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靈與靈修

希伯来书 第3章 概览

耶稣超越摩西

作者在前两章已证明了道成肉身的耶稣是怎样远超天使,现在在3章-4:13一段内要证明耶稣是怎样超越犹太人所最崇拜的民族英雄古圣摩西,然后劝勉信徒不要效法古时的以色列民,对上帝叛乱不忠,否则便要遭同样的降罚:像以色列民一样不得进入旧约的许地,同样信友也不能进入新约的应许之地——上帝的安息。如愿意明了这一大段的意义,可参阅民数记12;诗篇95篇;出埃及记17章;申命记31:1-8。

作者称读者为“圣洁弟兄”,是因为他们蒙了天上的召选,即由上帝而来的选召(以弗所书1:3-4);称耶稣为“使者”,——按“使者”原文与“使徒”同,——因为他是被上帝派遣来救赎世人的(约翰很看重这端道理:3:17,5:36,6:57,7:29等)。又称他为。“大祭司”,因为他向世人宣告上帝的旨意,向上帝呈报世人的急需;换句话说,他是上帝和世人之间的中保。这位天地间独一无二的中保,对委派他的上帝是极忠信的,就如他亲自所说:“我没有一件事是凭着自己做的。我说这些话乃是照着父所教训我的。那差我来的是与我同在;他没有撇下我独自在这里,因为我常做他所喜悦的事。”(约翰福音8:27-29)。犹太人对摩西的生平历史,可说是妇孺皆知;上帝称赞摩西说的:“他是在我全家尽忠的”(民数记12:7),可说是家喻户晓。又都公认摩西是一位大先知(申命记18:15;约翰福音5:46),即将要来的弥赛亚的预表,因此作者特地提出摩西来和耶稣相比:摩西是忠于派遣他的上帝,耶稣更是忠于派遣他的上帝。然而对这种比较必先弄清楚:上帝的家,即他的选民,在历史的过程中分作两个时期:耶稣降生前期与降生后期,但上帝的计划却只有一个(以弗所书1:10),上帝的家也只有一个。这个家是上帝所造成的,但是上帝创造一切,是藉着圣子,也是为了圣子(1:2);为此,可说上帝的家——圣教会——是上帝藉着圣子修建的。可是时无论古今,地不分南北,修建者总比被修建的房屋尊贵得多。那么,上帝的这个家——旧约新约都在内,既然是上帝藉着圣子修建的,自然圣子超越这个家(3:4)

作者在5、6两节将上边论证的原则,贴在耶稣和摩西的身上,再作进一步的比较:摩西是这家中的一分子,且是高贵忠信的一分子,然而他只是一个次要的分子,是一个仆人,上帝暂用的发言人,要给上帝的百姓颁布上帝的法律,也“为要证明将来必传说的事”。耶稣在这个家中,却大不相同,他是这家中的儿子,是这家中的主人,因为这家是他自己的,他同天父一起“治理上帝的家”。作者从耶稣身为圣教会之主的地位上,直接推论到圣教会的肢体,并说明“他——耶稣——的家就是我们”。作者遂归结到当教会肢体的对于这位新摩西有什么应尽的义务,并该怎样才能算是耶稣家中的人,即诚实的基督徒。要明白有什么义务并怎样做一个诚实的基督徒,只有一个法门,就是应该“将可夸的盼望和胆量坚持到底”。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本书的目的。信友在领洗时,既已成为天父的义子,就有了得永远光荣的希望。这种光荣的希望远超过人明悟所能想像的(哥林多前书2:9),并且这种希望使信友喜喜欢欢地等待基督日子的来临(腓立比书2:16);但是这个希望也能够失掉。就像以色列子民蒙受了进入许地的恩许,且有一位忠信的领袖摩西领导他们,甚至天天亲受上帝的恩惠,只因他们怀疑上帝的照顾,把进入许地的希望没有坚持到底,反而背逆了上帝,因此,都没有进入许地(民数记20:1-13,27:5-23;申命记1:26-40,尤其第35节,3:16-19和注)。凡圣经上所记载的,都是为了教训我们写的(罗马书15:4)。作者便依据这一原则,引用旧约的经文和事迹,训诲新约的子民,因为信友已离开罪恶的奴隶状态,跟随了这位新摩西——耶稣基督,往上帝新许的安息之地进发。假使他们愿意达到这永恒的安息之地,就应当把这种希望保持到底;不然,是达不到的。

上帝子民的安息

作者在6节中所提示的题目,今在7-19节一段用圣经上的话作详细的解释。此处当注意,作者引经的方式:“圣灵有话说”,他不注重这段经出于何处或谁写的,他只注重这是圣经,因为圣经都是圣灵的训言。参阅提摩太后书3:16-17;彼得后书1:19-21;罗马书15:4。

