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靈與靈修

约翰福音 第4章 概览

耶穌和撒瑪利亞婦人談道

1-3节一段,如果施洗约翰,按三对观福音所记载的(马可福音6:1429;马太福音14:1-12;路加福音9:7-9)已被监禁(3:24);约翰被监禁大概是在主后二十八年五月,而耶稣离开犹太往加利利去,大概是在同年五、六月间。耶稣这样作,是因为他知道法利赛人在他们的根据地犹太,很容易阻止他的一切活动。希律禁止约翰的活动,就是前车之鉴;况且他们在犹太还能假借罗马巡抚的势力,轻而易举地给耶稣的工作来一个致命的打击。虽然在艾农地方,不是耶稣亲自施洗,而是他的门徒施洗(3:22和注),但因门徒的施洗而引起的运动,毕竟是耶稣的运动。这项运动无异是一种除旧布新的改革运动。法利赛人始终没有忘记耶稣清洁圣殿的举动。他们看到耶稣的这项运动,比约翰的更强烈,更危险,更具有号召群众的力量,所以他们先发制人,非肃清这项运动不可。然而上帝圣父所定的时候尚未来到,耶稣为了暂避锋芒,遂返归故乡去了。

本来从犹太往加利利去,不一定要经过撒马利亚;因为尚有其他的路可走,如由耶利哥过约旦河,沿河北行也可到达加利利。不过经过撒马利亚是一条最普通的近路,故此耶稣选了这条路。撒马利亚城就建在这平原西北的山上,是古时北国以色列的京城,在当时称为色巴斯忒,现今阿拉伯人还保存此古名叫做色巴斯铁(Sebastye)。耶稣到了叙加,也许即是现今土人所称的阿斯卡尔(Askar)村。离此村约半公里有一口“雅各泉”,或“雅各井”,这井约有三十多公尺深。从这井向东北看,可见到以巴路山,向西南望,可见到基利心山(申命记27:4、11-13;约书亚记8:33)。圣祖时代的古城舍根(创世记12:6;48:22;约书亚记24:32;士师记9章;列王纪上12章等)即在撒马利亚城西北约十公里处。在罗马统治时代,称为夫拉威雅讷阿颇里(Flavia Neapolis),至今还保存此古残名而叫做納布盧斯(Nablus)。可见耶稣所到的地方都是弥漫着宗教历史的色彩,尤其是与圣祖时代有重要关系的记念地方(创世记12:6;33:18;34:4;37:12;48:22;约书亚记24等)。撒马利亚人和犹太人在宗教问题上,自古以来就结下了不解的仇恨。原因是当公元前七二一年北国被亚述王撒满以色消灭后,大部分的人民都被被掳到异地,只有少数的人民留居在故乡。他们和那些由外方移来的民族互通婚姻,遂形成一种混血民族,他们的宗教因而也成了一种混和式的宗教。这种形式的宗教造成了犹太人与撒马利亚人的分裂。因此当他们由巴比伦归国后,坚拒撒马利亚人参加修建圣殿的工作,但撒马利亚人不甘受此侮辱,遂决意要破坏他们修建圣殿的工作,以图报复,便在波斯朝廷控诉犹太人,借朝廷的势力,终于阻止了修建圣殿的工作。自从公元前第四世纪撒马利亚人和犹太人在宗教问题上分裂后,便各自为政,撒马利亚人极力主张崇拜上帝的真正地方,不是大卫和所罗门所选择的锡安山,而是远在他们二位以前,先祖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所选择的基立心山。他们之所以如此主张,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只认摩西五经为“圣经”,其他经典都不能和摩西五书有同等价值;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报复之心。以上所述,全是为帮助读者明了本章所记述的事。这事是一件历史上的事迹,是圣史曾亲眼看到而加以记述的。至于耶稣和撒马利亚妇人的对话,我们毫不怀疑,做耶稣爱徒的约翰,或是询问了自己的老师,或是询问了那位撒马利亚妇人,才有如此确实的记载。他把当时的一切情形,描写得如此详细,绝对不是一件凭空捏造的事实。他所描写的,都是他所看见,所听见的,倘非如此,他为什么要把发生此事的地方指示得这么清楚,又为什么要提到那井的深度(11)?为什么有时称那泉为井?——因为按古时的传授是雅各挖成的,故称为井;又因为那里面的水是自然涌出来的,故又称为泉。并且圣史还如1:39一样,记述“那时约有午正”(即中午),又描写耶稣的疲倦状态说:“就坐在井旁”。我们不要忘记这行路疲倦了的耶稣,就是约翰所极口颂扬的永远上帝的道。

