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 第19章 概览
撒該悔改
- 19:1 耶穌進了耶利哥,要從那裏經過。
- 19:2 有一個人名叫撒該,作稅吏長,是個財主。
耶稣这次在耶利哥为撒该收留(1-10)并所讲的“米纳”的比喻(11-28)是路独有的资料:撒该(Zachæus)是希伯来人普通的名字,含有“纯洁”的意思。在耶利哥城就有一个名叫撒该的税吏长。当时耶利哥城为一极重要的商业市场,又是交通要道。这个人就在城内有一重要而俸禄极肥的职分,因此家庭富裕丰厚。耶利哥旧城位于现今耶利哥城的西北。近代的考古学家已挖掘出约书亚所毁的旧城遗迹。在这旧城上,纪元前九世纪,加以重修,但又毁于历代的战争。及至希律时,在旧城之南约二公里处,修建了一座壮丽的新城,古时称此城为 “棕榈之城”(Civitas Palmarum)。在耶稣使瞎子复明之后,民众们有说不尽的兴奋和欢跃,刹那间,耶稣的前前后后,拥来了无数的群众,以致后来的人无法走近耶稣。耶稣正在耶利哥穿过“寻找迷失的灵魂”的时候,那里有一个税吏长,名叫撒该的,听说耶稣来到了,他好奇地,或许在上帝恩典的鼓动下,也极愿一瞻耶稣的丰采。
- 19:3 他要看看耶穌是怎樣的人,只因人多,他的身材又矮,所以看不見。
- 19:4 於是他跑到前頭,爬上桑樹,要看耶穌,因為耶穌要從那裏經過。
路加圣史在3、4两节,以其匠心独运的天才,给我们描写了当时所发生的一幕活剧。撒该渴望眼见耶稣一次,但在群情激愤,项背相望的人群里这位身材短小的撒该,实在无法得偿夙愿。勇敢的税吏长这时也顾不得什么体面了,他往前奔跑,找到了一棵野桑树,就攀登而上,在树上等着,想趁明师走过这里时,定可一瞻丰采。“Sycomorus”一词,如按希腊文直译应作:“无花果属的桑树”,因此树所结的果实类似无花果,叶似桑叶,故名。此种树常见于巴力斯坦,多产于约旦河流域,高约三丈至五丈,树帽极大,为炎夏乘凉的好去处。
- 19:5 耶穌到了那裏,抬頭一看,對他說:「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須住在你家裏。」
- 19:6 他就急忙下來,歡歡喜喜地接待耶穌。
- 19:7 眾人看見,都私下議論說:「他竟然到罪人家裏去住宿。」
5-7节:“撒该,快下来!”奥古斯丁注疏说:“他认为看见基督是一个大恩惠,这个认为看见路过的基督是一个高贵及不可名状的恩惠的人,即刻得到把基督接纳在家中的恩惠”。撒该的这种诚心,终于得到了酬报,而且是出其意想之外的酬报:“今天我必住在你家里。”从这里我们可以分明看出耶稣寻找罪人的欲愿是何等迫切,对待罪人的慈爱是何等伟大了。一个纯朴的愿望,一个良好的意向,已经是上帝的一个恩典,已经足够使救世主耶稣的心感动,也足以使耶稣对一个灵魂表示他的慈爱了。——但是上帝的慈悲每每为窃窃私议的人所指摘:“他竟到罪人家里去住宿。”民众,尤其是法利赛人认为耶稣,理当到一个有德行有学问的人家中过宿,而不应当到一个被人视为罪人,与宗教及本国为仇的税吏家中。岂知耶稣眷爱罪人原来是他圣心最喜欢的事。
- 19:8 撒該站着對主說:「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勒索了誰,就還他四倍。」
上图:耶利哥废墟。如果撒该不愿意放弃他的收税工作和财富,不跟从主耶稣,他拥有的一切终究将与这废墟一样成为粪土。
