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福音 第14章 概览
耶穌是道路、真理、生命
- 14:1 「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你們信上帝,也當信我。
“你们信上帝,也当信我。”一句,按原文也可译作“你们既信上帝,也就该信我”,或以疑问句译出:“你们信上帝吗?那么就该信我”,口气虽不一样,意思却相同。1至4节一段是本章的总纲:你们不要忧愁,我不是舍弃你们,而是去给你们预备地方,预备妥当后,我会再来接你们到那里去。使徒因为听耶稣说在他们十二人中竟有两个要做出对不住他的事:一个要出卖他,一个要否认他,心中当然就有些宗徒,何况耶稣更向他们说:“小子们,我还有不多的时候与你们同在;后来你们要找我,但我所去的地方你们不能到。这话我曾对犹太人说过,如今也照样对你们说”(13:33)。敬爱的老师,现在一旦要与使徒分离,他们岂不都要成为孤苦无靠的游子?耶稣见到这种情形,便命他们不该为此伤心难过。信仰上帝的人,不会成为孤儿,因为他知道仁慈的天父常照顾自己,安慰自己;如今使徒既然信仰天父,就该同样信仰圣子,圣子也会照顾他们,安慰他们,何况他现在离开他们,原是为去给他们预备地方。如果世人应该相信上帝的仆人——先知,不更应该相信上帝的爱子吗?
- 14:2 在我父的家裏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 [ 14.2] 「若是沒有…預備地方去。」或譯「若是沒有,我會告訴你們,我去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嗎?」)
- 14:3 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裏去,我在哪裏,叫你們也在哪裏。
- 14:4 我往哪裏去,你們知道那條路。」
- 14:5 多馬對他說:「主啊,我們不知道你去哪裏,怎麼能知道那條路呢?」
上图:以色列人的家族大院,被称为「父亲的家室」(Bet Ab)。Bet Ab由同一家族的一些房子和一个公共空间组成,每个房子居住着一个家庭。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土地,但所有的家庭听从同一个大家长。Bet Ab是古代以色列社会的基础单元,可能几代同堂,居住着家长夫妻、儿子、儿媳、孙子、孙媳、未婚子女、奴仆、雇工、寄居的客人、寡妇、孤儿。其中雇工、寄居的客人属于「外人」。主耶稣说:「在我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若是没有,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约十四2),意思就是把教会聘为新娘,然后要回到「父亲的家室」去准备建造新的房子,迎娶新娘。
2b“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亦可译作:“若不然我岂会告诉你们:我是为给你们预备地方去吗?”这种译法是假设耶稣早已将在父家里有许多住处的事,告诉了门徒。赞成这一译法的人,为证明自己的学说有根据,援引12:26:“若有人服侍我,就当跟从我;我在哪里,服侍我的人也要在那里;若有人服侍我,我父必尊重他”来作证。但这证据似乎不大充足,因为耶稣的这话和他在晚餐厅所说的“在我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不完全相同;前者是广泛的说法,后者是具体的说法,很适合于使徒们当时的心慌意乱的情景。上帝的爱子,我们的救主,耶稣基督,明白启示他的门徒,天堂不但是上帝的国,上帝的城,而且是天父的家,在这家里有许多住处,换句话说,就是能收容上帝所有的一切儿女。耶稣先到这家里去给使徒们和一切信徒他的人预备地方(希6:20)。但是上帝圣子怎样给人预备地方?有些解经学者说:在天堂预备地方就等于在天堂预备居民。换句话说,主是去预备天堂的居民。这种说法没有什么不对;但耶稣所说的是预备地方,为此我们想这句话应有更深一层的意思。依圣保罗的神学来说:这句话的意思,不外是“初熟的果子”应该属于耶稣(格前15:23),就是说若耶稣不先进入父家,谁也无法进去;若耶稣不以自己的死亡与复活,“拆毁中间隔断的墙”,使信友“被引导天父的台前”(以弗所书2:14、18),无人能进入天国,享受父家的永乐(13:31;17:19);反之,耶稣死去,复活,升天后,使徒才能进入父家。为此耶稣说他要再来接他们到那里去。“必再来”,什么时候耶稣再来呢?是到世界末日他来呢?(21:22、23;约翰一书2:28)或是使徒们逝世时他来呢?或是又指世界末日又指使徒们逝世两层意思呢?我们认为第三种意见更合若的道理,并且更合于耶稣说这话的目的:安慰忧闷的使徒。“接你们”的“接”字,在此有“欢迎”的意思(雅歌8:2,参见帖撒罗尼迦前书4:17)。“我去的地方,你们知道那条路。”按几个古抄卷和古译本,亦可译作“我往哪里去,你们知道;那条路,你们也知道”。意义没有多大出入。“地方”是父的家,“道路”是说人以儿子的情怀去遵行天父的旨意。前者耶稣刚才说过了,后者他已好多次给使徒们讲过了,但他们仍如一般犹太人一样(7:35;8:22),总是想耶稣要往一个渺远的地方去,因此多马说:“主啊,我们不知道你往哪里去,怎么知道那条路呢?”