上图:1900-1920年拍摄的雅各井外部照片。

上图:1900-1920年拍摄的雅各井内部照片。

“有一个撒玛利亚的妇人来打水……”:不是因为从“雅各井”到撒马利亚城相去总在十余公里以上,她不能从那么远的地方来打水,也不能那么迅速地回城,又那么迅速地再回到耶稣那里(28-30)。这只是说她是属于撒马利亚民族的一个妇女。不论这妇人的品行是多么放荡,她的生活是多么不道德,但她对于撒马利亚人和犹太人在宗教问题上的关系,却知道得非常清楚(便西拉智训50:25)。这妇人并无意拒绝耶稣要水喝的这点小事,只不过愿意这个犹太人知道,向她要水喝的人是与他势不两立的敌人。至于这妇人怎样认出耶稣是犹太人来,这或许是由于耶稣所著的服装,也许是由于他说话的口音而看出来的。

耶稣回答撒马利亚妇人的话,非常美妙:“你若知道上帝的恩赐”,意思是说:如果你知道向你要水的这人,是降生为人的上帝子,以色列人所久已期望的基督,你一定先向他要求活水喝了。“活水”二字(如3:3的“重生”二字)含有双关的意思:一是指流动的水,如江河泉等的水,其它不流动的水,如池塘的水不能算是活水。但“雅各井”的水是涌出来的,所以算是活水。可是因为井太深,不如地面上的泉水那么容易得到,没有打水器具,居然随口给人应许这样活水的人,可能不是一位平常的人。为此那妇人尊称耶稣为“先生”;但她又在怀疑,莫非这个人竟超过我们的祖先雅各?二是指各样的圣宠神恩,特别是指耶稣要赐给人的上帝圣灵(7:38)。这位妇人当然不会立时明白这样深奥的道理,耶稣只不过用“活水”做个引子,领她按部就班地明白天上的事理。“水”在旧约上多次用来表示上帝的恩赐和智慧(箴言13:14;14:27;便西拉智训15:2、3等),或基督时代的幸福(撒迦利亚书14:8;以西结书47:1;约珥书3:18等);有时竞用“水”或“活水”来表示上帝自己(诗篇36:9;耶利米书2:13;17:13)。在雅歌4:15竟以神秘的新妇比于“你是园中的泉,活水的井,从黎巴嫩流下来的溪水。”(参见启示录7:17;22:1)。

耶稣在13、14两节内说明了他要赐给人的“活水”的德能:无论谁喝了他所赐给的“活水”便永不会再渴;并且这“活水”在他内要成为“直涌到永生”,换句话说,谁领受了耶稣所赐给的圣灵,他的灵魂就再不会感到饥渴,并且圣灵在他内要引他到永生的活泉——上帝圣父那里去。殉道的圣依纳爵把这活水形容得很美妙:“我的情欲已被钉死了,在我心内再没有爱世物的火焰,而只有活水,它从里面向我说:到天父那里去吧!”便西拉智训24:29所说的“凡食我的,还饿;凡饮我的,还渴。”似乎与耶稣所说的这话相冲突。其实不然,因为旧约作者的意思是说:谁领受那与法律具体化了的上帝的智慧,总感不到满足。但吾主耶稣却还远超过法律,谁得了他所赐给的上帝圣灵,必会感到满足(参阅6:35;启示录7:16;以赛亚书49:10)。

