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靈與靈修

使徒行传 第11章 概览

向耶路撒冷教會報告

使徒彼得在凯撒利亚接收外邦人入教的消息传到了其他使徒和别的兄弟那里,其他的使徒大概还居留在耶路撒冷。所说“在犹太的众弟兄”,大概是指耶路撒冷的或耶路撒冷以外在犹太的信友(不知路加此处用“犹太”一名是指全巴勒斯坦或仅指犹太省,参阅10:37)。闻知外邦人入教的消息,依我们想,他们应当喜欢,但事实上却不然:一些人可能高兴,比如使徒们和眼光远大的信友;但有些人,即那些“奉割礼的”,还存着“犹太”人的优越感,以为即便信了基督,也应当守摩西律法,由于彼得收外邦人入教的事引起了他们的不满和反对的情绪,所以当彼得在凯撒利亚住了一个时期之后(10:48),来到耶路撒冷时,在耶路撒冷教会中所酝酿的反对彼得的话就公开了。他们非难彼得进了未受割礼者的家,并同他们一起饮食。彼得看着有当众解释的必要,就在他们前辩护自己为什么如此行事(虽按加拉太书2:11-14所述:彼得有时也表示退让的态度)。

使徒之长在耶路撒冷的众信友前“按次解释”了他所行的一切。由5-15节与上章所述的几乎全同,可参见上章的相关注释

彼得从凯撒利亚仍带了约帕的那六位犹太信徒,要他们作为在哥尼流家所行一切的证人,这是彼得行事明智的地方,他现今也为这六个进了外邦人家的人加以辩护。因为受割礼的信徒也就在这一点上反对了彼得(3),彼得在此说明领他们进外邦人的家是由于圣灵的感动。

彼得此处强调他“一开讲”,即讲道还未结束时,圣灵已降临在听众身上,就如“当初”在五旬节日“降在我们身上一样”。这一天是外邦人的五旬节,就如约十年前的那一天是犹太人的五旬节一样。可是在外邦人的五旬节日,圣灵虽藉说方言之恩发显于外,却没有藉火舌形像降下。

原来是耶稣使圣灵降临在哥尼流和他全家人身上,由于这事实,彼得才想起耶稣预许过的话:“你们要受圣灵的洗”(1:5)。他一看见圣灵也降临在外邦人身上,以为必须服从上帝的旨意,遂下命给他们施洗,如此便领他们进入了基督的教会。

众人听了彼得的解释,并有证人的证明,“就不言语了”,即是说:问题解决了。他们遂同声“归荣耀与上帝”,因为上帝也赏给了外邦人悔改的大恩惠。所说的“悔改”为得“生命”,即是说:藉着皈正而进入基督所立的神国——教会,因为在教会内才有生命(5:20)。虽然说现在他们已“不言语了”,但还不是绝对的,因为在耶路撒冷教会中还有些顽固分子,对彼得的决定心中感觉不快。以后对这问题又发生了一次剧烈的争辩(固然是由另一方面而起的),在耶路撒冷会议中才得到了最后的解决(15:1-35)。

安提阿的教會

因哥尼流和其家人的归化与入教,犹太人与外邦人之间隔断的墙壁(以弗所书2:14)已被推倒了,路加遂在此处开始记述教会传于安提阿和叙利亚的事。他既有意介绍此处教会的历史。就从教会的创建开始,但一说到她的创建,就与8:1、2、4所述司提反破害后耶路撒冷教会因受迫害而“四散的人”发生了关系。这些四散的信徒大概就是由各地回来的犹太侨民,现今他们又回到他们以前侨居过的地方,如腓尼基(叙利亚西南滨海之地)、塞浦路斯和安提阿。由此看来,教友们的四处逃散也是上帝的措施,因为藉着这些归侨信友的热心,上帝的圣道或福音藉他们得以传播,不过那时“隔断的墙壁”还没有推倒,他们只向犹太人传布福音,谁也不敢向外邦人讲道。

作者仍继续往下叙述,此时已在公元39与40年之间,彼得已给外邦人打开了入教之门,耶路撒冷的教会对这事件已颂扬了上帝的大恩,关于这事件的消息也传到了安提阿。当时此城的居民约五十万人,有叙利亚、希腊、犹太、罗马等国人,他们多半是来此经商,风俗败坏,生活糜烂。在上述四散的信友中“有些是塞浦路斯人”(是巴拿巴的同乡)“和古利奈人”(按古利奈在非洲北地中海之滨),他们开始“向希腊人”讲道,传基督的福音。按此处“希腊人”一词。不是指国籍而是指所信奉的宗教而言,即泛指“敬拜邪神偶像的人”(使徒行传14:1-5,16:1、3,21:27、28“希腊人”一词皆有此意)。就如前节“犹太人”一词,不仅是属犹太国籍的人,凡是“敬拜真神的人”都包括在内。上帝祝福了这些传福音的人的工作(即“主与他们同在”的意思),使许多敬拜邪神偶像的人归依了主,进入了圣教会的怀抱。