上图:主后3世纪哥拉汛的庭院(Bet Ab)遗址。一个家族住在同一个庭院里,每个儿子订婚以后,父亲就在庭院里加盖一间房子。约十四2说「我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可能就是指这种情形。
- 14:6 耶穌對他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
耶稣的答复,远远超过多马所问的。犹太人认为摩西的律法,是往上帝那里去的唯一道路。异教人对于这个问题,或丝毫不谈,或谈得不妥。吾主用这句话教训万世万代的人类,叫他们明白该如何以圣灵以真理去朝拜上帝(4:24),好能达到他那里。耶稣是道路,因为他是父的启示者(1:18;12:45;14:9);是“真理”,因为他所讲论的不是自己的话,而是父的话(8:31、32;18:37等);是“生命”,因为“生命”——永生,全在乎认识父和他所派遣来的圣子(17:3)。为此世人应该走耶稣所指示的道路,用信仰翕合他,用爱德生活于他,就如葡萄枝生长在葡萄树上一样(15:1-6)。凡生活于耶稣的人,既藉着耶稣认识父,必要同耶稣一起归返父家,享受上帝圣三的永生。师主篇的作者说得很好:“没有道路,不能行走;没有真理,不能认识什么;没有生命,不能生活。我是你当行的道路,当信的真理,当盼望的生命。我是差不了的道路,错不了的真理,永远的生命。我是最直的道路,最高的真理,真正的、幸福的、自有的生命。你走我的道路,自然认得真理;真理后来救你,叫你得常生”(卷三56:1)。
- 14:7 既然你們認識了我,也會認識我的父。從今以後,你們就認識他,並且已經看見他了。」
耶稣绝对是道路、真理、生命的这一事实,使徒们似乎不大明白。其实只要他们真能彻底认识耶稣,对于这端高深的道理,也就可以明了。因为这是一个逻辑的结论:父在子内,因为就耶稣的神性来说,子与父同体;就耶稣的人性来说,他仍是唯一的上帝的儿子。况且因为他全然占有上帝圣灵,原来圣灵叫耶稣的上帝的儿子的位格与他的人性结合。他是诸恩宠的泉源。父自显在圣子身上,是藉着圣子所讲的话,和他所行的工程。的确,耶稣所讲的话,自然显露出他身为“上帝的上智”;耶稣所行的工程,自然显露出他是“上帝的能力”(哥林多前书1:24)。使徒三年之久,亲耳听见耶稣所讲的道,亲眼看见耶稣所行的事,本来他们早就该认识他和他的父。假使他们这种知识不全,然而“现在”或“从今以后”就该不同了。从今以后他们要因着认识耶稣,也认识也看见父。参阅1:14;约翰一书1:1-3。
- 14:8 腓力對他說:「主啊,將父顯給我們看,我們就知足了。」
- 14:9 耶穌對他說:「腓力,我與你們在一起這麼久了,你還不認識我嗎?看見我的就是看見了父,你怎麼還說『將父顯給我們看』呢?
