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靈與靈修

路加福音 第20章 概览

耶穌的權柄受到質問(太 21:23-27 可 11:27-33 )

20、21两章是耶稣最后几日所有的言论:20章是耶稣反驳仇人所设的难题(1-40节)。21章是答复门徒有关末世的问题(5-36节);这两章中有两个插曲:一是对谨防法利赛人的警告(20:45-47);一是对穷寡妇奉献的称赞(21:1-4)。这两章所有的次序与论点与马可福音11:27-13:37相同,仅略去马可福音12:28-24(马可福音22:34.40)所论的“最大诫命”一段,因路加福音已在10:25-28好撒马利亚人的比喻中论过了。

1-8节:此处记述耶稣教训人外,还宣讲喜讯(3:18;4:18、43;16:16)。耶稣在最末几天,还不断向善良的群众宣讲得救与和平的喜讯,但是政教首长们,却想尽方法谋杀他。这真是一幅爱与恨的对比图。6节提出“用石头打死我们”一句,是说明人若否认约翰是上帝派来的先知,即是亵渎上帝,应受此刑。以前希律也曾想杀害约翰,因怕百姓而未敢下手(马太福音14:5)。由此可见,热狂的犹太人如何易于感情用事(约翰福音8:59;10:31)。有关本段的注释,参阅马太福音21:23-27;马可福音11:27-33的相关注释。

惡園戶的比喻(太 21:33-46 可 12:1-12 )

16327571918999

上图:古代以色列人收获葡萄的艺术想象图,右边是瞭望台,左边是压酒池。

关于恶园户的比喻,路加福音紧随马可福音所写的,但在修辞与结构上比较雅洁。但15节在葡萄园外杀园主儿子的事却随了马太福音,说明这里所指的是耶稣被钉死在城外的事。9节特指出园主在国外“许久”。“许久”二字,是路加所喜用的字句(23:8;8:27;使徒行传8:11等)。选民到此时已快有两千年的历史,实在是一段颇长的时期(参阅马太福音25:19),因而他们多次说:“上主离开了这地”(以西结书8:12;诗篇10:4、5)。但为解释这比喻,不能把比喻中每一个字句都指出它所含的意义,因为有的字句只可作比喻的陪衬,或仅引起下文,如园主离开本国,不能指上帝离开伊民。“园主就往外国去住了许久”,只是作为园主派仆人来收租的引子,因为园主出国远行了,才可派仆人来收租。路加福音述园户谩待了园主的仆人,最后杀了他派来的儿子。耶稣评论他们所行的是自问自答式的(与马太福音不同)。耶稣所下的评断十分严厉:即除灭园户,把园子租与别人(16)。听众十分明白这些话的意思,就齐声止住耶稣的话说道:“这是万不可的!”这种有力的否决口气,常见于圣保罗的书信中,意思是对一端理论的否认或反对(罗马书3:4、6)。此处是说我们决不像那些园户杀害那园主的儿子,即基督。听众抗议以后,耶稣注目望着他们(17),叫他们再细想自己由圣经上要征引的另外一个与上边意义相同的比喻,即诗篇118:22的经文。听众原来都知道这经文是预言基督的诗篇, 这房角石是指基督,匠人是指犹太最高议会。耶稣引证这经文是为略略宽慰听众,指明杀害基督为政教首长所主使。他虽被杀害遗弃,但他要获得最光荣的胜利,在他身上那伟大的建筑物——上帝的国要建立起来。耶稣由房角石的比喻,又引起诸先知用石头指基督的两个比喻(18):前一个:“凡掉在那石头上的,必要跌碎”,引自以赛亚书8:14。上主本是人得救的“圣所”,或以大石筑成的“避难所”,却成了死亡的“绊脚石”,是说耶稣本是人的救星,但是为那些执迷不悟,杀害他的人,却成了他们丧亡的因由(2:34)。后一个比喻:“那石头掉在谁的身上,就要把谁砸得稀烂”,是引自但以理书2:34、35、45。但以理给尼布甲尼撒王所解释的石头,砸下来不仅粉碎了那高大的站像,那石头且变成了一座大山,充塞大地。这比喻中的石头即指耶稣。其他详见马太、马可福音的相关注解。

納稅給凱撒的問題(太 22:15-22 可 12:13-17 )

