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靈與靈修

路加福音 第15章 概览

迷羊的比喻(太 18:12-14)

被诗人但丁誉为“记述基督慈悯的文士”的路加(scriba man suetudinis christi),在这一章内给我们记下了耶稣爱人,尤其爱罪人的三个比喻。耶稣把上帝对人的爱火,用这三个比喻,描摹的淋漓尽致,借他事他物来歌咏上帝对悔改的罪人所有的慈悯。第一个比喻与马太福音18:12-14的迷羊的比喻有类似之处,第二第三个比喻(失钱喻及浪子喻)是路所独有的。根据此处所记(13),这三个比喻是耶稣在文士及法利赛人窃议他善待罪人的机会上讲出的;而马太福音所记的迷羊喻,是耶稣向门徒们讲的,是为劝戒门徒们不要引小孩子们陷于罪恶(马太福音18:11-14)。可能是马太福音依循他个人纪事的体例,将耶稣向门徒们所讲的不同言论搜集在18章内,而路似乎更根据史事的本来面目。但是这并非说耶稣不能在不同的环境中,及因不同的目的,两次用了相同的迷羊的比喻,因为这个比喻不论在马太福音或在路内,都与上下文异常适宜。再者路与马太福音经文之间的相似处也并不暗示它们互相依据或彼此出于一个蓝本。迷羊的比喻在二福音里上下文与用意固然不同,但是教训的宗旨,大体上没有多大差异:马太福音所记的迷羊的比喻,旨在指出灵魂的宝贵,上帝不愿意灵魂的丧亡;而路所记的,则指出上帝欢喜灵魂的得救。马太福音多阐明迷羊的寻找,而路则多描述找得迷羊而有的喜乐。马太福音教训使徒们应当如同牧人一样寻找走失的羊;而路则着重至高牧者上帝的慈心,他寻找迷失的羊,把找回的羊欣然背在自己的肩上。耶稣由于仁至义尽,富有恻隐之心,为引人得救,从不惜任何代价。他曾把自己的爱的福音宣扬给犹太人,以言语,以神迹及他天父的美善安慰他们。他所行的都是为叫罪人向善,把他们导人升天的坦途。但是他的谆谆善诱却使一向窃议的法利赛人愤愤不平:他们认为与被人视为下等阶级的罪人及税吏交往,已是不应该的事,何况他还纡尊降贵,与罪人同桌用饭,是有违不洁的常例,是完全不可容忍的事。“这个人接待罪人,又同他们吃饭。”耶稣的敌人的恶毒诋诮也是一件可喜的事,因为耶稣为纠正他们这种态度,给我们讲出有关上帝慈悯为怀的比喻。圣安波罗修说:“我们是羊,应当找寻牧场;我们是银钱,应知我们的价值;我们是子女,应当急速投往父那里”。

3-7:耶稣在这里愿意我们领略他对罪人宅心仁厚的深情,及法利赛人的铁石心肠。耶稣对于那些投靠他的罪人,一向体贴入微,蔼然可亲(约翰福音8:1-11)。甚至出乎我们不意之间,去寻找罪人,招呼他们归返他的圣心。耶稣用牧人与羊群的比喻,对犹太人并不生疏。在旧约中以色列人多次被称为羊群或无牧的迷羊(列王纪上22:27),上帝也常被喻为牧人(以赛亚书40:11;以西结书34章;约翰福音10:1-16)。现在他又取用这种比喻以比上帝无穷的慈爱怜悯。巴勒斯坦多是山峦荒野,尤其冬春两季,漫草丛生,羊在山里吃草,很容易跌人深谷,或被荆棘缠了脚,落伍失群。如果羊群里有一只遭受这般命运,也是素见习闻的。牧人觉察走失了一只,必然即刻把其余的羊托人代放,自己急速去找那失迷的一只,他叫唤,他奔跑,直到找到了才觉忻幸。找到后必然把那只羊抱起,背在肩上,带回家中,必向亲友述说一切经过,也请亲友同他一起欢乐。这是神牧追求罪人的图像。耶稣自己就是牧人,他自称为好牧人(约翰福音10:11),他肯舍命追寻失迷了的灵魂。找到了,他是多么快慰!他要怀着怎样的心情把复得的灵魂带回归群?他喜乐,他也邀同整个天庭,一起申庆祝贺。一个患病濒死的爱子,恢复健康,此时母亲的快乐胜于其他健康的子女。上帝对回头的罪人也是如此。不是他爱回头的罪人甚于爱其他义人,回头的罪人以前背离了上帝,得罪上帝,现今他既回头改过,上帝自然不胜欣喜。教父圣区利罗及圣安波罗修将九十九只羊比作天使,把那一只羊比作人类。圣安波罗修说:“所以我们全人类是富有牧者一百只羊的一分子”。好牧人的比喻是教会初期的信友所喜爱的,在画像上或墓穴中的雕刻上最多见的,是好牧人的图像。

