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福音 第11章 概览
拉撒路的死
- 11:1 有一個患病的人,名叫拉撒路,住在伯大尼,就是馬利亞和她姐姐馬大的村莊。
- 11:2 這馬利亞就是那用香膏抹主,又用頭髮擦他腳的;患病的拉撒路是她的弟弟。
上图:1890年的伯大尼村照片。
耶稣复活拉撒路的这一个轰动遐迩的神迹,按约翰记载这神迹的用意和这神迹事实的本身,可算是耶稣公开传教,讲道救人的最高峰,表现出耶稣是生命,是复活,是死亡的胜利者。关于这神迹的历史性,因为三对观福音只字未提,故一般唯理派学者大都不予承认。他们认为这是约翰为了容易证明他所讲的道理:耶稣是生命和复活,便虚构了这个拉撒路复活的故事。可是约翰福音和三对观福音都不约而同地记载了耶稣自己由死中复活的大神迹,唯理学派仍然是加以否认。三对观福音之所以没有提拉撒路复活一事,是由于三圣史的着重点,只愿记述耶稣在加利利的活动情形,和他末了一次上耶路撒冷及他死而复活的事。约翰之所以记载这一回事,很可能是要弥补三对观福音的遗漏。再者,当耶稣复活拉撒路时,也许圣彼得不在场,为此在圣彼得编纂基督教初期的教理讲授(Catechesis primitiva)时,也就将耶稣在犹太区域活动情形略而不提。既然三对观福音的作者是依据这初期教理讲授编述福音,未提拉撒路复活的事当然是意中的事。此外,还有一个很可能的理由,使三圣史故意不记述拉撒路复活的事,就是由于当时教会的处境困难:路虽然提起过马大和马利亚姊妹二人,都没有提及拉撒路和他们三人共处的村名(路加福音10:38-42),因为我们从约翰福音知道犹太人非但决意杀害耶稣,也决定了要杀害拉撒路,因为许多人因着拉撒路信从了耶稣(12:10、11)。像这种恐怖的空气在初期的教会仍然到处弥漫,为此三位圣史以不提此事为妙,免得引起更多的麻烦。唯理派学者否认拉撒路复活之事,并非依据经文,又非依据历史,只全凭他们先人为主的成见:神迹是不可能的,耶稣不是上帝而只是肉骨凡胎的人,所以拉撒路的复活没有历史价值,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拉撒路”是一个希伯来名字,其意是谓“上帝所协助的”。我们不能断定他是马大和马利亚的哥哥或弟弟,故以泛称的“兄弟”二字译出。但从福音记述的语气看来,很可能马大是大姐,马利亚是二姐,拉撒路则是弟弟。但这只是一种推测。他们三人的事,除了福音上所记述的以外,其他的传说似乎都不大可靠,因为没有历史上的确实根据。按圣厄丕法尼所保存的传说:拉撒路复活后,又活了三十多年。马利亚同抹大拉的马利亚和路加福音所提及的那用香液傅抹了耶稣脚的有罪的女人,并不是一人(路加福音7:36-50)。
- 11:3 姊妹兩個就打發人去見耶穌,說:「主啊,你所愛的人病了。」
- 11:4 耶穌聽見後卻說:「這病不至於死,而是為了上帝的榮耀,為要使上帝的兒子藉此得榮耀。」
- 11:5 耶穌素來愛馬大和她妹妹,以及拉撒路。
- 11:6 他聽見拉撒路病了,仍在原地住了兩天,
