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靈與靈修

约翰福音 第10章 概览

羊圈的比喻

上图:古代以色列的羊圈,牧羊人就睡在门口。

上图:古代以色列的羊圈,牧羊人就睡在门口。

1-21节是记载耶稣在住棚节以后不久所讲的好牧人的比喻。耶稣讲说这个比喻,大概与复明的瞎子被法利赛人逐出会堂的事有点关系(9:34)。法利赛人把复明的瞎子逐出会堂(9:22、34、35),是因为他相信耶稣是基督。法利赛人这样禁止人民信仰基督,已信仰的又这样加以迫害,他们实在有愧于以色列牧者的责任,他们无异是以西结先知所说的“牧养自己的牧者”(以西结书34:4)。丝毫不关心自己的羊群(马太福音9:36)。耶稣因怜悯这没有牧人的以色列人和举世迷途的亡羊,遂自比为信徒的好牧人。耶稣讲这比喻的动机,可能与法利赛人的态度有因果的关系,但就其内容来说,却是一篇独立的道理,彰明耶稣另外的一个德能和他使命的另一面。圣托马斯早就注意到这一点。他说:在前章耶稣显示了自己为人类的光明,在本章他却要显示自己为圣化人类的潜力。在旧约中上帝屡次自称或被称为牧人(创世记48:15;49:24;何西阿书4:16;诗篇23:1;80:2;以赛亚书40:11;耶利米书31:10);基督也被称为牧者(诗篇78:70-72;以西结书37:24;弥迦书5:3等);以色列民的首领无论是宗教的或政治的也都称为牧者(以西结书34章;耶利米书2:8;10:20;12:10;撒迦利亚书11:4-9等);不但称大卫为牧者(以西结书34:23),连摩西也被称为牧者(以赛亚书63:11)。以色列民却称为上帝的羊群(以西结书34章)。为了这些由来已久的名称,耶稣也屡次引用了羊群和牧人的比喻,如马可福音6:34;马太福音9:36;18:12.14;25:32等。圣彼得和圣保罗亦称耶稣为“灵魂的牧人”或“大牧人”(彼得前书2:25;5:4;希伯来书13:20)。总之,牧者的观念渗透了全部圣经。至于别的宗教和文明古国(如我国、古希腊、古罗马、古巴比伦等)称主持教务和治理人民的为“牧伯”“牧守”的历史事实,是众所周知的,这里不必详细援引了。关于本段的文体,或是属于“比喻类”,或是属于“寓意类”,不能决定。不过这两种意见都有权威的学者拥护。据我们推想,吾主耶稣所讲的,大概是希伯来文所谓的“玛霞耳”(Mashal),即类比、对比的意思,或一篇必须解释的隐语。实际上耶稣所讲的这个隐语,和三对观福音所记载的那些著名的比喻(parabolae)不同,如撒种的比喻(马太福音13:1-9),浪子的比喻(路加福音15:11-32);也与纯然的“寓意”不同,如约翰福音15:1-5所记载的真葡萄树的寓意。这两种意义都呈现在这种隐语内,为此可用拉冈热的话来说,是一个“寓意化的比喻”。参阅马太福音13章要义。在这“寓意化的比喻”中,显然重要的成份有四:牧人、贼、羊和羊的门。吾主在讲完“撒种的比喻”以后,亲自解释了那比喻的含义;这次也是一样,他讲完这牧者的状态以后立即加以解释。

