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来书 第9章 概览
地上和天上的圣所
- 9:1 原来连第一个约都有敬拜的礼仪和属世界的圣幕。
- 9:2 因为那预备好了的帐幕,第一层叫圣所,裏面有灯台、供桌和供饼。
- 9:3 第二层幔子后又有一层帐幕,叫至圣所,
- 9:4 有金香坛和四周包金的约柜,柜裏有盛吗哪的金罐、亚伦那根发过芽的杖和两块约版;
- 9:5 柜上面有荣耀的基路伯罩着施恩座。有关这一切我现在不能一一细说。
上图:摩西在旷野所造的「属世界的圣幕」(来九1)示意图。
作者在阐明耶稣因自己的圣死立定了一个永远的新约以后(8:6-13),就又归入论耶稣大祭司的论题,上接8:5所述。本段要论述的不外是:耶稣的祭司之职所以超越高贵,是因为行祭礼的地方是天上的圣殿——天堂,并因为在此圣殿所献祭的牺牲是他自己的身体(9:15-22)。保罗为证明这端道理,仍照他所有的体例,先拿旧约的会幕与牺牲来与耶稣的圣殿与牺牲相比较;两相对照之后,优劣之分,明若观火。使徒先怀着敬意描述旧约的礼规和会幕,因为这是摩西奉上帝的命制定的(8:5,出埃及记25章),又因为在会幕中大祭司曾举行旧约中最尊贵的献祭,这会幕和献祭有过极光荣灿烂的历史。但它们不拘怎样光荣,按它们的本性只是一个影子,只预兆未来一个更成全更荣耀的会幕和献祭。它们所预兆的现今已应验了。那按照麦基洗德的等次的大祭司已经来了,他行祭的地方是天上的圣殿,所献祭的牺牲是他自己。如果细想这位大祭司是“上帝的儿子”(4:14),又细想他不是进入一座人手制造的圣殿,而是进入了天上的圣殿,由此可知,耶稣的献祭已把旧约的献祭和礼仪一一都废除了(11-28节)。
1-5节描绘摩西支搭的会幕中所有的设备。显然作者没有管希律王所建筑的堂皇圣殿,这是为何?大慨因为当时这座堂皇的圣殿,其中已没有具体象征上帝在临的约柜(出埃及记25:10-22,26:33等)。虽然旧新二约彼此有天壤之别,但旧约却有它自己的礼仪和圣殿。旧约的圣殿之所以称为“属世界的”,也许不是按约瑟夫所说,包括全世界敬拜上帝之礼,也许不是按教父所说是指众人或外邦人都进入圣殿,而是指它的暂时性,与天上永远的圣殿相对立。这属世界的会幕,分为“预备的帐幕”,即圣所,和“第二幔子后又有一层帐幕”,即至圣所。在圣所里放着灯台(出埃及记25:31-40)、陈设饼和桌子(出埃及记37:10-16)。4节:在至圣所里“金香炉,有包金的约柜”。按出埃及记30:6所记“香炉”应在圣所内,作者为什么把它写在至圣所内呢?为解决这个难题学者的意见很多,今一概不提,仅将我们所主张的一说写在此处:就如“燔祭坛”(27:1-8等)本在圣所前面的庭院中安置着,但它的用途是为圣所内敬拜上帝之用;同样,“香炉”虽然在圣所中安置着,可是它的用途绝对是为至圣所;换句话说:在礼仪中香炉属于至圣所,享有至圣所的神圣不可侵犯性。作者在此处特别着重约柜和香炉二者所有的象征:约柜象征上帝显示与常临人世;香炉象征世人虔诚的崇拜(出埃及记30:6,40:5;利未记4:7,16:12-18;启示录8:3);此二事都在至圣所实现了,每年一次在赎罪节日都达到了最高的程度(利未记16:1114)。关于“约柜”(出埃及记25:10-16,37:1-6;申命记10:3)亦如上述,并依以色列民看来是上帝尊威的宝座;可是一到赎罪节日,就成为上帝发慈悲的宝座。关于“约版”见申命记10:1-2,列王纪上8:9。关于“盛吗哪的金罐和亚伦发过芽的杖”放在约柜内的事不见于旧约,作者的记述大概是依照了民间的传说。