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福音 第12章 概览
在伯大尼受膏(太 26:6-13 可 14:3-9 )
- 12:1 逾越節前六天,耶穌來到伯大尼,就是他使拉撒路從死人中復活的地方。

上图:耶稣传道后期:1、耶稣最后一次前往耶路撒冷,途中在撒马利亚境内某地被拒(太十九1,路九51-56,约七10);2、去约旦河外工作(路十25-十七10,约十22-42);3、在伯大尼叫拉撒路复活(约十一1-44);4、离开犹太,到旷野中的以法莲城去和门徒同住,犹太人开始商议要杀耶稣(约十一54-57);5、经过撒马利亚和加利利去耶路撒冷(路十七11);6、再到约旦河外去工作(太十九1-二十28,可十1-45,路十八1-34);7、在耶利哥医治好瞎子,见税吏长撒该(太二十29-34,可十46-52,路十八35-十九27);8、去伯大尼马大的家(约十二1)。
约翰在前一章(11:54-57)记述耶稣因使拉撒路死而复生,触怒了祭司长和法利赛人,为暂避锋芒,躲到以法莲去了。按我们以前所说的,从拉撒路复活,到耶稣再来京过节,其间相隔,约有一个月,即公元三十年阳历三月初到四月初。在这一个月内,我们不能确知耶稣是在那一天离开了以法莲到耶利哥去了,在那里治好了两个道旁乞食的瞎子,感化了一位剥削人民的撒该,自然沿途也常讲天国福音的道理。大约是在三月三十一日——礼拜五——离开了耶利哥要上耶路撒冷去,走的似乎是所谓的“罗马公路”。伯大尼是这条公路上的一个必经的村庄。在这村庄里有一家是他朋友的家庭。也许他为了探望他们,特意选择了这条公路。根据最可靠的算法,他当天晚上就到伯大尼,大约就在那里过了安息日。礼拜六晚上,安息日已过,曾患大麻风而被耶稣医好的西门在自己的家里设宴款待耶稣(马太福音26:6)。拉撒路姊妹三人也被请作陪。他的姐姐马大长于待人接物,充当执事,招待宾客;马利亚却在欢宴中,作了一件流芳百世,万古常新的事。若以史家的笔法,在这宴会的记述上,又把三对观福音广泛不明的地方更使之明朗化。因为按照马太福音26:6-13;马可福音14:3-9的记载:这次伯大尼的宴会,好像是在下礼拜的礼拜三。两位圣史这样改变日期,也许是为把犹大在宴会中所说的话和他出卖耶稣的行动联在一起的缘故。
- 12:2 有人在那裏為耶穌預備宴席;馬大伺候,拉撒路也在同耶穌坐席的人中間。
- 12:3 馬利亞拿着一斤極貴的純哪噠( [ 12.3] 「哪噠」即「甘松」。)香膏,抹耶穌的腳,又用自己頭髮去擦,屋裏充滿了膏的香氣。
- 12:4 有一個門徒,就是那將要出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說:
- 12:5 「為甚麼不把這香膏賣三百個銀幣去賙濟窮人呢?」
- 12:6 他說這話,並不是關心窮人,而是因為他是個賊,又管錢囊,常偷取錢囊中所存的。
从2-6节这一段中,若详细描写了两个人物对耶稣所怀的两种心情:马利亚的爱与犹大的恨。马利亚爱慕耶稣,知道他不久就要去世,所以乘此生离死别的机会,一方面为表示自己的感恩之心,因为耶稣曾复活了她已死的弟弟,一方面为表示自己的还爱之情,因为耶稣素来就爱她们姊妹三人(11:5)。也许这个以爱还爱,以心体心,热爱耶稣的马利亚,料想自己在耶稣死后,不能随心所愿去给他用香料敷尸,故在这次宴会中就提前行了这表现知恩报爱的最敬礼。“一斤极贵的真哪哒香膏”:按“哪哒”是一种流香膏的珍贵的树(歌1:12;4:13)。“真”一词,虽然是根据最普通的见解译出,但不一定正确,因为还有很多无可厚非的译法,如“真正”,“信实”,“可饮”,“流动”等;更有些学者认为这一希腊词不应作为形容词,而应作为名词,指一种生长于印度的名叫“丕息塔”(Picita)的香膏树。这些学者的意见,我们不敢贸然加以可否,只不过提出供读者参考。“一斤”约合三百二十七公分,我们更从自然科学家普林尼(Plinius,Hist.Natur.36.12)的估计,得知一斤“哪哒”香膏,约值二百八至三百银圆。