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 第18章 概览
保羅在哥林多
- 18:1 這些事以後,保羅離開雅典,來到哥林多。
上图:保罗离了雅典,来到哥林多(徒十八1)。哥林多是当时罗马帝国亚该亚省的首都,在主前146年为罗马所毁,后来凯撒大帝重建新城。它的位置险要,扼守希腊本土与伯罗奔尼撒半岛之间哥林多地峡,也沟通东西坚革哩 (徒十八18) 和 Lecaeum 两港,商业十分繁荣。
保罗在亚略·巴古对哲学士宣讲失败之后,就离开雅典,“来到哥林多,”其时约在51年初。哥林多位于伯罗奔尼撒(Peloponesus)大半岛与希腊本部之接连处,距雅典95公里,地势两边临海,是商业巨港,也是亚该亚当时的首都。居民国籍颇为复杂,犹太人也很多。可惜此城淫风很盛,罪恶充斥,为当时尽人皆知的淫城。
- 18:2 他遇見一個生在本都的猶太人,名叫亞居拉。不久前,他帶着妻子百基拉從意大利來,因為克勞第命令所有的猶太人都離開羅馬。保羅去投靠他們。
保罗在哥林多传教之初,只有他一人,别无助手(西拉和提摩太之来哥林多,是几月以后的事,见5节),但也有令他感到安慰的事,就是他遇到了亚居拉及百基拉夫妇二人。该夫妇是犹太人,也是基督徒,新近因革老丢皇帝的驱逐令,离开罗马,来到了哥林多。革老丢于49至50年之间驱逐犹太人离开罗马一事,亦见于史学家苏埃托尼乌斯(Suetonius:Claudius 25)的记载:“革老丢由于犹太人为了基勒斯督(Chrestos)时常骚乱,遂把他们由罗马赶走。”亚居拉是小亚细亚北部近黑海的本都人(本都住有犹太人,由使徒行传2:9可知),这对夫妻,保罗在书信中经常提及(见罗马书16:3;哥林多前书16:19;提摩太后书4:19)。二人颇有当仁不让,见义勇为之风(参阅罗马书16:3、4),看来也是受过高深教育的人,保罗遂即与他们建立了友谊。
- 18:3 他們本是製造帳棚為業。保羅因與他們同業,就和他們同住,一同做工。
亚基拉夫妇正如保罗一样,“以制造帐篷为业,”即用羊毛织作帐幕。保罗是个好法利赛人,不但精通法律,自幼时在大数城也学会了这个手艺。现在客居亚居拉夫妇家中,地方又大,遂用自己的手“工作”(见哥林多前书4:12),自食其力,以免加重信友的负担(参阅帖撒罗尼迦前书2:9;帖撒罗尼迦后书3:8;哥林多后书12:13-17)。
上图:哥林多古城的集市(Agora)。亚居拉和百基拉夫妇很可能在集市里有自己的摊位,保罗可能在此与他们同住做工。
- 18:4 每逢安息日,保羅在會堂裏辯論,勸導猶太人和希臘人。
保罗按照他一贯作风(见17:2、17),每逢安息日就在犹太人的“会堂里辩论”。此句后,西方订正本和拉丁通行本还有“间或提及主耶稣的名字”一句。讲道而提及主耶稣的名字是不言可知的事,显然是后来加添的一句,非原文所有。“劝化了犹太人和希腊人”,希腊人此处是指常去会堂并归依犹太教的教外人(参阅17:4)。
- 18:5 西拉和提摩太從馬其頓來的時候,保羅正專心傳道,向猶太人證明耶穌是基督。
- 18:6 當他們抗拒他、毀謗他的時候,他就抖掉衣裳的灰塵,對他們說:「你們的罪歸到你們自己的頭上,與我無干。從今以後,我要往外邦人那裏去。」