拉撒路的病情,大概是每况愈下,危在旦夕了,他的两个姐姐才差人去报告耶稣。她们的话充满无限的温柔,又充满无限的辛酸:“主啊,你所爱的人病了。”他们不说:“爱你的病了”,也不说:“你的朋友病了”,因为她们觉得如此说都比不上说“你所爱的人病了”这句话的温柔敦厚,含蓄有力,真可说与圣母马利亚在迦拿筵席上给耶稣所说的“他们没有酒了”那句话前后媲美。圣奥古斯丁注疏这句话说:“看!你所爱的病了。只要你知道就够了;因为你不爱,就必抛弃。”他的意思是说:耶稣若真爱他,便不会让他死;耶稣若叫他死,便不算真爱他。耶稣给来人说:“这病不至于死”这句话的含意太深奥了:也可说“这病不是要命的”,或“这病不是死症”,也可说“这病的结果不是死亡”,或“这病不会令人永死”。总而言之,耶稣的意思很可能是说:这次我要胜过死亡,父的荣耀和子的荣耀,要借这场病更加显扬。耶稣如此回答,并不立时同来人去伯大尼看拉撒路,是为激动姊妹二人和门徒的信心,也是为试探她们姊妹二人的信心,所以他不但没有立时去,反而在约旦河东岸停留了两天(10:40-42);大约在来人来见耶稣时,耶稣的朋友拉撒路便与世长辞了。吾主耶稣以他上帝性的“全知”早知道这件使马大和马利亚二人痛哭伤心的事,然而他没有告诉他的门徒。“耶稣素来爱马大和她妹子并拉撒路”这句话告诉我们,虽然耶稣仍停留在约旦河东岸,没有立刻动身去伯大尼治好拉撒路,但对他们姊弟三人的爱情并没有减少。耶稣愿意病人死去,是为了叫他复活。这是告诉人:谁信赖耶稣,就该始终依恃耶稣,在顺境中依恃,在逆境中仍旧依恃,因为他不能既爱而又遗弃(奥古斯丁)。
- 11:7 然後對門徒說:「我們再到猶太去吧!」
- 11:8 門徒對他說:「拉比,猶太人近來要拿石頭打你,你還再到那裏去嗎?」
- 11:9 耶穌回答:「白天不是有十二小時嗎?人若在白天行走,就不致跌倒,因為他看見這世上的光。
- 11:10 人若在黑夜行走,就會跌倒,因為他沒有光。」
“然后对门徒说……”:“此后”是两天以后。“我们再往犹太去吧!”本来耶稣是要往伯大尼去的,但不说往伯大尼,而只说往犹太去。这是为试探门徒并为坚固他们的信心,因为他们还很清楚地记得,前不多时犹太人要用石头砸死耶稣,耶稣为了逃难才和他们来到这约旦河东部,为此他们说:“拉比,犹太人近来要拿石头打你,你还往那里去吗?”这是为了他们自己并为了耶稣性命的安全,才这样提醒耶稣,劝他不要往那个危险地方去(10:31、39)。圣奥古斯丁说:耶稣是因人性的软弱,免被石头砸死,才从犹太地逃出,现在又往犹太地去,是要显扬他上帝性的全能。耶稣为壮门徒的胆,就讲这比喻(参见9:4、5)说:“白日不是有十二小时吗?”这比喻的意思不外是:如同人只能在白日行路,因为白日有光;黑夜不能行路,因为黑夜没有光;同样耶稣的日子还没有完结,这一日内所有的十二时辰还没有完全过去,还剩下一两个时辰,为此耶稣还应该行路,服务;换句话说,他去世的时期虽然临近了,但还没有来到。拉撒路复活是纪元三十年三月初的事,耶稣被钉是同年四月初的事。由此推算,他在世的日子只有一个月的时光。此外,这小比喻还有一层更深的意义:人子的光是父的旨意,因为他常遵行父的旨意,因此他也是世界的光,常照耀世界。世人若信从耶稣,就是在光里行走;反之,若不信从耶稣,就是在黑夜里行走。这样的人当然免不了要跌倒,因为他反对父的旨意。
- 11:11 耶穌說了這些話,隨後對他們說:「我們的朋友拉撒路睡了,我去叫醒他。」
- 11:12 門徒就說:「主啊,他若睡了,就會好的。」
- 11:13 耶穌說這話是指拉撒路死了,他們卻以為他是指通常的睡眠。
- 11:14 於是耶穌就明白地告訴他們:「拉撒路死了。
- 11:15 為了你們的緣故,我不在那裏反而歡喜,為要使你們信。現在我們到他那裏去吧。」
