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靈與靈修

使徒行传 第13章 概览

巴拿巴和掃羅奉差遣

由13章开始保罗事录,即本书之“后编”,叙述在外邦人中传教的历史。此编包括外邦人使徒保罗十六年中所行的伟大事业(公元45—61年)。路加于后编中虽然以安提阿教会为到外地出发传教的中心点,但由这段历史中知道决没有与巴勒斯坦的教会断绝关系。在保罗三次传教行程中(13:1-15:35,15:36-18:22,18:23-21:26)有一特点:即保罗每次出发传教是由安提阿,然后回来往耶路撒冷朝圣(15:4,18:22,21:17),最后回安提阿结束传教行程(末次除外,因为末次在圣殿内被捕)。本书最后几章述保罗初次被掳与往罗马的行程(21:37-28:31)。——本章前三节述安提阿教会的状况,以及因圣灵之功在此教会中怎样选派了保罗和巴拿巴往外邦人中去传教。关于这教会起源与进展的历史,已于11:19-30,12:25记述了。路加在此处给我们记述在安提阿教会中当时有些“先知和教师”,且提及了五个人名,其中第一位是巴拿巴,末一位是扫罗。其他三位一位是“称呼尼结的西面”,有人想他是扶助耶稣背十字架的古利奈人西门(马可福音15:21),但不能证明即为此人。一位是“古利奈人路求”,按古利奈为北非地中海岸的一座城市:有人以为路求即为路加,恐不正确,因按古传说:第三福音与本书的作者路加是安提阿人。还有一位是“与分封之王希律同养的马念”可知此人为一贵族,与希律·安提帕自小在王宫中一起长大同受教育(按当时王侯贵族有伴乳伴读的风俗)。此希律即杀害约翰并在耶稣受难时戏弄耶稣的人。在安提阿教会此时有无教长?似乎没有。大概即此五人共管教会。在教会初期“先知”是怎样人,已见于11章的注释。按保罗于哥林多前书12:28、29所列之奇恩,“先知”后即为有讲授福音使命的“教师”。五人中谁为先知,谁为教师,难以断定。此二奇恩一人能同时并有。如列于最末的扫罗,按哥林多前书14:6,他也是先知,此处列为首位的巴拿巴,曾为教师(11:26)。此五人大概都是希腊化的犹太人。

有一天,安提阿教会中正侍奉主,“侍奉主”一词,原文为“Leitourgein”,即行礼仪或行敬礼之义,今日liturgia一词即由此而来,并“禁食”时(按此处所说侍奉主是向“主”即“基督”行的,大概所指的是分饼的圣体圣事,20:7-11),“圣灵说,”即是藉着上边所说的一位有奇恩之士发言说:“要为我分派巴拿巴和扫罗,去做我召他们所做的工。”这工作即是向外邦人宣传福音(9:15,22:21)。圣灵的这项谕令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安提阿教会中审慎考虑立定计划之后,又重行祈祷,且又禁食,然后给巴拿巴和扫罗行了按手礼。按此“按手”似乎并非是祝圣主教礼,因为行“按手”的人员,此处并未言明具有主教的权力,所以大概是指的安提阿教会圣职人员和全体信友的差遣礼(就如今日派遣传教士一样),仅是祈求上帝祝佑临行的教士,保护他们脱免危险。

在塞浦路斯傳道

二位传教士的行程由此开始。他们的行程由圣灵指导,而且已拟定了一项计划。他们先选择的宣传福音的地点为塞浦路斯岛。此岛离安提阿甚近,约一百公里,又是巴拿巴的家乡(4:36),那里犹太人很多,尤其在奥古斯都皇帝委派大希律在此开采铜矿之后(此岛名Cyprus(铜)即由此而来),犹太人的数目更为增加,其中已有一些信友(11:19)。二传教士起身时为公元45年。巴拿巴和扫罗(先巴拿巴为长,后保罗为长,见13节)带着约翰·马可作助手(5),由安提阿到了西流基。此城为安提阿的出海港口,相离三十五公里,从那里乘船往塞浦路斯岛,先抵撒拉米城。此城当日是岛东方的主要港口。二位传教士就在此地开始传教,在安息日上进会堂讲道。此处虽未提及结果如何,但我们可相信一定有许多归化的人。