失钱的比喻

上图:古希腊银币Drachma,即路十五8妇人所丢失的一块钱,相当于一天的工资。

8-10:一块钱的价值,等于一天的工资。十块钱,对这个妇人虽非钜数,但是那个贫妇所有的储蓄仅此而已。她经年累月节省下来的,当然有说不尽的爱惜。她一个个的用线串起,照当地的风俗,扣在兜头布上。一旦线断掉下一个银钱,她当然急忙点起灯来,四处寻找。比喻不着重一个银钱的价值,而只着眼于那个妇人找钱的用心。“点上灯”,可怜的贫民房屋除出进的一扇门外,并没有什么透射日光的窗户,豆般大的灯火,又不甚明亮,致使她床上床下,桶底瓮边,找了半天终于给她找到了。她那颗焦虑的心顿时舒畅起来,遂叫齐邻舍朋友,请她们同她一起喜乐。这个比喻不完全与实事相符。因为失钱是那妇人的粗心大意;相反地,罪人堕落不是上帝的过错,而是罪人本人的罪过。一块钱是贫妇财富的一部分,为维持自己的生活是极需要的。相反地,上帝为享自己永远的荣福,并不需要罪人。上帝寻找人的灵魂,是因为人的灵魂上印有他的形象。他看人的灵魂如同自己的至宝,所以为寻得她,不惜任何牺牲,甚至将他的惟一爱子也赐给了我们(约翰福音3:16)。

浪子的比喻

这个浪子喻可以说是“福音中的福音”,“福音的撮要”。就譬喻的文体言,也是超越耶稣所设的其他譬喻。格老秀斯(H.Grotius)说:“在耶稣的一切譬喻中,浪子的譬喻是最优美的,洋溢着情爱,富有诗画色彩。”特楞基(Trench)称之为“圣经中一切比喻的明珠与冠冕。”拉冈热描述说:“凡听了这譬喻的人,没有不感动流泪的。”耶稣这譬喻的取材是一个富人的家事,志在显示上帝丰富的仁慈。牧羊人找寻一只走失的羊,妇人寻找遗失的一块钱,原是一件极自然的事;但是上帝却进一步地去找寻得罪他而应受罚的罪人,以至大的慈爱接待他,为他设宴庆祝。上帝这种仁慈的奥蕴,如果不是耶稣圣心启示我们,我们是无法领悟的。根据摩西律法(申命记21:17),分家时长子比其余的儿子多得两分。譬喻中只有兄弟二人,幼年的儿子当然依法可以得到父亲家产的三分之一。在某种情形下,如结婚或经商,幼子能向父亲要求他应得的一分家产。在此譬喻中,幼子用任何理由说到远方去,表面上是一件置信的事。父亲为尊重儿子的自主权,遂即答应他的要求,把他应得的分给了他,这不能说父亲缺乏明智。但实际上,这个儿子的本意却是希望摆脱父亲的监视及支配,展翅远飞,去过纵情享乐的生活。至于其他的事,父亲把家产分给幼子的态度,如果我们不明白上帝对待我们的态度,是不易解释的。因为上帝为了他至高的智慧,也把自主之权交给了我们。

上图:伯·珊城在新约时代是加利利附近最豪华的罗马城市,有剧院、澡堂、市场。路十五11-32浪子回头的比喻中,小儿子前往远方挥霍父亲的财产,可能就是暗示这个地方。

13-16:小儿子财产一到手,遂即挟带所有的一切到远方去了。远离家乡后,如没有父亲的不断接济,他仅有的这些财产如何能够持久?试看一个年幼无知、荒淫无度的小儿子,在酒肉朋友的包围下,不久即挥霍殆尽,是可以想到的。从前锦衣玉食的小主人,现在连果腹都不能。在饥寒交迫下,只得去哭求一个富家人收留他。那人收容了他,叫他到自己的庄田去放猪。“养猪”、“放猪”为犹太人,尤其为一个富有的人,是一件奇耻大辱的差事。因为在他们的格言书上有这么一句:“养猪的人是可诅咒的”。又按律法,猪是不洁的动物,决不准吃。浪子没法只得无条件的承允,接受这下贱的差事。他只希望得些残羹剩饭来果腹,哪知他的希望依然落空,仍是不能吃饱。“豆荚”即“加鲁布”树(charub,又名“洗者若翰”树)所结的豆荚,在巴勒斯坦及地中海沿岸,丛生成林,味酸甜,有时贫穷人拿来充作食品,但多用以饲养家畜。浪子眼见肥猪都有豆荚吃,他虽愿拿来充饥,可是没有人给他。

上图:Charub,豆荚树。

17-19:浪子的可怜处境终于使他反省了。他回想到自己快乐的幼年,思念着父亲富裕的家庭,他觉得自身的现状委实堪怜,更觉得自己犯了罪,丧失了儿子的身份。但是他一想清了,就决意回头:“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他不希望再作父亲的儿子,只希望父亲收容他充当一个仆役。他忘了他父亲宽大的慈爱,也不希望20节所叙述的父爱的例外表现。他一时能够说的是:“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这是浪子的自讼自承,他承认自己得罪了父亲,就是得罪了上帝。浪子不说“上帝”,因为那时的犹太人为尊敬“上帝”,不直接称呼这个名号,多以“天”代替。

