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 第23章 概览
- 23:1 保羅定睛看着議會的人,說:「諸位弟兄,我在上帝面前,行事為人都是憑着清白的良心,直到今日。」
二十二年前,保罗曾由公议会领有一纸公文,去搜捕大马士革的基督徒(9:2,22:5),今天却以囚犯的身份站在公议会前为自己辩护。当年的公会议员,可能今天还在场;为此保罗向全体议员注视,看看其中是否有自己所熟识的。扫视一周后,乃立即声言自己在上帝前为人作事“凭着良心”,过去如此,现在亦然,过去之所以迫害基督徒(参阅26:4、5;腓立比书3:6),以后之所以听主命而宣扬基督圣教,“直到今日,”全按良心指示行事。良心有如伦理道德的标准,必须时常遵循。参阅哥林多前书4:4;哥林多后书1:12;提摩太前书1:5、19,3:9;提摩太后书1:3。
- 23:2 亞拿尼亞大祭司就吩咐旁邊站着的人打他的嘴。
- 23:3 這時,保羅對他說:「你這粉飾的牆,上帝要打你!你坐堂是要按律法審問我,你竟違背律法,命令人打我嗎?」
大祭司亚拿尼亚(见22:5),听了保罗的话大怒。这位在47—59年作大祭司的亚拿尼亚,据史家约瑟夫在犹太古史所载,亚拿尼亚是个贪婪暴燥的人。他一听保罗所说的,立即生气,命令在他旁边站着的人打保罗的嘴。按这位大祭司的想法,保罗出言不当,竟敢在审判他的公议会前,提出另一个看不见的判官。但保罗此时明知自己身为基督使徒的地位,可能也仗恃自己罗马公民的身份,对此侮辱立即加以阻止,称发令者为“粉饰的墙”(使徒此语一定暗指则13:10-15所言。则此经文定为公议会员所熟悉;吾主耶稣当日对文士及法利赛人也曾引用过,见马太福音23:27),意思是说,你这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的伪君子!“上帝要打你!”这句话并非诅语,只是在预言未来:事实上这预言后来实在应验了:亚拿尼亚约在八年后,即在66年上为奋锐党人所杀。虽说如此,保罗的此种作法究竟与耶稣的温良忍耐有别(约翰福音18:22、23),圣耶柔米曾注意此点。使徒续称:“你坐堂为的是按律法审问我,你竟违背律法,吩咐人打我吗?”按利未记19:15;25:1、2判官应秉公判决,不得违反正义,责打无罪的人。
- 23:4 站在旁邊的人說:「你竟敢辱罵上帝的大祭司嗎?」
- 23:5 保羅說:「弟兄們,我不知道他是大祭司;因為經上記着:『不可毀謗你百姓的官長。』」
保罗的这番答复引起了在场的人的愤怒。在他们看来,保罗辱骂“上帝的大祭司”,是犯了亵渎的罪。保罗却推托说,他不知道他是大祭司,如果知道的话,他必不会这样回答。大概保罗当时只想命人打自己的是一位议员,现在才由这些在场的人口中得知刚才发令的是大祭司,所以引用点22:27的话说:“经上记着说:‘不可毁谤你百姓的官长”,纠纷这才完了。
- 23:6 保羅看出他們一部分是撒都該人,一部分是法利賽人,就在議會中喊着:「諸位弟兄,我是法利賽人,也是法利賽人的子孫。我現在受審問是為有關死人復活的盼望。」
保罗现在又引起了另一个问题,结果为他更加不利。保罗在此说了些什么,路加未提,所记载的只是最后一句话。大概使徒在公会前,将自己如何在大马士革途中蒙复活起来的基督显现,因而归化的经过(6节),叙述了一遍。保罗因见到公议会有两党的议员,大祭司及长老多属于撒督该人,文士多属于法利赛人。两党的人对死者复活的主张不同。使徒就想在他们中制造分争,以瓦解自己敌人的团结。他遂结束演说,说自己“是法利赛人,也是法利赛人的子孙”(参阅腓立比书3:5)。由于这一声明在场的法利赛人的议员得知保罗过去是热爱摩西律法者(参阅22:3),因此对保罗顿表同情。但保罗立即续称:“我现在受审问,是为盼望死人复活”,是说:因为他将对基督的“希望”放在耶稣身上,并信“死者的复活”,他才在这里受审。关于基督复活与死者复活其中的连带关系,保罗在亚略·巴古的宣讲中(17:31、32),曾已论及。见该处注释。