二位传教士由撒拉米往岛的内部各城市发展传教工作,直到帕弗。帕弗是位于岛西滨海的城市,是新近建成的(本名Nea Paphos,新帕弗,以别于旧帕弗),为罗马行政的地方。塞浦路斯为罗马的殖民地,自公元前22年成为议院省(provinciasenatoria),所以执政的总督称为“proconsul”,希腊文为anthypatos,路加此处对士求·保罗也恰用了此官名(7、8、12节)。士求·保罗一名,于1877年在岛上的索里城(Soli)发现的刻文上即证明有此一人。1912年在小亚细亚丕息狄雅的安提阿也发现有同样名字的刻文。此士求·保罗,路加称之为“通达人”,他大概像其他的罗马文人对东方的神鬼和宗教的学问,颇有研究。路加虽未记载,二位传教士一定也在帕弗的犹太会堂中讲过道理,那犹太的假先知(他大概给犹太人预言过将来的基督是具有政治性的色彩),也听过他们二人的讲道。士求·保罗方伯听到二人讲道的事,就愿意召他们来亲听“上帝的道”,但是那位称自己为以吕马的术士(按“以吕马”一词为阿辣美语,即迷惑人者,或受秘密能力统治者,阿拉伯语即“智者”的意思),却从中阻搁方伯归依基督所立的真教,尽力反对二位传教士所讲的。

充满了圣灵的保罗此时不能袖手旁观,遂向那术士说:“你这充满各样诡诈奸恶,魔鬼的儿子……”这也是耶稣向他的劲敌犹太人所说的话,因为他们顺从魔鬼如子师父(约翰福音8:44)。保罗就罚他暂时成为瞎子,叫他停止违犯光明的罪过。保罗说完这话,那人就实在瞎了,“他的眼睛立刻昏蒙黑暗,四下里求人拉着手领他”(这也是保罗亲身所经验过的,见使徒行传9:8)。

保罗在方伯前行的奇迹以及讲的“主的道”,即保罗或巴拿巴所讲的福音,使方伯接受了圣教的信仰。无疑的,路加用“信了”一词指某人不仅接受了信仰,且也受了洗(2:44,4:4,5:14,11:21,13:48)。

在彼西底的安提阿傳道

保罗等在塞浦路斯岛传教之后(在那里大概数月之久)。“保罗和他的同人”即保罗、巴拿巴和马可(保罗此时似乎已成为传教行程的领袖。以前是巴拿巴),由帕弗乘船往北到了小亚细亚旁非利亚的别加(他们乘船一定是先到阿塔肋雅下船,然后再至相离十二公里的别加,14:25)。在那里此次大概没有讲道,且在传教士中出了不愉快的事,因为约翰·马可离开他们回耶路撒冷去了。大概他听说保罗的艰巨计划,要跋涉托鲁斯(Taurus)山脉,要经历许多困难危险,就没有勇气前行了;也许他自幼娇生惯养,过不了这艰苦的生活,就怀念耶路撒冷安适的家庭(12:12)。他的离去,巴拿巴和保罗很不高兴(15:38),但以后他又陪自己的亲戚巴拿巴二次往塞浦路斯去传了教(15:39)。由此时起扫罗再不称为扫罗,而称为保罗,此名为罗马名字,大概由孩提时已起了此名,因为他是罗马公民(22:25-28),又因为自此以后他在罗马帝国只给外邦人传教,称他保罗的名字十分相宜。有人以为他这个名字是由于归化士求·保罗才起的,因为此名初次见于是处(9节)。或因为他身量矮小(按“保罗”为拉丁语,有矮小的意思),此二说都不足凭信。

