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靈與靈修

帖撒罗尼迦前书 第5章 概览

保罗论了亡者在主来临时的命运之后(4:13-18),接着好像答覆读者有关主来临的时间问题,但一提到这个问题便立刻表示他对这问题丝毫不知,谈也没有意思,遂转入劝勉他们时常儆醒准备主来临的道理。他以为得救的唯一方法是善度信仰生活(8节),与耶稣密切结合是第一要务(10节,参阅4:14、18)。推究主何时来,“不用写”,即没有多大意义,是白费笔墨。再说这问题“因为你们自己明明晓得”即是保罗以前早已给他们口授过。 他们都还清楚记得。“主的日子”(原为旧约所说的“上主的日子”)与5:4“那日子”,帖撒罗尼迦后书1:10,2:2;哥林多前书1:8,5:5等,是指耶稣于世界穷尽时来临的日子,它何时来,人是不知道的(马可福音13:32)。可是它一定来,且是于人不料想之时猝然来到。保罗接着用“夜间的贼”的比喻来说明,这比喻原出于耶稣口中(马太福音24:43;路加福音12:39),是初期信友所熟知的(彼得后书3:10;启示录3:3,16:15)。主的日子虽比做盗贼的猝然而至,但决没有已迫近了的意思。

主的日子虽不一定几时来,但不可肆无忌惮,就如只贪享世福世乐不信上帝的人,或只依靠金钱和财宝不预备身后的人,他们就如耶稣所说:挪亚时候的人照常又吃又喝,又娶又嫁(马太福音24:37-39),在他们正以为“平安稳妥”的时候,灭亡,即永远的沉沦(约翰福音17:12;使徒行传8:20),就忽然来到他们身上(参阅路加福音21:34)。这沉沦如此准确,就如孕妇逃脱不了产难一样。产难的比喻,多见于圣经中(以赛亚书13:8;耶利米书4:31,6:24,13:21;约翰福音16:21等)。

由于主的日子不知几时来,要像聪明的童女时常儆醒准备。保罗在这劝勉的话中用了许多富有含蓄意义的相对辞句,如“白昼”对“黑夜”,“光明”对“幽暗”,“警醒”对“睡觉”,“谨守”对“喝醉”和“护心镜”对“头盔”等。这些字句都不是字的本意,都有借意、比喻或说教的意义。如“幽暗”一词是指不信上帝和罪恶;“黑暗之子”即不信上帝,无恶不作的人(罗2:9;弗5:8)。“光明”是指正义和信德;“光明之子”是指行正义,有信德的人(弗5:8;若12:36)。5节“白昼之子”是由“主的日子”所引申,是指那些儆醒祈祷等待主日子的人,与光明之子同一意义。“警醒”是指守规事主,避恶行善。“睡觉”是指行与“警醒”相反的事(罗马书13:13;以弗所书5:11)。“谨守”或译“清醒”,本是指饮酒有节,引申指享用世上的一切福乐有节制(哥林多前书7:29-31),因而有节制的人神志清爽,正与喝醉酒的人相反。“夜间”指醉生梦死,花天酒地的生活。“白昼”是指工作勤劳,修德立功的生活。保罗劝他的信友不必对主的日子害怕:若你们不在黑暗中。行正义之事,守一切规诫,就不怕主的日子像贼一样来到。你们既已离开无信与罪恶的黑暗。而进入了信心与恩典的光明之中(以弗所书2:2等,5:6-8;歌罗西书3:6等),就不再“属黑夜的,也不是属幽暗的”。即不再在罪恶中生活,所以不像“别人”,即不知人生有何意义的外教人,他们处在无信和罪恶的黑暗之中(贪睡)。你们应当常守规诫(儆醒),对一切世上的享受时有节制。

因为那些在罪恶的幽暗中醉生梦死的外教人,既不知道人生在世的目的,就拿现世的享受当了人生的目的,所以尽情享受“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约翰一书2:16。参阅罗马书13:13)。“睡了的人”与“醉了的人”是指同样的人,包围他们的黑夜是指他们肆无忌惮,和醉生梦死的可怜状态。但“我们既然属乎白”,即受“光明”光照认清人生目的的人,“应当谨守”,也就是应当清醒,即心中不贪恋世上的福乐,但是为抵御世俗的诱惑,人本身的力量不够,必须有上帝给的武器才能攻败仇敌。上帝赋与的武器即信、爱二德作为护身的甲,怀着拯救的望德作为头盔(上帝所赋作为武器的各种德能,详见以弗所书6:10-20)。信,爱,望三德(详见1:3)是使人向往天上的超性力量,我们有这三德才能心安喜乐地等待主的来临。