自从西拉和提摩太从马其顿来到哥林多后,在此地传福音的工作乃进入第二期,其时约在51年春。有人以为西拉、提摩太二人于任务完毕后,以为保罗还在雅典(见17:16),乃前往雅典,及到了雅典,知保罗已往哥林多,才转赴哥林多。但我们以为他们事先已得到保罗离雅赴格的通知,因而直接来哥林多的可能性更大。西拉、提摩太二人带来了帖撒罗尼迦教会可喜可悲的消息,也带来了马其顿教会(见哥林多后书11:9),尤其是腓立比教会(见腓立比书4:16)的捐助:前一消息使保罗先后两次致书于帖撒罗尼迦人,后一事实使保罗暂时免去对物质急需的操劳,专以传福音为事。“向犹太人证明耶稣是基督,”就是先知们所预言的基督。保罗这种明白直陈的宣讲,犹太人听了大起反感,出言侮辱保罗,甚至还亵渎他所讲的耶稣。此情此景全与在彼西底的安提阿所遇的相同(见13:45)。保罗见他们心硬如铁,不得已而说出严厉可怕的预言:“你们的罪(原文是血)归到你们自己头上,”就是说,你们灵魂的丧亡,由你们自己负责,与我无干,“与我无干”,原文可作,我却干净。我该作能作的,都作到了,从今以后,“我要往外邦人那里去”(参阅13:46)。此处“抖着衣裳”的行为,与在彼西底的安提阿拂去尘土的行为表意相同(见13:51)。
- 18:7 於是他離開那裏,到了一個人的家裏,他名叫提多‧猶士都( [ 18.7] 「提多‧猶士都」:有古卷是「猶士都」。),是敬拜上帝的人,他的家靠近會堂。
- 18:8 會堂的主管基利司布和全家都信了主,還有許多哥林多人聽了就信,而且受了洗。
保罗离开了犹太人的会堂之后,又找到另一个传福音的处所:即名叫提多·犹士都的家里。“这人敬畏上帝,”大概是个归依犹太教的罗马人。他既然把自己的房子让作基督徒集会之用,可见他已信教。“他的家靠近会堂,”因之,心怀善意的犹太人,前往他家里去听讲,很是方便。有个“管会堂的基利司布”(大慨是会堂长之一)也被保罗归化领了洗(见哥林多前书1:14),他“和全家都信了主”,就是信了耶稣。此外还有许多别的哥林多人,多半是外教人,也“相信受洗”(参阅哥林多前书1:14、16,16:15-18;罗马书16:22、23)。
- 18:9 夜間,主在異象中對保羅說:「不要怕,只管講,不要沉默,
- 18:10 有我與你同在,沒有人會下手害你,因為在這城裏有許多屬我的人。」
保罗在哥林多的传教生活,颇为坎坷(哥林多前书2:3);新教友距成全的教友生活理想还相去甚远,虽接受了洗礼,毛病依然未改(参考哥林多前书6:9-11);另一方面,犹太人素恨保罗,自基利司布转入基督教后,怀恨更深。因此保罗也需要超然的鼓励,于是“主(即耶稣)夜间藉异象”显现给他,叫他在哥林多恒心工作,不要害怕,因为在这城里有许多人要归化的。
- 18:11 保羅在那裏住了一年六個月,將上帝的道教導他們。
路加以最简练的笔法。将保罗于51年初到52年夏在哥林多的工作,用短短一节写完:“保罗在那里住了一年零六个月……”保罗在这一年半的时光中,传教活动范围,当不仅只限于哥林多城,也扩展到哥林多的郊区城市(如格城东部港口坚革哩,见罗马书16:1),甚至扩展到全省(哥林多后书1:1,11:10)。这事可由保罗自己的话来证明,他说:除了其余的事以外,还有我每日的繁务,“对众教会的挂虑”(哥林多后书11:28)。
- 18:12 到迦流作亞該亞省長的時候,猶太人齊心起來攻擊保羅,拉他到法庭,
- 18:13 說:「這個人教唆人不按着律法敬拜上帝。」
