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 第21章 概览
保羅上耶路撒冷
- 21:1 我們離別了眾人,就開船直航到哥士,第二天到了羅底,又從那裏到帕大喇。
保罗及其旅伴(旅伴中也有路加在内,因为从1-18节又用复数第一人称来叙事)在米利都又上了船。船开行时,站在岸上的以弗所的长老们,频频向保罗挥手送行。由此一直南行,到了哥士岛;第二天又南行到了罗底岛;然后折而向东,在小亚细亚里基雅的一个小港帕大喇下了船。
- 21:2 我們遇見一隻船要往腓尼基去,就上船起航。
- 21:3 我們望見塞浦路斯,就從南邊行過,往敘利亞去,在推羅上岸,因為船要在那裏卸貨。
保罗等一行人在帕大喇搭了另一只直航腓尼基的大商船。这船从塞浦路斯岛西南直驶而过,未在该岛停留,然后又直向叙利亚驶去,在推罗停留,因为船要在该处卸货。推罗是当时罗马叙利亚省腓尼基的一座名城。
上图:保罗在米利都话别以后,经过哥士、罗底到帕大喇(徒二十一1),在帕大喇换大船横穿地中海到达推罗(徒二十一2-3)。
- 21:4 我們在那裏找到了一些門徒,就住了七天。他們藉着聖靈的感動,告訴保羅不要上耶路撒冷去。
- 21:5 幾天之後,我們又出發前行。他們眾人同妻子兒女都送我們到城外,我們都跪在灘上禱告,彼此辭別。
- 21:6 我們上了船,他們就回家去了。
在船留港下货期间,保罗一行人在推罗城找到了“门徒”即基督徒(见11:19),便在他们那里住了七天。如同上次一样(参阅15:3),保罗一定也将他第三次传教行程的经过,并准备上耶路撒冷的决定(参阅20:22)向他们说了一遍:另一方面,他们也因圣灵的启示,知道在耶路撒冷有“捆锁与患难”在等待着保罗(见20:23),因出于爱护关怀之心,遂劝阻保罗“不要上耶路撒冷去”,但保罗不听。于是基督信徒们便如以弗所的长老们一样(见20:36-38),大家齐来给保罗一行人送行,一直送到船上。
- 21:7 我們從推羅行完航程,來到了多利買,問候那裏的弟兄,和他們同住了一天。
保罗一行人从推罗乘船来到属腓尼基区而靠近巴勒斯坦的多利买,此地也有基督徒,保罗及其旅伴便在他们那里住了一天。
- 21:8 第二天,我們離開那裏,來到凱撒利亞,就進了傳福音的腓利家裏,和他同住;他是那七個執事裏的一個。
- 21:9 他有四個女兒,都是未出嫁的,都會說預言。
现在水路既走完,保罗同旅伴就由陆路从多利买到了巴勒斯坦的凯撒利亚,住在七执事之一(见6:5)的传福音者腓利的家里。此处称腓利为“传福音的”,是因为他得了传福音的恩赐(参阅以弗所书4:11;提摩太后书4:5),负有宣传福音的任务,事实上腓利也尽了这个任务(见8:1-40)。“他有四个女儿,都是处女,是说预言的。”换句话说,她们虽是女流都得了预言的恩赐(参阅哥林多前书11:5)。为了增进教会的利益,虽不能在大庭广众前,至少在家里(参阅哥林多前书14:33、34;提摩太前书2:12),可向人宣讲。此处的“处女”表示她们尚未结婚,未结婚的人给教会服务当然更好。
- 21:10 我們在那裏多住了好幾天,有一個先知,名叫亞迦布,從猶太下來。
- 21:11 他到了我們這裏,就拿保羅的腰帶,捆上自己的手腳,說:「聖靈這樣說:『猶太人在耶路撒冷要如此捆綁這腰帶的主人,把他交在外邦人手裏。』」
保罗及其旅伴在凯撒利亚住了“几天”(也许一个多星期)。这期间,“有一个先知,名叫亚迦布”由犹太而来,这位亚迦布大概与11:28所提及的那位同是一人。如果是同一人,那么既已提及在前,为什么路加在此处还要给读者介绍有如一个不相识的人呢?其实这个困难并不严重,也不难解释:路加虽已介绍于前,但以前可能只听其名,却未见其人,此处他第一次与他相识,就将此事经过记在日记上,日后写使徒行传时原封不动地插在这里。亚迦布一向住在犹太,这时“从犹太下来,到凯撒利亚见保罗,在保罗及其旅伴前,行了一个象征行为:拿起“保罗的腰带”,“捆上自己的手脚”,把圣灵启示他的话,告诉给在场的人。他说的实在是预言,后来果真应验了(见27节等)。
- 21:12 我們聽見這些話,就跟當地的人苦勸保羅不要上耶路撒冷去。
其时在场的人,除保罗的旅伴外,还有当地居民。大家一听这话,就如推罗的基督徒行的一样(见4节),请求保罗不要“上耶路撒冷去”;但是徒然。
- 21:13 於是保羅回答:「你們為甚麼這樣痛哭,使我心碎呢?我為主耶穌的名,不但被人捆綁,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是願意的。」
- 21:14 既然保羅不聽勸,我們就住了口,只說:「願主的旨意成就。」
众人恳切请求,泪流纵横,但保罗丝毫不为所动,因为他“为主耶稣的名”,不仅准备受缚坐监,就是为主而死,也在所不惜。在场的人见他去志已决,无可奈何,就说:“愿主的旨意成就!”