- 14:10 我在父裏面,父在我裏面,你不信嗎?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不是憑着自己說的,而是住在我裏面的父在做他的工作。
- 14:11 你們要信我,我在父裏面,父在我裏面;即使不信,也要因我所做的工作信我。
腓力听耶稣说:“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对这一句仍是莫名其妙。他想他们十二人总没有一人如同摩西(出埃及记33:18-23),或以赛亚(依6:1-5)看见过上帝。为此他向耶稣说:“求主将父显给我们看,我们就知足了。”使徒的这样不明事理,屡次使耶稣伤心,尤其是这一次使耶稣特别伤心。为此他的答复充满了仁慈和忧伤的口气。本来使徒们和耶稣在一起,差不多有三年了,该认识他在父内,父在他内了;该知道他不是一位平常的先知,也不是一位普通的上帝的使者,而是上帝的独生子了。为明白这端奥妙道理,只要他们细心考虑耶稣所讲的话和他所行的事(5:19;7:16;8:28;10:38;12:49)就不难明白。退一步说,即使他们不相信他的话,但对于他所行的事和所显的神迹,却不得不信(3:2;5:36;10:37)。第10节的文句很简短,但若把完全的含义写出,便更容易了解,就是说:我对你们所说的话,并不是我自己讲论的,而是住在我内的父所讲论的;我所做的事,也不是由我自己完成的,而是住在我内的父亲手所完成的。事情之所以如此,全是因为耶稣是上帝的儿子,子由父领受了同样的性体,性体就是一切实有动作的原因,既然子与父同体(10:30),父与子的行为当然是完全一致的。圣奥古斯丁说:“他不是凭自己讲论,因为他不是由自己而生。”
- 14:12 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我所做的工作,信我的人也要做,並且要做得比這些更大,因為我到父那裏去。
- 14:13 你們奉我的名無論求甚麼,我必成全,為了使父因兒子得榮耀。
- 14:14 你們若奉我的名向我求甚麼,我必成全。」
耶稣刚才说了:“我对你们所说的话,不是凭着自己说的,乃是住在我里面的父做他自己的事。”“信”和“事”好像给了他一个讲论信仰的神效的机会。“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耶稣严肃地向使徒们保证,他绝对要实践他所许的事。他所许是:“我所做的事,信我的人也要做,并且要做比这更大的事,因为我往父那里去”,耶稣所作的事,就是父所托付给他的工程(17:4),救世的事,即在世界上建立天国。为完成这伟大的事业,耶稣选了十二位使徒,创立了圣教会。如同耶稣以自己所显的神迹,所讲的道理,并所受的苦难启示了上帝,而实践了救人赎世的大功;同样使徒们和圣教会,一方面应传布福音,另一方面还要用神奇的工程证明他们所传布的福音,是耶稣的道理。为此谦逊良善的耶稣敢声明使徒将来所行的更要大过他自己所行的。这一句是单指使徒外表的活动。事实上,耶稣只在巴勒斯坦传布了福音,而使徒却在世界各地(使徒行传1:8)传布了福音。他们也行出了很惊人的神迹。虽然这些神迹实际说起来,不能超过耶稣所行的神迹,但在我们俗眼看来,似乎比耶稣所行的更大,如耶稣的衣服繸子治好病人(马太福音9:20;14:36;路加福音8:44;马可福音6:56),而彼得的身影却治好了沿途的病人(使徒行传5:15)。其实使徒所行的大事,无论多大,或是耶稣藉他们而行,或是他们因着耶稣的名而行(使徒行传4:10),因为耶稣说过:“离了我,你们就不能做什么”(15:5)。总之,使徒们能行这些大事,最后的原因是耶稣现今要归返父那里去(12:32;16:7;以弗所书4:716)。他用这话好像是告诉使徒,他这次远行是为增加他们的权能。