节),路加福音记述了耶稣的三句名言:指出做天国的工人——基督门徒的必然条件:凡想跟随耶稣的人.必须即刻牺牲一切世物,摆脱世俗的一切束缚,绝对不容有任何托词,因为上帝的国超越一切。前两句名言亦见于马太福音8:19-22。根据马太福音,耶稣讲这话的地方,是在革尼撒勒湖东岸地区,即在革尼撒勒,而且是耶稣登船要回湖西岸的时候讲的。因此有些学者以为耶稣两次讲论了这些话,但不论如何,按路加福音,耶稣的名言却蕴藏着更深奥的意义:耶稣此时是在去耶路撒冷赴刑场的路上;凡愿意跟随他的,必须准备牺牲一切。在第一幕里(57、58节),那愿意跟随耶稣的人,显然是一个满怀热情而又寄望于俗世的人。耶稣答复那人的话,可以按当时耶稣心理状态来解释:对于撒马利亚人的怠慢无礼,耶稣并非漠然不觉,他的感伤苦闷从他的言语上可以看出。耶稣此刻正离乡背井,前赴圣城:回顾,是无情的故乡;前瞻,是骄横的首都;眼前,又不见容于人。刚才在撒马利亚不受欢迎的一幕,这时又浮现在他的脑海中。耶稣面对着愿意跟随他的人,遂触景生情地答以“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这是何等悲壮的言辞。人子,基督,救世主,竟然还不如那些有巢穴容身的飞禽走兽。第二幕(59、60节),是耶稣看见另一个心地正直的人,要那人跟随自己。耶稣对于那人先去埋葬慈父的请求,也加以拒绝。埋葬人原是一件善事(多比传1:11;2:3-7),何况此处又是儿子对亡父的一种孝心呢!按60节经文的字意来看,似乎耶稣阻止了一个爱子去埋葬已经物故了的慈父。耶稣不准他尽最后一次的孝道,以人情看来,未免严厉过甚。但是耶稣所以如此回绝,是因为耶稣愿意说明他是至上之主,他有权要求人断绝骨肉的一切束缚(14:26);他叫人跟随他,人就该唯命是从。耶稣在此原指出:上帝的呼召,为人确是一种至大的恩惠。为了这个恩惠,人必须牺牲一切。既然耶稣曾小心照料过自己的母亲,在自己临终时,又将自己的母亲交托给爱徒约翰(约翰福音19:26、27);那么60节耶稣严厉的言词,应以特殊的理由解释:在呼召的恩典上,耶稣要求人做最大的牺牲,也惟独他能够如此要求。“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一句(详见马太福音8:22注),是说让那些在上帝的国内尚未获得灵魂生命的人,去照料死人罢;那奉召为天国信使的人.受自上帝的职责比孝敬父母的责任,更为尊高。
- 9:61 又有一人说:「主啊,我要跟从你,但容许我先去辞别我家裏的人。」
- 9:62 耶稣对他说:「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人,不配进上帝的国。」
第三幕(61、62节),使我们联想到以利沙向以利亚先知所说的话(列王纪上19:19-21)。这个“毛遂自荐”请求耶稣收他做门徒的人,如同以利沙一样,在追随耶稣之前,先愿去与家人辞别。耶稣洞悉一切,预知这人要遭遇的危险,因此就近取喻,加以开导说:“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不配进上帝的国。”一个手扶犁把耕地的人,是不应回顾或左右顾盼的。一个愿作耶稣门徒,仍然挂虑其他俗务的人,是不适于天国的(提摩太后书2:4),换言之,愿做耶稣门徒的,必须以慷慨、坚毅不挠的精神,摆脱俗事的羁绊,专尽自己传扬圣道的天职。
上图:1890年拍摄的巴勒斯坦人用牛和驴同负一轭耕地。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