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福音 第6章 概览
耶穌使五千人吃飽(太 14:13-21 可 6:30-44 路 9:10-17)
- 6:1 這些事以後,耶穌渡過加利利海,就是提比哩亞海。
- 6:2 有一大羣人因為看見他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蹟,就跟隨他。
- 6:3 耶穌上了山,和門徒一同坐在那裏。
- 6:4 那時猶太人的逾越節近了。
上图:从大使命山Mt. Arbel俯瞰加利利海。
五饼二鱼的神迹,四位圣史都记载了,一切应解释的地方,在前三对观福音内,都已有详细的解释,在这里只提出三对观福音未曾提及的两点:(一)耶稣曾问腓力说:从哪里能买食物给这么多的人吃?(二)安得烈忽提起有一个儿童带有五个饼和两条鱼。行神迹的地方,是在约旦河东岸半山区的一块平原上,离伯赛大很近,即今之厄耳阿辣基(El Aradj)或称厄耳巴提哈(El Batiha)的平原。至于行神迹的时期,圣史自己告诉我们,是在逾越节前不久,该是在公元廿九年阳历四月初。那一年的逾越节是在四月十九日,正是春暖花开的时候,为此马可福音和约翰福音都自然注意到地面上尽是“青草”(10)。约翰福音虽然对于耶稣第一年传教的事记述得寥寥无几,但由于他指出跟从耶稣的群众那么多,这些群众对于耶稣的爱戴又是那么热诚,再由耶稣的话:“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找我,并不是因见了神迹,乃是因吃饼得饱,”(26)和本章2节的“神迹”二字在原文都是复数,可见耶稣在加利利讲道理为时已久,并且也行过了许多神迹;换句话说,若在本章内故意略过耶稣第一年在加利利所行的事迹,因为他已料到聪明的读者,定已由三对观福音内知道了耶稣在加利利所有的各种活动,而仅按自己的目的记述了这五饼二鱼的神迹。因为这神迹正是耶稣在加利利各种活动的成败关键(66-71)。我们不可忽略本章内所含的那种权威性的一贯性:五饼二鱼的神迹,给予耶稣一个讲论天粮奥理的机会。这天粮是他自己,是天父赐给世人的圣子,凡以信以爱寻找耶稣的人,就算是听从了父的旨意的人。圣子把自己的血和肉赐给世人作为真实的粮食,世人要进入天国,非但应由圣灵和水重生(3:5),还应用这天粮保存这重生的生命;换句话说,还该吃使世人重生的耶稣的肉,喝他的血,在现世即开始获得永生,在来世获得复活与永远的荣耀。
- 6:5 耶穌舉目看見一大羣人來,就對腓力說:「我們到哪裏去買餅給這些人吃呢?」
- 6:6 他說這話是要考驗腓力,他自己原知道要怎樣做。
- 6:7 腓力回答他:「就是兩百個銀幣的餅也不夠他們每人吃一點點。」
- 6:8 有一個門徒,就是西門‧彼得的弟弟安得烈,對耶穌說:
- 6:9 「這裏有一個孩子,帶着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但是分給這麼多人還算甚麼呢?」
- 6:10 耶穌說:「你們叫大家坐下。」那地方的草多,人們就坐下,男人的數目約有五千。
- 6:11 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就分給坐着的人,也同樣分了魚,都照他們所要的來分。
- 6:12 他們吃飽後,耶穌對門徒說:「把剩下的碎屑收拾起來,免得糟蹋了。」
- 6:13 他們就把那五個大麥餅的碎屑,就是大家吃剩的,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