- 21:15 過了這幾天,我們收拾行李上耶路撒冷去。
- 21:16 有凱撒利亞的幾個門徒和我們同去,帶我們到一個早期的門徒塞浦路斯人拿孫的家裏,請我們與他同住。
“过了几日”,一切都准备就绪,保罗及其旅伴和“凯撒利亚的几个门徒”即基督徒,带着行李(即各教会的捐助,大概除钱外,还包括衣服食物等等),向百公里外的耶路撒冷进发。一路可能是用牲口代步。住宿在“一个久为门徒的塞浦路斯人拿孙”的家里。拿孙的家不是在耶路撒冷城内,便在耶城近郊。关于拿孙其人,我们别无所知。大概他是塞普洛斯人巴拿巴的一个朋友,是皈依基督教为时已久的犹太侨民。归化时间不详。当时在场的路加可能从他口中获得了许多有关耶路撒冷教会的历史,这些历史为他日后撰著使徒行传的前编都是很有用的资料。
保羅訪問雅各
- 21:17 我們到了耶路撒冷,弟兄們歡歡喜喜地接待我們。
- 21:18 第二天,保羅同我們去見雅各;所有的長老也都在場。
- 21:19 保羅向他們問安,然後將上帝用他在外邦人中所做的事奉,一一述說了。
保罗归化后上耶路撒冷共有五次,前四次在使徒行传9:26,11:30,15:4,18:22均已提及,这次是第五次,也是最后的一次,时在58年5月。保罗一行人到了耶路撒冷,“弟兄们”即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兴高彩烈地欢迎接待了他们。表示高兴、热烈欢迎的这些人大概是希腊化的基督徒,也是保罗的朋友。“第二天”教会当局即耶路撒冷主教使徒小雅各以及“长老们”(见15:2、4),即辅佐雅各管理教会的长老集团,接见保罗等人。保罗在谒见期间,就将上帝“用他传教”,在外邦人中行的事,即将自己第三次传教行程中的所作所为,一一述说了一遍,一定也述说了他怎样为耶路撒冷的母教会组织了捐款的机构,并乘这机会将捐款缴给了他们。
- 21:20 他們聽見了,就歸榮耀給上帝,對保羅說:「弟兄,你看猶太人中有數以萬計的信徒,而他們都是熱心於律法的人。
- 21:21 他們曾聽見人說,你教導所有在外邦的猶太人離棄摩西,對他們說,不要給孩子行割禮,也不要遵守規矩。
我们不能怀疑:保罗的详细报道,深为使徒雅各所称许,一般地说,也为长老们所赞同,所以他们就“光荣上帝”(见11:18)。可是在此辈长老中也有些人(犹太主义保守派者),没有看清保罗在外邦人中所行的,就认为保罗之未使基督徒遵守摩西律法并未行割礼,实为不当之举,因而表示异议。既然赞同与反对保罗的两派已发生了争辩,雅各不得不介入其间,寻求一项既适中又切乎实际的解决办法,就如当日耶路撒冷会议的作法一样(见15:13-21)。解决的办法既已拟定,乃由一位不知名的发言者说出(词见20-25节)。该发言人说:兄台!你当知道。有多少“万”犹太人成了基督徒,但他们并不因此而失掉对摩西律法的热忱,他们还都是“为律法热心”。另一方面,这些人听说你教训“在外邦的犹太人离弃摩西。”这话并不对,因为保罗从未这样教训过人,更不能这样行。他按照耶京会议的通谕,宣讲人不必行割损礼,也不必遵守摩西律法,但这只是对外邦人,对犹太人他从来没有如此宣讲过。成了基督徒的犹太人,若愿给孩子行割损礼或自己遵守摩西律法,有绝对的自由,但不要拿着割损礼与守摩西律法是得救必要的条件。
- 21:22 眾人必聽見你來了,這可怎麼辦呢?
