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靈與靈修

希伯来书 第5章 概览

作者在前章已经明认上帝的儿子耶稣是同情我们,且已进入天父安息的大祭司(4:14-15);此处(1-10节)他先提出普通大祭司的召选和职权,以及对人民的慈怀,作为当大祭司者所应有的资格,然后将这些资格贴在耶稣身上,以证明稣是上帝的大祭司。原来向大祭司所要求的这些条件,连外教的祭司有时也有;不过本书的作者所注意的是伊撒尔人的祭司,他只愿意根据圣经论述亚伦的祭司的职位。根据圣经为祭司的条件有三:

这三个条件,说的就是祭司的来历、职分和圣召。

保罗提出了当大祭司三个条件之后,现今由5节开始把这三个条件贴在耶稣身上,证明他是人类最高的大祭司。不过作者在此紧接4节的意义,论述耶稣当大祭司,怎样为上帝所召选;已隐约暗示这位大祭司耶稣,已远超过旧约的大祭司。作者为证明耶稣为父所召,曾引了诗篇2:7和110:4,来证明耶稣是上帝为人类立定的唯一且最高的大祭司。按“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诗篇2:7)一语的意思是说:上帝圣子的“降生成人”做了他当大祭司等次的基础,换句话说:天父既然从永远决定了诞生为人的圣子耶稣为万有的元首(以弗所书1:10),他就成了人类走向上帝唯一的道路,正如耶稣亲口所说过的:“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翰福音14:6)。按6节所引诗篇110:4的话,消极地说明耶稣之当大祭司,不是按照亚伦的等次,而是按照麦基洗德的等次:是说耶稣是大祭司又是君王,如同麦基洗德一样。关于这点在7章内论述的十分详尽。今将诗篇110的几个特点略讨论于下:这是一篇直接论及弥赛亚的圣咏,耶稣曾亲自引用贴在自己身上(马可福音12:35-37),因此新约曾征引过二十多次。此诗篇由三方面论述弥赛亚的等次:为君王(1-3),为大祭司(4),为胜利者(5-7)。伪仆黎玛削(Pseudo-Primasius)把亚伦的祭司职与耶稣和麦基洗德的祭司职比较之后,推论出三个不同之点:(一)亚伦和他的子孙的职务,是祭杀牺牲,而麦基洗德奉献了象征圣体圣事的饼酒;亚伦的献祭停止了,而耶稣的献祭却世世永存不替。(二)亚伦仅为祭司,而麦基洗德和耶稣是祭司又是君王;麦基洗德,尤其耶稣不是以油膏抹的,而是以圣灵祝圣的(路加福音4:18-21)。(三)亚伦和他的子孙应一年内多次举行献祭,但麦基洗德仅出现一次,而耶稣也仅自祭一次。

