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靈與靈修

路加福音 第4章 概览

耶稣受试探

( 太 4:1-11 可 1:12-13 )

上图:从死海盆地向西看犹大旷野边缘的悬崖。犹大旷野大多地方是「干旱无水之地」(结十九13),几乎寸草不生,是「沙漠有深坑之地,和干旱死荫、无人经过、无人居住之地」(耶二6),但也有许多旱溪有「草场」适合游牧(耶九10),能牧放耐旱的山羊和绵羊。旷野之名Midbar就是「牧放」的意思,大卫少年时就在犹大旷野牧羊(撒上十七28),摩西内兄的后裔「基尼人」也住在犹大的旷野(士一16)。疲乏的旅客走过「旷野中一切净光的高处」时(耶十二12),也许会在枝条细长如棒的「罗腾树」下遮阴(王上十九4,5),或者在枝叶浓密的「杜松」下歇息(耶四十八6),看到「野驴」(伯三十九6;耶二24)在疏落的草木间寻找食物,也会遇见「野山羊」在死海西岸隐·基底附近的悬崖出没(撒上二十四2),还可能看到鹈鹕(诗一百零二6)、鸵鸟(哀四3)。今天的犹大旷野人烟稀少,只有贝都因人游牧于此,至今仍保持古代的生活方式。

上图:从死海盆地向西看犹大旷野边缘的悬崖。犹大旷野大多地方是「干旱无水之地」(结十九13),几乎寸草不生,是「沙漠有深坑之地,和干旱死荫、无人经过、无人居住之地」(耶二6),但也有许多旱溪有「草场」适合游牧(耶九10),能牧放耐旱的山羊和绵羊。旷野之名Midbar就是「牧放」的意思,大卫少年时就在犹大旷野牧羊(撒上十七28),摩西内兄的后裔「基尼人」也住在犹大的旷野(士一16)。疲乏的旅客走过「旷野中一切净光的高处」时(耶十二12),也许会在枝条细长如棒的「罗腾树」下遮阴(王上十九4,5),或者在枝叶浓密的「杜松」下歇息(耶四十八6),看到「野驴」(伯三十九6;耶二24)在疏落的草木间寻找食物,也会遇见「野山羊」在死海西岸隐·基底附近的悬崖出没(撒上二十四2),还可能看到鹈鹕(诗一百零二6)、鸵鸟(哀四3)。今天的犹大旷野人烟稀少,只有贝都因人游牧于此,至今仍保持古代的生活方式。

路加福音与马太福音同样记载了耶稣受洗后四十日禁食,并三受试探的事。马可福音对此事所记的很短(1:12、13)。耶稣的禁食和三次得胜试探是他传教前的最后准备,也是传教的开始。在耶稣开始传教时显示了两件事:(1)在耶稣受洗时显示了他是上帝的爱子,但也具有人性(3:24-28)。他既是人,自然可以受试探,但这试探仅能攻打他的外面,不能进入他的内心;因为他的内心常与上帝密切结合。(2)耶稣一开始传教,他的大对头也立刻出现。他曾当过亚当的对头,全人类因着他堕落了;以后耶稣整个的传教生活就是与这个对头战斗。关于本段的注释参阅马太福音4:1-11所有的注释。今只注意本处经文与马太福音所有的小区别,最显明的区别是路加福音所记第二第三试探的次序与马太福音不同。路加福音为什么如此记述,我们不知道,也不能证明哪一种记述合乎耶稣受试探的历史次第;不过按心理来说:马太福音记的次序似乎更合事实。又按路加福音所写,好像耶稣四十天的工夫受了魔鬼的试探(见马可福音1:13),按马太福音只是耶稣禁食后撒但才来试探他,马太福音所记的似乎更合事实。只有路加福音明说耶稣四十天什么也没有吃,以后就饿了。