撒马利亚妇人到现在还没有明白耶稣所说的“活水”的真意义,一味向耶稣要求喝了不会再渴的“活水”,免得她再辛辛苦苦地到这里来打水。但以寻觅亡羊为己任的救世主,似乎非藉着这个机会找回这个可怜的亡羊不可,就直截了当地给了她一个意想不到的打击,说出了她的恶行:“你已经有五个丈夫,你现在有的并不是你的丈夫。”这些话可能只是撮要,吾主耶稣给这妇人所说的话也许还更多些,因为她对她的同乡人们说:“有一个人将我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给我说出来了”(4:29)。所说的五个丈夫并不是象征的说法,因为他们既不是象征撒马利亚人所认为圣经的摩西五书,也不是象征他们所崇拜的五个偶像,其实按列王纪下17章所载撒马利亚所崇拜的共有七个神;更不是术士西门所行的法术(使徒行传8:9-11)。这妇人也不是象征撒马利亚民族或举世人类崇拜偶像的恶习,她确实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女人,那么她所有过的五个男人也应确实是有血有肉的男人。圣史的道理——耶稣确实是世界的救主(42),绝不能以这些凭空的象征为依据,而是依据实有的事实。在这可怜的女人身上他看到了异民对福音所有的态度,正如他在尼哥底母身上看到了法利赛人对福音所有的态度一样。

上图:撒马利亚的凯撒奥古斯都庙遗迹的台阶。大希律一面笼络犹太人,重建了第二圣殿;一面讨好罗马皇帝,在凯撒利亚、撒马利亚和凯撒利亚腓立比建造了三座敬拜凯撒奥古斯都的庙。

撒马利亚妇人最先猜想耶稣要显神迹(11、21),故称他为“先知”;现在听到他说出自己的隐密,便称他为“先知”。但她不愿这位犹太先知考问她的“浪漫”生活,便立刻转变话头,提出了撒马利亚人和犹太人在宗教上的争辩问题。耶稣看出这妇人羞涩不安的神态,就很温和地给她讲明了真宗教的精神。也许有些缺乏基督精神的人,会惊奇这样重要的道理,耶稣为什么竟讲给这个生活糜烂的淫妇听。但是,如果他们仔细想一下以赛亚先知关于基督所说的,便不会惊奇了。先知说:“ “看哪,我的仆人,我所扶持、所拣选、心里所喜悦的!我已将我的灵赐给他;他必将公理传给外邦。他不喧嚷,不扬声,也不使街上听见他的声音。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他凭真实将公理传开。”(以赛亚书42:1-3)。依据这著名的神言,不能不承认这种办法,就是世界救主的办法。既然这妇人承认耶稣是先知,耶稣便先叫她相信自己,然后给她讲明真宗教的精神究在何处。“时候将到”:即言如今圣言已降生为人,非但犹太人和撒马利亚人,而且全世界整个人类,都要以心灵以真理来朝拜天父。“心灵和诚实”敬拜上帝,是说要以儿女孺慕的心情,诚心正意地朝拜上帝,因为真正的敬拜全在于以赤子的诚心,向往爱慕上帝(约翰一书3:18;约翰二书3、4;约翰三书2、3;提摩太前书2:1)。这样,宗教就纯洁化了:敬拜不是外表的礼节和仪式,而是内心的爱情和诚实(以赛亚书1:11;29:13;耶利米书6:20;阿摩司书5:21-26;诗篇50:7-23等处)。如果我们细心研究新约精神,吾主耶稣的话含有一层更深的意义:“诚实”,原文为“真理”,表示他所启示的“真道”,而“心灵”——原文只作“灵”——是表示上帝圣灵。的确,上帝的儿女之诚实崇拜是在基督内,是由圣灵引动的(这是圣保罗的道理,罗马书5:2;8:2、5、15、16、26等)。圣教会的神秘学家,如圣五伤法兰西斯,圣女德肋撒等,都很逻辑地如此讲解了这句话。若单就吾主耶稣的这句话推论,而对圣教会各样外表的敬拜加以否定,那是很不合逻辑的,因为耶稣曾对尼哥底母讲论了洗礼的奥义(3:5),他建立了圣事,使徒们实行了外在的敬拜(使徒行传1:14-26;2:24;8:14-17等),这必定是根据吾主耶稣的教训才这样作的。可见耶稣的这句话是提出了宗教的真精神之所在,却没有否定外表的敬拜。所以教会内所奉行的各种礼仪,都是由耶稣的圣灵引导而来的(14:17等)。然而由耶稣的这句话却可证明耶路撒冷和基立心山的敬拜,在新约时代都已失掉了价值。虽如此说,但新约的“济世计划”并不是藉裂教的撒马利亚人所准备的,而是藉犹太人所准备的,因为只有犹太人——包括耶稣在内——朝拜了他们所认识的真上帝,故此耶稣说:“救恩是从犹太人出来的”(参阅使徒行传17:23等处)。