保罗和巴拿巴(现今仅二人)由别加起身,先攀登托鲁斯群山,然后经彼西底山区,行一个星期后(约有一百六十公里),方到彼西底的安提阿(如此称谓,以别于叙利亚的安提阿)。此城高海拔一千二百公尺,因贩买皮革的原故,此处犹太人很多。二位使徒在一个安息日(公元46年)进会堂“坐下”,大概此时有特为客人设的坐位。照习惯念完律法与先知书以后(路加福音4:16-20),管理会堂的人就请二位客人,若是有“劝勉众人的话”,可以出来致辞。保罗就站起来,打手势表示要讲演,这是希腊和罗马的演说家所惯行的(亦见19:33,21:40);在彼得和司提反演讲时不见有此举动。路加在此所记保罗的讲演仅是摘要,一定是采自可靠的史料。这篇演讲因有三个呼吁之辞(16、26、38),明显地分为三段:第一段颇与司提反的讲演相似(7:2-53),第二段与彼得在五旬节讲的相似(2:14-36),第三段是保罗所特有的。这篇讲演可做为给犹太听众一篇典型的讲演,就如保罗在雅典所讲的(17:22-31)可做为对外教听众一篇典型的讲演一样。

16-25为第一段:旧约是给基督所作的预备。保罗先用一光荣的称谓,呼犹太人为“以色列人”,以取得他们的欢心,后称对犹太教表好感的外邦人为“一切敬畏上帝的人”。随后简述从圣祖直到大卫时代的历史,以史事来证明上帝藉基督救赎人类的计划。但保罗此处与司提反不同,尽力避免征引暗示选民忘恩负义的史事。他说:“这以色列民的上帝拣选了我们的祖宗”,即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创世记12-50章)。“当民寄居埃及的时候”,上帝“抬举他们”。即使他们兴旺(出埃及记1:7),“用大能的手”,即上帝显大能,行了许多奇迹,救百姓出了埃及(出埃及记7:3-15:21)。差不多四十年(民数记14:34)在旷野中容忍了他们,(此处暗示上帝忍耐百姓的事;“容忍”一些古抄卷有的作“养育了”,即暗示吗哪的事,出埃及记16:31)。以后灭了在迦南地方的七个民族(申命记7:1),上帝就将此地赐与他们作为基业,约有四百五十年(这个期限与旧约所记不符;无疑地,保罗采用了经外的传说,7章在司提反的讲演中也有类似的地方),以后上帝又给他们立了士师直到撒母耳先知时代。此处特提出了撒母耳先知,因为他是最末的一位士师(士师记3:16-16:31;撒母耳记上7:15-16)。

以后上帝先给他们派了扫罗“为王四十年”(参阅撒母耳记上11:15,全圣经中仅由此处知扫罗为王四十年之数)。然后立了大卫为君王(撒母耳记下5:4、5)。他获得了上帝的称许:“我寻得耶西的儿子大卫,他是合我心意的人”(诗篇89:21;撒母耳记上13:14),“凡事要遵行我的旨意”(以赛亚书44:28,此处是论居鲁士说的):由撒母耳记上13:14可知,上帝正是为了这个缘故才拣选大卫,以代替不遵守上帝旨意的扫罗。

保罗在此叙事,由大卫时代直接跃到了耶稣身上(相离约一千年),因为上帝已预言基督当出于大卫家族(参阅以赛亚书11:1-10;耶利米书23:5、6)。犹太人也知道“大卫的子孙”的称呼与“基督”为同义名称(马太福音21:9)。此处保罗用的词句也见于他的书信中,如“由大卫的后裔”(罗马书1:3),“按照恩许”(加拉太书3:29),给伊撒尔引来一位“救主”(提多书3:6)。使徒结束此段时引用了约翰为耶稣作证的话(马太福音3:11;马可福音1:7;路加福音3:16;约翰福音1:20、27),这证言为听众十分有力,因为在犹太人中约翰的声望很高。