耶稣增加五饼二鱼时,按约翰的记载,耶稣祝谢后,便直接分给民众,但按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耶稣先举目望天,然后祝谢了,才掰开,递给使徒,要使徒分给民众。(路加福音未提举目望天的事。)耶稣的这些动作,圣教会从古以来就保存在成圣体圣事的礼仪上。圣体圣事的礼仪在使徒行传2:42;20:7;27:35称为“擘饼”。在第一世纪末才用“祝谢”,来代替“擘饼”。这称呼大概是来自圣保罗(哥林多前书10:16)。殉道的圣伊格纳丢、圣游斯丁和圣爱任纽已经引用“祝谢”一词来指圣体圣事。按申命记8:10“你吃得饱足,就要称颂耶和华你的上帝,因他将那美地赐给你了。”感谢上帝的习惯,是犹太人最古的传授,直到现在热心的犹太人,饭后还念这段感谢经:“上主,我们的上帝,全世界的君王,你是可赞美的,因为你从地里给我们备办了粮食。”
- 6:14 人們看見耶穌所行的神蹟,就說:「這真是那要到世上來的先知!」
- 6:15 耶穌知道他們要來強迫他作王,就獨自又退到山上去了。
耶穌在海上行走(太 14:22-33 可 6:45-52)
- 6:16 到了晚上,他的門徒下到海邊,
- 6:17 上了船,要過海往迦百農去。天已經黑了,耶穌還沒有來到他們那裏。
- 6:18 忽然狂風大作,海浪翻騰。
- 6:19 門徒搖櫓,約行了十里多( [ 6.19] 「十里多」:即五、六公里,原文即「二十五或三十斯他迪」,古希臘長度單位;參「度量衡表」。),看見耶穌在海面上走,漸漸靠近了船,他們就害怕。
- 6:20 耶穌對他們說:「是我,不要怕!」
- 6:21 門徒就欣然接他上船,船立刻到了他們所要去的地方。
五饼二鱼的神迹表显了耶稣的大能,这正合乎犹太人理想中的基督——一位有大能的君王,为此他们看到他有这种不寻常的能力,便要设法强迫他做以色列的君王。但这种思想,全与上帝的圣意相反,为此耶稣一方面赶快辞退了众人,一方面怕他的门徒也染上这种尘俗的世代病,便命他们赶快渡海往迦百农去,自己独自一个上山祈祷去了(参路加福音9:18)。耶稣退避后,不是所有的民众都回家去了,仍有一部分俗心不死的人留在提比哩亚海东岸,注意耶稣的行止,并观看他的门徒的动静(22)。但是他们却没有发现耶稣所暂避的地方,只看见门徒晚上乘船往迦百农去了。革尼撒勒湖虽然不大,长不过二十一公里,宽也只有十二公里,但当狂风大作,浪涛翻腾时,常有船翻人覆的危险。门徒们同乘一只小船,逆风而行,好几点钟的工夫只走了四五公里。那时耶稣步行海面,越来越近,门徒见到这种意外的景况,不知是怎么一回事,便都害怕起来。耶稣安慰他们说:“是我,不要怕!”他们才平静下来“喜欢接他上船”。“欢喜”,有些学者以为应译作“愿意”,全句应为“他们愿意接耶稣上船”,换句话说,实际上耶稣并没有上船。这种译法似乎不妥;正是因为耶稣上了船,“船立时到了他们所要去的地方。”我们如参照三对观福音,便可知在那一夜之间,连续发生了三个神迹:吾主耶稣与彼得步行水面;翻腾的波浪立时平息;船忽然到达了革尼撒勒湖西岸。这夜的神迹和前一日所行的神迹,都使门徒对耶稣的信仰更加巩固,因此后来当民众背离他,一些门徒不愿和他再来往时,使徒们仍深信耶稣,不愿离去。彼得以使徒的名义代表十二使徒承认他是上帝的圣者,是上帝派遣来的基督(66-71)。
耶穌是生命的糧
- 6:22 第二天,留在海的對岸的眾人發覺那裏原來只有一條小船,而且耶穌沒有同他的門徒上船,是門徒自己去的。
- 6:23 另外有幾條從提比哩亞來的小船,卻停靠在主祝謝後給他們吃餅的地方附近。
- 6:24 這時眾人見耶穌和門徒都不在那裏,就上了船,往迦百農去找耶穌。
- 6:25 他們在海的對岸找到他後,對他說:「拉比,你幾時到這裏來的?」
22-24三节似乎写得有些杂乱,乍读起来,不易了解,因此可知古抄卷和古译本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同的文本。但不可把这点困难,看得太大,主要的意思,仍是可以寻绎出来的。上面已经提过,一部分人见耶稣已离开他们,遂各自回本家去了;一部分人却另有用意,仍留在革尼撒勒湖东岸施行神迹的地方。第二天,即五饼二鱼神迹之后的第二天,他们在那里发现耶稣和他的门徒连昨日停泊在那里的一只小船都不见了。然而他们确实知道耶稣没有上那只船,只是他的门徒上船渡海去了。耶稣的失踪,为他们简直是一件莫名其妙的事。但他们却决意非找到耶稣不可。在这种无可奈何的情形下,要找到耶稣,最好的办法,只有到他的城迦百农那里去找。 