魔鬼试探耶稣有两个目的:(1)似乎是为探知耶稣是否为“上帝的儿子”(3:22),并想探察耶稣是否以“上帝的儿子”这个名字指示自己为基督。(2)若耶稣实在是基督,也就是实在被派来与魔鬼作对的。魔鬼因此有意使耶稣抛弃自己的天职,并希望他离开谦卑和受苦的路,而去就合百姓所想望的成为荣华富贵的基督。但耶稣三次打败了魔鬼,三次完全顺从了上帝的旨意。路加福音所写的第二个试探(马太福音为第三)比马太福音所写的更为生动。5节所论的似乎不是实在引耶稣上了一座高山,而只是想像的感觉,耶稣感觉自己被领到高山,在那里魔鬼顷刻之间指给耶稣观看天下万国,自夸为世界上权柄和荣耀的最高的主宰。这一切都交给他了,是说因人的罪一切都是他的了,为此只有他是“世界上的王”(12:31;14:30等),不许任何人在这世上为王。若是耶稣有意在世界上建立自己的国,做基督,就该朝拜他,就是说该承认魔鬼为自己的主子,如此,魔鬼就把世上一切权柄交给耶稣(6、7二节)。此处与马太福音记耶稣退第二个试探所说的话相同,是引自申命记6:13等;10:20。9-12节与马太福音所记第二个试探没有多大区别,见马太福音4:5-7。

魔鬼所用的各种试探可以分为三类:即贪享肉体的安乐,贪求虚荣,和贪求世上的权位。魔鬼却吃了败仗,含羞退去。路加福音未记天使来服事耶稣的事(马太福音4:11),只说魔鬼的退去是暂时的,仍等待时机,所等的时机即是日后在耶路撒冷要有的,或者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路加福音改变了试探的次序。无疑地,圣史已想到耶稣在耶路撒冷要受难的事,那个时刻是“黑暗的权势”,即魔鬼和他的随从全力攻击耶稣的时候(22:53;约翰福音13:1等;14:30)。即那时魔鬼要进入一个使徒的心中,并拿他做杀害耶稣的工具(22:3;约翰福音13:2)。为此路加福音在写耶稣开始传教时,联想到了耶稣受难:耶稣在此时已很清楚地并坚决地定下主意要让天父喜悦,并服从他的旨意,只寻求天父的荣耀,决不能迎合百姓对现世的荣华和征服万民的奢望。因这奢望魔鬼在百姓和首领中并在耶稣的门徒中找到了得心应手的工具,除灭与自己作对的耶稣。纵然“今世的君王”用自己的随从将耶稣置之死地,但是耶稣却藉自己的死,把魔鬼由自己的国中赶出,且因自己死在十字架上,把一切吸引到自己跟前(约翰福音12:31等)。

开始在加利利传道

( 太 4:12-17 可 1:14-15 )

前二圣史与路加福音没有记耶稣在耶路撒冷过第一个逾越节(约翰福音2:13)和在犹太传道的事(约翰福音1:35等;2:14-4:3),立刻记了耶稣在加利利传道的事。由路加福音的话上可知,本段所论传道的事,已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耶稣或是讲道或是显奇迹都呈现着他在受洗时所充满的圣灵的能力。因为圣灵常催迫他,引导他。“会堂”是犹太人特别在安息日聚集,或祈祷,或听律法讲解的地方。耶稣就在各重要城市的各会堂内讲道,他的名声很快地传遍了加利利各地。路加福音在此只举出耶稣在拿撒勒会堂讲道的事,以作耶稣在各会堂中讲道的例子。耶稣回加利利开始传道的原因,按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所说是因为约翰被押(马太福音4:12;马可福音1:14),既然约翰不能再宣讲,耶稣就代替他开始在公共场所讲道;并且由加利利开始,似乎也是愿意躲避法利赛人的陷害(约翰福音4:1、2)。

拿撒勒人厌弃耶稣

( 太 13:53-58 可 6:1-6 )

