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靈與靈修

希伯来书 第10章 概览

前章作者把耶稣的献祭与赎罪节日及订立盟约日的两种献祭相比,证明了耶稣的献祭。实在远超过这二种献祭之上。本章1-18更进一步要证明耶稣的献祭远超过旧约的一切献祭之上,自然耶稣所立的新约,也远超过旧约之上。既然如此,新约的信徒,决不可离弃基督而去遵守旧约的制度(19-39)。金口圣约翰说:旧约时代的献祭之所以重复举行,那是因为它不能圣化人的灵魂。保罗这样推论说:摩西的律法,所规定的献祭,是暂行制度,不发生成全人的神效。如果有此神效,早就该停止了,何必去重行那已经发生了神效的献祭呢?事实上。旧约的献祭,不断地在举行,为记念世人的罪恶。既然这样,世人的罪恶,自然就没有除免。为此,耶稣将旧约的献祭废除,以自己当了新约的献祭。在这种论证以后,作者引用诗篇40:7-9来证明自己的道理,随后加以解释。

“律法”此处指旧约;旧约只是“将来美事的影儿”。按“将来美事”,即指基督赐给人类的恩惠。“影儿”与“真像”相对。按“真像”一词,不少古今学者译作“实体”。此二词的意思是说人在旧约时代,只看见未来恩赐的影子;在新约时代,人却看见了那些恩赐的真像,或可说,人在新约时代,实在身受了那些恩赐。旧约时代的献祭,既是幻影预像,就没有圣化人的力量,所以应每年重新举行(1)。也许有些人对上边的理论非难说:按律法所举行的那些献祭,尤其是赎罪节日的献祭,总算把百姓们一年的罪过赦免了,为何一定要把它废弃呢?像这样的非难,不是没有理由的,但应该知道,古时的献祭之所以能有这些微小的效力,是因为它是耶稣十字架献祭的预兆。再说,它必须每年举行,可知其效力是有限的,并且按其性质来说,它不是人类所需要的,那一次奉献就永远免除了人罪的献祭。赎罪节日的献祭只是每年使人想起自己原是罪人而已,并不能使人完全脱离罪恶的势力。对这道理,只要我们细想一下奉献时所用的祭牲是什么,就不难明白。旧约的祭牲是公牛和公山羊,它们的血如何能除免人类的罪恶(2-4)?新教的学者,例如加尔文,把这端道理贴在圣祭上,认为圣教会每日所举行的,按上帝所预言的(玛拉基书1:10-11),按主耶稣所命定的新约的献祭(哥林多前书11:25-26)相等于旧约的公牛和公山羊的献祭;因此按他们的意见,每日举行圣祭,似乎减少了十字架献祭的功劳,或否定了十字架的献祭是绝对完全救赎人类的唯一献祭。圣祭(即圣餐礼)不但不能与十字架的献祭脱离,而且是完全依赖这只一次而永远救赎了人类的十字架圣祭;圣体圣事是把十字架圣祭的无限功劳,分施于圣教会所有的子女。再说,圣体圣事不是一个新兴而独立的圣宠的泉源,乃是由十字架的献祭而来,并且也是回到十字架献祭的唯一道路。