为到迦百农去有水路,有陆路。他们想陆路较远,不如乘船渡海快些,幸而那时有从提比哩亚城来的几只船,他们便上了那些船往迦百农去了。假使耶稣五饼二鱼神迹的那天,是在礼拜四,那么这些人往迦百农去找耶稣就是礼拜五。就在这一天耶稣在一个不知名的地方,给他们解释了五饼二鱼神迹的真意(26-35);而第二天,礼拜六也就是安息日,在会堂里,给他们讲了生命之粮的大道。对上述史事的排列,有不少学者赞成,这可能是对的,但不能认定确是如此。“拉比,是几时到这里来的?”这句话的意思,在寻找耶稣的那些人心中大概是说:“拉比,是怎样道这里来的?”因为他们明知耶稣没有上昨日留在湖东岸的那仅有的一只船,根本想不到耶稣是半夜在海中上船的。
- 6:26 耶穌回答他們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找我,並不是因見了神蹟,而是因吃餅吃飽了。
- 6:27 不要為那會壞的食物操勞,而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操勞。這食物是人子要賜給你們的,因為父上帝已印證了。」
“你们找我,并不是因见了神迹,乃是因吃饼得饱。”耶稣的这句回答似乎过分严厉,但这只是一种苦口婆心的严厉,完全是一种慈爱的表示,是要改换他们的思想,就是要叫他们为那使人获得永生的食物劳碌,不要为那只能养活现世生命的食物劳碌。他们在五饼二鱼的神迹上,只看到了物质的神迹本身,却丝毫没有看出这神迹所象征的意义。犹太人在旷野里所吃过的“玛哪”,是有坏的食物,因为这食物只能养活肉身的生命,而人子所要赐给的是永恒的食物。但这种永恒的食物是什么呢?对这一点,历来的学者意见不一。有的学者认为是指耶稣的圣体宝血,因此按他们的意见,从27-59节这一大段,讲的是圣体圣事的道理。他们的证据是“人子要赐给你们的”一句(27)。耶稣不说:“现今所赐给你们的”而说:“要赐给你们的”,固然有少数的抄卷和古译本“赐给”这一词是现在时态,但是大多数的抄卷,“赐给”一词却是将来时态。可是这将来时态的“要赐给”一定指示圣体圣事吗?但也未必,因为到51节为止,耶稣不是讲说圣体圣事的奥迹,只讲述他在现世的“暂时存留”,他的降生是天父赐给世人的最大恩惠,所以本节(27)应以35节“我就是生命的粮……”一节来解释。有的认为这永生的粮食是“信心” ,有的认为是耶稣的教训,有的认为是圣宠和圣灵的恩赐。我们认为最后的这种见解比较更容易适合上下文。“人子是父上帝所印证的”要赐给世人的,是那引领人到永生的圣灵和圣灵的各样恩宠。耶稣这次所行的神迹,如果犹太人明白了它的真意,拿它当成征兆看.便足够证明耶稣是“父上帝所印证的”,是由“亘古常在者”领受了治权、尊荣和国度的人子(但以理书7:14和注),也就是这位住在天上并由天上降来人世的“人子”,要引领万民归依父,并赐予万民永生。
- 6:28 於是他們問他:「我們該做甚麼才算是做上帝的工作呢?」
- 6:29 耶穌回答,對他們說:「信上帝所差來的,這就是上帝的工作。」
耶稣劝勉犹太人应为获得永生而劳碌(27)。这样的话为犹太人不免有点广泛,虽然他们愿意去作,但不知究竟如何下手。因此他们问耶稣要作什么才算行上帝的工程。上帝的工程是指上帝要求世人应做的事业(哥林多前书15:58)。他们想问问耶稣,也许耶稣会和其他的“拉比”一样,给他们另讲几条律例。哪料耶稣给他们回答说:上帝的工,只有一个——“工”二字在原文为单数,意思非常明显,即是信从上帝所派遣来的上帝圣子。但这一个工程,却包含了一切。信从耶稣并不是仅指相信耶稣所讲的道理,也不是指一次信从了,随后就可置之不理,而是指的“在我里面”(15:7),即圣保罗所讲论的“义人必因信得生”(罗马书1:17)。犹太人的询问和耶稣的回答,与腓力城那管监的人对圣保罗所问答的话很相似:“二位先生,我当怎样行才可以得救?……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使徒行传16:30、31)。
- 6:30 於是他們對他說:「你行甚麼神蹟,好讓我們看見而信你呢?你到底要做甚麼呢?