在耶稣的时代,撒马利亚人和犹太人一样,都在等候着基督的来临。但撒马利亚人既然只认摩西五经为圣经,所以他们所希望的基督便是第二个摩西(申命记18:15),即是一位大先知,也是一位强有力的领袖。约瑟夫和纳布路斯人游斯丁都证明此事。撒马利亚人称呼所等候的基督为“塔厄布”(Taeb)意即“归来者”,即暗示基督就是要归来的摩西。他来到后,就要彻底解决一切宗教的问题。耶稣给撒马利亚妇人清清楚楚地说明了要来的基督就是他自己。在这里,也许读者要问:按对观福音,耶稣不愿民众知道他是基督(马太福音8:30;16:20;17:9等),而今竟给这个撒马利亚妇人坦白说明了自己的身份,这是为了什么?这是因为犹太人都存有一腔推翻罗马统治的热情,倘若耶稣公开说明了自己的身份,无疑地要引起一番具有政治性的大暴动(6:15)。可是在撒马利亚就不会有这种危险,因为撒马利亚人素不过问政治,为此耶稣才坦然声明了自己的身份。

当时的犹太人及撒马利亚人和古时的我国人一样,严格遵守“男女有别”的名教,甚至在街市上连丈夫也不可和自己的妻子交谈。如今耶稣不但和一个女人谈话,而且和一个敌国的女人谈话,门徒看到这种光景,自然不免要惊奇,因为这确是一件异乎寻常的事。撒马利亚妇人听了耶稣的话,心中非常感动,遂急忙回城里去,请同城的人来看她所遇到的基督。她的一片热心.真可与耶稣第一批门徒的热心先后媲美(1:35-51),她更给后世的人遗留下善与人同的芳表,教训世人:若自己找到了耶稣,不要私心自承,独自享受这种天恩,还要引领那些尚未信仰耶稣的人,来归依耶稣。

耶稣由有形的活水引撒马利亚妇人明白了涌向永生的无形的活水,现在要由这物质的肉身食物,引他的门徒了解精神的灵魂食物;换句话说,愿意门徒深刻明了灵魂若没有精神的食粮,就如肉身不吃物质的食粮,必不能生活。耶稣且说明了,灵魂的食粮就是奉行上帝的旨意。既然上帝的旨意是要耶稣实行救赎的工程,而耶稣已经救了这位撒马利亚妇人,为此他说他已有了食粮。“到收割的时候还有四个月。”是当时流行的一句成语,它的意义是说:由播种到开始收获至少为四个月,但在耶稣看来,收获的时期已经来到了。耶稣指那发白的庄田——在五六月间任何一日的中午稼穑常放射银色的白光,也许耶稣当时也看见了撒马利亚城里的人向他蜂拥走来,遂给他的门徒说:“举目向田观看,庄稼已经熟了(原文是发白),可以收割了。”救赎人类的时期已经来到,我们工作吧!工人工作的目的在乎收获,并收集果实为获得永生。永生是这项工作最后的结果,所以非但收获者要喜乐,连播种者也要喜乐。虽然“撒种的是一人,收获的是另一人”,但收成终究归于这两等人,为此他们都要喜乐。往日的先知和前圣先贤好像撒种的工人,而耶稣的门徒却成了收获的工人,这就是说新约的使徒负起了旧约的先知的劳苦。劳苦的时间虽不同,但劳苦的田地却相同,田地的主人也相同,各人应得的工资都是丰厚的。喜乐是劳苦的结果,永生是他们的终向。换句话说:旧约和新约是分不开的,吾主耶稣是两者中的中保,引人达到永生即是天父和圣子的大志鸿愿。