所以”是说因为旧约的一切献祭缺乏圣化人灵的力量,“基督到世上来”,即圣子一诞生为人,就把自己完全献于天父,为遵从他的圣旨,听命一直到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书2:8)。诗篇40是一篇预指基督的诗篇,因此作者把这诗篇的话放在耶稣口中是十分恰当的。在此所引用的三节(40:7-9),其大意不外是:古时圣祖按律法所献的祭物,上帝,你,是不乐意收纳的,为此我来要给你献上一个永久中乐你圣意的祭品,就是我要在十字架上将我的身体献给你,作为代人赎罪的祭品;你所愿意的,我都要全部实践。“祭物和礼物”是指一切流血和不流血的献祭:“燔祭和赎罪祭”是指两种主要的流血献祭:燔祭特别表示人类对上帝崇拜之心,赎罪祭表示与上帝和好的献祭。“你曾给我预备了身体”一句,按今所存马索拉经文作“你已通透我耳”,好像是说,使我不能装聋,无论如何我得听从上帝的训示:正如上主的仆人所说的:“主耶和华赐我受教者的舌头,使我知道怎样用言语扶助疲乏的人。主每早晨提醒,提醒我的耳朵,使我能听,像受教者一样。主上主开通我的耳朵;我并没有违背,也没有退后”(以赛亚书50:4-5并注)。马索拉原文本和希腊通行本,就诗篇40:7一节的意义来说,没有什么差别,用意都不外是:基督进入这世界,为要遵行上帝的圣旨。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希腊通行本更清楚地表示耶稣救赎人类的大工,完全是出于自愿。“我来了,为要照你的旨意行”,这句话做了耶稣遵行天父命令的美丽写照。圣托马斯解说:“我来了……无异说,我藉着诞生成人来了,是为受苦受死。”“我的事在经卷上已经记载了”这句话,历来的学者有许多极微妙的解释,它的大意不外是:圣经是一部详载上帝旨意的书,我的使命已详细地载于其中了,——基督自说:——我来就是为实行上帝在圣经中所表示的旨意。参阅约翰福音5:39-47;路加福音24:27;哥林多前书10:4-6,11。作者从所引的圣经中再往前推论:虽然旧约的祭物,都是“按照律法”奉献的,但是当圣子“按上帝的旨意”降世,古时的献祭便算结束了。从此以后,凡信仰基督的人,只因十字架的献祭,圣化自己(帖撒罗尼迦前书4:3)。的确,我们的救恩和施救恩的计划,完全是出于上帝(约翰福音3:16;罗马书8:32;以弗所书1:411)。耶稣的献祭具有无限无量的价值;凡是无限无量的,常是独一无二的,也是不可重复举行的。真福约翰董思高说:“除了因耶稣在十字架上所献的献祭,上帝不赏赐人任何恩宠,因为耶稣原是他最钟爱的儿子,又因为耶稣的爱情是至大无比,是无以复加的。”

在11、12两节内作者拿旧约的诸祭司和新约唯一的大祭司耶稣相比:那些古时的祭司屡次奉献不能除免人罪的祭物,耶稣却只一次奉献了自己,便完成了救赎人类的工程。这救赎人类的浩大工程,是耶稣的伟大使命(5-10);耶稣一完成了这项工程,就如天父创造了万物以后,便安息了(创世记2:2-3),同样,耶稣也进入了天父的永远安息,坐在他的右边:这是说耶稣在天上,如同一位凯旋的君王,安享他所获得的永远无尽的光荣。12节末与13节是引自诗篇110:1(1:13),这是一篇赞颂基督为大祭司又为君王的诗篇;作者在此特别注意耶稣的王位,王坐于宝座上,祭司侍立于祭坛之旁,——但也没有忽略大祭司的等次;因此就耶稣为君王的地位来说,耶稣自现在直到末世等待天父把他仇敌置在他的脚下,做他的脚凳;就他的大祭司的品位来说,耶稣在天上的宝座上,因着他在十字架上所献的献祭,或是圣化罪人,或“叫那得以成圣的人永远完全”(14)。这道理,按冷斯克(Lenski)的意见,是全部圣经的要点。

信徒靠着耶稣的献祭,获得罪赦,得以圣化,造到成全:这三样鸿恩,真正表示出新约的特点,作者就引用耶31:33-34的话来加以证明。此处所引耶与原文和希腊译本字句不尽然相同,大概作者没有检查经典,只凭记忆的原故,但与经文原意却没有出入。5-7节,发言者是耶稣基督;15-18节,发言者为圣灵。按“圣灵也对我们作见证”一语,是引用圣经的一种极权威的引证法(彼得后书1:21)。上帝藉着圣经给世人说话,因为凡圣经所写的话,都是圣灵所启示的,并且凡圣灵所启示的,都是为耶稣作证(7),全如耶稣所说的:“但保惠师,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来的圣灵,他要将一切的事指教你们,并且要叫你们想起我对你们所说的一切话(约翰福音14:26)。耶利米所预言的新约的思典,如把律法放在心中,写在明悟中,他们的罪恶,总不再追念都是超性方面的。为此,保罗推论说:如果世人的罪过,因耶稣的献祭已经赦免,自然不需要其他赎罪祭了;洛滨逊(Robinson)说:“耶稣死了,罪恶也死了”。圣托马斯说:“如果基督献祭后,仍要另行一种献祭,就是对耶稣献祭的一种凌辱”。