对于“基路伯”参见出埃及记25:18-20;民数记7:89;列王纪上8:6-8等。基路伯也表示上帝的尊威或荣耀的宝座。依照这个意思,以赛亚书37:16记载说:“坐在二基路伯上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啊,你,惟有你,是天下万国的上帝,你曾创造天地。”亦参阅出埃及记25:18-22,37:7-9,诗篇8:2等。上述的一切器皿虽各有寓意,但是作者只注意会幕分为两部和其中于赎罪节日所举行的主要礼仪所有的寓意。
- 9:6 这些物件既如此预备齐了,众祭司就不断地进第一层帐幕行拜上帝的礼。
- 9:7 至于第二层帐幕,惟有大祭司一年一次独自进去,没有一次不带着血,为自己献上,也为百姓无意所犯的过错献上。
在前边的帐幕,即所谓圣所中,祭司们或是每日早晚进入,为在香炉上焚香并为调理灯台(出埃及记30:7-8),或是每安息日进入为撤去旧陈设饼,换上新的(利未记24:7),但总不准他们进入至圣所。进入至圣所的权利只属大祭司,但他也不能任意进入,每年仅一次,且是在赎罪节日(利未记16章)。按利未记大祭司于此日进入至圣所为两次,而按米示拿为四次,与本书云为一次之事,并无矛盾之处,因肋与米示拿详记礼仪的细目,而本书将此日的礼仪只算为一回事。7节“没有不带着血为自己和百姓的过错献上”一句,含有两个重要的意思:(一)利未大祭司也是个罪人;(二)他的祈祷,除非藉所献的牺牲的血不能得到上帝悦纳。此处提牺牲的血,以引起下文论耶稣宝血的道理。
- 9:8 圣灵藉此指明,第一层帐幕仍存在的时候,进入至圣所的路还没有显示。
- 9:9 那第一层帐幕是现今时代的一个预表,表示所献的礼物和祭物都不能使敬拜的人在良心上得以完全。
- 9:10 这些事只不过是有关饮食和各种洁净的规矩,是属肉体的条例,它的功效是直到新次序的时期来到为止。
保罗在6、7两节之所以略述祭司们和大祭司的职务,是愿意指出他们的职务有许多缺点和不齐全处。那些缺点和不齐全处由以下的事实可以推知:圣所平民不能进入,只准祭司进入;至圣所不准祭司进入,只准大祭司进入,且只准一年一次:这些限制表示人民不能完全接近上帝。这些限制是上帝立定的,叫人想望一个成全的制度,能完全接近上帝的宗教制度。圣神也对旧约的制度表示:“头一层帐幕仍存的时候,进入至圣所的路还未显明。”是说旧约还存在,人接近上帝就受了限制。一切有关旧约的敬礼仅是含有寓意的礼仪,因此做为模型或影子的礼仪和献祭不能在良心方面使人成全,就是不能赦罪,使人成义。旧约的敬礼为什么不能使人良心洁净?因为它只注意人外面的洁净,如食品(利未记11:1-47)和饮料(利未记10:8-11,11:34)的洁与不洁,并各种洗涤的规矩(出埃及记29:4;民数记8:7等),这都是些属肉身的规矩,使守这些规矩的人获得法定的洁净,好能入圣殿参与敬拜,但这些规矩的本身却不能洁净人的心灵。旧约的敬礼和献祭既然有这些缺点,旧约的献祭所不断重行的,既然仅是表像和影子,所以人自然渴望崇拜的改良时期,想望那表像或影子所指的实体的实现。到了改良的时期,“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他,因为父要这样的人拜他”(约翰福音4:23;使徒行传3:21)。这又是保罗所着重的主要思想,就是旧约的订立只是为预备新约;摩西律法的颁布只是为引导人归向上帝的儿子耶稣(4:14,参见加拉太书3:4等)。
- 9:11 但现在基督已经来到,作了已实现的美事的大祭司,经过那更大更全备的帐幕,不是人手所造,也不是属于这世界的;
