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来书 第6章 概览
- 6:1 所以,我们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基础,竭力进到成熟的地步;不必再立根基,就如懊悔致死的行为、信靠上帝、
- 6:2 各样洗礼、按手礼、死人复活,以及永远的审判等的教导。
1-8节讲论基督徒应进步和专务成全的义务并应当戒避的罪过。对于本段经意与联贯有许多困难的问题,为了这些难题,有些学者就以为本书是写给外邦信友而不是写给犹太信友的,因为“再立根基”一语,对外邦人相宜,对与犹太人并不相宜。因为犹太人自幼就已知道什么是懊悔死行、信靠上帝,各样洗礼、按手之礼、死人复活,以及永远审判各等教训,作者再向他们提这些道理似乎是多余的。谁也不能否认本段与上下文的联贯,有不少的困难,但不可看得太过。依我们看来,若是随从以为本段是写给外邦信友的学者的见解,困难反倒更多,并且全希伯来书就成了不可解之谜。本段经文与七下文的联贯可作以下的解释:作者在5:11-14责斥读者好似不能吃干粮的婴孩(参见哥林多前书3:2)。正因为他们信心软弱,力量微弱,作者才希望他们转弱为强;但为转弱为强,必须叫他们吃干粮而有力量。又因为他们既是久已“蒙光照”的人,不论如何已多少能领略较深奥的道理了。也只有这样的道理才能使他们离开闲懒的状态,并能使他们转弱为强。依照这样的解释,3节的意义不外是:赖上帝的助佑,如今我要给你们写使人达到成全地步的道理。换句话说:既然我切愿你们成为成全的基督徒,所以用成全的道理来规劝你们。
按“基督道理的开端”(见5:12)一语,即是指为入教的人应学习的浅近道理。所以“离开”这个道理,是说不应当再讨论这种入教的浅近道理,因为我们(指作者与读者)应进一步去专务达成完全的地步。关于道理的开端,作者举了六个,共三组。如果将此六个与帖撒罗尼迦前书1:9-10,使徒行传14:15-17;17:22-32相比较,可知是圣教初兴时的要理纲目。
第一组:“懊悔死行”(指大罪或死罪)和“信靠上帝”:圣奥古斯丁解释说:“假使人不痛悔往日的生活,决不能开始过新生活。”;亦参阅使徒行传2:38-39并注。
第二组:“各样洗礼、按手之礼”:基督教会的本来洗礼只有一种,且只领一次;但此处“洗礼”为多数,因此引起了历代学者不同的解释:
- (一)有些学者以为是指三次浸水礼(特土良)。
- (二)或指水洗、血洗、愿洗三种形式不同的洗礼(圣奥古斯丁,圣托马斯)。
- (三)或指异端教徒所主张的犯罪后之再洗(圣亚他那修、厄雇默尼、忒敖斐拉托皆驳斥此说)。
- (四)或指多人领洗而言。
但依我们看来,此处所说“各样洗礼”是为分别耶稣所立的圣洗圣事与洗者约翰的门徒及犹太教给外邦归依者(Proselytae)所施的洗礼。“覆手”即坚振圣事。参阅使徒行传8:17-19;19:6并注。圣居普良说:“在领过洗的人身上覆手,好叫他领受圣灵”。
第三组:“死人复活,以及永远审判。”耶稣既从死者中复活了,所以复活的道理是圣教会最根本的道理之一(使徒行传4:2,17:18-22,23:6,26:6-8;哥林多前书15章等)。“死人复活”是指耶稣与我们人的复活。“永远审判”即是指公审判,称为“永远”,因为在公审判时决定了人的永远命运。参阅9:27,使徒行传2:20,10:42,17:31,24:25等。
- 6:3 上帝若准许,我们就这样做。