一心只在银钱上的犹大,懂得市面物价行情。他一看见马利亚打破玉瓶(马可福音14:3),倾倒香膏,立时便估计要值三百块银钱,实在来说,是一个普通人的全年生活费。马利亚对耶稣热爱的程度,由此可想而知。她把香膏先敷抹在耶稣的头上,后把剩余的倒在耶稣的脚上,末了还像那无名氏罪妇(路加福音7:36-50)一样,用自己的头发擦干。但犹大对这样充满爱情的行为,却假仁假义地加以恶意的批评,真是满口仁义道德,满心鼠窃狗偷,假借济贫的名义,说出了贪婪的恶念。“玛门”(路加福音16:9)的徒子徒孙,还想披上上帝儿女的外衣。
- 12:7 耶穌說:「由她吧!她這香膏本是為我的安葬之日留着的。
- 12:8 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在一起,但是你們不常有我。」
耶稣既看透了犹大的贼心,为什么不早日辞退他,反而仍旧让他作自己的使徒呢?圣师异口同声地说:这是吾主耶稣告诉我们,在他的教会内有好人,免不了也有坏人;在他的园地内有麦子,免不了也有稗子;再进一步来说,耶稣还愿意循循善诱,乘机感化他,使他自知所作非当,回头改过。实际说来,耶稣在替马利亚辩护的话上,没有一点儿责斥犹大的表示,还是和颜悦色地给他说:“由她吧!她這香膏本是為我的安葬之日留着的。”意思是说,你们不要干涉她,她现在给我敷抹香膏,是因为在我安葬之日,不能敷抹我。当真在耶稣死后,给耶稣敷抹香膏的只有亚利马太的约瑟和夜访耶稣的尼哥底母二人,其他有意敷抹的妇人都没有来得及,耶稣就已经复活了。犹大提到穷人一事,但耶稣回答说:穷人时时有,处处有,你们若要周济穷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可以,只是他自己仅仅只有六天便要死去,并埋在坟墓里,那时想要对他生活在世的肉身表示敬意,也不可能了。吾主耶稣的这番讲论,成了他教会万世万代的宝贵遗训:圣教会应该常为穷人作救济和福利的工作,但也不能忘记为她的净配在天又在世的耶稣圣体,尽可能地表示热爱的崇敬。为此圣教会利用人世间各种美好的艺术,装饰供有耶稣圣体的圣堂。
殺害拉撒路的陰謀
- 12:9 有一大羣猶太人知道耶穌在那裏,就來了,不但是為耶穌的緣故,也是要看耶穌使他從死人中復活的拉撒路。
- 12:10 於是眾祭司長商議連拉撒路也要殺了,
- 12:11 因為有許多猶太人為了拉撒路的緣故,開始背離他們,信了耶穌。
伯大尼离耶路撒冷很近,所以耶稣来到伯大尼的风声,立时传到了耶路撒冷。安息日一过,即礼拜六下午太阳落山后,许许多多的人,因着好奇心的驱使,都向伯大尼蜂拥而来,一面为看看久未进京的耶稣,一面要看看死而复活的拉撒路,问问他死后住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些什么事情,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公议会中占大势力的撒督该人,因否认复活的道理,现在看到拉撒路真从死中复活了。这众目昭彰的事实,对于他们的基本学说,简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为此他们不但没有取消杀害耶稣的定案,反而连拉撒路也要设法杀害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古今恨事,如出一辙。“回去信了耶稣”。就是脱离了公会,他们宗教上最高机构,而信从了素以为不尊摩西律法的耶稣。
榮入聖城( 太 21:1-11 可 11:1-11 路 19:28-40 )
- 12:12 第二天,有一大羣上來過節的人聽見耶穌要來耶路撒冷,
- 12:13 就拿着棕樹枝出去迎接他,喊着:「和散那( [ 12.13] 「和散那」:原是求救的意思,在此是稱頌的話。),以色列的王!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