耶稣当大祭司,除天父召选外,还有其他两个条件:即由人间选拔并为人奉献献祭(见注一),由7-10节即详论此事。在此段内论耶稣救赎之功,辞藻之优美,意义之深奥,可与腓立比书2:5-11、罗马书3:21-26、歌罗西书1:15-23相妣美。若要了解本段的深意,当知作者的目的,是在阐明耶稣因所受的苦难,成了成全的大祭司,因为由于苦难,耶稣学习了如何服徒;在苦难中的祈祷,证明了他爱人爱到了什么地步(7、8两节)。按“基督在肉体的时候”一语,本来可指耶稣在世的全部生活,可是由上下文可知作者仅愿意指耶稣受苦难的时期,且再缩小范围而仅指革客西马尼中的祈祷。福音的作者知道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大声呼喊”(路加福音23:46),也知道在拉撒路墓前和面对圣城流过眼泪(约翰福音11:35,路加福音19:41),但对客西马尼中的“大声哀哭,流泪祷告”,却未有记载。无疑地,作者是依据“耶路撒冷”教会的口传而写了这一句。“祷告、哀哭、流泪”,按原文为复数,表示屡次所行。犹太人论祷告说过:“祈祷、哀号、流泪:这三种祷告方式,一级比一级高:祈祷是行于沉默中,哀号是大声呐喊,流泪超过一切。”至于耶稣所祈求的,按作者所述是“免死”,就如马太福音26:39记载说:“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照耶稣的人性说,对这种奇耻大辱的死刑,虽也觉得实在难以忍受,但照他完全顺命的心,却愿翕合父的旨意。耶稣在客西马尼园虽然恳求脱离死亡。但决未以此改变了他在最后晚餐的时候中所行的祈祷(约翰福音17),反而他圣心中更怀着前几日所说的:“但我原是为这时候来的”(约翰福音12:27)。诚如圣五伤法兰西斯所说:耶稣那时将自己的旨意完全置于父的旨意中了。耶稣在客西马尼只是向父表示了他心中的苦痛是怎样剧烈,祈求父加增他的力量,因此父打发一位天使前来“加强他的力量”(路22:43)。又如前几日他求父说:“父啊,救我脱离这时候……父啊,愿你荣耀你的名……我已经荣耀了我的名,还要再荣耀……”(约翰福音12:27-30)。此处作者说:“因他的虔诚蒙了应允”(按“敬畏”一词,亦可译作“恐惧”、“孝敬”),的确,天父照爱子所求的,赏赐他勇敢执行自己旨意的力量,使他善尽大祭司的职务,就是让他服从到死,且死在十字架上,然后赐给他无上的荣耀(腓立比书2:5-12)。作者此处特别强调耶稣虽然是上帝的儿子,有神性至高无上的尊位,仍由苦难中“学会了顺从”。因他的服从至死得了三个效果:一“得以完全”,即他因受苦受难完成了为救人所应行的一切,造到了他人性的一切齐全美德;二“为凡顺从他的人”信从他“成了永远得救的根源”,因为只有耶稣给人开了永生的道路(9:11-12),只有他“永远拯救”那些“凡靠着他进到 神面前的人,他都能拯救到底;因为他是长远活着,替他们祈求”(7:25);三他“并蒙上帝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称他为大祭司”,是说耶稣成了至齐全的大祭司。至于耶稣怎样按照麦基洗德的等次为永远的大祭司,作者要在7章阐明;实际上7章与此处紧连,5:11-6:20一段只是插入的一段劝言。关于耶稣在客西马尼园所祈求的是什么,除了上边所述的以外,还有许多别的解释,今略提几说于此:

警戒叛道的人

5:11、6:20一段,就如上边2:1-4,4:11-16两段所插入的劝言,现在在讲耶稣为大祭司之前,又插入一篇劝勉信友的话。此劝言可分为四段:

按“论到麦基洗德”一语,是指耶稣按照麦基洗德的等次为大祭司一职说的;关于这难以解释的道理,作者原来有许多当说的话,但因为信友“耳朵迟钝”(参阅彼得后书2:20),明悟昏迷,还没有领会这道理的准备。古来解经家(如Hervaeus,Pseudo-Primasius)说:阐发真道的困难,不在保罗,因为上帝给他启示了历来秘而不宣的奥理,而是在信友,因为他们信心软弱,神目不明。

信心之所以软弱,神目之所以不明,都是由于自己的过犯。凡信仰耶稣的人,不但该明认自己的信心,还该传扬,做人的老师。在信心上不该常做婴孩,常做蒙童。但是犹太的信友,信仰耶稣并领洗已很久了,只可惜他们还是婴孩,还是蒙童。婴孩容不下干粮,只能吃奶;蒙童不能懂得高深的学理,只能学习浅近初级的知识:这是指犹太信友对基督教高深的道理,还不能入门。“奶”是指“上帝圣言小学”(按“小学”一词原文作“stoicheia”,参见加拉太书4:3-9并注,及彼得前书2:2,以弗所书4:14)。“干粮”是指“仁义的道理”。“仁义的道理”,按上下文是指耶稣做中保,做大祭司为我们所挣得的义。这道理不是小儿和蒙童可以理解的,只有那些“习练得通达”的官能的人,才能理解。“习练得通达”官能的人,是说信友在领洗以后,不断努力修德克己,获得一个良好习惯,他们的神目清醒,容易“分辨好歹”,明察是非,不难明白高深的道理。这样的人才能达到成全的地步。由此可知,人由于行善修德,才可以明白上帝的真理,因为行善修德是达到真理的途径,就如耶稣所说:“但行真理的必来就光,要显明他所行的是靠上帝而行”(约翰福音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