犹太人设法谋害保罗,为时已久,只是无机可乘。现在方伯迦流新到任,他们想这正是千载一时的良机,遂向保罗下手。路加此处用“方伯”一词,甚为洽当,因为直至公元15年,亚该亚为议院省,15年至44年始改为皇帝省,44年起复归原为议院省;而统治皇帝省者为巡抚(Propraetor),治理议院省者,则为资深执政官(Proconsul),翻译为方伯也是非常的恰当。提起迦流这人的身世,从经外文献,可略知一二:他是辛尼加的兄弟(在辛尼加第一零四封信上曾提及过他),以前名叫卢修斯·尤尼乌斯(Lucius Junius),后来在其原名后加上迦流(Gallion),来纪念他的义父,因而人简称他为迦流。
上图:在希腊德尔斐(Delphi)发现的迦流碑铭(Gallio Inscription)之第6片,从上数下第四行希腊文Gallio清晰可见。这块碑铭是罗马皇帝克劳第(Claudius)的御函,指出亚该亚方伯迦流最近报告欲复兴徳尔菲,日期是主后52年4至7月。据此可推论之前一年迦流也担任亚该亚方伯(方伯每个任期一年),因此保罗在哥林多的18个月(徒十八1-11)包括主后51年。徒十八11-16所记的方伯迦流之前没有历史资料支持,曾是圣经批判家们几个世纪来用来批判路加的热门话题,直到1905年发现了迦流碑铭,才证明路加福音的精确性。
考古之中发现一种铭文,由这刻文可知迦流在哥林多当方伯时,正是52年。再由当时的历史往前推:他是52年4月到哥林多的。总督的任期为一年。当犹太人带保罗“拉他到公堂”时,迦流还是上任不久的“新人”,犹太人深望这位新人能满足他们谋害保罗的企图。他们以“这个人劝人不按着律法敬拜上帝”的罪名控告保罗。所谓“违法”在他们心目中当然是指违反摩西的律法,但他们口头上却不明说,只含糊其词地称作违法,想叫迦流懂作是违反罗马法律,因而严办保罗。
上图:古哥林多城废墟中的演讲台,于主后44年由蓝白大理石造成,是一又高又宽大的四方形平台,被称为Bema。一般认为这就是保罗在迦流面前受审的Bema,中文译为「公堂」(徒十八12)或「台」(罗十四10;林后五10)。保罗所说的「站在神的台前」(罗十四10)和「在基督台前显露出来」(林后五10),就是指接受神和基督的审判。
- 18:14 保羅剛要開口,迦流對猶太人說:「你們這些猶太人哪!如果是為冤枉或奸惡的事,我理當耐性聽你們。
- 18:15 既然你們所爭論的是關乎用字、名目和你們的律法,你們自己去辦吧!這樣的事我不願意審問。」
- 18:16 於是,他把他們逐出法庭。
事实上犹太人想错了。迦流一听原告的控词,立即知道所指的并不是指罗马法,而是摩西法,不等被告保罗“开口”,便明明向犹太人表示,自己不愿受理这种只属于名目及犹太法律等问题的案件。在迦流的脑海中,所谓“名目”问题不是别的,只是一些什么许与不许,洁与不洁之类的繁琐问题,这与罗马人概不相干,因此他立即拒绝,且“把他们撵出公堂”。
- 18:17 眾人就揪住會堂的主管所提尼,在法庭前打他。這些事迦流都不管。
“管会堂的所提尼”是8节所述那位已经奉了教的管会堂的基利司布的继任者或同僚,他是否与哥林多前书1:1的所提尼同为一个?看来是同为一人。“希腊人”即外教人打所提尼,可能是出于素日对犹太人的怀恨,今见控告保罗的犹太人被迦流逐出法庭,遂乘机殴打其首领——会堂长泄忿。这些事都发生“在堂前”,迦流不能看不见听不见,但他丝毫不加以阻止,这大概是由于轻视犹太人的缘故,以为不值一顾。
保羅回到安提阿
- 18:18 保羅又住了好些日子,就辭別了弟兄,坐船到敘利亞去。百基拉、亞居拉和他同去。他因為許過願,就在堅革哩剃了頭髮。