劝勉和警告

上图:当主耶稣在十字架上断气的时候,「忽然,殿里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地也震动,磐石也崩裂」(太二十七51),代表基督的身体为我们裂开,从此为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从幔子经过,这幔子就是祂的身体」(来十20),使我们可以借着祂进入至圣所亲近神。

上图:当主耶稣在十字架上断气的时候,「忽然,殿里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地也震动,磐石也崩裂」(太二十七51),代表基督的身体为我们裂开,从此为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从幔子经过,这幔子就是祂的身体」(来十20),使我们可以借着祂进入至圣所亲近上帝。

教父们早已开始明白从10:19到13章,是本书的末编,内容是劝戒鼓励的话。忒敖非拉托(Theophilactus)说:“理论的话,到此已止……作者今后开始讲论伦理和规劝的话。”实际上,全部希伯来书布满了劝慰的言辞(13:22),在2:1-4和3:7-4:14作者已经表示了这个意思:激励信友服从上帝的话,保存信心,忠贞不二。连在5-10:18论耶稣大祭司职的大论题中,也插入了同样的思想:鼓励他们恒心和忠信。作者讲论了耶稣为大祭司一篇长道理以后,似乎先已打下了坚固的基础,就怀着必要收大效果的希望去教训信徒,叫他们在新约制度之下,应该使生活圣善,换句话说,作者现在讲论信徒应该修行的道德。这道德有三样特点:(一)新约道德的根源是出于那洗净一切罪恶,赏赐一切恩宠的耶稣宝血;因此,信友的生活,应该是超性的,圣善的,满备信望爱三德的(10:19-29,12:24,13:12-20)。(二)信徒的道德,应充满教会的精神:是说信友们既然生活在上帝的家——圣城——教会中,一方面应彼此相亲相爱,另一方面应服从圣教会的首领(10:24-25,11:40,12:1-14,15:23,13:7-17,24);(三)信徒的道德,应有末世论的色彩,即渴望耶稣的再来。信友们为免使耶稣的宝血白流,应保持热心和忠信,好到达天上的耶路撒冷(10:35,11,12:11,18-29,13:13-14)。

在19-25一段,作者先说明信友生活的原则,然后从这些原则推论出信友们实际生活的义务。信友们应坚持信望爱三德,也应爱慕圣教会,又应仰慕天上的生活。信友之所以能够“坦然进入至圣所”,全是靠耶稣宝血救赎的功劳(罗马书3:25,5:5;彼得前书1:2-19):这是说,信友们因大祭司耶稣献祭自己的功劳,便能进入天堂,安息于天父的怀里。耶稣的宝血,不但使人获得认识福音的真光,更使人获得救恩和光荣;对这种宏恩,信友们不是只怀着希望,乃是“怀着大胆的信心”,就是凭着儿子的身份,坚信所盼望的(以弗所书3:12;腓立比书1:20;希伯来书3:6,4:16)。进入天堂,即安息于父怀里,这是信友们的终向,但通向父的道路,不是人自己发现的,而是耶稣给我们开启的。再一说,这条道路是又“新”又“活”的;说它是“新”的:因为新约的制度,永远常存,总不衰老(8:8-13);说它是“活”的,因为它赐给人超性的生活,并且也只有“活的人”,即有圣宠的人,才能在这条路上行走。其实这条道路,就是耶稣自己——“自己的肉身”,正如他所说的:“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翰福音14:6)。圣托马斯说:“我们应该藉着基督的肉身,即上帝性的帐幔,进入天堂……若只相信实有上帝,而不相信上帝圣子降生为人,是不够的。或者‘从幔子经过,这幔子就是他的身体’一句,是指的那隐藏于面饼形内的耶稣的圣体。”参阅约翰福音6:51-58。耶稣除了是我们的道路以外,还是“一位大祭司治理上帝的家”,即是说,他是圣教会的元首,他把上帝家庭的丰富恩宠,时常赐给自己的信徒(以弗所书1:7-18,3:16)。