- 6:31 我們的祖宗在曠野吃過嗎哪,如經上寫着:『他從天上賜下糧食來給他們吃。』」
犹太人至今还没有认出耶稣是旧约所预言的基督,只想他是自命为基督的人。他们以为基督应有的资格,在耶稣身上并未完全具备。其实“人子是父上帝所印证的”和“信上帝所差来的”两句不能有其他的意义,只是在证明耶稣是基督。但犹太人仍是将信将疑,故不得不向耶稣要一个证明他是基督的证据。这一年来耶稣虽然行了不少的神迹,最近又显了这增加饼鱼的神迹,但仍不足以取信于犹太人。古来的先知不是也行过一些神迹吗?要来的基督该是第二个摩西(申命记8:15),并按先祖的传授还要超过摩西。这位耶稣在哪一点上超过了摩西呢?按犹太经师的道理:“就如第一个救主(摩西)叫‘玛哪’从天上降下:这样第二个救主(基督)也该叫‘玛哪’从天上降下。因为诗篇72:16上写着:五谷必然茂盛。那增加五饼二鱼的神迹岂能比得上摩西四十年之久,在旷野中,叫“玛哪”每天从天上降下,养活全民族的神迹?(出埃及记16:15;民数记11:7;21:5;申命记8:3;所罗门智训16:20;尼希米记9:15)。
- 6:32 於是耶穌對他們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那從天上來的糧不是摩西賜給你們的,那從天上來的真糧是我父賜給你們的。
- 6:33 因為上帝的糧就是那位從天上降下來,並且賜生命給世界的。」
- 6:34 於是他們對他說:「主啊,請常常把這糧賜給我們!」
- 6:35 耶穌對他們說:「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裏來的,絕不飢餓;信我的,永不乾渴。
- 6:36 可是,我告訴過你們,你們已經看見我( [ 6.36] 有古卷沒有「我」。),還是不信。
耶稣愿纠正犹太人的错误思想,遂给他们郑重其事地解释:赐给他们祖先“玛哪”吃的,不是摩西,而是上帝自己。“玛哪”只能养活现世的生命,不能养活超性的生命,“玛哪”只能养活生命,却不能赐给生命。然而现今父从天上赐给他们的食物,是真正永生之粮,不但能养活生命,而且能赐给人生命;况且被养活的生命,还是超性的生命。“玛哪”只养活了一个民族的现世生命,然而这真正的粮食却要养活整个人类的超性生命,直到永远。在33节耶稣虽然用第三人称称那由天上降下来的上帝的粮,但却把自己和那食物视为一物。犹太人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的深意。他们只想耶稣的这句话是表示他所应许的食物比“玛哪”更美,更滋养人,故此他们便如撒马利亚妇人(4:15)一样,只求解决目前肉身的问题,便给耶稣说:“主啊,常将这粮赐给我们!”耶稣答应他们说: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是指归属于耶稣的人,不会再饿,也不会再渴,因为耶稣满盈了圣灵,“从他丰满的恩典里,我们都领受了,而且恩上加恩。”(1:16和注)。除非经过耶稣谁也不能到上帝那里去,因为耶稣是往上帝那里去的惟一无二的道路(14:6)。虽然人到耶稣跟前来是一种个人的、自由的行为,但是若父不吸引他,他仍是不能来到耶稣跟前(44:65)。这项“预定”的奥义,不但不该使我们惊惧得裹足不前,反该使我们兴奋得健步如飞地奔向耶稣。因为耶稣说: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丢弃他”(37)。
- 6:37 凡父所賜給我的人,必到我這裏來;到我這裏來的,我總不丟棄他。
- 6:38 因為我從天上降下來,不是要按自己的意願行,而是要遵行差我來那位的旨意。
- 6:39 差我來那位的旨意就是:他所賜給我的,要我一個也不失落,並且在末日使他復活。
- 6:40 因為我父的旨意是要使每一個見了子而信的人得永生,並且在末日我要使他復活。」
