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靈與靈修

路加福音 第14章 概览

在安息日治好水腫病人

法利赛人中一个有地位的人请耶稣坐席。安息日这天,虽然不准准备食物,但也常是犹太人与亲友宴饮的日子。这一天法利赛人请耶稣到家中坐席,推原其故,无非是为掩饰和求疵。为掩饰自己,他们当众请耶稣坐席,表示自己并非畏惧耶稣,也不妒忌耶稣。这样使民众知晓,他们对耶稣如何毕恭毕敬,如何按礼尽了地主之谊,款待了民众眼中的大先知。他们为吹毛求疵,遂敦请耶稣和他们同席饮食,和他们接近谈话,这样他们好清楚地观察耶稣的一举一动,注意耶稣的一言一语。

2-6节:现在他们的眼从窥视耶稣的一举一动,转而注意到出现在他们面前的一个病人身上。显然这个病人不是被请的客人,而是一个闯入的人,他是按照中东的习俗(7:37)进来乞食或求施舍的。“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这句问话,又说回6:9所记载的论点。耶稣在第五节的诘难,也与13:15相似。

上图:犹太人筵席上使用的三面卧榻(Triclinium)。通常三面卧榻都是用矮桌摆设成U字形。客人靠在他们的左手肘上。最尊贵的位子是在U字体底部卧榻的中间位置。第二与第三位是那些在主客左边(也就是说,躺在他后面的)与右边(也就是说,头部靠在他怀中)的人。然后,似乎是先安排左边的榻(位置的安排跟第一张榻一样),接下来则是第一张榻右边的那一张,依此类推。

上图:犹太人筵席上使用的三面卧榻(Triclinium)。通常三面卧榻都是用矮桌摆设成U字形。客人靠在他们的左手肘上。最尊贵的位子是在U字体底部卧榻的中间位置。第二与第三位是那些在主客左边(也就是说,躺在他后面的)与右边(也就是说,头部靠在他怀中)的人。然后,似乎是先安排左边的榻(位置的安排跟第一张榻一样),接下来则是第一张榻右边的那一张,依此类推。

對客人和主人的教導

7-11节:法利赛人请耶稣坐席,本是想窥伺他的举动;但耶稣这方面,也没有放弃观察对方行动的权利。耶稣见被请的人,纷纷自赴首席,便乘机取譬训导。使人知道应如何待人接物而无损他人。坐席纷争高位,是种粗野无耻的行为,耶稣遂借题发挥,讲了谦让的道理。耶稣以小言大,由近及远,从一桩俗事里,引出一个普遍的原则来:“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这不单为坐席而言,这却是上帝“轻骄重谦”的一贯作风。参阅18:14;马太福音23:12;罗马书12:3;腓立比书2:1-11。

12-14:上面耶稣对被请的客人授了谦逊的一课;现在耶稣又向设宴的家主授慈爱的一课。让他们知道中悦上帝的行为及堪得报答的行为,不是来自利己主义,或徇情顾面的行为,而是出于“爱”的行为。争席贪荣的客人固然可耻,而宴请这般人物的家主,也是可耻的。因为他们惟一的理论是:我请你,要你也请我。请耶稣吃饭的那位法利赛人,花钱宴客,为的是要图人称誉,图人拥护,图人推举。像这样的人物,世上不知有多少,耶稣意志高洁,对着这些无知的人,不禁悲从中来。他于是向那请客的主人取譬设教。按照比喻的形式或中东说话的语气,耶稣好像愿意说:只应宴请那些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人。实际上耶稣并未阻止他们宴请他们的友好、兄弟、亲戚、有钱的邻舍,不过出发点应是由于爱,而不是由于利己主义。真正的爱,不在乎求人眼前细微的回报,而是上帝永远的报答。参阅申命记14:29;多比传4:7;马太福音6:33;约翰福音5:29。“到义人复活的时候,你要得着报答!”爱的行为不是要受受惠者的还礼,而是要受上帝在世界末日行赏时,所给予的赏报。耶稣在此所指出的原则,一如他所教训的其他常规,常有一个基本动机:上帝的赏报不在今世而在来世。