“我们的朋友拉撒路睡了”,这句话表示拉撒路因耶稣的关系也成了使徒们的朋友。因为他和他的两位姐姐素常款待耶稣和十二位门徒,毫不吝惜自己的钱财。“睡了”二字用于病人,无论古今中外,总是表示病势好转的现象,为此使徒们便说“他若睡了,就必好了”,就是说:既然他的病势已经好转,一定会好的,不必我们渡河往他的家里去,冒性命的危险。耶稣看出门徒们没有明白他话的真意,便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说:拉撒路是死了,不是睡着了;并且说:为了他们的缘故,他很喜欢拉撒路死时他不在场;如果他在场的话,病人的两个姐姐一定要恳求耶稣治好她们垂危的弟弟。然而治好病人的这类神迹,门徒们已经看惯了;复活死人虽然使徒们也见过几次,但是复活一个死去四天且已发臭的死人,使徒们却从未见过。吾主耶稣为坚固他们的信心,知道自己去世的时候快要来到,免得他们在他那惨绝人寰的受难始末中,在信心上一蹶不振,才神妙莫测地安排了这样的一幕。
- 11:16 於是那稱為低土馬的多馬對其他的門徒說:「我們也去和他同死吧!」
“多马,又称为低土马”:本来也可译作“有双生之称的多马”,或“有孪生之称的多马”,因“多马”是希伯来文,“低土马”是希腊文,都是双生或孪生的意思,为此这句话就等于说:多默,希腊文是双生或孪生的意思。三对观福音没有记这位使徒的事迹,仅在使徒名录中写了他的名字(马太福音10:3;路加福音6:15;马可福音3:18;使徒行传1:13)。若却对他的言行略提了几句(14:5;20:24-29)。从这几句话中,可以看出他的个性是非常忠勇,但也非常倔强。也许为了这个原故,若用这个希腊文的“低土马”暗示他的双重个性。我们也因此不怪异他为什么在这里竟一马当先,不等平时首先发言的彼得开口,就先发言说:“我们也去和他同死吧。”,后来为什么竟那样的固执,非亲手摸到耶稣的伤孔,决不信耶稣复活。
耶穌是復活,是生命
- 11:17 耶穌到了,知道拉撒路在墳墓裏已經四天了。
- 11:18 伯大尼離耶路撒冷不遠,約有六里( [ 11.18] 「六里」:即三公里,原文即「十五斯他迪」,古希臘長度單位;參「度量衡表」。)路。
- 11:19 有好些猶太人來看馬大和馬利亞,要為她們弟弟的緣故安慰她們。
耶稣和使徒到达伯大尼的那天,拉撒路在坟墓中已经四天了。大概姊妹二人派人去给耶稣报告拉撒路病重的那天,使者离家不久,拉撒路便死了。加上耶稣在比利亚停留的两天,再加上去伯大尼的一天或一天多的路程,故耶稣到伯大尼时,他的朋友埋葬已经四天了。按犹太的风俗,埋葬礼大都在死亡的当日举行(使徒行传5:6、10)。一因伯大尼离耶路撒冷很近,二因拉撒路是小康之家,为此有许多亲友来他家吊丧。“约有六里路”,差不多等于五华里。
- 11:20 馬大聽見耶穌來了,就出去迎接他;馬利亞卻仍然坐在家裏。
- 11:21 馬大對耶穌說:「主啊,你若早在這裏,我弟弟就不會死了。
- 11:22 我也知道,即使現在,你無論向上帝求甚麼,上帝也必賜給你。」