- 12:14 耶穌找到了一匹驢駒,就騎上,如經上所記:
- 12:15 「錫安的兒女( [ 12.15] 「兒女」:原文直譯「女兒」。)啊,不要懼怕!看哪,你的王來了;他騎在驢駒上。」
- 12:16 門徒當初不明白這些事,等到耶穌得了榮耀後才想起這些話是指他寫的,並且人們果然對他做了這些事。
“第二天”是从耶稣于安息日晚上,在伯大尼西门家里赴宴会说起,即逾越节的前五天,就是现今我们所说的圣枝主日。因三对观福音关于耶稣荣进耶路撒冷一事记述得非常详细,所以他在这里只是轻描淡写,略提即过。参见马太福音21:1-16;马可福音11:1-11;路加福音19:29-44经文和注释。在耶稣荣进京城的这件事上,应注意两点:(一)过逾越节和过住棚节时一样,耶路撒冷的人民照例出城迎接远方前来的朝圣团,尤其是加利利来的朝圣团。(二)欢迎者手里拿着棕榈枝或橄榄树枝,口里唱着第118首诗篇。“和散那”是一句希伯来话,本来的意思是“主,求你救我们吧!”慢慢因人民在欢迎任何伟人时,惯用这句话来向他欢呼,于是原来的意思几乎完全丧失,仅指欢迎者对宾客表示的一种兴奋心情而已,差不多等于我国人的“千秋”“万岁”祝贺语一样了。圣史在耶稣荣进京城一事上,觉得撒迦利亚的预言(撒迦利亚书9:9)已经完全应验了,故引证了那节预言,但他不是逐字逐句地引用,而是按着先知的主要意义引用的。为此就字句上来说,福音书和先知书便有了出入。匝加利亚的话,照原文应是:“锡安的民哪,应当大大喜乐;耶路撒冷的民哪,应当欢呼。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他是公义的,并且施行拯救,谦谦和和地骑着驴,就是骑着驴的驹子。”按撒迦利亚以锡安为基督国的京城,骑在驴背上的君王就是基督。他是公义的(以赛亚书11:4;耶利米书23:5)胜利的,谦逊的,正如依撒意亚所描写的“上主的仆人”(以赛亚书49:4;50:7-9)。这一切深奥的意义,在那一天使徒们也没有想到,直到圣灵降临后,使徒们才恍然大悟,先知的预言如何在耶稣身上一一应验了(2:22)。
- 12:17 當耶穌呼喚拉撒路,使他從死人中復活出墳墓的時候,同耶穌在那裏的眾人就作見證。
- 12:18 眾人因聽見耶穌行了這神蹟,就去迎接他。
- 12:19 法利賽人彼此說:「你們看,你們一事無成,世人都隨着他去了。」
人民对耶稣的热烈表示,更现出法利赛人对耶稣的冷酷态度。耶稣荣进京都的伟大场面,不但使法利赛人大为吃惊,而且使他们甚为狼狈,因为欢迎耶稣的群众,不只是前来过节的乡下人(12),还有许多一向拥护法利赛党的耶路撒冷城的居民(18),因此他们感到无限的失望,慨叹地说:“世人都随从他去!”这句话固然表现出他们的失望,但也暗含一种卷土重来的决心:杀害耶稣,不能再延迟了,因为时间越拖延,越于他们的计划不利,现在若不下手,将来事过境迁后悔也来不及了。
希臘人求見耶穌
- 12:20 那時,上來過節禮拜的人中,有幾個希臘人。
- 12:21 他們來見加利利的伯賽大人腓力,請求他說:「先生,我們想見耶穌。」
- 12:22 腓力去告訴安得烈,然後安得烈同腓力去告訴耶穌。
这一群人山人海欢迎耶稣的民众,浩浩荡荡到了京城后,耶稣在圣殿的外院,治好了各种患病的人(马太福音21:14),就在这时有几个希腊人愿见耶稣。“希腊”二字在此不作狭义解,非指希腊国籍或血统言,而指一切不属以色列民的外邦人,但这些人也来过节,行崇拜上帝的礼,可见他们已经是归依犹太民族的“敬畏上帝者”。大概他们不懂当时流行的亚兰语,为此先找通晓希腊文的使徒腓力,愿经他介绍去和耶稣交谈。但腓力没有立时引他们去见耶稣,而把此事先告诉使徒安得烈。大概安得烈也是会说希腊话的,因为他和腓力都有一个希腊名字。他们俩才把此事告知耶稣。至于耶稣是否接见了这些希腊人,或接见后给他们说了什么话,圣史没有记载,我们无从得知,也许23节耶稣说话的对象就是这些希腊人。这些前来求见耶稣的希腊人,象征无数寻求救主的外邦人。