信友的地位,既然是这么高贵,自然就该有与这高贵地位相配的生活。这高贵的地位,就是接近上帝的大恩。新约时代的人,不但能够接近,而且应该勉力去接近上帝。为达到这个地步,有三个当守的条件:(一)当有诚实与忠信,即“当存着诚心”一语的本意;(二)当有坚固的信心,即“充足的信心”所有的意思。金口圣约翰说:“在基督的教会中,一切都是看不见的,祭司、献祭、祭坛也是看不见的。”我们的信心,应该效法11章所称颂的先贤的信心;我们之所以坚信,因为圣父、圣子和圣灵如此启示了5:5-6,10:5-7,15-17)。我们的信心,也应包括上帝所许进入安息的道理(4:1-11);(三)当有灵心的洁净:按照作者所写的:“洗净了”,意即经过洗礼,灵魂得以洁净,也使我们“心中天良的亏欠已经洒去”(以弗所书5:2;彼得前书3:21),使我们的良心,洁净平安。“身体用清水洗净了”一句中的“清水”,乃是专指祝圣之后用于洗礼的圣水。所说“心中天良的亏欠已经洒去,身体用清水洗净了”一语,把洗礼的效力全说明了:因着洗礼,人的灵魂洁净了,并且人还能如同古时的祭司(出埃及记29:4),成为“你们来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为灵宫,作圣洁的祭司,藉着耶稣基督奉献 神所悦纳的灵祭”(彼得前书2:5)。上述的三条件已说明基督徒的信心,该是怎样纯全(22)。然而除了信心以外,信友还该“坚守我们所承认的指望”,尤其是在受迫害的时候。在领洗的那一天,重生的信友所诵读信心的誓辞(3:1,4:14)。就是这里所说的“所承认的指望”,因为信心的誓辞,也包含永生的希望,正如现在信经所念的:“我承认为赦罪设立的独一洗礼。我望死人的复活。又指望来世的永生。阿们。”我们的望德应该是不动摇的,因为是既许必践的上帝所应许的(帖撒罗尼迦前书5:24;哥林多前书1:9,10:13;希伯来书6:13,11:11,12:26)。除了信心和望德(22、23),基督徒还应该怀着爱德(24)。爱德的对像是上帝和人类(马太福音22:37-40),作者在此特别强调爱人的诫命,因为就如圣约翰所说的:“人若说“我爱神”,却恨他的弟兄,就是说谎话的;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上帝”(约翰一书4:20)?再说,作者在此特别注重神性的爱德,就是劝勉信友在修德行善的道路上应彼此鼓励。信友因有爱人的义务,自然就应效法耶稣的榜样(以弗所书5:25),也当爱圣教会,并喜欢参加教会的集会。谁若不参加圣教会的集会,或是因为在受迫害的时候,心里起了恐惶,或是他想为恭敬上帝不必参与圣教会的礼仪,在自己的家里也同样地能够恭敬上帝,这样的信友,和一个临阵畏缩的逃兵无异。按新约所载,教会初时的聚会,是每日举行(使徒行传2:46),尤其在主日上(使徒行传20:7)应当举行。至于聚会的地方,大都是在耶路撒冷的晚餐厅,或圣殿或私人的家中(使徒行传2:46)。教父非常重视聚会参与礼仪的责任,因为按耶稣所说:“因为无论在哪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马太福音18:20)。信友应该参与集会的最大理由,按作者看来,是同为基督的日子已临近了。的确,虽然谁也不知道“那日子那时辰”(马可福音13:32),但圣教会却知道“主的日子来到,好像夜间的贼一样”(帖撒罗尼迦前书5:2),就是说耶稣在人想不到的时候来临(马太福音24:44)。且是因为救赎的工程已经完成了,这世界已到了世纪的末期。信友只能把握“今时”,已没有“来时”了;“明日”就能成为“末日”,就能成为“基督的日子”。假使信友离圣教会,要知道离开圣教会的日子,为他已算是“黑夜”;人到了黑夜,就不能工作(约翰福音9:4)。

停止聚会”只是悲剧的初步,然而背弃对基督的信心,才是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在26-31一段就如在6:4-8一段内,作者讲论背教的罪是怎样的凶恶。作者此处的措词严厉可怕,这全是由于犹太信友已面临背教的最大危险。作者对这道理的推理是这样:一个基督徒犯了背信的大罪,他的罪过比旧约时的人犯摩西律法的罪过更重大、更凶恶。既然废弃摩西律法的人,应该判处死刑,那么背弃信心的基督徒,不更该受极严厉的惩罚么?一个基督徒的罪过之所以重大凶恶,因为他“践踏上帝的儿子,将那使他成圣之约的血当作平常,又亵慢施恩的圣灵。”轻视天父这种无限的大爱,真是一个不可宽赦的大罪。这并不是说耶稣的献祭没有洁净他的大罪的效能,乃是说背教者已故意违抗耶稣的仁慈,全是咎由自取,丝毫不能归罪于耶稣(6:4-8和注)。犹太信徒以前举行的旧约的献祭,本来不能净化他们的心灵,只是在所行的献祭上预备那种具有完全净化人灵的耶稣的献祭。他们现在既已信仰了耶稣,并且已被耶稣的献祭圣化了(这献祭只举行一次,即永远举行了),如果他们再背离基督,拒绝这唯一无二的献祭,哪里还能找到一个赦罪的办法呢?“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使徒行传4:12)。作者的这种推理法,原来已假定基督和他的信徒成为一个妙身的道理。在领洗那一天信友与基督同死也同埋了。如同人只能死一次(9:27,10:18),耶稣也只一次死了,同样洗礼也只能领一次。

