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靈與靈修

路加福音 第5章 概览

耶稣呼召早先的门徒

( 太 4:18-22 可 1:16-20 )

上图:加利利海位于海平面以下212米,周长53公里,南北长21公里,东西宽13公里,面积166平方公里,最深43米,是以色列最大的淡水湖。

上图:加利利海位于海平面以下212米,周长53公里,南北长21公里,东西宽13公里,面积166平方公里,最深43米,是以色列最大的淡水湖。-c

路加福音在本段中呼召门徒。他没有指出这事件的时间,也没有把这事同上段在迦百农的一幕相连结。如把此处与其他福音相对之处比较一下,便可推知路加福音此处没有随历史的次序,而是随逻辑与心理的次序。事实上,彼得同他的兄弟安德烈并别的几个门徒在约旦河已认识了耶稣(约翰福音1:35-42)。这些门徒有时还回家操故业。及至耶稣到了加利利,方召他们常常跟随自己。这次召他们是在革尼撒勒湖。由马可福音1:16-20和马太福音4:18-22知道,这次召他们是耶稣来加利利后不久。再按路加福音4:38知道,西门·彼得已与耶稣有密切的关系了。由此推知有许多门徒,另外彼得已在4:31所记的事以前蒙了耶稣的呼召。路加福音以心理的叙事方法准备读者容易了解,为什么门徒舍弃一切跟随了耶稣。这样的叙事方法也可以由前二圣史所记的区别上来证明,前二圣史记述这次门徒的事很短,而路加福音将三幕连在一起:先叙述耶稣在湖边向民众讲道,后述耶稣由彼得的船上向民众讲道,并叫彼得捕大量的鱼。然后述召彼得和其他门徒。因讲道和捕鱼的神迹,很容易明了呼召门徒的事。既然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没有记述这次讲道和捕鱼的神迹,似乎连这两事也没有依循历史的次序,并且可以推知在这二事与召徒中间,似乎还隔了一段时间。耶稣最初是在会堂内讲道,不久以后由各方来的人太多,会堂已容不下,耶稣便开始在露天向他们讲道,似乎他更愿意如此讲道,为免去犹太人,另外法利赛人的麻烦,且是在会堂中集会仅是在安息日。最合适和最理想的讲道地点是革尼撒勒湖边,路加福音称此湖为革尼撒勒(Gennesareth,前二圣史称之为加利利湖),此名或者来自基尼烈古城名(申命记3:17;约书亚记19:35),或者因为此湖为一琴形(“琴”希伯来文为Kinnor),因而得名。因为人民由各方面拥挤耶稣,他就上了彼得的船,叫船略离开湖边,这样更容易向民众讲道。至于讲道的内容,路加福音未提及,因为他着重的是以下的事。

上图:1986年在加利利海西北部发掘的主后一世纪的渔船,长8.3米,宽2.3米 ,高约1.3米。现存于Ginosar基布兹的Yigal Alon博物馆。

上图:1986年在加利利海西北部发掘的主后一世纪的渔船,长8.3米,宽2.3米 ,高约1.3米。现存于Ginosar基布兹的Yigal Alon博物馆。

耶稣命彼得捕鱼是试探他的信心。彼得和自己的同伴于容易捕鱼的时候——夜间和清晨,已劳苦了,既然一无所获,现今却听耶稣的命下网捕鱼。“夫子”按原文可译为“尊长”或“老师”,彼得用此称呼承认耶稣为自己的主子。由于耶稣以前所显的神迹,彼得对耶稣已有了信心。耶稣藉这个神迹有意更坚固他的信德。此次捕了这么多的鱼,况且又不是在捕鱼的合适时候,彼得和他的同伴一定毫无疑惑地信这事实在是一个神迹。

上图:根据主后一世纪渔船残骸复原的加利利海渔船。

上图:根据主后一世纪渔船残骸复原的加利利海渔船。

上图:1890年拍摄的加利利海的渔夫。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

上图:1890年拍摄的加利利海的渔夫。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

西门·彼得(路加福音二名叠用仅见此处,表示耶稣召他为徒的重要性)感觉在耶稣身内有一种权柄,因此起了恭敬的心,跪在耶稣足前,呼耶稣为“主”,并在耶稣所呈显的上帝的圣德前明认自己的卑陋不堪(以赛亚书6:5;马太福音8:8),自认为罪人,不敢同耶稣在一起。彼得这时是否已相信耶稣为基督,还看不出来;可是在迦百农他家中显的神迹,另外这次的神迹已做了他承认耶稣为基督的准备(约翰福音1:41)。除了彼得,还有他的同伴都是这神迹的见证人,他们对耶稣全怀着敬畏的心。9、10二节的经文似乎应当这样解释:9节所论的是与彼得在一个船上的同伴(按马太福音4:18和马可福音1:16似乎他的兄弟安德烈也在内);10节论的是雅各和约翰两兄弟船上的人,除他们二人外,还有他们的父亲和几个捕鱼的工人(马可福音1:20)。