37-40一段,吾主耶稣详解信心的特点:(一)父呼召世人,使世人归向耶稣;(二)世人来就耶稣即是以信仰以热爱属于耶稣;(三)信仰他的人,耶稣决不将他抛弃于外。“我总不丢弃他”,按亚兰文的修辞学来讲,就等于“欢迎”的意思。其实耶稣不但欢迎,而且还保护他,叫他不至于失落,且在末日还要叫他复活(39)。耶稣这样作,因为这是父的旨意。父的旨意就是耶稣的饮食。真正慕义如饥如渴的耶稣,怎能不遵照父的旨意去行事?圣奥古斯丁说:身为爱情的上帝,因疼爱世人把爱子交给了世人。子是他自己派遣来的,命他救赎人类……那么人该作什么呢?无他,该信从子:这就是“看见子并信从他”的意思。如果人这样报答父的爱情,便可获得永生,成为父的儿女,耶稣的弟兄,天国的继承者,因此子在末日要叫他复活(39、40、44、54,参阅5:28;11:25)。
- 6:41 猶太人因為耶穌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就私下議論他,
- 6:42 說:「這不是約瑟的兒子耶穌嗎?我們豈不認得他的父母嗎?現在他怎麼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呢?」
- 6:43 耶穌回答,對他們說:「你們不要彼此私下議論。
- 6:44 若不是差我來的父吸引人,就沒有人能到我這裏來;到我這裏來的,在末日我要使他復活。
为了耶稣的“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一句话,犹太人议论纷纷。这些犹太人都是耶稣的同乡加利利人。圣约翰用犹太人这称呼是专指那些消极不信耶稣而又积极反对耶稣的以色列人,并不是指一切以色列人(1:19;2:18、20;5:10、15等)。他们可能自小与耶稣同游同事,自以为深知耶稣的家世。固然他们知道他是耶稣,他是约瑟的儿子。他们知道他的父母姓甚名谁,但耶稣和他父母的真正关系,他们哪里能够晓得?他们的认识只是外面的认识,根本谈不到内里的认识。试问他们如何能懂得“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呢?“这不是约瑟的儿子耶稣吗?”据此一句,并不能说圣约瑟其时仍健在人间,因为按自古以来的传说,圣约瑟在耶稣开始公开传教以前已去世了。这只是表示耶稣在加利利被同乡人习惯称为“马利亚的儿子”(马可福音6:3和注)或“约瑟的儿子”就是了。耶稣劝他们不要单凭这浮浅的认识来纷纷议论这端奥妙的道理,便给他们解释信德的来源和信德向世人要求的事宜说:“若不是差我来的父吸引人,就没有能到我这里来的”,就是说父若不引人去信仰耶稣,谁也不能信仰耶稣。这就是信德的根源。这信德是上帝的恩赐。上帝怎样引人去信仰耶稣呢?现在我们看看上帝藉先知何西阿指着选民所说的话便自会明了:“我用慈绳(慈:原文是人的)爱索牵引他们;我待他们如人放松牛的两腮夹板,把粮食放在他们面前”(欧11:4)。圣奥古斯丁对这一句话有过一篇很著名的讲解,证明上帝的吸引,并不是一种强硬的逼迫,使人失掉自由意志的作用。他说:“你不要想上帝吸引你是强迫你……心灵也被爱情吸引……既然诗人維吉爾(Virgilius)可以说:各人被各人的欢乐所吸引。他没有说‘需要’却说‘欢乐’;没有说‘责任’却说‘愉快’,我们更该说喜爱真理,喜爱福乐,喜爱正义,喜爱永生的人被吸引归向基督,因为这一切都集中于基督。……你们看看父如何吸引:他并不是把重担加在我们身上,他只是以他的教训悦乐我们:他是这样吸引我们。”
- 6:45 在先知書上寫着:『他們都要蒙上帝教導。』凡聽了父的教導而學習的,都到我這裏來。
- 6:46 這不是說有人看見過父,惟獨從上帝來的,他才看見過父。
- 6:47 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信的人有永生。
耶稣为使人知道该怎样适应父赐给人的信仰恩赐,引用了以赛亚书54:13上的一句话,这话的大意说:父既施训,世人便该听教而学习。天父的这种训诲是甘饴、甜蜜、亲切的,是属于精神的。但世人不可因此而误会,以为世人能够直接听到上帝的声音,或看到上帝的容貌,因为只有永远住在父怀里的圣子,常听他看他(1:13);世人不过只能在自己的心灵中听到父的声音,只能在自己的想象中看到父的容貌。如果他听到了也信从了,他便是有福的,因为这样便获得了永生。师主篇卷三,第一章有一段话,确是世人对天父的一片赤诚的祷词:“我要听上帝上主所说的话(诗篇85:8)。听上帝的密谈,受上帝神慰的灵魂是有福的。能领受上帝默启的密谈,而不留意世俗言语的耳朵,真是有福的;不听外来的声音,但听内里的真实教训的耳朵,确实是有福的。……我的灵魂!你当细心体会这些事,紧闭五官,以便能听上帝对你我的话。”