- 12:23 耶穌回答他們說:「人子得榮耀的時候到了。
- 12:24 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 12:25 愛惜自己性命的,就喪失性命;那恨惡自己在這世上的性命的,要保全性命到永生。
- 12:26 若有人服事我,就當跟從我;我在哪裏,服事我的人也要在哪裏;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
“得荣耀的时候”,是指耶稣受苦受难死在十字架上的时候。因为耶稣以自己的苦难,荣耀了父,同样父也荣耀了他(13:1;17:1;参照7:30;8:20)。耶稣因着自己的死,叫那些流离四散的上帝的儿女,都聚集在上帝的国里(11:51、52)。耶稣把自己比做一粒麦子,麦子如不埋在地里先化烂了,不会结出许多子粒来的;同样耶稣固然要受荣耀,但先该受苦受死(路加福音24:26)。上帝的国一定要发扬光大,不过它的创立者先该在世界上,像一粒麦子入土化烂了,才可结出许多丰满的子粒。耶稣这句话,包含诗篇22章和以赛亚书53章“上主的仆人”歌曲的大意。大卫在描写了基督的苦难和他的哀叹后,便详释由他的苦难圣死所生出来的美果(诗篇22:23-32)。以赛亚也是这样描写。他先述说基督的惨死,然后才述说由这惨死所获得的胜利:“耶和华却定意(或译:喜悦)将他压伤,使他受痛苦。耶和华以他为赎罪祭(或译:他献本身为赎罪祭)。他必看见后裔,并且延长年日。耶和华所喜悦的事必在他手中亨通。他必看见自己劳苦的功效,便心满意足。有许多人因认识我的义仆得称为义;并且他要担当他们的罪孽。”(以赛亚书53:10、11)。耶稣走的这条苦路,也是他的弟子应走的道路。他们不但该憎恨自己的性命,简直还该扔掉自己的性命(马太福音10:39;16:25);这样才可以保全性命人于永生。事奉耶稣即等于跟随耶稣,跟随耶稣的,必该走耶稣的苦路,但最后必要受到荣耀;因为父荣耀他的圣子,也要荣耀跟随他圣子的人;父尊重他的圣子,也要尊重跟随他的圣子的人(14:3;17:24)。
人子必須被舉起來
- 12:27 「我現在心裏憂愁,我說甚麼才好呢?說『父啊,救我脫離這時候』嗎?但我正是為這時候來的。
本节亦可译作:“现在我心神烦乱,我可说什么呢?父啊!你要救我脱离这时辰吗?但我正是为此,才到了这时辰。”意思没有多大出入。“贪生怕死”是人情之常,视死如归的耶稣,当然不会怕死。耶稣现在“心里忧愁”是他具有完整人性的表现,有如四天后他在客西马尼园中,面对着即将来临的苦难,惨绝人寰的死刑,心中战栗,忧闷欲死,把人性的弱点,完全暴露给我们一样(马太福音26:36-46;谷14:26-42;路22:39-53)。但他仍是仰合父的圣意,接受这次死亡。“但我原是为这时候来的”一句,和在客西马尼园所说的:“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将这杯撤去。然而,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你的意思”(马可福音14:36),意义与目的完全相似(希伯来书5:7)。
- 12:28 父啊,願你榮耀你的名!」於是有聲音從天上來,說:「我已經榮耀了我的名,還要再榮耀。」
- 12:29 站在旁邊的眾人聽見,就說:「打雷了。」另有的說:「有天使對他說話。」
- 12:30 耶穌回答說:「這聲音不是為我,而是為你們來的。
“父啊,愿你荣耀你的名!”这是说:父!不要因着我的心神烦乱而收回你的成命。为荣耀你的圣名,照着你的圣意去实行吧!你既定了要以我的苦难和惨死拯救人类,好荣耀你的圣名,就让我完全服从你的圣意,为使你获得应有的荣耀吧!父应允耶稣的祈求说:“我已经荣耀了我的名,还要再荣耀。”这从天而来的声音,和从前耶稣在约旦河受洗,在大他泊山显圣容时从天上所发的声音,都是父的声音。父的名字藉着耶稣的工作和使命到现在已得到了显扬,以后更要藉这使命的完成——复活,受到更大的显扬(17:2)。当父从天上给耶稣说这话时,在场群众都听到了。但他们就如圣保罗的同伴(使徒行传9:7;22:9)一样,声音是听见了,但是分辨不清说的是什么话。有的说是打雷,也许打雷在他们的意思中是上帝的声音,因为在旧约上多次称上帝的声音为雷声(撒母耳记下22:14;约伯记37:4、5等);有的却说是天使和耶稣讲话。耶稣听他们猜想得都不对,为此给他们解释了。