路加福音独将彼得做为中心人物,几乎一点不提其他门徒(马可福音1:16等;马太福音4:18等)。耶稣叫他安心,并给他解释这神迹的深义。因着他对耶稣所表示的谦逊和服从,耶稣现在召他执行更重要的任务:即从此他要把人捕入上帝国中。按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此时也召了别的门徒,但由路加福音所记的耶稣的话上可知彼得此时领受了特殊的使命,已定他为其他门徒的领袖。圣教初兴时即称教友为彼得的网捕入教会的“基督的小鱼”,此象征即来自本处经文。

按马太福音4:18、21;马可福音1:16、19有两对兄弟被召跟随耶稣,路加福音没有明说。彼得和他的同伴在这光景所得的印象一定很深,比耶稣说的话更为感动人心,他们遂离开一切,去跟随了耶稣。

洁净麻疯病人

( 太 8:1-4 可 1:40-45 )

由5:12-6:19路加福音紧随马可福音所有的记述,二圣史把耶稣所显的这些神迹和各种事迹作为与法利赛人和教法师冲突的导火线。路加福音把本段治好大麻风人的事与4:43所说耶稣在各城讲道的事相连。此处路加福音没有记载显此神迹的时间与地点,仅说“有一回,耶稣在一个城里”。本来长大麻风的不准进城,这个遍体长大麻风的人大概是在城外遇见了耶稣。大麻风是严重的恶疾,照当时人的意见,这病是因那人的罪过招来的天罚,也只有上帝能治好他。人们想治好一个大麻风人比复活一个死人更难。关于此处经文的注释,见马太福音8:1-4。本处所独有的是:显神迹后,耶稣虽命那被治好的人守秘密,但他的名声更传扬出去了,民众就从各方潮涌般地来到他前(4:14、37)。但民众的动机是属于现世的:就是在耶稣身上寻求一个治好他们病症的灵奇医师,为满足他们现世的渴望。耶稣不愿意迎合他们这个希望,因为这样能危害他的使命,为此他退入荒野,在那里独自祈祷。路加福音再三指出耶稣离开民众独自祈祷的事(3:21;6:12;9:18、28等),有意证明耶稣不断把自己屈服于圣父的旨意,在自己的使命上只求父的指导。

治好瘫子

( 太 9:1-8 可 2:1-12 )

本节好像在叙述与法利赛人和教法师五个冲突的引言,这五个冲突的顺序路加福音与马可福音相同(路加福音5:17-6:11;马可福音2:1-3:6)。为此路加福音在本段一开始就举出在场的两等人,他们之来,一定是为窥察耶稣的。大概在加利利各会堂向民众讲解律法的这两等人不多,遂由犹太各地和耶路撒冷把这样的人调来。按约翰所载:耶稣在犹太和耶路撒冷开始传教时,已引起了他们的注意(约翰福音2:18、3:1等;4:1),耶稣就离开他们往加利利去了(约翰福音4:1.3)。耶稣的名声不久又传遍了加利利(5:15),且是上段所述的那被治好的大麻风人在耶路撒冷司祭前献祭时,大概公开地说了耶稣所行的奇事;法利赛人和他们的党徒一听说这些传言,即刻来到耶稣讲道的地方,窥察他的行止,寻隙控告他。他们不久就找到了嫌隙:控告耶稣赦罪为亵渎,同罪人来往饮食.不守禁食和安息日的规矩等。为此他们要谋害耶稣。但是耶稣虽然有仇人在旁设计谋害他,还是完全依照在拿撒勒会堂中所宣布的纲目去行(4:18_21),更不断地呈显他是上帝,并一切人的救主。凡有疾病的人,谦逊投靠他的,他都一一治好。17节末路加福音特说明:“主的能力与耶稣同在,使他能医治病人。”为路加医师颇感兴致的,是描写怎样在耶稣身内有上帝的能力,这能力好像催迫耶稣救治受苦痛的人们(6:19;8:45-48)。

上图:主后3世纪哥拉汛带石拱的房子遗址。石拱墙上再架石梁,然后用木头铺成屋顶。

上图:主后3世纪哥拉汛带石拱的房子遗址。石拱墙上再架石梁,然后用木头铺成屋顶。

关于本段经文的注释见马太福音9:1-8;马可福音2:1-12。他们对这一幕神迹描绘得更为活泼生动。路加福音在本段所独有的能帮助了解马可福音的经文。18、19二节描写抬病人的怎样设法把病人抬到屋内,放在耶稣前,但是各处都挤满了人,他们就由屋外的石级登上了屋顶。巴勒斯坦所有的房顶普遍是平的,用石块或用砖铺的,或是用木头搭起,上边坯上泥土。他们在房顶上穿了一个洞,将病人连床系在耶稣前。路加福音说:“从瓦间,”在巴勒斯坦不用瓦,路加福音如此写是就合他的希腊读者。耶稣在病人身上所行的两个神迹,清楚地表显了这自称“人子”的一位有上帝的权柄,为此那被治好的人和民众都一致赞扬上帝(25、26),因为他们所见的是一种“非常的事”,是说这事完全超过自然律,人的明悟不能解释它的所以然。