约翰所描写的马大和她的妹妹马利亚的性格与路加福音所描写的完全相同(路加福音10:38-42)。马大是一个善于处理家务好动的女子,马利亚却是一个沉默寡言好静的女子。这性格不同的两姊妹,在最近这几天来因弟弟的丧事,所挂虑的,所言谈的,所念念不忘的,却都相同。为此她们二人先后见耶稣时所说的话也完全一样:“主啊,你若早在这里,我兄弟必不死。”由这句话看来,姊妹二人虽然确信耶稣是要来的那位犹太人所期待的基督,但对耶稣的上帝性:无所不在,无所不知和无所不能,却还没有完全的信仰。拉撒路的死,根本不关乎耶稣的在与不在,只关乎耶稣的愿与不愿。若耶稣不愿拉撒路死,虽不在跟前,仍然死不了;若耶稣愿意拉撒路死,纵然在跟前,还是要死去。她们根本没有想到,耶稣让拉撒路死去是有他的用意的。“就是现在,我也知道……”这些话暗示马大的希望,却不表明马大的希望;换句话说,她在心里满怀着耶稣求父叫拉撒路复活的希望,但却不敢把这种分外的希望说出口来。
- 11:23 耶穌對她說:「你弟弟會復活的。」
- 11:24 馬大對他說:「我知道在末日復活的時候,他會復活。」
- 11:25 耶穌對她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 [ 11.25] 「復活…也在我」:原文直譯「我就是復活和生命」。)。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
- 11:26 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這話嗎?」
耶稣的答复,也是一种隐而显,显而隐的说法:“你兄弟必然复活”,不明说他立时就要叫拉撒路从坟墓出来,也不明说他不。耶稣这样说,是为加强她们的信心。由于当时的犹太人大都相信人在死后到末日仍要复活,为此马大给耶稣顺口答说:“我知道在末日复活的时候,他必复活。”那时要复活,她全信无疑;但现在就要复活,她倒不怎样相信。耶稣再进一步给她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圣奥古斯丁解释这句话说:“我之所以是复活,因为我是生命”。全能的上帝圣子有赐给人生命的权能,便自然有胜过死亡的权能,叫死去的人再活过来,这是胜过死亡的最有力的表现(哥林多前书15:26、54-56)。到世界末日,耶稣固然要叫一切死人复活(5:28、29),但现在就要给他这种权能先行一个最大的“征兆”,就是叫拉撒路死而复生。耶稣的这几句话,教训我们两端极重要的道理:一、吾主耶稣不但赐给世人一种宗教道德的高尚生活,他还使世人肉身的生命,不至永远灭亡;现在叫肉身死,将来还要叫肉身复活。二、因罪恶而使灵魂死亡,比肉身死亡,更是不幸。耶稣是以自己的死亡复活,战胜了这种灵魂上的死亡。他战胜这种死亡的方式,是赐给信从他的人一种超性的生命,即以他的“永生”,叫人永远生活,虽然世人的肉身到时将要死去,但终有一日却要复活。“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耶稣用这几句话分明告诉我们:(一)人类获得的救恩—生命与复活——和耶稣是不可分离的。(二)耶稣是死人的唤醒者,不但要唤醒灵魂死了的,也要唤醒肉身死了的。总之,凡是死去的人都要被他唤醒。(三)因为耶稣是生命,所以他也是复活;换句话说,整个的人——灵魂和肉身——要在末日复活时,得到自己的成全,正如圣保罗所说的:“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劳苦,并非愿意脱下这个,乃是愿意穿上那个,好叫这必死的被生命吞灭了”(哥林多后书5:4)。
- 11:27 馬大對他說:「主啊,是的。我信你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就是那要臨到世界的。」
