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 第13章 概览
不悔改必灭亡
- 13:1 正当那时,有些在场的人把彼拉多使加利利人的血搀杂在他们祭物中的事,告诉耶稣。
- 13:2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以为这些加利利人比其他的加利利人更有罪,所以受这害吗?
- 13:3 我告诉你们,不是的!你们若不悔改,都同样要灭亡!
关于1-3节所记载的惨案,不见于其他史书,可是按约瑟夫所述加利利人好反叛与革命精神,这个事变是可以视作可信的。他说:“加利利人是偏向革命,性喜改革及叛变的民族。”
为什么有人把这件惨案报告给耶稣,福音没有记载。或者是因为耶稣是一个加利利人,关心他同胞的一切。按当时人的想法,被屠杀的加利利人,比其余的加利利人罪恶更重;约伯的三个朋友也曾认定约伯受上帝严厉的责罚,是因为他有罪(参阅约伯记9:2)。耶稣在第三节对这种错误的观念加以纠正,并且声明他们的这种想法是不公允的。疾病灾殃固然有时是道德堕落的后果,但是并非时常如此。因为上帝多次使善人比罪大恶极的人受苦更多更重;上帝所以如此做,是旨在锻炼他们,使他们更接近忧苦祸害的边缘,是为叫他们在上帝前有修德立功的机会。耶稣没有指摘罹难的加利利人,也没有非难彼拉多的暴行,但却警告所有在场的人:如果他们不幡然悔改,不及早苦身赎罪,也必遭遇同样的丧亡。换言之,上帝的义怒必临于他们身上。
- 13:4 从前西罗亚楼倒塌,压死了十八个人,你们以为那些人比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更有罪吗?
- 13:5 我告诉你们,不是的!你们若不悔改,都照样要灭亡!」
上图:西罗亚所在的位置大概在右下角。
耶稣为进一步鼓励人回头改过,就引述了西罗亚楼倾倒压毙十八个人的事,来阐明这番意义:偶然遭灾祸的人,不表示他有罪,而只是因这悲惨事迹,警告世人痛悔改过。压死的十八人并不比其他耶路撒冷居民有罪,可是他们突然遭受灾祸,更令人常常准备妥当,等候像贼一般,在不料想时驾临的主子。按西罗亚楼是建于西罗亚水道附近,因而名西罗亚楼,在该处的水池亦名西罗亚池(参阅约翰福音9:7)。
不结果子的无花果树
- 13:6 于是,耶稣用比喻说:「有一个人在葡萄园裏栽了一棵无花果树。他前来在树上找果子,却找不到,
- 13:7 就对园丁说:『看哪,我这三年来到这棵无花果树前找果子,竟找不到。把它砍了吧,何必白占土地呢?』
- 13:8 园丁回答:『主啊,今年且留着,等我在树周围掘开土,加上肥料,
- 13:9 以后若结果子便罢,不然再把它砍了。』」
6-9节是耶稣为说明上段的道理所设的不结果的无花果树的比喻。巴勒斯坦人喜欢在葡萄园内种一些果木树:如石榴树、杏树、无花果树之类。应当结实而不结实的树,不但无益,而且妨害其它果树。像这样的树,与其让它白占地方,或旷废土壤,倒不如将它砍掉,在那地方再种植新的果树。但是有经验的园丁,除非不得已,绝不轻易砍伐任何果树。如果果树不结实,在决定砍伐之前,必尽力培养,以期来年结实。如今耶稣比喻里的那棵无花果树,枝叶茂盛,徒有外貌的美观,却不结果实。这样的劣性树,真是辜负了园丁及主人的苦心与期望。比喻中动人之点乃是主人与园丁的对话。