发言人继续说:“这可怎么办呢?”所以,若这些人生气反对你,你不该表示惊异。在另一方面,你又无法躲藏,他们一定要听到你已来了。该想一想这事的后果。
- 21:23 你就照着我們的話做吧!我們這裏有四個人,都有願在身。
- 21:24 你帶他們去,與他們一同行潔淨的禮,替他們繳納規費,讓他們得以剃頭。這樣,眾人就會知道,先前所聽見關於你的事都是假的;而且也知道,你自己為人循規蹈矩,遵行律法。
发言人给保罗提示一个建议说:为今之计,这里有个可行的办法:就是“我们这里有四个人”(这四人显然都是基督徒,都发过“拿细耳愿”,见民数记6:1-21);但他们都是穷人,你就作这四人的监护人罢!引他们到圣殿去,在那里你“与他们一同行洁净的礼”(保罗刚从外教地区回来,也须行此取洁礼),也替他们“规费”,好叫他们“剃头”并行律法所定的祭献。这样一来,就显出你自己是个好犹太人,随时都在“遵守律法”,那些诋毁你的流言蜚语,就不攻自破了。
- 21:25 至於信主的外邦人,( [ 21.25] 有古卷加「他們沒有甚麼可控告你。」)我們已經根據我們的決議寫信,叫他們要禁戒偶像所玷污的東西、血和勒死的牲畜,禁戒淫亂。」
发言者最后还引用耶京会议对归依基督的外邦人的决议(见15:28、29);言外之意是说:我们即已对愿奉教的外邦人让了步,叫他们不必行割损礼,也不必遵守摩西律法,那么你也该对来自犹太教的基督徒让步。
- 21:26 於是保羅帶着那四個人,第二天與他們一同行了潔淨禮,進了聖殿,報告潔淨期滿的日子,等候祭司為他們各人獻上祭物。
保罗为了息事宁人以维护弟兄间的和平友爱,便接受了带这四人去圣殿行洁净礼并剃头的建议。保罗此处的行动,并不违反他一贯坚持的原则,正如他曾给提摩太行了割礼(见16:3),也正如他曾发了与“拿细耳”相似的誓愿(见18:18),同样也能为这四个发了拿细耳愿的人作监护人。因此他便将这四人领去,“第二天”同他们一起行了取洁礼,也行了按规例当行的一切(包括交钱在内)。保罗第三次传教行程于此告终。此次传教行程,从55年春到58年5月,历时共四个年头。这期间是保罗传教工作最活跃的阶段:他不仅忙于在以弗所及亚细亚议院省建立教会,也不仅忙于巡视他于第二次传教行程中,另外在马其顿及阿哈雅所建立的教会,而且还忙于写信,因为几封主要的书信如哥林多前书、哥林多后书、加拉太书以及罗马书,都是这期间的产物。
保羅在聖殿裏被捕
- 21:27 那七日將完,從亞細亞來的猶太人看見保羅在聖殿裏,就煽動所有的羣眾,下手拿住他,
- 21:28 喊着:「以色列人哪,來幫忙!這就是在各處教導眾人糟蹋我們百姓、律法和這地方的人。不但如此,他還帶了希臘人進聖殿,污穢了這聖地。」
从本章27节起,路加开始叙述保罗行传中的一个新阶段,即使徒首次被捕的阶段,直到本书末。时间是从58年五旬节到63年春。27节的“七日”究竟是指哪七日,无法确定。按希腊原文“七”字前有指定冠词,可见是人所共知的特殊七天。但究竟是那七天,是否是指上述“拿细耳愿”的最后七天?摩西律法对此毫无论及,也不见于米示拿,但可能在当地的习惯上有这样的规定;也不能说是五旬庆节的七天,因为该庆节只有一天。若无指定冠词,可能是指保罗在耶路撒冷所住的七天。究何所指,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这是事实:保罗在“殿里”即在内院,有几个不是当地而是由议院省“亚细亚”(大概是从以弗所)来的“犹太人”,一向认识保罗,也攻击保罗(参阅19:10,20:1)。他们一见他在殿里,就开始“耸动了众人”(时值五旬庆节,群众一定为数甚众),“下手拿他”,且喊着说:“以色列人……”他们诋毁保罗行了两件不法的事:一是到处教训众人“糟践我们百姓和律法,并这地方的”,这地方即圣殿;一是引“希腊人”即教外人“进圣殿”即进入内院。律法虽严禁教外人进此庭院,但若犯了,也不算是亵渎圣殿的罪。他们所以在此处将这事一并提出,显然是为加重保罗的罪名,以激怒百姓。
- 21:29 這話是因他們曾看見以弗所人特羅非摩跟保羅一起在城裏,以為保羅帶他進了聖殿。
