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靈與靈修

希伯来书 第13章 概览

蒙上帝悦纳的事奉

上图:庞培古城遗留下来的古罗马客栈。古罗马的paupona、caupona都是提供旅客住宿、酒、食物或娱乐的地方,既是酒馆也是客栈。caupona的客人只能站着,paupona只有一个房间,有桌子可以玩骰子,可能也兼作妓院。当时的信徒外出时,一般借宿在当地的信徒家中。

上图:庞培古城遗留下来的古罗马客栈。古罗马的paupona、caupona都是提供旅客住宿、酒、食物或娱乐的地方,既是酒馆也是客栈。caupona的客人只能站着,paupona只有一个房间,有桌子可以玩骰子,可能也兼作妓院。当时的信徒外出时,一般借宿在当地的信徒家中。

前章注释中已提过,本章为一附录。再从本章所用的亲热的语气来看,本章算是私人函件,而前十二章却是一种公函。事虽如此,本章的内容和用语却与前十二章近似,因此学者大都承认本章虽是一个附录,但仍应是出于本书作者的手笔,也可能是保罗亲自所加的。

1-6节劝信友要进修爱德和圣洁。作者认为“弟兄相爱的心”不能只存于各人心内,要在事实上表现出来。款待旅客(创世记18:19),“要记念被捆绑的人”及“要记念遭苦害的人”:这些爱德的工作,是每个基督徒的义务。对于圣洁,作者先阐明婚姻的圣善,然后教训结婚的人在夫妇之道上,一方面应遵守造物主的律法,另一方面要提防彼此不忠信的罪恶。圣托马斯说:亘古以来,常有人说情欲的罪恶不算重罪。这实在是违反圣经的道理,使徒在此明说:上帝对行邪淫的必要裁判。5、6两节好似是吾主耶稣登山宝训(马太福音6:25-34)的反响。犹太信友的财产早已被敌人抢夺了去(10:34)。又因目前的情况是如此动荡不宁,若是还设法积蓄财物,这真是太糊涂了!为此保罗劝他们对养生之物要全心依靠上帝的照顾。“我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是作者按意思引自申命记31:6;“主是帮助我的,我必不惧怕;人能把我怎么样呢?”是引自诗篇118:6。

作者在7-17节强调几项属于宗教生活的义务:最先他提醒信友们要纪念那些有坚强信心的领袖,如圣司提反、大雅各、小雅各等。他们多么热心传布了福音,多么勇敢牺牲了今世的生命!但信友们应在行为上纪念他们,不应只在思想上纪念他们,就是要效法他们的善表。这才是我们恭敬圣人们的基础和目的(圣奥古斯丁)。8节可说是一句极美丽的明认信心的誓辞;本节亦可译作:“耶稣是基督!昨日有,今日有,直到永远还有!”作者把这誓辞插入此处,好像有意劝勉信友说:虽然圣教会的这些领袖们已经死去但你们却不该灰心丧志,因为使他们那样热心勇敢尽职的,是耶稣基督,他是永远常存的。他不但昔日保护了圣教会的领袖,今日仍然保护,将来还要保护(马太福音28:20):换句话说,就如雅威(上主)的名号吸引以色列民投靠雅威,因为雅威是保佑者上主的名号,同样信友一想到耶稣的名号,也该意识到他是广施救恩的主。

就如基督是不改变的,照样信心也总不能改变(以弗所书4:5,彼得前书4:12)。作者向犹太信友提出离开正道的一个例子,因为在他们中有些人仍旧遵守吃祭物(有些学者译为“食物”)的那微小的规则,以为这样可以坚固自己的心,即可更能放心大胆地却接近上帝。作者认为这种希望是自欺欺人的,因为使基督徒能接近上帝的,不是旧约的祭物,而是新约的恩典,这恩典使人成为上帝的儿子,并领他接近上帝,悦乐上帝(以弗所书5:18;罗马书6:14-15,14:15-18)。