- 23:7 說了這話,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爭論起來,會眾分為兩派。
- 23:8 因為撒都該人一方面說沒有復活,另一方面沒有天使和鬼魂;法利賽人卻承認兩方面都有。
保罗此次的演说甚为成功。路加解释这成功的理由说:撒督该人说:没有复活,也没有天使,也没有神灵,法利赛人却样样都承认。撒督该人之否认“死者复活”,除三对观福音(参阅马太福音22:23-33;马可福音12:18-27;路加福音20:27-40)曾述及外,史家约瑟夫也多次记载过;至于他们之否认天使和鬼混的存在,我们仅由此处得知;路加是据实记事,无容怀疑。撒督该人既否认鬼混的存在,当然也否认灵魂的不死不灭性,以致对来世的善恶报应也就置之不顾;可说他们是唯物论者。法利赛人却是神灵论者。明乎此,对于保罗发言后两党议员大起“争辨”一事,也就不觉奇怪了。
- 23:9 於是大大地爭吵起來;有幾個法利賽派的文士站起來爭辯說:「我們看不出這人有甚麼錯處;說不定有鬼魂或者天使對他說過話呢!」
于是在公议会庭里“大大地喧嚷起来”,当时双方舌战的情形,可想而知。“有几个法利赛党的文士,”挺身而起,力排他们的异论,尤其撒督该人的异论,遂公然支持保罗:“我们看不出这人有什么恶处。”就是说,保罗关于基督的“希望”和“死者复活”所持的论点全属正确,不过他与我们仅有这点区别:他将拿撒勒人耶稣看作基督,我们却不是这样。“有鬼魂或是天使对他说过话,怎么样呢?”就是说,如果天使告诉过他,耶稣是基督,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来反对他呢?所以,在这种事上。他可自由顺从良心的指引。
- 23:10 那時爭辯越來越大,千夫長恐怕保羅被他們扯碎了,就命令士兵下去,把他從眾人當中搶出來,帶進營樓去。
这样支持保罗的智勇之士究竟不多,公会的大部份议员均反对保罗。“大起争吵”,其势凶凶,“千夫长”革老丢·吕西亚此时为自己的囚犯罗马公民保罗颇为担心,万一保罗被这般如狼似虎的公议员“扯碎”了将怎么办?自动解保罗到议员前的不是自己吗?所以他在罗马法律前对这事件应负全责,为了防患未然,千夫长“就吩咐兵丁下去”,即由与公议会接近的安东尼堡垒下来,“带进营楼去。”即带保罗仍回原处——安东尼堡垒。
- 23:11 當夜,主站在保羅旁邊,說:「放心吧!你怎樣在耶路撒冷為我作見證,也必怎樣在羅馬為我作見證。」
解回安东尼堡垒的保罗,又被“两条锁链”将双臂分绑于两个兵士的臂上(参阅21:33,22:30)。这时保罗前途茫茫,未来如何不得而知,实在需要上帝的扶慰鼓励,因此就在“当夜,主站在保罗旁边,说:“放心吧!”同时耶稣正如其他两次一样(参阅18:9、10,27:23、24),用鼓励的语气,预示保罗的未来说:“你怎样在耶路撒冷为我作见证,也必怎样在罗马为我作见证。”受了主耶稣亲来慰藉鼓舞的保罗,现在精神百倍,去罗马之志更坚强了。此志后来如何实现。详情见后。
殺害保羅的陰謀
- 23:12 到了天亮,猶太人同謀起誓,說「若不先殺保羅就不吃不喝」。
- 23:13 參與這陰謀的有四十多人。