26-37为第二段:耶稣为基督,尤其由他的复活来作证明。保罗在本段中略提耶稣重要的行实,末后特强调耶稣复活的奇迹。在本段中一开始又称犹太听众为同胞兄弟,也把自己列在亚伯拉罕的子孙中,对外邦人还是以前的称呼(16节)。所谓“这救世的道”,即言耶稣为基督救主的福音(23节)已另外传于我们(有抄本作“你们”),但也传于别人了(2:39)。(“救世的道”一语已成为保罗的习用语。见以弗所书1:13;腓立比书2:16;帖撒罗尼迦后书2:13等)。保罗首先愿意在犹太人前将“十字架的障碍”移去,并把“十字架的愚拙”(哥林多前书1:23)由外邦人的明悟中移去,所以他说:凡关于耶稣受苦受死所发生的一切,无论是在公会(27),无论是在彼拉多前(28),那不公道的定案,他的被钉十字架,他死在十字架上,他的埋葬(29):这一切都是先知论及基督所预言过了的(另外在以赛亚书53:2-7;诗篇22:7、8、17-19)。“耶路撒冷居住的人和他们的官长”如此对待了耶稣,是因为他们“不认识”,即不知道他为基督(3:17)。这样的无知假定在前还有另一个无知,即对圣经的无知,或说:对“每安息日所读众先知的书”的无知。犹太人对先知预言基督的话,字句方面不能说不知道,但他们不明白那些预言的真意义,因为就如保罗在哥林多后书3:13、14所说:“这帕子还没有揭去”(亦见罗马书11:7、8、25)。由于他们的无知,的确这样行了,成了上帝手中的工具,为在耶稣身上实现一切预言,如此也证明了耶稣即是先知预言的基督(27)。当知保罗此处所说的一切,已见于彼得的讲演中(2:22、23,3:13、14),但不如此处保罗说的清楚。

耶稣是基督由他的复活更清楚证明了,这也是先知早已预言了的。保罗为证明这一点,由不可怀疑的事实,即复活的事实进行:“上帝却叫他从死里复活。”这是不能怀疑的,因为到现今还有许多证人和使徒存在,他以生活的肉身,“多日”发现了给他们(1:3、21、22,2:24,3:15,4:10)。

“我们”即保罗与巴拿巴,现今给你们宣布一项福音,这福音就是向我们的祖先所恩许的基督的救恩(26),这救恩在耶稣复活时,“上帝已经向我们这作儿女的应验”人完成了。保罗就引圣经来证明:先引诗篇2:7;所引的经文明认基督为上帝的儿子,但是保罗的意思是说:基督藉他自死者中复活……显明是上帝的儿子(罗马书1:4)。“我必将所应许大卫那圣洁、可靠的恩典赐给你们”(以赛亚书55:3与原文略异),引此经文只是准备下边引用的经文,为证明耶稣复活,本文原没有多大价值;此处上帝所许的“圣洁、可靠”,即与下边所引经文的“圣者”相同,即诗篇16:10:“你不让你的圣者见朽坏。”彼得引此诗篇的经文较长(2:25-28)。保罗此处愿意说:上帝已经应许基督不应当归于朽坏,意思是说:他死后应当复活。

现今保罗就如彼得在2:29-31一样,归出以下的结论:诗篇16的作者大卫实在死去,也“见了朽坏”,即他的尸首腐烂分解了。所以大卫于诗篇16所指的并不是自己,而是另一位。他所指的那位圣者,所以不是大卫,而是大卫的一个后裔,大卫只是他的预像。那位“圣者”即是救世者耶稣(23)。他固然死了,但上帝却复活了他,使他“并未见朽坏”。

38-41为第三段:信仰耶稣是要紧的:保罗称呼了听众为“弟兄们”之后,在本段中由耶稣所行的救赎,引出了实际的后果:即摩西的律法不足以使人成义,欲成义必须藉着信基督。保罗用了一种隆重的口气声明说:“你们当晓得:赦罪的道是由这人传给你们的,”即由死中复活的耶稣,“叫你们的罪得赦”(2:38)。摩西律法不能使人成义,也不能赦免人的罪过,但是,凡信耶稣的人才可成义。这就是保罗所特有的思想。保罗在致加拉太人和罗马人二书中对此思想有长篇的讨论,见加拉太书3:11;罗马书3:20,4:11-13;希伯来书10:4)。

保罗在临结尾时劝戒听众,如不信仰耶稣基督必遭大难。就如哈巴谷先知劝戒当时的犹太人所说的:上帝为惩治他们的背信,要降下灾祸,这灾祸“虽有人告诉你们,你们总是不信”(这灾祸即是迦勒底人的侵袭,参阅哈巴谷书1:5及此处注释,经文引自七十士译本,与希伯来原文略异);如今保罗也警告当时不信的犹太人要遭大难:即全犹太人遭弃绝,并受现世的大难(参阅帖撒罗尼迦后书2:16;罗马书11:7-10)。