这段的大意讲完以后,今略释其中费解的文句。按26节是说,凡有信仰的人,不要以为对于得救的问题已操胜卷,没有什么危险了。“因为我们”,是作者也把自己列在那些能背信者之中,正如在哥林多前书9:27一样。27节的“审判”和“烧灭众敌人的烈火”,是指公审判和永苦的地狱。28节所提的“摩西的律法”。至于应处死刑的罪过计有:亵渎上主(民数记15:30)和上帝的圣名(利未记24:13-16),辱骂父母,通奸,乱伦,男色,兽奸(利未记20:9-19),傲慢,即不听从祭司和判官的命(由17:12),自充为先知(申命记18:20),杀人(民数记35:30),崇拜偶像(申命记13:712,17:2-7)。可是,这一切旧约中应受死刑的罪,都比不上背教的罪。29节“施恩的圣灵”,即上帝圣灵(6:4;提多书3:6;撒迦利亚书12:10)。30节引用两句圣经的话证明所讲的上帝严罚的道理:第一句出自申命记32:35,但所引的是按塔尔古木(Targum Onkelos);第二句引自申命记32:36或诗篇135:14。圣托马斯说:作者在31节的结论中,没有详解背教者应受的惩罚,只说这样可怜的人,落在生活上帝的手中(马太福音10:28;路加福音12:5),好像上帝全能的手抓住罪人要施惩罚,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啊!温迪施(Windisch)说:在新约书中没有比本句更表示宗教神威的。

作者就如在6:9-12一样,严厉警戒犹太信徒以后,附上一篇安慰的话,为激励他们坚持在领洗时所明认的信心。犹太信徒奉教初年是多么勇敢,多么热诚(32-34),假使现在怀疑所信的,甚至背弃,因而失掉上帝所应许的永生,该是多么糊涂!(35-39)。所以他们该记住耶稣说过的:“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马太福音10:22)。值得注意的是在32-39一段经文中,令读者回忆巴勒斯坦初兴教会(使徒行传1-12章)和耶路撒冷教会,在公元60年左右——次雅各殉道的前后——的光景。“蒙了光照”,是指才领洗入教时(6:4和注),“所忍受大争战的各样苦难”一句,和33-34两节所述,也许暗示圣司提反殉难后,及希律时耶路撒冷教会所受的迫害。在这些迫害之中,信友不但表现了坚固的信心,而且表现出他们的信心是藉着爱德行事(加拉太书5:6),就如“因为你们体恤了那些被捆锁的人,并且你们的家业被人抢去,也甘心忍受”无一不是爱德的善果和勇敢信心的表现。他们能够这样坚忍不拔,是因为“知道自己有更美长存的家业”,正如耶稣曾经说过的:“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马太福音5:11-12,6:20,13:44,19:21-29)。

你们必须忍耐,使你们行完了上帝的旨意”,因为如此,才可获得大赏赐(参阅路加福音8:15)。作者为坚固信徒的意志,常爱引用先知们的话,在此他把以赛亚书26:20和哈巴谷书2:3-4二先知的话联在一起。他的意思是:应该恒心忠信期待主耶稣的来临。“那要来的就来”,就是基督(连犹太文士也这样解释)。在等待他来临的期间,信友们(义人)应该“因信得生”。耶稣虽然迟延他的来临,但信友们仍该保存依靠的心,仍该坚信他的诺言必要应验,决不可怀疑。纽曼主教解释本句说:基督徒是坚忍等待基督来临的人,在这等待的时期内,信友不但不该退缩,反该常仰望自己的救主。退缩使信友灰心丧志,坚忍却使信友因信心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