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靈與靈修

路加福音 第21章 概览

寡婦的奉獻(可 12:41-44 )

16327962759193

上图:罗马时代的小钱(Lepton),每个Lepton相当于一得拿利乌的128分之一。寡妇的两个小钱可能就是这种的样子,当时一顿饭大约需要5个小钱。

1-4节的记述与马可福音全同,不见于马太福音。这简短的记述,也是由上文指摘文士吞没寡妇的家产所引起的。文士们多以宗教上的理由侵占寡妇的产业,为自己享用。而耶稣所称赞的这寡妇,却把养生的几文钱献于上帝。这的确是两幅对立的图像:一幅图上是贪财肥己的统治阶级,一幅图上是善良虔诚的小百姓。关于经文的注解,参阅马可福音12:41-44。

預言聖殿被毀(太 24:1-2 可 13:1-2 )

終局的預兆(太 24:3-14 可 13:3-13 )

16327962936224

上图:西墙隧道中第二圣殿地基的巨石。根据《犹太古史记》卷15第11章记载,圣殿以白色且坚硬的石头建造,每块石头长25肘,高8肘,宽12肘。新约时代一肘大约是55.5厘米,因此这些石头都是13.8米x4.4米x6.7米的巨石。第二圣殿的石头已经拆毁,但埋在地下的地基已经被挖掘出来,一部分开辟为西墙隧道供人参观,可以想象第二圣殿之宏伟。

本章有关末世的预言,路加福音全随马可福音13章的顺序,但在用字上比马可福音更为具体而明显。由8-24节是对耶路撒冷毁灭的预言,由25-27节是对世界穷尽的预言。路加福音尽力把这两个预言划分清楚,把可以暗指两事的话省去,如马可福音13:10“但福音必须先传于万国”,此句在对第一段的预言,似乎增加困难,路便没有写进自己的书内。又如把马可福音13:21-27一段略去,因为他在17:23-27已记述了,以免重复。又略去对自己的读者可受不良影响的句子,如马可福音13:32“但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本章的主题本是答应门徒所问有关圣城毁灭的问题,有人以为25-27节对世界末日所讲的仅是一个插曲,可是34-36节也全是对世界末日而发的。又前边所说的一些预兆,如假基督、战争、迫害门徒等事,因为是对圣城的毁灭而说的,就把所有的预兆的应验归于圣城毁灭的事上了。按历史所载的,也实在符合那些预言。但所预言的那些预兆,不只发生在那三四十年中,后世也不断发生,即现今直到世界末日仍在发生,因此耶稣所说的那些预兆也是对整个末世说的。至于每一个预兆怎样应验,哪一个事实与那一个预兆符合,有时不易断定。但是那已经应验了的竟又成了未应验的征兆,给人做为前车之鉴,知所警惕。参阅马太福音24章的相关注释。

16327963238211

上图:西墙隧道中最大的一块石头,长13.6米,高3米,宽约3.5至4.5米,重约520吨。尚不确定当时的犹太人是用什么建筑工艺搬动、安放这些巨石的。正如当日门徒所说的:「这是何等的石头,何等的殿宇」(可十三1)。

5-7:“有些人”,按马可福音13:1是门徒中有一个向耶稣夸赞圣殿的华丽。路特指出“圣殿”(按原文圣殿指所有圣殿周围之建筑物,是美丽的石头和还愿的献品装饰的)。“美石”,如约瑟夫所说的:远望圣殿犹如雪山,院中回廊,石柱如林,皆为华美之大理石造成。“供物妆饰的”,即指大希律王在圣殿前,所制的金葡萄,其穗有一人的高度。还有各国王侯所献的,为点缀圣殿的装饰品,如安提阿渴王所献的饰物,见玛喀比传下9:16。6节的答话与耶稣为耶路撒冷哀哭时所说的话相同。(参阅19:44及注。)7节以下的话,按前二圣史是在橄榄山上说的;又按马可福音13:3的记载:问话的人是彼得、雅各、约翰和安德烈四人。

耶稣对门徒的发问(7节)先没有正面回答,而且回答的不是把所有的预兆都一一揭示,他所注意的并不是圣城毁灭以前所有的一切预兆,而是劝勉门徒对那些与他们有切身关系的事,应加以准备。所以主要的目的是劝勉和警戒。因此开头第一句就是劝戒的话,叫他们防备“假基督”,叫他们别信那欺骗的话:“时候近了”。他们所说的时期是现世福乐的时期,与耶稣所说的不同(10:9)。此处所说的那些假基督,也许即是宗5:37;8:9;21:38所提的一些人物。