- 12:31 現在正是這世界受審判的時候;現在這世界的統治者要被趕出去。
- 12:32 我從地上被舉起來的時候,我要吸引萬人來歸我。」
- 12:33 耶穌這話是指自己將要怎樣死說的。
虽然群众未能明白这声音的意思,但最低限度该知道这是父赞成耶稣工作的一种天上的凭据。这天上来的声音是耶稣的苦难圣死和荣耀复活的开端,因此耶稣两次说出“现在”:“‘现在’就是这世界应受审判的时候,‘现在’这世界的王就要被赶出去。”耶稣刚才讲论了他的荣耀的时候(23),现在就是指这个时辰,就是这个苦难的时候。耶稣继续以两种断语,一消极的,一积极的,断言他苦难的效果。他消极断言说:现在这世界和这世界的王——撒但——(哥林多后书4:4;以弗所书2:2;6:12等)要受审判;换句话说,耶稣用自己的苦难圣死去定这世界的罪,去分辨出谁是随从上帝的,谁是随从撒但的。为此这世界的王即要被耶稣打倒。耶稣自从开始宣讲福音以来,就不断与这人类的欺骗者奋斗。现在他要用自己的圣死,给这人类的欺骗者以最后的打击。使他再不能在世界上横行无阻了,他要赐给信仰他的人胜过撤殚的神力。但要注意:耶稣固然完全战胜了撒但(14:30),但却没有完全消灭他——撒但——对我们的势力,还给他保留了一部分。耶稣这样作,是愿意我们从生到死该与撤殚交战。耶稣在积极方面讲他圣死的效果说:“当我从地上被举起来时,便要吸引万民来归向我。”“万民”,不只是指以色列民,也是指天下万民;不只是指当时生活在世的人,也是指当时尚未生于世的人。总之,是指直到世界穷尽时所有一切的人。这样便应验了吾主的预言:“正如父认识我,我也认识父一样;并且我为羊舍命。我另外有羊,不是这圈里的;我必须领他们来,他们也要听我的声音,并且要合成一群,归一个牧人了。”(10:15、16)。再说,那天上来的声音是叫犹太人回忆起昔日西乃山上的声音。上帝在那座山上颁布了旧约,立定了这审判世界的律法;这审判的结果:惩罚与赏报,要在耶稣从地上被人举起来的时候实现,因为那时候耶稣要把人们从撒殚的奴役中解救出来,吸引到自己的圣心内。
- 12:34 眾人就回答他:「我們聽見律法書上說,基督是永存的;你怎麼說,人子必須被舉起來呢?這人子是誰呢?」
由群众的答话,知道他们懂得耶稣说的是指自己要死,但他们却不明白其中所含的意义。他们以为耶稣既然自认是基督,就不应该死,因为他们从律法上,——所谓“律法”非仅指摩西律法,乃是指全部旧约(诗篇110:4;以赛亚书9:7;以西结书37:25等),——知道基督的国度永远常存,怎么他说出这样不合乎圣经的话呢?再说,基督的另一名称是“以色列的王”或“大卫的子孙”。现在耶稣却自称为“人子”。他们更是莫名其妙了。“人子”究竟是什么意思?“人子”指的是谁?他们百思不得其解。
- 12:35 耶穌對他們說:「光在你們中間為時不多了,應該趁着有光的時候行走,免得黑暗臨到你們;那在黑暗裏行走的,不知道往何處去。
- 12:36 你們趁着有光,要信從這光,使你們成為光明之子。」