- 6:48 我就是生命的糧。
- 6:49 你們的祖宗在曠野吃過嗎哪,還是死了。
- 6:50 這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使人吃了就不死。
- 6:51 我就是從天上降下來生命的糧;人若吃這糧,必永遠活着。我為世人的生命所賜下的糧就是我的肉。」
耶稣因为要讲明“信德的奥迹”,即圣体圣事的奥理,在此便坚持地讲解信心的根源和必要。在48-51a一段内,耶稣再三声明他是生命的粮食,在51b-59一段内,就肯定不但他已降生为人的位格,而且连他所建立的圣体圣事也是世人的生命。49-51a三节的联结可作如下的解释:古时的“玛哪”在旷野中养活了以色列子民,但却没有使他们不死;“玛哪”虽然是从天降下来的粮食,但在这一点上却与其他普通的食物无异。耶稣将自己赐给世人作他们的生命之粮,虽然不阻止肉身的死亡,但将那不被下世环境所限制的永生赐给世人。这样,耶稣为信友的灵魂成了生命的粮食,人藉着圣洗圣事获得了这种超性的生命(3:5),养活与保存这种超性的生命,却只有赖圣体圣事了。
- 6:52 因此,猶太人彼此爭論說:「這個人怎能把他的肉給我們吃呢?」
- 6:53 耶穌對他們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在你們裏面就沒有生命。
- 6:54 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並且在末日我要使他復活。
- 6:55 我的肉是真正可吃的;我的血是真正可喝的。
- 6:56 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裏面,我也常在他裏面。
- 6:57 永生的父怎樣差我來,我又怎樣因父活着,照樣,吃我肉的人也要因我活着。
- 6:58 這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不像你們的祖宗吃過嗎哪還是死了;吃這糧的人將永遠活着。」
- 6:59 這些話是耶穌在迦百農會堂裏教導人的時候說的。
51b“我所要赐的粮就是我的肉,为世人之生命所赐的”,这句话,无疑地是提示一种新的意思。以前只讲论他是从天降下来的生命之粮,现在他说:这生命之粮,就是他的“肉”;换句话说,就是他要为人类作牺牲的肉躯。这端道理由浅而深的演变,可由“赐”字的时态看出:在32、33两节内用现在时态“我父将天上来的真粮赐给你们”,“上帝的粮就是那从天上降下来、赐生命给世界的。”在这里耶稣却用了将来时态,“我所要赐的粮就是我的肉。”他先关于自己的人性及位格所讲的,现在贴合在自己人性的血和肉上。他的话前呼后应,层叠递进:在27节他劝人该为存留到永生的粮食劳碌,在32节他说明这粮食是从天降下来的并且是天父的恩赐;在35节他说这生命的粮食是他自己;在37-51a一段内,他一面解释这生命之粮的奥理,一面鼓舞民众以活泼的信仰来接受他所说的这话。现在他更进一步声明,这生命之粮就是他自己的肉(51b),世人应该吃他的肉,喝他的血(52-54)。因为他的肉是真实的食物,他的血是真实的饮料(55)。假使我们注意这种由浅入深的意境,就不得不承认:吾主首先要求我们信仰他的自身,然后要求我们信仰他的圣体圣事的奥迹;说得更清楚些:是由一种寓意的“吃喝”转换到实际的“吃喝”;从那由信心而产生的联合,转换到那由圣体圣事而产生的合一。耶稣在这一段话的前半(27-51a),似乎有意避用“吃”,“喝”(35),但在后半,不但不避用“吃”,“喝”,反而要求世人吃喝这由天上降下来的粮食,为获得永生;并在51-59这一段内,竟一连七次用了“吃”或“嚼”(按原文)两个大同小异的动词,三次用了“喝”字。