安提阿教会的发展,以及很多外邦人入教的消息,传到了“耶路撒冷教会人的耳中”。这消息传到的时候大约在公元40年与41年之间。我们当注意:此处没有说:传到“使徒们”那里。“使徒们”作“使徒集团”的意思,在使徒行传最末一次是在本章1节。大部份的使徒可能在打破犹太人和外邦人的隔断的墙壁之后,已遵从耶稣往训万民的命令(谷16:15)离开了巴勒斯坦,到别处传教去了。但这并不否认,在耶路撒冷还有一二位使徒留守(如下章还记述雅各与彼得的事迹)。耶路撒冷教会的首领和长老接到了安提阿教会发展的消息,就决定派巴拿巴去安提阿。指派的人选十分得当,因为巴拿巴是塞浦路斯人(4:36),在那里给外邦人传教的人中也有些塞浦路斯人(20节),他又“是个好人,被圣灵充满,大有信心”(24),并有作事和组织的精神。他一到了那里,看见恩宠在外邦归化者身上所得的神效,就很喜欢,即刻开始工作,劝勉他们恒心不变,总不再离开主耶稣。巴拿巴和其他传教士的工作得到了丰满的效果,很多人信奉了真主。

这样丰厚的收获一定需要好几个月的工作,也许需要一年。此时大约在公元42与43年之间,巴拿巴此时感到有召集其他工作人员的必要,但除了扫罗外那里有更相宜的人选呢?他毫不迟疑地暂时离开了安提阿,去大数找扫罗(扫罗由29年起一直退居在此处,见9:30)。巴拿巴找着了他,即刻领他到了安提阿。

上图:安提阿城模型。

上图:安提阿城模型。

路加此处记述新英雄保罗在外教人中初步传教的工作,好像急不暇待。他与巴拿巴一整年的工夫共同传教,获得了丰厚的效果:好多人受了教诲。此段末特意加了一句说:“门徒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起首”。“基督徒”(Christiani)这个名称的字源十分简单而明显,即是从“Christus”一名而来。这名是谁起的呢?一定不是出于犹太人,因为他们称信从基督的人为“纳匝肋依”或纳匝肋尼(Nazarei,Nazareni),含有卑视之意。似乎也不是信从基督的人自己起的。此名大概是外教人给信从基督的人起的,因在当时信从基督的人已相当众多,为称呼这个团体的人需要一个名称,但没有比“Christiani”(即随从基督者)的名称再简单明显的了。此名由安提阿渐传于全罗马帝国,约于公元60年犹太人亚基帕王二世已用此名(26:28)。

“当那些日子”一语,是作者有意指不确定的时间。这说法可能指扫罗与巴拿巴住在安提阿的时候,或者更在以前。“有几位先知从耶路撒冷下到安提阿”按新约中所说先知(参阅13:1,15:32)大致与旧约中之先知相同。他们辅佐使徒(以弗所书2:20),兴建教会。他们来到安提阿是否是耶路撒冷教会所派的,或安提阿教会所请求的,不得而知。按此处所载之亚迦布先知,以后也见于凯撒利亚(21:10)。大概当时所有的先知,由一教会去另一教会,是应某一教会的需求的原故。至于亚迦布讲预言的年代,无法确知,大约是在公元43年上。他讲此预言的时候,革老丢可能已称帝(41年—54年),而他在位时,所预言的饥荒实在发生于普世,即全罗马帝国(路加福音2:1)。由经外文献的证明(稣厄托尼 (Suetonius),塔西佗和若瑟夫诸人的作品)。在革老丢时在帝国各处实在连年发生饥荒。由46年—48年犹太的饥荒更为严重,当时归依犹太教的阿迪亚波纳(Adiabene)的女王赫肋纳朝拜耶路撒冷圣殿时,由埃及运来了麦子,由塞浦路斯运来了无花果。在耶路撒冷赈灾。28节在D卷与其他少数抄卷以及在圣奥古斯丁的作品中多下边两句:“众人皆大欢喜,我们聚集的时候,其中一个名叫亚迦布的说……”若此经文为原文(大概不是),“我们”段落(Wirstucke)当由此处开始(但按现行《使徒行传》,由16:10方开始“我们”段落),并且也得知路加此时已成为基督徒,且为安提阿人,但可惜此经文并非原文。

为预防将来的饥荒,在安提阿教会的教友中已开始募捐救济耶路撒冷的母教会。他们每人按自己的财力出纳,大概所纳的是谷类或食物,而不是金钱,募集的到了相当的数目即送往住在犹太,即全巴勒斯坦的兄弟。30节说募集的东西由巴拿巴和扫罗送去,他们二人是在何年送了这些救济品?学者的意见不一。有人竟以为此行程即15:2,所说的赴耶路撒冷会议的行程。但12:25一节又怎样解释呢?因为那里说巴拿巴和扫罗行完救济从耶路撒冷回了安提阿。在加拉太书1-2两章保罗写了他几次往耶路撒冷的事,虽未提这一次,但该加上这一次,并且他这一次到耶路撒冷时,当时在那里没有一位使徒在,因二人将救济品没有送给使徒,而送给了长老,这事可能是在公元44年,即希律·亚基帕王一世迫害教徒之后,因为他曾杀害了一位使徒(大雅各),并把彼得下在监中(他不久以后被天使由监中救出,遂复逃到别的地方去了,12:17),使耶路撒冷教会没了首领(其他使徒,大概由40年都已离去,只有小雅各未去,但在亚基帕王一世迫害教会时,他已躲在耶路撒冷外的一地方,参阅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