耶穌是好牧人

“我是羊的门”:要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先该回顾1、2、3各节内所说的:不从门进去,那人就是贼,就是强盗,从门进入的才是牧人。他领羊进去或领羊出来,都是经过门。吾主耶稣说他是羊的门,是在告诉我们:(一)谁若愿意到羊圈内牧养羊,应该经过耶稣;换句话说,应该由他领受管理羊群的权柄(21:15-23);(二)羊若不经过耶稣,也不能找到草场,就是找不到养活自己永生性命的食粮。这是因为耶稣是世人唯一的中保,只有由他派遣的牧者才能牧放他的羊,羊也只有经过他才能进人上帝的国,而到父那里去。殉道者圣依纳爵曾暗示这句话说:“圣子是开向父的门”。经过这门的羊,才“可找着草场”(9),即滋养性命的地方。这草场是指上帝的国,也就是耶稣所立的圣教会。羊在这里才可获得安全,——安全亦可译作救赎,——才可获得上帝儿女的自由(8:32、36)。“出入”是一句流行于希伯来民间的成语(民数记27:17;申命记28:6;撒母耳上29:6;诗篇121:8;以西结书34:13等),表示信友在天父的家里——圣教会内,过的是儿女的生活,而不是奴仆的生活,仿佛耶稣的生活一样。这是圣保罗所说的:“摩西为仆人,在上帝的全家诚然尽忠,为要证明将来必传说的事。但基督为儿子,治理上帝的家;我们若将可夸的盼望和胆量坚持到底,便是他的家了”(希3:5、6)。被选的羊只听好牧人耶稣的声音,贼和强盗的声音他绝对不听。“凡在我以先来的都是贼,是强盗”:在耶稣以先来的是指哪些人呢?一定不是指古圣先贤,如圣祖和先知等,因为耶稣对这些人曾公开地称赞过(马太福音11:13等),而是指那些越墙窜进羊圈的假先知、假基督和法利赛人。这三等人都在日夜计划怎样养活自己,至于羊的饥渴根本不去过问。

10-15这一段内耶稣对于牧者和羊的关系作了更进一步的解释。他不但是羊群的门,即上帝和人类之问的唯一中保,而且也要为自己的羊群牺牲自己的性命,由消极的保护者,成了积极的救赎者。耶稣详细描述他之所以舍身救赎,是由于痛爱羊群;并且声明他要赐给羊群的生命,是他与父所共享共活的生命;换句话说,人类因着耶稣的牺牲,才可分享圣父和圣子所共享的永生。耶稣为表明他是一位资格全备的好牧人,还用了一个类比的方式描写盗贼和佣工对羊群的态度:盗贼只管“偷窃,杀害,毁坏”;佣工虽然比较好一点,但一遇有为护羊冒性命危险的时候,便抱头鼠窜,置羊的生死于不顾。至于好牧人,就大不同了。他为保护羊,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这样壮烈的牺牲,在人类的历史上是找不到的。耶稣说这话,只是为讲明他为人类的罪恶牺牲自己性命的惨绝人寰的事。耶稣用他的苦难圣死,使世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3:16;20:31;罗5:20等)。这更丰盛生命的结果,在于信友认识耶稣,如同父认识耶稣和耶稣认识父一样(14-15)。“认识”一词在这里不但表示明悟的作用,且更表示因认识而心向往之出于意志的那种爱的作用。耶稣给世人启示了父,世人在听从耶稣后,算是真认识了父,因为在耶稣启示以前,外邦人是“没有上帝”的(以弗所书2:11、12),犹太人虽知道有上帝,却不完全认识上帝(8:55;7:28)。如今他们既然都认识“上帝就是爱”(约翰一书4:8).就该对父和子以爱还爱。爱的使徒圣史约翰详解这端道理说:“凡有爱心的,都是由上帝而生,并且认识上帝。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上帝,因为上帝就是爱。(约翰一书4:7;6:8;以弗所书2:14)。