这不是说基督教的崇拜,只是精神上或只在心中,丝毫不表现于外;决不是!因为我们“我们有一祭坛,上面的祭物是那些在帐幕中供职的人不可同吃的。”这是说那些还没有信奉基督教会的犹太人,不能参加圣教会的祭献,不能和基督徒一起奉献新约的祭献。祭坛和祭献是分不开的;哪里有祭坛,在那祭坛上就应有奉献的祭物,牺牲。试问基督教会的祭献是什么?作者答说:是十字架的祭献:因为它是赎罪的祭献,并且耶稣的这种赎罪祭,是旧约时赎罪节日的赎罪祭所预兆的。在赎罪节日,大祭司带着牺牲的血,进入至圣所,当作赎罪祭;但牺牲的尸体,却应在营外焚烧(利未记16:27)。这预像在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身上都一一实现了。耶稣藉着自己的宝血,进入了天上的圣殿(9:12),但他的肉身是死“在城门外”(约翰福音19:20-42)。那么,我们新约的祭献是耶稣自己,祭坛也是耶稣的身体。耶稣的祭献,因吾主的命令(哥林多前书11:2526)。每天在圣教会内神秘地举行着,圣教会几时举行圣祭,就是重行耶稣圣死的奥迹,这也就是我们的祭献,这也就是我们的祭坛(见10节)。耶稣在城外完成了这赎罪的大祭,是要以色列民懂得,他们应该离开帐幕,即摩西的律法和旧约的制度,跟随这位新约的大祭司,对于因耶稣所受到的一切凌辱,该全盘接受。要知道若不先和他一起受苦,不能和他将来一起享福(罗马书8:17)。

旧约制度既然是属于今世的,是暂时的,那么我们若寻求常存的城邑,还有什么稀奇呢(12:22-24)?谁也知道,这是自然而合理的事。再者,居住在这常存的城邑——圣教会内,还有些应尽的义务,即赞颂上帝的祭献:慈善和施舍的行为。这样的祭献,比犹太人所重视的各种洗礼,戒吃不洁之物等,更能蒙上帝悦纳。

除此以外,信友还该服从圣教会的领袖,他们的责任很重,因为他们要在上帝台前替我们交账。教父们尤其是金口圣约翰和圣加禄波洛默,关于祭司和信友两者的责任,写了很重要的书籍:教会的领袖有出命的权柄,信友有服从的责任。

作者在这结论中,就如在歌罗西书4:3,以弗所书6:19,要求信友们为自己祈求,本来他在一切的事上都勉励作得尽善尽美,他也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对不住良心的事,然而他还要求信友们为自己祈求,为使他对使徒的职责更能作得尽善尽美。他在此请信友为他祈求,还有一个特别目的,就是叫他能早日回到他们当中。究竟有什么事阻碍着作者不能回到犹太信友中去,我们不得而知;至于学者所提出的意见,都只是些推测。

祝福和问安

作者请求信友为自己祈祷以后,现在提出自己为信友们,并且也为自己祈祷的话(“我们”与“你们”互见)。他所祈求的目的载于21节,就是巴不得每位信友去行各种善工,遵行上帝的旨意,并藉着耶稣常行上帝所喜悦的事。在20节内他说明是向谁祈求,他祈求的是那位叫耶稣由死者中复活的上帝圣父。在此节内作者给耶稣复活的事实作了一个很清楚的肯定,因为在本书其他处只是间接的暗示而已;并且他称耶稣为“群羊的大牧人”(彼得前书5:4;约翰福音10:1-18,21:15-19)。耶稣因他所流的宝血,成了新约的中保;这道理已在10:1-18阐明了。至于“愿荣耀归给他……”的赞颂辞与罗马书16:27相似。参阅提摩太后书4:18;彼得前书3:18;启示录1:6。

作者在22节称本书为“劝勉的话”。他所讨论的问题,虽如此高深,写得虽如此详尽,仍说是个很简略的作品。圣约翰写完了自己的福音后,也有同样的感慨(约翰福音20:30-31,21:24-25)。提摩太无疑是作者的一位爱徒;关于他,作者向读者报告说他“已经释放了”。至于提摩太何时何处被拘坐监,我们无从得知;但是“已经释放了”一词的原文亦可译作“起程了”;如果按这种译法,可能是作者派遣提摩太到某处办理有关教务的事去了,现在希望他快回来,为能两人一同起身去看犹太信友。“请你们问引导你们的诸位和众圣徒安”,这里诸位后有些译本有领袖二字。由这句话可看出此时耶路撒冷的主教小雅各已不在人世了。按圣教史家尤西比乌的记载,雅各殉道后,耶路撒冷教会便由一些领袖共同治理。保罗的写法很合乎此时的情形。“意大利来的人”一句,不一定是说本书信写自意大利,虽然这也是比较普遍的意见;因为“意大利来的人”也可能指那些旅居国外的意大利的教友。末后作者祝读者蒙受上帝的恩惠并保持上帝的恩惠,在以弗所书6:24;歌罗西书4:18;提摩太前书6:22;提摩太后书4:22;提多书3:15也有与此相似的词句。一位中世纪伪托仆黎玛削名字的解经学者(Pseudo-Primasius)说恩惠二字在这里是指齐全的信心和善工,又指信友在领洗时所获的赦罪之恩,和藉着按手礼赐给信友的圣灵的恩惠。圣托马斯说得更简单明了:恩惠是指赦罪之恩,和信友因恩惠所蒙受的其他一切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