路加福音在本段中前后有自己的句法,不完全随马可福音,中段叙事简明。20节“窥探耶稣”的人,即前节的文士和祭司长,按马太福音与马可福音明说来设难的人是法利赛党所主使的。内中还有希律党人,他们联合一气要陷害耶稣,叫他进退为难。耶稣若说可以纳税必引起百姓的反感,若说不可以给凯撒纳税,他们必在罗马总督前告他鼓动民众,抗纳丁税,因之就可定他的死罪。在这次问难中虽没有抓到耶稣的语病,但几天后仍在比拉多前,枉告耶稣煽惑百姓,禁止给凯撒纳税(23:2)。本段末节述耶稣的仇人的计划完全失败,两次都是心劳计拙,反叫耶稣胜利了。以后便不敢再设难,只在旁静听。

16327572075222

上图:罗马帝国铸造的银币得拿利乌Denarius有许多种款式,都有凯撒奥古斯都皇帝的头像和名号。上图款式一面是头像和名号,另一面是野猪图案。

復活的問題(太 22:23-33 可 12:18-27)

在此段中,自34-38节路加福音怕希腊读者错懂了复活的道理,特别比前二圣史讲的详尽。“这世界的人”(34)即生活在世界上还未死的人,必须嫁娶,生养子女,以延续有死的人类。然而复活后人于永生的人,不必婚娶,因为不再死了。他们所以不死,因为他们的本性相似天使。这不是说他们像天使一样没有肉体,而是说他们的生活是上帝的子女的生活,他们已不受肉体的连累,常分享上帝的荣耀和生命。路加福音此处有意纠正希腊的二元论,因为二元论的学者说:肉身复活后,灵魂进入肉身,肉身又作了灵魂的监牢或坟墓(参见哥林多前书15:35等)。路加福音所用的“不死”二字,是希腊化时代,虔诚人所渴望得到的最高理想。他们或用一种神秘方法,或纯用理智(Gnosis),希望能够不死,而进入那近乎神的福乐生活。公元后二世纪初,在犹太文士的作品中有仅以为“义人复活,而恶人死后永远陷在地狱中”的学说。但不能说14:14“在义人们复活的时候,你必得到赏报”的句子是受了当时犹太人的影响,因为14:14经文的观点,只论义人的永生,丝毫未涉及恶人的结局。路加福音37节用语相当严谨,仅把证明复活的经文引出。38节的下半,特别申述本节的上半的意思:所有的人都是被拣选预定得永生的。但是一个人从死到肉身复活,还有一段中间期。在这段中间期,死去的人与上帝还有关系,所以说:“人都是活的。”上帝向摩西说的话就是这个意思:人死后,还同上帝来往,与上帝联合。一切死去的人在上帝前还活着,肉身虽暂时腐朽了,而灵魂仍是生活的,义人的灵魂享受荣福,恶者受苦。在这端道理上,新约与旧约有天渊的分别。在旧约中人称上主是活人的上帝,而不是死人的上帝,就是说:上帝只照管活人;人死后,上帝与人之间,断绝了关系,即是义人在阴间的命运也是悲惨的;死去的人,不管上帝,上帝也不管人(以赛亚书38:18;诗篇30:10;6:6;115:17;便西拉智训17:26、27)。听众中有几个信复活的法利赛党的文士听见耶稣驳倒了自己的敌人,就抑制不住高兴的情绪,便脱口说出称赞的话。40节比26节更进一步说:他们再不敢质问耶稣了。路以下再不记法利赛人等在公共场所质问耶稣的事。

基督與大衛的關係(太 22:41-46 可 12:35-37 )

法利赛人等设难质问耶稣之后,如今耶稣也设难质问他们。但耶稣设难的目的却与法利赛人等不同。耶稣并不是有意使他们丢脸,而是为开导他们,因为39节记载:有几个文士公然称赞耶稣论死人复活的道理讲的很好,耶稣遂拿基督怎样是大卫的子孙的问题,质问他们,使他们认自己为基督,关于经文注解见马太马可福音的相关注释。

譴責文士(太 23:1-36 可 12:38-40 )

圣史记载耶稣谴责文士的事,并非一次,路于11:41-48已详载耶稣痛斥过法利赛人和文士的话(马太福音23全章比路加福音更加详细)。此处所记完全随马可福音12:38-40,详见马可福音注。

返回“聖經概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