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靈與靈修

使徒行传 第28章 概览

保羅在馬耳他島上

待众人都上了岸之后(27:43、44),这时才知道这陆地是个岛屿,也知道这岛屿名叫马耳他,即今日的马耳他岛,位于西西里南约九十公里。根据古来的传说,翻船之处是在马耳他岛北部,该处有一个面朝东方的大海湾,今称圣保罗湾。

马耳他属罗马西西里省管辖,居民则为腓尼基族人,大半不操希腊或拉丁语言,他们说的语言是多少与迦太基语相同的布匿(Punica)话,仍属闪族语言系,因此保罗多少能懂得他们的谈话。“土人”或译作“蛮夷人”即马耳他岛上的居民(在希腊罗马帝国,凡不说希腊或拉丁话的人均被称为“蛮夷人”)。他们离翻船地点不远,见了遇险的一行人,深表同情,跑来慰问。待他们“有非常的情分”。当时保罗一行人或因下“雨”或因海水之故,浑身尽湿,且几乎裸体无衣,又值腊月隆冬时分,天气正冷。当地居民对他们作的第一件事就是生一大堆“火”这种深厚的人情,使烤火取暖者身心都温暖起来。

路加在3-6节叙述在烤火时保罗所遇的一个插曲。自助助人的使徒,因其一贯殷勤劳动的作风,帮忙拾柴生火;“拾起一捆柴”放在火上,有条藏在柴中的毒蛇因热而出,扑来咬住他,“咬住他的手”。

土人一见这事,就开始彼此说:“这人必是个凶手。”他们的推论显示了外教人的想法:他们已由锁链认出保罗是个囚犯,现在虽然脱了翻船之险,得免不死,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天理仍不容他活着,叫毒蛇来咬他。可是保罗竟把“那毒蛇甩在火里”,蛇虽咬了他,他却毫未受害。基督在马可福音16:18所应许的又一次应验在保罗身上了。按土人的经验,保罗不是即将“发肿”(发炎发肿,是路加所熟知的医学用语),便是“忽然仆倒死了”。谁知又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等了很久,见他既不发肿,也未倒毙,这种不平凡的现象,使他们大为惊异,于是又归到他们的宗教想法了:“他是个神。”这与吕高尼的路司得人所想的相仿佛,见14:11-13。

路加在7-9节叙述使徒在马耳他岛显的奇迹。第一个奇迹是治好了一个罗马人的父亲的病,这罗马人曾慷慨地收留了这群翻船遇险的人,他的田园就在翻船处附近,他名叫部百流,是马耳他岛的“岛长”,是岛上罗马的执政官(按马耳他岛在行政上本属西西里总督管辖)。考古学者在离翻船不远的地方,曾发现了两个刻文,一为希腊文,一为拉丁文,刻文上有“岛长”的字样,似乎是指岛上罗马的官长。在遭遇翻船之险的人中,也有百夫长犹流及其兵士。部百流由于职责本该收留他们,可是他也收留了这次遇险的其他一切人士,而且款待他们很是慈爱大方。

“部百流的父亲”恰巧那几天正卧病在床,路加医生还指出他患的是“热病和痢疾”。保罗为表示对主人的一片感恩心,“为他祷告,按手在他身上,治好了他”(关于按手治病,参阅使徒行传9:1、17)。显奇迹的消息立即传遍全岛,于是“岛上其余的病人”也都来了,也因保罗使徒的奇能(参阅19:11、12)得了痊愈之恩。

保罗在马耳他住了三个月(见11节)。这期间他作了什么,路加除他显的奇迹外,没有提及。根据在马耳他人流传至今的很晚传说:保罗在岛上宣传了福音,且归化了许多人,其中也有部百流,他信仰了基督,后来还当了马耳他的首任主教。提到马耳他人,路加还说:他们“又多方地尊敬我们”(即保罗、路加、亚里达古)。这群遇险者,当时什么也没有,什么也需要,土人对他们的慷慨大方,更表现在他们离岛的时候:“到了开船的时候,也把我们所需用的送到船上。”