耶稣在加利利传教时也来到了本乡拿撒勒。路加福音没有说耶稣一开始传教就直接往拿撒勒去了。由15节可知他已经到过许多地方。但是路加福音把耶稣在拿撒勒会堂中的讲道举出做为耶稣讲道的第一个例子。关于此事,马太福音与马可福音记述的较晚(马太福音13:53-58;马可福音6:1-6a)。事实上似乎耶稣曾两次访问过拿撒勒:初次在那里的时间很短(马太福音4:13;约翰福音4:44),从那里经过加纳到迦百农去了(约翰福音4:45等),这一次好像拿撒勒人欢迎了耶稣。以后他在迦百农居留了很久(见23节),在好多地方讲过道理之后,又到了拿撒勒,但在这第二次,那里的人拒绝了他。路加福音似乎将两次访问合拢一起了。路加福音在书中好多地方将一些相似的事迹合并,或仅述一次,或将相似的事迹略去不提。他在此处为什么将二事合并为一,理由似乎是:人民在拿撒勒接纳耶稣,先是表示热烈欢迎,以后才公开反对他,并将他逐走。路加福音把这事迹做为耶稣整个传教的一个例证:在拿撒勒发生过的,以后在全国各地不断要照样发生。16节是对2:51说的:耶稣在拿撒勒过了整个青年时期,因此同乡的人都知道他家境贫寒,也知道他没有上过学,仅是一个靠劳力养家的工人(马太福音13:55等;马可福音6:2等;约翰福音7:15)。耶稣“照他平常的规矩”安息日进了会堂。耶稣既是一个虔诚的以色列人,他青年时一定常到会堂中去,他以前同别人进会堂是去祈祷,听人讲解律法;但他这一次却站起来,要诵读并讲解圣经。普通安息日的聚会,先祈祷,后诵读律法,然后诵读先知书,这个礼仪与现今崇拜的第一部分(即祈祷、诵圣经和讲道)颇相似。当时在会堂中没有专管诵读圣经的人,凡有相当学问的人都可以站起来诵念。在聚会的人中站起来,这举动即表示自己愿意诵读圣经,会堂的管事就把经典给他,他先诵念希伯来文的经文,以后译成当时普通说的亚兰话,然后他,或者另一位讲解所诵念的经文。

上图:1947年昆兰洞穴发现的死海古卷以赛亚书卷之62章1-2节。以赛亚书卷包含了希伯来圣经中的66章,抄写于主前125年之前,是死海古卷中最古老的一卷书,主耶稣时代的以赛亚书可能就是上图中的样式。原件存于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馆。

上图:1947年昆兰洞穴发现的死海古卷以赛亚书卷之62章1-2节。以赛亚书卷包含了希伯来圣经中的66章,抄写于主前125年之前,是死海古卷中最古老的一卷书,主耶稣时代的以赛亚书可能就是上图中的样式。原件存于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馆。

上图:哥拉汛会堂主后3世纪的遗址。主耶稣时代,加利利地区有很多这样的会堂。

上图:哥拉汛会堂主后3世纪的遗址。主耶稣时代,加利利地区有很多这样的会堂。

耶稣接过以赛亚先知书来,似乎故意翻找以赛亚书61:1、2的经文选作讲道的题目。路加福音所引的经文是按七十士译本,援引颇为自由,有的话略去,并把先知别处与此相似的话加入(以赛亚书58:6)。先知这些话做为在拿撒勒讲道的题目是最好的材料,并且也是耶稣整个使命的总纲。古时以赛亚先知原来用这些话给受被掳之苦的百姓报告未来要有的安慰。先知所预言的,在耶稣的使命上实在应验了,且是所有的意义更为深奥,更精义。贫穷、被掳、瞎眼、受压制是指百姓道德沦丧的凄惨情况(1:76等)。基督来报告上帝仁慈无量的喜讯,并赏给百姓自由、光明、和平和喜乐。这经文明指的是他的登山宝训(马太福音5:3等;路加福音6:20等)。耶稣整个的讲题和使命都包括在“传报喜讯”一句话上。整个的基督时期也用“报告上帝悦纳人的禧年”一句表示了它的特性。“上帝的禧年”即是指每五十年所过的一次“禧年”,到这一年所有做奴仆的以色列人,应获得自由,凡因债务失掉产业的,人应当还给他们(利未记25:10等、39等;耶利米书34:8等)。耶稣此处所论的是解放人民摆脱灵性和道德所受的奴役。古时君王、先知和祭司因所受膏抹的油领受上帝赋与他们在职务上的特殊恩佑,耶稣称自己是被上帝所膏抹的,含义更为深奥,就是说他完全充满了上帝圣灵。耶稣所有“基督”的名衔(也是路加福音在希腊原文(18节)所引用的话),即表示耶稣受膏抹的意思。但是耶稣受傅不像古时上帝所选的人一样,有一种外面的仪式,按教父所讲,“耶稣受膏抹”是在道成肉身时,他的上帝性所有的恩典完全灌注在他的人性上。耶稣在受洗时所充满的恩典呈显在人们前,同时圣灵派定耶稣去完成自己的职务。耶稣在会堂中对自己的使命所说的,明显地与魔鬼在试探他时所说的完全相反。耶稣对基督国的现世荣华,一句也未曾提及。