呼召利未

( 太 9:9-13 可 2:13-17 )

上图:在迦百农出土的沿海大道Via Maris里程碑,这里在新约时代是国际贸易大道,设有税关。

上图:在迦百农出土的沿海大道Via Maris里程碑,这里在新约时代是国际贸易大道,设有税关。

路加福音在本段中仍紧随马可福音。关于本段的注释参见马太福音9:9-13与马可福音2:1317。路加福音所独有的文句,表现他在描述时有心理学者的技能。耶稣只说一句话,即使马太立刻舍弃一切跟随了他。这样的舍弃一切,另外为马太并不算是一个小牺牲,因为这样他便丧失了自己的职业。利未在上班的时候蒙主呼召,立刻丢掉了铁饭碗来跟从主,成为十二使徒之一。「税关」是缴税点,迦百农位于埃及和叙利亚之间的贸易通道上,向东不远就是希律安提帕和腓力二世的辖区分界约旦河,所以此地设有税关。

路加福音并且记述利未在家中大摆宴席,邀请了许多税吏和朋友陪耶稣和门徒坐席的事(29)。耶稣同税吏一起吃饭的事,招了“法利赛人和文士”的责怪,因为那些同外邦人来往、接触的税吏被视作“罪人”,是说他们沾染了律法上的不洁(30)。耶稣对他们大加责斥,因为耶稣奉派来是为救罪人,不是为救那些自充义人的法利赛和教法师,因为这种义人不需要悔改(15:7)。路加福音在最末特加“乃是召罪人悔改”一句,“乃是召罪人悔改”是路加福音的中心思想,在各譬喻中多次极力描绘召罪人悔改的事(18:9等;15:1等)。那些在上帝前自以为义人的(18:9),给自己关闭了救恩的门户。

禁食的问题

( 太 9:14-17 可 2:18-22 )

路加福音把对禁食的问题一段与前段接连一起,好像是那些见过耶稣在马太家中与税吏同席的法利赛人询问耶稣禁食的事。按马可福音2:18,似乎是在另一个光景上,即法利赛人同施洗约翰的门徒来询问耶稣。按马太福音9:14仅记载来询问的是施洗约翰的门徒,他们大概对禁食有了特殊的疑难,因为他们的师傅十分严厉刻苦,而耶稣的门徒却表现了与自己不同的一种精神。路加福音此处与别处一样,仍以心理的方法将事迹连络来记。上段末句耶稣既说自己来是为“呼召罪人悔改”,这话似乎引起了法利赛人询问禁食的机会,他们询问这样的悔改精神在乎什么,因为他们看见耶稣和门徒与罪人一同欢宴。他们以为悔改的精神应当表显在禁食和祈祷上,就像施洗约翰的门徒所有的榜样。耶稣先用了新郎举行婚宴的比喻答复他们。按举行婚宴的时候,新郎的朋友决不可禁食,因禁食是悲哀的表示,不适宜于喜事。为耶稣的门徒将来有禁食的时候,即他们的新郎离开之后。耶稣用这隐晦的话,此处初次暗示了他的惨死。对本处的注释见马太福音9:14等;马可福音2:18-20。

上图:一个失去弹性的旧皮袋。

上图:一个失去弹性的旧皮袋。

由36-38节耶稣用了两个比喻,愿意给法利赛人证明自己的精神与他们的不同。耶稣的精神完全是新的,也应当用新的方式表显出来。对这两个比喻详细的注释见马太福音9:16等;马可福音2:21等。关于第一个比喻路加福音在36节解释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的经文,是说耶稣把以外面守法为热心的法利赛人的思想比作破裂的旧衣,耶稣把自己的精神比作新衣,不可用这新衣补破裂的旧衣。因为耶稣的精神与法利赛人的完全两样,若是与他们的思想搀和,就失掉了他的力量。路加福音和他的老师圣保罗一样,比前二圣史更为清楚地拿福音的精神去反对外面守法的精神。

上图:一个约旦的贝都因人和他的新皮袋。

上图:一个约旦的贝都因人和他的新皮袋。

只有路加福音在本节内记载了耶稣设的另一比喻,也许这比喻是在别的光景上讲的,但因为内容与上边的类似,路加福音就放在这里。这比喻似乎是耶稣为了门徒曾奇怪,那些在人民中博学的法利赛人竟拒绝耶稣传播的福音,就向门徒们讲了这比喻。这比喻的意义是说:陈酒香浓味美,新酒清淡苦涩,那刚喝了陈酒的,决不立刻拿新酒喝。这是指的那些已习惯遵守旧规矩旧习俗的人,不易接受和适应新规矩;但是耶稣给我们摆上的酒,实在胜过所有的陈酒(约翰福音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