- 9:12 他不用山羊和牛犊的血,而是用自己的血,只一次进入至圣所就获得了永远的赎罪。
11-14一段论新约大祭司的血有无限的价值,与1-10节旧约牺牲的血的有限价值,两者做一对比,益见旧约的缺点,和新约的完善。作者所作的比较是:(一)旧约大祭司于赎罪节日进入“属世界的圣殿”;大祭司耶稣于升天之日却进入了天上的圣殿。(二)旧约的大祭司带着牺牲的血经过圣所进入至圣所;耶稣却“经过那更大更全备的帐幕”,“用自己的血”进入了天上的圣殿。(三)旧约的大祭司由于祭品的不完善,应当每年重献;耶稣却由于他献祭的永远无限的价值,一次奉献就是永远奉献了,一次进入就是永远进入了天上的圣殿,他救赎的功劳永远为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以上是本段的主要意义。
在详释本段的字意之前,有一个异文和一个介词必先提出来讨论一下:(一)11节“将来”一词有许多抄卷作“已来”。这个异文虽然易于明了,却不一定出于原文,大概是由浅人妄改,以为具有鸿恩的祭司已来了,作者怎能还说“将来”呢?至于“将来”之说,详见下。(二)11节“经过”与12节两次“用”的介词原文全作“dia”。按“dia”可作地方介词,亦可作方法介词,全看它在什么名词之前。但因为学者们关于11节“更大更齐全的帐幕”的解释不同,介词的意义与翻译也随之不同:那些将此语译作“用那更大……帐幕”的学者以为此语指耶稣的肉身;有些学者以为指地上和天上的圣教会。而那些译作“经过那更大……帐幕”的学者以为是指天堂,或以为指圣母马利亚(Catharinus)。关于此语的解释实难以断定孰是孰非。我们所选的译法与解释,虽不敢说全对,似乎是更合乎上下文义。
“基督已经来到”,即谓圣子耶稣一降生为人(约翰福音1:11),就作人类的中保,救赎者和大祭司。作者由7、8两章直到此处着重的是耶稣大祭司的职位,因这职位给人类带来各种鸿恩。这些鸿恩之所以称为“将来”的,因为它们是属于新约的鸿恩。按犹太人的观点新约的一切即是属于将来的(1:14,2:5,10:11,11:20,13:14并注)。按此处所比较的是:以旧约大祭司在赎罪节日的献祭,与耶稣在十字架上的献祭相比:耶稣只一次——而旧约大祭司要多次献祭牺牲——献上了自己的血,“成了永远赎罪的事”,一次流血就有永远无限的介值。金口圣约翰说:“成了”(euramenos)一词,原文指明耶稣历久勇敢服从天父的慷慨大量。此处作者把耶稣十字架的献祭和他荣耀的升天视为一事,但不是说作者不知道耶稣第三日复活和第四十日才升天的事。作者的意思是要把耶稣的献祭与赎罪节日大祭司进至圣所的礼仪两相比较,因而特别提出了耶稣的升天,事实上耶稣于升天之日才正式隆重地进入了天上的圣殿(4:14)。现今要问:“经过那更大更全备的帐幕”一语是指什么地方?我们以为是指的高天。高天好像是天上帐幕的前一间,即“圣所”;这圣所不是属地上的受造之物,也不是人手所造,而是上帝的手所创造的(1:10)。就像旧约的大祭司经过圣所进入至圣所,照样耶稣也经过这圣所“进入了天上的圣殿”,即进入了天上帐幕的“至圣所”。也许作者并不十分注意天上的帐幕有“圣所”与“至圣所”的分别,他以为天上的帐幕仅是由至圣所形成的。他之所以分别“更大更全备的帐幕”与“天上的圣殿”,是想与世上的圣所与至圣所合成的帐幕相比。以上的解释,为许多学者所主张。但他们中有人将11-12两节翻译如下:“可是基督一来到了,他竟进入了那更大更齐全的帐幕……一次而为永远进入了圣殿,获得了永远的救赎”。这种译文也许能是圣保罗的意思,但与希腊文规不合。总之,这两节有四个主要的词句即“血、进入、成了、赎罪”,都具有深奥的意义:耶稣的宝血是救赎的代价(哥林多前书6:20,7:23),又是进入天上圣殿的条件(2:9)。我们的大祭司耶稣先该完成他的献祭,然后才能进入天国(路加福音24:26:使徒行传3:18等)。耶稣复活和升天的荣耀证明了他的工作的效能,也证明了他的工作是为天父所悦纳的(约翰福音17:1-5)。