“主啊,是的,我信你是基督,是上帝的儿子,就是那要临到世界的。”马大的这句话,把她的信仰完全表白出来了。这种信仰的表白,不但不在彼得的信仰表白以下(马太福音16:16-18),更在拿但业的信仰表白以上:“拉比,你是上帝的儿子,你是以色列的王!”(1:49)。本节的话,也可译作“……你是基督,那要来到世界上的上帝子。”无论那种译法,意思一点儿也没有改变:马大不但信耶稣是以色列人所期待的基督,而且信他是上帝子;换句话说,她已信耶稣是上帝了(20:31)。
耶穌哭了
- 11:28 馬大說了這話就回去,叫她妹妹馬利亞,私下說:「老師來了,他在叫你。」
- 11:29 馬利亞聽見了,急忙起來,到耶穌那裏去。
- 11:30 那時,耶穌還沒有進村子,仍在馬大迎接他的地方。
- 11:31 那些同馬利亞在家裏安慰她的猶太人,見她急忙起來,出去,就跟着她,以為她要往墳墓那裏去哭。
- 11:32 馬利亞到了耶穌那裏,看見他,就俯伏在他腳前,對他說:「主啊,你若早在這裏,我弟弟就不會死了。」
“夫子来了,叫你。”从圣经上看来,耶稣并没有吩咐马大去叫马利亚,但马大为什么给她的妹妹说:“他叫你了!”这一定是若为了缩短篇幅,采用了史家惯用的简略法,绝对不是马大说谎。“暗暗地叫”:马大不愿意在场的吊丧人听见说耶稣来了,也许是怕消息外露,于耶稣有所不利。马利亚见到耶稣后与给耶稣说的话,完全和她姐姐说的一样。可是马利亚的热情流露的态度,却远胜过她的姐姐。她悲哭哀号,俯伏在耶稣的脚前。这种伤心的态度,不但感动了在场的人,连耶稣也感动了。
- 11:33 耶穌看見她哭,並看見與她同來的猶太人也哭,就心裏悲嘆,又甚憂愁,
- 11:34 就說:「你們把他安放在哪裏?」他們對他說:「主啊,請你來看。」
- 11:35 耶穌哭了。
“心里悲叹,又甚忧愁”是一种试译,因为另有不少的译法:“心灵上就悲愤叹息,荡乱不安”,或“心神愤激自恸”,或“心中气愤悲伤”,“感触而抖动”,“慨然兴悲”等等。我们认为希腊文的这个动词,虽然在他处(马太福音9:30;马可福音14:5)有气愤的意思,但在这里却似乎没有。虽然有的学者主张在这里应作忿怒解,是因犹太人的心硬如石而震忿,是因致人于死的罪恶而发怒,然而这样的讲解,似乎不合于当时的环境。假使作伤感忧闷解,便很合于当时的情境,因为耶稣固然是永不改变的上帝,但他也是有灵魂有肉身的人,和我们一样,自然也有喜怒哀乐爱恶欲的感觉。他现在看到这两位哭不成声的姊妹,和前来吊丧的亲友都在哭哭啼啼,当然触景生情,免不了要感伤难过,正如圣保罗使徒所说的“与喜乐的人同乐,与哀哭的人同哭”(罗马书12:15)。耶稣慈心大动,问她们把死人放在什么地方,一时悲从中来,眼泪竟夺眶而出。
- 11:36 猶太人就說:「你看,他多麼愛他!」
- 11:37 其中有人說:「他既然開了盲人的眼睛,難道不能叫這人不死嗎?」
拉撒路復活
- 11:38耶穌又心裏悲嘆,來到墳墓前。那墳墓是個穴,有一塊石頭擋着。
- 11:39 耶穌說:「把石頭挪開!」那死者的姐姐馬大對他說:「主啊,他現在必定臭了,因為他已經死了四天了。」
- 11:40 耶穌對她說:「我不是對你說過,你若信就必看見上帝的榮耀嗎?」