保罗临结束末世论的道理,又劝慰他的信友,不必害怕上帝的义怒,因为只有不信上帝不守规诫的人才该害怕,至于我们被上帝召叫的人是为得永远的拯救,这救恩是耶稣因他的圣死给我们挣下的。“叫我们无论醒着,睡着”,即是或活在世上或已死了,若与耶稣结合,才算寻到了真正永远的生命(参阅4:17);又如4:18所说,此处也叫信徒用这样的话彼此安慰。此处多“互相建立”一句。保罗把教会和信友的生活比做一个“建筑物”:这是他在其他书信中喜用的比喻(哥林多前书3:9-17,6:19,14:4;哥林多后书4:16;以弗所书2:20等处)。信友几时生活在世上,这生活的建筑物常在建筑,每一个善功都是为加高这建筑物所放的一块石头。但是我们做教会的一分子的,不当只顾自己,也当以善言善表扶助别人去建筑他们的建筑物(希12:12、13)。后用“正如你们素常所行的”一句,明认他们已照这话行了。

最后的劝勉与祝福

保罗临结束此信之前,要写几句有利于“建立”(11节)他们的话。这些话共分五点:一、敬爱圣职人员(12,13节):使徒最关心的是教会中应上下一心,平安共处。他首先用请求的口气叫他们承认那些管理他们的神长——“在你们中间劳苦的人”——所有的权柄,不但如此,还要格外尊敬他们,不光是外面,而且要从心里敬爱。按此处所写可证明当时在帖撒罗尼迦已有教会的首长,保罗在第一次传教之末已在他开创的各教会中立定了“长老”(使徒行传14:23)。他在帖撒罗尼迦时间很短,离开的又很仓猝,如自己没有立定长老,一定吩咐了提摩太代他立定。这些圣职人员所有的职务首先是“在你们中劳苦”,是说他们的工作是劳苦牺牲的事。其次是“在主里面治理”,即以基督的权柄管理信徒。三是“劝戒”即教训指摘,鼓励他们做圣善的信徒。“彼此和睦”,即彼此之间要和睦忍让,相亲相爱。

二、劝勉三种可怜的人(14节):帖撒罗尼迦信友归化不久,自然有不健全的分子。保罗叫信友警戒那些“不守规矩的人”。“不守规矩的人”按原文本意是指不循行列进行的士兵,此处是指不欲与其他信友共同安分守规的人。“灰心的人”或作“心窄的”,是指对于亡者命运或对于主的来临过于怀念的人(见4:13-18,5:11;得后2:13)。“软弱的人”是指为了迫害,信德不坚固或在道德上容易跌倒的人(3:3、5、10)。

三、勿以恶报恶(15节):耶稣已废除了旧约和外教人的“报复律”(Lextalionis),而立了以爱报怨的诫命(马太福音5:38-42)。只有以善才能胜恶(罗马书12:21)。15节下半是博爱的诫命,不仅爱自己的近人或同教的人,而且爱一切人,一个也不除外,连仇人也在内(马太福音5:43-45;加拉太书6:10)。

四、喜乐、祷告、谢恩(16-18节):此三者是信徒活于上帝内的真正态度。“常常喜乐”:虽有困苦艰难,但不能动摇我们在主内所怀有的救恩的喜乐。“不住地祷告”:祈祷不在乎时常口诵,而是在心中常与主结合,常想自己在主内;虽不言语,而是真正最可贵的祈祷。“凡事谢恩”:虽受试探磨炼,仍时常感谢。信德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上帝为救我们所安排的。人在心中有这三种态度才合乎上帝的圣意,因为在耶稣的生活中完全给我们显露了这旨意。

五、善用神恩(19-22节):此处对神恩所论的十分简略,欲知其详,参阅哥林多前书12-14章。“不要消灭圣灵的感动”,此处“圣灵的感动”是指圣灵赐给信友的恩典,特别是圣灵七恩。