对听众的那种莫名其妙的狐疑状态,他不但不去再加以解释,或者修正,减轻,反而更严肃地给他们说:“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没有生命在你们里面”(53)。假使“吃肉”“喝血”只是说以信仰翕合耶稣,为什么竟要让那许多的门徒离弃了他呢?为什么不说一两句解释的话,而排除他们无法自释的疑团呢?再说,圣约翰在撰写他的福音时,圣教会举行“擘开”或“祝谢”礼已有六十多年了,信友都以为本段的道理是指圣体圣事的奥迹。这种解法,似乎也只有这种解法,才比较适合本段的内容。51节内的“为世人之生命所赐的”一句,使我们联想到1:29;3:17;4:42等处的话,另外是1:29“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也使我们更明白若约翰一书3:16“主为我们舍命”,并哥林多前书11:24“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有古卷:擘开)的,你们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这几句话的意义。创世记9:4“惟独肉带着血,那就是它的生命,你们不可吃。。”与申命记12:23“是你要心意坚定,不可吃血,因为血是生命;不可将血(原文是生命)与肉同吃。”这些话都明明禁止犹太人吃血和带血的肉。他们不能懂得耶稣的道理,为此他们彼此争论,有反对耶稣的,有赞成耶稣的。可是耶稣的答复,仍然是那么坚持:“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他的血,在你们内便没有生命。”吾主耶稣故意地把血和肉分开来讲,这是有意暗示他的圣死,因为正是在死的这回事上,他牺牲了自己的性命,自献于父,为作“世人的生命”。殉道者圣伊格纳丢指吾主的这句话说:“我要上帝的粮食,基督的肉……我要他的血作饮料……”。圣游斯丁讲说“祝谢”礼的成分“是耶稣的血和肉”。圣爱任纽称圣体为“不死不灭的饼”。“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他里面。”如果我们愿意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与其自己绞脑汁费心血去寻求解释,不如念念吾主耶稣在建立圣体圣事后所讲说的妙理,尤其是本福音15章和约翰一书2:6、27、28;3:6、24;4:12、16。谁遵守耶稣的一切诫命,特别是耶稣的“爱主爱人”的诫命,耶稣便住在他内,他也住在耶稣内(约翰一书3:24)。谁住在上帝内,谁就不会犯罪(约翰一书3:6),反要结丰富的果实(15:2);他的祈祷便有求必应(15:1),在世界末日审判的时候,他可放心到耶稣跟前去,不会感到羞愧(约翰一书2:28)。这都是因为如同耶稣因父而生活,照样那吃耶稣肉的,也要因耶稣而活着(57)。耶稣因父而生活,因为按本性圣子耶稣得了父的生命,信友因耶稣而生活,就 是因为在领圣体时得了圣子耶稣的生命,或如若在书信上所说的:“上帝派遣了他的独生子到世界上来,为使我们因着他而生活:上帝差他独生子到世间来,使我们藉着他得生,上帝爱我们的心在此就显明了”(约翰一书4:9)。圣奥古斯丁说得很妙:“如果信友真努力作基督的妙体,必该认出基督的圣体,如果他们要因基督的圣灵而生活,该先成为基督的妙体,因为如果不是基督的妙体,便不会因着基督的圣灵而生活……圣保罗使徒也给我们讲说过这天粮:‘我们虽多,仍是一个饼,一个身体,因为我们都是分受这一个饼’(哥林多前书10:17)。热情的圣事,合一的标记,爱德的锁链。……为了生活该与耶稣结合。信友不该做一个被割掉的肢体,也不该做一个腐朽的肢体,更不该做一个令人害羞的弯曲的肢体;却该作一个体面、堪当、健全的肢体。这肢体该与基督妙体联系,因着上帝而活于上帝,让他在下地如今苦忙,好能在天上将来为王。”
永生的話
- 6:60 他的門徒中有好些人聽見了,就說:「這話很難,誰聽得進呢?」
- 6:61 耶穌心裏知道門徒為這話私下議論,就對他們說:「這話成了你們的絆腳石嗎?