“你看他爱这人是何等恳切。”犹太人看见耶稣流泪,知道这是他真爱拉撒路的表示,为此情不自禁地说出了这样赞叹的话.这是一部分同情耶稣的人说的.但也有些不同情反而憎恨耶稣的人却讽刺他说:他既能开瞎子的眼,为什么不能叫他的朋友不死?他们根本没有想到耶稣叫拉撒路死去是为叫他复活。不叫他的朋友死去,固然是爱朋友的真凭实据,但叫他的朋友从死中复活,不是更爱朋友的真凭实据吗?叫一个瞎子复明是耶稣的奇能,叫一个死人复活,不更是耶稣的奇能吗?可惜心神昏迷的犹太人不能明白这一点。
“又心里悲叹”了。这里的“悲叹”可能有震忿发怒的意思。他忿怒犹太人颠倒是非竟然到了这样的程度,但仍有伤感忧闷的意思。他泪眼盈盈,声音颤颤地叫人把堵塞墓口的石头挪开,准备叫他的朋友重回人间。拉撒路的坟墓是在岩石中开凿的,并且也是相当的深,要到安放尸身的地方,须下二十多级石阶。坟墓前洞口封以大石。犹太人埋葬富人的情形,大都如此。马大以为耶稣叫人挪开石头,只是为看看他朋友一面,并没有想到是要叫他复活,故此给耶稣说:主啊,他现在必是臭了,因为他死了已经四天了。吾主耶稣看马大还没有明白他来到坟墓前的用意,便开导她说:“我不是对你说过,你若信,就必看见上帝的荣耀吗?”这话在暗示他曾给她说过的:“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25、26)的话有什么意思。如今耶稣要把生活时信从他的拉撒路从死中复活起来,是要叫我们知道:在世界末日他同样也要叫一切生活时信从他的人从死中复活。父和子的荣耀在这个神迹上就这样地彰显出来了(2:11;1:14)。
- 11:41 於是他們把石頭挪開。耶穌舉目望天,說:「父啊,我感謝你,因為你已經聽了我。
- 11:42 我知道你常常聽我,但我說這話是為了周圍站着的眾人,要使他們信是你差了我來的。」
“因为你已经听我”:这句话似乎有些突如其来,因为此处并没有提到耶稣祈求一事。也许是当人们搬挪石头时,耶稣在心中已暗暗地祈求过父,并且父已经允许了他的祈求,为此他举目向天,直接说:“父啊,我感谢你,因为你已经听我。”再说,人而上帝的耶稣本来就享有父的全能,但这全能却是由父蒙受的,所以真上帝亦真人的耶稣,常遵行父的圣意,常向父祈求,父也常俯听他的祈求。吾主耶稣的祈求,表示他与父共同生活的奥义(5:19、20、36)。耶稣立时就要使拉撒路复活的神迹表现出是父委托给他的一项“工程”,他是完成父的“工程”。这完成了的“工程”就是要证明他是父派遣来的(10:25等)。为此耶稣说:“叫他们信是你差了我来。”
- 11:43 說了這些話,他大聲呼叫說:「拉撒路,出來!」
- 11:44 那死了的人就出來了,手腳都裹着布,臉上包着頭巾。耶穌對他們說:「解開他,讓他走!」
“拉撒路出来!”死亡的胜利者给死人出命,简直像给活人出命一样。金口圣约翰解释说:耶稣命令死人犹如命令活人,因为在上帝前死人仍是活人;上帝是活人的上帝,不是死人的上帝(马可福音12:27)。耶稣的话是全能的话,死亡在耶稣全能的话下,什么能力也没有了。拉撒路立刻从死者中应命而出,死了的人又活起来了。“大声呼叫”:表示耶稣的命令是严重的,耶稣的命令是有效验的。同样在世界末日,一切死去的人,一个也不例外,一听见“人子”的声音,愿意或不愿意,非从死中复活起来不可,“行善的,复活得生;作恶的,复活定罪”(5:29)。
殺害耶穌的陰謀(太 26:1-5 可 14:1-2 路 22:1-2 )
- 11:45 於是來看馬利亞的猶太人中,有很多人見了耶穌所做的事,就信了他。
- 11:46 但其中也有人去見法利賽人,把耶穌所做的事告訴他們。
- 11:47 祭司長和法利賽人召開議會,說:「這人行好些神蹟,我們怎麼辦呢?