此处所引的旧约是诗篇95:7-11(按希腊通行本),属于大卫的作品(4:7)。希腊译文与原文此处无大出入,仅“叛乱”和“试探”二词,按原文为两地名,即米利巴和玛撒。作者引这篇诗篇是为警告那些信奉基督教的同胞们,不要效法从前旅居旷野的祖先,因为他们曾在旷野中试探了上帝,并且悖逆了上帝,故此激起了上帝的义怒。作者虽然在此只提出了两个例证,即“叛乱”【米利巴】和“试探”【玛撒】(出埃及记17章)的罪行,但却如则(16)、阿摩司书5:25-27和司提反一样(使徒行传7:1-53),认为以色列民的历史,就是继续不断反对上帝的历史。这篇诗篇中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今天”和“安息”二词。“今天”一词,不但本书的作者,就是连古时犹太的文士,都认为是指弥赛亚时代;也有些文士认为是指末后的时代,即世界终穷的时代。弥赛亚时代的圣民,万不要效法摩西所领导的以色列民的恶表:以色列民虽然四十年之久,亲眼看到了上帝所行的神迹,亲身领受了所赏赐的恩典,然而他们仍是再三背叛上帝。耶路撒冷的基督徒,也几乎有四十年之久,看到了弥赛亚所行的,就是他的复活,和他所遣来的上帝圣灵在五旬节所发显的奇迹,以及他教会的发展;他们虽然见了这一切,不但不完全依恃他,反而还有很多人犹豫不决,想背弃他,重返旧日所崇奉的犹太教。作者就向这些徘徊于十字路口的人说:“你们今日若听他的话,就不可硬着心!”“安息”二字是指的旅居旷野中的以色列民日夕所期望的客纳罕地方。“安息”本是预兆天上的安息,就是上帝赏赐给善人的天堂永远的福乐。但这种“安息”,只有耶稣基督能够引导他的信徒达到。若是基督徒背弃耶稣,上帝也必在怒中,就如从前向不忠的以色列民“起誓说:‘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这句话的本意就是申命记1:35所说:“这恶世代的人,连一个也不得见我起誓应许赐给你们列祖的美地”。作者用这句话(11节)警告基督徒,如果不忠信于耶稣,必要与他们的祖先有同样的结局,且是他们的结局将更为悲惨,因为他们所蒙受的恩惠比祖先所蒙受的更大更多。

作者在给信友们指示背信的悲惨后果之后,就接着告诉他们该用什么方法躲避这个罪过。他先叫他们知道背信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这种罪恶即等于背离“永生上帝”。本来“永生上帝”一语在旧约中常是与外邦人所崇拜的那些无生命的死神相对。当然,作者在此并无此用意;因为那些背弃基督教会,重新归回犹太教的犹太人,并无意成为异教人,而只是要按照从前上帝给他们祖先所启示的宗教去生活。那么,如何能责斥他们这样的生活把“永生上帝离弃了”呢?所以“永生上帝”一语,应有另一种解释,就是指造化、养育、治理世界的上帝。既然“治理”世界万物的上帝,从远古以来,“多次”又以“多方”启示了自己的旨意和道理,那么如今藉着圣子来说话的,仍是那同一的生活的上帝,所以人不服从圣子,就无异于不服从圣父,离弃了永生上帝(1:1-4;约翰福音5:25-28;6:45)。为躲避背信的第一个方法,乃是“彼此相劝”,因为信友共同形成一个团体,且是形成一个基督妙身(参阅提摩太前书5:8和便西拉智训17:12)。在这项“彼此相劝”的义务上,不可灰心失望,因为“只要还有‘今日’在”,总可希望上帝能藉着人所说的话感动我们弟兄们的心(以赛亚书55:11)。“今日”为全部教会是指的从耶稣降生,直到耶稣再来这一段时期;为每位信友是指的从领洗直到去世的这一段时期。“免得你们中间有人被罪迷惑”,固然任何罪过都可迷惑人,但在这里作者不是广泛地指任何罪过,乃是特指犹太基督徒所犯的那背信的罪过。当时旧教(即犹太教)依然存在,为这些处于困苦中的犹太基督徒,实在是使他们离弃基督的最大诱惑,因为旧教仍给他们应许摩西所应许的幸福。

为躲避背弃基督的罪过,还有一个最积极最有效的方法,乃是常常怀念基督徒的尊位,叫信友自尊自重。因为他们一经领洗,“就在基督里有份了”,这话是说在基督内,他们已继承了上帝所应许给圣祖的一切恩惠。离弃了基督的人,自然就成为无分于基督的人了。这样的人算是拒绝上帝的恩许,并且连已蒙受的恩赐也抛弃了(参阅1:9,3:1,6:4;加拉太书3:7-9,15-19)。“就在基督里有份了”一语,无疑地是暗示保罗所喜欢讲的基督妙身的道理。作者接着又鼓励那些胆怯多疑的信友不要失望,因为上帝的“今日”,也还是他们的“今日”,只要他们不心硬如铁,而去听从上帝的声音,“将起初确实的信心坚持到底。”“初确实的信心”指他们入教时,对耶稣所怀的信心:这是学者对本句最普遍的解释;但历来的学者,也提出许多别的解释,如指新生活的开始、坚毅、慷慨、未来福乐的保证等。

16-19一段可视为对所引诗篇最正确而具有权威的解释。韦斯科特(Westcott)以为这一段在思想的连续上十分紧密:正是上帝所救拔的民族,竟敢起来触怒自己的恩主(16)。他们既然犯了重罪,遭到严厉的报应,是理所当然的(17)。他们违抗了命令,离弃了上帝,所以也被上帝弃舍了(18)。背信的结果使他们不能进入安息之处,虽然他们起程时,满怀信心要去占领(19)。宾琪尔(Bengel)对这段经文的要义,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既然多人跌倒了,我们就该有所警惕”。每一个罪恶的发生,都是由于缺乏信心,可是一个人若犯了背叛信心的罪,这人的处境,就不堪设想了;因为失掉了信心,就是失掉了走向上帝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