上图:一个現代拉比猶太教的犹太人在读摩西五经(妥拉)。犹太会堂里的希伯来圣经写在一卷卷的羊皮纸上,平时由会堂的执事放在经筒中保管,读时要展开,读完后再卷回原状。

上图:一个犹太人在读摩西五经(妥拉)。犹太会堂里的希伯来圣经写在一卷卷的羊皮纸上,平时由会堂的执事放在经筒中保管,读时要展开,读完后再卷回原状。

耶稣读完希伯来经文,并按当时的习惯译成亚兰话后,就把书卷交给会堂的执事,接着就坐下要讲解所读的经文。他的同乡已经听见他在别的城内所行的事(23节),并且这些事似乎与先知的话十分相合,因此凡在会堂的人都屏息静气地等待他的讲解。使他们惊奇的是耶稣在本乡的会堂中初次以演说家的姿态出现,更使他们惊奇的是他说:“今天这经应验在你们耳中了”,这就是说:你们刚才听到的先知的话,今天在你们前都实现了,现今我就给你们宣布先知古时所预言的喜讯、解放和光明,即在目前。耶稣那时一定讲了相当长的道理,但路加福音只记述了这一句,这一句好像是全道理的扼要。耶稣虽没有明言自己为所期待的基督,但由他所宣布的现今是基督时期的开始的话上已明显地说出。以赛亚这些话,日后在约翰的门徒前,耶稣也用来作为自己为基督的证据(7:22;马太福音11:5)。

上图:現代拉比猶太教的一个13岁的犹太男孩在成为「诫命之子」的仪式上抱着一个经筒,里面是一卷希伯来圣经。

上图:一个13岁的犹太男孩在成为「诫命之子」的仪式上抱着一个经筒,里面是一卷希伯来圣经。

拿撒勒人对他们的这位演说家都呐喊喝彩;使他们感动的是他那悦耳的话,另外是他所讲的道理(约翰福音7:46)。本乡出了这么一位人物,都以为荣幸。可是他们把耶稣所讲的与他本人一比较,立刻就起了疑惑,那木匠约瑟的儿子,原是家道卑贱贫寒的,怎么能负起这种崇高的使命?如何能自命为基督国的开创者?怎样能声明自己是上帝的代表?路加福音对耶稣讲道以后所发生的事写的很短。似乎在耶稣讲道后在会堂的听众中起了一种议论。按下文所载的可以知道,他们的一个议论是要耶稣显奇迹来证明自己为基督。那些听见耶稣在迦百农显过奇迹的人,如今也要求他给自己也显那样的奇迹。

上图:哥拉汛会堂遗址的摩西位。

上图:哥拉汛会堂遗址的摩西位。

上图:古罗马圆形露天剧场,位于拿撒勒北方6公里的Tzippori遗址。Tzippori是希律安提帕在加利利的首都,修建了罗马式剧场和许多豪宅,建筑业非常兴旺。传统认为这里是马利亚的老家,木匠约瑟和主耶稣很可能都在此打过工。