8节:耶稣来到撒该家,即刻收了效果。撒该把耶稣款待在自己家中以后,便规规矩矩地站在耶稣面前,表白了自己因圣宠而起的变化的心情。或者他以前曾听人说过耶稣有关善用财富的教训,他现在愿意即刻予以实行,将自己一半的财物施舍给穷人,“我若讹诈了谁,就还他四倍。”当时他虽记不清一些特别损害他人的事实。但他能知道自己职分的性质,总不免有剥削人之事。他如今表示准备以四倍偿还。罗马法对现行窃犯也规定以四倍偿还,但对税吏只要求赔偿;希伯来法律只在某种情形下科以四倍赔偿(出埃及记21:37)。
- 19:9 耶穌對他說:「今天救恩到了這家,因為他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
- 19:10 人子來是要尋找和拯救失喪的人。」
9-10节:“耶稣说”,这说话的内容是针对撒该而发的,但是耶稣说话的用意,是向撒该家人及门徒们说的。这从耶稣的语气可以知道。耶稣用了两个理由来为自己的举止申辩,以对抗那些窃议他投宿罪人家中的人:因为撒该“是亚伯拉罕的子孙”,且是一个在救赎的路上迷失了的人;因为人子之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参阅以西结书34:11-16;马太福音9:36;10:6;18:11)。
十錠銀子的比喻( 太 25:14-30 )
- 19:11 眾人正聽見這些話的時候,耶穌因為將近耶路撒冷,又因他們以為上帝的國快要顯現,就接着講了一個比喻,
由11至27节是耶稣所讲的“弥拿”的比喻。从11节我们可以知道耶稣讲这个比喻的动机,是因为他将近耶路撒冷,又因为听众以为上帝的国即将出现。同时也知道讲这比喻的地点尚在撒该的家中,而听众仍是9至10节的听众。听众们,尤其门徒们都以至大的热情,殷切希望耶稣要复兴以色列国。虽然耶稣再三言及基督国度的性质,屡次预言他即将受难,但是根深蒂固的成见却有增无减。耶稣便又在这个适宜的机会上,设法开导这些蒙蔽及迷惑了的人,使他们了悟自己所建立的王国的性质,是以耶稣又设了这个“弥拿”的比喻。这个比喻在形式及主题上,与马太福音25:14-30所记述的塔冷通的比喻非常相似。虽然有些学者由于这两个比喻在地点、时间、人物、目的及措词的不同,主张是两个不同的比喻,但是近代的大多数学者,则主张这两个比喻原是一个比喻,并认为马太福音所述家主的远行,仅是一附带事件,比喻的整个目的在于赏罚。而路加所述贵胄的远行,是该比喻的主要论题,因为王权不是立刻在世界上出现,而是在一段冗长的时期以后。在这段时间中,路加又指出敌人与仆人之别。
- 19:12 說:「有一個貴族往遠方去,為要取得王位,然後回來。
- 19:13 他叫了自己的十個僕人來,交給他們十錠銀子,說:『你們去做生意,直到我回來。』
- 19:14 他本國的百姓卻恨他,打發使者隨後去,說:『我們不願意這個人作我們的王。』
12-14节:这比喻含有两个教训:一是教训门徒应坚忍期待及为基督而迅速工作,直到他再次来临(13、15b、16-26);一是公然声言犹太人目前对他的迫害及他去世后的不断攻击(12、14、15a、27)。这比喻似乎是取材于当时的一个实有的史事。按当时罗马帝国有许多属国的君王,必须得到罗马皇帝的册封,否则,不得称王。大希律的儿子亚基老(Archelaus),在父王逝世后(纪元前四年),曾到罗马去运动封王;哪知犹太人不服,跟着派遣使者到罗马去,在皇帝前告他许多罪过。如果耶稣在耶利哥或耶利哥附近讲了这样的比喻,动机似乎是因该城与亚基老的关系。亚基老曾在耶利哥兴建了一座宫殿和一条水道。贵胄起程前把自己的十个仆人叫到跟前,交给他们每人一个“弥拿”,叫他们在自己不在的时候,利用这钱做买卖生利。“弥拿”(mna=mina)为希腊货币制上的一个名称,实际上并没有“弥拿”的货币,只是指钱币的某种总和,即等于一百个“达玛”(drachma)。
- 19:15 他得了王位回來,就吩咐叫那領了銀子的僕人來,要知道他們做生意賺了多少。