在圣子降生以前,以色列民是上帝唯一的羊群(诗篇23章),但在圣子降生以后,上帝的羊群就不只是以色列民了。因为耶稣不但要领忠信的以色列——“上帝的以色列”(加拉太书6:16)到他的教会里来,还要领选民以外的许许多多的异民来进他的教会,为能和“忠信的以色列”形成上帝的新圣民,由一个好牧人耶稣基督所牧养的新羊群——上帝的教会(11:52;12:32;弗2:14;则34:23;37:24)。“合成一群,归一个牧人”:普通按拉丁通行本译作:“一个羊栈,一个牧人。”这种译法不很正确。把“羊群”译作“羊栈”至第七世纪才有解经家注意到这种误译。“圣教会唯一”的信条,丝毫不靠这种误译,却完全依靠耶稣所讲的这篇道理的全面意义。使徒圣保罗把耶稣的大意加以略述说:“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上帝,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弗4:4-6)。巴勒特博士(Barrett)对这种误译说:“就如屡次所说的,这种译法,并不令人误解,原来在经文内没有一个证据可以暗示许多羊群安居在一个羊栈内”。在这个寓意化的比喻内,主要的意思,不是居于羊栈内,而是要羊群属于真正牧人领导。当耶稣领他的老羊群——以色列民——出栈,外教人也要加入他的羊群,都该听从他的声音,就是该接受他的教训(4:23);如此以色列人和异民便形成一个羊群,即一个看得见的教会。这教会是唯一的,因为只有一个信仰,只该听从一个牧人——耶稣。

耶稣在17、18两节,讲论救世工程的奥义,语重心长,发人深省。这奥妙的工作,全是出于他一片爱父爱人的心情。他甘心服从父命,牺牲自己的性命(3:35;5:19、20;8:29;17:4、24)。再进一步来说,父要子牺牲性命,是要他得到复活的光荣,要他在光荣复活以后,成为一切恩宠的源泉(12:24;14:19)。耶稣因为是上帝的儿子,他若不甘心舍掉自己的性命,谁也不能夺去他的性命(13:1-3;14:30;17:19;18:4;19:30);况且复活的奇迹不但是父的工程,也是圣子的工程(2:19)。这是“我也有权柄取回来”那句话的深意。

按约翰的记载,犹太人对于耶稣所讲的道理,发生争辩,终至于分裂,到此已是第三次了(7:43;9:16)。无论犹太人的心是多么的顽梗,但对于耶稣每次所讲的道理,总有一些表示赞成的;可惜不是全部都赞成耶稣,为此圣保罗使徒后来很伤感地说:“不是人人都有信德”(帖撒罗尼迦后书3:2)。像使徒圣保罗的这种为信心而闷闷不乐的苦楚,耶稣早已尝过了。他的教会从起初直到现在,无时不尝到这种苦味,将来仍然要尝到,直至世界末日。“为什么听他呢?”犹太人深恐民众受到耶稣道理的影响,为此一面诬蔑耶稣,说他是个被魔鬼附着发狂的人,一面禁止民众去听他。圣教会自古以来的仇敌都是利用这种卑劣的手段,去诬蔑圣教会,恐吓阻止人民去听从圣教会。“这不是鬼附之人所说的话”一句,除了使我们知道还有些良心未泯的犹太人说实话外,也使我们知道耶稣讲这好牧人的比喻是在治好胎生瞎子以后不久。耶稣因称自己为好牧人,故此古时的信友很喜欢画耶稣肩负或手抱羔羊的好牧人像。第三世纪时,这样的像在地窟内(Catcumba)常可以见到。历来的教父也爱用很美妙的诗词赞颂这位和蔼可亲的好牧人。然而无论好牧人的绘画是多么惟妙惟肖,人见人爱,也无论好牧人的诗词是多么协韵动听,深感人心,都比不上这一段福音的描写。凡热心默想这段福音的信友,必会找着蕴藏的天粮,灵魂上必可获得无可言喻的神乐。

猶太人棄絕耶穌

上图:19世纪乌克兰的光明节灯台Hanukkah menorah。主前168年,安提阿古四世强制推行希腊化,在圣殿里竖起宙斯祭坛,用猪献祭,并强迫犹太人吃猪肉,导致了马加比起义。犹大马加比收复耶路撒冷以后,下令洁净圣殿,庆祝八天「修殿节」。当时人们在圣殿里只找到一罐有大祭司封印的用于点燃金灯台的灯油,无论是制作还是去外地取来这种专门洁净过的灯油,都需要八天时间。但这罐只能燃用一天的灯油,竟然一直燃烧了八天。为纪念此事,修殿节最主要的仪式是点燃九枝灯台,中间的灯盏用来点燃其它八支灯盏,每天多点一枝,一直到第八天,所以「修殿节」也被称为「光明节」。