“犹太人”即耶路撒冷的那四十多人(13节),次日清晨商量了要一起暴动,且发誓说:“若不先杀保罗就不吃不喝。”史家约瑟夫在犹太古史中也有过类似的记载:当大希律当国时,犹太人曾密谋发誓刺他,不过也如这次一样,并没有成功。虽然他们曾用“咒诅”发誓,但不要以为这些人日后仍继续绝食绝饮以至于饿死,因为希伯来人在处决良心的难题时,只要有理由,就有方法可以声明誓愿无效。
- 23:14 他們來見祭司長和長老,說:「我們已經發了重誓,若不先殺保羅就甚麼也不吃。
- 23:15 現在你們和議會要通知千夫長,叫他把保羅帶到你們這裏來,假裝要詳細調查他的事;我們已經預備好,在他來到這裏以前就殺掉他。」
阴谋份子为了易于杀害保罗,就将自己发的誓告知反对保罗的“大祭司及长老”(此处毫未提及文士),请求他们用计说服千夫长革老丢·吕西亚,叫他将保罗再度解至公议会,以便他们在解送途中将保罗杀死,这样就将保罗的事解决了。
- 23:16 保羅的外甥聽見他們設下埋伏,就來到營樓裏告訴保羅。
- 23:17 保羅請一個百夫長來,說:「你領這青年去見千夫長,他有事告訴他。」
但事情进行的并不顺利,虽然他们密策一切,但不知如何这事竟给“保罗的外甥”听到了,他立即得到去见舅父于安东尼堡垒的准许,将这事件“告诉保罗”。路加此处仅乘机提及“保罗的外甥”,至于外甥母亲(即保罗的姊妹)的名字叫什么,嫁于何人,为何其子在耶路撒冷等事,均毫未提及。至论保罗这位外甥,我们也只知道他还很年轻(见18节)。保罗得此消息,便叫来“一个百夫长”,请他引这位青年去见千夫长。
- 23:18 於是百夫長把他領去見千夫長,說:「被囚的保羅請我到他那裏,求我領這青年來見你;他有事告訴你。」
- 23:19 千夫長就拉着他的手,走到一旁,私下問他:「你有甚麼事告訴我呢?」
百夫长同意领青年去见千夫长,说这位青年关于囚犯保罗有极为重要的事向他报告。千夫长乃领保罗的外甥到无人处,听他告密。一提及身为罗马公民的这位囚犯保罗,千夫长吕西亚常是心虚,唯恐对自己可能发生严重的不利,于是为了保罗的原故,对这位青年特别客气。
- 23:20 他說:「猶太人已經約定,要求你明天把保羅帶到議會去,假裝要詳細查問他的事。
- 23:21 你切不要隨從他們,因為他們有四十多人埋伏,已經起誓,若不先殺掉保羅就不吃不喝。現在都預備好了,只等你的允准。」
保罗的外甥于是就将那四十多个犹太人如何发誓密谋杀害保罗,如何勾通大祭司及长老设计等情,一一报知千夫长,请他别信他们的话,不要答允将保罗再度解至公议会。
- 23:22 於是千夫長打發那青年走,囑咐他:「不要告訴人,你已將這些事報告我了。」
千夫长一听,心里明白,遂决定粉碎此种阴谋,并命保罗的外甥绝对严守秘密。
保羅被解交腓力斯總督
- 23:23 於是,千夫長叫了兩個百夫長來,說:「預備步兵二百、騎兵七十、長槍手二百,今夜九點往凱撒利亞去;
- 23:24 也要預備牲口讓保羅騎上,護送到腓力斯總督那裏去。」
为粉碎阴谋,不无办法;另一方面,千夫长也急于摆脱保罗案件的责任,于是“叫了两个百夫长”。吩咐他们准备“步兵二百,马兵七十,长枪手二百”(大概是指当地的防卫队而言),统计四百七十人,以便将保罗“平安护送到腓力斯巡抚那里”(腓力斯巡抚当时坐镇于巴力斯坦的凯撒利亚),并命给保罗“预备牲口”代步,免得因百余公里之长途步行,使疲乏颠沛的囚犯在巡抚前报怨自己。
- 23:25 千夫長又寫了公文,大略說:
- 23:26 「克勞第‧呂西亞向腓力斯總督大人請安。