从他们的谈话中可见上帝是分公义的,同时又是十分仁慈的。三年不结果的无花果树,不砍下它当柴烧还要它作什么?可是仁心的园丁,还愿意用他最后的努力,来拖延主人的处罚,期望那棵树能在最后的期限内结出果实来。耶稣的这个比喻为那些甘心受教的人,意义十分清楚。主是指上帝,不结果的无花果树是指大多数怙恶不悛的犹太人。园丁是耶稣。上帝对犹太人真是细心照管,赏给他们无数的恩惠,他们却没有结出常生的果实,白白叫上帝栽培了一场;像这样不结实的果树,本来早就该砍掉了。但天父要罚他们的时候,上帝圣子耶稣却大动慈心,想法拯救他们。他三年之久给他们宣讲福音,只有一个目标,就是领导他们归向上帝。虽然耶稣所设的这比喻是旨在说明犹太民族的灭亡,但是无疑地也是警告所有的听众及日后的我们,如果忽略悔改,必招致上帝的义怒及惩罚。比喻中的所谓“三年”,有些学者认为是指以色列民族法律以前,法律期内及法律以后的三个时期;或士师、君王及祭司的三种统权;但根据大多数学者的意见,是指耶稣三年传教的一段时期。
在安息日治好驼背的女人
- 13:10 安息日,耶稣在一个会堂裏教导人。
- 13:11 有一个女人被灵附身,病了十八年,腰弯得一点都直不起来。
- 13:12 耶稣看见,就叫她过来,对她说:「妇人,你的病好了!」
- 13:13 于是用双手按着她,她立刻直起腰来,就归荣耀给上帝。
- 13:14 会堂的主管因为耶稣在安息日治病,就很生气,对众人说:「有六天应当做工,那六天之内可以来求医,在安息日却不可。」
- 13:15 主回答他:「假冒为善的人哪,难道你们各人在安息日不解开槽上的牛和驴,牵去喝水吗?
- 13:16 何况她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被撒但捆绑了十八年,不该在安息日这天解开她的绑吗?」
- 13:17 耶稣说这些话,他的敌人都惭愧了;所有的人因他所做一切荣耀的事都很欢喜。
10-17节一段,记述耶稣在安息日因治好一个驼背的妇人与法利赛人再次的冲突。这是耶稣传教末期在会堂讲道的记事。这个妇人患病的原因,如耶稣在16节所说,是来自魔鬼;换言之,这妇人的病是魔鬼加在她身上的。就如约伯所受灾病一样,不一定是由附魔所致。此次治病,显然出于耶稣的主动,而病妇不过是被动,因为是耶稣叫她过来的。一如在其他机会上(6:6-11),犹太人认为耶稣在安息日治病,是破坏安息日的法律(出埃及记20:9-11;申命记5:13)。管会堂的,即会堂长,他的责难虽是指向民众,但是间接也是向耶稣而发的。耶稣却以会堂长的解说为论证,予以反驳,使之默默无语:你们在安息日照料你们自己的牲畜,备置你们的食物,你们就不以为是破坏法律,别人为救一个十八年为病魔所缠的妇女——亚伯拉罕的可怜女儿,说一句话,或有所动作,你们怎么就非难他破坏安息日的法律?耶稣说得理直气壮,使他的敌人满面羞色。同时,心地质朴的百姓,为了耶稣所行的灵迹莫不欢欣踊跃。但是这些百姓是易变的,一如巨风所掀起的海涛,容易再受到耶稣敌人的诱惑和欺骗。
芥菜种和面酵的比喻(太 13:31-33 可 4:30-32 )
- 13:18 耶稣说:「上帝的国像甚么?我拿甚么来比拟呢?
- 13:19 它好比一粒芥菜种,有人拿去种在园子裏,长大成树,天上的飞鸟在它的枝上筑巢。」
- 13:20 他又说:「我拿甚么来比拟上帝的国呢?