然而使徒的权能,却附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祈祷。就如耶稣在世时一样,凡要做一件事总是先行祈祷,如在拣选使徒,在复活拉撒路,或五饼二鱼的神迹……以前,都曾举行过祈祷;同样使徒应该常常祈祷,或因耶稣的名求父,或直接求耶稣自己。倘能如此,耶稣必会实践他的诺言,俯允他们的祈求。因耶稣的名字祈求,就是依靠他的功劳,仰赖他的尊位祈求。犹太人只向上帝祈求,耶稣的门徒无论是向圣父或向圣子祈求,但俯允他们的总是耶稣自己,因为他是到达父台前去的唯一道路。为此启示录上记载在天圣徒有时向圣父祈求,有时向圣子祈求,或赞颂或叩拜。
應許賜聖靈
- 14:15 「你們若愛我,就會遵守我的命令。
- 14:16 我要求父,父就賜給你們另外一位保惠師( [ 14.16] 「保惠師」或譯「勸慰者」;26節,15:26,16:7同。),使他永遠與你們同在。
- 14:17 他就是真理的靈,是世人不能接受的。因為他們既看不見他,也不認識他;你們卻認識他,因他常與你們同在,也要在你們裏面。
15-17三节是耶稣给使徒们应许上帝圣灵的来临,因为他知道,过不久使徒们就要见不到自己敬爱的老师,心里不免要忧闷难过,为此他事先设法安慰他们:先说他到父那里,原是为给他们预备地方,再说他在父那里要俯听他们的祈求,现在说父要另外赐给他们一位保惠师。但获得这些神恩惟一的条件:是应真心爱慕耶稣,慷慨遵守他的命令。耶稣在此要求世人爱慕他如同爱慕父,服从他如同服从父一样(申命记6:4—9;7:9;11:1;诗篇119;尼希米记1:5;但以理书9:34,参照约翰一书2:3-5;5:2)。“保惠师”按字意来讲,是指对请求者加以援助与保护的人。自然在紧急的时候,保护一个人,也就是安慰一个人。今为顾全这两种意义,便译作“保惠师”。就如耶稣作过使徒门徒的保惠师,同样圣灵将来也要作使徒们和圣教会的保惠师。不过耶稣只是很短的时期——约有三年,作了使徒们的保惠师,圣灵都要永远作信徒们的保惠师。换句话说,直到耶稣再来,他要与门徒们“同在”、“同住”并“存留”在他们之内;也就是说,耶稣在世时亲自保护了他的门徒(17:12),但在他升天以后,圣灵要永远保护他们,好像是代替耶稣在世尽这个保护的责任。这保惠师又称为“真理的圣灵”,因为他毅然反对这尘世的首领,就是那专以撒谎为能事,欺骗并迷惑人的魔鬼(8:44;约翰一书4:5,参阅15:26;16:13)。世界既随从他的元首——撒但,如此不但不能领受圣灵,而且连看也看不到他,更谈不到认识他了。但耶稣的门徒却大不相同,因为圣灵是他们“灵魂的嘉宾”(Dulcis hospes animae),是他们最大的安慰。
- 14:18 我不會撇下你們為孤兒,我必到你們這裏來。
耶稣是我们的长兄(20:17;希伯来书2:11、12;罗马书8:29;哥罗西书1:15-18),然而他对自己的门徒却怀有一种慈父爱子的心肠,他曾称他们为“孩子”(13:33),为此他现在安慰他们说:“我不撇下你们为孤儿”。“我必到你们这里来”,不是指耶稣于世界末日的来临,也不是指他复活后升天前向门徒们屡次显现的事,耶稣用这些话暗示一种长久的情况,指他在人灵魂上的一种神秘的内在来临。按我们的意见,这句话是21节那端奥义的前奏,并且应该按那节的意义来解释这句话。
- 14:19 再過不久,世人不再看見我,你們卻會看見我,因為我活着,你們也要活着。
- 14:20 到那日,你們就會知道我在父裏面,你們在我裏面,我也在你們裏面。