8-11节所记的征兆大致与前两部福音书同,但路加福音划分为二:最初的征兆,是假基督的出现与战事的发生(8、9);而后的预兆,是普遍的战争与天上出现的异象(10、11)。“有可怕的异象和大神迹从天上显现”(11),有人以为是约瑟夫所记的在圣城被罗马人围攻前,在耶路撒冷所发生的异象。当时有一颗彗星,像一把火剑出现圣城之上,有一年之久。又一次在云彩上有许多马车和军队,发出了轰轰的巨响,在城上旋转了一遭,遂即消逝。此外还载了许多别的惊人的事,发生在耶路撒冷,都是人所共知的。8-11节的预兆,不可与25-27节所述末世的预兆相混淆。但是事实上,这些预兆与旧约众先知对末世所预言的多数相同,用意极其广泛,不仅作圣城毁灭的预兆。关于其他注释,参阅马太福音24章的相关注释。

12-19节所述门徒要受的迫害,按时间说应发生在8-11节所述的征兆之前。此预言三圣史全置于此处,是直接对使徒说的。在马可福音尚有预许圣灵默佑的话,而路加福音未记,因已见于12:11、12。16节说亲友要处死门徒,而18节却说:你们连一根头发也必不损坏,二节决不矛盾,因18节好像是一句成语(使徒行传27:34;撒母耳记上14:45;撒母耳记下14:11;列王纪上1:32),意思是说:为福音受迫害的人,实在不受丝毫损害,因为上帝照顾他们到死。他们中若有殉难而死的,虽然丧失了暂时的性命,却获得了永生的性命。有的学者以为这句格言的意义是指肉身复活,因复活后肉身上的一切,完全保留如初。

預言耶路撒冷被毀(太 24:15-21 可 13:14-19 )

16327963424161

上图:大希律扩建的第二圣殿的模型,位于耶路撒冷博物馆。

本段圣史写得清楚如画,就像圣史亲身经历的事一样,因而有些学者,以为本福音书成于公元七十年以后,作者把已成的事实,当做预言写出。但此说不足凭信,因为路加的作风是这样,他在叙事写景上,常拣浅显易懂,并具体明显的字句,如马可福音13:14的“行毁坏可憎的”,路作“兵”等具体字句。

20节预言圣城被军队包围的预言,耶稣在前几天业已提过(19:43)。所谓敌军包围圣城,不是说已被围困了,门徒们才发觉,才想法逃跑,而是说大军压境时,令门人及早逃避。又叫他们不要想耶路撒冷城坚易守,像平时有乱事时,逃到京城中避难。但这次不然,因为上帝已决意要对选民报复。这次的大难仅降在“这地方”、“这百姓”,即指巴勒斯坦和犹太人,因为他们是这大难的原因。那些没有死于战争而仅存的人,要被流放到各国,作外邦人的奴隶。圣城被外人蹂躏(24),这是为指犹太人灭亡习用的字句(但以理书8:13;撒迦利亚书12:3(希腊译文);玛喀比传上3:45;4:60;启示录11:2),他们的圣城被称为不洁的外邦人所玷污,为犹太人是最痛心的。圣城自从这次被异民占据,“直到外邦人的日期满了”,犹言直到世界穷尽,即25节所述的世界末日。“外邦人的日期”,是说“以色列人的时期”过去了,相继而来的是“外邦人的日期”,因为上帝召了外邦人以代替以色列人承受上帝的国,也就是葡萄园给与他人所含的意义(20:16)。有些学者将24节末句与罗马书11:25-32(参见13:35)相对照,以为能指在世界穷尽前犹太人要归化承认基督的事,但此处似乎没有这意思。

20-24节的预言在公元七十年完全应验了。据优西比乌的教会历史所载:信仰基督的听到罗马人攻加利利和比利亚,便知道耶稣对耶路撒冷所预言的事快要实现,就逃到约旦河东边山中名叫培拉(Pella)的一座古城。又按史家约瑟夫所载:圣城毁灭时,犹太人死了一百一十万,被俘而发配到各国当奴隶的,约九万七千人。

人子的來臨(太 24:29-31 可 13:24-27 )