上图:古罗马圆形露天剧场,位于拿撒勒北方6公里的Tzippori遗址。Tzippori是希律安提帕在加利利的首都,修建了罗马式剧场和许多豪宅,建筑业非常兴旺。传统认为这里是马利亚的老家,木匠约瑟和主耶稣很可能都在此打过工。

耶稣听他们议论,也许听见他们在议论中说:“医生,医治你自己”的俗语。这俗语是犹太、希腊和罗马人所熟知的。耶稣知道他们要求显在迦百农所显的奇迹,这是因为他们不信别人的传言。他们以为迦百农人很容易受这外来的人的欺骗,但是在拿撒勒,人都知道耶稣是什么人,因此他们比不认识耶稣的人更不容易信服。但耶稣决不让步,随和他们的愿望,却引用了另外一个俗语反击他们说:“没有先知在自己家乡被人悦纳的。”在选民的整个历史上证明这话实在是十分真确的。他们若不相信耶稣的话,也就不相信他所显的奇迹。使他们难以取信的原因是为了他出身微贱。耶稣为证明自己所引用的俗语实在有理,就从古先知史上举了两个实例。

这两个实例取自以利亚和以利沙二先知的历史(列王纪上17:8等;列王纪下5:1等)。以利亚本国的人民不认他为先知,所以他在饥荒时离开本国,而去相帮一个外邦妇女,给她供应了油和面。按列王纪上18:1似乎是在旱灾第三年上降了雨,路加福音此处和雅各书信(5:17)说三年半;新约的这两位作者似乎所指的期限不是狭意的,而所用的数字表示一种象征的意义:“三年零六个月”的数字在圣经中多次象征灾难的时期(但以理书7:25;12:11;启示录11:2;13:5)。以利沙治好了那怀着信靠之心由远地而来的外邦人乃缦的大麻风,但同时他本国的人却否认他为先知。这两个例子证明一个人在上帝前是否血统上属于选民不甚重要,最重要的是对上帝所打发的人要有信心和服从(马可福音3:31-35)。

上图:1890年拍摄的拿撒勒城。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

上图:1890年拍摄的拿撒勒城。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

耶稣所举的两个实例激怒了在场的听众,特别是因为耶稣拿选民还不如外教人。他们觉得,因自己的不信,已为耶稣所弃绝,同时又因为他们怀疑耶稣说自己有上帝的使命,把自己比作大先知;为了这些原故他们大叫大嚷地把耶稣由会堂中赶出拖他到村外的山顶上,要从那里把他推下去。这样处死与用石击死相同,是律法上对犯亵圣的人所用的刑法。要推下耶稣的地方似乎不是今日传说的“跳山”(Monssaltus),此山离村约三公里,而是应在村南边的山上。耶稣泰然自若地由这些大叫大嚷的群众中走过,离开了他们。耶稣这种举动不应视作神迹,应视作耶稣在民众前有时所发显的尊仪和威严(约翰福音7:30;7:45等;8:59;18:6)。以后似乎耶稣再没有到过拿撒勒。在那里发生的这事有一种寓意:是说全选民也要像拿撒勒人一样对待耶稣,耶稣所举的两个实例也暗示这个意思。

耶稣赶逐污灵

( 可 1:21-28 )

上图:一位哈雷迪犹太人穿着安息日的Bekishe黑丝长外套,在哭墙祷告。作为已婚男人,他在小圆帽Kippah之上又戴了Shtreimel大毛帽,表示对神特别尊重。

上图:一位哈雷迪犹太人穿着安息日的Bekishe黑丝长外套,在哭墙祷告。作为已婚男人,他在小圆帽Kippah之上又戴了Shtreimel大毛帽,表示对神特别尊重。

本段与上段拿撒勒发生的事不相联结,此处更明显看出路加福音所写的不是按历史顺序。事实上,耶稣在迦百农居留已经多时了(约翰福音2:12;马太福音4:12等),在那里已显了许多奇迹(4:23),而且迦百农已成了“他自己的城”(马太福音9:1)。关于此城的形势与历史,参阅马太福音4:12注。耶稣照习惯,安息日常进迦百农的会堂,众人对他所讲的道理,都十分惊异。路加福音在本段所写的是耶稣在一个安息日内所行的,对这记载与马可福音几乎连字句也相同,对本段的注释参阅马可福音1:21-39。