“还有不多的时候”:这是耶稣给使徒报告他的死期就要来临。他死后,世界就再见不到他了(7:34;8:21),但门徒却仍然要再见到他,因为在他复活后,他要有形可见地显现给他们,尤其是他们要以信德的眼睛,时常看见他(20:29),享受他的永生。“因为我活着,你们也要活着”是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是指“无穷生命的大能”(希伯来书7:16),即属于基督本性的永生(11:25;14:6;约翰一书1:2;5:20;启示录1:18)。耶稣虽然要接受死亡,但死亡丝毫无损于他的永生;同样他赏给信仰他的人的永生,也不会遭到损伤,也不会遇到消灭。第一个“活着”是现在时态,是指耶稣死后第三天的复活;第二个“活着”是将来时态,是指使徒和信仰他的人于世界末日的复活。耶稣永远生活,信仰他的人也会因他,同他,在他内永远生活。“到那日”:是指从耶稣复活到他再度来临的那一段时期,因他并由他而生活的信友,会知道永生上帝的内在与外在生活。上帝的内在生活是三位一体的奥义:我在父内,父也在我内,藉着圣灵父爱我,我爱父。外在的生活是耶稣与世人共同生活的奥义:“你们在我里面,我也在你们里面”。圣保罗解释这端奥义,说我们世人是耶稣妙身的肢体。吾主耶稣说他是葡萄树,而我们是葡萄枝(15:1-6)。这些比喻的说法,不能完全讲说清楚,然而我们若果真爱耶稣,便能体验出这些话的意味。圣保罗曾露出他自己的体验说:“我活着,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我活着就是基督,死了就有益处”(加拉太书2:20;腓立比书1:21,参阅哥林多前书6:17;罗马书12:5等)。信友的超性生活,并不是上帝圣三内在生活的仿效,而是上帝圣三内在生活的分润。既然我们属于耶稣,并在他内生活,我们也就该如同他领受圣灵,并常受圣灵的引动(马太福音3:16;4:1;约翰福音1:32.34;使徒行传4:27;10:38)。我们该藉着圣灵祈求父,祈求子;爱慕父,爱慕子,并渴望天父赐给他爱子的那无可名言的永光(启示录22:17)。
- 14:21 有了我的命令而又遵守的人,就是愛我的;愛我的人,我父要愛他,我也要愛他,並且要親自向他顯現。」
21节是继续发挥前节的意思,并反映15节的意思。遵守耶稣的命令是爱耶稣的试金石。没有表现便没有爱情;不结果的爱情和不发热的行为,都不适于上帝儿女的身份。“爱我的必蒙我父爱他”,因为父爱子,也希望世人爱子(16:26、27)。爱耶稣的人,必蒙受圣父和耶稣的爱,并且圣子还要将自己显示给他,使他一天比一天更认识自己(彼得后书3:18;腓立比书3:8-10)。这种在现世于爱慕耶稣的道路上,日新月异的知识全是出于圣灵的光照(16:14)。
- 14:22 猶大(不是加略人猶大)問耶穌:「主啊,為甚麼親自向我們顯現,而不向世人顯現呢?」
- 14:23 耶穌回答他說:「凡愛我的人就會遵守我的道,我父也會愛他,並且我們要到他那裏去,與他同住。
- 14:24 不愛我的人就不遵守我的道。你們所聽見的道不是我的,而是差我來之父的。
这里提到的犹大,经文上明明标出,不是那出卖耶稣的犹大,而是与出卖耶稣的犹大同名的小雅各的弟兄(路6:16;宗1:13),犹大书的作者,别号达太的犹大(马太福音10:3;马可福音3:18)。因为他不大明白耶稣最后一句话:“并且要向他显现”有什么意思,为此他问耶稣为什么只把自己显示给他们,而不显示给一切世人?他和别的门徒一样,始终想基督来是为建立一个荣耀富强有力的国家。耶稣现在却只讲论他的苦难,他的死亡,和他那在世人目光中很有限的荣耀。犹大这样发问,很像从前耶稣的“弟兄们”向耶稣所提出的意见:“你如果行这些事,就当将自己显明给世人看”(7:4)。耶稣再三解释说:认识他,爱慕他,遵守他的诫命,这不是世界愿意去躬行实践的事,因为世界只愿意憎恨他和他的门徒。既然这样,耶稣怎能将自己显示给世界呢?所以他只显示给那些爱慕他的人,因为只有履行真理的人,才能走向光明(3:21)。耶稣的答复并没有直接解释犹大的疑问,只是继续详明天国里极甘饴的一端奥义,即上帝圣三居于世人心内。“人若爱我”这话的含义非常广泛,不但指在场的十一使徒,而且也指后世一切愿意爱主的人。