24节的“直到外邦人的日期满了”,按句法应与25节相连,但自25节起转入另一题,是论人子再来前的预兆。从圣城毁灭直到人子再来,这段时期有多长,耶稣没有说明,仅用了启示文体的辞句。耶稣再来前,自然界要陷于混乱,叫人惊惶失措:这种说法是众先知预言上主的日子,或一个重大的事变常有的现象,如以赛亚书2:12-22;13:9、10;34:4-6;耶利米书4:34、35;以西结书32:7、8;约珥书2:10。这类的经文不可完全照字面讲解,因为这样的文字是一种先知的启示文学,或是一种诗体的描写,即言人子发大威严乘云降来审判时,不仅有灵的人惊慌害怕,就是那些无灵的自然界也因战栗而失掉常规。(参阅马太福音24注十二。)但信仰耶稣的人,一向为了耶稣受人迫害,见了所发生的一切,知道耶稣说的末日来近了。“因为你们得赎的日子近了”,即脱离恶人的窘难迫害,而得永生的时候来近了,因此他们该满心喜欢。“挺身昂首”或译作“引颈”,即兴奋快活之意。“一有这些事”,不仅指25、26所要发生的事,也指8-24所指示的一切;但有些学者以为此句是指29-33节关于圣城毁灭说的,因为28节又用“你们”二字,是向使徒说话。但在末世的言论中,不可太拘泥“你们”二字的解释;因为此时耶稣向使徒说的,即是向那些直到世界末日信仰他的人说的,使徒们只是代表而已。按耶稣于本处对世界末日所说的“末世”,已由圣城毁灭开始;圣城的毁灭作为世界穷尽的预像和鉴戒。耶稣对圣城所发的预言既如此准确地应验了,由此可以推知,对世界末日所发的预言,也是不容怀疑的,早晚都要全部应验。

從無花果樹學功課(太 24:32-35 可 13:28-31 )

耶稣略停了一会,遂设了一个见无花果树发芽而知夏日已近的比喻,说明预兆若已实现,那预指的事就临近了。此处路较前二圣史所记更清楚,另外31节“上帝的国”一语,更为具体明白。这个比喻直接是指圣城被毁,间接也是对世界穷尽所有的先兆说的:即是说二者之一的先兆,若是实现了,便到了上帝对二者之一的裁判的时期。他来并不只是为裁判和毁灭,主要的是为建立上帝的国。它首先建立在世上,然后永远建立在天上。上帝的国本来因耶稣的降生已来到世上了,所以31节的意思,不是说圣城被毁后上帝的国方开始,是说圣城被毁在圣教史上是一个转折点,旧约的圣殿和仪式一天存在,它便是传播新约的一个障碍。犹太的神权政体一旦瓦解了,耶稣所立的教会便冲破了这个障碍,传播于普世。上帝就是因为犹太人杀害了他所派的基督,才把自己的神国给与外邦人(20:16)。这个比喻若对世界末日说,公审判后,上帝的国要充分显出它的光荣和权威来,并且从此永远建立在天上。

勸告門徒警醒

34-36节劝门徒常常警醒戒慎,大体与马可福音13:33-37同,而马太福音24:37-25:46所记的很长,把耶稣有关这材料的比喻全置于此。本段劝戒的话直接是向使徒说的,但间接也是对万世万代信仰耶稣的人说的。看文意主要的目的是对世界末日说的,但也可以贴在每一个人的末日上。因为按29-31节对圣城毁灭的预兆是慢慢来的,并且可以逃避(21节)。但“那日子”是出人意想之外的(34节)(参阅17:24-37),天下万国任何人都不能逃避。为此耶稣劝告信徒常要准备妥当,主一来叫,立刻应召而去。警戒他们不要为吃喝玩乐和贪恋世财所迷惑,因为这一切能使人忘掉上帝和他来临的事(8:14;12:22)。那日子即(公和私)审判的日子,像贼一样,在不料想的时候就要来到(参看12:39、40;帖撒罗尼迦前书5:2;彼得后书3:10;启示录3:3;16:15)。“那日子”相似罗网,即说那日子一来到,所有的人,都逃脱不了那裁判(以赛亚书24:17;传道书9:12),全该到审判人的上帝前受审,与老子所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似有同样的意义。但为听取那严厉的审判,只有该常常准备,即不为23节所说之事所迷惑;又应时常祈祷,求上帝开恩。此处所应求的,直接地不是为恒心至终的恩宠,而是求上帝施仁慈,能把自己列在所召选的人中,也求基督领自己进入他的王国中。

16327963630138

上图:1890年拍摄的伯大尼。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

37、38两节总结耶稣受难前几日的行止,和群众听道的热忱。20、21两章即这几日所讲的记述。按本处耶稣夜间出城在橄榄山住宿,而马太福音21:17说他夜间住在伯大尼。这几天耶稣可能在那里住过一两夜,但多半还是同门徒住在橄榄山坡的一个庄园中,似乎即是客西马尼园。犹大就凭这个经验率领恶众到了那里(约翰福音18:2)。按古来教友的传说,靠近客西马尼园(玛26:36)有一个山洞,是耶稣曾住过的地方。此洞至今仍存,已成为朝圣记念之所。

返回“聖經概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