除参阅马可福音1:23-28所有的注释外,应注意路加福音在本处似乎故意记载赶鬼为耶稣所显第一个奇迹,耶稣在传道时继续他在荒野中与魔鬼开始的战争(4:1等)。如今是耶稣攻击魔鬼。这战争一直连续到耶稣死去(22:3),并且按耶稣所说:在魔鬼和耶稣所立的教会中间,这战争仍继续不断(22:31等)。在福音中多次记述赶鬼的事,可以明显知道上帝的国已进入了世界(11:20)。参阅马太福音8章附注。魔鬼称耶稣为“上帝的圣者”,即是说耶稣是祝圣于上帝并为上帝所打发的人,因此承认耶稣为自己的敌对。耶稣不愿接受魔鬼所作的证,以免那对基督怀空想的人民受欺骗。为此禁止魔鬼说话,且立刻将他驱逐。路加福音在此处特别注意魔鬼将自己所附的人抛到人群中间,却一点也不能伤害他。在场的众人看见耶稣只说一句话就把邪魔赶出,因此都惊讶他的权柄能力。有关这事的消息,很快地就传遍了那一带地方,就在安息日当天晚上,附近的人已把病人和被鬼附着的人带来求耶稣救治。

治好许多病人

( 太 8:14-17 可 1:29-34 )

上图:迦百农彼得的家遗址。

上图:迦百农彼得的家遗址。

把治好彼得岳母的事与会堂的一幕接连叙述,路加福音与马可福音1:29-31同。本处初次提到西门,但好像是读者已熟知的人物,虽然路加福音到现在还没有提过他。马可福音除了提西门外,还提及了别的门徒,如西门的兄弟安得烈,和雅各、约翰两兄弟,路加福音此处所记和记捕鱼的一幕时一样(5:1-11),仅提西门,以他为中心人物。路加福音记此幕有更深的意义:西门的家好像是未来教会的象征,彼得要作这教会的元首。彼得和别的门徒一定见了刚才耶稣在会堂所行的事,因此也为彼得病了的岳母祈求。路加福音用“热病”所指的病名比马可福音更清楚,路加是位医师(歌罗西书4:14),清楚知道各病的区别。路加身为医师更惊异耶稣只说一句话(没有像马可福音1:31一样提握住手的事)治好了病人,并且惊奇她一好了,立刻起来服事客人。

太阳落的时候,安息日即算过去了,为此那些听到今天所显两个奇迹的人,就把一切有病的抬到耶稣前(马可福音1:32-34;马太福音8:16等)。身为医师的路加,对耶稣只按手治好各种病症,觉得津津有味。经耶稣所赶出的魔鬼现今已明认耶稣为基督,基督即指人民所盼望的救主基督。魔鬼由于在旷野中试探耶稣,以及耶稣所显的奇迹已推知他是自己最大的敌对。“上帝的儿子”的称呼与“基督”的称呼相同,即指上帝特选的人。耶稣此处与23节相同,严厉叱责魔鬼,叫他沉默,因为耶稣先要对人民做一番准备的工夫,然后才是声明他为基督的时候。此时耶稣不愿意叫人民对基督所有的妄想发显出来。

在犹太传道

( 可 1:35-39 )

到了早晨,耶稣独自往荒野地方去了,民众都寻找他。按马可福音1:35-39是彼得和别的门徒去寻找耶稣,求他留在那里。耶稣却拒绝了他们的请求,因为圣父委托他的使命是到所有的城去宣传天国的喜讯。路加福音只简单地指出耶稣宣讲的题目为“上帝国的福音”。耶稣为讲这喜讯走遍了犹太各城;“犹太”一名此处不是指犹太省,路加福音用此名常是指“圣地”(1:5;6:17;7:17;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