大宴席的比喻(太 22:1-10)

方才耶稣提及一句义人复活的话,就引起一个同席的人向耶稣感叹说:“将来得在上帝的国里吃饭的,才是有福的!”犹太人一向以为在来世的基督王国中,常在一种欢乐盛宴的气氛中欢祝乐庆的(以赛亚书25:6)。这个同席者的感叹又给予耶稣取譬设教的机会。此处耶稣所设的比喻虽与在马太福音22:7-10所设者有许多类似的地方,但是由于设比喻的环境时间以及言词的不同,似乎不能把二处的比喻视同一个比喻。如果耶稣在不同环境中,用类似的比喻及非常相似的暗比,来阐明他天上的道理,是不足为奇的事。

在这个比喻里,被请的客人一定早已满口答应,要参加晚宴,当然不想自己会缺席。而且届时,按照中东的礼貌,主人或他的仆人还要前去催促被请的人说:请来罢!一切都齐备了呢!但到了主人派人来促请的时候,他们才托故不能前去赴筵。三个人推辞赴宴的理由,乍看似乎有道理,但究其实,只是一种托辞。因为第一个人以前早已看过他买的那块田,或至少能在赴筵以后去看。迟一点去看,决没有多大害处。第二个人没有说出必须不赴筵的理由,只说买了牛,去试试它们。可见他早已有了不去赴筵的意思。因而他的托辞对请他的人是一种侮辱,因为他还能在第二天去试。第三个人也没有不去赴宴的理由,只说“不能去”。他可能援引了申命记24:5的法例,或者他听说其他人都已推辞,他也大胆地推辞了。耶稣讲这比喻的用意,是说明世人多因财产,世俗和肉体的情欲,不肯赴他所设的喜筵,加入圣教会。纵或领了洗人了圣教,因了上述三种阻碍,未能善守教规,以致失掉来世的永生。所以自古西方教会对耶稣的这个比喻,有这样一首绝句:villa,boves,uxor caenam clausere vocatis,mundus,cura,caro coelum clausere renatis。意谓:庄园耕牛与娇妻阻止了嘉宾的赴筵,世俗挂虑与肉体的情欲阻止了重生者升天。

21-23节:接受邀请,而到时拒绝赴筵,尤其在闪族人看来,对主人是一种很大的侮辱。所以家主听说被请的客人拒绝赴筵,便大发忿怒,遂叫他的仆人快出去到街头巷尾,把那些贫穷的、残废的、瞎眼的、瘸腿的人请来赴宴。但席间仍有空位子,主人又叫仆人出去,到路上及篱笆边,就是把外邦人好似强迫似地也请来赴席,将原先所请的客人的邀请撤销,而叫后来的人坐满他设有筵席的厅堂。

24节:“我告诉你们,先前所请的人没有一个得尝我的筵席。”家主的这句话,显示了他意志的坚决及不可挽回的主意。在耶稣所设的这个比喻中,蕴藏着一个易于了悟的真理。比喻中家主表示上帝,筵席表示天国,仆人是指诸先知,尤其指耶稣基督和他的门徒,辞席的那些客人便是以色列民族的领袖们:法利赛人、文士以及民间长老。上帝起初先派遣了众先知邀请以色列选民来赴基督国的盛筵,最后又派遣他的惟一爱子耶稣基督来邀请他们。无奈法利赛人、文士及以色列民族的长老,因醉心期待改造现世物质生活的基督,对上帝的呼召,非但充耳不闻,而且还加以轻视。在这些以色列民族的领袖们拒绝赴筵的召请之后,耶稣只有召请贫穷的人进上帝的国(4:18;6:20;16:16)。比喻的特殊要点是21及23二节的两次公开邀请。先请贫穷的人,即国内谦卑及虔诚的人,随后邀请“路上和篱笆那里”的人,即世间其他民族,也就是犹太人所称的外邦人(参阅以赛亚书42:6;49:5、6)。为此仆人的任务,在比喻结束时,仍然还没有完成。因为仆人——使徒的这个伟大使命,从耶稣还活在世界上的时候起,到他再临时为止,继续叫外邦人进入天国。这个比喻又能贴切在每个信友身上。信友们不应当因世上的俗务,甚或正当的世乐,拒绝圣宠的呼召,反而应当摆脱世俗的束缚,去追随上帝的呼召;否则,必遭受重大的损失——失去永生。