保罗既不愿向信友再讲论基督道理的开端,就祈求上帝帮助能给他们讲走向完全的道理。他讲这道理不是为背信心的信徒,因为为这样的人不但成全的道理,连基督道理的开端教导也没有什么益处。保罗的读者还没有到背教的悲惨地步,只是他们昔日的热诚冷淡了(10:32-38)。保罗仍希望他们能恢复旧日的热心,“能更近于救恩”,因此对他们讲了灵修的进步和成全的道理,即耶稣为上帝子,为人类大祭司的深奥的道理(7-10:18)。若问保罗为什么在此处(4-8节)及10:26-31讨论背信者不可悔改的问题?比较可取的一个答覆是:保罗提出这个问题的原故是劝戒那些懒惰不愿前进的信友,因为懒情的毛病有背信的危险。人若背了信心就没有悔改的希望了。特土良随从孟他奴异端以后(Montanismus)和诺瓦千派异端(Novatiani),妄引了这两端经文(6:4-8,10:26-21)来反对告解圣事;也许为了这个原故西方教会在三四世纪。有许多学者不以此书为正典。
- 6:4 论到那些已经蒙了光照、尝过天恩的滋味、又于圣灵有份、并尝过上帝的话的美味,和来世权能的人,若再离弃真道,就不可能使他们重新懊悔了;因为他们亲自把上帝的儿子重钉十字架,公然羞辱他。
- 6:5 【并于上节】
- 6:6 【并于上节】
至于背信者不能回心转意的原因,是因为这样的人轻视上帝的神恩,故意离开救主耶稣。他们所以不能回心转意,不是上帝不赏他们回头的恩宠,而是他们故意违背,不愿接受;换句话说,他们的心神全已麻木,常违背上帝的神光(马太福音12:31-33与注)。保罗也觉得自己无法使这样跌倒的人重新悔改。对于这一点保罗与约翰的观点相同:约翰也以为背信者既心如铁石,除非上帝赏赐他一种特恩异宠,谁也不能动他的心,引他悔改;他对此事写说:“人若看见弟兄犯了不至于死的罪,就当为他祈求,上帝必将生命赐给他;有至于死的罪,我不说当为这罪祈求”(约翰一书5:16)。背信的罪之所以如此凶恶,是因为违背的神恩太大而且多;此处提出了所违背的神恩有五种:
- (一)“已经蒙了光照”,即指受信心的光照而领洗之恩(以弗所书1:18,2:9;哥林多后书4:6;约翰福音12:36等)。自圣游斯丁以后即称圣洗至事为“光照”(photismos)。
- (二)“尝过天恩的滋味”,此语是否是指圣体圣事(使徒行传20:11),或罪之赦,或救赎之恩,不能确定。也许此语泛指基督给人类带来的得救之恩(BonaSalutis)。
- (三)“又于圣灵有份”的人,意指信友领洗时蒙受了圣灵和圣灵的恩惠,并感觉上帝是多么甘饴的。信友既与基督有分(1:9,3:14),也就有分于圣灵(使徒行传2:4,4:8-31,6:3-5;哥林多前书12:13;以弗所书5:18;提多书3:5-6;哥林多前书12-14)。
- (四)“并尝过上帝善道的滋味”,即指耶稣基督的福音(撒迦利亚书1:13)。
- (五)“觉悟来世权能的人”,“权能”一词按2:4是指圣灵使圣教会所显的奇迹;“未来世代”按2:5是指基督的神国——圣教会;这神国所蒙受的圣灵的恩惠已在今世实现,而在来世,即在天父的家中将充分表现出来。
但是信友如果受了这么多的神恩,竟还背弃了正道,背弃了信心,谁也不能“叫他们从新懊悔了”,“因为他们把上帝的儿子重钉十字架”。背信这罪不仅好像再钉死耶稣,而且好像再把他“明明地羞辱”,就如当初“犹太人不仅拒认耶稣为基督,不仅求比拉多钉死他,且也公开亵渎凌辱了他(玛27:39-44等)。我们对4-6三节的解释一如上述,但一些教父和现代一些权威学者却另有解释,他们以为是指信友若犯了大罪再也不得以圣洗圣事使他成义。这样的解释似乎不合乎保罗所说背信之罪的凶恶和不可挽救性。他此处所指的是违背圣灵的罪,因为只有此罪不得赦免,其他的罪过,连干犯圣子耶稣的罪也可获得赦免(马太福音12:32与注),并为获得罪之赦,耶稣特立了告解圣事(马太福音16:19,18:18;约翰福音20:23)。当知不能自新悔改一事,不是在上帝而是在背信的人故意违背的原故,因为他背弃信心是离开得救的途径,因为只有藉着信仰耶稣才能得救。此处不是说:背信者连一个回头的也没有,保罗仅是泛论背信之罪的普通恶果。他也没有否认耶稣所说:“在人这是不能的,在上帝凡事都能”(马太福音19:26)。