上图:主后2-3世纪的古罗马浮雕(Torlonia relief),描绘了台伯河口北岸的波特斯港(Portus)和货船。

保羅抵達羅馬

过了“三个月”,这群遇翻船之险的人上了一艘“那海岛过了冬的”船(这时大概是61年2月,在冬季连从马耳他航行至西西里也是危险的,但在2月,短距离的航程可以勉强行了),这船正如那只毁了的船一样(见27:6),也是亚历山大里亚的船,它的标帜是“宙斯双子”,就是在船前部雕刻或绘画着“宙斯双子”的肖像。根据希腊和罗马的神话记载,卡斯托耳和波吕丢刻斯是勒达所生的孪生子,是宙斯神(朱庇特)的后代,因此被称为狄俄斯库里兄弟或“宙斯双子”。宙斯双子主要被船员视为守护神,能拯救遇海难的水手。据说,他们会以圣爱尔摩火的形象在暴风雨中现身。本来各船只都有名号,或标帜,通常写在船头上,不过在使徒行传内只提及了这只船的标帜。

船从马耳他岛直航至西西里东部的城市“叙拉古”,在那里停了“三天”。以后又从叙拉古“绕行”,大概就是沿着西西里海岸航行,到了与西西里遥遥相对的意大利半岛西南端的利基翁。,在这里停留了一天,大概是为了风不顺的缘故。

第二天起了“南风”,这为朝北航行的船,更为顺利;船离利基翁港口,仅一天的工夫,就到了部丢利。部丢利大港口即今日那不勒斯附近之波佐利(Pozzuoli),为当时来往东西方船只汇集之地,商业繁盛,非那不勒斯港口可比。保罗、路加和亚里达古在部丢利因“兄弟们”即基督徒之请,当然也取得了百夫长犹流的同意。“在他们那里住了七天。”之后,保罗一行人,便由陆路,沿海岸往罗马进发。

上图:一只进港的古罗马货船。古代罗马的长途船舶都是客货两用,货在舱里,人在甲板上,唯一的动力是风。最大的船可装600人。

“兄弟们”即罗马的基督徒,“一听见我们的信息就出来”,即由部丢利。的基督徒听到了保罗及他的同伴来罗马的消息,遂派人前往“亚比乌市”和“三馆”来迎接使徒。亚比乌市是一条运河北端著名的市场(此运河起于今之泰拉奇纳城(Terracina),与阿庇亚大道(Via Appia)并行。止于此)。可能保罗及百夫长等一行人取道运河而抵此。保罗及其同伴在亚比乌市遇见了首批来迎的罗马城基督徒后,接着沿阿庇亚大道继续前行,走了十六公里,在离罗马约五十公里的“三馆”地方,又遇见了第二批来迎的罗马城基督徒。由此可知,他们对使徒是多么关怀和爱戴!保罗见了这番情形,在书信(参阅罗马书16:17、18)里关于罗马的犹太主义保守派所表示的那种怀疑与焦虑,顿时一扫而空,因此“就感谢上帝,放心壮胆。”

保罗、路加、亚里达古、罗马的基督徒、百夫长犹流、兵士以及其他囚犯等一行人,从三馆地方起程,仍循阿庇亚大道,向罗马城进发,终于“进了罗马”。在西方订正本此处多出“百夫长把众囚犯交给御营的统领”一句。这是很自然的事,不必烦述。可知此句是后加的,非原文所有。由此刻起路加单叙述保罗的事迹。本来百夫长应将有关保罗案件的文书(参阅25:27)呈交罗马官厅,只因这文书大概在翻船时业已遗失,在另一份文书从凯撒利亚未到达期间,百夫长至少该对这一囚犯的情形,给有关方面作一口头报告。他的报告一定很好,这样“保罗蒙准和一个看守他的兵另住在一处”,是说,他不在政府的监狱里被囚禁着,却在一个自己选择的地方,在兵士看守下,过着比较自由的囚居生活。