耶稣是否解释了群众的疑问,或是耶稣解释了而圣史没有记载,我们无从得知。按圣区利罗的意见,耶稣虽没有直接解答他们的疑问,但是间接给他们解答了:“这个人子就是光”,光就是他自己(8:12;9:5)。他在世的时候,眼看着就快要结束了,劝他们趁着这光仍在世的时候,赶快善用这光,随从这光,信仰这光:如此他们便会明白这个人子是人类的救赎主。“应当趁着有光行走”正与“那在黑暗里行走的”一句相对,其意不外是:接受耶稣的指导,信从他的言行,在他的恩宠中度生活:这样才可成为光明之子(路加福音16:8;帖撒罗尼迦前书5:5;以弗所书5:8)。“光明之子”在谷木兰所发现的文件中是指一切领受上帝教训的人,但在耶稣的口中却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光明之子”是受真光照耀并按照真光的指引而行事的人(1:4、5、10;14:17等)。耶稣看透了他们的恶意,知道他们愿在上帝预定的时期以前,捉拿自己,为此他说完了这些话,便躲开他们,退避到伯大尼去,在那里过夜(马可福音11:11;马太福音21:17)。如此结束了这荣进京城的凯旋的一日。这一日如在迦百农的那一日一样(6:66等),这两个日子,开端都是欢呼喜庆的,但最后都是悲惨伤心的结局。在这两个日子中,群众起首都争先恐后地跟随耶稣,后来慢慢对他表示怀疑,对他的话先惊奇而后误会,再由误会而失信,由失信而有离弃他的,有设法捉拿他的。到了晚上,只有他的使徒还跟着他没有离去。
猶太人的不信
- 耶穌說了這些話,就離開他們隱藏了。
- 12:37 他雖然在他們面前行了許多神蹟,他們還是不信他。
37-43一段是约翰对耶稣传布福音的感想。他和新约的其他作者一样,都认为选民不相信基督的这一件顽固事,是因为以赛亚先知早已预言了的。圣奥古斯丁解释说:不是先知预言过犹太人的无信,犹太人便非背弃耶稣不可,反之是因为犹太人不肯相信耶稣,先知才说了这项可怕的预言。“行了许多神迹”,按原文亦可译作:“行了这么大的神迹”。若依前一译法,耶稣这几天内一定行了许多神迹,只是圣史没有一一记述出来,或者约翰在此有意总结耶稣三年传教以来所行的神迹;若依后一译法,便是指治好生来就是瞎眼的人和复活拉撒路这两个大神迹。
- 12:38 這是要應驗以賽亞先知所說的話:「主啊,我們所傳的有誰信呢?主的膀臂向誰顯露呢?」
- 12:39 他們所以不能信,因為以賽亞又說:
- 12:40 「主使他們瞎了眼,使他們硬了心,免得他們眼睛看見,他們心裏明白,回轉過來,我會醫治他們。」
- 12:41 以賽亞因看見了他的榮耀,就說了關於他的這話。
“他们所以不能信”一句,也该按圣经神学去解释,更该按约翰的神学去解释。按约翰所讲的“真理”和“光”的道理(3:1821),凡履行真理的必趋赴光;不履行真理的必远离耶稣,情愿住在黑暗中,在黑暗中摸索,任黑暗包围自己。这样的人纵然愿意分辨方向,也分辨不出,因为他四周尽是黑暗,看不到光明。当然一个人到了这样可怜的地步,不会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由于慢慢地不矜细行,终究必陷人大罪,而不能自拔。因为他一生不但不顺从光明,反而憎恨它(3:20),如此才成了罪恶的奴隶(8:34)他的心自然要硬化得和法老的心一样(出10:35)。这种“心硬”的结果,寻根究底完全是出于人自己故意轻忽真光。这种执迷不悟的罪恶,是亵渎圣灵的大罪(马太福音12:31)。对这样的罪恶,人该自己负责,换句话说,是人自己硬了自己的心,甘愿入于迷途,正义的上帝不能不惩罚这违背真理,拒绝光明的罪人。若讲这端道理,是依照闪族人的心理。闪族人以为世人的思言行为既然是上帝许可做的,便说是上帝做的,为此把世人的一切言行举动都归属于上帝。假使按哲学的原理来说,那么若是将近因的行为,归属于远因,或第一原因——上帝。如果引用的第一句:“主啊,我们所传的有谁信呢?主的膀臂向谁显露呢?”与以赛亚书53:1、2的原文相同,但第二句的引证:“要使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发沉,眼睛昏迷;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便得医治”(以赛亚书6:10),不合马索拉原文,也不合七十士译文。这显然是他有意把先知为当时的犹太人所说的话略加改变,取其大意贴合在与自己同时代的犹太人身上。因为耶稣时代的犹太人憎恨光明的心情,和以赛亚时代的犹太人憎恨光的心情,前后如出一辙。