- 11:48 若讓他這樣做,人人都要信他;羅馬人也要來毀滅我們的聖殿( [ 11.48] 「聖殿」或譯「土地」。)和我們的民族。」
耶稣复活拉撒路的神迹,虽然有不少的人因此信从了他,但也有不少别有用心的人,也许这些人是法利赛人早已派出观察动静的奸细,遂把这事报告给法利赛人,法利赛人立即开会议决非把耶稣消灭不可。由此可见,真光来到世上,有接受真光的,有拒绝真光的(1:5、10-13)。这一次法利赛人谋害耶稣的主意,较前更为坚决了。他们为正式议决处死耶稣,就召开了公会。议会中因有一批否认死人复活的撒都该人,为此各会员遂把耶稣的宗教活动,变为政治活动而通过了。历来迫害圣教会的人,都学会了这一套政治把戏。他们提出杀害耶稣的政治理由是:如果让他任意讲道理,行奇迹,人民恐怕都要信他为基督。这样人民一定要推翻罗马人的统治,来一次还我河山的革命运动。那么罗马的大军必定要来镇压这种革命暴动,一怒之下,恐怕更要奴役我们的民族,毁灭我们的圣殿。如果事情真弄到这步田地,当然罗马政府不会再让他们有什么大祭司、祭司长及法利赛人、撒度该人等党的继续存在,继续掌权。自然他们不能再向人民作威作福了。这种自私自利的打算,反说是为国为民,假善欺人,莫此为甚!“我们的地土”,原文作“我们的圣殿”,可能是指全巴勒斯坦地,也可能是指耶路撒冷圣城,甚或也可能是指祭献上帝的圣殿。这里译作“圣殿”似乎较妥。参阅耶利米书7:14;历代志下4:7;玛喀比传下5:19;使徒行传6:14。
- 11:49 其中有一個人,名叫該亞法,那年當大祭司,對他們說:「你們甚麼都不知道,
该亚法,原名约瑟,大概是阿纳诺家族的人,罗马总督瓦肋辽格辣托(Valerius Gratus)在公元十八年任命他做以色列民的大祭司。但在公元三十六年叙利亚督导使威忒里约(Vitellius)却把他罢免了。他是大祭司亚纳斯的女婿(18:13)。“本年作大祭司”,这句话并不是说大祭司是每年选举的,因按摩西律法大祭司是父子相传的世袭制(出埃及记28章)。但在罗马统治以后,这种世袭制已无形中废除,因罗马总督或希律王任何理由都可随意委任或罢免,有时也因受到了贿赂,才去罢免旧的,委任新的。为此,“本年作大祭司”一句,是指耶稣受难被钉有关全人类救赎的那一年上,该亚法是在任的大祭司,并非是说在那一年上他才被委任为大祭司。这位大祭司提议:为避免自己的整个国家和民族遭受罗马帝国的毁灭,不如把他们认为可能招惹是非的耶稣一人处死。在一个神权政体的国家里,代理人民行祭献礼的大祭司,算是上帝的传达者,为此圣史讽刺他说:该亚法虽有祭司职,但由于他的圣职说了这项预言:耶稣用自己的死不但要救赎以色列民,并且还要救赎普世万民。“上帝四散的子民”不是指那些漂流在外的以色列民,是指一切尚未认识上帝的外邦人。至于说“上帝的子民”,并不是说他们现在是“上帝的子民”,——因为按原意来讲,圣经上一提到“上帝的子民”常是指以色列民,——而是说在上帝的预见中,他们要赖耶稣宝血的功劳,成为上帝的儿女,“聚集归一”,完全实现耶稣所说的那句预言:“我另外有羊,不是这圈里的;我必须领他们来,他们也要听我的声音,并且要合成一群,归一个牧人了”(10:16)。
- 11:50 也不想想,一個人替百姓死,免得整個民族滅亡,這對你們是有利的。」
- 11:51 他這話不是出於自己的意思,而是因他那年當大祭司,所以預言耶穌將為這民族而死。