- 6:62 如果你們看見人子升到他原來所在之處,會怎麼樣呢?
- 6:63 聖靈賜人生命,肉體毫無用處。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
- 6:64 可是你們中間有些人不信。」耶穌起初就知道哪些人不信他,哪一個要出賣他。
- 6:65 於是耶穌說:「所以,我對你們說過,若不是蒙我父的恩賜,沒有人能到我這裏來。」
“他的门徒中有好些人”一句,是指那些经常跟随耶稣并听他讲道的民众,并不是指十二使徒,也似乎不是指耶稣派遣出外传教那七十二门徒(路加福音10:1注)。这些乐意受教,却以一般俗见为“权衡”,合则留,不合则去的人民,因对耶稣的道理起了反感,遂相率离去,不再和耶稣来往了。“甚难”不能解作“难懂”,而应解作“难听”、“不易入耳”或“不易领受”或“令人起反感”等意。耶稣在62、63两节中,提出了两个理由,证明他的话不是不负责任的:你们心中发生反感,是因为我说过我的肉是真实的粮食,那么,如果你们将来看见人子升到天上,也会因此而发生反感,不置信我吗?人子在荣耀之中回归天乡而坐于上帝圣父之右(马可福音16:19),是一个信德的奥迹;同样人子将自己的肉赐给世人作粮食,也是一个信德的奥迹。你们不能只去信那一个奥迹而不信这一个奥迹,因为两个奥迹都是信德的奥迹。这是耶稣所提出的第一个理由。“叫人活着的乃是灵,肉体是无益的”:耶稣在此把灵和肉作一对比,是暗示旧约的道理:一切生物所以能够生活,是因为领受了上帝的“灵”,上帝的“生命”。假使没有这种“生命”,它们就无法生存,立时要化为乌有。试问它们的肉躯有什么用呢(创世记1、2章;以西结书37:1-14等)?超性的生命不是自然来的,是由于复活而升天的耶稣的恩赐。耶稣复活升天后,要赐给人圣灵(7:39和1:32-34)。归回父怀的圣子,便是“末后的亚当成了叫人活的灵”(哥林多前书15:45)。为此,正如耶稣赐给世人圣灵,同样也将自己的肉赐给世人,作他们超性生命的粮食。“我对你们所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耶稣是降生为人的圣言,所以他的话,就是上帝的话。“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耶和华口里所出的一切话”(申命记8:3)。耶稣似乎借用这句话说:我的话是赐给人生命的,它会指给人获得永生的方法。这是耶稣提出的第二个理由。
- 6:66 從此,他門徒中有很多退卻了,不再和他同行。
- 6:67 耶穌就對那十二使徒說:「你們也要離開嗎?」
- 6:68 西門‧彼得回答他:「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跟從誰呢?
- 6:69 我們已經信了,又知道你是上帝的聖者。」
- 6:70 耶穌回答他們:「我不是揀選了你們十二個嗎?但你們中間有一個是魔鬼。」
- 6:71 耶穌這話是指着要出賣他的加略人西門的兒子猶大說的;他本是十二使徒裏的一個。
圣彼得信了这端奥妙的道理,所以他不假思索,立刻回答耶稣说:“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请注意“我们”二字(68、69),彼得至少是代表十二使徒发言。“上帝的圣者”,这句话等于说:你是基督,上帝所膏抹的,上帝所派遣来的。在这里彼得似乎还未承认耶稣是上帝圣子,后来在凯撒利亚腓利比,因蒙上帝的启示,他才正式承认耶稣是上帝圣子(马太福音16:16-18)。彼得的话本来是代表十二使徒说的,虽然犹大那时可能心中不满意彼得的话,但他却没有提出反对的意见;然而耶稣早已看透了他的心意,他知道犹达斯要忘恩负义,不但要离弃他,还要出卖他。“是魔鬼”一句,是说他是一个谗谤者,敌对者,撒谎者,背叛者,魔鬼的同谋者;换句话说,他虽是被拣选的使徒,却作魔鬼的事,成了一个遗臭万年的负恩人。“所以,自己以为站得稳的,须要谨慎,免得跌倒”(哥林多前书10:12)。
返回“聖經概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