  1. 智慧之灵:(以上帝眼光观察世事)帮助我们,以上帝的眼光来看世界。欣赏且向往上帝的美善和天上永远的福乐,因此愿意放弃世界的享受,按上帝的旨意生活。
  2. 聪敏之灵:(能明白受造物与上帝的关系)是我们明白上帝所启示的真理。认清上帝创造人类的目的,认清人和上帝、人和世界、人和其他人的关系。
  3. 明达之灵:(洞悉上帝的奥秘与上帝的事理)帮助我们认出上帝的奥迹、洞悉上帝的奥秘、晓悟荥阳的真理。在深入了解圣经含义,教会的教导的同时,明白了耶稣所教导的怜悯和宽恕的意义。
  4. 超见之灵:(寻求上帝的旨意,做出明智的抉择)借着上帝的智慧在行事之中,辨别善恶是非,用超性的简介做出决定。认清当作的事,不受魔鬼诱惑与欺骗。
  5. 刚毅之灵:(无惧任何挑战勇敢为信仰作证)给予勇气和毅力面对生活的苦难,无惧信仰的挑战,勇敢的敬拜上帝,克服生活的诱惑;当面对基督徒价值观的考验时,勇敢的为信仰作证,绝不随波逐流。
  6. 孝爱之灵:(敬爱上帝及他所创造的)加深我们对上帝的爱,如同子女般孺慕之情爱着天父,并在一切事上遵行他的圣意、服侍他,让祂喜悦。
  7. 敬畏之灵:(感受到上帝的尊荣威严和仁慈的临在)由内心发出无法抑止的惊奇赞叹,不由自主地赞美上帝,就是敬畏之灵的反应。他帮助我们看见上帝的伟大,充满心中的感恩之情,进而尊敬及服从,不愿意失去上帝,更不愿意犯罪离开祂。

保罗劝信徒看重圣灵所赐的恩惠,不要违背,更不要摈弃。在神恩中相当尊贵的是“先知讲道”(哥林多前书14:1、39),因为有此神恩的人是代表上帝发言教训、安慰、鼓励信徒(哥林多前书14:3)。因此保罗首先叫人尊重此恩(20节)。然而“先知”有真假之分,他们的话不是全由上帝而来;因此听众要审断好坏。凡是好的要保持(21节),坏的要远避(22节)。为审断好坏,上帝又赐了分辨善恶的神恩(哥林多前书12:10),不使信友误入歧途(哥林多前书14:29;约翰一书4:1-3)。

保罗用23、24两节祈祷辞结束本书第二段(参阅3:11-13)。这祈祷是恳求“赐平安的上帝”(亦见帖撒罗尼迦后书3:16;罗马书15:33,16:20;哥林多前书14:33等),“又愿你们的灵与魂与身子得蒙保守”,也就是完全圣化帖撒罗尼迦信友,使他们“灵与魂与身子”都无可指摘。关于“灵与魂与身子”(Spiritus,anima,Corpus)三者,在希腊哲学和非罗作品中虽有类似的“三元论”(此处之“灵”,他们称为“悟司”或“理性”),但保罗的说法决不是来自希腊哲学。研究保罗在其他书信中对这三个名词的意义和用法,另外哥林多前书2、3两章,可以了解此三名词的意义。所谓“灵”是指上帝圣灵所祝圣所居住的灵魂,即现今所称“有恩典的灵魂”。所谓“魂”是理性生活的本源,仅指具有本性一切能力的灵魂,尚未得恩典的提高。“身子”是指人一切物质的本源。一个人有灵魂有肉身还不够,必须圣化后才是基督徒。保罗祈祷的意向是叫人不拘是他的自然性体,或是他因圣灵圣化的超自然的性体,到主再来时都应当保持的无玷无瑕。为达到这个目的,人的本性品德和能力是办不到的,必须上帝赏赐;为此必当祈求。但上帝当初既已召选了帖撒罗尼迦人,忠信的上帝也必完成已开始的工作。上帝对此事忠信的道理,亦见帖撒罗尼后书3:3;哥林多前书1:9,10:13;哥林多后书1:18;腓立比书1:6。

25-28节是本书的结尾语,包话请安(25),问安(26),嘱咐(27)和祝福(28)。保罗先求教会为他和自己的同伴祈祷。由此可知彼此祈祷是一切基督徒在上帝前所有的精神联合,而外在的联合是在基督内的“亲嘴”。所说“众弟兄”,即教会各肢体要这样彼此亲嘴问安,与哥林多前书16:20;哥林多后书13:12;罗马书16:16;彼得前书5:14的说法相同。大概当时已在“分饼”时行这彼此表示亲爱的圣吻。犹斯丁、亚历山大的革利免、特土良与奥古斯丁等教父已提及礼仪中行亲吻之事。保罗以隆重的誓词令帖撒罗尼迦教会当众弟兄前诵读此信。因为此信是他初次所用的传达他旨意的方法,此教会又是开创不久,尚无此例,因此特别嘱咐他们诵读(歌罗西书4:16),以获得他写信的目的。

上图:2014年11月,天主教教宗方济各 (Pope Francis)在伊斯坦布尔会见东正教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巴尔多禄茂( Ecumenical Patriarch Bartolomeos I)时,请巴尔多禄茂为他亲嘴祝福,以特别表明基督教会的合一。

上图:2014年11月,天主教教宗方济各 (Pope Francis)在伊斯坦布尔会见东正教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巴尔多禄茂( Ecumenical Patriarch Bartolomeos I)时,请巴尔多禄茂为他亲嘴祝福,以特别表明基督教会的合一。