- 19:16 頭一個上來,說:『主啊,你的一錠銀子已經賺了十錠。』
- 19:17 主人對他說:『好,我善良的僕人,你既在最小的事上忠心,你有權柄管十座城。』
- 19:18 第二個來,說:『主啊,你的一錠銀子已經賺了五錠。』
- 19:19 主人也對這個說:『你管五座城。』
15至19节,参阅马太福音25:21-23。前两个仆人领了钱,即刻经营生利,一个赚了十锭,一个赚了五锭。贵胄封王回来,见他们二人忠信,赚了钱,便按照他们赚的比例,派他们掌管城邑。
- 19:20 又有一個來說:『主啊!看哪,你的一錠銀子在這裏,我把它包在手巾裏存着。
- 19:21 我向來怕你,因為你是嚴厲的人:沒有放的,也要去拿;沒有種的,也要去收。』
- 19:22 主人對他說:『你這惡僕,我要憑你的話定你的罪。你既知道我是嚴厲的人,沒有放的也去拿,沒有種的也去收,
- 19:23 為甚麼不把我的銀子存在銀行,等我來的時候,連本帶利都取回來呢?』
- 19:24 於是他對那些站在旁邊的人說:『把他這一錠奪過來,給那有十錠的。』
- 19:25 他們對他說:『主啊,他已經有十錠了。』
- 19:26 主人說:『我告訴你們,凡有的,還要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20-26节,参阅马太福音25:24-27;13:12。与这两个忠信的仆人正相反的,是第三个有另一种性格的仆人。关于这仆人的情形,耶稣形容得格外详细。这个仆人把主人交托他的银钱保存起来,是说,他拒绝主人叫他做的事。但是他为洗白自己,就对他的主人说:“我原是怕你,因为你是严厉的人”。 他拿害怕主人为理由来掩饰他的怠惰,因这种怕情指使他心志邪僻,无所事事。他个人固然以为理由充足,但他还是免不了要受罚。他的主人若是真有他说的那种严厉性格,叫他恐惧,这种恐惧应当策励他,即是自己不利用机会营利,至少也应把钱借给那些以钱获利的人(23节)。比喻对这个仆人所指摘的,是他放弃目前获利的机会。这不但使他自己不能得利,而且也是他人前进的阻碍。像这样的仆人,主人必然要免他的职,把他的职权让于有能干的人。在上帝的国中,没有懒人的位置,荣誉及酬报是属于那些善尽一己之职的人们。“凡有的,还要加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 19:27 至於我那些仇敵,不要我作他們王的,把他們拉來,在我面前殺了!』」
榮入聖城( 太 21:1-11 可 11:1-11 約 12:12-19 )
- 19:28 耶穌說完了這些話,就走在前面,上耶路撒冷去。
27节的话是贵胄封王回来向那些阴险恶毒,同谋反叛的人所下的判词。这种可怖的判词与中东民族的习俗相符。比喻的含义是:远行求封的贵胄是耶稣基督,他要升天受国,在世界末日,他要如同一位至高的审判者荣耀地降来。仆人直接是指耶稣的门徒,间接是指一切信仰基督的人。那些同谋叛逆的人民,是指无信的犹太人。他们无端地憎恨了耶稣(约翰福音15:25;诗篇69:5),并拒绝他做他们的君王:“我们不愿这人做我们的君王”,“除了凯撒,我们没有王”。至于这比喻所指耶稣向他国内的人民所索讨的“弥拿”及账目,与“按才受托”的比喻相同,见马太福音25:14-30。加于叛逆者的可怖刑罚,乃象征那窘难及虐杀耶稣的百姓所要受的惩罚。从这个比喻中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上帝国的国民必须完全忠实地善尽个人的职分,使受自上帝的恩惠及圣宠开花结实。耶稣基督的荣耀再临,不是逼近的,而是遥远的。虽然如此,他必要来审判万民。耶路撒冷的毁灭便是这公审判的预兆,也许27节那些可怖的话即是指这件事。28节可说是自9:51到此处的结语,也与本章11节相呼应。耶稣说完了这个比喻,便在门徒们前面走,开始他赴京的最后行程,为把他听众的心引入更为庄重的方向。