- 9:13 若山羊和公牛的血,以及母牛犊的灰,洒在不洁的人身上,尚且使人成圣,身体洁净,
- 9:14 何况基督的血,他藉着永远的灵把自己无瑕疵地献给上帝,更能洗净我们( [ 9.14] 「我们」:有古卷是「你们」。)的良心,除去致死的行为,好事奉那位永生的上帝。
牺牲的血(利未记16:14-15)和母牛的灰烬(民数记19章)能圣化旧约的人得到“身体洁净”,即得到外面的洁净。如果拿这些牺牲与耶稣无瑕而至圣的献祭相比,自然后者有无限的尊贵,因为耶稣是上帝子,把自己甘愿献祭于天父(约翰福音10:17-19)。反之,旧约的牺牲是无灵的畜类。加之,耶稣不是按照外面的律法自献为牺牲,而是“藉着永远的灵”,即凭着自己的神性(罗1:4);或按别的学者,“永远的灵”是指上帝圣神,他引导了耶稣去献祭了自己(马太福音4:11;路加福音4:1等)。其次证明耶稣献祭的尊贵由其效果也可以得知:耶稣的血能以“洗净你们的心”,即能使我们称义:一方面消除我们的罪过(即“除去死行”所指),另一方面使我们去事奉生活的上帝。事奉崇拜上帝是人生在世的目的和人的成全。14节末句可作罗马书6:1-11的纲要。圣厄丕法尼说:“耶稣是牺牲,也是献祭;耶稣是祭司,也是祭坛,耶稣是上帝,也是人;耶稣是君王,也是大祭司;他是羔羊,为我们在各方面成了一切,为能在一切光景中赐给我们生命”。
- 9:15 为此,基督作了新约的中保;因为他的死,赎了人在第一个约之时所犯的罪过,使蒙召的人能得着所应许永远的产业。
- 9:16 凡有遗嘱,必须证实立遗嘱的人已经死了。
- 9:17 因为人死了,遗嘱才有效力;立遗嘱的人尚在,遗嘱就不能生效。
- 9:18 所以,第一个约也是用血立的。
耶稣在十字架上极耻辱的死亡为犹太人的回头是一块极大的绊脚石(哥林多前书1:23),因此保罗想从各方面证明耶稣的死亡,不但不是耻辱,而是极有荣耀,极有价值,为我们得救极有关系的事(11-14)。不仅如此,并且耶稣因了自己的死才订立了新约(8:6-13),才成了新约的中保。旧约的中保摩西用牛羊的血订立了暂时的西乃盟约,新约的中保圣子耶稣是以自己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订立了永远的新约:这样他以自己的死救赎了在旧约中犯罪的人类(罗马书5:6),好“叫蒙召之人”即选民和外邦人(9:28)“得着所应许永远的产业”。所说“永远的产业”,即是因新约的效力,叫人不是获得物质的福乐,而是获得物质福乐所象征的永远属灵的福乐,即是永生和天堂(加拉太书3章;罗马书3:25-26)。再说旧约与新约本身也不相同:旧约可视为双边协定;而新约好像是遗嘱。遗嘱完全是一种恩惠,但遗嘱的生效需要订立者的死亡。旧约既为双边协定,不需要中保的死亡,仅按古时的风俗,洒牺牲的血,表示盟约的成立,因此保罗说:连先前的盟约也不是没有用血开创的。但是新约既相似遗嘱,为使遣嘱生效,中保耶稣的死亡是必然的,而且耶稣也流了血,使盟约更加巩固;因着流血使立约的双方都负有一种义务。旧约时以色列民没有全尽应尽的义务(8:9),但在新约时期则不然:由于上帝将新律法铭刻在他们心中了,不分大小老幼都必认识爱慕上帝,作上帝的百姓(8:10-11)。