上图:亚壁古道(Via Appia,英语Appian Way)遗迹。这是一条把罗马城和意大利东南部阿普利亚的港口布林迪西(Brindisi)连接起来的罗马古道,主前71年斯巴达克斯起义失败以后,被俘的6000个奴隶就是在这条路上被钉在十字架上。亚壁古道是第一条通往罗马以外地区的长途军用道路,使用了当时最好的工程技术,被称为道路女王(Regina Viarum)。

上图:保罗搭乘另一只亚历山大的船,从马耳他经过叙古拉、利基翁到达部丢利港。

保羅在羅馬傳道

保罗到罗马后一定很忙:为在有关方面办好自己在兵士看守下的囚居事宜,三天的工夫是免不了的。过了“三天”,“请犹太人的首领来。”在哪里召集了这会议?一定是在罗马基督徒帮助下,他租来居住的那间房子里(见23、30两节)。被召集的这些犹太人,虽然与保罗不曾见面相识,但对保罗其人其事一定传闻久矣。当时在罗马犹太人很多,且有势力,使徒向他们来一次声明,不为无益。保罗在演辞中(当然路加只将本演辞的要点记载于此。当时路加大概也在场听讲,虽然从17节直到使徒行传终,已不用复数第一位),给罗马城的这些犹太人阐明了包括在使徒行传21:27-26:32中既记的冗长史事。保罗先以“弟兄们”称呼他们,因为他自己也是犹太人,随后说自己并没有行了什么反对犹太“民族”或反对“祖宗的规条”的事。事实上保罗时常遵守法律,他常以为,新宗教不是别的,乃是旧约先知预言的实现和成全。保罗续称:虽然如此。我却当了囚犯,被送交到罗马人手里(参阅21:33)。

罗马人(即千夫长吕西亚23:29,总督腓力斯24:22、23,总督腓斯都25:25,26:31)在各种机会里时常承认使徒的无罪,反之,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却常与保罗作对。保罗迫于无奈,只好“上告于凯撒”(见25:11)。保罗此处特别强调说:他来罗马上诉,并不是为控告本国的人民。

使徒结论说:他请众人来此的意思,只是要想与他们“见面说话”,并告诉他们自己所以“被这链子捆锁”的真正原因,就是为了对弥赛亚的指望;这“指望”当然也是全“以色列”子民的指望。

在座的犹太人所答复的也颇有分量。他们说:

一、没有“从犹太”接到关于保罗的官方“信”件。“兄弟中”即从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中,也没有一个人来说及保罗的不是;

二、“因为这教门,我们晓得是到处被毁谤的”。这些犹太人将这教派即基督教视作犹太教里的一个派别,他们关于这教派所听到的消息,非常不利。他们想保罗是这教派的重要信徒之一,因此乘机请求保罗给他们解释他对这教派的想法。关于罗马犹太人此处所有的答复和问题,我们没有理由说不是出于真诚:一来因为他们虽然知道58年耶路撒冷掀起暴动攻击保罗,虽然知道这位“拿撒勒教党的首领”(参阅24:5),在凯撒利亚受审各节,但由于冬季交通困难,对保罗之上诉凯撒,大概还不曾知道;二来因为在罗马当时的基督徒虽然很多,但其中大多数是由外教皈依者,犹太人似乎并不怎么多;因此此辈犹太人之对基督教不甚明了是可能的。何况他们所愿知道的是保罗个人对此教派的想法,并不是基督教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上图:奥斯提亚犹太会堂(Ostia Synagogue)遗址,位于罗马台伯河口的海港奥斯提亚安提卡(Ostia Antica)。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犹太会堂遗址之一,修建于克劳第在位时期(主后41至54年)。保罗在罗马首先见面的犹太人首领,可能就有来自这个会堂的。