撒马利亚人听到了耶稣的话便信仰了耶稣,只就这点来说,已远超过耶路撒冷的人了,因为他们不但听了耶稣的话,而且见了耶稣所显的许多神迹,但他们仍是怀疑不信(2:23-25)。耶稣在撒马利亚人那里住了两天,给他们讲了天国的道理,结果更有不少的人相信了他,并承认他是“救世主”(约翰一书4:14)。在耶稣时代,犹太的文士常向人讲说:基督一来到,上帝自己或藉着基督要拯救人类。就如在伪经以斯拉四书13:26这样论基督说:“他是至高者很长的时间所保存的,要藉着他拯救自己的受造物(世界)。”耶稣在撒马利亚所撒的福音种子,在他复活后,大都发芽、生长、而结了信心的果实。参阅使徒行传8:4-25 。

耶穌治好大臣的兒子

耶稣在撒马利亚住了两天便回加利利故乡去了。同乡人因在耶路撒冷圣京见到他所行的神迹,遂欢迎他。既然耶稣受到同乡人的欢迎,为什么他还说“先知在本地是没有人尊敬的”呢?关于这点有许多的解释。有些学者认为“家乡”不是指的加利利,而是指的耶路撒冷;有些学者认为是指的拿撒勒,有些学者认为是指的迦百农,还有些人认为是指的伯利恒。也许最妥当的解释还是圣奥古斯丁的解释。按这位大圣师的意见:加利利人的信德是由于耶稣的神迹,撒马利亚人的信德却是由于耶稣的讲论,为他们和与他们相似的人,的确应验了吾主耶稣对多马所说的那祝福的话:“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20:29)。

有些人认为大臣儿子病愈的神迹,和百夫长仆人病愈的神迹(马太福音8:5-13;路加福音7:1-10),是一个神迹的两种传述。其实细推起来,大不相同。圣约翰这里记载的是希律·亚基帕的大臣,圣马太和圣路加所记载的,却是一位罗马军队的百夫长。患病的人,前者是大臣的儿子,二人之间的关系是父子;后者是百夫长的一个仆人,二人之间的关系是主仆。行神迹的地方也不同:前者是在迦拿,后者是在迦百农;前者受到了耶稣的斥责,后者却得到了耶稣的称赞。但须注意“若不看见神迹奇事,你们总是不信”,这动词是复数第二人称:“你们”,而不是单数“你”,可见耶稣责斥的不单是大臣,而连加利利的居民也在内。至于这大臣姓甚名谁,已不可考。有人说他是苦撒(路加福音8:3),有人说他是马念(使徒行传13:1),但都没有可靠的证据,只是臆说而已。

耶稣没有亲自到大臣的家里去,只是以自己的全能,在三十三公里以外的迦拿,治好了在迦百农病重垂危的孩子。耶稣如此作,完全是为增加这大臣的信心,因耶稣看到他的信心还不十分坚强。他虽然信耶稣能治好他孩子的病,但他却想耶稣不到他家去便不能治好。他只是以尘世的眼光看耶稣是一位精通病理的形医,却没有以信德的眼光,看耶稣是一位无所不能的神医。耶稣的作法果然得到了效果。大臣和他的全家,都信了耶稣。

返回“聖經概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