“就必遵守我的道”:在15与21节耶稣说是“命令”,在这里却说是“道”。总之,前者是指他的诫命,后者是指他的道理。爱耶稣的人,必见爱于圣父和圣子(21),并且圣父,圣子和圣灵(16、17)要来到他心内,并住在那里。在旧约中屡次以“帐幕”或“圣所”为上帝的“居处”,在那里上帝与自己的百姓同住(出埃及记25:8;29:45;利未记26:11、12)。然而在新约时代,一个热爱耶稣的灵魂,就自成为生活上帝的圣殿。这样,我们便可明白耶稣给法利赛人所说的:上帝国的来临,不是显然可见的……因为上帝的国就在你们中间(路加福音17:20、21,参阅马太福音28:20;约翰一书3:24;4:13)。圣奥古斯丁说:上帝圣三住在善人的心灵内,有如住在自己的家里一样,圣父圣子圣灵必要来到我们心中,如果我们以爱情归向圣三。圣三为援助,为光照,为充实我们而来,我们应以服从,以瞻仰,以领受的心情归向圣三。圣三给我们的显示,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圣三住在我们心内,不是暂时的,而是永久的。
- 14:25 「我還與你們在一起的時候,已對你們說了這些事。
- 14:26 但保惠師,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聖靈,他要把一切的事教導你們,並且要使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
耶稣知道自己的门徒到现在还不全明白他在三年中给他们所讲的奥义,但“真理的圣灵”一降来便会启迪他们,使他们回忆起耶稣所说的一切。从耶稣的话看来:圣灵不会给使徒们另讲一些标奇立异的道理,只是叫使徒们和圣教会把耶稣所讲的一切道理懂得更清楚。圣教会因有圣灵的启示光照,故能永无错误地解释耶稣的启示。圣经上的话,当然都是真实无伪的,是上帝启示的,可是只有永远生活并存在圣教会内的上帝圣灵,使信友明白圣经的深意(路加福音10:16),所以作“这家就是永生上帝的教会,真理的柱石与根基”的是耶稣立的圣教会而不是圣经(提摩太前书3:15,参阅路加福音24:45)。总而言之,耶稣给自己的教会应许了圣灵亲临的扶助,消极地是为使教会不误讲他的道理,积极地是为叫圣教会懂得耶稣的道理懂的更清楚,讲得更彻底,并从这宝藏内提取新旧的宝物来使世人获得神益(马太福音13:52)。使徒行传从头至尾证明圣灵教训了使徒,使他们回忆起耶稣所讲的一切。为此学者惯称“使徒行传”为“圣灵的福音”。
- 14:27 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把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給你們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
耶稣留给门徒的平安,耶稣赐给门徒的平安,不是犹太人见面时或分别时,彼此祝福的客气话。这“平安”是“真平安”,使徒们因爱耶稣而获得了这样的平安;使徒们因成为上帝圣三的圣所而占有了这样的平安。这由天上来的平安,世人不能赐给,世人也不能夺去。圣保罗解释说:“上帝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腓立比书4:7,参阅歌罗西书3:15;帖撒罗尼迦前书3:16;希伯来书7:2、3;以弗所书2:14等)。使徒既然怀有耶稣的这种平安,就不应烦乱,也不应胆怯。“上帝若帮助我们,谁能敌挡我们呢?”(罗马书8:31)胆小如鼠的人在基督的军队里,根本就没有立足的余地。基督的信徒应该时时处处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不称心的遭遇,应以胜利者的心去瞻望未来!