犹太人在约定的日子到寓所来见保罗,来的人数比上次更多。保罗便“从早到晚”整日给他们讲解上帝国的道。所讲的不外是引用“摩西的律法和先知的书”,来证明耶稣就是旧约中所预言的那位基督,正如他过去给犹太人所宣讲的一样(参阅13:16-41,26:22、23)。听众于是分成两派:“有信的,有不信的。”

保罗常是把自己所能作的,先尽力作到。这一次对待犹太人也是如此。他见他们缺乏善意便用可怕的话结束这次宣讲说:“圣灵藉先知以赛亚向你们祖宗所说的话是不错的。他说……”这段话是引自《七十士译本》以赛亚书6:9、10,吾主耶稣当日曾引用过(参阅马太福音13:14、15及对观福音各处),圣史约翰日后也曾引用过(参阅约翰12:40)。经文意义见以赛亚书6:9、10或马太福音13:14、15等处注释。保罗最后结论说:“所以你们当知道,上帝这救恩,如今传给外邦人,他们也必听受。”保罗在此处说这段话,也并不稀奇,因为他论外邦人代替顽固不化的犹太人所说的话,以前在彼西底的安提阿及哥林多就已说过,而且行过,见13:45-51,18:6。

有古卷加:29保罗说了这话,犹太人议论纷纷地就走了。这是记载在少数希腊抄本之中。但是,大多数重要的希腊文抄本都是缺少这一节经文。

上图:古罗马的万神殿(The Pantheon),是现存罗马最古老的建筑,也是使徒保罗所看到的罗马的一部分。万神殿始建于主前27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主后69年被大火焚毁,主后125年重建。主后609年,东罗马皇帝将万神殿献给教宗,被更名为圣母与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万神殿整幢建筑都用混凝土浇灌而成,其完美的古典几何比例,被米开朗基罗誉为「天使的设计」。

保罗在罗马又囚居了“足足两年”,即由61年春天到63年春。这两年中的事迹,路加说的很少;看情形,宗尚未写完就戛然止笔。正因为说的太少,仅有两节,所以材料越觉得珍贵。使徒此次囚居罗马,相当自由,可以住在“自己所租的房子”,虽然时常在一兵士的看守下,并随处尤其出外时,常带着锁链(即右臂绑在该兵士的左臂上),但生活还相当自由:可以接待来访的人,也可以出外去拜访他人,能宣讲,事实上他不断地宣讲了“上帝国的道”。他很放心大胆,没人禁止他,把耶稣基督的福音讲授给人。在这两年中使徒也写了腓立比书、歌罗西书、以弗所书、腓利门书四封书信。从这四封书信可知,在这两年里,协助使徒的徒弟,除路加和亚里达古外,还有马可、提摩太、推基古、以巴弗提和以巴弗。两年以后,保罗一定被释放了,这时他又可以往西班牙和东方宣传福音了,但这事已出本书范围,兹不赘述。

上图:使徒保罗之墓。2002年,由梵蒂冈委派的考古学家在罗马「城外圣保罗大殿 Basilica of Saint Paul Outside the Walls」的祭坛下发现一个2.4米长的大理石棺,石棺上刻有拉丁文碑文「殉道者使徒保罗 PAULO APOSTOLO MART」。考古学家使用了探针探查了石棺内部,发现里面有香料、蓝色和紫色的布料,以及碎骨片。根据放射性碳定年法检测,确定这些骸骨属于主后一至二世纪,与使徒保罗殉道的年份吻合。经过严谨的遗物遗骨科学分析,2009年6月28日,教宗本笃十六世宣布,石棺内之骸骨初步证实属于使徒保罗本人。

上图:保罗被押往罗马受审旅程:1、保罗在耶路撒冷被捉,送到凯撒利亚(徒二十一27-二十三30);2、在凯撒利亚被囚两年,受审后送往罗马(徒二十三31-二十六32);3、保罗被押乘船经西顿、每拉到了佳澳(徒二十七1-8);4、保罗等在海上历经风浪的危险到了米利大(徒二十七9-44);5、从米利大经叙拉古、利基翁、部丢利,到了罗马,在罗马等待受审两年期间继续传道(徒二十八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