- 9:19 因为摩西当日照着律法将各样诫命传给众百姓,就拿朱红色绒和牛膝草,把牛犊、山羊( [ 9.19] 有古卷没有「山羊」。)的血和水洒在书上,又洒在众百姓身上,
- 9:20 说:「这血就是上帝与你们立约的凭据。」
- 9:21 他又照样把血洒在帐幕和敬拜用的各样器皿上。
- 9:22 按着律法,几乎每样东西都是用血洁净的;没有流血,就没有赦罪。
照以上所述,耶稣的死关系遗嘱和盟约的存在:遗嘱在立遗嘱者死后,才能给受遗嘱者产生好处,由此可见天父爱我们到了何种程度(约翰福音3:16),盟约是以血订立的,然后才使立约的双方各负有义务。作者几时注意新约有遗嘱的性质,即论及耶稣的死亡;几时注意上帝以耶稣的死所订立的新约,就拿耶稣所流的血作为新约的标记。作者以前为使读者明白耶稣因流血的献祭救赎了人类,就拿耶稣的献祭与赎罪节所献的赎罪祭相比较(9:1-14);如今又为使读者明白耶稣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是新约的标记,就拿摩西以祭牲的血作为订立旧约标记的事来作比较。保罗叙述摩西订立旧约的光景,除引用出埃及记24章所记外,还引用了口传或当时盛行的礼节,如“拿朱红色绒和牛膝草,把牛犊山羊的血和水”几种细节;不过这都是细节,最主要的意思是“这血就是上帝与你们立约的凭据”的一句(出埃及记24:8。引自《七十贤士译本》)。摩西用血洒祭坛、约书和民众:祭坛指上帝的鉴临,约书表示上帝的旨意;民众因着洒血与上帝成立了一种新关系,这关系比血统的关系更为密切。“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了(利未记17:11):此语是犹太人和几乎全人类对赎罪祭所有的普遍思想。犹太文士也有与此相同的一句成语:“除非藉着血,不能补赎罪过。”
基督献己为祭除掉了罪
- 9:23 这样,照着天上样式做的物件必须用这些礼仪去洁净,但那天上的一切,自然当用更美的祭物去洁净。
23节又回归11、12两节所述耶稣带着自己的血进入天上圣殿做为订立新约标记的意思。旧约的敬拜、帐幕、献祭、器皿等仅是天上圣殿的预表,好像天上的圣殿是原型,是本体,而地上的会幕仅是天上圣殿的模型或影子或表像(8:5)。凡是“按着律法”(22节)在世上所行的仅是在天上所行的一种模仿。世上的会幕和礼节只是叫人联想天上圣殿的原型,也叫人想到自己所行的仅是预兆将来。这样的思想为我们今日读者的确陌生,但由非罗和犹太文士的文献可知,这样的思想为犹太人是自然的,归依基督的犹太人念了本书也易于明了。如今论到23节的意义,不外是:旧约牺牲的血能洁净大祭司,使他能进入至圣所:能洁净祭司,使他能进入圣所;能洁净民众,使之能参加“上帝的集会”。假使只做耶稣预像的牺牲的血能发生这样伟大的效果,谁能懂得那叫人进入天上圣殿的耶稣的血所有的德能呢?谁若略略地懂得了,虽舌敝唇焦也不能讲解清楚。“那天上的本物自然当用更美的祭物去洁净”来洁净一句,不能照字面而应按借意或借喻法来释解。圣托马斯说:“耶稣的宝血洁净了那些要居住在天堂上的信友。以“天上的本物”喻“信友”。原来罪过给人关闭了天堂,耶稣的宝血又打开了。”圣托马斯的解释虽不能说是十分周全,但比其他学者的解释更合乎作者的深意。
- 9:24 因为基督并没有进了人手所造的圣所-这不过是真圣所的影像-而是进到天上,如今为我们出现在上帝面前。