自从犹太人在迦流前志未得逞之后,保罗仍在哥林多很自由地居留了“多日”。这“多日”按路加的语气,若非指月,可能便指数星期。若将这段时间与11节所记保罗在哥林多住的十八个月相加,可知其时约在52年秋。保罗见哥林多教会已根深蒂固,自己可以离开了,(当然是指形体的分离,事实上即不在哥林多时,还时常思念哥林多教会),遂动身回叙利亚,归途中在哥林多东部港口“坚革哩剪了头发”。保罗这次剪头发,当然不是平常的理发行为,问题是保罗早已发了愿。而按“拿细耳”法,现在愿期满了而剃了头(见民数记6:2-21),或者是他在坚革哩发了另一种愿而剃了头,无从得知。至于保罗为什么缘故发了这愿,也无从得知。这事之后,保罗便同百基拉及亚居拉(见2节)上船回叙利亚去。保罗这次回叙利亚没有取直路,乘船先来到了以弗所,因为保罗有意再与这二位好教友多住一时,顺便访问一次以弗所。
- 18:19 到了以弗所,保羅就把他們留在那裏,自己進了會堂,和猶太人辯論。
- 18:20 眾人請他多住些日子,他沒有答應,
- 18:21 就辭別他們,說:「上帝若許可,我還要回到你們這裏來。」於是他上船離開以弗所。
大家在以弗所下了船,亚居拉和百基拉留在以弗所作生意,保罗则于船停泊以弗所港口期间,作短期逗留,并乘机进会堂同犹太人辩论。这些犹太人请求他“多住些日子”,但他归心急切。因此说:“上帝若许我,我还要回到你们这里。”使徒行传19章告诉我们,保罗果真回到了以弗所,不过这是以后的事。现在他又上船,续登归程。
- 18:22 他在凱撒利亞下了船,上耶路撒冷去問候教會,隨後下安提阿去。
保罗从以弗所上船,继续航行,终于抵达巴勒斯坦的凯撒利亚,由此“上耶路撒冷”。这次在耶路撒冷问候了耶路撒冷母教会之后,便离开了耶路撒冷,因为保罗在此可能又遇到犹太主义保守派的攻击,保罗不愿再与他们发生纠葛,遂由陆路“下安提阿”,因为这里的教会在等待他。使徒第二次传教行程就此告终。回顾这次行程,在时间上说,历时三载;就成效言,赖着这位伟大传教士保罗的功勋,使教会由亚洲进入欧洲,即进入罗马帝国文化区域的希腊全境。
上图:保罗第二次传道旅程,把福音传到了欧洲,先是马其顿后是希腊,在哥林多写了帖撒罗尼迦前书后书,加拉太书也可能是在哥林多所写:1、保罗和巴拿巴被差遣从耶路撒冷到安提阿(徒十五22-38);2、保罗和巴拿巴因马可起了争执,巴拿巴和马可去塞浦路斯(徒十五39);3、保罗走遍叙利亚和基利家坚固众教会(徒十五40-41);4、保罗到特庇、路司得和以哥念(徒十六1-5);5、圣灵禁止保罗在亚细亚传道,保罗就经弗吕家、加拉太、每西亚,在每西亚的边界想去庇推尼,圣灵却不许,他们就越过每西亚下到特罗亚,保罗夜间看见马其顿的异象(徒十六6-10);6、保罗到腓立比(徒十六11-40);7、保罗到帖撒罗尼迦、庇哩亚(徒十七1-14);8、保罗到雅典、哥林多,在哥林多住了一年半(徒十七15-十八18);9、保罗到以弗所(徒十八19-21);10、经凯撒利亚返耶路撒冷(徒十八22)。
- 18:23 他在那裏住了些日子,又離開了那裏,逐一經過加拉太和弗呂家各地方,堅固眾門徒。
路加在此叙事极为简要,他将保罗一年半的工作用一节叙完。保罗在叙利亚的安提阿“住了些日子”。(大概于52年到53年间的冬季是在这里过的。)以后便开始他传教的第三次行程。第三次行程(18:23-21:26)看来是起于53年春,结束于58年5月使徒在耶路撒冷被捕。行程开始时只有保罗一人。这次仍像上次一样,保罗从叙利亚的安提阿出发往基利家去;由“基利家之门”,过托鲁斯山,直接北上(没有向西行)。在“加拉太地区”东部巡视了二次传教行程中所建立的教会(这些教会的名称不详),然后由加拉太北部地区进入弗吕家(因为由19:1可知保罗日后经历过罗马帝国亚细亚行省的“较高地区”到了以弗所)。保罗这次诸多不便和艰苦异常的行程,目的在于“坚固”他“门徒”的信心,换句话说即坚固他第二次行程中所传的教友。使他们在信德上站稳,始终不渝。