千夫长也写了一封“信”,命兵士呈给罗马巡抚。路加在26-30节所录的这封书信,由各方面显示,可知是当日千夫长写的真正原文。千夫长于报告事由时,仅提及与己有利的事,可为力证。这书信的真正原文大概是由路加从凯撒利亚巡抚府档案中得来的。这书信有致候辞(26),有叙事正文(27-30a),有结语(30b),正如耶路撒冷会议的通谕一样(见15:23-29),纯为书信体裁。致候语极为简短;叙事正文是罗马官场中下呈上所用的公文格式,此格式称为“elogium”;结语:“祝你安好。”这位巡抚的全名为安东尼·腓力斯,公元52—60年当巴勒斯坦的巡抚。按塔西佗(Historiae5.9)和苏厄托尼(Claudius28)史家所载:安东尼腓力斯巡抚,为人贪婪。
- 23:27 這個人被猶太人拿住,快被殺害時,我得知他是羅馬人,就帶士兵下去,把他救了出來。
- 23:28 因為我要知道他們告他的罪狀,就帶他下到他們的議會去。
- 23:29 我查知他被告發是因他們律法上的爭論,並沒有甚麼該死或該監禁的罪名。
千夫长在书信本文首段关于保罗所写的事,确是事实(见21:31、32,22:27、28、30);不过他故意漏下下令捆绑保罗并准备鞭审等事(见22:24、25)。至于29节所说:在保罗身上找不到什么违反罗马法律的地方,以及犹太人之所以控告保罗,仅仅“是因他们律法的辩论”,且这种控词并不足以形成“该死该绑”的罪状等情,所写颇为公允。
- 23:30 後來有人把要害他的計謀告訴我,我立刻把他解到你那裏去,又命令告他的人在你面前告他。( [ 23.30] 有古卷加「願你平安。」)」
吕西亚在书信本文次段(30),提及犹太人如何密议谋杀保罗,自己怎样为了粉碎阴谋,才“解他到你那里去”。至于“吩咐告他的人在你面前告他”一节,路加在前文并未提及。大概吕西亚对原告的这种安排,是保罗从耶路撒冷起程以后才决定的。
- 23:31 於是士兵照所命令他們的,連夜把保羅帶到安提帕底。
- 23:32 第二天,由騎兵護送保羅,他們就回營樓去。
- 23:33 騎兵來到凱撒利亞,把公文呈給總督,就叫保羅站在他面前。
上图:保罗被罗马军队连夜从耶路撒冷送到安提帕底(徒二十三31),再送到凯撒利亚(徒二十三33)。
保罗于“夜间”在兵士严密保护下(见23节),从耶路撒冷来到“安提帕底”(即今之RaselAin)。从耶路撒冷到安提帕特,至少有六十公里的路程,所以这一行人马如果是夜间“第三时辰”(23)即约在下午九时动身的话,那么到达安提帕底时,已是次晨旭日东升了。因为从安提帕底到凯撒利亚这一段约四十五公里的路程,危险已小,步兵及长枪手(此处虽未提说长枪手,但这是很显然的事)乃从安提帕底返回耶路撒冷,骑牲口代步的保罗则仅由七十骑兵护送着,向凯撒利亚进发。“马兵来到凯撒利亚”,就将千夫长的书信面呈巡抚。同时也把保罗交给他。
上图:凯撒利亚遗址。
- 23:34 總督讀了公文,問保羅是哪一省的人;一知道他是基利家人,
- 23:35 就說:「等告你的人來到,我才詳細聽你。」於是他命令把保羅拘留在希律的衙門裏。
安东尼·腓力斯巡抚念了有关囚犯保罗案件的信,见信内未提这个身为囚犯的罗马公民属于帝国那一省份,因问他“是那一省的”,保罗说“是基利家人”。无论是何省人,总之保罗现在属于巡抚权下,何时开审权在巡抚。看来,安东尼·腓力斯巡抚对保罗的案子无意速审速决,便说:“等告你的人来到,我要细听你的事。”说不定腓力斯这时就起了希望保罗向他行贿的念头(参阅24:26),因之,审期越拖延越好。所以下令把保罗看守“希律的衙门里”。在凯撒利亚有希律王府。该府为大希律所建,故有此称。又因该府目前为巡抚公署,也可称为巡抚府。且巡抚府内常设有囚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