“真圣所的影相”是指摩西按上帝的指示所造的会幕和旧约时代以色列民按律法敬拜上帝的圣殿;耶稣所进入的不是这当预像的圣殿,而是进入了“真圣所”节进入“天上的本物”。天上的圣殿是世上圣殿的原型。旧约的大祭司进入至圣所,虽未见到上帝,但仍是战战兢兢;而我们的大祭司耶稣却出显在上帝面前为我们转求。“如今为我们显在上帝面前”一语,是祭司的术语。因此不少学者依据此语讲论基督天上的祭司职;对此语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另外有索齐尼派的谬说(DTC:Socinianisme),今从略。有些学者依据7:23-25;8:1-3;9:25以为本节包含两个道理:(一)耶稣的祭司职位是永远存在的;(二)耶稣因其祭司职位永远在上帝父前为我们转求。为明白学者所征引的这几处经文,当知本书的作者已假定耶稣十字架的献祭为自己获得荣耀并圣化人类是惟一无二的献祭,又因这献祭他获得了上帝的永远荣耀和全权(1:3;2:5-9;7:1;10:12;12:12)。作者用了祭司术语表示基督天上的祭司职位,这祭司职位是表示耶稣的荣耀和全权。有的学者以为本处是指耶稣在天父面前再奉献他曾在十字架上所献的献祭。就是说:在世上圣职人员每次举行圣祭的时候,耶稣就重新奉献他在十字架上所行的,即重演基督事件。这种解释虽无法证明,却不反对本书的道理,反而更阐明本书的深意。
- 9:25 他也无须多次将自己献上,像大祭司每年带着牛羊的血进入至圣所。
- 9:26 如果这样,他从创世以来就必须多次受苦了。但如今,他在今世的末期显现,仅一次把自己献为祭,好除掉罪。
25、26两节作者驳斥犹太人所说:耶稣只献祭一次,怎能救赎人类从开始到世末所犯的一切罪恶呢?作者为驳斥这个非难,先说出了耶稣的献祭与宝血的价值。耶稣所献祭的祭品,所流的血,不是其他牺牲的血,而是“将自己献上”,因此若细想耶稣是上帝的儿子(1:1-4等),就不能不明白他的献祭有无限无量的价值,他的宝血能洗净往古来今全人类的罪恶。上帝圣子降生为人是“在时候满足”(加拉太书4:4)。按“时候满足”一语是指世界末后的世代,亦即基督时代。以前的时代不拘多么长久,上帝安排了都是为准备圣子的降生。圣子“在这末世显现一次,把自己献为祭,好除掉罪”,即谓耶稣只一次献祭自己,可除免全人类的罪过,因为他是除免世罪的羔羊(约翰福音1:29)。耶稣只一次献祭自己,就“一切完成了”(约翰福音19:30)。
- 9:27 按着命定,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
- 9:28 同样,基督既然一次献上,担当了许多人的罪,将来要第二次显现,与罪无关,而是为了拯救热切等候他的人。
耶稣就他是上帝子来说只死一次就完全能救赎人类;就他是人来说(2:14;4:15),也只能死一次,因为这是为人类所有的措施(创世记3:19;便西拉智训14:12)。人死之后即等待上帝的审判(6:2,10:27),因为死亡和审判(此处是指公审判)二者决定世人的永远的命运。耶稣因为是我们的弟兄,同人一样只死一次,异于人的地方是不受审判而是要来施行审判(使徒行传10:15,11:9;提多书2:11,3:4)。因此可说:耶稣的死和他二次光荣的来临才完全完成他的使命,在第二次荣耀的来临时,要显示他是全人类的君王和救世主。28节的对偶句,上句暗示以赛亚书53章“上主的仆人”,下句暗示主二次来临的道理(马太福音24)。“上主的仆人”所预示的耶稣“除免”了人的罪,代人赎罪做了牺牲;在世界终穷时,耶稣降来要做人类的审判主,要大发光荣显示给“那等候他的人”,以“拯救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