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靈與靈修

帖撒罗尼迦後书 第1章 概览

问候

基督再来时的审判

保罗如前书一样先感谢上帝,并指出此感谢不仅是一种义务,而也是“合宜的”。所谓“合宜”是就信友的品德说,人理应感谢上帝。此处感谢的动机与前书3:3-10相同,且加增了一层:即信心的长进,爱德的增加,困苦中的坚忍(望德即包含在内),以及在各教会中所有的声望,这声望也是开教的荣耀,所说各教会是指马其顿和亚该亚二省的教会,见帖撒罗尼迦前书1:7。

帖撒罗尼迦的信友为信仰受了许多困苦艰难(帖撒罗尼迦前书3:7),且这困苦艰难还不断增加。保罗为鼓励他们忍耐和勇敢,就把“上帝公义判断”,和要受的赏报,作为他们苦难中的安慰。5节的意思是:在苦难中表现的忍耐和信德是得到上帝公义审判的保证和记号,上帝在审判时要宣布那为天国受苦难的人堪得承受天国。上帝既是公义的也要惩罚迫害人者,受迫害者要获得上帝永远的安息。

由7b-10节更进一步描述耶稣在末世降来时恶人可怕的命运和耶稣在善人身上所得的荣耀。此处称耶稣来临为“显现”(路加福音17:30;哥林多前书1:7),是说上帝直到现今还隐藏着他的荣耀、全能和公义,到末日要完全彰显于外(罗马书2:5)。他是由天上(帖撒罗尼迦前书1:10,4:16;使徒行传1:10)偕同执行他命令的天使降来(帖撒罗尼迦前书3:13;马太福音25:31)。“在火焰中显现”,所说“火焰”是上帝威严(出埃及记3:2,19:18,40:38)和忿怒审判的象征(以赛亚书10:17,66:15等);“刑罚”是指上帝在审判中惩治恶人(以赛亚书66:15等)。在末日要报复“不认识上帝”,即故意否认上帝的外教人(耶利米书10:25,帖撒罗尼迦前书4:6;加拉太书4:8)和“不听从我主耶稣福音的”犹太人(罗马书3:3,10:3、16、21,11:31)。这些人所受的是“永远沉沦”。“沉沦”并不是“消灭”,而是以下说的“离开主的面和他权能的荣光”,即耶稣所说的“离开我”(马太福音25:41)。亦即现今所称的“失苦”。相反的,义人的福分是同主在一起(帖撒罗尼迦前书4:14、17,5:10;腓立比书1:23)。

10节述耶稣第二次来临的目的:耶稣要在“圣徒”与“信的人”身上得荣耀和赞美(此处经文引自是诗篇89:8,68:36;依《七十贤士译本》),但圣者与信的人也分享此荣耀(12节,哥林多后书3:18)。所谓圣徒亦即信仰耶稣的人。在这些信者中也有帖撒罗尼迦人,因为他们信了保罗对福音的证言。

保罗在此书信首段之末,以祈祷辞作结,这也是每段的惯例(2:16、17,3:16)。他求上帝使他的信友与上帝的召叫之恩相称。所说“恩召”的意思是信仰福音的呼召与得救的呼召(帖撒罗尼迦前书2:12;哥林多前书1:26,7:20),至于堪当得救的呼召,人必须善度信仰生活(帖撒罗尼迦前书2:12,4:1;以弗所书4:1)。可是为信仰生活,人自己的力量不够,仍需要上帝的恩典,此恩使人乐意行善,使人的信德成为活泼有力的,另外表现在爱德和忍耐的行为上。人的善工和得救全是为荣耀耶稣,但我们的荣耀是在耶稣身上(此处亦包含我们与耶稣奥妙和实在的结合——妙身的道理),为达成这光荣,保罗又强调上帝和耶稣恩典的重要。

上图:现代帖撒罗尼迦(Thessaloniki)是希腊的第二大都市,人口约100万人。帖撒罗尼迦位于罗马帝国两条交通要道的交会点,一条是从意大利通往东欧的伊格那提亚大道(Via Egnatia),另一条是从多瑙河到Thermaikos湾(又名Gulf of Salonika萨隆尼卡湾)的水路,因此,帖撒罗尼迦成为一个重要的海港城市。主前146年,帖撒罗尼迦成为罗马帝国马其顿省的首府。主前42年,帖撒罗尼迦被罗马皇帝授予自治权,成为一个「自由皇城」(Free Imperial City)。

上图:现代帖撒罗尼迦(Thessaloniki)是希腊的第二大都市,人口约100万人。帖撒罗尼迦位于罗马帝国两条交通要道的交会点,一条是从意大利通往东欧的伊格那提亚大道(Via Egnatia),另一条是从多瑙河到Thermaikos湾(又名Gulf of Salonika萨隆尼卡湾)的水路,因此,帖撒罗尼迦成为一个重要的海港城市。主前146年,帖撒罗尼迦成为罗马帝国马其顿省的首府。主前42年,帖撒罗尼迦被罗马皇帝授予自治权,成为一个「自由皇城」(Free Imperial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