上图:19世纪乌克兰的光明节灯台Hanukkah menorah。主前168年,安提阿古四世强制推行希腊化,在圣殿里竖起宙斯祭坛,用猪献祭,并强迫犹太人吃猪肉,导致了马加比起义。犹大马加比收复耶路撒冷以后,下令洁净圣殿,庆祝八天「修殿节」。当时人们在圣殿里只找到一罐有大祭司封印的用于点燃金灯台的灯油,无论是制作还是去外地取来这种专门洁净过的灯油,都需要八天时间。但这罐只能燃用一天的灯油,竟然一直燃烧了八天。为纪念此事,修殿节最主要的仪式是点燃九枝灯台,中间的灯盏用来点燃其它八支灯盏,每天多点一枝,一直到第八天,所以「修殿节」也被称为「光明节」。

从住棚节(7:2)到修殿节,中间相距为时约有两月之久。在这两个月中,耶稣离开耶路撒冷往培勒雅和其他附近一带去宣讲了福音。路加福音10到13章所记载的,大概都是耶稣此时所行的事。“修殿节”是在玛加伯时代,犹太人为纪念祝圣重建的新祭坛的庆日,所行的礼仪,大略与“住棚节”的礼仪相同。“所罗门的廊”方向朝东,太阳一出来,即照射全廊,所以冬季民众来殿过节时,多聚集在这里取暖御寒。吾主耶稣也许是为了寒冷才在那里踱来踱去。

“你叫我们犹疑不定到几时呢?”有些现代学者却译作“你这样苦害我们要到几时呢?”我们觉得前一译法较妥,故从之。犹太人这次强迫耶稣说明他究竟是不是基督,比以前更为急切(2:18;5:16;8:25)。犹太人这样询问,当然又是为陷害耶稣。圣奥古斯丁说:他们的询问不是为接受真理,而是为寻隙控告耶稣。如果耶稣说:“我是基督”,那么这样的答复在犹太人心目中便有两种不妥:(一)耶稣不是他们梦想中的物质的、强有力的、光荣的基督。如果耶稣说“我是”,他们能借此在罗马政府前控告他有谋反的野心;(二)此外,实际上耶稣的身份远超过“基督”的地位,因为他是上帝的儿子。为此在耶稣这一方面来说,最妥当的办法,是把自己所行的事,指给他们看,叫他们自己去判断他是不是基督;换句话说,他的工程证明他是上帝派遣来的爱子(5:36、47),因为他的工程全是按上帝的旨意,并以上帝的名号而行的。“事”有时译作“事业”或“工程”,都是指耶稣为表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所有的行动。真心实意寻求真理的人,一看见耶稣的工程,便会信仰耶稣,跟随耶稣,就如良善的小羊一听见牧人的声音,就跟随牧人行走一样。吾主耶稣一提到他的忠信的羊群,便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他对他们的一腔热爱,说他们要享受幸福,自己要赐给他们永生(6:31),要使他们永不丧亡。他的羊群也属于父,并且是父赐给他的(17:6)。他们既然是父和子所爱护的,还有谁能从父和子的手里把他们夺去呢?吾主耶稣的这句话使我们联想到所罗门智训3:1“义人的灵魂在上帝手中、没有痛苦能侵害他们。”的那句话;然而细想起来,耶稣的这些话,却比旧约上的话,更丰富,更美满。29节的经文意义颇为晦暗,今从最普通的读法译出。按原文亦可译作“我父所赐给我的,比一切都珍贵,谁也不能从我父手中夺去。”按这种译法来讲,“珍贵”是指父赐给耶稣的羊群,即他所立的教会(17:24;以弗所书5:25-27等)。羊群的安全无虑,终究归功于父;羊群在子的手里,即等于在父的手里(申命记32:39;以赛亚书43:11-13;49:2;51:16;所罗门智训3:1)。