亞波羅在以弗所講道
- 18:24 有一個生在亞歷山大的猶太人,名叫亞波羅,來到以弗所,他很有口才,很會講解聖經。
路加对保罗在加拉太地区及弗吕家之行的叙述,一点即过之后,在准备从长记述使徒在以弗所传福音之前,先在24-28节一段中,记述一位比保罗先到以弗所的有名的犹太人“名叫亚波罗”。“亚波罗”(Apollo)乃亚波罗牛斯(Apollonius)或亚波罗多鲁斯(Apollodorus)的缩写,是个希腊名字。在哥林多前书1:12,3:4-6,16:12;提多书3:13对此人也有所提及。他出生并受教育于埃及亚历山大,大概还是斐洛的高足,“是有学问(或译:口才)的,最能讲解圣经。”他像一般亚历山大人惯常所行的一样,寻求犹太思想与希腊哲学相吻合之点,以借喻方式,解释圣经。由于他口才出众,擅长旧约,尤其于哥林多在基督徒前大获成功(见哥林多前书1:12),其成功处且超过保罗。
- 18:25 這人已經在主的道路上受了訓練,心裏火熱,精確地講論和教導耶穌的事;可是他只知道約翰的洗禮。
- 18:26 他開始在會堂裏放膽講道;百基拉、亞居拉聽見,就接他來,將上帝的道路( [ 18.26] 有古卷是「主的道路」。)給他更精確地講解。
我们不知道亚波罗在什么地方,如何在“主的道上受了教训”,即学过福音道理(见9:2),也许是在亚历山大。他对道理的认识,虽然正确,但不太完全,只信耶稣基督是约翰所指的基督(约翰福音1:15、26、27、29-34),所以他对耶稣的生平认识不多,甚至连耶稣的洗礼以及其他奥迹都不知道;只因他“心里火热”,对旧约先知关于基督的记载又清楚,仅就耶稣是基督这点,在以弗所会堂内“放胆讲道”。“百基拉、亚居拉”因常去这会堂里,见他对道理知道的不完全,乃接他到自己家里。“将上帝的道给他讲解更加详细”,亦即福音道理的基础。
- 18:27 他想要往亞該亞去,弟兄們就勉勵他,並寫信請門徒們接待他,他到了那裏,多多幫助那些蒙恩信主的人,
- 18:28 因為他在公眾面前極力駁倒猶太人,引聖經證明耶穌是基督。
27节文意欠明:亚波罗愿往“亚该亚”去,就是愿往亚该亚的省会哥林多去。但那些鼓励并写信的“弟兄们”是谁?可能是亚居拉及百基拉二人,因为在以弗所当时不见得还有别的基督徒。是否是亚波罗本人受鼓励而去哥林多的?“门徒”是否指哥林多的门徒即教友?关于这一切的真相我们无从得知(兹随多数学者的意见,将亚波罗当作受鼓励的对象,故译作“弟兄们就勉励他”),但无论如何,事实上亚波罗真地到了哥林多(见19:1),并且大概在此处接受了基督的洗礼,成了正式的基督徒,以后在哥林多“赖着恩宠”给当地的基督徒帮了大忙。(“赖着恩宠”一词属原文所有,虽不见于拉丁通行本及西方订正本,但在一切东方订正本上都有。)因为亚波罗对旧约的认识很深刻,在哥林多“在众人面前极有能力驳倒犹太人”(此处的犹太人多么凶恶,自6、12两节可知),并“引圣经证明耶稣是基督”,就是历代先知所预言的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