- 6:7 就如一块田地吸收过屡次下的雨水,生长蔬菜,合乎耕种的人用,就从上帝得福。
- 6:8 这块田地若长荆棘和蒺藜,必被废弃,近于诅咒,结局就是焚烧。
上图:焚烧「荆棘和蒺藜」,被焚烧的不是田地,而是田地里长出的「荆棘和蒺藜」。因此,来六8不是指真信徒会因犯罪而失去救恩,而是指被神管教。
7、8两节是取自创世记1:11-3:17的比喻,以阐明上边的道理:人的灵魂好比一块田地;就如田地受了雨露的润泽还不生长五谷或菜蔬,就是块废田,当受诅咒;同样,人如果蒙受了上帝的恩赐,不悔罪修德,必受上帝的永罚。
- 6:9 亲爱的,虽然这样说,我们仍深信你们有更好的情况,更接近救恩。
- 6:10 因为上帝并非不公义,竟忘记你们的工作和你们为他的名所显的爱心,就是你们过去和现在伺候圣徒的爱心。
- 6:11 我们盼望你们各人都显出同样的热忱,一直到底,好达成所确信的指望。
- 6:12 这样你们才不会懒惰,却成为效法那些藉着信和忍耐承受应许的人。
上段严厉的话,是保罗警惕犹太信友,坚定于善,不要背信跌倒。由9-12节变为亲爱的口吻,对信友加以鼓励。按“亲爱的”一词,见于保罗书信凡二十七次,本书仅此一处。保罗对他的读者确信他们“将有更好的表现”,即确信他们在将来的日常生活上,表现他们确有做信友的基本的信、望、爱三德,因而“近乎得救”(见10-12节)。保罗之所以如此“确信”,因为一方面他知道上帝是至义的,另一方面他也知道他的读者以往和现在所表现的爱德的工作,公义的上帝决不能忘掉他们的善功,许他们跌倒(10:35,11:26;提摩太后书4:8)。依据此处与其他经文,脱利腾公会议定断了善功所有的价值。无疑的,上帝要赏报行善的人,还应具有一个条件,即恒心“到底”,就是要怀着信心和坚忍的心坚持到底,如此一定会得到他的希望,即获得上帝所应许的永福。金口圣约翰说:看!上帝好似不看重他自己的尊位,他只要人信服他,为此人虽然用不相称他尊严的话讲论他,他也不管,他只要人绝对信赖他。
上帝确切的应许
- 6:13 当初上帝应许亚伯拉罕的时候,因为没有比自己更大的可以指着起誓,就指着自己起誓,
- 6:14 说:「我必多多赐福给你;我必使你大大增多。」
- 6:15 这样,亚伯拉罕因恒心等待而得了所应许的。
13-20节的要旨,一言以蔽之,即是“信赖”。这种信赖完全系于上帝的应许,因为上帝是忠信的,决不废除他的应许。由上帝赐给亚伯拉罕的应许上,可推出两个道理:(一)给亚伯拉罕的应许完全在基督身上实现了;既然信友与基督密切结合,那么,那应许也必在信友身上实现。(以弗所书2:5-10);(二)信友应当效法亚伯拉罕对应许的坚忍期待,并且还当有超过亚伯拉罕所有的坚忍与信心,因为基督已在信友之前领先进入了天上的圣殿。换句话:我们的信心凭耶稣所说“我若去为你们预备了地方”(约翰福音14:3并注)的话更加坚固了。