- 11:52 他不但替這民族死,還要把上帝四散的兒女都聚集起來,合成一羣。
- 11:53 從那日起,他們就商議要殺耶穌。
过去犹太人图谋要杀害耶稣的叫嚣,都可说是一时情感冲动的意气用事,但“从那日起”,即从这次会议以后,杀害耶稣的叫嚣已成为犹太人当局所议定的杀害耶稣的定案了,因为“他们就商议要杀耶稣”中的“商议”二字,在原文中是有决定的意思,有“全体会员一致通过”的意思。撒督该人对于死人复活的这一问题和法利赛人的意见一向相左,但这次在会议中对于杀害耶稣这一事,却和法利赛人共同勾结,狼狈为奸。他们对于杀害耶稣的议决已定,便只等良机以行事了。
- 11:54 所以,耶穌不再公開在猶太人中走動,卻離開那裏,往靠近曠野的鄉間去,到了一座城,名叫以法蓮,就在那裏和門徒住下來。
“耶稣不再显然行在犹太人中间”:不是说耶稣怕人杀害就不敢见人,而是说父的圣意尚不愿他此时此地被杀,父愿他在一个月以后的逾越节内罹难被杀。用若常用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他的时候还没有到”(2:4;7:30;8:20;13:1)。为此耶稣为顺从父的圣意,暂时躲到荒野中的以法莲城去避开犹太人的眼目,准备迎接即将来临的大难。以法莲在犹太省荒野的边界上,位于雅各梦见天梯的伯特利以北约四公里。
- 11:55 猶太人的逾越節近了,有許多人從鄉下上耶路撒冷去,要在過節前潔淨自己。
圣史特别标明“犹太人的逾越节”,而不单说“逾越节”,是因为当他撰述福音时,耶稣所立的新教会已与犹太人的教会脱离了关系,有意暗示基督的信徒另有一个新的逾越节;或许也有意暗示是耶稣在世时犹太人最后的逾越节,因为在这个逾越节内,耶稣要以自己,这无罪上帝羔羊的宰杀与祭献,平息上帝的义怒,消灭人世的罪恶,结束千余年来的“犹太人的逾越节”,开始“基督徒的逾越节”。“要在节前洁净自己”,按犹太人的古老遗规,在逾越节以前若不经过一种圣洁自己的法定手续,任何人不能参加这伟大的庆节(民数记9:13)。为此他们先到耶路撒冷去,在那里祭司特别多,更容易询问他们该如何圣洁自己。
- 11:56 於是他們尋找耶穌,站在聖殿裏彼此說:「你們認為怎樣,他不會來過節吧?」
- 11:57 那時,祭司長和法利賽人早已下令,若有人知道耶穌的下落,就要報告,他們好去捉拿他。
他们就寻找耶稣,站在殿里彼此说:“你们的意思如何,他不来过节吗?”这句话中的“他们”是指什么人呢?是反对耶稣的人,或是赞成耶稣的人?是普通的人民,或是吹毛求疵的法利赛人?学者尚没有一致的意见。还有一层:这句应作否定句读,或是应作疑问句读?除了圣区利罗及不多几位学者主张作否定句读“你们还想什么呢?他决不会来过节了”外,所有的学者都主张作疑问句读。我们赞成这一读法。至于发问的“他们”是哪些人?似乎是那些既非赞成,又非反对耶稣的一般普通老百姓。他们发问的目的,只是出于一种好奇心(:11),因为祭司长和法利赛人颁布命令,也许已悬出赏格:若有人知道耶稣所在的地方,应该报告公会去捉拿这个在逃的罪犯。他们愿知道在这样紧张的局势下,看着这位讲道劝人的耶稣,究竟有无胆量来京过这个庆节。
返回“聖經概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