- 19:29 快到伯法其和伯大尼,在名叫橄欖山的地方,他打發兩個門徒,
路加福音自19:29以下,记述耶稣在圣城内过最后的逾越节和他的苦难受死(19:28-24:12),大致紧随马可福音所有的次第。但增补和略去的地方也不少。他增补了法利赛人叫耶稣阻止自己的门徒欢呼一段(19:39-40),耶稣为圣城哀哭(19:41-44),举行逾越节的插曲(22:15-18),使徒关于席位的争执(22:24—30),为彼得祈祷(22:31-32),论剑(22:35-38),客西马尼园祈祷时出流血汗(22:43、44),治好削下的耳朵(23:51、53),控告耶稣为叛徒(23:2),耶稣被解送希律前(23:5-16),耶稣警惕哭送自己的妇女(23:27-32),“父赦免他们吧”(23:34),兵丁侮辱耶稣(23:37),右盗归依(23:29-43),多人忏悔(23:48),亚利马太的约瑟未同意定耶稣死罪(23:51)。还有许多细小不同之点,以后在注解中提出。
按约翰福音12:1-8耶稣已于安息日的晚上在伯大尼参加晚宴,荣进圣城是在晚宴之第二日(约翰福音12:12)。前三圣史未记本段的时日,看上下文似乎是由耶利哥上来,接着有荣进圣城的事。29节与马可福音11:1同,而略去“耶路撒冷”,因他在前节已提出。本节没有说他们进了伯法其和伯大尼二村,是说来到靠近二村的地方,这地方当在橄榄山坡上,由那里打发二徒到对面的村庄(单数)去借驴。但对面的这个村庄是上述两个村庄的哪一个呢?或是指另外一个,原文不明。可是按马太福音21:1 仅提出伯法其村,经学家多以为去借驴的地方即此村。按约翰福音12章耶稣前晚已住在伯大尼。再按二村的地理来说:伯大尼位于橄榄山东麓。离圣城约三公里,伯法其按今考古家所考定的地点,是在橄榄山脊的东部,离圣城约二公里,居伯大尼与圣城之间。因此圣史先提靠近京城的伯法其。又按教会历来的传说也以伯法其为耶稣借驴的村庄。
上图:主耶稣骑驴进京的路线,从右向左依次经过伯大尼、伯法其、客西马尼园、圣殿。
- 19:30 說:「你們往對面村子裏去,進去的時候會看見一匹驢駒拴在那裏,是從來沒有人騎過的,把牠解開,牽來。
- 19:31 若有人問為甚麼解開牠,你們就這樣說:『主要用牠。』」
- 19:32 被打發的人去了,所遇見的正如耶穌對他們所說的。
- 19:33 他們解開驢駒的時候,主人問他們:「為甚麼解開驢駒?」
- 19:34 他們說:「主要用牠。」
- 19:35 他們把驢駒牽到耶穌那裏,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扶耶穌騎上。
- 19:36 他前進的時候,眾人把衣服鋪在路上。
- 19:37 他將近耶路撒冷,正下橄欖山的時候,一大羣門徒因所見過的一切異能,都歡呼起來,大聲讚美上帝,
- 19:38 說:「奉主名來的王( [ 19.38] 有古卷沒有「王」。)是應當稱頌的!在天上有和平;在至高之處有榮光。」
上图:1890年拍摄的一个骑在驴子上的伯利恒人。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