- 13:21 它好比面酵,有妇人拿来放进三斗面裏,直到全团都发起来。」
上图:中东的芥菜树Salvadora persica,种子直径只有1毫米左右,但长成后高度可达5米。
18-21节参阅马太福音13:31-33;马可福音4:30-32。耶稣或者见了群众淳朴的心性,不由得说了这两个比喻,说明上帝的国,如同极小的芥菜种将长成一棵大树。由于它扩展的力量天国将传播于全球各地。外表上,天国将包括所有的民族;在内里,天国将变化人类的整个生活。在这以前,耶稣屡次言及上帝的国(6:20;7:28;8:10;9:2、27、60、62;10:9、11;11:20),在这里耶稣阐明天国的一些特征。马可福音将芥菜种的比喻放在撒种的比喻和种子自长的比喻之后。马太福音则置于撒种的比喻及麦子与稗子的比喻之后。但是二者的前后都没有任何关联。然而路加福音很清楚地把这段道理与前边连接起来。
要进窄门(太 7:13-14,21-23)
- 13:22 耶稣往耶路撒冷去,在所经过的各城各乡教导人。
22节的记事使我们记起耶稣是在赴耶路撒冷途中,让我们再想到他的救世工程快要结束。以下的话是由“主啊,得救的人少吗”的问题而引起的。但路没有指出这事发生的时间及地点。本节的“经过的各城各乡”一句,似乎重述9:51的记述。从10:38节有关马大及马利亚姊妹二人的记事来推测,耶稣似乎已经到过耶路撒冷,如今耶稣再次去耶路撒冷,可能是为过修殿节(约翰福音10:22)。
- 13:23 有一个人问他:「主啊,得救的人很少吧?」 耶稣对众人说:
- 13:24 「你们要努力进窄门。我告诉你们,将来有许多人想要进去,却不能。
- 13:25 等到一家之主起来关了门,你们才站在外面敲门,说:『主啊,给我们开门!』他要回答你们说:『我不认识你们,不知道你们是哪裏来的。』
23-25节“主啊,得救的人少吗?”无名氏的这个问题,是当时人人所谈论的问题。文士们经常询问将来进入一个专为义人而设的境界,是否人数众多。耶稣没有直接答复这个无益而只能激起好奇的问题,却只指出一条人获得永远救恩应走的路:“你们要努力进窄。”马太福音7:13所说的“门”,按原文与此处不同,上下文也彼此不同。马太福音是指通往大路的院门或城门,而路是指直接通入屋内的房门。“窄门”的比喻,不是说众人不能进,而只是说难进。因婚筵是有定时的,过了时候,就不能再得进入,只有那真心愿意进去的才能进入,因此耶稣接着说:“将来有许多人想要进去,却是不能”一句,是对上边的比喻说的。不要耽误进入天国的佳期。“要想”是说救赎灵魂的时期已过去了,才想起救灵魂来。就像家主等候他的家人来家的时间是午夜一时,时间一过,即刻关门。同样上帝关闭生命之门的时限也有一定的时期。那些以后来敲门的人们,将被视为强盗。耶稣照犹太人的思想,把天国比作基督的婚筵及欢乐的宴会。并假定家主迎接被邀请的人,领他们入席之后,下令把门关闭。当门关闭后,那些迟到的人必在门外不断敲门,但他们所听到的是:我不认识你们,不晓得你们是哪里来的!
- 13:26 那时,你们要说:『我们在你面前吃过喝过,你也在我们的街上教导过人。』
- 13:27 他要对你们说:『我( [ 13.27] 有古卷加「实在」。)告诉你们,我不知道你们是哪裏来的。你们这一切不义的人,给我走开!』
- 13:28 你们要看见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和众先知都在上帝的国裏,你们却被赶到外面,在那裏要哀哭切齿了。
- 13:29 从东从西,从南从北,将有人来,在上帝的国裏坐席。
- 13:30 看吧,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
26、27节参阅马太福音7:22、23。当极力敲门求得进去的企图失败之后,便开始用一种托词以求打动家主之心。但是家主会迅速地以“我不认识你们”一句答话截断他们的托词。27节耶稣的答话特别是为本国的人民说的,也是为他的不忠实的门徒们说的。那些被拒于基督盛筵之外的人所提出的抗辩,都是于事无补的。因为他们是无信的败类。从此他们永远是被判死罪的人,永远被系于囹圄,受永远的酷刑。他们最大的痛苦,是他们看见圣祖、先知及来自东西南北的无数外邦人,都在天国享受荣福(参阅以赛亚书49:12;59:19;耶利米书3:18),而他们自己却因自己的罪过,丧失了可以获得的幸福。30节参阅马太福音19:30。“有在前的,将要在后”一语,显然是指外邦人与犹太人之间的对立。这些最先应召的犹太人,由于自己的罪恶成了最后的,被拒于门外;那些被犹太人轻视的外邦人,好像是些可怜的罪人,但是他们顺从了上帝的呼召,却成了最先的人,占了首位。