“我与父原为一”:这句话按上下文看来,不但表明耶稣和父有一样的权能,且也暗示耶稣享有这种权能的根由,是因为他的本性本体与父的本性本体完全一样(17:11、22)。犹太人认为耶稣的这句话,简直是一句亵渎上帝的话,因为这句话等于说“我就是上帝”。为此犹太人又拿起石头来,想要砸死耶稣(利未记24:23;约翰福音8:59)。

上帝在旧约中曾指着以色列人的法官说过“你们是神”(诗篇86:2),因为审判的权柄属于上帝:以色列人的法官审判人民,完全是以上帝的名义来行的(申命记1:17;19:17;出埃及记21:6;诗篇58篇)。耶稣用这句话反问犹太人,是要叫他们考虑一下,看看他的话,是不是有根有据。耶稣愿用当时经师惯用的辩证法,来驳倒犹太人对他所加的这项亵圣的罪名。既然法官能被称为“神”,因为他们是代替上帝施行审判;那么你们怎样能控告我犯了亵圣的罪?因为根据圣经,连“人”也可称为“神”。你们应该考虑的不是我的名称,而是我的工程,这些工程,谁也不能做到,除非他是与上帝同在,除非他是上帝所派遣来的,除非他是上帝圣子。我不是要你们单凭我的话来判断我,我是要你们由我的话去考虑我的工程,再凭我的工程判断我。我的工程会证明我是谁(参阅5:36;10:25;14:10、11)。耶稣的工程,即耶稣的道理和耶稣所行的神迹,自然会指给善意的人认识:父在我里面,我也在父里面(38)。“若那些承受上帝道的人”不是指从前听上帝话的祖先、先知和圣人,而是指现在按上下文听到“你们是神”的人,即犹太人的法官。“父所分别为圣”一句,应作“父所任命”解(耶利米书1:5;约翰福音17:17-19),与下面“又差到世间来的”一句中的“差”,差不多是一个意思。

上面提到犹太人要用石头砸死耶稣,现在又说犹太人要设法捉拿他。这样突然的转变,也许是因耶稣的引经据典,使他们碍于圣经的权威,不敢贸然从事,自作主张,只好把他带到宗教首领跟前去,禀明一切,敬候他们给耶稣判罪。但耶稣的时候尚未来到,便从容不迫地脱离了被捕的危险。至于耶稣是怎样从他们层层包围之中逃脱的,我们不得而知。圣奥古斯丁说:“他们没有捉住耶稣,因为他们没有信心的手”,意思是说,他们愿意捉住耶稣,不是为了享有耶稣,而是为了除去耶稣。假使他们是为了享有耶稣,耶稣不会从他们手中逃去的。

这里说“耶稣又往约旦河外去,到了约翰起初施洗的地方……”:因为耶稣从前去过那里(1:28、29),就是伯大尼和其附近的地方。耶稣来此的原因,除暂时躲避犹太人的逮捕外,也许是为了旧地重游,再向那些从前听过他道理的人宣讲福音。“约翰一件神迹没有行过”不是一句轻视约翰的话,反而是一句敬重约翰的话。因为紧接着就说:“但约翰指着这人所说的一切话都是真的。”说这些话的人,有如耶稣第一批门徒一样(1:35-51),由先锋施洗约翰的作证而找到了耶稣。现在约翰虽然已经去世,他从前虽没有行过什么神迹,然而他关于耶稣所讲的一切预言,在耶稣身上完全应验了。这样,已死的先锋,仍在给上帝的羔羊作证,仍在领人去信仰他。“在那里,信耶稣的人就多了”一句,在我们眼前勾画出了—个强烈的对照:京城里的法利赛人心硬眼瞎拒绝了久所等候的基督,乡间的老百姓心地温良却信从了耶稣。

返回“聖經概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