本段与前二圣史所记大同小异。路加福音没有记载群众砍下树枝铺路之事(马太福音21:8;马可福音11:8),仅说以外衣铺在耶稣经过的路上。但他特指出群众开始欢呼高歌的地点,即他们过了山顶正下西山坡之际。此时他们居高临下,西面的圣城只有一谷之隔,全景尽在目前,面前正对着的是亚摩利山上的圣殿,圣所上的白大理石嶙峋参差,放出异彩。大殿前镀金的石榴和葡萄,在阳光反映下,灿烂夺目。阶梯式的三层殿院,皆有柱廊回绕。俯视圣殿的安东尼堡垒,豪华的希律王宫,城垣上耸立的高塔,都增加了圣城的壮丽。众门徒一方面看着基督,另一方面看着他的京都如此华丽,立即欢呼若狂。路特指出众门徒欢呼的原因,即为了见过耶稣所行的一切奇迹(37节),这些奇迹都是以赛亚先知曾预言基督来时将要行的。众门徒按马太福音21:9;约翰福音12:12是群众和众百姓。此处的“众门徒”是广义的,泛指倾慕耶稣和欢迎他的人。关于欢呼的歌词(38),路加其他三圣史稍有不同。他变换或略去了对自己的读者难以了解的辞句:将开头的“和散那”略去。将后边的“和散那”改为“荣光”。“大卫的子孙”(马太福音),或“大卫的国”(马可福音),是专为“基督”用的称呼,犹太读者一看即知,但为非犹太人是陌生的字眼。他遂在““奉主名来的”(四圣史全同)颂句后改换为“王”二字,显示基督是普世的救主。欢迎耶稣的那些诚实无邪的老百姓,已相信这位显异能的耶稣是基督,他们也以为藉着他“上帝的国”快要出现了(19:11)。他们此时的欢呼拥戴已充分表现了这个思想。他就是以赛亚书9:5所预示的和平君王,他和平的国无远弗届。他们现今已亲眼看见玛拉基书3:1所说的“立约的使者”已来到了自己的圣殿。“在天上有和平;在至高之处有荣光”,这是对偶的圣咏诗句,与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之“高高在上和散那”,同为祝贺之词。本处与天使在耶稣诞生时所唱的很相似(2:14)。本处是世人赞颂上帝,因为耶稣以君王的姿态荣进圣城,显明了他是上帝所派来的基督。2:14是天使赞颂上帝,因为藉着降生的救主,在高天上归光荣于上帝。“在天上有和平”,即谓和平已经在上帝仁慈的旨意中,几时耶稣的福音为信徒所接受,和平立即降于人世。“在至高之处有荣光”,即谓群众若以耶稣为基督,并欢迎他荣进圣城,便在耶稣身上实现了上帝救人的旨意。
- 19:39 人羣中有幾個法利賽人對耶穌說:「老師,責備你的門徒吧!」
- 19:40 耶穌回答:「我告訴你們,若是這些人閉口不說,石頭也要呼叫起來。」
对基督君王怀着错误观念的法利赛人,对这位朴实无华的加利利人,决不以他为他们理想的基督,因此看到群众这样的欢呼,自然引起他们的反感。然而他们外面还装作善意的谏劝(13:31),不叫他冒杀身之祸,因为这种游行会引起罗马人的干涉,或者引起民变,所以叫耶稣阻止群众的欢呼。但耶稣立即拒绝,且强调自己的身份理当受这种欢迎。并且那些见过耶稣行奇迹的人也应当光荣他。若是人们视若无睹,不光荣耶稣,无灵的顽石也必起而欢呼。耶稣对法利赛人的答语是借用的比喻,可能是古来的谚语。参见哈该书2:11。此二节与马太福音21:15、16所记的,颇相类似。
- 19:41 耶穌快到耶路撒冷,看見那城,就為它哀哭,
- 19:42 說:「但願你在這日子知道有關你平安的事,不過這事現在是隱藏的,你的眼睛看不出來。
- 19:43 因為日子將到,你的仇敵要築起土壘包圍你,四面困住你,
- 19:44 並要消滅你和你裏頭的兒女,連一塊石頭也不留在另一塊石頭上,因為你不知道你蒙眷顧的時候。」
上图:1890年拍摄的从橄榄山俯瞰耶路撒冷照片。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