14节所引创世记22:17,上帝为巩固自己的应许之不可废除性,就以起誓来作担保。当然上帝起誓时,因为没有比他更大的在,就指着自己起誓。斐洛也有此理论。埃利澤拉比(R.Eleazar公元后三世纪末叶人)注解出埃及记32:13说:“摩西对上帝说:天地大主!如果你指着天地起誓,我还能想:就像天地能过去,照样你的誓辞也能过去。可是现今你指着你伟大而永恒的圣名(即你自己)起誓,所以你的誓辞才永远存在”。“亚伯拉罕既恒久忍耐,就得了所应许的”:事实上自他初次蒙受应许直到生依撒格已过了廿五年(创世记12:1-4,21:5),又六十年以后才生了两个孙子(创世记25:7-26),不拘时间怎样久长,其间不拘经过多少烦恼,仍全心信赖上帝的话。然而获得一个儿子,两个孙子,不能算是实现了“你的子孙多起来”的应许,所以必须在基督徒——蒙受亚伯拉罕祝福的新以色列身上才见到这应许的实现。
- 6:16 人都是指着比自己大的起誓,并且以起誓作保证,了结各样的争论。
- 6:17 照样,上帝愿意为那承受应许的人更有力地显明他的旨意不可更改,他以起誓作保证。
- 6:18 藉这两件不可更改的事-在这些事上,上帝绝不会说谎-我们这些逃往避难所的人能得到强有力的鼓励,去抓住那摆在我们前头的指望。
正因为新以色列是上帝向亚伯拉罕所应许的那么繁多的后裔,换句话说:正因为所应许的事是这么伟大,作者才进一步推论它的严重性和不可更改性。这个不可更改性的根本原因是上帝起了誓,自做应许的担保(见前注)。如果起誓能在人间了结争端,坚固合约,上帝的起誓岂不更坚固他的应许吗?所说“两件不更改的事”,是指应许和起誓。上帝既是信实不欺的,蒙受应许的人虽然在世上受许多痛苦,但他所仰望的是万般真确的,因而时常得到前进的鼓励。的确,信友在这充军之地实如逃难在外的人,他们所渴望的就是回到自己的家乡。信友生活在世上虽然还没有完全得到他们的希望,可是他们的希望已摆在他们的目前(歌罗西书1:5),他们应时时握住这种希望,因为这种希望决不会“羞耻”(罗马书5:5)。基督徒既已得见降生为人的圣子耶稣,所以他们的希望和欢乐,不说应当超越,至少应当等于亚伯拉罕的希望和欢乐。这位圣祖多么渴望看见耶稣的日子;他看见了,就十分欢乐(约翰福音8:56;希伯来书11:8-22,39,40),基督徒岂不也应当如此!
- 6:19 我们有这指望,如同灵魂的锚,又坚固又牢靠,进入幔子后面的至圣所。
作者继续论信友的希望是多么牢固,就用了安全、坚固而深入海底的锚做比喻。这比喻为生长在巴勒斯坦山地的人是陌生的,只有生长在大数城的保罗或生长在亚历山大里亚的亚波罗才会运用这比喻。这比喻常见于希腊作家的著作中。毕达哥拉斯说:“财富仿佛脆弱的锚,名誉更脆弱……那么什么算是坚固的锚呢?只有明智、慷慨、力量。像这样的锚不拘什么风波是不能动摇的。”保罗此处似乎是答覆一个问题:什么是我们信友的锚?他的答覆很简单:我们的锚是主耶稣,他是我们唯一的希望(提摩太前书1:1;罗马书8:14;歌罗西书1:27)。锚深入海底才使船停泊不动。我们的锚,耶稣基督投入的地方不是深海,而是“幔内”,即天堂(8:1-5,9:11-12),那里更是稳当万倍。
- 6:20 为我们作先锋的耶稣,既照着麦基洗德的体系成了永远的大祭司,已经进入了。
耶稣进入“幔内”——天堂,不是为自己,而是为我们信友,为给我们预备地方(约翰福音14:2)。“父啊,我在哪里,愿你所赐给我的人也同我在那里,叫他们看见你所赐给我的荣耀;因为创立世界以前,你已经爱我了”(约翰福音17:24)。耶稣进入天上的圣殿,做了我们的“先锋”;他居于天上的圣殿内做我们的“大祭司”。“先锋”是说他先到了天父家中;大祭司说他给世人开启了天上圣殿的帐幔,换句话说:给世人打开了升天的道路。20节又回到5:11节的思想。圣托马斯说:“看,使徒多么委婉曲折地复归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