作門徒的代價(太 10:37-38)

25-27节:无数的百姓跟着耶稣走路,多是漫无目的,只是跟着人走,看看热闹。但是也有不少心地正直的人,他们见耶稣显灵迹,祛魔医病,讲道劝人,早已动了心而有意跟他做徒弟;可是苦于有家属亲友的阻挠,这些素所亲爱的人,一时又怎能舍弃得下?在他们心中,于是发生了冲突。耶稣看透他们的心情,遂用上帝的口吻开导他们。“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爱我胜过爱,原文是恨,所谓“恨”是希伯来文的语风:“恨”字不是我们所说的真恼恨人的意思,而仅是指“置诸次要地位”或“置之不顾”的意思。言外是说: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玛10:37、38便改变了希伯来的语风)。耶稣并非要求跟随他的人真的去恨他们的父母,妻子儿女……。耶稣既然再三把爱的诫命教授他的门徒,使他们去爱一切人,那么更要他们去爱他们有血亲关系的人了,况且孝敬父母又是十诫中的一条(马太福音15:4)。耶稣的意思不过是愿意他们爱父母,不要胜于爱上帝,换言之,耶稣愿意他们爱上帝在万有之上。他所以教他们“恨”,只不过是要他们应当为了爱上帝而甘愿“牺牲”其余的一切。不可把对父母而有的爱及依靠的心成为远离上帝的原因(参阅9:23-26、57-62)。

上图:主后3世纪哥拉汛的房子遗址,墙壁用加利利地区常见的黑色玄武岩垒成。

上图:主后3世纪哥拉汛的房子遗址,墙壁用加利利地区常见的黑色玄武岩垒成。

28-33节:愿做耶稣门徒的人,决不能因父母等人的温情,或因自身、名誉及财帛的好处,而舍弃耶稣。又必须因上帝的恩典,克胜这一切困难。为克胜那些困难,从人方面还必须有刚勇慷慨及恒久不变的主意。在追随耶稣之前,就应当预先考虑所必有的条件和个人的志趣及心向,不要半途而废,旷废时间,徒劳无功。听众头脑简单,不容易了悟这高超而深湛的真理,耶稣遂设了两个浅近的比喻开导他们:(一)一个开始建楼的人,不预先筹算所需的费用,以致半途而废,徒贻笑他人。(二)一个王与另一个王交战,如果预先不运筹帷幄,自然是冒险从事,难免全军覆灭。对这两个比喻的意义,耶稣用了这话来说明:“这样,你们无论什么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门徒。”这句话也是重提上边所说做耶稣门徒应有的条件:就是人如果愿意做耶稣的门徒,必须爽快地、勇敢地舍弃自我,牺牲自爱。

失味的鹽(太 5:13 可 9:50)

34、35两节,参阅马太福音5:13;马可福音9:50。耶稣在这里用“盐”的比喻,劝勉门徒答应他坚决的要求。盐有两种性能:可以调味,可以保持饮物不朽。失了这两种性能的盐,还有什么用途呢?既无益于土壤,又不适于粪料,惟有弃之于外,任人践踏。身为耶稣门徒负有传教使命的人,如果失了克制自己的勇气,退缩不前,甚而背弃了耶稣,宛如失了效能的盐一样,为己为人又有什么裨益呢?将来也难免不被耶稣抛弃于天国之外。愿所有基督信徒,慎之勉之。

返回“聖經概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