保罗的讲演感动了所有的听众:他们散会的时候,有些人(也许是15节所说的管会堂的)要求二传教士下个安息日再给他们讲这题目。众人散去以后,“犹太人和敬虔进犹太教的人”(他们受了割损与否,很难定断,本来proselytae一语是指受割礼的,见2:10)“跟从保罗、巴拿巴的”,即信奉了基督所立的教。二位使徒也劝勉他们恒心保存上帝的大恩。

这个新道理的消息传遍了全城,以致“到下安息日”有无数的人来听“上帝的道”(按D卷作“保罗”)。此处路加没有记录保罗所讲的言辞。但我们可以设想:保罗见那么多人,除了希伯来人外大多数是外教人,保罗在这个光景上定然引伸了他的讲题,宣讲了基督的救恩是为了全人类,无论对希伯来人或外教人都是一样,没有一点区别(罗马书1:16;歌罗西书3:11)。这些话,外邦人听了当然高兴,但在犹太人中却起了怨言,他们“满心嫉妒”,反对所讲废除犹太人特恩的道理。当时会堂的情形一定混乱不堪,犹太人与二位使徒相争不下,定然大吵大闹,甚至“毁谤”保罗和巴拿巴并耶稣基督。

保罗和巴拿巴必定为自己的身份加以辩护,但对方的反对很是急烈。保罗遂取了使徒所有的“放胆”的态度(paraesia,4:13、29、31,9:27、28,14:3,26:26,28:31),声明从今以后决定向外邦人宣讲福音,说“上帝的道先讲给你们原是应当的”犹太人,因为先知的一切预言和恩许先是讲给了他们(马太福音10:6,15:24;使徒行传3:25、26;罗马书1:16,2:10、11),“只因你们弃绝这道”,所以为了你们的罪过,“断定自己不配得永生”,即不配进入赐永生的基督神国(保罗以为拒信基督即等于把自己革除他的国外)。“我们就转向外邦人去。”保罗从归化开始即被召为外邦人的使徒(9:15,22:21;加拉太书2:7-9)。他常谨随这个圣召(哥林多前书15:10),但他在实行这个圣召时,时时处处有这一个原则:即若有犹太人,先向他们讲道,然后再转向外邦人(14:1,16:13,17:1、10、17,18:4,19:8,28:28)。保罗此处说他和巴拿巴传教的使命是上帝的谕令(13:2)。但为证明这话遂引了以赛亚书49:6(按意引自七十士译本)。此经文的话本是向上主的仆人,即基督所说的,但也能用于传他福音的人们身上,他们该作“外邦人的光”,为把基督的救恩传到“地极”(路加福音2:32)。

在这第二个安息日,听众中的犹太人却成了敌人(45),而外邦人却心中“喜欢”,许多人称赞了上帝的圣道。并真心归化了,但绝不是所有的外邦人都归化了,而只是“凡预定得永生的人”,即那些善为准备的人。信德之恩固然是上帝的恩赐,但善为准备可能即是上帝预简的记号。因为在预简获得光荣(路加福音10:20;腓立比书4:3)之前,必先应获得信仰基督之恩(约翰福音10:26;使徒行传2:39;罗马书8:28-30)。

49节暗示了二位使徒在该处至少工作了数月,传福音所收的效果一定是在外教人中。二位使徒也一定往访了临近各地,但常期驻居之地是彼西底的安提阿。当地的犹太人既仇视二位使徒(大概也仇视新归化的信友),就“挑唆虔敬、尊贵的妇女”,即归依犹太教的妇人,“城内有名望的人,”迫害保罗和巴拿巴(这是在本书首次记述迫害二位传教士的事,保罗在提摩太后书2:11也提及此事),以后将二人驱逐离境。

二位使徒“跺下脚上的尘土”,这是一种象征行为,正如耶稣所命令的(路加福音9:5),表示一切不是都归在这些顽固的犹太人身上。他们二人由彼西底和安提阿到了以哥念(详见下章1-5节)。“门徒们”即彼西底安提阿的新信友,“满心喜乐,又被圣灵充满,”他们大概为了为耶稣所受的迫害而心神高兴(5:41),上帝圣灵的神恩异宠也表现在他们身上(加拉太书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