初期的教会都看出以赛亚的这句话是犹太人不信耶稣的预言(马太福音13:15;马可福音4:12;路加福音8:10;使徒行传28:26)。“以赛亚因为看见他的荣耀,就指着他说这”:按“他的”是指“耶稣的”荣耀。其实先知看见了上帝圣父的荣耀,并没看见上帝圣子的荣耀,那么约翰的话可怎样解释呢?要解释这话,并没有什么困难,只要知道约翰的神学,便可获得一个适当的解答。以赛亚固然看见永生上主的荣耀。但是降生为人的圣言,从永远就与上帝同在,为此先知在上帝那里也自然看见了圣子的荣耀。若依据这个神学原则,全信耶稣占有神性,为此毫无疑义地直接说先知看见了耶稣的荣耀。
- 12:42 雖然如此,官長中卻有好些信他的,只因法利賽人的緣故不敢承認,恐怕被趕出會堂。
- 12:43 這是因他們愛人給的尊榮過於愛上帝給的尊榮。
“官长中却有好些信他的”,这些敢在如此窘难耶稣的环境中信从耶稣的人,实在值得称许,但他们怕不利于己身而不敢公然承认,这点却实在值不得称许,反而应该受责斥。因为耶稣说过:“凡把我和我的道当作可耻的,人子在自己的荣耀里,并天父与圣天使的荣耀里降临的时候,也要把那人当作可耻的”(路加福音9:26);并且圣史就在这里也似乎对他们加以责斥,“因为他们爱世人的荣耀,胜过上帝的荣耀”(3:19)。“世人的荣耀”是现世的人许给属于现世的人的尊敬;“上帝的荣耀”是上帝许给属于他自己的儿女们的恩惠。“荣耀”二字在这里可作消极解,也可作积极解:若作消极解,便是说这些人因为爱受世人的荣耀不爱受上帝的荣耀;若作积极解,便是说他们愿给世人荣耀,不愿给上帝荣耀。
耶穌的道要審判人
- 12:44 耶穌喊着說:「信我的人不是信我,而是信差我來的那位。
- 12:45 看見我的,就是看見差我來的那位。
- 12:46 我就是來到世上的光,使凡信我的不住在黑暗裏。
- 12:47 若有人聽見我的話而不遵守,我不審判他,因為我來不是要審判世人,而是要拯救世人。
- 12:48 棄絕我、不領受我話的人自有審判他的;我所講的道在末日要審判他。
44-50一段是耶稣宣言的总纲。在这总纲内宣布了可称作他一切真理和诫命的基础的大原则:(一)世人应该爱慕真理。(二)信耶稣是真光。(三)慷慨地顺从真理,即照真理去处世。(四)这样便能获得永生。
“耶稣大声说”,即等于耶稣力竭声嘶地说,他第一个要求是世人应该信从他,因为信从他,就是信从父(3:15;5:38、46;6:29、35、40、47;8:24、45、46;9:24;10:37、38;11:25、26;12:36);他不但是上帝的使者,他更是圣父的圣子,所以谁看见了他,便看见了圣父,因为他与父原是一体(1:14;5:18;8:19;10:30、38)。耶稣是光,他来到世界上是为光照世人,使世人不再在黑暗中行走,而去随从这真光。接受这真光,随从这真光,就是信从耶稣:这样一定会得到永生。耶稣的福音本是这真光的反射,在世界末日世人在真光照耀中,会清清楚楚地看出自己是否随从了这真光。随从了这真光的人要受到赏报,没有随从这真光的人要受到惩罚。这就是耶稣所说的:“就是我所讲的道在末日要审判他。”“审判他”是“定他有罪”的意思。
- 12:49 因為我沒有憑着自己講,而是差我來的父已經給我命令,叫我說甚麼,講甚麼。
- 12:50 我也知道他的命令就是永生。所以,我講的正是照着父所告訴我的,我就這麼講了。」
“因为我没有凭着自己讲”:耶稣在这里说话的口气,是表示他以他的人性身份代表上帝说话。但代表所说的话,就是委派代表者所说的话。为此耶稣的每一句话,都是上帝圣父的话。世人若遵行这些话,便可获得永生;如果不遵行这些话,便得不到永生。“我也知道他的命令就是永生”,由此可见,信友的生活不在乎知道上帝的命令,而在乎遵行上帝的命令;也就是说,不在乎认识福音,而在乎实行福音。圣奥古斯丁说:“福音的真光为憎恨真光的人,是受审判的凭据;但为爱慕真光的人,却是获得永生的凭据。”
返回“聖經概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