- 14:28 你們聽見我對你們說過,我去了還要回到你們這裏來。你們若愛我,就會因我到父那裏去而喜樂,因為父比我大。
耶稣辞别使徒,不但要他们随遇而安,勇敢承担这生离死别的苦闷,反而要他们心安神怡,欣然去迎接这生离死别的悲痛。耶稣这样热烈爱慕他的父,自然不能不热切期望早日归返父那里去。你们若爱我——“若”此处几乎等于“既然”——门徒真爱耶稣,那么耶稣归返父那里去,他们便不应苦闷悲伤,何况他说他还要来,更何况他若不归返父那里去,保惠师上帝圣灵也不会降来。“父是比我大的”这句话是指他降生为人的人性而说的,因为按他的上帝性,他和天父是无大无小,无先无后,共是一性一体的一个上帝(10:30)。参阅腓立比书2:6-8。耶稣在世每次提到父时,常表示一种谦逊的态度,差不多总是以“人子”自称。也许耶稣对父的这种谦逊、热烈、慷慨的爱情,算是福音中尤其是若内的最甘饴、最动人的奥义。
- 14:29 現在事情還沒有發生,我預先告訴你們,使你們在事情發生的時候會信。
- 14:30 我不再和你們多說了,因為這世界的統治者將到,他在我身上一無所能。
- 14:31 我這麼做是照着父命令我的,為了讓世人知道我愛父。起來,我們走吧!」
“现在事情还没有成就”,“事”是指耶稣的惨死和归返于父的事。耶稣现在把这些事告诉给门徒,是要他们将来看见这些事都如所预言的一一应验时,就知道耶稣早已看到了,早已安排了。他的惨死,并非出于不得已,实是出于心甘情愿,为此而坚信他是基督,上帝的儿子,世界的救主。“这世界的王”是指诱人作恶的魔鬼(哥林多前书8:5;10:20;哥林多后书4:4;以弗所书2:2;6:12)。他眼看就要来到,怂恿他的帮手——犹大、文士、法利赛人等,前来捉拿耶稣,把他置于死地。“他在我里面是毫无所有”:是说顺从魔鬼的犹太人,一来找不出耶稣有任何该死的罪,二来根本没有处死耶稣的权柄;耶稣之所以死,完全是为了服从上帝圣父的旨意(10:17、18;以赛亚书53章)。结果,耶稣虽然死去,但三天后他要荣耀复活,至于这世界的王,却要被赶出去(12:31;12:27;约翰一书3:8;希伯来书2:14)。“我爱父……”耶稣爱父直到死,且直到死在十字架上,他的爱不仅是感情、知识、言辞上的爱,而是服从,服从到死的爱。“起来,我们走吧!”耶稣同他的门徒走往哪里去呢?无疑地是往客西马尼园去开始受难。
耶稣命门徒起来,是立时离开了晚餐厅,或是等待了一会?有些圣经学者认为耶稣没有立时出去,还给使徒讲了15、16两章内所记的道理并向父祈祷后(第17章),才离开了晚餐厅;有些学者以为耶稣立时就离开了晚餐厅,15、16两章的道理是在路上讲的,17章的祈祷是在路上经过圣殿时,或到了客西马尼亚园时诵念的;更有些学者以为15、16、17三章都是在晚餐厅说的,不过若在写了福音后,顺便加在这里的,如此便可容易了解14:31和18:1相连贯的理由。但是还有些学者仍另有见地,以为应把13-17这五章的次序倒置,最普通的倒置法如下:13:1-31a;15、16、13:31b;14、17。我们对于上面的这些意见不敢断定孰是孰非,但我们不赞成倒置这一见解,因为那全是主观方面的推测,也不赞成在路上讲了15、16、17三章的见解,因为我们看不出为什么耶稣在吩咐门徒们站起来后,不能在晚餐厅多待一会儿的理由。然而我们赞成这三章是写过福音后加入的,圣约翰认为这话是极珍贵的至理名言,一点儿也不愿意丢掉,故写完全部福音后,不厌繁复地插于此处。现代的学者多拥护这一说。
返回“聖經概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