事实上,路加解释说:他们曾看见以弗所人特罗非摩(见20:4)同保罗在城里,就“以为”保罗曾引他到了“殿里”,即内院。但“城里”并不等于“殿里”,“以为”也不等于”就是”,现在竟将假定当了事实,甚至还把特罗非摩一个希腊人,变成几个希腊人,如此更激起了群众的怒火。
- 21:30 於是全城都騷動,百姓一齊跑來,拿住保羅,拉他出聖殿,殿門立刻都關了。
群众果真被激动起来了,“合城都震动,百姓一齐跑来。”动乱发生后,利未人为避免流血事件,怕亵渎圣殿,便将保罗“拉他出殿”,即内院外,“立即”关上了殿门。
- 21:31 他們正想要殺他,有人報信給營裏的千夫長,說耶路撒冷全城都亂了。
- 21:32 千夫長立刻帶着士兵和幾個百夫長,跑下去到他們那裏。他們見了千夫長和士兵,就停下來不打保羅。
他们想要杀保罗。可能当时“奋锐党”也混进了人群,这是他们向任何人暗刺行凶的大好时机。在这千钧一发之间,驻扎在雄踞殿院西北角的安多尼堡垒的罗马“营部的千夫长”,得了“耶路撒冷合城都乱了”的报告,立即率领“兵丁和几个百夫长”奔驰而至,镇压暴动。乱打保罗的人一见,立即“止住”不打了,可能马上一哄而散,混入人群中。
上图:在新约时代圣殿的外邦人院和内院之间,有隔断的墙。
- 21:33 於是千夫長上前拿住他,吩咐用兩條鐵鏈捆鎖,又問他是甚麼人,做了甚麼事。
- 21:34 羣眾中有的喊這個,有的喊那個;因為這樣亂嚷,千夫長無法知道實情,就下令將保羅帶進營樓去。
这位名叫革老丢·吕西亚(见23:26)的千夫长,立即下令“用两条锁链”捆绑保罗,就是将保罗左右两臂分绑在两个兵士的臂上。然后千夫长愿意知道保罗作了什么事,遂询问在跟前的人;但由于“有喊叫这个的,有喊叫那个的”,乱嚷一通,丝毫不得要领,乃下令将保罗“带进营楼去”,以便暂时看守,且待详查。
- 21:35 保羅一走上臺階,羣眾擠得兇猛,士兵只得將保羅抬起來。
- 21:36 一羣人跟在後面,喊着:「除掉他!」
群众见自己的猎物快要失去,便到处乱挤,免得保罗从他们中间带去,挤得如此凶猛,以致走上临近兵营的“台阶”时,保罗只好由兵士抬着走,群众则拥随于后。大声高呼“除掉他!”此情此景,几如以弗所那次暴动的重演,所不同的是:那次保罗并未在场,这次则身陷危险之中(见19:29-34)。若没有罗马兵士从中抢救,保罗这次必定难免为疯狂的群众所杀。
上图:安东尼营楼模型,紧挨着圣殿。
保羅為自己辯護
- 21:37 保羅快要被帶進營樓時,對千夫長說:「我可以對你說句話嗎?」千夫長說:「你懂得希臘話嗎?
当兵士们将保罗快要带进营盘时,保罗向千夫长请求了一个恩赐:“我对你说句话可以不可以?”就是保罗愿向百姓发言(见39节)。千夫长一听他说希腊话,很惊奇地问了他。
- 21:38 那你就不是從前作亂、帶領四千兇徒往曠野去的那埃及人了。」
千夫长此时顿生疑心,想他是不久以前那个作乱的埃及人,约瑟夫在《犹太战争》也曾提及这个埃及人,不过他将“四千凶徒”说成了三万。这三万人其中大部份后来都被杀掉。他在犹太古史中也提到这事,但数目较少。即四百被杀,二百被捕。同一事件,同一史家,前后所记如此不符,我们还是相信路加,他对这事一定有更清楚的认识,他将千夫长的话忠实地传给了后世。
- 21:39 保羅說:「我本是猶太人,生在基利家的大數,並不是無名小城的公民。求你准我對百姓說話。」
- 21:40 千夫長准了。保羅就站在臺階上,向百姓做了個手勢,要他們靜下來,保羅就用希伯來話對他們說:
保罗没有直接答复所问,却用自己“是猶太人,生在基利家的大數,並不是無名小城的公民”的话,间接地把这嫌疑一扫而空。诚然,保罗能立即说出以后才说的自己是罗马公民的这句话(见22:27),但他非到必要时不说,他现在盼望的是向民众发言,因此先求千夫长准许,既蒙照准,保罗乃站在进入营盘的“台阶”上,虽然手臂被绑,还是“向百姓挥手”,群众见他要向自己说话,同时听他“用希伯来方言”。即亚兰语致辞,立时“很寂静”。关于保罗这篇特别表达他为人的演词,见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