上图:主前8世纪的图章戒指,上面用古希伯来文写着主人的名字。原件藏于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馆。

20-24:浪子一切都想清楚了,他决意要回到父亲那里,且遂即实行了,这是一个真正和勇敢回头的好模范。比喻的一幕至此已达到动人的巅峰。望眼欲穿正在远眺的慈父,忽见小儿子的形影在远处呈现,他的心震荡了起来,连奔带跑的迎面扑去。父子相遇,还是父亲先抱住他,吻他。浪子感动极了,把准备好的几句求饶的话尚未说完,父亲便不让他说下去。父亲没有理会,也没有答应儿子向他求饶的话,因为他早已宽恕和忘记了儿子的罪过。他现在想的是恢复他儿子的地位。他吩咐仆人拿出上好的长袍给他穿上,手上戴上镶有宝石的指环,并且给他穿上鞋。长袍、指环及鞋都是当时富贵显要的人所穿戴的。“戒指”是有地位权柄的人才可以戴在手上。“鞋”或“皮屐”只是富贵人才穿,一般穷人和仆役常是赤足。儿子归来,为父的遂大设筵席以示庆祝。父亲认为他的小儿子归来,宛如儿子失而复得,死而复生一样,设筵庆祝是理所当然的事。22节的“仆人”与“雇工”(17、18)是有别的,仆人是家中的一分子,而雇工是佃户,是外人。回头的浪子就是要求父亲把他看作一个雇工。

在25至32节故事的最后一段内,耶稣给他们讲出长子为了父亲因幼弟归来设筵作乐而发的怨语及父亲答复他的话。父亲的答话温和而明智。他所以如此欢乐,不是因为他过于爱幼子,而仅因为幼子的归来,有如死而复生,失而复得,使父亲高兴万分。耶稣讲这个美丽比喻的用心是异常显明的。所说“慈悯的父亲”是指上帝。两个儿子:一个是指住在父家的义人,一个是故意远离父家的罪人。倾家荡产,品性堕落及凄惨的处境,象征罪恶的恶果,及穷奢极侈的报应。罪人的行为逐渐改善及回头,在比喻中生动巧妙地刻画出来。耶稣所欲阐明的,却是上帝对待悛改的罪人所表现的闻所未闻的美善及不可思议的仁慈。或有人想,在这个浪子喻里,有形容过甚的地方。但是我们必须知道,比喻里对无限仁慈的上帝所形容的,仅是一个极不完备的影子。耶稣所以如此形容,正为表现他那高超的天理:世上有不堪设想的罪恶,天上有永远无边的慈悯。那些不能洞察上帝慈悯深度的义人,也如同那个长子一样,抱怨上帝过于善待回头的罪人。其实上帝并非过于爱罪人,而仅是因罪人的回头改过,回到他怀中而所感到的喜乐。博叙埃(Bossuet)曾说:“如果我们以人的情感解释救世主的情感,上帝对回头的罪人,即对他方才所征服的人,更容易动情。但是他对义人,即他多年的老友始终保持着一种亲爱甜蜜的心肠。”如此解释“长子”的经学家有圣区利罗(St.Cyrillus Alex)、游他米(Euthymius)、提阿非罗(Theophilus)、玛多纳多(Maldonatus)、舒兹(Schanz)、克纳(Knab)、封克(Fonck)、缶斯忒(Voste)、达乌市(Dausch)、毫克(Hauck)及赞(Zahn)等人。有些经学家依照圣耶柔米的见解,主张长子是指法利赛人。这种见解,虽然适合比喻的情形和道理,但是对31节及记述的整个要旨,却不能加以解释。“耶稣的表样给宽恕的诫命作了极好的注释:如耶稣之对撒马利亚妇女,罪妇抹大拉,税吏撒该,犯罪被逮的淫妇,橄榄山上的凶手,及同钉的右盗,凡此,都是耶稣宽恕罪人的好榜样。我们的恩师耶稣这样仇恨罪恶,这样爱惜心地纯正及有赤子之心的人,遇见了心地纯洁的少年,即刻对那少年生了爱意(马可福音10:11)。他是一位严厉实行道德的人,关于婚姻,他将婚姻不可拆散的藩篱提高了。他是一位严正的判官,见人有可疑的意向或思念,必加以严究,而他自己丝毫没有使人归咎的地方。他被人称为税吏及罪人的朋友,事实上他的确是他们的朋友。他以一种温和、永恒、平静的心恒爱他们,是以一种母亲为久罹危险的爱子所有的爱情,或可说,以一种母亲在流泪中使儿子再生的情绪爱他们。”

返回“聖經概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