耶稣驳斥了法利赛人而称许了群众对自己的欢呼,但同时也知道他们的这种热狂,几天后又变成高呼钉死他的疯狂。游行的行列此时已到橄榄山半坡上,圣城华丽的景色,更看得清楚了。他们俯瞰这华丽的城市,真堪作这位新以色列王的京都,因而更加欢呼。但耶稣此时的心情,正与欢呼的群众相反。耶稣除看见它的美景外,同时又看见它所有过去和未来的事:过去,上帝怎样眷爱了她,赐她多少奇恩异宠。恩宠中最大的是圣子降生成人。但也看见她怎样忘恩负义,过几日还要犯一个滔天的大罪,即杀死上帝子的大罪;因此上帝必要报复,将这城彻底破坏,将其中的百姓歼灭。耶稣一预见这惨景,大动慈心,便高声哭起来。耶稣于哀诉中仍希望犹太人接受自己和平的使命(就像自己的门徒接受了一样,有些古抄卷的原文含有此意)。他希望38节所含的真义,实现在圣城,就是希望犹太人信他为基督。但这希望成了泡影,因为一般犹太人,另外政教首长都执迷不悟,不信这位和平的使者,他们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的罪恶迷惑了他们的神目(约翰福音12:37-40)。43、44节虽是预言,实是哀吊之辞。43节预言圣城被敌人围攻的情形,与以赛亚书29:3所言相同。所述攻城的策略,是古时近东普通的战术,因城垣高大坚固,很难攻破,必须在城垣外另修筑围墙,围困守城的敌人。这预言果然在公元七十年罗马人攻打耶路撒冷时应验了。“连一块石头也不留在石头上”(21:5;马可福音13:2;马太福音24:2),是言一切建筑物必要彻底破坏的意思(参阅弥迦书3:12)。圣城之所以如此毁灭,是因为犹太人没有接纳上帝的眷顾。“眷顾”常指上帝的照顾(创世记50:24;出埃及记3:16)或惩罚(何西阿书10:14、15)。此处指上帝圣子降生,这是上帝最大的眷顾(1:68)。
潔淨聖殿( 太 21:12-17 可 11:15-19 約 2:13-22 )
- 19:45耶穌一進聖殿就趕出在裏面做買賣的人,
- 19:46 對他們說:「經上說:『我的殿是禱告的殿,你們倒使它成為賊窩了。』」
路加福音此处略去马可福音11:12、14、20-25诅咒无花果树,并与此树有关系的谈话,因在13:6-9已记载了一段类似的道理。按本处记载耶稣驱逐商人出圣殿的事,似乎是在荣进圣殿的当天(与马太福音同);但按马可福音所记,是发生在荣进圣殿的第二天。马可福音对这几天的事,多详记时间(马可福音11:11、12、19、20;14:1、12),并且相当可靠。但约翰福音2:13-25记此事是耶稣第一次过逾越节时,关于此问题参阅玛注释。路加福音记此事很简略,他的本意仅是向读者说明圣殿是祈祷之所,在那里不应做有污圣殿的事。在“祷告的殿”句前,路不随以赛亚书56:7;与马可福音11:17,而删去“万民”二字。此字本是他乐用的,但此处故意删去,因为他不能再让他的读者相信这样的圣殿还该成为万民的祈祷之所。
上图:主前126至主后65年在推罗铸造的推罗舍客勒。鹰的右边没有字母KP或KAP。
- 19:47 耶穌天天在聖殿裏教導人。祭司長、文士和百姓的領袖都想殺他,
- 19:48 但找不出方法來,因為百姓都側耳聽他。
47、48二节是以下20、21两章的小引:说明耶稣在什么场合下讲了以下的话,与11:37、38二节总结上两章的大意同一性质。这些小引和结语是路所喜用的,参阅1:1-4、80;2:39、40、51、52;4:14、15。耶稣最后几日,不断讲道施训。上帝的圣言确有感化人心的魄力,吸引着群众的心。这几日京都中诚实无邪的老百姓,和从外地来过节的人,都一早赶到圣殿去听耶稣讲道(21:38)。耶稣的仇人见百姓如此爱听耶稣的道理,惟恐百姓都随从了他,就想赶快实现他们杀害耶稣的计划(6:11),但害怕与百姓发生冲突。在耶稣的仇人中,除了谷11:18所说的祭司长和文士外,路加福音还提出“人民的领袖”,即“长老”,他们也是最高议会的议员(22:52、66)。
上图:耶路撒冷城区和城牆变迁。
返回“聖經概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