为耶路撒冷哀哭(太 23:37-39)
- 13:31 就在那时,有几个法利赛人来对耶稣说:「离开这裏到别处去吧,因为希律想要杀你。」
31-33节一段记事,是耶稣在赴耶路撒冷途中,大概是在比利亚所遇到的。法利赛人外表上多么会做人情,他们决不是替耶稣担忧。他们对耶稣所说的,是口蜜腹剑的话,恐怕这次希律的恫吓耶稣,仍然是由于他们的唆使,一如不久以前他们对约翰所行的一样。希律并未下严令通缉耶稣,他的恫吓也不过是浮而不迫的;法利赛人就想利用希律的恫吓来赶耶稣出境。当时希律统治加利利及比利亚,耶稣如要脱离希律的管辖,势必要回到犹太去。法利赛人很识时势,他们看出希律并无急于谋杀耶稣的心,他们就想急速叫耶稣回到耶路撒冷去,投入他们党人正在设施的陷阱里。
- 13:32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去告诉那个狐狸:『你看吧,今天明天我赶鬼治病,第三天我的事就成了。』
- 13:33 虽然这样,今天明天后天我必须向前走,因为先知是不可能在耶路撒冷之外被害的。
32-33节:耶稣的回话即刻揭穿了他们的暗算。“你们去告诉那个狐狸说……”。狐狸这种野兽,生性又贪又懒。希律正是那样。耶稣非常藐视希律,所以如此称他。耶稣叫他们去转告的几句话却有些晦暗不明,大意是说:我的传教期限不属于人,只属于上帝。希律没有权柄缩短我的期限。我在此地不过只有两天的工夫为实行我父的使命,现在我已临近我的复命时期了。这完成的时期应在第三天上。三天以后,我便要取道往圣城去,因为“因为先知在耶路撒冷之外丧命是不能的。”所谓“今天、明天”是指一段短的时间,或一个固定的时期。耶稣工作的期限是已固定了的,决不因为害怕希律就有所改变。“因为先知在耶路撒冷之外丧命是不能的”,是句极严厉的讽刺语,含有两种意义:(一)根据历史的悲惨前例,耶路撒冷是先知应当被杀死的地方。犹太人的常例,好像拿耶路撒冷为犯这样罪的适当地方;(二)如果地点及时间的条件都已齐备,作凶手的将不是希律,而是你们在首都的党人。
- 13:34 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杀害先知,又用石头打死那奉差遣到你这裏来的人。我多少次想聚集你的儿女,好像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可是你们不愿意。
- 13:35 看吧,你们的家要被废弃。我告诉你们,你们绝不会再见到我,直到你们说:『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
上图: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馆的新约时代耶路撒冷模型。
34、35两节参阅马太福音23:37-39。耶稣哀伤圣城的罪恶惨重,因为惨杀先知,用石头击毙派到她这里来的人。如果一个地方是天国的使者所喜欢的,那个地方必然就是耶路撒冷,因为以赛亚书52:7;“那报佳音,传平安,报好信,传救恩的,对锡安说:“你的 神作王了!”这人的脚登山何等佳美!”无奈,这个城无恶不作,常辜负上帝的恩爱。“我多次愿意聚集你的儿女”一句,假定耶稣已再三地努力想劝化耶路撒冷,他的努力决不只限于一次。现在耶稣遂预言圣城的毁灭:“看哪,你们的家成为荒场留给你们”,即谓上帝已离开圣城或圣殿(耶利米书12:7),上帝的荣耀将转移到别处去。耶稣当时是否想到罗马军队要来毁灭圣城的事?耶稣那时大概想到了这件事。“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你们不得再见我”,这句恐吓的话是说:他不久要被杀害,犹太人再看不见他。他要离弃耶路撒冷:“直等到你们说:‘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这是说到世界末日犹太人要皈依耶稣,承认他是预许的基督,是因主名而来的(罗马书11:25)。
返回“聖經概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